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渔翁柳宗元

渔翁柳宗元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渔翁柳宗元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渔翁柳宗元

渔翁柳宗元范文第1篇

但从学生的前置性作业反馈中,我发现了这样几个问题:

1.准备材料内容繁冗庞杂,低效阅读。部分学生前置学习兴趣高涨,为课堂准备生成了很多学习材料,涉及作家作品、背景知识、写作风格、同类题材等,不一而足。而这些打印材料卷帙浩繁,学生难有精力和耐性全部看完。

2.家长参与度过高,学生自主过度。部分不擅长自主搜集学习资料的学生会放弃查找资料,或由家长包办。如此一来,既不能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又增加了家长的负担。

3.还有一部分学生或由于条件限制,或由于缺乏学习兴趣,放弃完成前置性作业。

第二天的新课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完成前置性学习的基础上开展的,而以上几种情况,对学生在生本课堂上的自主学习无甚帮助,所以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大有教师感叹,生本的自主学习还不如师本来得高效。

为此,我做出一种尝试,在布置前置性作业时,给予学生必要的前置性阅读资料,避免学生目标涣散的低效阅读。

【操作案例】

在教学《江雪》一课前,我设计了如下两个前置性问题:

1.老渔翁在冰天雪地中独自垂钓,你能想象老渔翁此时的心情吗?

2.《江雪》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成的?你认为柳宗元是个怎样的人?

《江雪》是唐代诗人柳宗元的作品。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之后,郁郁不得志,于是,他寄情山水,借描写山水之间的渔翁,来寄托自己清高而孤傲的情感,抒发政治上失意的郁闷苦恼。诗中充满了寒意,带有淡淡的孤独,别有意味,从而使读者受到感染。这首诗,写景抒情,寓情于景,那江上清冷孤傲的飞雪,那任凭飞雪狂舞,仍“独钓寒江”的渔翁,莫不给人以深深的震撼!在诗人笔下,那位“蓑笠翁”的形象,是那样鲜明,令人难以忘怀。

由于四年级的学生生活经历、经验、理解能力有限,对于诗情较难感悟理解,所以课前应补充给学生相关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感悟诗人坚强不屈的精神,让课外的学习资料有机地与古诗融为一体,并为学生课堂学习古诗服务。

四年级的学生第一次尝试阅读鉴赏类的文字,存在一定难度,为了帮助他们抓住课外延伸阅读中的关键语句,从而联系新课的理解学习,我将重点句段加划横线,并提示“认真阅读资料,特别注意读读带下划线的重点词句”

在第二天的课前反馈中,我发现所有学生都完成了前置性的阅读,有一定的阅读质量,添加了标注,不再出现人手数张纸的未读资料。在课堂反馈中,大部分学生能够利用前置阅读中的话语构成自己的话语体系,用自己的话表达自己的想法,既保留了个性化,也与文本本义不冲突,言之有理。课后,根据问卷反馈,大部分的学生对诗歌难点,有了主观感悟。

【分析评价】

课外延伸阅读的作用很多,本次教学尝试了其中一项:补充相关写作背景资料及诗歌鉴赏内容,来帮助学生学习古诗内容,体悟诗情。经过课题小组的讨论,我们认为还可以在课外延伸阅读的内容上加以突破,根据教材特点,把握本课教学目标,不光在“写什么”上补充背景阅读,帮助学生理解文意,体会思想情感,还可以在“怎么写”上提供有关“文章结构”“写作技巧”“叙述方式”等同类文章,唤醒学生已有知识储备,更好地开展新课学习。

【课外延伸阅读】

1.查资料了解诗人及写诗的背景,认真阅读资料,读读带下划线的重点词句。

柳宗元关心人民疾苦,忠心报国,他和几个血气方刚的年轻人,立志改革现有的政治,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然而改革进展不顺,遭到皇帝和权臣的反对,被贬到永州当司马。

这是一个荒凉偏僻、人烟稀少的地方,政治抱负不得舒展,这对他来讲,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和柳宗元同去的有他67岁的老母,他们没有住的地方,只好借住在一间寺庙里。不到半年,老母病逝,住所连遭火灾。报国的崇高理想不能实现,又无人理解,心里非常难过,非常悲愤。《江雪》这首诗,就是在这个时候、这种情况下写的。

柳宗元虽然遭到许多人的排挤、冷眼,却不改变自己的做事原则和人生信仰。十年来,他除了继续坚持斗争,还撰文著书,写下了著名的《永州八记》等作品。

2.《江雪》赏析。

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之后,郁郁不得志。他寄情于山水,借描写山水景物,借歌咏隐居在山水之间的渔翁,来寄托自己清高孤傲的情感,抒发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闷苦恼。这首《江雪》正是这样。诗人只用了二十个字,就把我们带到一个幽静寒冷的境地。呈现在读者眼前的,是这样一幅图画:在下着大雪的江面上,一叶小舟,一个老渔翁,独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钓。诗人向读者展示的,是这样一些内容:天地之间是如此纯洁而寂静,一尘不染,万籁无声;渔翁的生活是如此清高,渔翁的性格是如此孤傲。

渔翁柳宗元范文第2篇

1、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11月28日),字子厚,汉族,河东(现山西运城永济一带)人,唐宋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 “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

2、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理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有《河东先生集》,代表作有《溪居》、《江雪》、《渔翁》。柳宗元遗族所建柳氏民居,现位于山西晋城市沁水县文兴村,为国家4A级景区。

(来源:文章屋网 )

渔翁柳宗元范文第3篇

千古文章四大家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

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人,汉族,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 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柳宗元,字子厚,汉族,河东人, 唐宋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 柳宗元代表作有《溪居》、《江雪》、《渔翁》;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且在政治上负有盛名。 欧阳修的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与其正确的古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欧阳修在史学方面,也有较高成就;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自号道人,世称苏仙。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人。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来源:文章屋网 )

渔翁柳宗元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考诗歌鉴赏;方法;技巧

诗歌鉴赏因为需要丰厚的文化底蕴而成为高考语文的一个难点。从应试的角度讲,让学生具备一些操作性强的鉴赏方法和技巧势在必行。结合学生的实际和高三教学的经验笔者总结了以下两种鉴赏方法:

1 借诗读诗法

借诗读诗法,是利用诗歌自身的信息——题目、注释、作者、内容等,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完成鉴赏题目的一种方法。

1.1 利用题目

题目是诗歌的眼睛,它会或多或少、或隐或显地揭示诗歌的内容。读懂题目有助于了解诗歌的内容体式,有助于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因此,我们在赏析诗歌之时,要留心诗歌标题,要学会分析题目所传达的点滴信息,要学会把握题目与诗歌内容问的关系。

例如宋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由题目可知,两首词均为怀古词。怀古的作品往往是落笔于古人古事,着眼于今人今事,从而达到以古喻今,借古讽今的目的。通过分析题目我们把握了诗歌的体式,在进一步的鉴赏时就会变得容易很多。再如陆游的《书愤》和杜甫的《春夜喜雨》,两首诗标题中的“愤”字和“喜”字,鲜明地透露了作者及作品所表达的情感。

1.2 利用注释

我们所鉴赏的诗歌大都或多或少地带有注释,充分地利用注释对我们鉴赏诗歌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例如苏轼的《h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注:本篇是苏轼于元丰5年(1082)12月在黄州所作。苏轼因所谓的“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苏轼自元丰3年(1080)2月至黄州,到元丰7年6月移汝州,在黄州贬所居住4年多。

这首词后面有这样一道鉴赏题目:本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境?结合注释我们很容易回答出来:本词表达了作者被贬之后孤独凄凉的心境。

词的注释交代了诗歌的诞生背景,它帮助我们准确地把握了诗歌的内容和感情基调。

1.3 利用作者

有时候我们会遇到熟悉诗人的陌生诗歌,这种情况下,要充分调动与诗人有关的知识储备,联系诗人所生活的时代,诗人作品中一般表达的主旨、情感,用诗作的一般风格去欣赏诗歌,同样会有省时省力的功效,所以日常的学习中要注意知识的积累与梳理。

1.4 利用内容

诗歌内容主要指诗歌中选择的意象,描绘的场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等。例如南宋张辑的《月上瓜洲》:

江头又见新秋,几多愁?塞草连天何处是神州?英雄恨,古今泪,水东流。惟有渔竿明月上瓜洲。

“新秋”和“塞草连天”表明诗歌描绘的是秋景,古人写秋一般都是“悲”的笔调,这一内容提示对我们把握本词的感情基调很有帮助。

总之,诗歌的所有信息都会给鉴赏活动提供有效的帮助,学会利用这些信息我们就能准确地把握诗作内涵,有效地完成鉴赏题目。

2 调动储备法

高三学生必定拥有相应的诗歌知识储备。调动储备法就是充分利用自己掌握的与诗歌有关的所有知识,完成诗歌鉴赏活动的一种方法。

2.1 文学知识储备

如果所鉴赏的诗歌作者是熟悉的诗人,我们就要充分调动作家生平、创作风格等相关的知识储备。以陆游为例,陆游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他的诗歌大都表达了有心报国却报国无门的忧愤失望之情,以及渴望收复中原的强烈愿望。欣赏陆游的诗作,我们可以从其生平和诗风推测其诗歌的内容与主旨。

2.2 史学知识储备

同一时代的诗人会有着某种共同性,同一时代不同时期的诗人又有着某种不同之处,因为历史影响着文学的创作。从文学的角度积累史学知识,联系史学的知识鉴赏文学作品,既有助于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诗人的创作风格,也有助于准确欣赏诗歌。

2.3 诗歌知识储备

诗歌知识涉及的内容很多,最主要的是诗歌的意象、典故、抒情主人公形象等,这一点在以诗读诗法中已有所涉及。

再以《月上瓜洲》为例,“渔竿明月上瓜洲”翅造了一个“渔翁”的形象,我们所熟悉的柳宗元的《江雪》也塑造了一个渔翁形象,虽然张词中的渔翁非柳诗中的渔翁,但两个渔翁有着诸多相似之处。如果在阅读时,能联系已知的柳宗元《江雪》中的渔翁形象,就容易回答出“‘惟有渔竿明月上瓜洲’中塑造的渔翁形象寄托了词人怎样的情怀”这一问题了。

渔翁柳宗元范文第5篇

1.《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山山是雪,路路皆白。飞鸟绝迹,人踪湮没。遐景苍茫,迩景孤冷。意境幽僻,情调凄寂。渔翁形象精雕细琢,清晰明朗,完整突出,历代诗人无不交口称绝。千古丹青妙手,也争相以此为题,绘出不少动人的江天雪景图。诗中写的是一个孤寂忧愤的渔翁形象。

2.《渔翁》 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柳氏的这首山水小诗作于永州。诗描写了一个在山青水绿之处自遣自歌、独往独来的“渔翁”形象,借以透露作者寄情山水的思想和寓寄政治却又失意的孤愤。诗的首二句是写夜、写晨。第一句平实自然,第二句却奇峰突起,用语奇特。“汲清湘”“燃楚竹”,可谓超凡绝俗。第三、四句为怪奇,写“烟销日出”,却“不见人”了,忽然“乃一声”,人在远方“青山绿水中”。这种奇趣的造语,勾勒出悦耳怡情的神秘境界,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宦途坎坷的孤寂心境。结尾二句,进一步渲染孤寂氛围。“回看天际”,只有“无心”白云缭绕尾随,可谓余音绕梁。“乃一声山水绿”句,历来为诗人玩赏称赞。

3.《垂钓》 白居易

临水一长啸,忽思十年初。三登甲乙第,一入承明庐。浮生多变化,外事有盈虚。今来伴江叟,沙头坐钓鱼。

起句“临水一长啸”采用情感迸发式的写法领起全篇,把临水垂钓与发泄悲愤情绪融合起来,痛定思痛、长歌当哭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给人以震撼灵魂的感染力。紧接着回首往事,概述人生旅途的变化,宦海沉浮、仕途得失、人间冷暖、世事盈虚,尽在一声长啸之中。后两联则表现了诗人后期的思想变化。颈联中的“浮生”即人生,“外事”指世事,“盈虚”即圆满与空虚。这一联写的是诗人身遭贬谪、饱经风霜之后对世事人生的重新审视,也是他寻求心理平衡的一种。可以看出,白居易头脑中的儒家入世思想逐渐让位于释、道的出世思想。全诗以“今来伴江叟,沙头坐钓鱼”作结,轻快潇洒中隐含着深沉的苦闷,自我排遣中也透露出几分达观。这里写的是一个故作悠闲的渔翁形象。

4.《渔歌子》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起二句描绘出一幅色彩鲜明的江南春色图。“西塞山前白鹭飞”,西塞山位于太湖附近,景色宜人,一个“前”字点出白鹭翱翔地点。青山是白鹭飞行的背景,一静一动,一青一白,形成鲜明的对比,山显得更青,鹭显得更白,相映成趣,赏心悦目。“桃花流水鳜鱼肥”,时值春汛季节,桃花烁烁,江水潺潺,正是鱼中珍品鳜鱼肥美之时,也是垂钓的大好时机。短短七字将花红、水绿、鱼肥,一派春意盎然的江南水乡景象描绘得历历在目。后三句所描写的渔翁形象,则是作者退居江湖后隐士生涯的自况。“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青箬笠,绿蓑衣”,写人物的衣着,点明人物身份――渔翁。“青箬笠”的“青”也是绿色,所以用“青”是为了避免用字重复。“箬笠”与“蓑衣”的色彩和谐鲜明,这当是渔夫衣着的“本色”,也符合作者“ 烟波钓徒”的身份。“斜风”是写风势不猛,“斜”是人的感受,是那种“微风燕子斜”的“斜风”,不一定指风的趋向;“细雨”是说雨下得不大,是那种“细雨鱼儿出”的雨,正宜垂钓。风是和风,雨是细雨,又有着箬笠、蓑衣遮风挡雨,这就点明了“不须归”的原因,进一步抒写出渔翁陶醉于山前白鹭、桃花流水美景乐而忘返,自然、闲适的心境。“不须归”三字是篇末点题之笔,也是明志之笔。相传张志和垂钓太湖时,常“不设饵,志不在鱼”,可谓渔翁之意不在鱼,而在山水也。表明了作者厌恶仕途、遁迹江湖、怡情山水的志趣。这里写的是隐逸闲适的渔翁形象。

5.《青溪》 王维

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

这是一首写于归隐之后的山水诗。诗的每一句都可以独立成为一幅优美的画面,溪流随山势蜿蜓,在乱石中奔腾咆哮,在松林里静静流淌,水面微波荡漾,各种水生植物随波浮动,溪边的巨石上,垂钓老翁悠闲自在。诗句自然清淡,绘声绘色,静中有动,托物寄情,韵味无穷。诗开头四句对青溪作总的介绍,接着采用“移步换形”的写法,顺流而下,描绘出溪水一幅幅各具特色的画面。你看,当它在山间乱石中穿过,水势湍急,潺潺的溪流声忽然变成了一片喧哗。“喧”字造成了强烈的声感,给人如闻其声的感受。当流经松林中的平地时,这条青溪又显得那么娴静、安谧,几乎没有一点声息。澄碧的溪水与两岸郁郁葱葱的松色相映,融成一片,色调特别幽美、和谐。这一联中一动一静,以动衬静,声色相通,极富意境美。再看,当青溪缓缓流出松林,进入开阔地带后,又是另一番景象:水面上浮着菱叶、荇菜等水生植物,一片葱绿,水流过处,微波荡漾,摇曳生姿;再向前走去,水面又似明镜般清澈碧透,岸边浅水中的芦花、苇叶,倒映如画,天然生色。这一联,“漾漾”绘水动貌,“澄澄”状水静貌,也是一动一静,极为传神。诗人笔下的青溪,既喧闹,又沉静,既活泼,又安详,既幽深,又素净,从不断的流动变化中,表现出了鲜明个性和盎然生意,读后令人油然而生爱悦之情。 “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诗人正是有意借青溪来为自己写照,以清川的淡泊来印证自己的夙愿,心境、物境在这里已融合为一了。最后,诗人暗用东汉严子陵垂钓富春江的典故,也想以隐居青溪来作为自己的归宿。这固然说明诗人对青溪的喜爱,更反映了他在仕途失意后淡泊的心情。这一点,写来含而不露,耐人寻味。这里写的是寄情山水的渔翁形象。

6.《鹧鸪天》 陆游

懒向青门学种瓜,只将渔钓送年华。双双新燕飞春岸,片片轻鸥落晚沙。歌缥缈,木虏呕哑,酒如清露如花。逢人问道归何处,笑指船儿此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