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励志短篇文章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后博寒,90后作家,出生于浙江杭州。已出版长篇著作《这是谁的90》《千城》等,短篇小说《散落之间》《东风暗换年华》等;发表散文随笔《声声》《有香》等。2010年荣登中国著名权威媒体《环球时报》,2011年获邀以“中国90后代言人”的身份接受日本国家电视台(NHK)的采访。凭借扎实的创作功底与极具表现力的创作天赋,“后式”叙述惊艳四座、后劲十足,其鞭辟入里的创作风格与浑然天成的遣词造句获得万千读者的共鸣,被权威媒体与众多读者誉为“90后文学领军人物”。
把梦想砸向现实
把梦想砸向现实,哪怕它会支离破碎,我也无怨无悔。
――题记
记忆是人生最沉重的行李,无数转瞬即逝的画面尘封在记忆深处,犹如老照片被搁置在木质相册里。时间的光晕照亮岁月的痕迹;曾经的目空一切,曾经的韬光养晦,曾经的趑趄不前,曾经的形单影只……记忆是讳莫如深的生命宝藏,那是一段或喜或悲,或真实或虚伪,或深邃或肤浅的寂寞旅程。
壹
高中生活索然无味,却成为一生铭记的岁月。
一意孤行的我,阳光帅气的浅唐,优柔寡断的锦郁,三个仿佛来自不同世界的人,却不可思议地成为同舟共济的好朋友。
我曾经以为自己始终要以作壁上观的姿态,观看同龄人之间这场没有硝烟的读书之战。高一,我游弋于现实与梦境之间,对于学业只是走马观花,对于任何题目都始终停留在一知半解的感知阶段,浅尝辄止。
高二,我如愿以偿地选择了理科,却不幸地进入实验班。实践证明,智商太高并不是一件好事情。我就这样进入一个类似于魔鬼训练营的黑暗空间,对我来说,这是一个从如意到不如意的转折点,纵使我有百折不挠的抵制学习的情绪,也难以抵制实验班班主任的语重心长。我是一个外刚内柔的人,表面上唯我独尊,其实是一个听不得感人故事、看不得感人电影的人。父母或者老师只要使出三分温柔劝术,我便没辙。原本想要冷眼旁观、独善其身的愿望,瞬间就要化成泡沫。
曾经对学习话题漫不关心的我,在全家人的期待与老师的厚望下,逐步走上正道,我开始孜孜不倦地解题:物理,化学,数学……一大堆练习题等着我去搞定。本来执迷不悟的我,现今的思想却与从前迥然不同,欲将学习成绩升至“苦心孤诣”的高度,所以常常因为做题苦思冥想,忙得焦头烂额――天晓得我有多勤奋。
那时,我和浅唐关系挺熟络,而浅唐与锦郁是莫逆之交,通过浅唐这座桥梁,我们三个成了众人眼中羡慕的“铁三角”,谁也离不开谁。
贰
盛夏的午后,我们三个坐在冷饮店,吹着冷气,喝着柠檬水,高谈阔论起来。
性格内向的锦郁对音乐的理解超出常人的想象。他常在各类国家级钢琴比赛中斩获金奖,因而总是顶着“钢琴王子”的光环,璀璨夺目,他的阴郁气质也与“深邃”“高贵”等词汇自然而然地挂上了钩。浅唐热爱运动,天生拥有富足的体育细胞,除了地球,他可以熟练地玩弄每一类球。在各种体育项目的比赛中,他是当之无愧的最耀眼的明星。而我,除了热爱文字,一无是处。
我们谈论着关于“梦想”的烂熟话题。
“我想成为一位有名的钢琴演奏家,最好是国际知名的那种!”锦郁的微笑总是那么腼腆,讲话也是慢条斯理的,给人一种温暖、美好的感觉。
“你已经很成功了,成为钢琴演奏家是早晚的事嘛!”浅唐嘴角上扬,露出阳光的笑容。
“呵呵,哪有这么容易的事!浅唐,你毕业后,有什么打算?”锦郁反问他。
“当一个运动员,最好是篮球明星,像姚明那样,最好也是国际知名的那种!哈哈!”浅唐大大咧咧地说。
我和锦郁脸上布满了黑色的线条,异口同声地叹息道:“这有难度啊!”
浅唐倒是不在意,嬉皮笑脸地说:“梦想本来就是梦想,又不一定要实现的,对不?”
我们搅拌着柠檬水中的冰块,听到那透明纯洁的立方体碰触玻璃杯的声音。
这时,浅唐和锦郁的目光落在了我的身上,那眼神分明是在说:我们都说过自己的梦想了,那么你呢?
我无可奈何地苦笑,然后略加思索,缓缓地说:“我想写一些东西,有一群固定的读者朋友,这样就满足了!”
夏天很燥热,冷饮店里却特别舒服,冷气吹在身上,爽到“冰点”。我们三个高中生就这样耗着时间,讨论着关于“梦想”的话题,讲了许多不自量力的话,似乎从来都是才高八斗的演说家。
叁
事与愿违,高二上半学期的期末考试,我考了班里倒数第三名,倒数第一与倒数第二的位置分别被浅唐和锦郁占据。实验班的实力果然名不虚传,一向自以为聪明的我初次尝到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的痛苦,从未有过的失落感充满我的思想。同班同学咄咄逼人的学习气势已令我的学习热情扭曲变形。
回到寝室,只见锦郁和浅唐躺在床上,脸部表情呆滞、木讷,我也浸染在这种僵硬的氛围中,默不作声。
良久,还是浅唐开口了,他脸上又露出了平日里阳光般灿烂的笑容:“一次考试算什么?虽然我考了班里倒数第一名,但这毕竟是实验班倒数第一名啊,在平行班里还不是照样拿正数第一?”
浅唐说完这席话,寝室里的气氛变得更冷,连呼吸都变得微弱。其实我们心里都清楚,平行班的那些虎视眈眈的家伙,凭借自己的勤奋和努力,已经完成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他们的能力一点也不比我们逊色,暂时的差距只是文化课基础的好坏而已。
多愁善感的锦郁躺在床上,望着天花板,嘴里念着:“梦想本来就是梦想而已。”
是啊,梦想本来就只是梦想而已。
肆
事情发展到进退维谷的地步,是我始料未及的,我真的要持之以恒,将自己埋葬在一大堆练习题之中吗?还是……
我选择了逃避,恢复了曾经虚无缥缈的学习状态,整日昏昏沉沉,除了浅唐和锦郁,我漠视一切人。
我喜欢在晚自习上,拿一张白纸,写一段自以为语句通顺的文字,然后默读一遍,夹进自己的教科书里。
那天晚自习,老师把我喊进办公室,我有一种不祥的预感,耳边“嗡嗡”作响,心跳渐渐加速,面红耳赤,右眼皮不安分地跳动。
走进办公室,只见班主任阴森着脸,一副冰冷而又威严的表情,一双锐利的眼睛仿佛要将我一眼看穿。
“林哲,你退步真的很大啊!是不是没有把心思放在学习上?”班主任的语气充满了讽刺和猜疑。
我低头无语。
他继续说:“听说你在写小说,写了几十万字的小说,是吗?幼稚,你以为你是谁,你是大作家吗?你还不够格当一个小小杂志的呢!我警告你,如果你还要坚持写下去,继续执迷不悟的话,到校长办公室去填一张退学申请书就可以了!你就在家里慢慢写,专心写,不用回校上课了!”
那一刻,我的脑海中一片空白。老师刻薄的言语让我仿佛觉得自己已经到了万劫不复的地步,我始终只能扮演一个蜷缩在墙角,做了错事不肯悔改的孩子的角色。
我空洞的目光死死地锁定在眼前这个充满陌生感的老师身上,有那么一瞬间,我甚至认为自己听错了,因为我一直觉得为人师表的他不会说出这样刻薄的话语。然而,事实如此……悲伤和怨恨相互交织,缠绕着我挣扎着的自尊。积聚在心头的痛苦似乎将要在瞬间迸发,却恍然发现自己没有那样的勇气,原来我是懦弱的。文字在老师看来是一文不值的垃圾,在他眼里,我只是一个不务正业、会写小说的天真小孩,他的不屑与蔑视转化为我十几年来从未有过的对人间的失望……
“你早晚会被埋没的,你写小说只会浪费时间,浪费精力。你知道你这是什么行为吗?你这是丧志!”班主任继续着他的言论。
我仍旧沉默着,他的言语萦绕在我的耳旁,我的心似乎在流血,欲哭无泪的隐忍却只能消亡在沉默中。
回到教室,我趴在桌上埋头哭了,痛苦的泪水在那一刻如泉水般涌出,源源不断。虽然知道这样的行为对于一个男孩子来说很丢脸,然而,“男儿有泪不轻弹”的下一句是:只是未到伤心处。锦郁和浅唐并不知道在我身上发生了什么事,他们走过来安慰我,但是,一切言语都显得那么微不足道。之后,我从未对别人提起过这件事。
记忆中的那个夜晚,窗外下起了小雨,我问自己,我做错了吗?难道追逐梦想,并为之奋斗,也是一件可耻的事?我不奢求你们的鼓掌,但是,我也不需要你们的冷嘲热讽。借助路灯微弱的光亮,我看见细雨坠落的样子,感觉自己也像它们一样在无声地坠落着……
伍
年华是尘封在记忆深处珍贵的光影,总有那么一些事,那么一些人,让我们刻骨铭心,永不忘却。当我们学会回忆、学会珍惜时,我们已经长大,而孤独和寂寞也就成为曾经隐藏于内心深处无人问津的感知。
灯红酒绿、霓虹闪耀的都市充满着迷醉的诱惑,白昼与黑夜的界限愈渐模糊,拼凑成并不完整的岁月。人为的改变促使生命变得扭曲,欲还原它本来的模样,却发现自己力不从心。
毕业之后的一天,我们三个在一家西餐厅吃饭。锦郁因为音乐特长与辉煌的获奖经历被中国音乐学院破格录取。浅唐在航天招飞时,因为身体素质顶级棒,被招收到,成为一名准飞行员。我考上了一所美丽的大学,虽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但也很满足。
“你们还记得,我们曾经说过的梦想吗?”锦郁说。
“当然记得,”浅唐笑容满面地说,“你说你要当国际知名的钢琴演奏家,现在进入了中国音乐学院,离梦想又近一步了!”
“忧郁王子”锦郁露出勉强的微笑:“你还说你要当国际知名的篮球明星呢!一眨眼,你居然传奇般地变成了‘飞行员’,真让我大跌眼镜呢!也不知道你这身子骨是什么做的,居然有这么好的身体素质!‘飞行员’可不是开玩笑的职业啊!”
“林哲,你的梦想呢?”浅唐将目光从锦郁身上转移到我的身上。
我笑了笑,转过脸去,望着窗外灯火散射出的虚实不定的辉煌,忽然眼睛有一种温热的感觉,眼前的世界愈渐模糊……
我的梦想在哪里?我的未来在哪里?
“怎么了?”锦郁打断了我的思考。
“没什么,”我顿了顿,“外面的车灯太刺眼了,眼睛不太舒服。”我揉了揉眼睛,转过脸庞,重新绽放了笑容。
这勉强的微笑背后,是与之休戚相关的万端无奈,是梦想与现实之间漫无边际的距离。
把梦想砸向现实,哪怕它会支离破碎,我也无怨无悔。
陆
如果我可以,我不愿意就此止步……
[终]
写作感言
一直认为创作是一件纯粹自然的事,在某一个时刻,在某一个地点,我忽然想要拿起笔,或者打开笔记本电脑,将自己的所思所想记录下来。创作是一件幸福的事,心无旁骛地写下自己心中的故事与感悟,总会获得一种心灵的满足感。
关于“灵感”这件事,我觉得因人而异。有些人灵感充足,从来都不需要寻找灵感;有的人“灵感”匮乏,需要通过做一些事来获取灵感。无论是哪一种创作者,我觉得都值得我们尊重。我属于这两者的结合,有时候,灵感一个接一个地呈现在我的脑海中,有时候,脑袋空空的,什么也想不出来,这时,我就会选择到外面去散散心,寻找所谓的“灵感”。
在学业高度紧张的岁月中,我用了将近七个晚自修的时间,用钢笔在自己的笔记本上完成了《把梦想砸向现实》的草稿,紧接着用了将近三天的时间又将这篇文章重新抄在一个崭新的笔记本上,最后将这个笔记本交给学校编务室的老师,请求老师将这篇文章转化成打印稿。拿到打印稿,已是半个月之后的事。拿到稿子的那一刻,忽然觉得自己做的一切,都很值得。
这篇小说,或许语言并不惊艳,或许故事结构也并不高明,也或许人物形象显得单薄无力。可是,它对我来说,却是“特别的朋友”,在那段备受质疑与煎熬的岁月中,是它让我找到了述说的出口。我清楚地记得自己写完这篇小说之后那种瞬间卸下千斤重的感觉。
编者漫谈
这篇简单而又略带温馨的小说,我们可以把它看做是一个“三个少年追梦”的励志故事。
“励志”在今天绝不再是一个陌生的词汇,对相当一部分青少年来说,“励志”甚至可能会让他们觉得厌倦乃至腻烦。究其原因,或许对青少年来说,那些高高在上的成功人物离他们过于遥远,而那些过于辉煌的成功案例仿如被精心雕琢过的菜肴:美则美矣,却很难引起我们大快朵颐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