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循环经济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龙塘与石角的电子垃圾拆解为当地带来了可观的经济利益,但严重的污染也成为挥之不去的阴霾,因为屡遭投诉,情况严重,也曾被国家环保总局点名督办。
“循环经济”是在环保利用资源,还是制造新的环保问题?至少在眼下,这是一个悖论。循环经济循环之道需继续摸索。
污染的代价
“前几年,一到晚上,家家户户都在冒黑烟,气味恶臭难闻。”龙塘人许荣说。而在石角,“本地人都不敢喝本地水”。
电子垃圾拆解中落后、野蛮的拆解方法给空气、土壤、水源都带来了严重的污染。电子垃圾中含有许多对人类有害的物质,如电视机显像管、电脑元器件含有汞、铅、砷、铬等各种有毒化学物质,易引发肾、心脑血管、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为了提取铜、铝、锌、金等金属,早期的拆解方法中,为了将电子元器件中的塑料和有用金属快速分离,多采取灼烧和琉酸、硝酸浸洗的方式。由此导致电子垃圾中的有机物、添加剂等形成许多有毒有害的有机污染物进入环境中,对环境造成严重的安全隐患。
包含多种有毒有害物质的酸液则直接排放到野外河流中,渗入土壤和地下水源。在塑料中广泛存在的含溴阻燃剂,主要通过粉碎、加热、燃烧过程释放,造成大气与土壤的BFRs污染。BFRs物质包括:多溴联苯醚、六溴环十二烷、四溴双酚A、双烯丙基醚以及多溴联苯PBBs等,在高温条件均可部分挥发进入环境。
另外,在电子垃圾处理过程中,塑料、BFRs等毒害有机污染物极易产生二次污染,典型的热处理过程可能产生的化合物有二恶英。湿处理过程产生的化合物有:氰类化合物和阻燃产品的酸解产物等。
“早几年有些人就找个山旮旯,几吨10几吨地烧,烧完了有些就地填埋,有些也没埋,就倒到池塘里或者田里。”许荣说。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广东省林业调查规划院曾联合调查清远地区的电子垃圾拆解对当地环境的影响,根据他们2008年在《生态毒理学报》发表的《电子废物不当处置的重金属污染及其环境风险评价》报告显示,清远龙塘、石角等地由于电子废物的不当拆解、回收活动对当地及周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尤其在家庭作坊模式下不当拆解引起的环境风险最为严重。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重金属污染及其引起的环境风险。
监管之责
针对严重的污染,清远政府部门在近几年间也屡次进行治理,“以前那些焚烧酸蚀现在都不准搞了,而且这些货场每年要交几千元给环卫部门。而且垃圾现在管得很严,要倒在定点垃圾池,偷倒要罚款1000元,而且只能倒生活垃圾,甚至现在有一帮无所事事的年轻人专门去逮那些不按规矩倒垃圾的货场主来要挟要钱。”一位货场工人说。
为惩治警示,2009年4月,清远市清城区人民法院对清远市首宗涉嫌焚烧工业垃圾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的刑事案件进行宣判,有5人因在清城区龙塘镇民平村委会的牛栏窝、粪箕窝等地开设垃圾焚烧场,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1~2年,并各处罚金人民币2万元。
不过,政府部门的监管下,仍不停有违规情况出现,“现在先进一点拆解是买破碎机,但一台破碎机要2万多,而且破碎机塑铜分离也不是完全干净,有些人为了节省成本,也会烧。”许荣说。
为了躲避监管,“晚上政府会派人出去巡逻,但等人一走也有人烧。”更多的情况则是,将垃圾拉到广西桂港、广州花都等隐蔽的山区焚烧。“集中在广西那边烧完做成铜砖,再拉回来卖。”张敬辉说。
政府的监管显然促进了环保的改善,但情况仍有反复。而更关键的是,这些污染不会在短期之内消散,它的后果正在慢慢呈现。
在《南风窗》“调研中国”团队去年8月及今年8月的调研期间,经常可以在路边看到堆积的电子垃圾,路过很多家大门紧闭的拆解场,墙垣上会飘出一阵阵青烟。而露天的电子垃圾很多机油就此沁入地下,如果下雨的话就更甚了,雨水直接会将机油冲刷流淌开来,污染面积更大。
在走访观察中,调研团队来到一个比较偏远的地区,在这里看到了垃圾余料集中焚烧处理的结果:焚烧的垃圾堆积得像小山一样,烧后的臭味弥久未散,旁边的小池塘已经变成了油沼。
在拆解户集中的地区,几乎家家都配有饮水机,喝水都是喝纯净水,以与生活生产所用的自来水分开。“很多货场回收完那些铜铜铁铁,就把废水往田里和池塘里倒,搞得很多田都种不了。虽然种的东西可以长起了,但是长得很差。好的田长出来的东西比它高,叶子也比它多。”一位接受采访的本地人抱怨。
令人欣慰的是,近年来政府通过建设循环经济区,加强电子垃圾拆解业的环保治理,成效明显。2012年清远市政府工作报告在谈到“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提出,“绝不能以牺牲环境的代价来换取产业的发展,绝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要通过推进现有产业的污染减排,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将宝贵的环境容量,留给资源消耗少、技术含量高、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好的项目。”
污染扩散模式
电子垃圾拆解的地点从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在发展中国家中,又从发达地区转移到欠发达地区,这样的污染扩散模式在近几十年的电子垃圾拆解业似乎一直在单调重复。
一个可资借鉴的案例是,1970年左右,台湾地区的二仁溪的中游流域聚集了很多专门处理废五金回收与提炼的工厂 ,同样是电子垃圾拆解地,二仁溪也渐渐变成台湾最著名的“毒河”。
1987年,二仁溪口发生首宗绿牡蛎事件,牡蛎因吸收水中的铜离子而变成绿色,铜离子含量超过官方标准值40倍之多。“绿牡蛎”事件成了当时台湾的大事件,政府收购销毁绿牡蛎,从此之后二仁溪口禁养牡蛎直到今天,河口附近养殖业完全消失。
台湾“环保署”估计,在二仁溪河川流域,有25万公吨的废弃物,还有10处场址的土壤或地下水遭到重金属污染。
而在贵屿,汕头市环保局证实,贵屿境内的大小河流,早在10多年前就已经丧失了灌溉功能,昔日鱼虾蟹已绝迹,现在能在周边水体上见到的,只有疯长的外来生物—水浮莲。2003年前后,全镇13万多居民全部改从几十公里外的深溪水库引水饮用,没人再敢下河洗衣服淘米。3年前,岭南人最注重的5月扒龙舟活动也停了。
就在贵屿的电子垃圾拆解逐渐往清远转移之后,也带来了清远的环境之困,而在政府的整治之下,又开始向更落后的地区转移—当人们发现采用污染比较重的生产模式更加有利可图时,面对严格的环境要求,他可能会将生产地转移到污染监管程度比较低的地方,从而逃避环境职责,以较低的运输成本,换取较高的回报,而新的生产地则要担上消费电子垃圾拆解污染的代价。
据清远当地一家金属检测中心人士介绍,现在拿货去广西烧灼的拆解户很多,因为拆解业在广西还是比较新的行业,没有相配套的完善的制度,很多拆解户利用政策漏洞牟取利益。在清远的拆解户来自全国各地,因而可以把货源运到全国各地进行拆解,清远很可能只剩下交易中心的职能,甚至慢慢转移到下一个中心,正如贵屿现在所经历的一样。
清远之后,谁又将重复这个污染的模式?
无论如何,这样的重复显然是毫无意义的。基于环保的压力,同时也基于中国本身制定的经济转型策略,政府不得不考虑解决家庭拆解作坊问题。不过,更大的困境还在将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电子产品更新换代加速,中国即将进入电子垃圾高产时期,这需要发展出更为成熟、无害的处理技术来应对,而不应该是像现在这样的落后处理方式。
当然,电子产品的生产商和回收商也受到了质疑,人们开始思考生产者延伸责任制的必要性:电子产品的制造者不仅应该负责电子产品的“出生”,他们更应该负责电子产品的“死亡”。生产商需要携手回收企业,共同承担起绿色回收、绿色处理电子产品的责任。
电子垃圾拆解业不仅仅是地区性的问题,它已经与国家发展策略、国际社会形势密切相关。宣传者既把它看成一种落后的、重污染的生产方式体现,也把它当作国际电子产品流动过程中的牺牲品的体现。那么,它的解决也必将被赋予极大的象征意义:地区的产业升级、国家的经济转型乃至全球的经济形势改变等等。
LINK 重金属污染的环境风险
1.焚烧迹地土壤中Pb、Zn、Cu、Cd、Cr、Ni等的重金属含量远远高于对照土壤(200倍左右),电子废物焚烧迹地已经成为一个巨大的土壤重金属库;
2.电子垃圾拆解家庭作坊表土和附近农田土壤重金属含量异常高,直接影响当地居民身体健康,并显示出拆解历史越长,污染越严重的倾向;
3.从电子垃圾酸解、焚烧核心区域采集的水样受到了严重的Pb等重金属污染,远远高于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规定的III类水质标准;
4.电子垃圾不当回收处置活动所造成的重金属污染不可避免地会向流域水体(大燕河)沉积物中迁移,成为流域重金属的重要污染源,在水力作用下持续污染下游环境;
关键词:循环经济;理论研究;哲学分析
“循环经济”是最近几年国内学术和政策研究领域频繁出现的一个学术词语。国内学者对循环经济的理论进行了大量探讨,国家也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推动循环经济的实践。但是,国内生态经济学界、环境经济学界以及主流经济学界对循环经济实质的认识至今仍存在较大差异。为深入揭示循环经济理论内涵,部分学者从哲学的角度进行了探讨。如,董艾辉在分析循环经济与中国传统哲学价值观一致性的基础上,指出循环经济是对近代西方哲学思维方式的扬弃,也符合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张连国等认为,循环经济的哲学基础有二,即知识论基础与存在论基础。崔胜辉等则从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在内涵和目标上一致性的角度,分析循环经济的哲学内涵和经济伦理观。
应该说,从哲学角度探讨循环经济,既是对循环经济理论研究的丰富,也为哲学研究领域引入了新的研究课题。但从已有研究来看,循环经济的哲学研究在哲学分析与梳理上还不够全面和系统。本文试图从哲学的角度,比较系统地分析循环经济的哲学内涵、本质属性与内在要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展望循环经济的未来发展。
1.循环经济的哲学涵义
1.1循环经济的产生、发展和目标具有鲜明的实践性
循环经济思想起源于人们对自身生活环境和质量的忧虑,也是对上世纪五六十年达国家工业化带来的环境后果的直接反思,主要针对日益恶化的自然环境以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随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这种对环境的忧虑逐渐变成一种全球性的反思,环境问题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关注。我国从参加1972年斯德哥尔摩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开始加入这个行列。循环经济不仅反思工业化带来的环境破坏和资源耗竭,也积极探寻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方法。循环经济的目标就是提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或者说新的技术经济范式。这种发展模式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强调通过生产技术与资源节约技术体系的融合,减少单位产出资源的消耗,节约使用资源;通过生产技术与环境保护技术和清洁生产相结合,减少生产过程中污染排放甚至“零”排放;通过废弃物综合回收利用和再生利用,实现物质资源的循环使用;通过垃圾无害化处理,实现生态环境的永久平衡等。在经济层面上,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的制度安排和经济运行方式,旨在实现经济增长、资源供给与生态环境的均衡,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和社会公平。它把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看成社会大众共有的、稀缺的自然资本,因而要求将生态环境纳入经济循环过程中参与定价和分配。它既要求改变生产的社会成本与私人获利的不对称性,使外部成本内部化;也要求改变环保企业治理生态环境的内部成本与外部获利的不对称性,使外部效益内部化。
哲学是实践的哲学,实践性是哲学的基础。从这个角度来看,循环经济的实践性符合的实践观点。无论是其思想来源和目标指向都是实践,循环经济的理论发展更是离不开实践,需要在实践中反复检验和总结。因此,循环经济具有鲜明的实践性,或者实践是循环经济的基础或唯一尺度。
1.2循环经济的产生和发展符合马列主义的认识论和否定之否定规律
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并对认识起决定作用;人的认识的发展总是从感性到理性;认识总要有一个过程,充满着复杂性和曲折性。循环经济的产生和发展正完整体现了上述观点。首先,循环经济在特定时代产生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在工业化以前和工业化的低级阶段,人类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和资源的消耗较少,还不足以使人类对的环境破坏和资源消耗产生像今天这样的深刻后果。只有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对环境和资源的产生足够大的冲击和影响时才可能产生循环经济思想。其次,对循环经济的认识是循序渐进的。人类不可能一下子就认识到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内涵或全部规律,而且,认识的深化不可能脱离经济和历史发展阶段。最后,对循环经济的认识是能动的认识。这不仅仅停留于理论层面,也不是对实践的简单反映和被动认识,而是为了应用于实践,改造经济发展的模式。通过循环经济的这些特点,可以较好地理解当前在我国开展循环经济所遇到的种种思想障碍。比如,有人抱怨目前我国生产方式仍较粗放、环境破坏和资源消耗较大等。这是事实,但也要注意到,我们不可能脱离我国的历史前提来谈论这些问题。者从来就不是先知先觉的智者,而是实事求是的实践者。在实践的过程中可能会犯这样或者那样的错误,但错误本身并不可怕,关键要遵循规律,对自身发展方式进行反思和扬弃,最终解决问题。毕竟,在一穷二白的薄弱基础上搞史无前例的社会主义建设,没有现成的道路和方法可以照搬。尤其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决定了首先需要解决的是经济起步、经济总量和人民温饱问题,难以为了保护环境从一开始就放弃经济和工业发展。
1.3循环经济的模式特征符合哲学的普遍联系规律
哲学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正是将社会看成一个整体,而不是孤立地探讨经济问题,或单纯采用经济手段分析解决问题。它要求综合考虑制度层面和技术层面,制定相应政策措施来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公平与进步。循环经济深刻分析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对人与自然和谐模式进行大量有益的探讨。同时,将生产和生活各个领域带来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作为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加以考虑,既注重分析经济生产领域各个部门、行业及其相互联系,又注重生产流程的各个阶段及其相互联系,还注重生产与生活两大部类在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中的具体情况与相互联系,统筹考虑城市与农村、地区之间、工业与农业、国内经济与对外经济等在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方面的关系。循环经济在分析问题和提出对策时,也认识到单纯经济知识和经济手段的局限性,强调学科间的联合,强调经济社科与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学科领域的统筹并重。
1.4循环经济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统一
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本质,为理解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和认识论基础。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范式,强调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代际公平以及国际视野,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些思想体现了哲学历史方法和逻辑方法的统一,既包含科学的逻辑推论,也汲取国内外经济发展的正反经验;既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态度,也体现了向历史、向子孙的负责态度。循环经济是在环境已遭受重大破坏、资源过度消耗的情况下产生的。根据环境破坏和资源过度消耗的历史教训、现代科学和经济学的推断,如果这种趋势不加以阻止和逆转,造成的后果将不堪想象。但环境破坏和资源过度消耗的趋势并非不可逆转,通过循环经济的途径,人类完全有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这种分析和对比揭示了人类对自身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体现了哲学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统一。2.循环经济的本
质属性与内在要求
循环经济的定义是目前国内学者争论的焦点,根本分歧主要在循环经济的本质属性问题。笔者认为,只有解决本质属性问题,学科的理论基础才能更加扎实,学科才能逐步走向成熟。本质属性问题解决了,相应的内在要求就容易了。前面分析的循环经济哲学内涵已为探讨循环经济的本质属性与内在要求作了铺垫。
2.1循环经济的本质属性
笔者赞同齐建国教授关于循环经济的描述,即循环经济是一种技术范式的革命,是中国新兴工业化的最高形式,是通过制度创新建立一种新的经济形态。齐教授认为,从技术经济学角度看,循环经济实际上是一种技术范式的革命。微观上,按照著名经济学家乔瓦尼·多西的定义,所谓技术范式可定义为解决所选择的技术经济问题的一种“模式”。宏观上,技术范式可定义为社会生产主导技术体系的基本特征和程序模式。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不同社会形态对应不同的技术范式。在技术层次上,与传统经济活动的“资源消费产品废物排放”开放(或称为单程)型物质流动模式相对应,循环经济是“资源消费产品再生资源”闭环型物质流动模式。其技术特征表现为资源消耗的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再生化,核心是提高生态环境的利用效率,本质是生态经济。
笔者认为,在齐教授定义的基础上,还可从哲学高度对循环经济的本质属性作进一步的归纳和总结。根据的基本原理,人类社会总是不断由低级向高级演变,每个社会历史阶段都有与其相应的社会形态。因此,循环经济应是人类社会在特定历史阶段选择的经济发展模式或者技术范式。循环经济在特定的历史阶段产生和发展,承载着特定的历史使命。可以预见,循环经济将对世界的可持续发展进程起重大的历史作用;同样可以预见,循环经济绝不是万能的,不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技术范式的最高形态或终极形式。
2.2循环经济的内在要求
2.2.1特定的时空观念。在我国开展循环经济的理论和政策研究,需要明确特定的时空观念。我国是一个具有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的21世纪开展循环经济,离不开立足自身现实发展循环经济。要花大力气研究我国的实际,既不能夸大,也不能缩小问题,只有实事求是才能胜利。同时,要对循环经济的发展道路的复杂性和曲折性有着足够的心里准备。
2.2.2统筹观点。发展循环经济需要统筹的观点和系统的观点。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面临很多问题,但由于资源有限,只能统筹加以考虑。要把握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确定重点领域和优先发展领域,循序渐进,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
2.2.3理论联系实践。发展循环经济要善于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以此指导实践,然后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理论。如此反复,推动经济与社会向良性方向持续发展。循环经济是实践的学科,循环经济理论和政策如果只停留在书本中、文件中、口头上,不能在实践中得以贯彻落实,循环经济的目标就会是水中月、镜中花。因此,必须贯彻实事求是的观点,尊重客观规律,努力推进循环经济建设,同时反对把循环经济夸大化、万能化的倾向。
2.2.4公众参与。循环经济涉及全社会的各领域,离开公众参与的循环经济将难以成功。目前,我国居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尚有待提高,特别需要在社会上进行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启蒙,通过政府政策宣传,引导社会生产和消费观念。公众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的觉醒将是循环经济得以贯彻落实并取得成功的强大动力和有力保障。
3.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建议
3.1系统的工作思想
发展循环经济特别要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要立足现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五个统筹,制定系统的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综合协调区域、行业和部门利益,以长远发展和大局为重,抓住主要问题,确定重点领域、优先领域和战略步骤。
3.2制度和技术并重
要坚持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统一,既注重制度层面的政策设计,也注重技术层面的政策设计。加强对现有经济模式、生产技术与过程、管理方法的改进和创新;加强对项目立项进行充分论证以及项目中、后期的评估;加强对节能减排领域重大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同时,开展大量调查,掌握循环经济的动态发展,及时研究解决实践中出现的问题。
3.3建立长效机制
根据循环经济的不同参与主体,包括政府、企业、大学、公众等,制定相应的政策,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同时,探讨建立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有效联系机制,完善政府考核机制和人才激励机制。
3.4自主创新与学习借鉴
既要立足自身国情积极探索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理论和政策,又要学习借鉴一切有益的国外经济、管理和政策实践的成果;既要发扬自主创新的精神,建立基本技术支撑体系,又要进行必要的技术引进和模仿消化。4.未来展望
发展循环经济是历史的必然。这个必然既凝聚着人类对自身处境的深深忧虑,也包含了对更高级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美好愿望。认为,尽管过程往往充满曲折,世界一直是向前发展的。作为一个新的经济形态和发展模式,循环经济有着自身发展规律,虽然当前还有很多争论,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学术氛围,将促使循环经济研究更快走向成熟。循环经济在中国已经启航,并将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复兴的进程长期相伴。尽管道路充满艰辛,但前途是光明的。
参考文献:
李兆前,齐建国.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综述,《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年第9期.
董艾辉.循环经济的哲学思考,《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3月第20卷第1期.
张连国.循环经济的哲学基础,《东岳论丛》,2005年3月第26卷第2期.
政策引领制度保障
近年来,宁波市把循环经济的理念融入政策、法规和制度之中,合力推进全市循环经济的科学实践。结合生态市建设,制定了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经济发展评价体系,加快发展节能型产业,引导经济实现速度、质量、结构和效益的有机统一,促进生产、生活、生态和谐。改革和完善了干部考核评价办法。围绕推动循环经济,制定了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干部评价指标体系,推行了新的干部绩效考评办法,不再唯GDP论英雄,而是以科学发展、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论英雄。如果干部不能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与时俱进,就要靠后站。这对于各级干部来说,既是导向,又是压力,形成了有效的倒逼机制。
宁波在发展循环经济中出台了《关于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结构调整升级的若干意见》和《宁波市发展循环经济实施意见》等工业政策措施,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已上升到33%。重点发展污染少、效益高的新材料新能源项目,实现“增产减污”。在资源利用方面,制定了《关于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促进工业结构调整升级实施意见》和一系列节地、节水、节电政策,明确导向;在生态建设方面,实施了《宁波生态市建设规划》,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宁波生态市建设的若干意见》;在环境保护方面,出台了水污染防治、烟尘防治、建筑垃圾和工程渣土处置等条例,使推进循环经济有章可循。同时,行政监察部门还把生态环境保护列入监察范围,建立健全责任追究机制,促进了政策、法规和制度的落实。
上述地方性法规和政策,成为宁波市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指挥棒。在这根指挥棒的引领下,全市发展循环经济的各个乐部协奏出了和谐曼妙的乐章。
规划先行科技支撑
发展循环经济的主体是企业,但关键在于政府要发挥规划的宏观预期作用。宁波按照生态规律规划整合产业链,做到规划先行,统筹设计,在实践中摸索出了产业链条“生态化”的产业集群模式,并从规划布局上引导这种模式不断完善,形成了“电厂――粉煤灰――水泥或新型墙材”、“污水――污水处理――污泥――焚烧发电”、“竹制品――废竹白――竹胶板”、“高炉渣――矿渣微粉――水泥添加剂”等12类40多条废弃物循环经济产业链。
以前很多园区内同一产业集中度高,结果是同类企业废料相同,难以循环利用,废料多,污染大。宁波市按照循环经济的内在要求,把原来的同质化产业集群改造为生态产业集群、节能减排产业集群,做到异类产业间资源和废料的循环利用。如宁海镇海化工园区招商要求就是:招进来的企业废料可以在园区被吃掉,同时可用园区其他企业的废料做原料。以后这种园区招商的模式将发展为,先规划并设置好园区的生态产业链,考虑产业循环的需要,再通过“填空式招商”把产业链填满,做到对号入座、环环相扣。最后实在无法消化掉的废料,在园区只设置一个出口。
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下,宁波一批设施共享和以资源循环为特征的工业园区建设初见成效。按照“产业集聚、工业集中、土地集约、管理集成”的要求,通过对现有工业园区进行整合提升,实施废弃物的相互交换利用,实现排污的集中控制和集中处理。北仑区积极引进“吃废”小企业群,积极构建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产业链,生态化工业园区初具雏形。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通过大力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的环保高新技术企业,成为首个通过IS014000论证的工业产业园区。而且,纵观近年来发展循环经济的历程,宁波市走出了一条从非循环经济到线性循环经济,再到环形循环经济,最终达到网状循环经济的道路,实现了循环经济链条从点到线、从线到环的飞跃。
发展循环经济,需要上中下游产业、企业之间用科技串起产业链条。只有遵循生态规律,依靠科技,才能设计出符合循环利用原则的生产流程。同时,无论是减量化、再利用还是资源化,都需要借助技术上的帮助和支撑。宁波市加大了相应的科研开发和投入,竭力支持循环经济共性和关键技术的研发,组织和推广了资源节约、零排放,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绿色再制造、可再生能源开发、主要环境污染监测、机动车污染控制、城市污水处理、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及资源化利用、低能耗高性能材料开发、生态环境监测、水土保持等技术,为宁波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全纳循环生态治污
为了实现对初级能源的利用从一次性不完全利用,到多次循环完全利用,宁波市通过构建经济活动中的“排――吃”双向互用来破解这一难题。
全纳循环。经过多年的发展,宁波市的小循环即企业层面的循环经济建设已实现突破性进展,一些大中型企业,通过产品生态设计、清洁生产等措施,减少了生产中物料和能源的使用量,实现了污染物排放的最小化。中循环即区域层面的循环经济建设已进入示范实施阶段,不少园区在规划和建设中按照工业生态学原理,通过企业间的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在企业间形成共生关系。大循环的构建也在有条不紊地推进中。
在宁波镇海化工园,“排出来的东西”基本上可以被“吃掉”。所有循环经济产业核心围绕镇海炼化等炼油、乙烯等大型龙头石化企业展开,把上一个企业的废料作为下一个企业的原料,并逐渐向下游延伸。如利用镇海炼化回收的废硫磺作为原料提供给硫酸厂生产硫酸,硫酸厂生产的硫酸提供给钛白粉厂生产钛白粉,钛白粉厂产生的废硫酸又提供给化肥厂生产磷肥。其它工业园亦如此,从企业出去的,很少有多余的废料可以排放。
生态治污。废品变资源、变废为宝、变污为用的现象在宁波比比皆是,减排也由单体型变为循环型、由机械式变为生态式。
农业循环经济是科学地安排不同生物质在系统内部的循环、利用或再利用,最大限度地利用农业环境条件,以尽可能少的投入得到更多更好的产品。生物质包含了动物、植物、微生物及其派生物、排泄物和遗体以及其中的生物质能。当前,农业循环经济大体包括以下四种模式:一是农业产业内部循环系统;二是农业一工业循环系统;三是种植一养殖一工业一营销系统;四是农业一工业一旅游业系统。当然,随着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还会创造出更多更好的循环系统。那么,为什么说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我国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呢?首先,我国农业生产的现状要求我们必须发展农业循环经济。随着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演变,现代工业的成果应用于农业生产,在生产过程中大量运用农业机械,施用化肥、农药,使用石油燃料、塑料薄膜,使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但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新问题:过多施用化肥、农药,使用塑料薄膜,造成土壤质量下降;农产品农药残留量的增多使食品安全性受到影响;养殖业的迅猛发展造成了畜禽粪便无法全部用作农家肥,排入河中又造成了新的污染等等。上述问题如不尽快解决,将严重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其次,农业的自身特点要求我们必须发展循环经济。农业与自然生态环境紧密相连、水融、密不可分,使农业经济系统更易于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农业与人类自身消费最贴近,人类处于食物链网的最顶端,是自然的一部分,参与整个系统的物质循环与能量转换,这为循环经济要求从根本上协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更为直接的实现途径;农业产业系统是种植业系统、林业系统、渔业系统、牧业系统及其延伸的农产品生产加工业系统、农产品贸易与服务业系统、农产品消费系统之间相互依存、密切联系、协同作用的藕合体。农业产业结构的整体性特征,正是循环经济所要建立和强化的,是建立农业生态产业链的基础。因此,我们更应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第三,我国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我国是一个人口密度高、人均资源贫乏的国家,我国人均十地占有量和水资源占有量只有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3和1/4,人均矿产资源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2,且我国农业人口多,农业环境污染非常严重。如果仍以传统粗放型高消耗、低产出、高污染的生产方式来维持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农业资源输出会更加严重,农业生态环境状况会进一步恶化,农业的有限资源将加速耗竭,农业环境和资源所承受的压力反过来对我国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将会产生严重的制约作用,所以,必须转变传统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二、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应遵循四个原则
循环经济遵循“4R”原则,即减量化(Redue)e、再利用(Rue)es、再循环扭eeyel)e、再思考扭dhikn)的行为原则。减量化原则,即减物质化,为循环经济的首要原则,也是最重要的原则。该原则以不断提高资源生产率和能源利用效率为目标,在经济运行的输入端,最大限度地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开采和利用。农业上应用减量化原则最科学、最灵活的方法就是“九节一减”,即节地、节水、节种、节肥、节药、节电、节油、节柴、节粮与减人。再利用原则,就是尽可能多次或以多种方式使用人们所购买的东西。坚持并灵活运用再利用原则,就必须做强农产品加工业。根据再利用原则的要求,对各类农产品、山区土特产品、林产品、水产品及其初加工后的附产品及有机废弃物,利用生物技术、工程技术、核技术等高新技术手段,进行成分分析,开发新的产品,延伸产业链,反复加工,不断增值。这样做不仅加工企业本身不再产生污染,而且可扩大企业规模,提高经济效益。再循环原则,就是尽可能再生利用或资源化,把废弃物返回下)‘,在那里经适当加工后再融入新的产品中。运用再循环原则,大力发展“自色农业”一一开发利用微生物资源。中外专家将微生物视作“宝贝”,给它取了个新名i司:“自色农业”。利用它,可以生产出无公害绿色食品、无污染饲料、肥料、农药以及取之不尽的能源。近几1•年来,中国在发展农业微生物能源一一沼气方面己取得巨大成绩,在利用农业废弃纤维质资源用微生物发酵技术生产酒精来替代日益枯竭的石油资源方面也取得进展。再思考原则,就是不断深入思考在经济运行中如何系统地避免和减少废物,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生产率,实现污染物排放最小化、废弃物循环利用最大化。人们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把握有着不断认知的过程,科技进步没有止境,构建一个理想的循环经济模式不可能一次完成。大自然的奥妙是物竞天择、长期进化的结果,发展循环经济必须长期坚持,不断思考,不断创新,不断发展,以追求达到更大经济效益、更少资源消耗、更低环境污染和更多劳动就业的实际效果。运用再思考原则,就是要着力经营生态环境,开发安全优质农产品。
三、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中要重视政府的作用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这项工作要取得显著成效,就必须发挥政府的作用。具体来讲,政府应该从以下几方面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提供条件:
1.制定相关法律。加快制定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法律法规.借鉴日本等国经验,着手制定绿色消费、资源循环再生利用、开发安全优质农产品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在法律法规中明确各级政府、相关部门、相关企业、农业生产者的各自职责及其违法后的法律责任,把农业循环经济法制化。同时要制订充分利用农业资源的经济政策,在税收和投资等环节上采取经济激励措施。
2.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政府要加大科技创新,研究多种具体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特别是体现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市场化之路的循环模式。对现己开发出来的优良循环经济模式进一步加以改进、推广;对如何应用生物技术、工程技术、核技术等高新技术手段来对各类农产品、山区土特产品、林产品、水产品及其初加工后的附产品及有机废弃物的利用要切实加大研究、创新力度,尽快摸索出农产品反复加下、深加T的模式与技术;还要加大对“白色农业”的研究开发力度,进一步开发微生物资源。
3.大力宣传,着力培训.一要加强宣传,形成共识。要广泛而深入地宣传发展循环经济、农业循环经济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使尊重自然、替待自然的生态道德观,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价值观,循环经济、农业循环经济的理念深入人心;广泛而深入地宣传农业循环经济的“4R”原则,使“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再思考”成为经济工作的新理念.二要加强培训。推广成熟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必须对农户进行培训,应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使其切实掌握要领,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4.部门联动,同心协力。农业循环经济涉及农业、工业、林业、科技、国土、环保、财政、金融、工商、司法等国家整个循环经济中的各个主体系统,各系统内均需资源输入、产品输出,各系统之间通过中间产品和废弃物的相互交换而互相衔接,从而形成一个比较完整和闭合的生态产业网络,形成互补互动、共生共利的关系。唯有如此,各部门才能实现共赚,农业循环经济的目标才能实现。
四、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
既然循环经济是生态保护型经济,那么,针对我国农业发展中存在的生态问题,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就要明确两个基本思路:一是要用循环经济的运作规律来防治农业点源和面源污染.农业生产过程中由于不合理的农药及化肥施用、畜禽粪便排放、农田废弃物处置等,造成农业系统中水体一土壤一生物一大气立体交叉污染。研究表明,我国每年因过量、不合理施肥造成1000多万吨的氮流失,污染地下水,使湖泊、河流和浅海水域生态系统富营养化,导致水藻生长过盛,水体缺氧、水生生物死亡。二是要以农业循环经济引导传统农业向工业型大农业发展,引导资源耗费型农业向资源循环利用型农业转化。农业生产是人类有意识地干预自然的生产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将循环经济理论引入农业领域组织引导并协调农业生产,或者将农业作为一个工程,运用T程项目论证、立项、设计、施工和评估等办法,通过对资源的再使用和再循环利用来促使污染或废弃物减量化,可以达到生产和环境保护相容的理想状态。具体建议包括:
1.切实转变农业经济发展传统理念,在农业生产中注重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统一。现行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对自然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直接危及生存空间,必然导致经济停滞、下降.各级政府必须转变发展理念,进一步强调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的统一,促使农业生产走“优质、高产、高效、可持续”的道路。
2.打造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框架。要以“四个方面”为主线,形成循环经济框架,即以粮食及其他农副产品龙头加工企业为依托的加工企业循环经济链条;以畜牧、水产生产加工企业为依托的畜牧、水产加工循环经济链条;以林业及其加工业为依托的林业循环经济链条;以秸秆综合利用为重点的秸秆循环经济链条.
(一)政府循环经济宏观管理责任现有规定及存在的问题纵观《循环经济促进法》政府的宏观管理责任主要通过两个途径实现一是,通过制度建设来实现,主要是建立健全循环经济统计制度,循环经济标准体系,能源效率标识制度等为经营者制定循环经济标准并对各个企业的循环经济实施情况进行统计和公布。二是,通过诱导性措施和鼓励性措施来实现的,具体是通过实施税收和出口措施、信贷措施、奖惩措施、规划调整措施以及设立价格政策、政府采购政策、专项资金政策等来诱导和鼓励企业主动实施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行为,规避不利于自身经营的有碍循环经济发展的行为。虽然我国《循环经济促进法》虽然规定了许多诱致性制度,但这些制度都比较抽象,其有效实施还有赖于更多可操作性法规、规章的出台,否则,被束之高阁是必然的。②(二)针对宏观管理责任存在的问题的一些建议一部没有现实可操作性的法律规范无疑是一纸空文,要使循环经济宏观管理责任得到有效落实,不能像现有立法那样将责任抽象的交由政府承担,必须具体落实到具体的行政机关中去。从以上政府承担循环经济责任的途径来看,有些实现途径需要各个行政机的来实施。比如说政府采购政策的实施,对此各个行政机关的采购部门就需要采取限制采购金额,对合作企业进行循环经济相关标准评估等措施,切实规范本部门的采购行为以惠及符合循环经济标准的企业。而有些实现途径需要某一个或者某几个行政机关来实施。
二、政府循环经济监管责任
(一)政府循环经济监管责任的现有规定及存在的问题企业最终是否实施循环经济行为本应是企业的自主行为,政府一般偏向于采取诱导鼓励的方式通过改变企业的成本与产出的比例促使企业自觉实施循环经济行为。但是企业是否实施循环经济行为不仅关系到企业自身的利益还关系到社会公共利益,政府的介入是必不可少的。根据现有法律规定政府的监管责任主要体现在:一是,考察企业是否切实实施了循环经济行为以及对具体的实施情况进行统计。二是,对那些违反循环经济法律强制性规定的企业按照规定追究其法律责任。(二)针对政府循环经济监管责任问题的一些建议循环经济建设绝不能仅仅依赖生产企业来完成,公民个人、企业、社会组织、国家机关都有进行循环经济建设的义务。首先对于国家机关,国家机关既是循环经济的监管者也是循环经济的实施者,笔者认为国家机关的循环经济行为同样需要监管,对此政府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在政府内部建立监管体系,上级国家机关对下级国家机关的循环经济行为进行监管,对下级机关的铺张浪费行为进行惩处,同级国家机关发现有违反循环经济法律规定的行为可以向上级机关进行举报。二是,为群众提供监管渠道监接受群众的监督。《循环经济促进法》第十条第三款规定:公民有权举报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行为,有权了解政府发展循环经济的信息并提出意见和建议。其次对于公民个人,《循环经济促进法》第十条第一、二款③规定了公民有合理消费、节约资源的义务,笔者认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本应是道德上的责任,虽然《循环经济促进法》将其纳入法律条文,但是对于一般的浪费资源破坏环境且不影响公共利益的公民个人的行为不应追究其法律责任,只有对严重的浪费资源破坏环境并影响公共利益的公民的个人行为才有必要追究法律上的责任。最后对于社会组织,根据《循环经济促进法》第十一条的规定,社会组织对循环经济主要起到指导、服务和宣传的作用,依此来看社会组织对政府循环经济工作的开展起到了协助的作用。笔者认为社会组织虽然是非政府组织但是其相关工作同样应当受到政府的监管,政府对社会组织的相关工作有权进行审查对其中不合理的地方可以令其及时纠正。
三、政府循环经济行政指导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