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田忌赛马教学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数学广角——田忌赛马》是“最优方案”设计的体现。本节课,我力求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中获取新知。根据四年级学生喜欢活动、喜欢游戏的特点,教学一开始我就设计了一个游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克服学生浮躁的心理,使他们能够集中注意力进行学习。教学过程中,我借助课件中的一段视频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顺势抛出疑问,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发现数学知识不仅在生活中处处可见,而且在比赛中还有很大的学问;借助狼和羊的比赛又一次引起了学生的关注;后来的取牌游戏,寻找规律,把学生的积极性又一次调动起来。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如果学生能将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就会让他们觉得学数学是非常有用的,从而激发他们强烈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向往数学、热爱数学、树立学习的信心、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内容。该“最优方案”设计是建立在三年级学生对可能性大小的学习基础之上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逐步增强用“最佳方案”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经历探索“最佳对策”的过程,理解在比赛或对抗中策略是取胜的关键;教学难点是学生能够把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有效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是河北省西部农村四年级学生。“田忌赛马”的故事学生已有所了解,但还未从数学的角度去理解。学生对数学有一定的畏惧,对于他们而言,学习优选法、对策论等知识具有较大的难度。如何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欲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是本节课成败的关键。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最优方案”设计,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过程与方法:经历“列举田忌所有可采用策略”的过程,体会对策论的方法在实际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 游戏导入
师:看,老师带来了什么?
生:扑克牌。(异口同声,注意力集中。)
师:今天老师要和同学们做个游戏,比牌点的大小。(课件出示游戏规则: 有10、8、5和9、7、3这两组固定的扑克牌。每次出不能重复,三局两胜。)
师:谁来跟老师比一比?老师让你先选牌。(生选10、8、5)猜猜看,我们俩谁赢?谁输?为什么?
生:老师会输。因为老师拿的每张牌都比他小一些。
师:到底谁猜得对呢?我们来比一比!(师生对弈,生先出牌,师赢。)
师:谁再来和老师比比?还是让你先选牌,先出牌。(学生高举起手,跃跃欲试,课堂气氛活跃。)
(连续两个回合,师都赢了。学生有点不解。)
师:为什么我能一直获胜呢?老师呀,有——秘诀。想不想知道呀?
设计意图: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课一开始,学生的状态就为本节课定下了基调。我利用比大小的纸牌游戏导入,抛出疑虑,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
(2)探究交流 寻找策略
师:同学们一定很喜欢听故事吧。今天老师先送大家一段视频,你们一定要认真看、仔细听。(播放田忌赛马的故事。)
师:看到这儿,老师有疑惑了。明明田忌每个等级的马都比齐王的差,孙膑却说一匹马也不用换,再比一次就能胜,那他又是用什么方法帮助田忌取得比赛的胜利呢?谁能想出办法来?(生自由说。)
师:对呀,马不能更换,可是出马的顺序可以换呀!应该怎么安排顺序应战呢?(小组讨论交流,寻找应对策略,完成表格。 )
设计意图:我们要改变传统的教师始终“讲”、学生被动“听”的局面,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相信学生,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师:大家想不想知道故事的结局呢?我们一块儿来看视频。(播放田忌赛马故事。)
师:你们太棒了,居然跟大战略家孙膑想到一块儿去了。(课件出示图片,介绍孙膑。)
师:听了这个故事,大家有什么启发呢?
生1:只要肯动脑筋,没有解决不了的难题。
生2:齐王的马都比田忌的马好一些,原本田忌处在劣势,而最终却能反败为胜。
师:由此可见,在生活或学习中,我们要学会应用策略,从数学角度,用数学思维思考和解决问题。大家想到刚开始的比点游戏老师一直获胜的秘诀了吗?
师:看来学好数学多么重要啊!
设计意图: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利用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思想和方法。
(3)展示反馈 小试牛刀
师:我们常说的一些话中也包含了田忌的这种策略,如在劣势中找到优势、学会取舍方能取胜等。请同学们想一想,生活中哪些地方还用到了这种策略?( 生举例,教师也搜集了一些运用“田忌赛马”策略的信息。)
师:能不能用你刚才分析问题的方法,找出下面比赛应对的策略?以小组为单位,帮羊族取胜。(发题卡,小组合作找出取胜的策略。)
(课件出示:争做小军师 羊族和狼族要进行一场“一分钟拍球比赛。”)
比赛规则:双方每局派一名队员比赛,五局三胜。 请看双方参加比赛队员的资料:
羊族:喜羊羊200下 沸羊羊150下 暖羊羊100下 美羊羊70下 懒羊羊50下
狼族:灰太狼220下 黑太狼160下 夜太狼110下 红太狼80下 焦太狼60下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学生们喜欢的动画片为素材,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以致用,练习的设计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4) 游戏渗透 知识拓展
师:同学们想不想再和老师玩个游戏?取牌游戏(出示课件),共10张牌,两人轮流拿,每次只能取1张或2张。谁取走最后一张牌谁就获胜。(师生对弈,师先拿。)
(几个回合,师一直取胜。学生再次升起疑虑,顺势让学生探究取胜的策略。)
设计意图:以问题驱动的方式,让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找寻规律,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达到眼观、手动、脑思的最高境界,进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敏捷性。
(5) 课堂小结 感知收获
师:今天通过学习“田忌赛马”的故事和“数学游戏”,你们有什么体会吗?
生1:体会到策略和方法在解决问题时的重要性。
生2:我们的生活中有这么多数学知识。我一定好好学习数学。
(生积极回答,畅谈收获。)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老师要送给大家几句话:以己之长攻敌之短;先谋后战讲究方法;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设计意图:合理的梳理可以让学生明晰所学内容,提升思维,达到巩固的作用。
教学评价
本节课的教学评价以教学目标的落实为依据进行设计和实施,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思路,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
课堂观察:授课过程中观察学生的反应,适当提问并进行补救教学。学生练习时巡视指导,对解题有困难的学生适当点拨。
课后练习:布置课后作业,进行对策的练习。
课后交流:选择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课后交流,了解他们对本节课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教后反思
这节课的教学,抓住了儿童的心理,从他们感兴趣的游戏、故事入手,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本节课的教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教学设计环环紧扣,层层深入。
通过“出牌游戏”、“田忌赛马故事”与“羊族和狼族比赛”和“取牌游戏”等环节,让学生经历“感知策略—理解策略—运用策略”的过程,体会“策略”的重要性,并在活动过程中探究“取胜”的唯一最佳方法,培养了学生的策略意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达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第二,尊重学生主体,体现“做数学”的思想。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和全体学生参与到游戏的全过程,学生在玩中思、玩中想、玩中学,在参与中探究策略,体验快乐。教学活动中有师生互动、生生探讨,形成了和谐活跃的课堂氛围。
第三,体现“用数学”的理念,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练习的设计形式一人一题卡,提高了学生完成练习的积极性。内容的设计关注了学生的认知特点,有利于学生理解和巩固所学的知识,并形成新的技能和技巧。练习的层次设计有利于促进学生提升多角度地思考问题的能力,再一次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敏捷性。
同时,这节课的教学也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其一,小组合作完成表格解决“田忌所用的这种策略是不是唯一能赢齐王的方法”时,学生活动不顺畅,不能按一定的顺序去做,结果导致汇报时思路也不清晰。
其二,取牌游戏中,师生对抗,大部分学生沉浸在敢比试的兴奋当中,很难冷静地思考,得出必胜策略。或许应该给予学生更充分的时间,让学生之间进行游戏较量,让他们慢慢领悟。
1 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索随机现象的统计规律的全过程
概率是用确定的数学来研究不确定现象的一种模型,研究不确定现象中的确定性,对学生而言是一个全新的领域,需要有一种全新的观念,而这种观念的建立需要有对随机现象的丰富体验,因此,让学生亲身经历随机现象的统计规律的探索过程,对理解概率的意义尤为重要,正如吴老师在设计说明中所述:学生已有一些生活经验,是学生学习概率的基础,必须让学生亲自经历对随机现象的探索过程,引导学生亲自动手进行试验,收集试验数据,分析试验结果,并将所得结果与自己的猜测进行比较。
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中,吴老师较好地体现了自己的设计意图,先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解答(1)、(2)、(3)小题,使学生对随机事件可能性的大小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然后抛出问题(4),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进而生成新问题并激发进一步探索的欲望:怎样才能得到这种可能性?怎样才能证明自己的结论是正确的呢?由于学生经过前面统计的学习,已经具备了用样本的数字特征估计总体的数字特征这样一种统计思想,因此认知冲突的驱动和已有的生活经验与统计知识,使得随后的“抛图钉试验,收集数据,计算针尖落地的频率,并通过折线图探索规律,判断自己的结论”便顺理成章,从教学设计中我们不难看出,在“探索抛图钉试验针尖着地的统计规律”这一环节中,老师作了精心和周密的预设,给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提供了足够的空间,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索过程之中,经历新知识的发现过程,体会大量重复进行同一试验时针尖着地的频率的稳定性。
从教学设计看,吴老师要求学生两人一组进行试验,收集20、40、60、80、100、120次的结果,对此笔者提出一个参考建议,能否指导学生在不改变试验条件的情况下,由一次抛掷一枚图钉变为一次抛掷20枚?因为学生容易理解条件相同时“一次抛一枚,抛20次”和“一次抛20枚,抛一次”的情况结果是相同的,这样安排既可以收集到更多的数据,又可以使学生从大量机械的重复劳动中解脱出来,进而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探索针尖着地的统计规律之中,使学生真正感受到随着试验次数的不断增加,针尖着地的频率总是稳定在某一个常数附近,体会到不确定事件的确定性。
另外,在得出概率的概念以后,吴老师安排了“向学生说明三个试验条件不同,因而不属于同一试验,导致试验的结果不同”的环节,笔者认为这个环节应该放到学生得出概率的定义之前,通过这一环节,一方面使学生体会到,虽然各组进行的是不同试验,得到的结果显然不同,但通过各组大量的重复试验以后,相同条件下(每一个组)的试验所得的结果却呈现明显的规律性,只要保证试验的条件不变,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这一事件发生的频率虽然在不断的变化,但总体上趋向稳定,另一方面,通过对三个不同条件下试验结果的分析,可以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是随机事件本身固有的、不随人们意志改变的一种客观属性,从而可以对它进行度量和研究,由此概率这一概念便呼之即出,这样安排,学生既可以体会相同条件这一条件限制的必要性,又有利于体会频率与概率的关系以及用频率估计概率的合理性。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创新思维;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8-071-01
阅读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沉浸在生动的语文情境中,潜移默化中吸收语文知识。小学语文教学要获得实效性,只有增强语文阅读的实践性,使小学生主动地参与到阅读教学中,与教师积极配合,才能够按照语文教师所指导阅读方法进行学习。
一、努力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启发学生动脑筋想问题,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对于小学生来说,能提出一个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发现一种新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都是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体现,为此,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充分“质疑”的机会,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心理学告诉我们自由能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所以,师生间应当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以保证学生智力和非智力的创造因子都处于最活跃状态。少年儿童的好奇好问,对学生的提问,教师应尽可能地满足,因为任何压抑、干扰都将使创造的心灵受损。因此,教师要尊重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创设激发学生质疑问难的学习环境,把他们的天真好奇诱导到科学的轨道上来。首先,牢固树立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思想,明确认识“以学生为本”,备课时切实备好“学生”这一环节,坚决杜绝教学中背教案p备板书等不良现象的发生。备课时,对一个问题的设计要提出几套方案,把学生“见不到处”p“容易忽略处”p“实在搞不明白处”考虑周全。上课时能随时根据学生出现的问题灵活地整理教案,定准课堂教学的起点,变换教法,真正体现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在学生“见不到处”给以点明,在学生“容易忽略处”给以指出,在学生“实在搞不懂处”给以恰当的讲解,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学习状态。其次,课下钻研教材,学习儿童心理学、教育学,掌握儿童心理,练就驾驭教材、驾驭课堂的本领。教师还可以利用课前时间与学生交换意见,问一问学生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发动学生提问;教学中自觉地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课后还应问一问学生是否都能学懂了,还有没有不懂的问题,改变那种只顾教师讲不顾学生问、不让学生问的做法。根据教材重点、难点,围绕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问、有针对性地练,持之以恒就会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逐步养成自问自答、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二、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善于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质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既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起点,也是思维能力的重要训练,更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可靠途径。
1、引导学生在预习中质疑
在每篇课文教学前,布置学生先预习,并要求学生边读边想,在预习中提出“有什么不懂得的地方”“有什么问题”把课文中不理解问题写在质疑本上。学生由于基础不同,所以提出问题的水平高低也不一样。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前,学生在预习本上质疑:
(1)作者把那天的天气写成“灰蒙蒙”、“又阴又冷”这样写有什么意义?文章写首都人民送别的场面,为什么还要写迎送国际友人,陪检阅人民群众的矫健身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人们是怎样送别总理的?显然(1)的问题提的较有水平,反映了有的学生认真读书,善于思考,教师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而(2)问题则显示有的学生没有很好地读课文,不动脑筋,从课后习题抄来。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提出适当的批评。
2、引导学生从课题着眼,质疑发问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既有利于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如在教学《田忌赛马》时先让学生读题目,然后问学生看到了课题后你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进行质疑。学生提出许多问题,如:田忌是个什么样的人?他和谁赛马?他为什么要赛马?他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赛马?他是怎样赛马的?赛马的结果怎样?教师把问题一一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这样就为更好地理解课文作了铺垫。再如教学《茅以升立志造桥》时,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要立志造桥?怎样立志造桥?“立志”能省去吗?学生随疑问的解除,便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3、引导学生在初读课文后质疑
一般课堂阅读教学结构分初读、研读、品读、创读四个环节。初读环节读的功能主要体现在整体感知,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把握文章给你的最初的感觉,并且要读通读顺,保证读的时间,真正做到让每一个学生“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如教学《检阅》一文,初读后让学生质疑:检阅前遇到的棘手的问题是什么?为什么大家都知道而没有人愿意第一个开口呢?为什么另一个观众会纠正说“这些小伙子真棒呢!”解疑的过程正是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也是教材处理和教学设计的思路。根据学生的提问展开讨论:观众们赞扬这些小伙子真棒的原因是什么,从哪里看出呢?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语言,进行体会并读好这些语言,从而悟出这些队员是多么善良p有爱心的孩子呀,在这件事上的表现不正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真情的美好吗?研究探讨,解决问题,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性学习成果得以展示。
三、结论
综上所述,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在于对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发挥导向性作用。构建激发小学生主体能动性的教学模式,促使小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语文阅读中,不仅可以培养小学生阅读的主体能动性,还能够通过这种阅读教学方式开拓小学生的视野,使小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提高语文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 程大妹.谈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J.基础教育,2013(10);32-33.
关键词:学生主体发展课堂教学评价以学论教
汉姆布林曾对教师的教学工作提出了这样的建议:鼓励学生用一个长期的过程来形成一种有意义的、高效的学习风格;要通过教师对学生“牧师式”的关怀,体现一种对个体差异予以充分尊重的教育哲学理念。
审视我们的教学实践,我们谈论得更多的,却是如何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很少有教师能够抽出时间来,真正地研究自己的每一个学生,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成人之美——帮助他们形成自己的学习风格。在探究学生个体差异的过程中,我们更缺少了对“普适价值”(一种适用于所有人的一般行为规则)的不懈寻求,没能做到教会学生学习。
而这恰恰是我自己在教学业务上毫无长进的关键:一位有着20多年教龄的语文老师,却好像只有一年的教学经验!
新课程标准高度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将其视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包括他们在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同伴合作等方面的行为表现、参与热情、情感体验和探究、思考的过程等等。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即关注他们在课堂上怎样学习:通过了解学生在课堂上讨论、交流、合作、思考、获得结论等行为表现,来评价教师课堂教学的成败。这样的一种评价方式,既关注教师的具体教学行为,也关注教师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习。
“以学论教”即以学生的“学”评价教师的“教”。它强调以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呈现的情绪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目标达成状态为参考,来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高低。教师的备、教、批、辅、考、评,教师的一切教学设计、一切价值标准甚至教师的一切劳动,都是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服务的。只有树立“以学论教”的课堂教学评价观,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
“以学论教”的“学”,一是指学生能否学得轻松,学得自主自由;二是指学生有没有会学,有没有学会。“以学论教”的评价观念,提倡课堂上主要让学生自己学,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教师尽量少讲,只讲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学生学习的过程一般是先独立学习,然后共同分析讨论,最后师生协作共同解决。教师的作用则是:每一堂课都交给学生自学的“锦囊妙计”,通过教师全过程的引导,让学生满腔热情地参与教学活动。
新课标还指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课堂教学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主阵地。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要起主导作用。笔者认为,衡量一堂课成功与否,必须走出沿袭已久的单一的以评价教师为主的“以教评教”的课堂教学评价误区,确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新型课堂教学评价观,即“以学评教”,从课堂上学生认知、思维、情感等方面的状况来评价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来评判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内容、方法、进程及效果(预期目标)等的优劣得失。我们在评价课堂教学时,必须坚持现代教育的基本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把评价重点从教师的作为转到学生的作为上,把教师的作为联系到学生的活动上来加以评价。只要给予学生充分自主学习、探究表达的机会,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充分发展,即便板书由学生来写,总结也由学生来说,这也是一堂好课,一堂学生“学”得特别好特别棒的课。新晨
我在这一点上深有体会。我曾尝试过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通过自己阅读、思考,然后自己设计板书,如《陶罐和铁罐》《田忌赛马》《蛇与庄稼》《七颗钻石》等。因为这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没有两个学生的板书完全一样,但80%的板书都能概括文章内容,有一部分学生的设计还很有创意,我们便在班上传阅。由于放手让学生去学,学生也很有成就感。小学乃至初中的识字量很大,生字不是老师教就是学生教,很乏味,于是我先让学生自学,然后同桌互相检查,耗时少,效率高。作文教学上,放手让学生自写、自改、互改、互评,师生配合,像大诗人陶渊明形容的那样“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有的放矢才能立竿见影。
“以学论教”要求老师不断反思,不断学习,以提高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这样的“以学论教”不仅有利于每个学生的发展,也有利于教师的发展,对促进学生、老师的终身学习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让学生走进“作业超市”。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自然也是作业的主人,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首先应该让他们从“统一作业”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有权自我选择作业方法、自我安排作业内容、自我设计作业形式,让他们的个性在自主作业的舞台上飞扬。比如:开设“作业超市”让学生在“作业超市”里自由选择。认知性作业、能力性作业、智力性作业、批判性作业、听辩训练、抄写、朗读、口语交际、写作构建起“作业超市”,在一定的时间内让学生自由选择。即使是同一内容的题目也应分出层次,比如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可以设计这样的练习:()开一块雪,()出地面,用一枝短棒()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些秕谷,棒上()一条长绳,人远远地
()着,()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便找()住了。分三个层次的要求:A所填的词句,可以全部选用课文中的。B所填的词句可以一部分是课文中的,一部分是自己填;C所填的词句全是自己想出来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选择。
营造自学思考和平等对话的良好氛围。生与生,师与生融为一体,实现零距离接触,沟通无障碍。教与学之间的关系,绝不是教师居高临下,我讲你听,我管你服从的关系,而应该是互助平等的关系。所以教师要走进学生的心里,经常询问学生对自己的教学的感受。蹲下来听一听学生的意见,让学生评一评课,对我们应该很有好处。学生经常问我老师你能读读吗,老师你能背下来吗?刚开始时我觉得不自然,可时间长了,就觉得很自然,没什么了。反而对我的背功大有帮助。还真得感谢这帮孩子们。
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景。在教学《福楼拜家的星期天》时,我激发学生从课本插图入手,通过自己读,思考,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的形式让他们自己从课文中找证据,分析出图上的人物的身份。大家的思维活跃,不断碰撞出火花,甚至有的挣的面红耳赤。有的同学认为文中出现了四位作家,有的则认为是五位。确定后面站着的是漠伯桑后,我给其余作家标上代号(按从右至左顺序)A、B、C、D,给大家时间,根据文中的描写,找一找文中的作家各是谁?学生说出各自答案,意见出现分歧。有的同学认为A是福楼拜,书上说福楼拜“做着大幅度的动作(就像他要飞起来似的),从这个人面前一步跨到那个人面前,带动得他的衣裤鼓起来,像一条渔船上风帆”。而A的衣服就鼓了起来,如同风帆一样。有的学生说也可能是屠格涅夫“高卢式的大胡子”是八字胡。另一个学生说不可能,D是屠格涅夫。因为书上说屠格涅夫是“仰坐在沙发上”,所以D是屠格涅夫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