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关于中秋的散文

关于中秋的散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关于中秋的散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于中秋的散文

关于中秋的散文范文第1篇

中秋节活动主持开场白

甲 月在水里,月在天上;月在画里,月在心上。 今日,我们放飞所有梦想,去打捞那轮美丽的月亮。

乙 月是期盼,月是挂牵;月是幻想,月是浪漫;月是思念,月是圆满。今日,月圆如盘,看不见残缺的遗憾;

甲 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 来形容“悲欢离合”。中秋之夜月色皎洁,人们仰望如玉如盘的明月,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现在由徐珊同学为我们介绍《中秋节的来历》。

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的秋节。民间俗称八月节,中秋节是汉族民间传统节日。除汉族外,絮占、回、苏、壮、布依、朝鲜等族也过此节日。跟中因古代秋天祭月的礼制有关,中秋节在每年阴历八月十五举行,中秋节,又称八月节,是农历一年中三大节日(春节、端午、中秋)之一。由于八月十五在秋季七、八、九三个月,是居中的日子,所以叫做“中秋节”。 中秋节这一天人们都要吃月饼以示“团圆”。月饼,又叫胡饼、宫饼、月团、丰收饼、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

关于中秋的散文范文第2篇

【摘 要】《红楼梦》和《源氏物语》分别代表了中国和日本古代文学创作的巅峰,后期学者们对两部作品分别研究和比较研究都有了丰硕的成果,但大多数研究都是以《红》和《源》中出现的众多女性形象为基础而展开的,文章将横向对比两部作品的男主人公的性格特点,以及他们所反映出的当时社会现状和中日文化中的男性文化的异同点。

【关键词】《红楼梦》;《源氏物语》;贾宝玉;光源氏;对比

一、作品简介

《红楼梦》成书于中国封建王朝末期,作者曹雪芹经历了家道中落人生悲喜后,思考历史趋势,结合生平经历,淡看时间沧桑,十年呕心沥血终于谱写出了位于中国四大名著之首的旷世经典。它以中国封建社会贵族家庭的腐朽生活为全文背景,以宝黛爱情和婚姻悲剧为主线,以四大家族的衰亡为情节,揭示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并揭示出封建社会必将灭亡的社会发展规律。

而《源氏物语》比《红楼梦》的出现早700年,由平安时代的没落贵族紫氏部执笔完成,它被公认为世界最早的完整的长篇散文体写实小说,被誉为日本文学的最高峰。作者紫式部主要描写了源氏的爱情生活,他在俊丑不一的一堆女子中努力追求情爱,在政治仕途上一心追求一席之地,但人生的可悲和虚幻,最终使他万念俱灰,丧命中年。故事以平安时代为背景,讲述了奢华糜烂的贵族生活和在冰冷的环境中的身不由己,以及极度渴望爱情滋润的人性。揭示了女性的悲剧命运,体现了虚无观和对无常命运深深的哀伤。

二、男主人公对比

男性作家曹雪芹和女性作家紫式部遵循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真实地描绘了她们的复杂性格与丰富心理世界、艰难的生存境况和悲剧性的命运。《红楼梦》中的男主人公贾宝玉和《源氏物语》中的光源氏,作为封建男权社会的代表人物,在许多方面都有着共性,但是由于作者受本民族文化的熏陶,受所处时代的限制与作者个人因素的影响,所以他们笔下的男主人公人物形象不可能是相同的。

(一)唯美。对于《红》和《源》这两部文学巨著,都以一个男主角展开描述,而在人物设计和写作手法上,无论是曹雪芹还是紫式部,都给予了笔下的男主人公从内到外的极尽完美。

含着美玉出生的贾宝玉“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嗔视而有情”,单是外貌就芳华盖世,无人能及。其次,在性格设定上,又赋予了宝玉对功名利禄的淡漠,和对封建家族的反叛。再次,在对待女性命运方面,宝玉更超凡脱俗,他不仅把女性放在一般的男子之上,更把她们放在了自己之上。贾府之内,从上到下,从贾母到王夫人,从众姐妹到寻常的丫头侍女,甚至是地位低下的戏子,他都能够给予充分的肯定与爱护。由此可见,贾宝玉的形象,是完美的充满了唯美气质的理想主义色彩。

与此同时,光源氏的刻画也展现出了一个几乎十全十美的男人形象。他从小就色艺双全光彩照人。“这小皇子长得异常可爱,即使是赳赳武夫或是仇人一看见他的姿态也不得不面露笑容。”由此可见光源氏的容貌之秀美。接着,光源氏又被赋予了绝世才华与生性浪漫的情愫。“规定学习的种种学问自不必说,就是琴和笛也都精通,清音响彻云霄”。而且他的“风韵娴雅、妩媚含羞”的姿态更是从小就令人惊叹不已。与宝玉极为相似的是,虽然光源氏生性好色,放荡不羁,但却屡次被作家美化成了一个有始有终的妇女的庇护者。

(二)泛爱。纵观两组作品,《红》和《源》的男主人公所处的生活环境都是香韵缭绕的女儿国,对于女性,贾宝玉和光源氏都具有一个相似的特点,都具有泛爱的特性。但是,由于贾宝玉作为封建社会的叛逆者,他的 ‘泛爱’与新兴的民主要求息息相关。体现了最初的男女平等意识和对女性的欣赏、赞美、关心、照顾,可谓一副菩萨心肠,而不求回报。总体来说,贾宝玉对女孩子的态度是尊重的,注重情感的交流,而疏于两性关系。

而与之相对,光源氏的‘泛爱’,与封建等级制度密切相连,他作为一个为仕途地位奋斗终生的封建阶级代表,对于女性的爱更多的是非理性的,对于女性的情感更多的体现在对情人的温存体贴,有情有义,悉心照顾上。

(三)悲观。《红》和《源》在人物描写上都是以男主人公为中心,与身边女性产生感情故事推动情节发展。但是作品中的人物,无论男女,都成为苦的化身。最终都以出家遁世或死亡得到最终的解脱和救赎。两部作品都满载着佛教的虚无主义和无常观念,处处体现着悲彩。

贾宝玉作为封建贵族的叛逆者,外表光鲜,锦衣玉食,但内心却一直不得平静,对表妹黛玉深爱,却不能违背家族意志娶了表姐宝钗,抑郁不已。对社会陈规的抵触,对家族约束的不认可,在成了他彷徨的生命轨迹,最终家道败落,看破红尘,大彻大悟,回归太虚幻境。

光源氏是世人眼中的美男子,光彩动人,人人羡慕,但是每得到一个女人的爱就多一分愧疚,在众多情人的相互妒忌中愈发不安,惶惶不可终日。更是由于爱侣紫姬去世,最终悲观厌世,一心渴望早日遁世,终于还是归隐佛堂,悄然逝去。透过源氏的身世命运,从他的用世,到玩世,最终超世,映射出了佛教人生苦海无涯,四大皆空的观念,

三、主题思想类似的原因

比较两部作品,虽然成书于不同年代更是在不同的国家,但在描写由盛而衰的社会发展方面却惊人的相似,分别谱写了一道缠绵婉曲的封建主义末世哀歌。两部作品都以大量的描写展现了当时上流阶级社会的荒奢华,但这种盛世场面更多的是为了结尾的哀伤做出强烈对比只用,不仅反映了作者对世事无常的哀叹,也体现出盛极必衰的社会发展规律。两位作者在抒发悲剧主题时对封建贵族必将没落的预见,并不是巧合。中日文化源远流长,社会制度也有很大的关联性,更是处于相同的东方文化体系,侵染着儒家思想,和佛教文化的东传,都为两部作品的内在气质相似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 紫式部著,丰子恺译.源氏物语[M].人民文学出版社.

[2] 王华.关于《源氏物语》中源氏公子人物形象之分析[J].中国教育研究与创新,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