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法制副校长聘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8岁:一首《小白杨》进了北大
小撒是回族,据说撒姓是回族的第四大姓。他生于广东湛江,父母都在部队从事文艺工作,从小到大他的生活都没离开过艺术,对世界的理解或许就始于文工团那一方小小的舞台。
翻开小撒的成长页码,记录着这样一些“艺术经历”:4岁时,他一人站在舞台上表演儿歌毫不怯场;11岁时和妹妹撒贝娜策划、导演、演出一台家庭“晚会”,这一年他还获得了武汉市五年级口头作文竞赛的第一名;初中后,他对演讲、唱歌产生了兴趣,常一个人在家对着镜子一遍遍地练,有时让爸爸作示范;上初二时,他代表学校参加全市中学生演讲比赛,拿了第一,从此一发不可收。在此后两年多的时间里,小撒穿梭于各类演讲比赛,选手一听有撒贝宁参加,就“只能争亚军了”。得意洋洋的小撒甚至还想,长大了就以演讲为生吧,当个演说家挺威风的。后来成名了的小撒说:“我喜欢演讲,因为我爱上了那种站在舞台上,当着所有人的面儿,直抒胸臆的感觉。演讲给我自信,演讲锻炼了我的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对今后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小撒的高中时代是在湖北省重点中学武汉一中度过的。
那时小撒对前途没有什么设想,只是很盲目地热衷艺术。高三的一位历史老师怕他贪玩误了前途,常在下课后找他聊天,点拨他。有一次教师说:你是一个有潜力的孩子,一旦有一根针扎到身上,你觉醒了,就能做很多事情。听了老师的话,小撒浮躁的心渐渐平静下来,突然觉得应该努力,尝试一下。当时正赶上北大保送机会,全国400多人只有2个名额,想不到这一努力真的换来了成功。
北大每年都邀请各省重点中学里学习好、有文艺特长的同学参加冬令营,高三那年,小撒有幸去了他神往已久的北大。试演时,别的同学唱的多是美声或民歌,小撒却唱了一首(《把根留住》,评委老师感觉还不错,问:“你会唱民歌吗?”小撒搜肠刮肚地想起了一首《小白杨》。老师说,明天汇报演出,你就唱《小白杨》吧。小撒傻了眼,连夜找到父亲的战友,赶制伴奏带,还请了一位声乐老师,用两个小时速成,调整发声发音,第二天顺利通过了汇报演出。当时的北大副校长王义道接见了他们,王校长还希望小撒学业和文艺特长齐发展,将来考到北大来。
离高考还有三个月时,小撒接到了北大录取通知书,激动得差点晕过去,回宿舍收拾书包时眼圈红红的,同学不解地问,“你被开除了?”
18岁的小撒靠一曲《小白杨》跻身北大。成名后的小撒说:是那位老师开启了我的心灵之窗,打开了一个广阔的天空。后来长大了,就更深刻地认识到,每个人都有不了解的另一个自己,发现、挖掘出来,会让你惊喜。
22岁:央视最年轻的法制节目主播、北大法学院硕士
北大是自由、宽松的。热爱艺术的小撒在北大如鱼得水。他的专业是经济法。在小撒眼里,法律同样是艺术,是用来解决人与人之间矛盾、纠纷,用来平衡整个社会的艺术。其实他最初对律师的肤浅认识来自影视剧:带着假头套,在法庭里走来走去,很威风;而且每个案子不一样、辩护辞、当事人、观众也不一样,充满了挑战,是最难得的表演。在他看来,律师既能改变别人的命运、又有渊博的学识和表演的空间,还能满足表达和说服的欲望,很符合他对职业的想象。幸运的小撤不仅进了北大,而且还找到了兴趣和专业的契合点。
1997年夏末,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栏目刚开始筹备,到北大法学院招主持人,老师推荐了小撒。当时他正在香山排演话剧《保尔・柯察金》,呼机在山里收不到信号,只能面试其他的同学,走时栏目组留下了联系电话。一个星期后,小撒回来了,但面试已经结束。他嘴上说,算了,无所谓,心里却觉得这可能是一个很重要的机会。一连几天小撒都在琢磨到底要不要去试一试,打个电话。他没想到的是,这个在学校公用电话亭里、用饭票给栏目打的电话竟然改变了他的命运。接电话的是北大校友钱蔚,她让马上去试镜。小撒穿上仅有的一套肥大的蓝西装,打了条红领带,急急忙忙地去了,像个傻女婿。那时小撒夏天总在外面踢球,晒得又黑又瘦,像个猴子似的就被“牵”来了。肖晓琳第一次见到他,都不敢相信是新招来的主持人。在演播室里,小撒结结巴巴背了一段有关“企业破产”的毕业论文。编导急了:“停停,这是招主持人,不是让你背论文来了。”然后,递给他一张报纸,“随便找一段,谈谈自己的想法。”于是,小撒就“美国一男孩因黑客被抓”一事,联想到北大的一个“邮件事件”说了一通。然后就回去等消息。两天后,接到了“尽早加入节目运作”的电话。
但事情并没有想象的顺利。不少人认为,一个没有任何电视从业经验、没有接受过正规播音主持的22岁大学生,把中央电视台一个日播栏目交给这样一个小伙子主持,冒着很大风险。当时栏目内部在小撒的去留问题上有两种不同意见:一是先作为记者留下来,慢慢培养;二是觉得镜头感不错,有可塑的潜力。争论几乎每天都在进行,当时正值小撒研究生第一学年,学业压力很大,每一天对他来说都是煎熬:是坚持还是放弃?甚至常常失眠。那时小撒每天一早从学校赶到中央台,在演播室里从早上8点录到晚上9点,录完节目,回到学校,人就成了一摊烂泥。即便发着高烧他也咬牙扛着,觉得自己代表着北大法学院,不能辜负大家的期望。正是年轻人不服输的那股劲支撑着他熬过了那段艰难的日子。
刚开始主持“今日说法”时,小撒不知该与嘉宾说什么,一上去就围绕案子东拉西扯,漫无边际,没有主题,一聊就是两个多小时,聊得摄像、导播昏昏欲睡。导播开玩笑说:“你把“今日说法”都做成一台春节晚会了。”那段时间,坐在演播室里,只要灯光一开,小撒便紧张得汗如雨下,经过一年的磨练,才逐步进入状态,在镜头前找到了感觉。
1998年1月,22岁、一脸书生气的小撒和开创了中国法制节目新形态的“今日说法”一同走入了观众的视野,同样的清新、同样的亲切、同样的独特。人们开始关注天天说法的小撒,那个邻家男孩般、理性、
机敏,有些与众不同的主持人。
他说,“从1998年到现在,一晃9年过去了,在中央台很少有这么年轻的人能经历一个节目从初创到成熟的全过程,我对法律的理解更加深刻了,才真正感受到法律的魅力。有人曾问我最开心的事情是什么,我说是在最心爱的岗位和最亲密的同事一起走到了今天。最快乐的是未来能和兄弟姐妹们一直走下去。”
直到今天,小撒的签名仍是“‘今日说法’撒贝宁”。
23岁:“荣事达”杯全国电视主持人大赛冠军、一夜成名
在进入“今日说法”的第二年,小撒获得了全国电视法制栏目主持人比赛一等奖,并且参加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次比赛――“荣事达”杯全国电视主持人大赛。
小撒是在自己主持的“今日说法”后的广告中得知这次主持人大赛的。大赛主题是选拔新的电视主持人,探讨新的主持人理念,这让小撒有了跃跃欲试的冲动。但又很矛盾。一方面觉得自己是个新人,需要有个证明自己的机会;一方面又想到自己已经是“今日说法”的主持人了,如果拿不到名次很丢面子。所以,小撒一直躲着没报名。直到最后一天,同事捎话说,主任强调一定要你去参加这次大赛。后来,小撒说自己参加比赛,就像被人揣了一脚,心里却很感激,终于有人帮自己作了决定,这或许是一生中最重要的决定。
当时进入复赛的有50名选手,分为五组,每组10个人,小撒被分到了第五组。那天,小撒上场的时候,那道有关法律的专业素质题也出现在大屏幕上,现场的观众发出一阵轻微的惊叹声。其实,他们那个组有3名选手的题都与法律有关,而且是10个选手一起抽的签。这只能说小撒幸运。他最终夺冠,几乎一夜成名。那个“今日说法”里的书生成了明星,几乎没有人不认识他。但小撒很清醒:我不想被早早定位在主持人上,永远呆在演播室拿话筒,那样再说个一两年,我所学到的知识肯定会被掏空的。况且,当你得到奖杯的瞬间,荣誉已经过去了,如果怀里一直抱着它,你会走不动的。
问及成功的秘诀时,小撒这样回答:“我是沾了法律的光。央视是全国最权威、最大的宣传平台,而“今日说法”从创建之初就遇到咱们国家经济大发展、群众迫切需要法、渴望了解法的良机,一路走下来,我天天跟大伙见面;加上我从北大法学院毕业以来,头上有‘法律硕士’、各种主持比赛奖等……这些因素凑到一起,很容易与观众建立一种平等、信任、密切的关系,赢得他们的认同。”
刚做主持人时,总编曾对小撒说,做法律节目要耐得住寂寞,是十年磨一剑的工作;如果你想当明星就去“幸运52”或“开心辞典”。这句话他一直记在心里。当幸运之神频频眷顾,光环层层叠加时,23岁的小撒并没有被冲昏头脑,他说:“常常会问自己:我真的那么优秀吗?回望自己的成长,我觉得自己特别幸运,许多机会不是留给我的,而是被我撞上并争取到了。如果这个机会走到另一个年轻人面前,他只要努力一点,也是能够抓住的。”
27岁:中国法律援助形象大使
开始主持“今日说法”时,小撒觉得自己做的事情并不轰轰烈烈,只有中央电视台主持人让他觉得有一些吸引力,但有一件事却改变了他的看法。那是2001年,“今日说法”的观众,一个安徽老人来北京上访,他在北大找到了电视上经常看见的小撒。老人倾诉着自己遇到的不平事,小撒给了老人一些建议,让他找当地媒体,可能对于解决问题会更好一些。老人临走时非常感谢,还留下了当地特产一袋姜糖。两个月后,老人突然又找来了,说是按小撒出的主意,事情进展得很顺利,他是来表达谢意的。他手里拎着一包茶叶,一条烟,还有一包姜糖,非让小撒收下不可。老人说:“我知道你们“今日说法”的主持人绝对不会看不起我的礼物,不会觉得我的礼物太轻。”这件事让小撒忽然理解了:法律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它无意中会成为促成一件事公平解决的一个因素。法制节目主持人的魅力在于带领大家触摸和认识法律真实的力量。
2003年8月,27岁的小撒被司法部法律援助中心评选为“法律援助形象大使”。接到“法律援助形象大使”聘书时,小撒跟司法部长开了个玩笑,说您这个聘书不规范,没期限哩。张部长一愣,问他:那你希望做到什么时候呢?小撒回答,希望我的青年时代甚至一辈子都投入到法律援助之中。于是这份形象大使的聘书就成了“终身制”。总理视察央视时,还对“法律援助形象大使”的小撒说:“形象要好,行动也要好!”鼓励他多关注与老百姓相关的问题。
现在北京的公交车上印着他的大幅照片,满大街都能看见“法律援助形象大使”小撒的笑脸。这个称号让他更加认定了自己肩负的使命和责任,不能徒有虚名。
作为法律援助形象大使的小撒说:“在法制传播平台上自己引导的是价值观、甚至是人生观,我感到了人生的意义。这比单纯作一商业广告要强。”
30岁:金话筒奖、25年25人
2006是一个丰收年。这一年,三十而立的小撒先后获得了中国播音主持人金话筒奖,以及“中国电视节目主持人25年25人”称号。在此之前,他已经获得了第22届电视金鹰奖电视节目主持人最佳奖,以及央视十佳主持人称号。
9月的上海,在中国电视主持人诞生25年来第一次举行的盛大庆典上,评选出了25位最有代表性和最具影响力的主持人。小撒当选了,接过奖杯时,他说不敢相信自己得奖了。因为这个奖实在太重。人选“25年25人”的标准很高,比如:各类电视节目中“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并且有代表性、有影响力的主持人;各时期在电视界起到引领作用的主持人等等。25个获奖者中,年龄最大的是沈力老师,已经是奶奶辈了。从业8年的小撒拿到这个奖项,他说,这是个意外的惊喜,这个奖励更多的是一种承上启下的期望。
小撒成了电视圈里光环最多的年轻主持人。他说,即使做一个偶像,也绝不是别人见了就让签名的那种,而是做最具权威性的、让所有人都折服的那种。他最欣赏崔永元、白岩松。小崔能看穿人心,提问永远是意料之外,又在意料之中;而白岩松眼里永远有新闻。
我问他,作为一个公众人物,出名对你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呢?小撤回答:“我不是明星。但是作为法制节目的主持人,有许多无形的约束,你要洁身自好,要自律,不能有任何污点和错误,要为国家法治建设作些贡献。”
一、更新观念,增强老年教育的活力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旧的办学模式已暴露出许多问题,特别是生源问题,由于我们过去抱着“老年学校,老年大学是为离退休老干部服务”的观念,人为地使学校与社会隔离,致使大多数农村老年人徘徊于校门之外,造成了重复招生,生源枯竭的危机,由于退离休干部人数有限,两届学员的结业导致重复教学内容,年年老一套,失去了吸引力,严竣的现实使我们认识到,要求得老年教育的生存发展,必须从更新观念入手,勇于打破禁锢我们办学思想、阻碍我们办学步子的条条框框,选准老年教育的立足点,准确把握老年教育的发展方向,树立起新的教育观。
一是树立“大教育”的观点。把整个社会老年人纳入老年教育的视野,打破只面向离退休干部办学的旧体制,发展壮大老年教育队伍,把老年大学办成社会老年人的“家”,使老年教育由“无源之水”转入“源远流长”的新境地。
二是树立“素质教育”的观念。立足社会人口老龄化的“三高”特点,把提高老年人自身素质,增强自我服务能力作为首要任务,把老年教育真正办成适应老年人特点和需求的特色教育。
三是树立“时代教育”的观念。立足于时代,服务于时代,以时代的发展为导向,不断拓宽老年教育的新领域,增添老年教育的新内容,开拓老年教育的新思路,把培养具有现代意识和时代特征的新型老年人作为老年教育的重要教育目标,使老年教育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近年来,我们通过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改革了旧的招生制度,把校门向全社会老年人敞开,并在龙马、双套、大兴等村设立了三个分校,满足了不同层次、不同爱好的老年人的求学愿望,使老年教育队伍不断壮大,形成了镇、村二级网络结构,增强了老年教育队伍的活力。
二、求实创新,增强老年教育的吸引力。
一是围绕“学用结合”,突出老年教育的实践性。老年人在生理变化上共同特征是记忆力、视力、听力等相对较差,在接受新事物上的突出特点是重经验、实用而轻理性,加之他们接受老年教育又具有“短时性”,而不适宜于从事高深持久的脑力劳动,难以接受注入式的理论教育,这就决定了我校老年教育必须突出实践性。首先,在学科内容方面我们注重贴近并直接服务于老年人的生活。其次,在教学方法上,我们注重讲授与示范、课本与现实、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有机结合起来,做到学用结合,以用促学,真正使学员学有所得。特别是近几年来,为突出实践性办学,我们把专业实践课作为教学的重头戏,同时,我们还大胆改革完善教育内容,赋予教育内容以更加鲜明的生活气息和时代特征。我们根据老年人生活实际和需要,先后开设了种植养殖、家电维修及保养使用,老年养生保健、烹饪、“老年人社会问题和政策”、“识别假币与假冒伪劣产品”、“老年人购物消费指南”等学科,由于内容贴近老年人生活,注重培养和提高老年人生活技能,增强自我服务能力,有很强的实用性、指导性、现实性,因此受到了老年人的普遍欢迎。
二是围绕“学乐结合”,突出老年教育的娱乐性。我们围绕“寓教于乐”做文章,努力为老同志改善和优化学习软环境。首先,在课程设置上增设了文体课,内容涉及歌舞、游艺、卫生保健、书画等,并将专业课、理论课同文体课穿插安排,同时适当缩短理论学习时间,相对延长文体课时间,使学员学习生活有声有色、有张有驰、劳逸结合,有效地增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其次,在教学形式上,突出故事性、趣味性,如经常搞答辩、评比、研讨等,使课堂教学始终充满情趣和生机,提高了学习的效果和感染力。
三是围绕“学为结合”,突出老年教育的服务性。老年人参加学习的动机,已从求知、求乐、求健开始向奉献、实现人生价值方面转变。“学以致用,以学促为”已成为广大老年人参加学习的追求目标。实践证明,广大老年学员通过学习,所发挥作用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为地方的三个文明建设作出巨大的贡献。
三、学有所为,老年教育硕果累累。
老年大学的学员通过丰富多彩的学习教育活动,拓宽了思路,更新了观念,增长了知识和技能,增强“老有所为”的本领。为家乡的三个文明建设尽心尽责作贡献。现在校的多名学员中,有成为乡、村三个文明建设的骨干。仇堆村学员于九年,带头学习多种经营知识,在全村带头发展苗木,栽植果树,年均获利多元,自己富有了他没有忘记身边的群众,年以来,他每年为周围的特困户免费提供苗木,在他的带动下,全村有近的贫困户先后走上了致富路,他本人也先后五次受镇党委、政府的表彰;今年岁的离休干部王加其充分发挥自己以前当干部的优势,把在老年大学里学到的计划生育政策法规、民事调解等知识结合农村工作现状,年请人编写小剧本,和本村的几位文艺爱好者组成响水县第一支老年业余文艺宣传队,采用跑“旱船”、快板书、表演唱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不顾年老体弱,带队走村串庄,宣传计划生育,破除封建迷信、反对赌博等。几年来,为乡亲们田头送戏多场,近几年他组织的文艺宣传队还被邀请到涟水、灌南等县的部分乡镇演出,深受群众的喜爱;学员杨章元同志年自费去外地为纪圩村学校改善办学条件筹资万多元;年,离休干部穆飞见大拐小学校舍破漏,主动捐出元,修建校舍;黄圩居委会老年学员吴安江、高庄村学员陈东初、大兴村学员崔如林等老同志连续多年担任当地中小学的校外辅导员,为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发挥了余热。年以来,我们围绕学为结合,组织了十几名离休老干部、老退休教师、老党员,搜集整理黄圩籍烈士事迹材料,撰写革命历史回忆录,总结挖掘老年人宝贵的精神财富,同时,我们还组织学员成立了“宣讲团”、“关心下一代协会”、“老年文艺队”等组织,组织他们围绕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以及党的方针政策,深入田间村头、学校等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政治宣传教育和慰问活动,发挥政治优势,巩固和扩大了老年教育成果,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我镇创办老年大学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全市兄弟乡镇相比,仍有很多不足之处,在今后工作中,我们将以先进为榜样,扬长避短,真抓实干,努力把全镇老年大学的创办工作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为黄圩镇的“三个文明”建设发挥应有的贡献。
关心下一代工作总结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主力军和后备力量,做好新形势下关心下一代工作,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际行动,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希望所在。近年来,我们黄圩镇关工委在镇党委、政府及上级主管部门的领导下,认真组织广大老同志紧紧围绕市、县关工工作中心,对青少年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科技教育,通过发动“五老搞三帮”、举办农村青年科技政治学校、大力开展扶贫助学、办好家长学校等工作,千方百计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办实事,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成效,为实现“两个率先”的宏伟目标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加强领导,积极创造关心下一代工作的良好环境。
关心下一代工作是党委政府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维护社会稳定与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保证,全面提高青少年的素质,关心教育好下一代是党委政府的重要工作职责,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近年来,我们黄圩党委政府始终坚持把关心下一代工作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助推工程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未来工程常抓不懈,把关心下一代工作摆上重要位置,纳入党委工作议事日程,坚持每年定期召开专题会议讨论、会办关心下一代工作,全面部署关心下一代工作。同时,党委明确一名分管党务的副书记兼任镇关工委主任,明确村(居)关工委组织由村(居)党支部书记兼任关工委主任,统筹协调组织开展村级关心下一代工作,为了保证关心下一代工作的顺利开展,我镇将关工委工作坚持“三纳入”、“四统一”,即纳入党委的议事日程,纳入三个文明建设的规划,纳入年终考核评比内容;实行统一计划、统一部署、统一检查、统一表彰,在此基础上,我们还有计划、有目的定期开展关工组织骨干培训,提高其道德修养、业务素质,为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了充分调动和保护基层老同志的积极性,保证基层关工委工作的高效运转,我们坚持从本地实际出发,关心老同志,帮助老同志解决实际困难,对工作中遇到的老同志难以解决的问题,镇党委主动协调,为老同志排忧解难,特别是对镇、村(居)关工委主持日常工作的专职副主任的补贴问题,镇党委领导亲自过问,保证了关工委工作人员的报酬落实到位,从而提高了老同志的工作积极性。
二、健全组织,不断壮大和优化关心下一代工作队伍。
动员、组织老同志投身关心下一代事业是做好关工工作的前提和基础。近年来,我镇认真挖掘全镇关爱资源,不断充实和优化关心下一代工作队伍,为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
我们首先把有条件从事关心下一代工作的老同志尽可能多地动员出来,加入到关心下一代的工作行列。按照省关工委“建设开放型关工委”的要求和市、县各级关工工作要求,我们首先对全镇“五老”分布状况进行排查,特别是老科技、老政法、老教师,哪些人可以“出山”,向党委分管领导作汇报,请他们出面召开会议进行动员,大造老同志从事关心下一代工作光荣的社会舆论,在普遍宣传动员的基础上,我们学习“三顾茅庐”的精神,登门诚请老同志“出山”,同时,我们还以镇党委名义向“出山”的老同志颁发聘书,从而增强了老同志投身关心下一代工作的光荣感和责任感。至目前为止,己吸纳名老同志投入到关工队伍中,从而形成了一支相对稳定的关心下一代骨干队伍。冯光红,年出生,就参加革命工作,解放后从事教育工作,是位具有近年党龄的离休老干部,是教育下一代的活教材,年镇关工委成立“爱国主义教育宣讲团”,为了请冯老“出山”,镇党委分管副书记亲自出马,做冯老特别是其家人的思想工作,当时年近八旬的冯老住在响水县城的儿子家里颐养天年,让他参加宣传团,到全镇各中小学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宣传教育,虽然冯老同意“出山”,但其儿子怎么说也不同意,这也难怪其家人,都己年近的老人了,当然舍不得让老人再去操这份心,受这份罪,后来我们又请与冯老一起工作过的老同志上门做其儿女工作,在我们的诚心感动下,冯老终于“出山”,近十年来,冯老亲自编写宣讲稿,参加宣讲活动,至今累计宣讲近百场。
其次,从老同志实际出发,做好组织工作。我们根据老同志的特长,分别组织老同志成立了中小学校外教育辅导队伍,爱国主义、革命传统主义宣讲团、法制教育报告团、转化失足青少年帮教队等,定期开展教育活动。
三、强化教育,努力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制意识。
⒈筹建教育基地,加强对青少年的爱国主义和思想道德教育。
我们黄圩镇作为革命老区,曾经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这些都是教育青少年的生动教材,为了充分挖掘爱国主义教育资源,用身边的革命烈士事迹教育下一代,年,我们组织老同志在全镇范围内宣传建碑立传育后人的重要意义,得到了全镇广大干群的热烈响应。为了核实烈士身份,补充分征集史料,我们组织老同志一边到县党史办、县志办、民政局查找历史资料,一边到全镇个村多个村民小组,走村串户,召开老党员、老干部、老复员军人、老农民座谈会,挖掘老人头脑中的历史记忆,寻找线索和证据。为了核实王习纯、郑友艮等烈士材料,关工委副主任杨金台先后次去淮安、次去连云港,走访近千位老人,召开近百次座谈会,辗转近万里,南京、上海、山东、河北到处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年腊月,在调查核实湾圩村烈士刘政权事迹材料时,杨金台冒着零下十多度的严寒在射阳县几个镇村调查近个月,白天挨家挨户找老人了解情况,晚上在灯下整理材料,由于疲劳和寒冷,杨金台的胃病复发,虽然疼起来是满头大汗,可他一刻都没有停止调查工作。通过几年的调查取证核实整理,最终确认黄圩镇共有烈士名,在原来县志记载的名基础上增加了名,并对每位烈士都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档案材料,为开展对青少年教育提供了生动教材。
为了筹集建碑资金,镇关工委在向县民政部门和县关工委积极争取的同时,还组织老同志积极宣传动员全镇广大干群和师生为建碑伸出援助之手,在老同志的倡议下,全镇党员干部带头捐款,广大群众、师生员工纷纷解囊,在很短的时间内,镇关工委先后收到捐款万多元,全镇先后建立了座“革命烈士纪念碑”和座“日军侵占黄圩罪证碑”。
建好教育基地是基础,用好教育基地才是真正的目的,为了充分发挥教育基的作用,用烈士事迹更好地教育下一代,每逢重大节日,镇、村(居)关工委老同志都要组织青少年到附近教育基地祭扫活动,各村青少年入党、入团、入队的宣誓仪式,也在教育基地举行,几年来,接受教育的青少年己达万多人次。为了使革命传统教育真正行之有效地开展,并深入到每个青少年的心中,年,镇关工委组建了一支由退休教师杨章元、陈东初等位有一定知名度、德高望重的老同志组成的老年巡回报告团,明确内容、制定计划,按计划到学校讲课,每周一次,不管风霜雨雪,还是严寒酷暑,报告团从未间断。去年月日,大风裹着黄砂,刮得人眼都睁不开,报告团的同志们仍然骑着自行车去离镇多里的双烈小学作报告,月下旬,老同志们冒着摄氏度的高温到湾圩、云彩、均平、龙马等小学作报告,离休老教师陈东初,身患多种癌症,靠药物维持生命,可他一场报告都没有缺过,他说,属于我的时间己经不多,再不抓紧时间多作几场报告,一倒下去就再也没有机会了。报告团所到之处,深受师生的好评。
⒉开展法制教育,提高法制观念。
为了进一步加强青少年的法制教育,镇关工委积极配合学校、综治办,建立完善中小学法制学校所,由名优秀干警任法制副校长,由名离退休老干部任校外辅导员,我们每学期定期组织法制报告团深入学校作法制报告,采用以案说法,剖析犯罪原因,引导学生勤奋学习,立志成才,深受师生及家长的欢迎。近年来,年均向中小学生宣讲达场,中小学生受教育率达,今年春学期,我们还组织多名中小学生举行联名向网吧告别签字仪式。为配合“建设平安黄圩,创建最安全地区”活动,我们组织老同志深入各中小学、各村(居)广泛宣传创建最安全地区的意义,组织开展“建设平安黄圩,从我做好”万人签名活动。
四、增强服务观念,坚持为青少年办好事办实事。
近年来,我们黄圩镇关工委结合自身优势,积极创造条件为青少年办好事、办实事。
为了帮助农村外出务工青年掌握一技之长,加大对外出务工青年的培训力度,年至今,我们通过与县职业中学、镇成人中心学校以及用工单位等以定点培训、委托培训等方式举办服装裁剪、烹饪、电焊等培训班年均达期,年均培训青年多人次,并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农村种植、养殖示范户等进行技术培训和指导,年均举办种养加工等科技培训班多期,使农村青年普遍掌握—门农村实用科技,使大部分农村青年走上了致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