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杜甫的作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恐惧消解文学桥梁宣泄
收稿日期:2007―10―25
作者简介:张馨月(1983-)女,吉林省四平市人,吉林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方向:文艺学文学批评。
对于卡夫卡作品的意蕴,观点的纷繁是众所周知的。正像海因茨•波里策在《弗兰茨•卡夫卡》一书的“导言”中断言的那样:“任何想得到结论或解释谜底的企图必然归于徒劳。”面对着人们对他作品意蕴形形的猜测,我常会思考:会不会他的作品根本没有什么意蕴呢?他的作品中的一切会不会仅仅是他以为自己会经历的或者可能经历的呢?似乎只有这样的假设才可以解释这一出出没有观众的戏剧、解释它们对读者的侮辱和藐视。在他之前,读者不会受到作家的愚弄,在作品面前表现出一脸茫然。
一
曾经有人问海明威:“一个作家最好的早期训练是什么?”海明威回答说:“不愉快的童年”。梦魇般的童年经历,使卡夫卡成了一个内倾型情感的人,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之中。
无边的恐惧好像一个大箱子把这个精神的独行者紧紧地罩住,“安宁永远都是不真实的”,他总是觉得“在这个世界上到处都有暗探的窃听”,卡夫卡在日记中倾诉:“心里老想着逃命,这经常是内心深处的一种逃命。”[1]在致密伦娜的情书中写道:“我的本质是恐惧”。这种对外在世界的恐惧使得他下意识地与人保持距离,以“套中人”的身份“误入”这个本不该属于他的世界。他似乎“独自一人在危险之中,他好像是惟一的者,站在穿衣服的人群中间”。[2]在恐惧面前,他是软弱的,他没有拿破仑的勇气,也没有夸父的执著,他只能轻而易举地投降。一点点的苦难在这个敏感的人的心里便能翻江倒海,巨浪滔天。他某次就某事对恋人说:“对于我来说,这个题目太大了,我只能向你讲述全部事情的千分之一,而现在写在纸上又只剩下千分之一中的千分之一,而我所能向你讲清楚的又只是这剩下的千分之一中的千分之一了。”他在日记中这样评价自己:“巴尔扎克的手杖柄上写着:我在摧毁一切障碍,在我的手杖上写着:一切障碍都在粉碎我,共同的是一切。”[3]在这个世界上,他绝望、艰难、恐惧、刻薄、歇斯底里。读者的同情心被卡夫卡玩弄于股掌之中。正是这么一位不幸和幸运的作家刻骨铭心地折腾了这个世纪的评论家和读者,让我们在享受嘲笑和不安的过程中眉头紧皱,却甘愿沉浸于其中。
二
卡夫卡说:“我是生活在一片黑暗之中……黑色的暴力随心所欲地猛冲过来,不管我怎样结结巴巴地为自己辩护,它还是毁了我的一生,只是写作保存了我。”“如果没有写作,我的生活会更加糟糕,就会变得无法忍受,我就会以发疯而了却一生。”[4]他说:“每一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离开地狱,我是通过写作。”[5]“我要不顾一切,不惜任何代价来写作,这是我为生存而进行的战斗。”
写作像一样给了卡夫卡些许的慰藉,暂时使卡夫卡免于崩溃。通过写作,卡夫卡可以将恐惧和痛苦客观化,使之裸地呈现于万目睽睽之下。他一旦不创作,恐惧感就会袭来。为了继续生活下去,他只能不停的、机械的写作,卡夫卡被迫成了一个允许写作将自己作为对象物的存在。正像他所说的那样:“从我心里把我整个惶恐不安的情状全部写出来,并且像它从我的内心深处出来那样,把它写进纸的深处。”[6]“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升离地狱,我是通过写作。”[7]
由于卡夫卡现世精神的本原性缺失,他将写作作为一条粗大的枯藤将他由布满血腥的地狱拉回人间的避难所,然而,他真的解脱了吗?真的从此与世界相安无事了吗?面对他笔下一个个无望的故事,我们看不到任何的结局。我们被一个个鬼魅的幻影包围,拼尽全力也无法捉住它们,那些涂鸦的意蕴貌似海岸线,清清楚楚地好像就在眼前,但其实想碰触的渴望只是虚妄;更像梦境一样:表面上真实的可怕,但细细回味起来却总是模糊迷茫的。
三
目前有很多研究者从精神分析角度解释他的作品,通过追溯他梦魇般的童年经历和不被常人理解的举止将他定义为自虐症患者,把他的涂鸦理解为自虐症的产物。我认为,卡夫卡是否是自虐症患者这一点是不重要的,我们更期待知道是什么使得他笔下的丑具有血脉喷张的美,为什么他的作品会生出令人众说纷纭的意蕴。
几十年来,卡夫卡这个神秘人物激动了太多评论家的情绪,“存在主义认为他看到了自由存在的痛苦和孤独;荒诞派找到‘反英雄’;黑色幽默从中看到灰暗色调和讽刺意味;超现实主义看到弗洛伊德式的心理分析和‘超肉体感觉’;表现主义看到的却是梦幻和直觉;而卢卡契认为是社会和阶级斗争……[8]每个人都在寻找阿基琉斯的脚踝作为突破点,但却很少有人想过,他不是专业作家,更不自视为伟大作家,自然无法与司马迁、曹雪芹、鲁迅、巴尔扎克和雨果相比,他不需要考虑整个人类的出路,也没有将人类带出苦难的使命,更没有做历史的书记官的承诺。他的所想、所感,仅仅是为了宣泄他内心深处的苦难,释放激情和负担,只是体现某种情绪而已。日日夜夜面对无边的恐惧和死亡的感受,他只想自救,而文学恰恰成了他的救赎。正如他在1917年两次写给未婚妻F•鲍威尔的信中所说:“我总是力图传达一些不可传达的东西,解释一些不可解释的事情,叙述一些藏在我骨子里的东西和仅仅在这些骨子里所经历的一切。”[9]
卡夫卡的整个生命和创作围绕的是:恐惧――写作――希望――恐惧――写作――希望,如今,写与写什么都变得不重要,重要的是为了希望而写作还是为了写作而希望。
按照马斯洛的理论,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人的需要的满足是由低向高实现的。“当某一层级的需要满足后,这个人就发展到高一层级,但是不管这个人已发展的层级多高,一旦低层级的需要在很长的时期中受到挫折,这个人将会倒退到相应于这一需要的层级上,一直停留在那里直到这种需要获得满足为止。”[10]从这五个需要层次看,孤独使卡夫卡首先失去了安全感,“安全的需要”是卡夫卡的第一需要,卡夫卡迫切希望内心的恐惧得以消除。“审美”需要归属于自我实现需要,位于自我实现需要的高层。按照马斯洛的理论,失去安全感的人是无心且无力进行审美追求的。这个过程有如不同观赏者面对海雾时会产生不同的情绪。船上的水手会视其为祥之兆,岸上的人则视其为绝美的薄纱。对环境的过分恐惧,使卡夫卡无法进行自觉的审美,也就是说,他笔下的作品并不是他出于文学创作的目的而产生的,因此,我们不应该从审美的角度对其进行研究和归纳。
对于观察者来说,他在观察中所注意捕捉的,往往是那些跟他的心灵十分接近而又亲切的东西。[11]正如黑格尔所说的那样:“艺术家所选择的某对象的这种理性必须不仅是艺术家自己所意识到的和受到感动的,他对其中本质的真实的东西还必须按照其全部广度与深度加以彻底体会。”[12]在恐惧的下,卡夫卡的写作只是为了成为对恐惧施暴的对象,对他来讲,跟他心灵最接近的只有恐惧和死亡,因此,他在观察中所注意捕捉的是潮湿恐怖的黑暗背景和永远抑郁不安的主人公。他将恐惧和迷惘扩大化和极端化,幻化成语言落在纸上。让与他合而为一的主人公享受着死亡以及虚无的悬置,沉醉于无能为力的周遭。当心中的恐惧和纸上的恐惧面对面时,这恐惧便会有所消解,也就是说,当恐惧变得真实的时候,人就不会凭空幻想这恐惧究竟多强大,反而会与之正视,因为假想的敌人永远强于真正的敌人。这个过程与我们看鬼片遇到的问题相似,日本的鬼片之所以更可怕,是因为他们通常将恐惧诉诸人的心灵,用阴霾的氛围笼罩周遭,让鬼魂的脸半隐半现,观众由于看不到具象就会把鬼脸想像的要多可怕有多可怕,因为人的精神世界是无限的。说句有些戏谑的话,在生活中,如果我们某天能与鬼魂面对面,似乎也觉得鬼魂不过如此,便反而对其有所失望。
四
马克斯•勃罗德说,“卡夫卡生前发表过的作品,几乎全都是我巧施计谋和劝诱说服后才拿出去的”[13]在卡夫卡致马克斯•布罗德的信中,卡夫卡写道:“我所写的东西中,有点价值的只有这几本书:判决、司炉、变形记、在流放地、乡村医生和短篇故事饥饿艺术家。我说那五本书和那篇小说有点价值。并不是说,我希望重印并留传后世。恰恰相反,如果它们完全遗失了,倒正合我的本意。”[14]这充分说明,卡夫卡并不是为了发表而创作,在这个作家心中是没有理想读者的,他仿佛只在同另一个自己对话。这就意味着,卡夫卡在创作的过程中,并没有构思作品的主题,他的冷静薄情、讽刺嘲笑、绞刑架下的幽默,终究只是为了救自己的命。面对着他笔下的文字,现代评论家成了作茧自缚的丑角,自作多情地为他的作品强加了太多无谓的意义,又不小心陷入了自挖的湖泊里,无法靠岸。
但是,是不是卡夫卡的作品就没有价值了呢?正像演员登上舞台并不意味着能够赢得掌声一样,并不是所有面对恐惧的人都能如卡夫卡一般将恐惧描写得刻骨铭心。“在描写吝啬汉的时候,虽然不是吝啬东西的人,也必须把自己想像作吝啬汉;描写贪欲的时候,虽然不贪欲,也必须感到自己是个贪欲的守财奴;虽然意志薄弱,也必须带着确信来描写意志坚强的人。”[15]而卡夫卡真正变成了他笔下的众多人物,正是这种“有我之境”使他的作品真实的可怕,他笔下的阴冷因此具有了某种更为深远和本质的意义。所以,卡夫卡是写真实的,这真实与任何的写作技巧和创作要求无关,它是真实的内心感受,是那种随时感到灾难即将来临的大祸临头。正如他所说:“我只想讲故事”,“不是创造人物,不是做哲学、神学的说教,只是讲故事。”[16]
虽说卡夫卡是在自说自话,但他真实的内心波动恰恰迎合了现代人普遍的审美标准,使得失去精神家园的现代人产生“于我心有戚戚焉之感”,将卡夫卡的涂鸦视为“有意味的形式”。英国诗人奥登1941年评价道:“如果要举出一个作家,他与我们时代的关系最近似于但丁、莎士比亚、歌德与他们时代的关系的话,那么人们首先想到的也许就是卡夫卡。”“卡夫卡对我们至关重要,因为他的困境就是现代人的困境。”[17]真正帮助人类认识自身,救赎人类走出苦难的作家在生活中也许是感情疾患者、精神病患者和智障,但这都没有关系,我们关心的只是他的作品本身。西蒙•德•波伏瓦说:“我们还不完全明白,我们为什么感觉到他的作品是对我们个人的关怀。福克纳,以及所有其他的作家,给我们讲的都是遥远的故事;卡夫卡给我们讲的却是我们自己的事。他给我们揭示了我们自己的问题,面对着一个没有上帝的世界,我们的得救已危在旦夕。”卡夫卡是从文学边缘走近我们的,但他作品的一切冷漠,一切悲哀,一切战栗,一切筋疲力尽都变得值得称颂。这些作品就像是精灵,上半身是神,下半身是野兽。一方面为我们带来多重的美学意蕴,另一方面又让我们不得不紧皱眉头苦苦探询这些声嘶力竭的独白背后的意义。
注释:
⑴⑵⑷克劳斯•瓦根巴赫著,周建明译,《卡夫卡传》,北京十月出版社,1988年版,第167页,第136页,第82页
⑶⑹杨永宽,《卡夫卡作品精粹》,河北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518页,第505页
⑸叶廷芳等译,《卡夫卡全集》,第4卷,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30页
⑺程代熙编,叶廷芳译,《卡夫卡文学书简》,安徽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第217页
⑻施依秀,《卡夫卡的存在世界及其意义》,泰山学院学报,第25卷第1期,2003年1月
⑼叶廷芳,《卡夫卡全集》,第十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420页
⑽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大学出版社,第1998年版,第449~450页
⑾刘雨,《写作心理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85页
⑿黑格尔,《美学》,第1卷,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358页
⒀叶廷芳编《论卡夫卡》,马克斯•勃罗德,《〈诉讼〉第一、二、三版后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8页,
⒁卡夫卡著,叶廷芳、黎奇译,《卡夫卡书信日记选》,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第160页
⒂高尔基,《文学论文选》,人民文学出版,1958年版,第414页
但是,似乎两个品牌存在巨大差距的并不是它们的口感,而是一些简单的细节差别。这不,送水工来了,先看看××泉的送水工的表现:
叮咚!门打开后,×泉的送水工直接走了进来,在饮水机边撕开水桶外的塑料保护膜,打开水桶上的盖子,随手扔在地上,接着取下饮水机上的空水桶,把新的水桶放在饮水机上。临走的时候,送水工随手拿起地上的塑料保护膜,但是水桶的盖子和零碎的塑料保护膜还留在地上。正当他要迈出门的时候,我问了一句:“这个水桶怎么有点脏?”“哦,这已经是今天最干净的了。”说完,这位送水工就离开了。
过了一会儿,娃哈哈的送水工来了:
叮咚!门打开了,但是娃哈哈的送水工没有进来。他正在将新桶的桶盖儿取下来,随手放在塑料保护膜内,而后又将包裹水桶盖儿的塑料皮也放在了塑料保护膜内,转身将塑料保护膜放在了门的左边。做完这些工作后,他才拎着新桶走进公司,将饮水机上的空水桶换成新桶。出门的时候,这位送水工再次将塑料保护膜捡起,随身带走。
两个品牌之间的差距,其实就在这公司第一道门和接待室第一台饮水机的“6米距离”。
我们看见很多企业在高呼产品同质化的时候,在打价格战的时候,我们是否注意到这些品牌与品牌之间存在着类似上述二者之间的“6米距离”?
关键词:陀思妥耶夫斯基;基督精神;苦难;博爱;纯真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101(2014)05007003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十九世纪俄国伟大的作家,关于他本人及作品的研究资料可谓瀚海繁卷。而对其作品的研究主要集中从现实主义,宗教思想和现代主义的角度去阐释。儿童形象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中一直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但以儿童形象这一视角来对陀氏作品进行研究与分析还并不多见。本文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宗教哲学思想与他作品中儿童形象相结合,关注他笔下的儿童形象所凝聚他对基督精神的思考与关注。这种基督精神正是作家在自身成长中感悟到的苦难之源、博爱之心与纯真之美。苦难可以拯救人的灵魂,使其精神获得解放和超脱;博爱洗礼人类的狭隘与偏执,真正感悟基督的真谛;纯真回归人类的初衷,聆听上帝而迈入理想的精神家园。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那些生动的儿童形象,无论是经历生活磨难的儿童,还是那些内在闪烁着博爱、纯真光芒的儿童,他们身上所被赋予的基督精神都让这些角色和作品更加的耀眼夺目。
一、苦难儿童的基督精神
苦难一直是陀斯妥耶夫斯基作品中一个重要的主题。他那广大的笔触和流畅的语言向我们昭示了19世纪俄罗斯社会那一幅幅苦难的画卷。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处女作―《穷人》,就是以其对“贫苦和苦难抱有一种极其深厚并充满热忱的同情”[1]77而赢得别林斯基的称赞。儿童作为社会的一份子,自然无法摆脱经受苦难的命运。《罪与罚》中的索尼亚,父亲因嗜酒成性而丢掉工作 ,继母疾病缠身而脾气暴躁,年幼的弟妹等待养育 。在如此苦难的生活环境中她不得不从小肩负起支撑全家生活的重担而沦为。还未成年便尝尽人间苦楚。但在基督的教义中,人生来有罪,罪需受罚,通过赎罪来获得新生。正如基督为拯救人类甘愿被钉十字架而换取人类的幸福。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看来,苦难是人类获得新生所必须面临的考验,正如索尼亚在面临一场场突如其来的人生打击依旧平静应对,并对上帝之爱始终坚贞不移。父亲被马踩伤致死,全家陷入绝望,还未走出阴霾,卢仁又在其父亲的安魂宴上将100卢布塞进她的口袋后当众对她诬陷。卑微的社会地位让她一次次的陷入窘境,苦难的生活不断降临在这个不幸的少女身上。在所有人眼中随时一次生活的不幸都会将她埋葬。亲眼目睹这一切的拉斯科尔尼科夫认为,这个备受生活折磨的女孩,摆在她面前的只有三条路可以走,“跳河、进疯人院,或者……最后,自甘堕落、头脑麻木,心如铁石。”[2]可是她没有在其中选择自己的人生。也没有成为拉斯科尔尼科夫所定义的两类人应顺应的人生轨迹。基督的苦难让她领悟到一切的艰辛不过是在向上帝的靠近。善良的本性,圣洁的心灵是基督受难时传递给人类的力量。相反拉斯科尔尼科夫在苦难的生活中却曲解了上帝向人类播撒苦难的涵义,在简单的善与恶中评判人类的命运。在执迷不悟中远离了基督而走向了“人神”。当他看到柔弱无比的索尼亚在残酷的现实生活中以对上帝无比虔诚的爱而坚强的生活时 ,基督的神性照耀了索尼亚纯洁的形象。索尼亚拥有了“神人”的光芒,最终拉斯科尔尼科夫也被这苦难中的基督精神而拯救,甘愿承认自己夺取他人性命的罪孽,并通过流放达到内心的救赎。
儿童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中往往以苦难的形象被呈现,疾病、贫穷、痛苦和死亡都常常和小主人公的命运如影随形。他们有的挣扎在贫困的生活环境中忍受着饥饿,如《罪与罚》中马美拉多夫家中那些整日饥肠辘辘的孩子们;《带着一只手的男孩》中那个只有七、八岁却不得不依靠在外乞讨过活的小男孩,在寒风刺骨的天气里,他却穿得几乎像夏天一样单薄;《在耶稣身旁过圣诞节的小男孩》里那个母亲重病而死后被独自丢弃在世上的小男孩,他只穿着一件罩衫,冻得瑟瑟发抖,不久也便离开了人世。还有的煎熬在病态的环境中遭受着身心的折磨,如《死屋手记》中那些被一位名叫卡津的恶棍只图一时痛快而宰杀的孩子们 。《罪与罚》中一个八岁的孩子因嘲笑了一位正在吃饭的疑心病患者而被杀害。还有《卡拉马佐夫兄弟》中描述的那个被父亲用有节疤的树枝抽打的女儿。作者笔下这些苦难重重的小生命被人性之恶所围困,他们或孤立无助,或被侮辱被欺凌。一切上帝眼中的恶在儿童的世界里被实现,但让这些儿童遭受磨难并非上帝磨砺人类的本意,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看来是人类在自我膨胀中失去了信仰, 在一意孤行地执着着狭隘的价值判断从而远离了上帝。当人们审视这些经受苦难历练的孩子们后或许会同作者那样在自身的经历中被重新唤起基督之光 。如《卡拉马佐夫兄弟》中一向粗野、放浪,不把生活的任何障碍放在眼里的米卡,然而当他面对儿童的苦难时,他的内心被激起了上帝之爱。他在预审结束后做了一个梦,梦见一片烧焦的田野上,一位悲哀的母亲抱着饥饿的孩子,孩子冻得瑟瑟发抖。这一切虽是梦境,却深深的刺痛着米卡的心,他不由得发出一连串的询问;“为什么房屋被烧的那些母亲站在那里?为什么人们那样穷?为什么娃子那么可怜?为什么荒原上光秃秃什么也没有?为什么不见她们互相拥抱、亲吻,唱欢乐的歌?为什么她们一个个满脸晦气?为什么不给娃子喂奶?”[3]559或许陀思妥耶夫斯基正是赋予这些苦难儿童以基督受难形象来唤醒人类救赎自身,启发和呼唤人们心中蛰伏的上帝之爱,在苦难深重,迷障重叠时,它总是能敞开一条漫长的道路,这条路不是走向死亡的世界,而是超越这个世界,靠近上帝,最终让整个人类在苦难中得以拯救。
二、博爱儿童的基督精神
《圣经》哥林多前书中对爱的阐释为:“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4]299这就是基督所宣扬的博爱。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笔下不乏具备如此博爱的儿童。他们对周围一切充满友爱,毫不掩饰的将善良和慈悲播撒在生活的左右。让每个靠近他们的人都深切地感受到基督般的温暖。《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伊柳沙,虽然父亲受辱让他们父子遭受了来自周围的嘲笑与捉弄 ,但最终他还是用博爱宽恕的基督之爱化解了一切怨恨,并请求父亲在曾经辱骂过他的同伴中找一个孩子做伊柳沙,希望父亲能像爱自己般的爱这个孩子。善良的伊柳沙让所有失去他的亲人和小伙伴们都重新审视自身 ,在自责与忏悔中体会爱的真谛。另一个小家伙是郭立亚,虽然只有十三、四岁却已经像个大人似的处处闪现着对朋友,对家人的爱。在伊柳沙的心中,他是善良友爱的好伙伴,面对伊柳沙重病垂危时,他哭喊着如果可以挽回伊柳沙的生命, 他愿意放弃世上的一切。这些语言虽然充满孩子气,但不会有人质疑他的真心,因为他的爱不掺杂任何功利和目的。再如《被欺凌与被侮辱的》中的小涅莉,一个拥有上帝博爱的形象。她从自己母亲与外公的怨恨中体会爱的涵义,只有宽恕他人才是对自身的宽恕,只有放下仇恨才能感受爱的力量。于是她将上帝之爱诠释给无法释怀的伊赫梅涅夫老人并劝解老人宽恕了自己的女儿娜塔莎,老人卸下恩怨走向上帝怀抱时也重新拥有了父女亲情。此时的伊赫梅涅夫老人真诚的面向上帝呼唤;“啊,感谢你,上帝,为了一切,为了一切,为了你的愤怒,也为了你的慈悲!也为了在雷霆之后如今重又照耀着我们的你的阳光!为了此时此刻的一切,我感谢你!啊!哪怕我们受了欺负,哪怕我们受了侮辱,但是我们又团圆了,就让欺负和侮辱过我们的那些高傲的、目空一切的人现在去得意吧!让他们向我们扔石头吧!”[5]这难道不正是儿童博爱的基督精神感化着他人吗?
在陀斯妥耶夫斯基眼中,儿童是美和善的化身,也是美和善的发现者,他们的存在让周围的冷漠显得格外的刺眼。如《卡拉马佐夫兄弟》中装模作样,插科打诨的老卡拉马佐夫;工于心计,精打细算的伊凡;还有即便内心向往基督的博爱之城,身体却还贪恋索多玛的米卡。正是他们的存在才更加衬托出用基督之爱拯救世间罪恶灵魂的阿廖沙。从童年时代就受到所有人的喜爱,因为“决不可能设想这样年龄的娃娃会工于心计、耍滑头、搞钻营,或有一套奉承、邀宠、设法招人喜欢的本领。所以,这种特别引入喜爱的禀赋是他自身具备的,可以说是天性使然,绝非矫揉造作。”[3]16也正是阿廖沙的自然之色,当他回到父亲身边时,就连老卡拉马佐夫这种自私,冷漠的人都感受到他身上所特有的美。所有在他身旁的人都喜欢和信任这个单纯的少年,年幼的孩子也乐于和他探讨自己人生的困惑。基督的爱始终映射在他的心间。圣经通过上帝之言传递这爱的真谛;基督是充满怜悯的救主,对社会底层的人充满了怜恤和宽容,充满了理解和爱。阿廖沙在佐西玛长老的教化中真正地信仰基督之爱,并用自己的语言和行动阐释着基督的博爱,进而影响着周围的人们。和阿廖沙一样有儿童般博爱和善良心灵的人物还有《》中的梅斯金,本雅明称其是具有最纯净的孩童气质的形象。他天真、质朴、纯洁、始终像一个未成熟的孩子,而且始终保持着孩子的天性。在瑞士,他帮助一个受骗后被遗弃连自己母亲都不愿照顾的女孩。回到本土后,他又尽一切努力帮助根本瞧不起他的娜斯塔霞。他那种纯粹的,不夹杂任何的爱就连娜斯塔霞的未婚夫罗国仁看来,这种怜悯比他的爱情都更加的伟大,那是渗透着基督的博爱。陀思妥耶夫斯基在自己的生活经历中也曾对上帝的存在提出过质疑,当他历经重重苦难而重新找回信仰时,陀思妥耶夫斯基认为那是基督的爱拯救了他,因此他塑造那些具有基督博爱的儿童,也是他对基督信仰的一种诠释。在陀氏眼中正是爱引领人们穿越痛苦和死亡的恐惧,并使我们摆脱孤独而无法忍受的无意义状态,从而使我们进入意义、本质和永恒的关系之中。因此不能真正理解上帝之爱的人也就终究无法获得永恒之爱。
三、纯真儿童的基督精神
在《圣经》中,儿童是充满天真,快乐无邪的纯真形象,他们用自身的童真向世人展现一个美好的世界。《箴言》中说:“孩童的动作,是清洁,是正直,都显明他的本性。”[4]1037在耶稣眼中,孩子的纯真让他们能够进入天堂。《马太福音》中有一则故事是耶稣的门徒问他天国谁最大?耶稣便叫一个小孩子来,使他站在他们当中,说:“我实在告诉你们:“你们若不回转,变成小孩子的样式,断不得进天国。所有,凡自己谦卑像这小孩子的,他在天国里就是最大的。凡为我的名接待一个像这小孩子的,就是接待我”[6]。在陀斯妥耶夫斯基眼中,孩子与大人有着天壤之别,他们就像是“天堂射下来的光芒,又像是神对未来的启示。”[7
]这些奔跑在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的纯真儿童让基督的理想闪现在读者中间。《死屋手记》中的少年阿列伊在整个服役期间始终温柔、淳朴、诚实、正直、爱憎分明而深受大家喜爱。《小英像》中十一岁的主人公,作为一个明朗,快乐的纯真形象映衬出成人社会的冷酷无情和假仁假义。《》中和梅斯金公爵一起在瑞士的孩子们帮助患肺病的玛丽忘记自己悲惨的厄运。孩子们使人们的生活在最高意义上富有了人性。我们在品味这些如基督般的圣童时,也在自己的心田播撒着纯真的种子。
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于纯真的赞美和欣赏始终贯穿在他的作品中。对孩子的亲近,对童真的追寻正是体现了作家对堕落世界的不满和抗争以及对纯朴人性向往和追逐,寻找人类已逝的精神家园。纯真是上帝在创造伊甸园中的亚当和夏娃时带给人间最美好的事物,而童年则是人类最纯真的生命阶段。亚当和夏娃在邪恶的诱惑下失去了人类的纯真如同儿童在成长中经历社会的洗染下不再拥有可贵的童真。因此作者在作品中对这些纯真儿童的创作中寄予了人类在不断成长中依旧能保持人性最美好,最纯洁事物的期望。正如阿廖沙所认为的如果一个人可以把童年最美好的记忆带到生活中去,那么这个人也就被拯救了那样。童年的纯真是人类战胜丑恶和苦难的强大动力。就像作家笔下那一群鲜活的小生命用自身好无掩饰的纯真对抗着令人生厌的成人世界和肮脏腐朽的现实生活,并用他们的美激发和感召着我们对美好事物的期盼。
四、结语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一位对儿童有着特殊感情的作家。作家在自身曲折的人生经历中一步步的领悟基督之爱,基督之美和基督之真。孩子是他心中纯洁的天使。作家通过儿童形象表达了童心纯美的哲学思想,儿童的善良、博爱、纯真是作家一再褒扬和赞许的主题。热爱孩子和真正了解孩子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用他那极富表现力的笔触,向我们展示了孩童世界的美,无论是孤儿、苦儿、弃儿、还是流浪儿,他们身上所散发出基督的苦难拯救,善良博爱,和美好纯真都让我们对人类精神信仰的回归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参考文献:
[1] 格罗斯曼. 陀思妥耶夫斯基传[M]. 王健夫, 译. 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87:77.
[2] 陀思妥耶夫斯基. 罪与罚[M]. 臧仲伦, 译. 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289.
[3] 陀思妥耶夫斯基. 卡拉马佐夫兄弟[M]. 容如德, 译.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559.
[4] 中国基督教协会.新旧约全书[M]. 南京:中国基督教协会, 2013.
[5] 陀思妥耶夫斯基. 被欺凌与被侮辱的[M]. 江南,译.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3:441.
为巩固机关效能年活动成果,进一步转变机关作风,提升创业服务水平,根据省、市、县关于开展创业服务年活动相关精神,__县食品药品监管局结合工作实际,多措并举扎实开展创业服务年活动。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了局活动领导小组,党组书记、局长__任组长,副局长__任副组长,局机关__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创业服务年活动日常工作。
二是确定工作重点:
1、策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协助上级部门做好食品药品安全“十二五”规划各项工作。
2、组织开展对全县医药产业情况的调查研究,提出产业发展建议。通过调研进一步摸清医药产业发展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合理建议。要支持、引导全县以武山为(来源:文秘站 )基地的中药材生产上规模、以钟山药业为主体的药品生产加工上水平,以兰天玻璃为主体的药包材产业上台阶,以同生医药公司为主的药品配送企业上档次。
3、加强对国家基本药物品种的全过程监管,促进我县药品质量水平不断提高。严格监督药品生产企业实施《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落实质量受权人制度,强化风险控制体系建设。严格监督基本药物配送企业实施《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加强对医疗机构和零售药店基本药物质量的监督检查。强化对基本药物销售、配送、使用单位,特别是农村和社区基层医疗机构用药的监督检查。加强药品抽验,加强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与监测工作,及时向社会公布抽验结果。建立健全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制度,完善药品安全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监督实施药品召回制度,防范基本药物安全隐患。
4、继续推进我县城乡一体化食品药品安全“三个网络”建设,巩固“城乡统筹、食药兼顾、三网并建”成果,逐步实现城乡食品药品均等化服务。
5、建立健全投资创业服务体系。努力创建优质高效的政务和服务环境、宽松透明的市场和企业经营环境、优越的创新创业成长环境、公平正义的法制和社会环境。
6、进一步深化机关作风建设。大力倡导服务之风、创新之风,务实之风,说法之风。进一步提升行政审批效率,全面规范行政行为,优化创业者经营和建设环境。
国家棉花及纺织服装质检中心(河南)基本情况
2007年,为支持郑州纺织产业园区建设,全面提升郑州市纺织工业竞争能力,河南省质监局提出了《关于在郑州市纺织产业园区配套建设国家棉花质检中心和国家纺织品质检中心的建议》。郑州市政府以行政划拨形式提供土地30亩,财政资金4200万元用于国家质检中心基础设施建设,同时省财政拨款500万元用于设备配置。2007年11月国家质检总局批复在郑州纺织产业园区筹建国家质检中心。
2008年11月国家质检中心大楼正式动工,大楼地下1层、地上26层,建筑面积4.2万平方米。原河南省纤检局、河南省纺织院先后搬迁至国家质检中心大楼办公。2012年6月19日,为有效发挥河南省纤检局和河南省纺织院职能优势,实现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做大做强、更好服务中原经济建设,河南省质监局党组研究决定,借助国家质检中心筹建这个平台,对河南省纤检局、河南省纺织院进行机构整合,由河南省纤检局党委履行对河南省纤检局、河南省纺织院和国家质检中心的领导,实现强强联合,依托河南省纺织院筹建国家棉花及纺织服装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河南)(下称国家质检中心),发挥原两个单位的优势,各负其责,各显其能,实现“1+1>2”、资源共享、共同提高的目标。
2013年4月15日―18日,国家认监委对国家质检中心的软、硬件进行现场评审,专家组认为该中心达到实验室认可、计量认证、资质认定“三合一”认证条件要求,一致同意通过评审。6月25日,国家认监委专门下发通知,对国家质检中心进行业务授权。11月9日―11日,国家质检总局对国家质检中心能力建设进行现场验收评审,专家组一致认为国家质检中心检测能力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同意通过验收。
国家棉花及纺织服装质检中心(河南)的技术能力
在郑州市西四环元通纺织城建设的国家棉花及纺织服装质检中心(河南),是一个集检测、认证认可、标准、计量、技术支持和咨询等为一体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作为目前国内唯一集棉花和纺织服装综合类的专业检验检测、技术研究的国家级质检机构,该中心主要业务范围涵盖棉花、纤维、纱线、服装、纺织品、羽毛羽绒及特种劳动防护产品等领域,具备174个主要检测参数,以及311个产品的检测能力。
国家棉花及纺织服装质检中心(河南)现有工作检验场地1.2万平方米,其中恒温恒湿实验室面积0.1万平方米,采用法国约顿智能型空调,控制精度可达标准大气水平。实验室配备科学先进、结构布局合理,样品存放、防火、防尘、通风排气、照明以及水电气等条件符合国家有关要求,具备处理废水、废气、废物排放措施,保护检验人员身体健康和安全的防护措施。在仪器设备配置方面,立足高精尖、适度超前的原则,共配备219台/套检验仪器设备和10套空调机组,进口设备54台/套,仪器设备原值2500多万元。其中,瑞士乌斯特全系列纱线设备和美国HVI棉花检验仪等都是国际领先、世界认可的关键仪器设备。此外,还备有安捷伦气质联用色谱仪、PE公司原子吸收光谱仪、VaRiAN紫外分光光度计、梅特勒-托利多公司PH/电导率/离子综合测试仪,SDL国际集团日晒牢度仪、耐洗牢度仪、马丁旦尔耐磨仪、织物垂直燃烧仪及汗渍牢度试验仪、染色摩擦牢度仪、转筒烘干机、英国Instron万能强力机、德国贺利氏公司标准光源箱等仪器设备。
目前,国家质检中心现有工作人员63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2人,高级工程师11人,工程师27人,棉花检验师16人,中高级职称人员占80%。检验人员均有专业学历,研究生学历19人,占30%。所有检验人员均经过培训考核,持证上岗。主检人员大都在40~50岁,年富力强,风华正茂,既有专业经验又具有很强的学习工作能力,为国家质检中心事业发展打下良好人才基础。
国家棉花及纺织服装质检中心(河南)的作用
国家棉花及纺织服装质检中心(河南)以河南省纤维检验局(河南省纺织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为依托,集聚各种技术优势资源,为政府履职、产业升级、经济腾飞、社会发展等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和技术支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保障质量安全,为政府履行职责服务。随着经济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对纺织品、服装及棉花、床上用品等的安全要求进一步提高。尤其是近年来出现的“毒校服”等一系列涉及健康、安全的案例,人们对纺织服装产品的质量安全更加重视。国家质检中心充分发挥其技术优势,不断拓展业务领域,积极配合国家质检总局、中国纤检局、河南省质监局、省市工商局等行政部门做好授权范围内的产品质量检验工作,为棉花、纤维、纱线、服装、纺织品、羽毛羽绒及特种劳动防护产品等的质量安全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该中心将充分发挥技术核心作用,积极配合上级行政部门开展质量检测和监督检验工作,从方案起草、下厂抽样、检验项目、检验细则、检验结果、质量分析、资料汇总、经费预算一系列规范运作体系到上报资料,提供准确、科学的检验报告,为各级行政部门科学决策提供全面及时的依据。
2.引领行业发展 ,为产业转型升级服务。河南省作为我国棉花、纺织、服装产业的重要生产和消费大省,无论产量、销售量、出口量,还是产品品种、款式、质量、技术、信息等方面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在国际上占据一定地位。河南棉纺服装产业集群已具雏形,郑州纺织产业园、曲梁男裤、长垣纺织卫材、凤泉化纤产业园、安阳针织服装城、尉氏棉纺织集群、吉利区涤纶化纤集群、新野棉纺织集群、鄢陵粘胶浆粕和棉纺集群等,已形成了集原料生产、服装设计加工、流通销售运输为一体的棉纺服装产业集群。
郑州纺织产业园区规划为河南省规模最大的纺织服装工业园区。目前,产业园已驻企业32家,其中有中西部地区最大的纺织物流市场――元通纺织城和郑州最大的纺织机械制造企业――郑州纺织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现已更名为恒天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培养出娅丽达、纽伦、渡森、逸阳等知名品牌,已形成了从纺织机械(配件)制造、纺纱、织造、染整(水洗)、制衣、辅料生产,到科研、产品展示、仓储销售物流、信息服务、产品检测相对完整的纺织产业链。曲梁服装产业园有100多家男裤加工企业,年产男裤近1亿条,年产值近10亿元,全国市场占有率16.7%。河南安阳是中国针织服装名城,年产量3.5亿件,拥有璐、丹瑞等10多个国内知名品牌。新野棉纺织集群拥有规模以上企业112家,拥有10万纱锭,年织布2亿米以上,年纺纱15万吨,该集群以新纺公司为龙头,形成集轧花、纺织、织布、印染、服装为一体的产业链条。凤泉化纤纺织产业园有各类纺织企业30多家,集群特色是粘胶纤维深加工,园区内的新乡白鹭化纤集团是我国最大的化纤原料生产厂家之一。鄢陵县粘胶浆粕和棉纺集群内拥有棉短绒加工企业300多家,年加工量达40万吨,占全国棉短绒市场的50%,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棉短绒加工销售基地。尉氏棉纺织集群内有规模以上纺织企业16家,全县纺织规模达40万纱锭。吉利区涤纶化纤集群中投资64亿元的洛阳大化纤工程全线建成投产,每年可生产20万吨聚酯、10万吨涤纶短纤和9万吨涤纶长丝。
但是,河南省棉纺服装产业,企业规模小,生产线单一,信息严重不对称,许多企业对国内外新的技术标准缺乏了解,质量把关能力较为薄弱。国家质检中心的建成,正好弥补了这些缺陷。国家质检中心集聚产业技术优势和人才优势,主导先进标准制修订,掌握标准领域“话语权”,并通过企业集中宣贯、研讨会、座谈会等方式对新标准、新贸易技术壁垒等进行详细讲解,还及时针对企业情况分析产品抽查中不合格项目的原因、提出整改方案,受到企业普遍赞誉。例如:该中心在幼儿服装新标准公布实施后,多次与相关行业协会召开标准宣贯会,除了生产领域的企业,流通领域龙头商场、超市也参加了培训,合计有700多人次、200多家企业参与宣贯活动。
针对某些龙头企业的特殊需求,国家质检中心派技术专家上门为其提供培训,在实验室认证审核、检验技术、产品标准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例如:国内的某女装生产企业,为其贴牌的生产厂有20多家,各厂的素质良莠不齐,该中心则在企业总部多次在产品标准、不合格项目分析、原材料检验及控制等方面对生产厂进行了专题培训及现场解答。目前,该中心已与娅丽达、纽伦、渡森、领秀梦舒雅、逸阳、美芙妮、幸福雪季、翰迪尔、华珠、神马以及大商、丹尼斯等数十家企业结成了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为企业培训人员超过600人次,有力促进了产业的规范有序发展。在国家质检中心的技术支持下,在政府、相关企业的努力下,经过几年的发展,郑州―“裤业之都”已形成区域特色品牌,享誉全国。
3.促进招商选资,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国家质检中心将通过自身的品牌优势和技术优势、地理优势,为企业原材料把关、产品测试、出厂检验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和权威的检验报告,通过提供良好的检验服务环境,促进棉纺服装产业的转移和升级,促进产业链的形成,优化投资环境,为企业落户河南解决后顾之忧,从而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国家质检中心以其自身的影响,促使河南的棉纺服装产业得到优化提升,令以郑州为中心向周边的辐射区域成为投资综合性价比较佳的地方,变当地政府的招商引资为招商选资,化被动为主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转型升级。2013年,河南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全年生产总值32155.86亿元,同比增长9.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8%。近年来,郑州纺织产业园区的规模逐渐扩大,中国中部纺织服装品牌中心(元通集团投建)正在进行的一期工程顺利推进,娅丽达、纽伦、梦舒雅等品牌纷纷落户郑州纺织产业园区。同时,省内其他棉纺服装产业聚集园区也在全面升级改造,招商选资势头良好。2013年,河南省内规模以上纺织服装企业达1500多家,年产棉纱约547万吨、布31.34亿米、服装12.28亿件;年完成主营业务收入3139.16亿元,年实现利润306.26亿元,同比增长13.56%。(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2014年,河南省将继续坚持 “三少三高”原则,大力发展用地少、污染少、耗能少,科技含量高、投资强度高、税收贡献高的产业,不断壮大经济总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