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异化劳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劳动异化;师生关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63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06 ― 0132 ― 03
党的十报告中提到“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1〕。由此可见党和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尤其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时期下,针对当前我国教育中的问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继续大力推进教育改革,关注教育事业,促进教育事业的进步和发展,着力提升国民素质。要搞好教育事业,首先要解决和面对的问题便是师生关系问题。师生关系作为学校生活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的效果。只有妥善处理好这一关系,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尤其是当前师生关系严重的异化问题,成为我们必须要面临和解决的问题。因此,重新审视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对我国当前教育中的师生关系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 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
马克思在吸收前人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劳动异化理论。他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运用异化概念对资本主义进行分析,揭示了异化的表现形式。在资本主义条件下,首先是劳动发生了异化,劳动不再属于工人本身,更具有了摧毁性的一面。马克思主要从两个方面论述了劳动异化理论。“一方面,工人同劳动产品这个异己的、统治着他的对象的关系。另一方面,在劳动过程中劳动同生产行为的关系。从而,推出人与人相异化。”〔2〕由此,马克思论述了异化劳动的四个规定:
第一,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相异化。在马克思看来,劳动者通过劳动创造的劳动产品本该属于劳动者自身,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的劳动作为一种与他相异的东西不依赖于他而在他之外存在,并成为同他对立的独立力量。“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生产的影响和规模越大,他就越贫穷。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3〕从而得出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相异化,工人生产出的产品被资本家所占有,而不是归自己所有,工人则只能获得维持生存的最基本的需要。
第二,劳动行为本身与劳动者相异化。马克思指出,“如果劳动的产品是外化,那么生产本身必然是能动的外化,活动的外化,外化的活动。在劳动对象的异化中不过总结了劳动活动本身的异化、外化。”〔4〕由此可以看出,劳动产品的异化是劳动者的生产劳动本身与劳动者相异化的结果。因此,马克思得出劳动异化的结论。他指出,劳动本来是人的本质,是一种自由自觉的活动。而由于异化劳动,劳动不再属于劳动者,对于工人来说成为了外在于人的东西,不属于他的本质。工人在劳动中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不是自愿的而是被迫的,工人感受不到劳动的幸福和快乐。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的一种需要,但是由于异化,使得工人劳动的目的是为了生存。工人的劳动成了出卖自己劳动力的唯一方式,来满足劳动需要以外的需要的手段。工人劳动不属于劳动者自己,而是属于资本家。劳动行为本身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与劳动者相对立,发生了异化。
第三,人的类本质与人相异化。马克思认为由于异化劳动使人的本质成了仅仅维持自己生存的手段。“这样一来, 异化劳动导致人的类本质――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的精神的类能力――都变成了对人来说是异己的本质,变成了维持他的个人生存的手段。异化劳动使人自己的身体同人相异化,同样也使在人之外的自然界同人相异化,使他的精神本质、他的人的本质同人相异化。”〔5〕人的身体不仅同人相异化,而且人与自然界也发生了异化更为重要的是人的精神本质乃至于人的本质也发生了异化,因此马克思得出异化劳动使人的类本质发生异化的结论。
第四,人与人相异化。马克思指出:“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当人同自身相对立的时候,他也同他人相对立。凡是适用于人对自己的劳动、对自己的劳动产品和对自身的关系的东西,也都适用于人对他人、同他人的劳动和劳动对象的关系。”〔6〕这样,马克思就通过人与物的关系看到了人与人的关系,看到了阶级的对立,并把资本家和劳动者之间的关系归结为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之间的经济关系。〔7〕马克思从异化劳动的前三个规定性中得出异化的最后结果是人与人之间的异化,这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下劳动异化的必然结果。
马克思对于异化劳动的阐述无疑是深刻的,他以其独到的见解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无情的抨击。纵观我们的历史长河就会发现异化现象不仅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在我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不发达阶段依然存在,而且异化现象不会马上消除。马克思认为只有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使人获得自由,才有可能消除异化。今天,当运用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反思现代教育时就会发现,教育当中的异化现象和人乐于求知的本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尤其是师生关系已经越来越表现为脱离其教育的本质,割裂了师生关系的本意,离应有的和谐的师生关系之路越来越远,向着异己的方向发展。
二、教育中师生关系的异化现象
师生关系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形成的一种相互关系,包括师生间的地位、作用和相互之间的态度等。根据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我们可以反思我们当前的教育现状,在教育当中存在着严重的异化现象,尤其是师生关系的异化尤为严重。教育中师生关系的异化主要是指在实际教育教学中师生间的地位、作用和相互间的态度发生了转变,失去了其应有的本质,向着异己的方向发展,脱离了其应有的内涵而出现扭曲的现象。在现阶段师生关系的异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师生关系表现为金钱关系
所谓“金钱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之前无私奉献的关系变为一种以经济利益的索取为目的的世俗关系。在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社会中,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阶段,商品已经成了主宰人的命运的重要力量,人与人的关系已经变成了实际上的商品关系和利益关系。教育者通过教育活动出卖自己的劳动,来获取自己需要的东西;受教育者同样也必须进行教育活动,因为教育可以为自己换来文凭,提升自己的能力,而文凭和能力都可以在社会上换的相应的利益,文凭不再是一张普通的纸,更成了获取利益的重要手段。教育日益成为获取利益的工具,师生关系也就日益脱离了其本质内涵,出现异化现象。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应当具有较高的道德水平和职业道德。“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教师责任最根本的体现。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教师是受到尊重的,是德高望重受人敬仰的,固有了“高山仰止,景行景止”。可见,教师的地位和作用非同一般。随着我国社会改革的发展,市场经济向纵深进行,一些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也逐渐渗透到教育当中,尤其是影响了良好的师生关系,铜臭的味道日益泛滥其中。在以升学为目的的功利主义教育观的影响下,一些教师不甘清贫,在物质和精神上承受了巨大的压力,逐渐为学生提供有偿服务。甚至一些教师在校外的辅导机构任职,赚取额外收入。更有甚者,一些教师把重难点留在课外辅导班上去讲,课堂上只将一些皮毛,使学生不得不上辅导班,承受更多的学业负担。另外,一些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理严重,希望孩子在学校得到教师的特殊照顾,向教师送礼,以求得关照。教师则根据家长送礼的程度不同而对学生区别对待。这种外在的诱惑使得教师安贫乐道的信念发生动摇。各种因素的影响使当前的师生关系变成一种金钱式的占有关系。以前师生之间毫无利益的单纯关系变得日益复杂。
2.师生关系表现为占有关系
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可是当前一些教师却将教育变成了对象式的教育。这种对象式的教育观是死板的,毫无生机与活力的,是以知识的灌输为手段的僵化的教育方式。师生之间变成了以单纯的知识传授为目的,似乎只有有用的知识成了沟通师生之间的桥梁。教师以传授知识为自己的主要责任,学生以学习知识为自己的主要目的,学生只在乎自己学到了多少知识,这些知识对自己有没有用,有用的即学习,无用的根本就没有兴趣。功利化的学习目的使得学生变的急功近利,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导致我们的社会培养出的一些知识丰富但道德行为低下的人,教育的初衷出现了异化。教师和学生之间地位应当是平等的,但是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这种有目的式的灌输教育方式,极大地压抑了学生主动性的发挥,个性的发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工具。升学、考试、名誉、地位等各种现实的追求渗透到教育当中。这种占有式的教育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学生一味的追求分数,学位,文凭等,真正的学已不复存在。中国学生大多都很会考试,却缺乏创造力,这跟我们的教育目的的功利化是分不开的。学生的学不是为了知,而是将学习知识作为自己获得文凭的手段,来交换自己同社会相对应的价值追求。这必然培养不出具有高素质的人才,这就是“钱学森之问”出现的根源,学之为学的意义已经不再存在。
3.师生关系表现为情感的淡化
师生关系应当是和谐的、自然的、良好互动关系,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师生关系一再受到挑战,两者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也有所显现,突出表现为师生关系情感的淡漠化。随着主体性的张扬,学生的个性增强,自我表现意识强烈,一方面挑战着教师的权威,另一方面也影响了师生关系的良好发展。尊师重道的和谐师生关系成为历史,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度下降,越来越希望摆脱教师的管理,教师对学生逐渐失去耐心。随着网络的普及,微博、微信、qq等聊天工具的发展,思想文化日益多元化,学生很容易受到多重思想的影响,造成师生之间的代沟依旧存在,教师的权威受到挑战,学生对教师的尊重减少,师生间的情感共鸣成为一种虚无。而教师的爱生之情也日益淡化,更多的变现为一种庸俗的社会关系,教师对学生的帮助、关心、教育并不是出于真心,而是为了满足家长的某些需要。学生体会不到真正的师长之爱,感受不到来自教师的温暖,由于学生的不信任造成师生之间真诚的、良好互动交流的缺乏。师生间情感的淡化更加造成了师生关系的紧张,这种缺乏信任与爱的师生关系是我们坚决否认的。
三、师生关系的构建
在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异化问题的解决最根本的还在于社会生产力的提高,马克思认为,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条件下,异化现象才能消除,因此,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从而使教育中的异化现象得到有效缓解。师生关系出现异化的原因跟当前的社会大背景有关,因此要转变师生关系当中的某些不良风气,要下大力气既要从宏观环境出发,又要致力于学校内部师生关系的培养与改善,但这并非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师生关系涉及到一个应然的问题,理想的师生关系是和谐的、自然的、融洽的良好互动关系。然而师生关系却是一个实然的存在,当前师生关系的改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1.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改善“金钱关系”
师生之间的“金钱关系”严重影响了师生关系的良好发展,使学校教育社会化,学校简单的关系日益变得复杂,家长提出我们教育怎么了的反问。学校作为社会上的最后一片净土的存在,我们怎么可以忍心让这种情况愈演愈烈!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净化社会风气,从而改善社会大背景。要不断巩固的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全国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想基础,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十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8〕从国家层面看,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从社会层面看,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从公民个人层面看,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只有大力倡导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会扭转不良的社会风气,还校园一个纯净的环境。只有国家、社会、公民共同努力才能抵制社会上的不正之风。
2.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观,破除占有式的教育方法
占有式教育是一种功利主义教育观。教育是非功利的,其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其各方面都得到提升,从而培养社会的合格人才。教育之所以为教育的本质在于其能够使我们成长为一个有良知的人,在于使其素质得到提升的前提下,更能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然而,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竞争压力的增大,教育变的日益功利化。教师为了满足升学的压力,不得不对学生实行灌输式和填鸭式的教育,虽然教育改革一直在进行,但是成效不大。很多学校的教师和学生依旧承担着巨大的学业压力。教师以占有学生的成绩为目的,而学生认识不到学习的意义究竟何在。将学习作为一种手段,作为获得自己某种价值的方式,这种以占有为目的的学习自然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提升学生的素质,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还原教育的本质。我们不需要高分低能的片面发展的“人才”,功利式的教育培养的必然是片面发展的人。“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把尊重人、关心人、教育人贯穿在教育的全过程,体现在教育的方方面面。
3.坚持“尊师重道”的传统文化教育理念,改善师生之间的淡漠关系
“尊师重道”的教育理念体现了我国社会尊重文化的优良传统。“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教师责任最根本的体现。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教师是受到尊重的,是德高望重的,固有了“高山仰止,景行景止”。师者,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以自己渊博的知识赢得学生的尊重,并以自己的言行教导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树立教师的非理性权威。让学生发自内心的热爱学习,力争达到“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崇高境界。有了高尚的追求,才能破除庸俗的师生关系。教师应转变思想,除了以身作则影响学生以外,还应当发自内心地关爱学生,把自己的师长之爱无私的献给每一位学生。师生之间的真诚交往是师生关系良好发展的前提,爱护学生,尊重学生的内心想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从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尊敬师长一直是我们社会的优良传统,建立师生之间的信任体系。只有学生尊重教师,教师关爱学生,和谐共生的师生关系才得以构建。“尊师重道”教育理念的确立有助于缓解当前学生不尊重教师的现状,利用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改善师生之间的淡漠关系。
新时期师生关系的改善,任重道远,除了师生的共同努力以外,更要认真落实十报告中提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最根本的在于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以为指导,坚持“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有效的改善教育中的师生关系的异化。
〔参 考 文 献〕
〔1〕.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1-35.
〔2〕吕悠,左唯.从劳动异化论中国当代教育存在的异化现象〔J〕.学理论,2012,(29):49.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56.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59.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63.
〔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63.
关键词 异化 劳动人
异化劳动是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一个很重要的思想,异化劳动包含四个规定,本文试从四个规定的内在含义出发,分析它们之间的内在逻辑分延。
第一个规定;劳动产品的异化。需要首先指出的是马克思的异化劳动思想是在批判亚当・斯密、穆勒等人为代表的国民经济学家的以“劳动创造财富”为主题的经济学思想的背景下产生的。这些国民经济学家在不遗余力地论述资本主义物质生产规律如何极大地创造物质财富的时侯,却忽视着物质财富创造者的生产状态和生存状态,没有看到资本主义物质生产方式中存有的人与物、人与人的异化事实,没有指出资本主义物质生产在生产关系层面中的缺陷。对此,马克思开门见山地指出“我们从当前的经济事实出发吧: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这就引出了异化劳动的第一个规定,即“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就是说,工人同自己劳动产品的关系就是同一个异己的对象的关系,工人自己创造的产品却不属于工人,反过来还与工人对立,甚至对抗。那么照此逻辑往下推理,那一定是工人在劳动中耗费的力量越多,他亲手创造出来反对自身的、异己的对象世界的力量就越强大,他本身、他的内部世界就越贫乏,归他所有的东西就越少。因为劳动产品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物化为对象的劳动,工人创造劳动产品的过程就是把自己的生命赋予劳动产品的过程。但现实是,劳动的实现竞如此表现为失去现实性,对象化竟如此表现为对象的丧失,这便是异化劳动的第一个规定,即劳动产品的异化。劳动产品异化的现实和结果便是工人生产的越多,他能消费的就越少,他创造的价值越多,他自己越没有价值,工人的产品越完美,工人自己越畸形。劳动为富人生产了奇迹般的东西,但是为工人生产了赤贫,劳动创造了宫殿,但是给工人创造了贫民窟。
异化劳动的第二个规定是劳动行为本身的异化。异化不仅表现在结果上,而且表现在生产行为中,表现在生产活动本身中,因为劳动产品是劳动行为的结果,是固定在劳动对象中,物化为对象的劳动,是劳动的对象化。如果工人的劳动行为不发生异化,工人怎么会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象同某种异己的东西那样相对立呢。产品是活动生产的总结,劳动对象的异化不过是总结了劳动活动本身的异化。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工人与资本家之间是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工人要得到工资,就得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在这种关系中,劳动行为是工人换取工资的媒介。劳动行为对工人来说就是外在的东西,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身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工人的劳动不是自愿的劳动,而是被迫的强制劳动,它不是满足劳动需要,而是满足劳动需要以外的需要的一种手段。这种劳动行为一旦停止,工人就面临失业,就得不到工资,就无法以货币交换到维持自己生存的物质资料,结果是工人为了生存,就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这样对工人来说,劳动的异化性质就表现在这种劳动不是他自己的而是别人的,劳动不属于他。他在劳动中也不属于自己,而属于别人。他个人的生命活动就是不依赖于他,不属于他,转过来反对他自身的活动,这就是劳动行为的异化。这种劳动行为异化的极端表现就是,只要肉体的强制或其他强制一停止,人们就会象逃避鼠疫那样逃避劳动。
异化劳动的第三个规定是人的类本质异化。在这里马克思借用费尔巴哈的“类本质”概念,指出:“人把自身当做现有的有生命的类来对待,当做普遍的因而也是自由的存在物来对待”。人的类特性就是自由的自觉活动,这种类特性是在人改造对象世界、创造对象世界的过程中得以确认的,也就是说,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而异化劳动“由于使自然界,使人本身,他自己的活动机能,他的生命活动同人相异化也就使类同人相异化,它使人把类生活变成维持个人生活的手段”。因为,劳动这种生命活动,这种生产生活本身不过是满足他的需要即维持肉体生存的需要的手段。在这里需要交待的是,人之所以能认识到人的类本质发生了异化,是因为人的生命活动是有意识的,人能把自己的生命活动变成自己意志和意识的对象,这与动物的生命活动是不同的,动物和它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动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而“人不仅象在意识中那样理智地复现自己,而且能动地现实地复现自己,从而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但现实是,异化劳动把人自由自觉的具有丰富想象力的对象化活动贬低为维持肉体生存的手段,因而“人具有的关于他的类的意识也由于异化而改变,以致类生活对他说来竟成了手段”。
【关 键 词】异化 异化劳动 异化消费 生态危机
异化一词由来已久,从词源上最早指某物通过自身活动与其自身之中的一部分相分离,后者反过来与其自身相对立。在哲学上最早使用它的是黑格尔,他认为自然与人类都是绝对理念异化的表现,稍后持人本主义立场的费尔巴哈提出宗教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异化。马克思继承二人思想进而以异化劳动概念剖析资本主义的矛盾本性。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提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四重异化:劳动本身的异化;在劳动产品中表现出的人的异化;人同其类本质的异化;人与人之间的异化。劳动异化首先是劳动本身的异化,劳动本来与人的存在是同一的,在资本主义生产组织方式中,劳动仅仅作为谋生手段而存在。劳动分工使得工人被肢解,成为生产线上的螺丝钉,人的丰富性完整性被分解,劳动过程不再是愉悦的,而是痛苦的。异化劳动是对人的制约和奴役,使人仅仅沦为一种被利用的工具。从劳动成果看,工人生产出的商品越多,他们自身的价值就越低廉。“工人生产的对象越多,他能够占有的对象就越少。”异化劳动使生产者与其对象处于对立关系之中,使工人与生产资料、生活资料相分离,工人生产出来的商品反过来成为支配工人的工具,人为其创造物所支配。“工人在劳动中耗费的力量越多,他亲手创造出来反对自身的、异己的对象世界的力量就越大,他本身、他的内部世界就越贫乏,归他所有的东西就越少。”[1]劳动异化还使人同其类本质相背离,并带来人与人之间病态的社会关系。
动物与其生存环境是直接同一的,而劳动将人从自然中分离出来,并在更高的层次上实现了人与自然的连接。劳动使人自身存在的自然与人之外的自然相分离,并使后者成为对象性的存在,前者成为其对象的对象性存在,劳动的首要价值在于这种区别性,正是区别性使人类获得了主体性力量。生产劳动是对象化的活动,但是活动的结果却危害到劳动的对象,支撑人类生存基础的自然承担着人对其生存条件的破坏,这种破坏如此严重以至于人类因之陷入生存困境。非对象性的存在物是非存在物,取消对象意味着取消劳动本身,自然的不存在意味着人的不存在,彻底的虚无化带来的是彻底的异化,自在的自然并不会随之消失,反倒是人最终取消自身的存在。自然与社会都是循环系统,当人类对自然索取过度,自然将反作用于人类而导致异化,两者之间会出现新陈代谢的断裂,而新陈代谢的断裂导致生态危机发生。存在着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生态系统的两种物质变换断裂现象,生态将马克思对社会生态系统的强调转向对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视。作为人宣示自身价值的产物,生态危机反过来揭示并控制人的观念与活动,究根归底是由于人自身的不完善性,人与自然的分裂是人自身分裂的自然后果,这种分裂也确证了人与自然本源上的同一性,确证了人的不自由与局限性。人的劳动是包含目的性的创造性活动,劳动过程置于人的目的性中,而劳动的结果却非人的意愿所能左右。异化劳动展示劳动对人自身的否定,确证了人的自然本质,但否定了自然的人的本质。人试图以对自然的统治结束自然对人的控制,结果自然无一例外的报复了人。
在经济理性支配下,资本主义通过意识形态灌输,通过无孔不入的大众传媒,成功营造出消费主义,通过制造虚假需求鼓励消费,成功的将非必需品不断转化为必需品,将扩张性需求转化为生存性需求。虚假消费与异化消费互为动力,资本主义不仅为消费需求生产产品,而且为产品寻求消费者。人们不是出自真正的需求,而是为了消费而消费,消费成为衡量生活状况的基本尺度。这样的消费主义主导下,人盲目的运用主体力量戕害对自然的,引发自然规律反弹,生态问题愈演愈烈。解决生态问题不仅仅要求改进环保意识,更迫切需要转变消费观念。异化劳动的束缚使人们寄希望于在劳动之外弥补生产中的不自由,消费主义迎合这一需要,以异化消费补偿异化劳动。人们在劳动中越不自由,在消费中就越会出现貌似自由的依附性。莱易斯指出,人们在异化劳动中享受不到不到真正的劳动尊严,于是需要在其他方面特别是消费领域加以弥补。资本主义迎合这一需要,创造出虚假的幸福概念,将幸福与消费等同,消费主义大行其道,人脱离了真实需求而陷入编织的谎言中,在毒害自然的同时毒害自身。传统经济危机使资本主义难以为继,面临死亡的判决。而异化消费及虚假需求的满足缓解了紧张的劳资关系,整个社会满足于资本主义提供充足物质的虚假幸福之中,丧失了警惕性,使资本主义重新获得合法性,无疑延长了资本主义的生命。但是,异化消费构成资本主义人的全面异化的一环,实质上以物的关系取代了人与人之间最真切的关系,只是相对延长了资本主义的生命,而必将以更的激烈方式埋葬它,生态危机的出现宣告了彻底的毁灭。改变这一状况需要引导人们关注消费领域之外的人生价值体现。消除异化消费需要消除虚假需求,最根本的是消除异化劳动的总根源。理想的社会应当是把消费限制在真正必要的地方,而将自由时间用于自由自主的个人创造性活动中,以自由的生产而非虚假的消费实现人的解放,换言之,异化劳动压制人,自由劳动解放人。
资本主义社会中技术、道德、经济无不存在着异化现象,异化劳动是其他异化现象的总根源。技术异化本质上也是劳动异化,异化劳动割裂了人和技术,使技术逐渐脱离人的控制而走向人的对立面。技术既是引向异化深渊的工具,也是人类借以实现自由的条件,这些都应当在技术之外,在技术的社会应用中实现。消除异化劳动的根源,也就实现了技术合理运用,限制经济理性,改变对自然的态度,也就消除了技术同环境之间的紧张关系。异化劳动作为资本主义社会全面异化的总根源,也是生态危机的内在根源,而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是产生异化劳动的总根源。生态坚持马克思这一传统论断,看到了自然系统的异化根源在于社会系统的异化,在于资本主义生产组织方式,“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不仅决定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而且也决定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即资本主义对自然的剥夺是资本主义剥削的一部分”[2]。资本主义内在逻辑必然导致生态危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生产”了生态危机,问题被转换到不是人们的行为而是支配人们行为的深层因素应该对生态危机负责。生态意识到自然的反叛应在社会背景中寻求突破,对自然的解放是人解放自身的先决条件,而改善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首先在于恢复社会系统的生态平衡。
关于生态危机的解决,高兹着重刻画了资本主义下的消费异化现象,将消费与经济理性相联系,将异化与消费相结合,展开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他主张以生态理性取代经济理性,以更好更少代替更多作为原则,限制经济理性的适用范围。莱易斯主张关注中心重回生产领域,消费不再是唯一的衡量生活的尺度,人们在消费之外有着众多的选择,通过非等级制的联合体结构组织劳动生产,个人拥有自由选择自己真实需要的权利。阿格尔认为资本主义的主要危机从生产领域转移到消费领域,生态危机而不是马克思时代的经济危机已经成为资本主义社会面临的主要危机。生态危机导致人们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物质丰富的生活理想一定会破灭,因而反过来促使人们要求现实变革的理想,促使人们对它进行深刻反思,这被称作“期望破灭了的辩证法”。阿格尔进而提出以生产技术的分散化、生产组织的非官僚化和民主化等措施消除异化消费和背后的整个异化现象。这和传统侧重关注社会分配性正义相佐照,丰富了的现实批判力。
异化劳动构成了生态理论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也是生态同相联系的内在环节。以异化理论为基点构建的生态之维,无论对生态学还是对其作用都不容小觑。
参考文献:
今天,我们在这里集会,共同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局党委向常年奋战在房产管理一线的同志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问候。下面,就“劳动”这两个字,结合我个人的社会阅历和工作经验,谈三点看法与大家共勉。
一、劳动是人类的第一需要。
劳动是人类特有的活动,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特征,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类通过劳动来控制和调整人和自然的关系,以实现物质变换,并在生产过程中形成人与人间的关系,即生产关系。人类通过劳动来推进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同时也促进人自身的发展。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中,详细地论述了劳动在这一过程中所发挥的重大的具体作用。由于劳动才使猿的前肢变成人的双手,使猿的脑变成了人的大脑,使猿的感官变成了人的感官,总之,使猿的肌体变成了人的肌体,使猿转变成为人,成为“万物之灵”。
人通过劳动,创造了物质财富,提高了生产水平,推进了社会发展,因而才有了文化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总之,劳动是人类的本质特征,是创造社会物质财富和文化财富的根源。但在阶级社会中,劳动发生了异化,劳动者受苦,不劳动者享福,劳动的果实成了剥削阶级任意挥霍的财富。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发生了分离和对立,少数人的发展以牺牲大多数人的发展为前提,因而社会也是在畸形发展中蹒跚地前进。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只有在消灭了剥削和压迫的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劳动给每一个人提供全面发展和表现自己全部的即体力的和脑力的能力的机会,这样,生产劳动就不再是奴役人的手段,而成了解放人的手段,因此,生产劳动就从一种负担变成一种快乐。”我国现在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已开始向这个境界迈进。
二、劳动着是快乐的。
(一)、人为什么要劳动。
在人类还没进化的时候,人类已经懂得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生活,因为它们都明白,这是上天给予人类的最好的生存条件,这是我们创造生活的唯一机会。相信看过《鲁宾逊漂流记》的同志,一定能深切体会到劳动的神奇力量。主人公被抛落到荒岛上,整整二十几年了,最后居然还能活生生地站在人们面前。看到这,你也许会想:难道岛上蕴藏着丰富的食物吗?是的,没错。岛上的确蕴藏着人类生存所必须的物质,但人类并不能不劳而获的,要靠自己的双手去劳动去创造。所以说:劳动是上天赋予人类生存发展的最好的礼物。
但是,从建国到现在,我们经历50多年的和平环境,辛勤劳动、吃苦耐劳的美德似乎正在一些人身上淡化。改革开放二十余年,我们有了财富的积累,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传统似乎也在有些人身上减少。一些独生子女家庭,父母对子女溺爱有加,子女们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大学毕业了也不去找工作……好逸恶劳的恶习逐渐形成。更有甚者,有的子女躺在年老体弱的父母怀里吃闲饭、蹭伙食,连买房、自己的子女上大学也要叫父母“买单”等等。我们提倡“常回家看看”,给老人们一些人文关怀和情感慰藉,但那种好逸恶劳、吃定父母的做法却令人反感、痛心。我们有“富不过三代”的古训,我们有“兴由勤、败由奢”的箴言,由此,我们必须加强劳动价值观的教育。中国古代对劳动价值观的教育就极为重视,如朱柏庐在《治家格言》中,开首就提出“黎明即起,洒扫庭除”的要求。剥削阶级对子女的要求尚且如此,作为社会主义的公民、劳动人民的后代,更应重视生活能力的养成。
(二)、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首先,劳动创造社会物质财富、精神财富。人类起源于劳动,也发展于劳动;人类的辛勤劳动不仅使物质财富得以积累,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条件,而且辛勤劳动本身也创造了精神财富。于是,人类在自己的伦理上庄严写下“辛勤劳动光荣、好逸恶劳可耻”,“不劳动不得食”等道义。苏轼曾说“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其次,劳动创造个人身心健康。劳动是人类的第一需要。劳动不仅创造了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而且创造了劳动者的健康体魄和健康心理。一个好逸恶劳的人,没有正常的生活规律,不可能有健康的身体;同样,一个好逸恶劳的人,不管他怎样享用别人提供的物质生活,他内心都是怯懦的。当我们在辛勤劳动中出了一身大汗,我们却感到浑身通泰,心情愉快。第三,辛勤劳动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华民族的祖先们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劳动过程中,不仅创造了与当时社会相适应的物质财富,而且创造了诸如“天道酬勤”、“君子无逸”之类的道德理念。正是这类道德理念的传承,使中华民族得以绵延不断、发展壮大,并为人类社会留下了灿烂无比的文明。个人辛勤劳动便能奋发有为,家庭辛勤劳动便能兴家旺业,单位辛勤劳动便能促进本单位各项工作协调发展,国人辛勤劳动便能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增强综合国力。
(三)、劳动着就是快乐的。
著名作家福楼拜说:“快乐好似生命上的温度计,快乐多,生命中的乐趣也更多。”快乐,是一种身心愉快的状态,追求快乐,是人的本能。快乐与一个人的财富、地位、名气无关,快乐不需要大量的金钱去支撑,也不需要以名气为后盾,更不需要乌纱来提携。因而,一个普通人所享受的快乐并不比一个阔人名人少。
我们也许享受不到名菜大宴宝马香车豪宅美眷,可是“富商巨贾”们却连“一个人去公园转转”的快乐也享受不到,逛个商店也提心吊胆。两个多年不见的穷朋友,要一壶老酒,两盘小菜,摩拳擦掌,说古道今,那份快乐,丝毫不比品着路易十四,吃着龙虾鲍鱼的豪富逊色。一个看着丰收的稻谷随风摇曳的老农之喜悦心情,也并不差于盯着《福布斯》排行榜上自己名字的大老板。
英国《太阳报》曾以在这个世界上谁最为快乐为题,进行过一次有奖征答比赛。从应征的八万多封来信中评出四个最佳答案:一是作品刚刚完成,吹着口哨欣赏自己作品的艺术家;二是正在用沙子筑城堡的儿童;三是为婴儿洗澡的母亲;四是千辛万苦开刀后,终于挽救了危难病人的外科医生。从这四个最佳答案来看,每个答案都包括四个基本要素,即奉献、劳动、爱心、成功,这也就意味着,任何一个怀着爱心去奉献去劳动而获得成功的人,都可能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人。
一个人一旦爱上他所从事的事业,他就能从事业的奋斗和成功中获得最大的快乐和满足。只要我们立足本职工作岗位,充满爱心,真诚地奉献,认真地劳动,就会不断收获着一个个小小的成功,就会成为世界上最快乐的人。
三、热爱劳动,就要遵守劳动纪律。
以上两点谈了我对劳动的认识和看法,最后,我想结合当前我局劳动纪律状况谈几点要求:
(一)、严格出勤考核制度。上班必须签到,不得迟到、早退、溜岗、串岗。凡违反以上规定,一次批评,二次通报,三次当年不得评先评优,一年五次以上者,当年评为不称职。擅离职守连续超过15天,或一年内累计超过30天的,一经查实,严肃处理。
(二)、严格规范工作行为,着力改进行为作风。广大干部职工的行为是我局工作作风的直接体现,同时也直接体现了房管局的整体形象。我们严禁上班时间从事娱乐活动、下班时间打牌输赢钱物及接受公款请钓。凡违反者,属领导干部的,一律免职;属一般工作人员的,一律下岗,待岗半年,待岗期间停发工资。严禁利用工作时间从事第二职业和违规参与经济活动。凡违反者,属领导干部的,一律免职;属一般工作人员的,一律下岗,待岗半年,待岗期间停发工资。严肃会议纪律。会议设迟到席,迟到人员一律坐迟到席,凡参加会议全年迟到三次或缺席二次的,严肃处理。会场除确因工作需要经主持人同意不关手机的外,其余一律关闭通讯工具。凡违反者,一次点名批评,二次通报批评,三次严肃处理。
(三)、努力工作,提高劳动效率。要珍惜自己的工作岗位,努力工作,要有一颗知足常乐的心
____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国内外煤炭市场疲软、经济下行带来的不利影响,县委、县政府团结和带领全县干部群众,克难攻坚、真抓实干,圆满完成了全年的各项目标任务。____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80.2亿元,同比增长1____.8%;财政总收入完成86.36亿元,同比增长19.58%;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5.35亿元,同比增长52.02%,财政总收入和一般预算收入名列全省实质性双第一;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1226元,同比增长17.9%;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596元,同比增长18.7%;城镇化率达到35.18%;森林覆盖率达到32%。全县共有10项工作获得国家级表彰,69项工作获得省、市级表彰。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更凝聚着以工人阶级为代表的广大劳动群众的心血和汗水。今天受到表彰的先进集体和模范个人,就是全县广大劳动者的杰出代表,是你们以辛勤的劳动和模范的行动影响和带动着千千万万的劳动者,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积累了宝贵的财富。
今年是我县加快建设富裕家园、绿色家园、幸福家园的攻坚之年,也是推进转型跨越发展的关键之年,更是争创“三晋一流、全国百强”的赶超之年。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和调动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一步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找准差距、咬定目标、抓住重点,以强有力的举措推动我县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借此机会,我提几点希望和要求。
一要胸怀大局,争做引领风尚的表率。全县广大干部职工群众一定要胸怀全县大局,增强机遇意识、发展意识,以主人翁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坚定不移地按照县委在七届三次全会上提出的全年工作思路和目标,在产业转型、绿色发展、城乡统筹、民生改善、安全生产、社会管理、居民增收、改革创新、集中财力办大事、党的建设十个方面下功夫、求突破,争做劳动模范,服务转型跨越,以实际行动彰显劳模风采,引领社会风尚,在加快建设人民满意的富裕家园、绿色家园、幸福家园的伟大实践中争做表率,在实现“三晋一流、全国百强”的征程中勇创一流。
二要乐于奉献,争岗敬业的先锋。今天受到表彰的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无论是生产一线作出不平凡业绩的产业工人,还是科技创新的重大贡献者;无论是普通岗位的勤劳奋斗者,还是率领企业崛起的管理者,他们都是把自己的劳动岗位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最佳平台,他们的事迹都是劳模精神的生动写照。全县上下要以今天受到表彰的先进集体和模范个人为榜样,在“勤劳善良、融汇山川、勇为人先”的“____精神”引领下,始终保持自力更生、勤俭创业的优良作风,始终保持恪尽职守、脚踏实地的奉献精神,积极投身本部门、本单位各项工作,争岗敬业的先锋,用我们每个人的辛勤劳动,共同创造我们的幸福生活和____的美好未来。
三要刻苦钻研,争做创新发展的标兵。全县各阶层劳动群众要树立长期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以党的十精神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县委七届三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专业技术知识,积极参加职业培训、岗位练兵、技术比武等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在本领域、本岗位上刻苦钻研、积极创新,不断增强自身劳动技能和本领,不断提高所在部门和企业的创造、创新、创业能力,更好地适应全县转型跨越发展的需要。
四要弘扬正气,争做维护稳定的模范。全县广大干部职工群众要带头倡导社会新风,带头关心弱势群体,带头投身公益事业,争做扶贫济困的实践者、传统美德的继承者、良好风尚的推动者、创优环境的倡导者。特别是在今年省委、省政府确立的“项目推进年”过程中,要顾大局、识大体,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自觉遵纪守法,坚决同危害社会稳定的行为和各种消极腐败现象作斗争,以实际行动维护全县来之不易的发展成果和安定团结的良好局面。
五要崇尚劳动,争做凝聚合力的榜样。各级各部门要把崇尚劳动、尊重劳动作为一种导向,真诚帮助广大干部职工群众解决工作、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他们发挥聪明才智、建功立业创造更好环境,激发蕴藏在各种生产要素特别是劳动要素中的创造活力。全县各乡镇、各单位工会组织要充分发挥组织职工、引导职工、服务职工、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社会职能和作用,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认真解决广大职工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广泛凝聚发展合力,最大限度地把广大职工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引导到推动科学发展上来。
六要赢得支持,争做转型跨越的后盾。全县广大干部职工群众要在县委、县政府和省、市工会的关心帮助下,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各级工会组织要在做好工会经费保障、专职人员配备的同时,切实关心和爱护劳模,特别是对生活遇到困难的劳模和离退休老劳模,做到政治上关心、工作上支持、生活上爱护,多为劳模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要大力宣传劳模事迹和劳模精神,以劳模的先进思想和高尚情操引领全社会形成尊重劳模、学习劳模、争当劳模的良好氛围。同时,也希望各位劳模始终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优良作风,珍惜来之不易的荣誉,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立足本职、做好工作、再创佳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