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一历史试题

初一历史试题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一历史试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初一历史试题

初一历史试题范文第1篇

B是她的中年版,三十几岁的人了,靠着频频跳槽才做到了一个小组领导,因为专业太差几乎遭到了所有合作过的同事投诉。即便如此,老板在不让她转正这件事上仍有些犹豫:毕竟,她这么努力……

国人素来推崇努力,所以才有了悬梁刺股、凿壁借光、囊萤映雪这样的典故和“书山有路勤为径”“勤能补拙”“笨鸟先飞”“爱拼才会赢”这样的金句。好像只要努力,就一定能成功。就算不成功,他人也必须抱有一份尊重,毕竟已经尽力了,也就无可指责。

于是就有了一群为努力而努力的人,上学时他们睡得最少,上班时他们走得最晚,案头上的事情永远做不完,始终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成绩却一般。

你会发现,所谓的努力,不过是效率低下,把别人五分钟就能做好的事情用一个小时来完成,人为抻长自己的生命,简言之就是不走心。

这样的努力,不过是在用战术上的勤奋来掩盖战略上的懒惰,他们既不肯在“努力”前稍微动动脑子,做好规划,也不肯在“努力”无果后做好总结,吸取教训。他们很有西西弗斯的精神,不怕失败,对成功也没有太强的渴望,非要在南墙上撞个头破血流,证明自己真的非常努力。

努力当然是个好东西,但很多人在拿自己的实际行动侮辱这两个字。有些普世的价值观,反而容易教坏小孩子。我们接受的传统教育中,教人卖苦力的太多,教人动脑子的太少。蒲松龄说:“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可是如果勾践只是靠努力,那还有西施什么事儿呢?

这个世界上,大部分是懒人,只是有些人表现在行动上,有些人表现在思考上。第一种是看得见的懒,第二种却成了人们眼中的努力勤奋。

相比之下,我倒觉得第一种人成功机会还更大些,有时候一个人行动上懒了,如果又不想饿死,起码会在事前多动动脑子,为自己找出一条最好走的捷径。倒是第二种人,努力了一辈子,最后的标签也只是努力。

爱迪生够不够努力?试验了几千次才发明了灯泡。不过我敢说,他要是每次都试同一种材料,就是再勤奋上一万倍,试验上一亿次也没用。后来他成功了,他们说他是天才。

爱迪生也有一句金句:天才就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这句话被无数人奉为经典,但是据说,这句话其实还有当年由于政治原因被删除的后半句:但那1%的天分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99%的汗水都要重要。

对大部分人来说,你以为自己付出的是努力,实际上只是体力。为什么人们把“勤奋”的王冠送给了蜜蜂而不是屎壳郎?并不是后者付出的体力少,而是前者的劳动结晶是蜂蜜。

如果不能创造价值,你的努力一文不值。

初一历史试题范文第2篇

第一环节:面试整个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过程和处理,包括面试前、面试中、面试后、面试礼仪等。

第二环节:各类场景面试过关,特别是压力面试,另外还有普遍性问题、专业性问题、英语问题等。

第三环节:偏题处理技巧:偏题是路健前段面试中的主要失败原因,所以,是辅导重点。

面试遇到偏题,必然心中犹豫不决,不知道如何回答,想来想去,最后答错。其实,偏题的出现,是面试官在压力面试时,根据每个人情况不同,临时提出的问题,只不过是事先没有准备而已。回答这类问题时,就一个原则:站在公司的角度、站在老板的角度去回答问题,也就是说,让你进行一下换位思考。只要你的立场是站在公司的角度,一般就问题不大,起码正确百分之八十了。(这点千万要记住。)

偏题分析举例:

(一)如果我们公司这次没有录取你,但过一段,被录取的人中有没能渡过试用期的,腾出位置来,再通知你,你还会再来吗?

分析:这是一个很尖锐的问题,一箭双雕,既看一看你对公司的认可程度,又在考察你的性格。

1.错误回答:

1)为什么我还要再来?我又不是找不到工作。

2)我不想等待,再说那时我可能早就被另一个公司录取了。

3)现在没有录取我,说明公司没有看好我,我来了也没有意思。

回答结果:只好带着舍不得这家公司的遗憾,另谋高就。

2.正确回答:(别忘了换位思考原则)

呵呵,老师,那就说明我是一个“替补队员”了,能给一个强队当“替补队员”,也是很光荣的事,我肯定会高高兴兴的来。再说,“主力队员”都是从“替补队员”干起来的。只要我今后工作努力,肯定会从“替补队员”升为“主力队员”的,现在,我既然是“替补队员”,就说明我还应该付出比“主力队员”更大的努力,才能满足公司的要求。我相信我肯定能努力成为公司的“主力队员”,为公司做出我最大的贡献。谢谢老师给我的一个机会。

回答结果:没准公司现在就可以录用你了。

(二)如果公司给你的工资标准,没有达到你简历上的工资要求,你还来我们公司吗?

1.错误回答:

1)这是我的工资底线,如果达不到,那我可能就会考虑另外一个公司了。

2)那我大概不一定会来了,因为我认为我的要求并不高。

3)如果那样的话,那就是我跳槽后的工资还低于原来的工资,我要考虑一下。

回答结果:因为相差无几的工资差额,永远失去一个发展机会。

2.正确回答:(别忘了换位思考原则)

工资是我需要考虑的一个问题,但公司更是我要考虑的问题。我更看中的是一个公司的企业文化、发展前景,以及我在公司的发展平台。对于一个青年人,前途要比“薪情”更重要。再说,每个公司都有自己的工资标准,我相信,只要我的能力达到公司的职位要求,公司也不会给我比别人低的工资,如果我的能力达不到公司的职位要求,我提的工资再高,也是不合适的。

回答结果:公司的HR会投来赞许的目光。

(三)你在公司里工作,如果同办公室里的一个人,能力没有你强,但工资却高于你,你会不会有想法,心理能平衡吗?

2.错误回答:

1)我当然不平衡,那我还干的什么意思?

2)如果他的能力比我强,我不会有想法。如果没有我强,我肯定心理不平衡。(路健就是这样回答的)

3)如果公司对待员工是这样的不公平,肯定企业文化有问题,这样的公司只有走人。

回答结果:由于公司不会录取,心中又增加了一个不平衡。

3.正确回答:(别忘了换位思考原则)

工资是员工最敏感的问题,公司一般都会尽量处理好,如果那个同事的能力不如我,工资还高于我,肯定是他在其他方面强于我。或者,他能为公司解决一些我们不知道的问题,

所以,老板给他定了高于我的工资。在公司里,我不想与别人横着比,因为这里面有许多我不知情的东西。我喜欢把自己与自己竖着比,只要自己比自己过去升值了,就有成就感;只要认为公司给我的报酬与我的能力匹配,心理就不会不平衡,还会感到干的挺有奔头。

初一历史试题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 教学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160106

在初中历史教学工作中,部分教师在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模式以及教学资源等方面,未能与时俱进,对新课改理念领悟不到位,教学成效提升不快,成为制约的瓶颈。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深入分析了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希望能对同行们有所启发。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学理念方面。虽然新课改理念已经深入人心,成为推动初中历史教学的强劲动力,但是仍有部分教师在教学理念上存在偏差,对素质教育的理解不够全面,总是以应试作为教学工作的一切出发点和落脚点,对初中历史教学所承担的培养学生能力和陶冶学生情操方面的任务,重视程度、推进力度不够,从而影响了教学的深入开展。

2.教学模式方面。完成应试目标最为稳妥的方式就是不断加强对知识点的灌输,部分教师仍然以这样的方式组织开展教学工作,学生在历史课堂上缺少互动参与的平台,整个教学设计也没有能够完全着眼于学生的能力素质发展,导致课堂教学仍以灌输为主,学生的参与性低下,对历史理解感悟的深度严重不足。

3.教学手段方面。不少初中历史教师对教学手段的改进不够重视,没有将教育现代化要求与历史教学实际密切结合起来。初中历史教学由于缺乏生动的演示设备,教学信息量相对匮乏,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有效性。

4.资源整合方面。初中历史教学不仅要抓住课堂这一重点,还要善于整合资源,对学生开展全方位的引导和教育,形成对学生的立体化教育格局。部分初中历史教师没有在这一方面下工夫,完全局限课堂教学模式,许多能够为教学所用的素材、资源,未能有效得到运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学效果。

二、紧扣新课改要求,扎实有效开展初中历史教学

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既有着一定的历史原因,也与教师自身对教学钻研不足有关。初中历史教师应当强化教学研究,从思想上与时俱进,在教学实践中勇于探究,以提高自身教学素质为抓手,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切入点,不断增强教学的生动性,扎实推进初中历史教学。

1.从思想理念上反思,真正将新课改理念贯彻落实到位。思想转变是一切工作得以深入开展的原动力。首先,要将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作为引领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无论是教学方案设计还是具体教学环节的开展,都要将这一要求落实到位,给予学生参与的平台,将教学重点难点提炼出来,引导学生开展学习研究活动。体现这一要求应当与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以及提高学生思维研究能力等方面密切结合起来。其次,教师在教学中要广泛汲取教研教改的经验,从他人的成功实践之中汲取精华,站在巨人的肩上提升教学设计的科学性,提高教学活动的针对性,从而实现教学成效的提升。

初一历史试题范文第4篇

关键词:湿陷性黄土 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 TU4文献标识码: A

一黄土及湿陷性黄图分布及概述

黄土作为一种常见的工程地基,在世界各地分布很广,面积达1300万km2,约占地球陆地总面积的9.3% 。中国黄土主要分布于北纬33°~47°之间,尤以34°~45°之间最为发育。总面积约为63.5万km2,占世界黄土分布的4.9%左右。黄土的堆积厚度为世界之最,其厚度中心在洛河和泾河流域的中下游地区,最大厚度达180~200 m。由此向东西两边逐渐减薄。其分布南始于甘肃南部的岷山、陕西的秦岭、河南的熊耳山、伏牛山,北以陕西白于山、河北燕山为界,西起祁连山,东至太行山。湿陷性黄土约占中国黄土分布面积的60%左右,主要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厚度最大达30 m左右。并具有自东向西、自南向北其湿陷性逐渐加剧的规律。

湿陷性黄土有自重湿陷性和非自重湿陷性。一般将湿陷系数δs≥0.015的黄土定义为湿陷性黄土,同时将实测或计算自重湿陷量大于7cm的湿陷性黄土定义为自重湿陷性黄土,将实测或计算自重湿陷量小于或等于7 cm的湿陷性黄土定义为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并将黄土的湿陷等级划分为轻微(Ⅰ级)、中等(Ⅱ级)、严重(Ⅲ级)、很严重(Ⅳ级)4个级别。我国湿陷性黄土地主要分布在陕北地区、甘肃地点,关中地区以及山西、河南、翼鲁和北部边远地区。其中,甘肃和陕北地区自重湿陷性黄土分布广泛,湿陷性黄土层厚度通常大于1Om,地基湿陷等级一般为Ⅲ和Ⅵ级,湿陷性较敏感,对工程建设的危害性较大,而其他地区多属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对工程建设的危害性较小。

中国工程界自解放以来随着对湿陷性黄土的不断认识,先后于1966年、1978年和1990年分别制定了《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简称“66黄土规范”、“78黄土规范”及 “90黄土规范”,对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工程设计起到了规范和指导作用。

2004年,新修订颁布的《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2004)系统总结了我国湿陷性黄土地区四十多年来,特别是近十年来的科研成果和工程建设经验,并充分反映了实施原规范以来所取得的科研成果和建设经验。

二湿陷性黄土常用的地基处理办法

对湿陷性黄土的处理一般有以下几种:

1换填垫层法

部分或全部挖除表层松散的人工填土及湿陷性的黄土,将符合要求的土料按设计要求分层碾压夯实,以达到提高承载力、减少地基沉降的作用。考虑到湿陷性黄土厚度较大,全部挖除难度较大,一般情况下仅可部分挖除。因此,在选择换填土料时应避免采用粗颗粒填料,可选择素土或灰土土料。由于无法完全消除湿陷性的影响,该方法只适合于荷重相对较轻、对沉降要求不太高建(构)筑物。如果采取可靠的防水措施,也可用于部分辅助及附属建筑物。从以往工程的实施情况看,在压实系数达到0.97 时,灰土垫层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可达到250kPa 以上,素土垫层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可达到180kPa 以上。

2重锤表层夯实及强夯

重锤表层夯实适用于处理饱和度不大于60%的湿陷性黄土地基。一般采用2.5~3.0t的重锤,落距4.0~4.5m,可消除基底以下1.2~1.8m黄土层的湿陷性。在夯实层的范围内,土的物理、力学性质获得显著改善,平均干密度明显增大,压缩性降低,湿陷性消除,透水性减弱,承载力提高。

3灰土挤密桩

该法利用打桩机成孔,然后向孔内填料夯实成桩,使地基土受到横向挤密和竖向加固。当仅需要消除黄土的湿陷性时,也可用素土作为填料。该方法在获得较高承载力的同时,可部分或完全消除黄土的湿陷性,处理深度可达15 米。该法在湿陷性黄土地区有广范应用,积累了较多工程经验。当采用直径400mm 的桩,间距为950mm 时,灰土挤密复合地基的承载力特征值可达到200kPa 以上,素土挤密桩复合地基的承载力可达到180kPa。

4桩基础

桩基础既不是天然地基,也不是人工地基,属于基础范畴,是将上部荷载传递给桩侧和桩底端以下的土(或岩)层,采用挖、钻孔等非挤土方法而成的桩,在成孔过程中将土排出孔外,桩孔周围土的性质并无改善。设计桩基础除桩身强度必须满足要求外,还应根据场地工程地质条件,采用穿透湿陷性黄土层的端承型桩(包括端承桩和摩擦端承桩),其桩底端以下的受力层为非湿陷性土(岩)层,以保证建筑物的安全与正常使用。

5DDC 桩法

该法又称为深层孔内强夯法,原理与灰土挤密桩基本相同,但加固深度更大、所获承载力更高,填料来原也更广泛,并且也能部分或全部消除黄土湿陷的影响,是一项新型环保技术。

6化学加固法

在我国湿陷性黄土地区地基处理应用很多,并取得实践经验的化学加固法包括硅化加固法和碱液加固法。

7预浸水法

预浸水法是在修建建筑物前预先对湿陷性黄土场地大面积浸水,使土体在饱和自重应力作用下,发生湿陷产生压密,以消除全部黄土层的自重湿陷性和深部土层的外荷湿陷性。

三湿陷性黄土地基工程实例与分析

本人2007年开始从事于电力工程工作,后陆续涉及其他工业工程及煤炭工程,工程项目大都在陕西关中区域,从而接触了大部分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多数工程已正常运行多年,期间也出现过一些问题,在此将列举部分工程实例。

1某单位主设备周边不均匀沉降,造成围栏悬空

图1

图2

设计分析:厂区场地范围内黄土状粉质粘土为自重湿陷性黄土,厚度较大,湿陷等级为Ⅱ级。一般不宜用为建(构)筑物的基础持力层。经处理消除或部分消除湿陷性后方可作为地基持力层。对于荷载不大、变形要求不高的建(构)筑物,可以用垫层法处理。

过程分析:从施工过程看,施工单位按要求对地基进行了处理,3:7灰土比例合格,夯

实到位,并经过了监理和业主的验收,隐蔽工程验收资料齐全。

原因分析:设计单位在设计时,对设备基础进行了充分的考虑,但对基础周边的回填土只做了原土回填,未注意夯实的要求。在实际施工中,施工单位回填土会继续使用开挖出的湿陷性黄土,虽经夯实,但不具备防水能力。围栏范围远大于设备基础,见水后未作防水区域就出现了塌陷,加之围栏基础相对较沉,因而出现图1、2所示情况。

解决办法:将沉降区域开挖检查,去掉含水率大于60%的黄土,水份较大者添加部分2:8灰土,下部夯实,上部50cm3:7灰土回填。

2硬化场地下部不均匀沉降,出现明显裂纹

图3

设计分析:设备基础为独立承台,周边场地设计用素土回填、夯实,其上做30cm2:8灰土,表面用C20混凝土硬化20cm。

原因分析:此区域为主厂房内,不存在渗水的可能,周边也无供水、供汽管道,但在实际施工中,由于回填时基础周边积雪,初步分析是积雪造成不均匀沉降,后经开孔检查,下部存在一定的空洞现象。

解决办法:由于硬化场地表面基本良好,对该区域进行了开孔检查(约10平方米一个孔,小孔面积约0.8平方米),沉降总体较小,为保证设备安全运行,降低维护费用,实践中采用了灌注微膨胀C20混凝土的办法,确保了场地不再下降。从处理完至今6年有余,效果良好。

3单体建筑物不均匀沉降,造成建筑物内设备支架形同虚设

图4

沉降情况:由于该建筑物持续沉降,业主方委托西安中勘工程有限公司进行了监测,经过35天的监测,共测量17次,最大沉降达到-118.02mm,最小处也达到了-45.73mm,沉降速率最大值为0.2886mm/d,不均匀沉降超出预警值2‰-3‰,要求业主单位立即采取措施,否则将会影响建筑过程的结构安全(图5)。

图5

设计分析:因该建筑物为单体建筑物,且只有一层,厂房内负荷不高,主要为网孔系统的部分盘柜,紧挨它的建筑物是工业废水处理间,也为单层建筑物,主要是几台离心式水泵。基础为自重湿陷性黄土,湿陷等级为Ⅱ级,设计用垫层法处理。由于网孔楼与是工业废水处理间紧贴,无法单独做独立基础,设计方给紧贴区域的4个基础设计了4个公用承台。

过程分析:从施工过程看,施工单位严格按要求对地基进行了处理,灰土比例合格,夯实到位,并经过了监理和业主的验收。需要注意的是,在基础开挖完成后,等待验槽,由于天降大雨,施工单位用塑料布进行了覆盖,但由于雨水无法排出,造成地基偏软,后期验槽中,采用了晾晒的处理办法,然后按要求进行了回填。

原因分析:

①从设计方面看,对使陷性黄土采用垫层法处理地基无可厚非,但问题是两个建筑物共用同一承台时,未对该类承台单独采取措施,由于承载力不同,出现沉降不均应在意料之中。

②从施工方面看,虽然在开挖后采取了一定的防水措施,但由于无法排水,造成该区域含水率增大,虽经晾晒,但该区域底层含水率已超设计值,有引起该区域沉降的隐患。

③从现场情况看,由于该建筑物所在区域较低,周围的广场、草地雨水、浇灌用水等无专用的收集系统,在水量较大时,全部渗入该建筑物底部,加速了该区域沉降。

处理措施及分析:

分析:由于该建筑物已经建成,沉降最大的区域处在两个建筑物之间,加之设备已经投运,网控设备有关系着该生产企业的正常运营,难以用旋喷桩法等技术加固,因此,在保证设备安全运行的情况下,想法设法加固该承台基础,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只有对沉降的基础进行加固,确保不再下降,然后对周围的水源进行汇集收集,方能保证该建筑物的结构安全。分析后,经过征求设计单位的意见,决定采用人工托换的方式给承台底部家装支撑桩,对来水进行收集。

处理:

① 对该建筑物的沉降较大的承台基础,采用人工开孔的方式检查承台底部实际情况,结合沉降测量成果,确定是否需要进行桩基托换。

② 将需要托换的承台底部开挖至1.5米,根据承台受力大小,确定需要托换的托换桩数量和位置,并将预制好的钢筋混凝土托换桩插入承台底部(托换桩下部为尖头),在承台底部和托换桩顶部加装10mm厚的钢板,用来保护受力面,然后在两个钢板之间加装液压千斤顶,利用承台的反作用力将托换桩压入承台底部的泥土中,施工中不断拼接托换桩(焊接),直至砂层。利用千斤顶自带的压力表,观察托换桩的吃力情况,直至达到新的设计要求。

③ 根据两块钢板之间的距离,选用合适高度的φ159×4.5的钢管进行支撑,退出千斤顶。

④ 用浇注微膨胀C20混凝土对剩余区域进行回填。

⑤ 对周围来水进行收集处理。

从处理结果看,效果良好,整个建筑物基本保持稳定,保证了设备的安全运行。

结语

湿陷性黄土在我国分布较广,是工程建设中难以回避的问题,需要设计、施工、监理、业主单位认真对待。由于其沉降具有一定的迟延性,往往不被施工单位重视,一般表现出来的都是不均匀沉降,问题出现后,处理往往受到这样那样的条件限制。这就要求设计优化,施工重视,监理负责,维护到位。对出现的问题要认真分析,针对不同的问题和区域,采用不同方法,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①  钱鸿缙,王继唐.湿陷性黄土地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

初一历史试题范文第5篇

一、初中历史学案编写要照顾到不同学生的需求

因为我校学生间的历史知识水平差异比较大,所以教师编写历史学案,可以采取个人编写与集体教研探讨相结合的方式。步骤如下:第一,提前由担任本年级教学任务的骨干教师,根据教研室编写或修改计划与具体分工,执笔编写学案草稿或修改上学年学案。第二,把学案草稿分别发给历史教研组成员,要求写出修改意见。第三,全体成员共同对学案草案进行集体探讨,并形成学案草案的修改意见。第四,负责执笔编写学案的教师,按照形成的集体修改意见,对学案进行重新修改和整合,形成定稿。这样集中各骨干教师的智慧,既加强了集体备课,又照顾到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使学案更具实用性。

二、初中历史学案的基本结构宜精简,不宜过细过全

一般学案的基本结构包括“学习目标”“重点和难点”“自主探究”“合作探究” “达标反馈”五部分。如果其结构包括九部分,还有“知识结构”“学法指导”“自学质疑”“知识链接”等。使用时,留给学生、教师更多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时间和空间。

三、初中历史学案导学从教师角度突出一个“导”字

“学案导学”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模式。它一改过去教师单纯讲、学生被动听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主导作用和主体作用和谐统一,发挥最大效益。所以教师在编写和使用学案时,要能体现对学生阅读、思考、讨论、拓展等各环节的学法指导,给学生提供思维的方向、创新的空间,不能因为有了学案就把整个教学、学习过程都丢给学生,放任自流。

四、历史学案导学从学生角度强调一个“学”字

学案是以学生为主体,由教师设计,最终由学生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来使用和完成的。教师要注意进行换位思考,即首先想一想假设自己是学生在学习这些内容时,是怎样认识这些学习内容的,会遇到什么困难,需要教师哪些指点。然后思考去怎样带着学生走向知识;思考怎样放手让学生去学习,发现,去创造;思考如何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将对上述问题的思考结果设计成相应的学案,让学生真正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即“以学生为本”。总之,历史教师的所有工作是围绕学生的“学”展开的。

五、初中历史学案导学要注意遵循学案的辅原则

学生上课有了学案,我们也不能走向另一极端——以学案为中心,以学案代替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学案的辅,从辅助教师“教”的方面讲,教师对一节课的思考和理解,通过这样一个预设方案的形式,把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意图体现出来,让学生明白教师的指导意图,让学案成为教师“导学”的重要辅助工具。学案的辅,从辅助学生“学”的方面讲,学案应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发现、探索和巩固知识,形成个性;引导学生发展创造性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充分发挥认知主体作用。教材是最基本的教学资料,教师、教材、学案都是围绕学生这个主体,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的,只有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学案,才能体现历史学案的辅原则。

六、初中历史学案以问题为引领

问题探究是历史学案的关键所在,历史学案要以问题为引领,设计递进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思考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地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学案的问题引领应当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体现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指导学生解决难点,突破重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能力。

七、初中历史学案应当是灵活机动、具有开放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