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新教师学习计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信息化;学习方式;新实践教学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24.196
[中图分类号]G4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24-0-02
高职教育中的信息化教学模式主要基于个别授导、情景模拟、调查研究、课堂授导、远程授导、合作学习、学习工具、集成系统等,不同维度、不同思路的组合形成了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本文主要研究实践教学模式。
1 信息化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
我们把教学过程中借助信息技术开展、进行的学习称为信息化学习方式。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已经彻底改变了传统学习的一般过程,信息时代的学习也因为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出现了很多新的学习方式。很多传统教学中的按部就班、被动接受、信息渠道狭窄的问题正逐渐发生改变,形成了特点明确的信息化学习方式。信息化学习方式中的信息化,主要表现为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工具、学习环境、学习资源5个方面的信息化。
传统的学习强调知识的深加工,以知识点为线构建关于某门学科的整体知识构架。学生跟着老师走,无目的、无方向,自然也无动力。每堂课按部就班的讲解也许在学生看来就是一种毫无意义的堆砌,最终在教与学之间筑起一道坚实的墙。在信息化时代,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得到回归。学生自主形成的信息化学习方式会帮助他们直接了解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完全不用被动适应教师教学进度或教学内容。因此,信息化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表现在3个方面:学习目标自主化、学习工具多样化、学习资源网络化。
2 基于信息化学习方式的新型实践教学模式探究
基于高职院校学生逐渐凸显的信息化学习方式,我们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以改革教育内容、方法和手段作为基点,从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学习习惯入手,以构建信息时代的能力结构为目标,探索现今信息时代中更为实际有效的新型信息化教学模式。
新型信息化实践教学模式是各类教育工作者(教师教辅人员、教育理论研究人员)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形成的。当其成为一种稳定的教学结构形态时,会对传统教学思路产生巨大影响。在教学过程中,非常常见的两类教学思路是:①习惯了“灌输式”课堂讲授的教师以为只要提供好的教材和所谓“优质的”资源,学生就会去认真“消化”;②习惯了“解读式”课堂讲授的教师,很难知道如何组织学习活动,也通常以为只要把“优秀”授课录制下来提供给学生,学生就会去认真“听”一遍。这两种教学思路与飞速发展的教育信息化严重脱节。新型信息化实践教学模式弱化了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凸显的是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式、教学环境的组合结构与形态。例如,教学资源可以建立数据库,教师和学生可以同时进行人机交互、人人交互;交互的主动权可以灵活多变,通过答疑、作业、在线测试、学习日程安排等环节,实现交互主动权的变更;教学的信息化终端设备更为多样化,可以是因特网电脑、手机或其他移动终端。
2.1 新型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思路
2.1.1 以差异化教学为基点
差异化教学的思路是高职教育过程中一直坚持的原则,但在学生信息化学习方式的影响下,又具有了新的内容。差异化教学要考虑到学生信息终端、学习程度、学习精度、学习路径等多方面的差异。差异化教学的学习平台要求支持常见的不同类型的终端设备,在组班教学的前提下,支持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达成不同的学习目标。差异化教学的出发点和最终的目的是实现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进行个性化的学习。
在对学生实施差异化教学的过程中,要求教、学双方都能灵活适应和使用终端设备进行学习问题的呈示、提问、应答、判别和反馈,并尽力使交互形式更为生动活泼。
2.1.2 以协作探究教学为基本方式
探究式教学方式注重教、学双方对学习内容的深入、多方面的剖析、学习。从探究式教学的实施方式来看,更加依赖数据库系统和检索技术。学生的思维是非常发散的,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很多更为广阔的信息帮助他们建立起对某个知识点的全面认识。所以,数据库的建设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学生会对哪些知识感兴趣,哪些知识虽然枯燥却是必须的,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加用心,在提供学生更广泛的知识和不让他们迷失在浩瀚的信息海洋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激发、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要首先注重有效网络环境的建设,在此基础上,注意合理的研究主题、项目、任务、问题等不同层次要求的,鼓励、监督学生进行广泛的文献阅读、信息筛选、分析讨论、总结和明确思考结果,形成多方面的能力。同时,也可以再分组、分班教学的基础上,开展横向的跨校、跨地区协作探究。
2.2 新型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要素
2.2.1 教学资源数字化、立体化
学生的信息化学习方式进一步要求我们构建更加数字化、立体化的教学资源。信息化学习方式的本质内涵是学生的信息化生存。而信息网络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物质基础和先决条件,必须先着力实现教育的信息化,才能优化信息化教育。
目前,在高职院校的信息化教育资源的构建中,比较成熟的是课件、多媒体素材、各类网络课程和学校内部建立的电子图书信息资源,但是教育软件资源的建设还是比较薄弱,为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应分层次、分服务对象地建立和完善各类数据库资源。
2.2.2 构建数字化实训中心
数字化实训中心是将高职院校“实验室―校内实训基地(工业技术中心+专业实训室)―校办工厂(生产性实训基地)”三级配套并向校外实训基地、产业基地延伸的实践教学体系虚拟化的学生(员工)实训平台,为学生提供了方便快捷的学习、实训环境。
2.2.3 建设协同实验室
同时,还可在数字化实训中心的基础上建设协同实验室。在协同实验室中,学生可通过自发或分组进行实验设计,通过模拟软件的模拟结果进行理论知识的深化和修正,方案成熟之后,开展真实的实验环境操作。在此过程中,有相应的系统考核学习行为,优化实践过程效果。
2.2.4 构建实践教学信息化管理平台
随着电子科技的迅猛发展,今后的信息化教育系统将会朝着更加集成化方向发展,把信息资源、工具、情境、教学、管理等功能都综合在一个系统中,操作简单的平台或界面将越来越普遍。
实践教学信息化管理平台是一种集成化的信息教育系统。在这个系统中,首先要综合不同的信息化教育模式,可让教师进行多种教学模式的尝试和摸索。其次,实践教学信息化管理平台要兼顾“信息化”和“管理”两个功能。在“信息化”方面,要求支持网络通讯、多媒体应用、人工智能、人机交互等基本的信息化技术;在“管理”方面,要求把信息资源库、工具使用、情境教学、在线测试、教学反馈等功能都综合在一个系统中。
3 结 语
我们应认识到信息化学习方式是众多可供选择的学习方式中的一种,并不是唯一的、最理想的学习方式,但高职院校学生的信息化学习方式会深刻影响到其现代行为方式、现代思维方式的形成以及优良思维品质的养成。在高职理工科实践教学的实施过程中,要关注信息技术对学习产生的更深层次的意义,应注重发挥信息技术在课下的积极作用,以提高实践教学的有效性。
主要参考文献
[1]李芒.技术与学习――论信息化学习方式[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关键词: 新课程 信息技术 数学教学
当今社会处于信息时代,计算机早已深入人们生活工作的各个方面。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全新的学科,必须有新的教学方法,体现出新的学科特色。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对新生事物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满足他们求知欲的同时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信息技术教师一方面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习,另一方面要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双管齐下,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
一、把信息技术应用于数学课堂,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
鲁迅先生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的灵感。兴趣是一种具有积极作用的情感,而人的情感又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在数学教学中如果把数学知识放在一个生动、活泼的情境中学习,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引入《四种命题》时,通过flas设计一个故事情节:有一个主人很热情地约了四个朋友一起过生日,结果只有三个朋友赴约,主人见人没来齐,便说:“该来的没来。”过一会儿,有一个朋友走了。主人又说:“不该走的走了”。这时另一位朋友也走了。主人见情形不对,对剩下的一位朋友说:“我又没说他。”结果三个朋友全走了。提问:主人的朋友为什么会走?
教学模式应从教师讲授为主转变为以学生动脑、动手自主研究、小组学习讨论交流为主。把数学课堂转为“数学实验室”,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得出结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大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大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把信息技术和数学学科特点结合起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数学教学过程,事实上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研究、探索的过程。《新课程标准》规定教学是老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一种知识的再发现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处于主体地位。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正可以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增设疑问,巧设悬念,再现知识发现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学习,积极配合课堂教学,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学生利用《几何画板》数学软件探究对数函数图像及其性质,通过亲自动手绘制对数函数的图像改变a的大小,认识指数函数的变化规律,总结出了对数函数的性质;还有的学生通过探究出了指数函数图像与对数函数之间的关系。在此过程中,学生学习积极性非常高,求知欲望非常强,都主动地学习。
三、把信息技术应用于数学课堂,有利于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数学是集严密性、逻辑性、精确性、创造性与想象力于一身的科学,数学教学则要求学生在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或提供的环境中通过积极思维不断了解、理解和掌握这门科学的学习重点和难点,于是揭示思维过程、促进学生思考就成为数学教育的特殊要求。因而要求在数学课的重点、难点讲解阶段,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这就需要运用多媒体的动态画面展示事物发展或推理全过程,利用它的图画特性将抽象的、理论的东西形象表现出来。
关键词 高职;现代设计史;信息化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20-0128-02
教育部的《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意见》(教职成〔2012〕5号)文件提出:“全面加强信息技术支撑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能力,以先进教育技术改造传统教育教学,以信息化促进职业教育现代化。”为促进信息技术与高职教育教学融合,近年来,湖南高职院校充分运用计算机、互联网、多媒体等现代技术手段,依托世界大学城空间课程平台,广泛开展信息化教学探索,取得重要进展。为实践信息化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本文以高职现代设计史课程第二单元“新艺术运动”为例,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解决传统理论教学中的问题,以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
1 课程现状分析
课程内容分析 现代设计史是艺术设计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程,该课程旨在阐述工业革命之后世界各国出现的设计流派、风格、设计师、经典设计作品。通过学习,使学生能详尽系统地掌握设计发展的形式、风格变迁,以及设计理论对设计风格产生的影响,从而为专业学习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
该门课程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信息丰富、理论性强,与现代设计实践有一定的距离。比如“新艺术运动”这一章节,主要知识点包括三个模块:新艺术运动得名原因、新艺术运动在欧洲的开展情况、新艺术运动的风格特点。其中在具体国家开展情况的介绍中,涉及代表人物、代表作品的介绍;艺术风格又分为直线派和曲线派两种类型。2个学时的时间里,要学习了解这么多的知识点,如果沿用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学生容易产生枯燥、厌学的情绪,最终导致学习积极性、参与性不高,从而影响实际的教学效果。
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课程之前,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对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知识、技能有了初步了解,但对艺术设计发展历程、风格流派缺少系统的认知;另一方面,作为90后,他们的思维活跃,学习目的性强,对感兴趣的内容愿意花时间去探索尝试,对认为“无用”的知识,表现出较大的惰性。此外,他们排斥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喜欢活泼、有趣课堂,“学中做、做中学”是他们乐于接受的教学方式。
2 教学策略分析
教学内容选择 高职教育理论课程以“必需、够用”为原则,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导向。鉴于此,在现代设计史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打破传统学科式教学内容构架,以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专业的“三贴近”原则,聚焦社会生活中的热点、焦点和专业学习中的重点、难点,以学生熟悉、关注、感兴趣的项目为教学载体,增强教学的针对性,搭建专业基础课与专业核心课之间的桥梁,为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创意能力服务。
教学目标设计 根据课程标准和职业岗位能力要求,本课程确立了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现代设计的发展脉络,掌握不同历史阶段的艺术风格特征和代表人物、代表作品。
2)能力目标:学会从时代背景入手鉴赏、分析设计作
品,并能在设计实践中借鉴相关元素进行专业设计。
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信息检索能
力、团队协作精神。
教学方式设计 鉴于90后学生的特点,本课程教学依托世界大学城空间课程平台,课前通过课程平台资源,引导学生预习和自主学习;课堂上教师利用图片、视频、动画、PPT等多媒体载体,解决课程的重难点问题,使课堂富于动感和吸引力;课后,通过QQ、微信、电子邮件及大学城空间留言、在线测试等方式,进行交流、探讨,引导学生将教学内容与设计实践对接,实现将课本知识转化为职业能力。
教学评价设计 本课程采用综合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通过翻转课程方式,对学生课前预习、课堂表现、课后实践进行全过程的评价,兼顾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合作意识的考评,引导学生自我总结与自我反思,增强学生的参与度与成就感,体现“以学生的学”为主线、“教师的教”为辅线的教学思想。
3 教学过程设计――以“新艺术运动”为例
课前准备 在上个单元课结束时,教师布置“新艺术运动”学习任务,让学生在课下进行充分预习,并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划分若干学习小组,要求学生以学习小组的形式登录精品开放课程资源平台、世界大学城教师个人课程空间、Internet网络等,搜集、查找西欧各国新艺术运动开展情况的资料,并整理、制作成汇报PPT,以备上课使用。
课中实施 课程教学过程分为五个阶段,即预习汇报阶段、分组讨论阶段、案例分析阶段、创意拓展阶段、课堂小结阶段。
首先,每个学习小组选派一位代表,采用PPT演讲模式汇报本组课前预习的成果;教师听取汇报后进行逐一点评,及时发现、校正、解析学生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第二阶段要解决本单元的难点问题――新艺术运动的艺术特点。学生先分组讨论,然后以知识抢答的形式汇报交流,锻炼探索精神、分析能力,充分调动积极性、主动性。教师采用与前一单元“工艺美术运动”作对比的方式做好启发、引导,以加深学生对新艺术运动本质特征的认识。
通过前两环节的学习,解决了本单元教学中常识性知识点的学习,第三阶段转向应用性知识学习。教师通过幻灯片、音影、视频等方式展示吉玛德巴黎地铁站入口的设计、霍塔塔赛尔旅馆内部装饰设计等经典作品,剖析讲解新艺术运动的设计原理,为第四阶段创意拓展学习奠定理论基础。
在创意拓展阶段,结合所教学生的专业方向,布置创意设计任务。此阶段,限于时间,主要完成创意草图,强调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创新创意能力的培养,促进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的结合。创意拓展环节结束时,通过创意展示,小组自评、学生互评、教师点评,让学生获得成就感,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在下课前10分钟,教师再次总结本单元的知识点,强调教学重难点,要求学生利用大学城教师空间课程平台复习巩固本单元知识点,同时下达下一单元课下预习任务。
课后拓展 为了巩固学习效果,一是要求学生登录大学城空间,完成本单元的在线自测任务;二是要求学生将课堂上的创意草图加以完善,将它创作为正式的彩色创意作品,并拍照上传至个人的学习空间,作为平时作业记录,方便自己查阅、同学相互借鉴以及教师批阅。此外,教师利用微信公众号、班级QQ群以及空间课程留言板,对学生提出的相关问题答疑解惑。
4 教学效果反思
本单元课程教学中,教学依托世界大学城空间课程平台,将信息化教学贯穿始终,利用现代信息手段和信息资源,解决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优化了教学过程,提高了教学效率,扩充了教学内容,延展了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另一方面,文、图、音、影多媒体的综合展现,小组研讨、案例分析、创意拓展等多种教学方式的采用,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有效增强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对理论知识的思考,体现了职业教育“学做一体,教学合一”的基本理念,达到课程预期教学目标。今后还将结合学生的专业学习,进一步充实信息化教学资源,促进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
参考文献
[1]孙晓倩,叶燕,秦霞.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信息化教学设计探析[J].广西教育c:职业与高等教育版,2015(7):43-44.
[2]刘心.高职《物流仓储管理》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5(18):43-44.
关键词:学科教学知识;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5)01-0041-02
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简称PCK)是舒尔曼于1986年提出的,由学科内容知识和教学法知识融合而成,是具体学科知识的“教学转化”,是教师所特有的,影响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性因素,也是区分学科专家与教师不同的知识领域。随着教育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学科教学知识融入时代的元素,结构也有所扩充。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知识(以下简称信息技术PCK)是教师在面对信息技术学科主题时,针对学生的不同能力与兴趣,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将信息技术知识进行重新组织、调整与呈现,以促进有效教学目的的知识。因为信息技术PCK是作为信息技术教师专业知识结构的一部分,所以笔者先对信息技术教师专业知识结构进行了研究。
信息技术教师专业知识结构
最早对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进行专门研究的是祝智庭教授与李文昊,他们认为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素质结构由三方面组成:专业知识结构、专业情意、专业能力结构。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包括信息技术学科知识、信息技术教学实践知识和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知识。詹青龙(2007)在博士论文《信息技术教师培训模型研究》中提出了信息技术教师专业知识结构的五边形结构,包括信息技术学科成熟度、一般教育学知识、信息技术学科知识、技术实践知识和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知识。衷克定教授两次发表了题为《论信息技术教师的知识结构》的报告。在报告中提出,信息技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既要知道“教什么”,即掌握学科相关的内容,又要知道“怎么教”,即掌握教育教学的方法。还应当知道“怎么应变”,即对教学活动的组织和教学过程的控制。刘美凤教授针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特点,从知识、能力、情意三个维度建构了较为完整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能力素质结构构架。其中对知识内容又作了进一步的划分:学科内容知识;学科教学知识(PCK)是指一个学科领域主题和怎样组织及教师对教学的理解,它是学科知识和教学法知识的整合;学科课程知识。张燕(2012)在其博士论文《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知识研究》中认为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知识框架包括信息技术一般教育教学知识、信息技术学科知识、信息技术课程知识和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知识。
由此可见,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知识作为信息技术教师专业知识结构的一部分的观点,虽然起步较晚,但被学者逐渐接受。
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知识
1.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知识(PCK)内涵
詹青龙(2007)提出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知识(ITPCK),是指信息技术学科知识和一般教学法知识融合而产生的,是信息技术教师独有的知识。信息技术教师将信息技术学科内容知识转换成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式或教学表征,帮助学生学习。拥有ITPCK的教师,能根据特定的主题,针对学生的不同兴趣与能力,组织、调整与呈现学科知识,并进行有效的教学。林万新认为,学科教学知识是教师建构的产物,是在教学中不断发展和深化的实践性知识。由于信息技术教育开展时间短,教学经验匮乏,信息技术教师更应该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把握和领会,实现信息技术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丰富和积累,在实践中发展和深化。
基于舒尔曼关于PCK的后续研究和以上学者关于信息技术PCK的研究,信息化环境下信息技术PCK就是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在基于信息课教学目的和学生特点的基础上,采用恰当的教学策略,并对信息课堂教学效果进行有效评价,从而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2.信息技术PCK组成研究
关于信息技术PCK组成的研究,早在2007年詹青龙就提出信息技术PCK包括信息技术课程知识、评价知识、课堂环境和管理的知识、教学策略知识、学生信息技术理解知识和学生思维知识。张燕(2012)提出信息技术PCK包括评价知识、课堂环境管理知识、教学策略知识、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生学习心理和学生认知发展。信息化环境下信息技术PCK则融入了时代的元素,具体包含课程的知识、教学策略知识、评价的知识、学生的知识、课堂环境管理的知识和技术的知识。
《实用化学》是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文化基础课体系中与社会实际、新科技成果、健康及生活有关的特色课程,是一门为专业学习奠定基础,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课程。本文以第七章(化学与营养)第三节“蛋白质”为例,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实用化学》教学的总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化学基础理论,了解与材料、能源、营养和环境相关的化学知识,从而扩大视野。“蛋白质”是继水和矿物质、糖类之后,向学生介绍的又一类营养物质。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蛋白质的组成、性质和营养功能。其中蛋白质的性质及营养功能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对蛋白质两性性质的理解是教学难点。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能认识到蛋白质在生命科学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体会到化学是身边的科学、有用的科学。
二、教学目标分析
认知目标:①了解蛋白质的组成及8种氨基酸;②了解氨基酸分类和部分食物中蛋白质含量;③理解蛋白质的性质,以及食物蛋白质的营养功能;④学会蛋白质盐析的原理及显色反应的应用。
能力目标:①提高学生运用计算机和网络资源获取资料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③培养学生分析、推断、归纳、想象等思维能力。
三、学习者分析
学生对有机化学基本知识已经掌握,学生熟悉氨基和羧基的化学性质、酯的水解方式,同时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在生物学习中,学生已经对蛋白质的元素组成、氨基酸的种类有所了解。生活中,对蛋白质的存在以及一些蛋白质外显的性质也已耳闻目睹。信息技术课程的开展也使高职生具备一定的使用计算机和网络的能力,有利于开展信息化教学,建构新的知识体系。
四、教学任务与问题设计
信息化教学设计强调“任务驱动”和“问题情境”作为学习和研究活动的主线,从而引发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在完成任务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本设计涉及五项任务和八个问题:
任务1:通过网络了解结晶牛胰岛素。任务2:列举自己知道的含有蛋白质的物质。任务3:列举蛋白质与生命活动的关系。任务4:盐析实验。任务5:变性实验。问题1:蛋白质由哪些元素组成的?问题2: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什么?问题3:什么叫氨基酸?问题4:氨基酸的分类是怎样的?问题5:什么是必需氨基酸?有哪些?问题6:蛋白质有哪些性质?问题7:如何检验蛋白质的存在?问题8:蛋白质有哪些营养功能?
五、信息资源查找与设计
在完成本课教学任务时,需要大量的信息资源做支持。进行学习前要求学生从网络上搜集相关学习资源,可以利用以下网络资源:蛋白质科学(Protein science):蛋白质;互动百科:
学生通过这些网可以获得学习资源,教师也可根据教学需要制作相应的课件,用来引导学生学习,完成教学任务,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部分资源应用如:应用1:通过直观的图片、视频展示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胰岛素的立体结构,激发学生对蛋白质的学习兴趣;应用2:对于蛋白质的组成通过表格清晰地展示各元素的含量,提高学习效率;应用3:通过PPT可以方便快捷地展示出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的定义,对于8种必需氨基酸甲硫氨酸、缬氨酸、赖氨酸、异亮氨酸、苯丙氨酸、亮氨酸、色氨酸、苏氨酸可以直观展示出结构,并进行形象化的归纳“甲携来一本亮色书”,以便于利于学生理解掌握;应用4:对于蛋白质的性质(盐析、变性和显色)通过实验、演示、对比加以区别。并能比较和的进行归纳总结。
六、教学策略设计
根据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营造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课堂教学情境。教师通过提供大量的学习资源,指导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进行分工协作,利用网络收集、整理资料,探究问题根源。
七、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是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核心,它主要明确教学中教师做什么,学生做什么,以及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是教学过程有序化的保障。本课教学流程图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