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美术作品欣赏

美术作品欣赏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美术作品欣赏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美术作品欣赏

美术作品欣赏范文第1篇

【关键词】幼儿 美术作品 欣赏 评价 思考

【中图分类号】G6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9-0213-01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教育评价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了解教育的适宜性、有效性,调整和改进工作,促进每一个幼儿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美术教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质,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美术教育培养幼儿积极向上的品格,提高审美能力,促进个性发展,完善人格。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一直都面临的一个问题。那么在幼儿美术作品欣赏和评价教育中怎样才能激发幼儿的自信心,让其获得成功感从而建立起对美术活动的兴趣与自信。带着这样的问题,通过这几年对美术教育的观察与体会,尤其是我园开展的水粉画教学活动以来大家对此的感触更深。美术作品欣赏和评价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应该说美术欣赏活动是一种感觉与理解,感情与认识相统一的精神活动,是对人们思想情操的陶冶过程,其实质是一种精神上的“潜移默化”的过程。比如我们对黄河水车的欣赏会使我们深深地感到祖国历史的悠久和文化的灿烂;对《蒙娜丽莎》油画的欣赏则是一种安静、和谐的美的组合。那么对于孩子们的美术作品该如何去欣赏和评价,并在欣赏和评价过程中达到教育的目的。对此问题我有以下的认识:

一、在欣赏和评价中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

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幼儿园要努力为幼儿营造一个美好的美术教育环境,让孩子们在这种环境中自觉掌握正确的审美情趣,主动地多思考,多练习,学会用画笔创造美。让孩子们在愉悦的心境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幼儿美术教学活动中,特别是我园的水粉画教学活动中,我们看到并深切感受到孩子那种不受对象约束,带有强烈的主观性的思维方式,那种夸张的对比强烈的用色用线方法。也正是这种单纯,经常会创造出令人惊喜的奇特效果,其实这就是幼儿画的魅力所在。在欣赏和评价这类作品时,我们不能以像不像为准则来评价,而是应该看画中是否真实反映了幼儿的内心感受,是否有独特性。例如朵儿小朋友画“六一”节的小朋友时,用了她油画棒的所有颜色,问她为什么,她说因为小朋友们高兴就穿了五颜六色的衣服,她将自己高兴的心情用鲜艳夸张而不受约束的颜色表达出来,这是极美的,我们应当鼓励。在尊重幼儿的认识规律前提下来评价和欣赏。老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有审美意识,并且要把这种意识传递给幼儿,让幼儿发挥想象,大胆创作画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提高审美意识。

二、幼儿美术作品的欣赏和评价对幼儿创造力的影响

在美术教学活动中,老师们经常会在讲解完成后出示范画让幼儿观察,这种方法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幼儿的思维,创造力发挥不出来,有些幼儿直接临摹老师的范画,这个过程是没有“心”的参与,由于没有“心”的参与而产生的作品是谈不上创作,更谈不上对创造力的培养。所以在幼儿作画过程中要有肯定与鼓励,注意保护幼儿的创造性,发掘幼儿的潜能,发展幼儿的天性,这样才能点燃幼儿天马行空般的想象,创造出更神奇的作品。如大班幼儿早上在院子画凉亭时,成成小朋友在画好的凉亭旁边画了一片黑色,他说这是凉亭的影子,多形象和真实呀,在这幅画中,有孩子的观察力,这就是值得赞赏的闪光点。人才的本质是创造,作为老师我们不仅要在美术教学中调动一切手法开阔幼儿的思路,更重要的是在美术作品的欣赏和评价中对那些相同的形状不同的颜色,或相同的物体不同的形状等指出创造性与想象力的作用,让幼儿感知从而大胆地表现。

三、应注重幼儿作品欣赏和评价的情感导向

美术作品欣赏范文第2篇

关键词:走近作品 迈进作品 阅尽作品

美术欣赏是美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欣赏课就是对古今中外优秀作品的评价、分析、研究,并领悟作品的精神内涵,从而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欣赏优秀作品有助于提高学生整体的美术素养,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理解能力,也有助于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在实际教学中,走近作品便于看清画面内容,迈进作品便于融入画面情境,阅尽作品便于理解作品内涵。

一、走近作品

面对一件绘画作品,该怎样欣赏?这是每一个欣赏者都会自问的一个问题。作为一名在农村的美术教师,我也经常常思考这一问题。在美术欣赏课中,作为老师,一定不要忘掉教师只是引路人,学生才是主体。如果一味由教师讲解,成为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很容易陷入知识灌输的模式中。为了充实课堂内容,增加欣赏课内容的趣味性, 写好教案,备好课,选好题材内容是基本问题,而后建立轻松、宽容、愉悦的课堂,鼓励学生走近作品。

在欣赏《清明上河图》时,我会把作品全部慢慢地展示出来,先让学生从整体上去欣赏,当然,在展示前我已然出示了第一步要求,作品表现了哪些内容?看完毕,学生很是活跃,虽然对张择端的这件作品并不陌生,但大多没有看过全图,所以学生的回答争先恐后:“草舍瓦屋”、“小桥流水”、 “大城楼”、“虹桥船夫”、“有很多人”、“山石树木多”、“河里许多大船”、“有轿子”,甚至有的同学看得更细“还有骑马的、挑担子的”、“拉船的纤夫,摇橹的船夫”“在田中劳作的农民”,课堂气氛是异常活跃,纪律好像显得有些“乱”,但我没有压抑控制他们,因为我知道他们并不是有心的,只是热情、兴奋让他们有些忘乎所以,这样,下一步的学习活动也就好开展了。

二、迈进作品

实际上,欣赏教学是一个创造性的教学,它的创造精神体现在怎样去引导学生发掘出每件作品,在一次又一次的让学生欣赏剖析中发挥他们的创造与想象,逐渐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审美能力。还有,老师要鼓励学生敢于大胆表达、大胆评价,可能他们现在的专业知识有限、能力有限、经验也不足,而且可能欣赏的角度不同,但老师应该尊重他们的感受,在欣赏过程中引导他们、点化他们,并鼓励学生迈进作品。作为教师,应该知道,学生的学习活动并不是一个被动去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去参与的过程。教师出示欣赏作品后,不应该立即讲解,可让学生先读画然后以讨论的形式,请他们说说对于作品自己的第一印象,再出一些思考性的问题,去引导学生观察画面。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主观的感受,胜于教师的一味的讲解。这样也改变了教师唱独角戏的教学过程,变成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师生共同参与,鼓励他们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的和谐课堂。

看过全图,我们对作品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下面再请同学们仔细欣赏一下《清明上河图》,特别是虹桥以及繁华的市集等局部,人物众多,他们都在干些什么,到底表现了怎样的繁华。这一次,学生都瞪大了眼睛,似乎进入了作品里的街市商店:“有在饭铺中进餐的”、“有在茶馆里休息的”、“有看相算命的”、“有卖祭品的”、 “有行脚僧人身负背篓”、“做生意的商人”、“还有叫卖的小贩”、 “有街巷小孩在听说书”,“有很多种车辆”,“北宋的城镇街市太繁华了”也有学生赞:“张择端的绘画水平也太高了!”“这么多人不同的动作,表情也各不相同,真是太不简单了”“还有这么多房子、高楼刻画这么工细,张择端是怎么画的”“我还知道这件作品用了散点透视,是中国画的特有的透视表现”,我都有点激动,学生能观察的这么仔细,还有学生能记起散点透视的应用,这个我曾经在初一美术学习中提了一下。这一次,学生真是进入了作品中,了解了更为细致的表现内容。

三、阅尽作品

每件优秀的美术作品它们最突出的美点部位都不同,有的作品侧重于艺术家构思的奇特而巧妙,有的侧重于不同造型材质的表现力,有的则侧重于形象的空间组合,有的侧重于画面构图;有的还侧重于时代背景与历史故事;有的侧重于关注自然环境和整体空间;有的侧重于运用某种造型形式因素。所以每一件优秀的作品不仅仅具有外在的形式美感,还具有一定的精神意蕴,或是体现某时代的社会风貌与民族精神。要让学生看透作品,理解作品之内涵。

学生通过对《清明上河图》两次不同深度的欣赏,以及老师的点化,开始有更深层次的理解,课堂气氛不再像刚才那样活跃,好像都在思考什么,过了一会儿,开始有同学说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了:“作品描绘的是北宋都城临安繁荣的经济生活以及民俗,歌颂了劳动人民创造历史和财富的智慧和力量。”“作品再现了十二世纪我国都市生活的状况、风俗文化”“体现了我国古代绘画主要以线造型的技法特色”“通过作品可以研究我国宋代社会”“这幅作品融山水与人物为一体”。学生的回答都让我感到惊讶,没想到,学生理解的竟然这么深刻,确实是阅尽了作品。

美术欣赏教学不是孤立的,它始终贯穿于整个的美术教学过程, 与工艺和绘画是互为作用的,只要学生有了绘画的实践,就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认识美术作品,而通过欣赏美术作品,就可将作品的精华应用到自己的美术创作中。如果让学生了解了作品中的优点以及美的因素,就能有效指导自己的美术活动学习,从中获取美的体验。

美术作品欣赏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初中美术;欣赏;美术作品;艺术形象

欣赏美术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是初中美术欣赏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让学生欣赏艺术形象,可以提高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同时,对学生理解艺术和生活的关系也很有帮助。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却发现,并不是所有初中美术教师都善于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欣赏美术作品中艺术形象的教学,有的教师的教学甚至还存在着很严重的问题。那么,如何才能对初中生进行有效的欣赏美术作品中艺术形象的教学呢?下面,笔者为大家介绍一种“三性一体”的好教法。

一、第一性――知识性

具备一定的知识,是进行有效欣赏教学的前提基础。具体来说,教师要让学生具备以下三个方面的知识。

首先要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美术作品的艺术形象。什么是美术的艺术形象呢?课本讲解的并不明确。在讲解时可通过让学生欣赏各种类型的图片,包括人物、山水、花鸟、静物、雕塑、工艺美术和建筑艺术,指出美术作品的艺术形象与文学形象、音乐形象的不同之处,是在空间上存着确定的、静态形成、是完全直观、明晰的,可以直接为欣赏者的视觉感受和审美心理所把握的艺术形象,并具有“鲜明、具体、生动”的特点,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美术形象的真正含义,为后面讲解美术形象来源和多样性打基础。

其次是讲明美术艺术形象的来源和成为真正艺术形象所不可缺少的条件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并达到个性与共性的统一。讲解时可着重在高于生活的个性与共性的统一上,在高于生活方面,可结合中国画中的“传神”和“气韵生动“理论,指出美术形象是美术家在对现实生活的选择、提炼、概括的基础上,深入到现实生活的内部,并注于美术家的思想感情,深华为形与视,情与理,物与我高度和谐统一的形象。如欣赏国画作品《虾》(齐白石),实现美术作品的社会功能,延长美术形象的艺术生命。

再次,对比讲解美术形象的多样性,可从三方面讲解:①单个形象与整体形象。②再现性形象和表现性形象。③具体形象和抽象形象。在这部分教学中,重点是表现性形象,意象形象和抽象形象。因为这三者与现实生活相背离,不符合一般人的认识和审美规律,可结合图片详细讲解,对表现性形象和意象形象,要讲明二者的区分与联系:区别是表现性形象形象注重作者内在的心态表露,意象形象注重画面表面的直观形象,联系是二者都注入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主观认识。抽象形象者着重讲其功能,在于激感和创作心态。

二、第二性――趣味性

趣味性是增强美术欣赏课的有效性的“催化剂”。在美术课堂教学中,仅进行理论的讲解和一般的作品欣赏,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提高教学效果呢?我主要采用两个方法:①趣味性语言教学;②趣味性故事教学。趣味性语言教学要做到语言正确、语调顿挫,不同地方采用不同的语气,避免方言、土话,让学生在听课过程中不感到枯燥无味,这样才能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趣味性故事可参照作品形象的欣赏,趣味性地讲解作者生平;创作方法;作品所反映的故事内容等。

如我在教学生欣赏国画作品《虾》。齐白石是我国著名的艺术家,他在诗、书、画、印几个方面都达到很高成就。齐白石作画反对拘泥于形似,主张作画要形神兼备。他认为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都不可取。就拿他画的虾来说吧:人们都觉得画的像极了,虾体透明,会游、会跳动。不过当我们拿画中的虾与生活中的真虾相比,它们又有很多不同。《虾》的艺术处理:齐白石依据真虾总结出极为简练的画法,使其所画之虾又不同于真虾。真虾的眼睛看上去是一个小点,他却以浓墨横笔将虾眼画的非常突出,显得极为精神;真虾的腿有很多,他删繁就简,仅画五条,就显得多而生动。所以他画的虾,既让人感到是充满生命力的在觅食游动的活虾,又让人体会到苍劲有力的笔法和浓淡干湿变化的墨色的艺术美感。

三、第三性――娱乐性

美术作品欣赏范文第4篇

不记得谁曾经说过美有许多样。或许曾经在我看来这句话是对得,但是在今天看来这或许只是一句俗套话。正如同赤木明登所言能抵达美之真谛的,也只有美是有振幅的,时左时右,乎此乎彼,摇摆不定,而在其内核之中,确实存在真正的美。如果让振幅变化终止,固守一式,那内核也会消失。

阿尔贝*加缪在他的《写作的光荣》中曾写到“在一般情况下,那些选择投身于艺术的人曾自是与众不同,然而他很快便会发现自已的艺术,自己的与众不同,往往就扎根于与所有人的相似之中。这与现实生活中许多人也觉得自己心中的美是独一无二一般,这些人都没有意识到自己心中的美也只是美的一个留影罢了。

作为一个人,就要学会成为一个人,就要学会生活和死亡。无论是生活还是死亡,它们之中都有美的存在。每当我漫步于旧物店之中,我可以感受到每一件旧物都曾确切有过美。在那里,我曾多次与美邂逅。即使它们的美现在已无人能够体会。在消失之前,它们仍会以褴褛之姿重现美感。而这种美也正是当人们第一次见到它时从心中所不由自主产生的那种美。这种美,就是人所在一直寻找的,本所想留住得。

万物的美的内核也唯有在第一次相遇时又或是在它们消失之前才可以暴露于世人的眼前。但是美的内核又是如此的摇摆,使得我们在哪一个瞬间觉得自己握住了什么,可是在下一瞬间它又从我们的手指间滑落,消失不见,只给我们留下了它的留影。

或许如果我们可以放弃一切,我们就可以在那一瞬间找到美的振幅。正如你想要知道周围有多么的黑暗,你就必须要留意远处那微弱的光线。或许放弃一切并不困难,困难反而始于开始。一旦你放弃了那种你原以为是根本的东西,你便会发现你还可以放弃其它东西,以后还会有更多的东西可以放弃。当一切已为你所放弃,你才可能留住真正的美和它的振幅。

美术作品欣赏范文第5篇

关键词:社会学视角;抽象美术作品;社会背景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8-000-01

美术作品是凝结在画作上的画家对于生活的感悟和理解,因此在欣赏美术作品时,不仅要能够理解画家高超的画技,同时也还要能够欣赏作品的美,理解作品想要表达的内涵。这在具体美术作品中能够较容易地实现,而在抽象美术作品中,由于其抽象性等特征,欣赏者较难理解其内涵。基于此,我们试图运用社会学视角对抽象美术作品的作者生平、生活环境以及政治背景等进行分析,使欣赏者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抽象美术作品。

一、通过对创作者的生平的了解来提升欣赏者对抽象美术作品的欣赏能力

欣赏者在欣赏抽象美术作品的过程中,了解创作者的生平有助于把握作品中创作者留下的各种痕迹,从而更加理性地认识作品。例如,通过对创作者专业教育经历的了解,欣赏者能够理解作者不同时期作品的特点,以及创作者成熟时期作品中所包含的其他派系的痕迹,对于欣赏和理解抽象美术作品有很大的帮助。又如,通过了解创作者的情感经历,能够使欣赏者了解创作者在创作美术作品时经历的情感,从而能够将对画作的理性理解转移到对画作所表达的情感的感受上来,使欣赏者对抽象美术作品的欣赏能力得到提升。

在对荷兰印象派代表人物彼埃・蒙德里安的作品《灰色的树》的欣赏过程中,我们就可以采用了解作者生平的方法,这样就能够更加准确地认识和理解这幅画作,同时对这幅画作的美的印象更加深刻。彼埃・蒙德里安曾在早年师从其叔叔――海牙派画家富尔兹・蒙德里安,得到了写实浪漫主义的真传,这一经历对其后来的创作影响巨大。在《灰色的树》中,还能够看到写实浪漫主义的特征――将内心深处的浪漫情感通过写实主义倾泻而出。在青年时期,蒙德里安就读于国立艺术学院,受到了象征主义、印象主义和表现主义的影响,开始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在1911-1914年间,蒙德里安受到了毕加索等立体主义的影响,因而形成了立体主义的风格,在《灰色的树》中,还能够看出采用了透视和立体三维画法的痕迹。在一战期间,蒙德里安致力于用画作表现和平和发展的理念,因而开始使用中性的色彩,这也是《灰色的树》中选择灰色作为主色点的重要原因。

这样,通过对蒙德里安生平进行分析,欣赏者就能够对《灰色的树》有更加准确的理解,能够看出在画作中创作者采用的方法和其创作时的情感等,更能够欣赏到作品的美以及作者人格的伟大。

二、通过对创作者生活环境的了解提升欣赏者对抽象美术作品的欣赏能力

对创作者的生活环境的了解,能够从源头上帮助欣赏者认识到作者对于现实事物的认识能力。这样,当作者把现实事物抽象地表现为画作时,欣赏者就能够理解作者为什么选择这种方式来表达这样的主题和这样的情感。因为作者的生活环境不仅决定了创作者的受教育程度,同时还影响着作者对于事物的认知和对于情感的体验和表现程度。只有了解到这点,才能够更好地欣赏抽象画作。

在对毕加索名画《哭泣的女人》进行欣赏的过程中,就需要充分地了解毕加索的生活环境,才能够深刻理解为什么“女人”哭泣时面部扭曲、眼睫毛的移位到如此地步。《哭泣的女人》是以毕加索的情人多拉・马尔为原型创作的。多拉・马尔与毕加索维持了长达九年的情人关系,在两人关系刚开始的期间,多拉・马尔与毕加索情感很好,两人出双入对。但是,两个人性格都很强硬,在很多问题上意见相左,谁也不愿意妥协,因而经常硬碰硬。在这样的相处模式之下,毕加索开始动手殴打多拉・马尔,并且多次将多拉・马尔打晕。多拉・马尔也因此多次哭泣。毕加索不仅经常打多拉・马尔,还经常出言刺激她,使她伤心落泪。在这种背景下,毕加索以多拉・马尔为原型创造出《哭泣的女人》。当欣赏者了解了毕加索的创作过程之后,就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哭泣的女人》中主人公面部的扭曲,也能够理解毕加索刻意对其的丑化,能够进一步地体会毕加索在创作时候的感情。

三、通过对创作者所处政治环境的了解来更加深刻地体会美术作品的寓意

虽然抽象艺术不直接表达现实社会,不直接表现政治问题,但是创作者所处的政治环境对其创作主题和创作思路也会产生巨大的影响。通过对其进行研究,能够更加深刻地掌握抽象美术作品的内涵。

在里希特的画作《派对》中,创作者就通过画作来对明星托里亚尼的中产阶级生活方式进行了批判。这种批判并不是来源于里希特的一时兴起,而是在里希特早年的生活方式以及当时的政治环境影响下产生的,因而有着明显的政治意味。里希特在两德分裂之后,在民主德国生活,后来冲破阻碍到了西德。在与民主德国有着完全不同政治气氛与创作氛围的西德中,里希特的思想产生了极大的震撼,并且努力适应。美国当时在德国的文化艺术政策和政治政策深刻地影响西德的艺术发展,里希特也受到了深刻的影响,进而发展了其政治波普风格,这在《派对》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四、结语

综上所述,运用社会学视角对抽象美术作品进行鉴赏能够使欣赏者更加准确地理解作品所表达的内容,把握作品所表达的主题,掌握作品所传递的情感,这对于欣赏者鉴赏抽象美术作品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在对抽象美术作品鉴赏的过程中,需要灵活运用社会学的视角,通过了解创作者的生平及其所处的生活环境、政治环境等对作品进行全面、深刻和立体的了解,不断提升对抽象美术作品欣赏能力。

参考文献:

[1]美术作品欣赏[J].大众文艺,2013(07).

[2]李诗雨,郭家明,董冰.美术作品欣赏[J].大众文艺,20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