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韩语翻译

韩语翻译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韩语翻译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韩语翻译

韩语翻译范文第1篇

关键词:韩国语;量词;教法;句法功能

一、引言

汉语和韩语虽是分属不同类型的语言,但二者都有发达的量词(计量时用来表示事务或动作单位的系统。汉语在上世纪50年代,学术界把它定名为“量词”。韩语则认定为用于计量的“依存名词或单位名词”,属于名词范畴。汉韩量词除了主要功能相似以外,在其他方面存在不少差异,尤其是由于词义及句法上的差异给学习者学习量词及翻译量词都带来很多不便。本文试图从汉韩语量词对比的角度,探讨出一套针对韩语量词教学及翻译的策略,以此为韩语量词的教学实践工作起到一点辅助作用。

二、各要素之间的搭配关系

(一)量词与数词的搭配

韩语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其量词与数词皆分为汉字词和固有词两套,量词的用法与数词有密切关系,掌握起来较为复杂。一般来说,固有词量词与固有词数词连用,汉字词量词与汉字词数词连用。量词与数词的组合不能随心所欲。如:(年)、(月)、(日)、(分)、(层)、等汉字词量词要与汉字词数词搭配;(月)、(岁)、(双)、(碗)等固有词量词要与固有词数词搭配。而固有词数词与汉字词量词组合或汉字词数词与固有词量词组合则要受到一些选择限制。汉字词数词跟固有词量词组合的时候,大多数数量组合显得不自然。如:三只熊,如果用汉字词数词跟固有词量词组合在一起,为:“”就显得很不自然。但有时固有词量词也与汉字词数词组合,汉字或外来语量词也与固有词数词相组合。如:一斤牛肉“”、两匹布“”中汉字词量词“”、“”之所以能与固有数词组合,是因为这些量词在韩国人的意识中已经生活化、本土化的缘故。

部分固有数词与量词结合时,形态要发生变化,这也是韩语量词的一大特点。这一类的量词包括:(1)、(2)、(3)、(4)、(20)等。这些数词在与量词组合时形态分别变为、、()、()、。日常生活中,如果计算不超过20左右的较小的数目时,常用固有词数词和固有词量词连用;在计算较大的数目时,则用汉字词量词和汉字词数词连用。这一点汉语的数词、量词不仅没有内部形态变化,而且他们的结合也固定不变,掌握起来就显得容易得多。由于这方面的差异,在韩语的量词教学中,常常会发现学生们造出如下的句子:

这些是典型的数词与量词搭配不当及形态不当的错误例子。这是由于韩国语中存在两套数量词导致的结果。因而,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准确掌握和使用韩语两套量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量词与名词的搭配

汉语名词与量词结合时,名词总是处于主导地位。它的存在决定了对量词的选择。同时量词也对名词起制约作用。正如熙(1982:48)说指出的:“名词跟它相配的个体名词之间有的时候在意义上有某种关系”,它们之间的搭配是有一定条件的。如:

表示衣服的量词是:“件”“套”,不能用“张”“条”等;有平面的,薄的东西,如:纸张、车票、床等的量词一般用“张”;汉语中单常用量词就有七百多个,且广泛适用于各种事物,分工细致,各司其职。

相对汉语有很多专用量词,韩语的量词对名词的制约作用相对弱一些。韩语量词中有很多万能型的量词。如:“”这一量词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无论是天上的飞禽,还是地上的走兽,都可以以它作量词。如果把这类韩语的量词一一翻译成汉语,许多量词找不到一对一的词,要用汉语习惯上用的量词去更换这一类量词,以求译词符合汉语的习惯。

韩语固有量词和很多汉语量词有对应关系, 虽然有些意义比较相近,但二者之间同少异多,这是由于部分量词的适用范围在韩汉语不同,所以翻译时也应特别注意。

汉语的“个”是泛指量词,可以用于若干事物,也可以表示人。但“个”在表示“人”的数量的时候,和“位”“名”比,又带有明显的随意色彩。韩语中和“个”相对应的量词为“”,在韩语里,“”不是表示人的量词,而是表示事物的量词。因而,把汉语中的“一个人”翻译成韩语时,绝对不可翻成“ ”,而应翻译成“”或 “”。

三、句法功能特点

(一)名量词在句子中的位置

汉语名量词在句子中,一般放在被限定的名词的前面,构成“数词+量+名词”的格式。如:

两个人、三本书、四条裤子、一张桌子、一头牛。

韩语名量词在句子中跟名词组合可以有两种语序:一是放在被修饰的名词后,构成“名词+数词+量词”的格式;二是像汉语一样,构成“数词+量词+名词”的格式。如:

在把韩语的第一种语序翻译成汉语的过程中,应采用倒置的方法。

汉语习惯于把数量词放在名词之前做名词的定语,韩语则习惯于把数量词放在名词之后做同位语。只有在极为特殊的情况下,为了突出数量的意义、强调数量在句子中的作用时,韩语才会把数量词放到名词前面去。值得注意的是,现代汉语的个体量词与名词之间不能加表示所有的助词“的”。如,不能说“一个的苹果”,“两张的桌子”。 而韩语通常在数量结构与名词之间要插入属格助词“”。如:

韩语数量+名词的结构中名词主要限于指人名词,或是表示团体、机关单位的名词。否则,数词+名词的组合显得很不自然。如:

教学中还需要给学生补充说明的一点是,现代汉语的数量短语中的量词是具有强制性的,即数词和名词之间必须用量词来连接,而韩语的数词可以不带量词,直接跟名词结合,即量词可以省略。所以在翻译这一类词时,要注意添加相应的量词,这也是翻译韩语量词的方法之一。但需要提醒的是这种组合(数名结构和名数结构)是有条件的:一是名词主要限于指人名词和部分可数名词;二是数词表示的数目要小,小数目字相对自由,大数目字则受限制。否则,表达就会显得很不自然。如:

(二)动量词在句子中的位置

汉语动量词可以跟在动词的后边形成一个述补短语,构成“动词+数词+量词”的格式。而韩语的动量词要放在动词的前面,形成“数词+量词+动词”的格式。韩语的动量词翻译成汉语一般应为动量补语。如:

通过以上的比较不难看出,汉语的量词短语与名词组合时,它的位置和韩语比相对固定,汉语的名量词与韩语的动量词的格式相仿,相反,汉语的动量词的格式和韩国语的名量词的格式相仿。

四、结语

韩语翻译范文第2篇

关键词:韩中;中韩;翻译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中韩两国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为此,中韩与韩中翻译所负载的文化信息也不尽相同,即中韩和韩中翻译除了结构上的差异,还存在文化差异。美国语言学家Edward Spair说:“语言背后存在着其他东西,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由于韩半岛是中国的近邻,在韩国语当中有很大一部分日常用语是以汉字的某些词源发展而来的,而且韩语和汉语间的翻译有很多文化相似又有相异的地方,两国拥有非常悠久的文化交流历史。只有了解了中韩之间的文化差异与相同点才能更好的将中文翻译成韩文或是将韩文翻译成中文。

一、韩中重结构,中韩重语义

我国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曾经说过:“就句子的结构而论,西洋语言是法治的,中国语言是人治的。”求――那时,数码时代就已经到来了。为此,需要注意韩文汉字词和汉语词异同:很多汉语汉字词“形”同,并且“义”也几乎相同,即所谓“同形同义”词。每个词汇都是词义和发音上借助汉字词,翻译者可以顺利理解并掌握的;有些韩国语汉字词和汉语词词义相同但汉字书写顺序相反,韩中翻译中有大量的汉语里没有的汉字词,韩国语在汉语的词的基础上产生了很多新词。韩国语中的汉字词与词是按照汉字词在汉语中理解的意思翻译,就会造成不同的翻译失误。例如韩国语中的“翌早”可以被具、武器、生活用具及各种艺术品等被称之为文物”。初级翻译阶段,在表达汉语时容易把韩国语的一些汉字词套在汉语上,有时可能套对了有时就套错了。

二、翻译单位的不同

在中韩翻译的过程中,‘翻译单位’虽然是中韩翻译的基础问题,但翻译不一样,中韩翻译的主要对象是文脉关系上的意义、文化因素、语言和文化之间的特殊文本类型性习惯等。而韩中翻译只要考虑上下文联系就可以,在翻译者的观点上是互补关系。

三、韩中多短句,中韩多常句

多长句,中韩翻译只要结构上没有出现错误,许多意思往往可以放在一个长句中表达;韩中翻译不同的意思往往通过不同的短句表达出来。分别由不同的句子表达,整个句子被化整为零。

四、中韩翻译与韩中翻译的文本比不同

一般来说,将中文翻译成韩语过程中句子的个数会变多。即在汉语翻译成韩语时经常变成两个以上的句子。中韩翻译在说明句子结构的特征时对于同一内容要把全部句子放在一个句号里。韩语谓语后位不能添加别的成分,主语和动词之间存在太多词汇的话会妨碍可读性,因此因此翻译成汉语的时候,压按照韩语的习惯配合,调整句子长短。

中韩翻译中,一是要考虑标点符号,二是考虑句群和段落的共同点,句群和段落都是为句子做基本单位的结合。

五、韩中多从句,中韩多分句

韩语句子不仅可以在简单句中使用很长的修饰语使句子变长,同时整个句子尽管表面上看错综复杂却是一个整体。因此,韩中翻译结构相对松散,韩语句子中的从句翻成汉语时往往成了一些分句。

而韩中翻译给我们的感觉是译文中没有从句,有的只是一些不同的分句。

六、方法的不同

1.韩中翻译方法

(1)音译:音译是把一种语言文字的发音所运载的信息,用另一种语言文字的与原文发音相近或相似的语言来表达的翻译方法。把人名、地名、国名连在一起使用,不可拆分,否则没有意义。

(2)直译:直译指在翻译过程保持原文内容、又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交流”“太平洋战争等”。韩中翻译有许多的这样的汉字词都可以采用直译的方法进行翻译。

(3)意译:意译是使译文符合汉语规范。由于韩文与汉文两种语言有着不同的民族文化、风俗习惯,因此翻译时不能逐字翻译。凡是语言都言外之意的只有在正确理解原文基础上用规范汉语加以表达就可以,这才真正做到“意译”。

2.中韩翻译方法

(1)增译法与省译法。韩文和汉文由于语言习惯不同而不能准确地表达原文的含义,在中韩翻译的过程中需要对译一些必要的增添或删减,以便于使译文更加通顺流畅,表情达意。

(2)移位转换。韩文和汉文的表达习惯不同,所以在中韩翻译过程中要根据广大读者的需求和表达习惯把原文的语序进行必要的调整,这就要求翻译者对原文的主、谓、宾、定、状、补等句子进行必要的位置转换。

七、中韩翻译和韩中翻译设定

首先理解将汉语文本的句子翻译成韩语,要证明汉语文本上已经画有句号的句子翻译成韩语的时候,需要将意义完整翻译的现象。句子群是几个句子连接成更大的句子,不过句子之间存在一个意义上的关系。中韩文本里的各个概念和那关系上的结构互相收容结合的方式是文本的本质。在韩中翻译过程中,在目的语言汉语里不能找出跟出发语言韩语的最小分节相应的意义单位。翻译单位设定过程上,出发语言要只有取得多少的出发语言韩语的意义单位才能得到最小意义分节等价。

八、二者对归化和异化的界定方法不同

在韩中翻译中,采用异化法能使不懂外语的人们通^阅读译文来进行更好的理解。

例1:???? ???? ??? ???? ??? ??.

归化: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异化:两人是伴,三人是患。两个译文形象生动,但“和尚”一词有过度归化之嫌,而且异化也通顺流畅。同时还保留了原文的文化韵味,也容易为读者所理解。

例2:?? ??? ????? ?? ??? ??? ???? ??? ??? ??? ?? ???.

归化:宁为鸡首,勿为凤尾;异化:我宁愿在条件差的边远小镇当校长也不愿在条件优越的城市当教员。归化译法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又使读者一目了然,但确不符合“损失最低原理”。而异化译法实现了翻译传播文化的光辉使命。

在中韩翻译中需要采用异化法,中韩的异化翻译中注重句子的主次。文学翻译中异化译法应作为主导译法,归化译法不能采用异化译法时作为辅助手段使用,这样才兼具可理解性和可欣赏性。

参考文献:

[1]张敏,朴光海,金宣希.韩中翻译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沈仪琳.中韩翻译技巧[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3]白林,崔健.汉朝语对比和常见偏误分析[M].北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韩语翻译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片名翻译; 韩国电影; 艺术价值

随着电影的广泛普及,电影名称的翻译也成为重中之重,而且在翻译的过程中还要特别注意文化移植的特性,同时准确、及时地反映电影内容,最终实现电影的商业利益。电影名称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电影主题的体现,还关乎观众的接受程度。韩剧的热潮也不间断地涌向我国的电影市场,在1998年的时候,韩剧只占我国五分之一的份额,到2004年,韩剧进占我国市场的份额已经达到了一半之多,在2006年的时候,随着韩国电影《汉江怪物》的上映,观看人数占韩国总人数的五分之一之多,观影率无疑已胜过国际大片,同时也跃居电影排行榜之首的位置,市场的占有份额也达到历史新高。从此,韩国电影的发展已迈入顶端时期,并且已经可以和国际大片一较高下。在韩国电影的大好前景发展下,韩剧也受之影响不断进入我国的市场,于是在我国也掀起了韩国电影、电视剧的一片热潮。然而,目前却紧缺有关从事专门韩剧翻译方向的人员。其实,影视剧的翻译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播,不仅仅局限于语言上的植入。在这几年的发展进程中,欧美大片的电影翻译已经取得了可观的成果,然而韩国电影的翻译仍停滞不前。

一、电影片名翻译原则

电影名称的翻译至关重要,不仅有利于电影的宣传作用,还直接影响到观众的审美。电影名称的翻译是对原名的再创造,使其更切合、恰当地反映电影主题,并起到吸引观众眼球的目的。

(一)忠诚原则

电影名称翻译的首要原则就是要如实地反映电影的内容,也就要求遵循忠诚的翻译原则。无论是电影的原名还是翻译后的名称,其最终目的就是要服务于大众的艺术情趣,给予观众身心愉悦的艺术感觉。电影名称的翻译就涉及相关的翻译方法,最常用的就是直译法,这种方法是最直观的表达形式,也能正确地表达电影中心思想。但无论是任何一种翻译方法的运用,翻译后的电影名称必须始终围绕电影内涵而展开,特别是一些因不同文化而增加的翻译难度,这时就需要翻译人员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准确无误地掌握电影情节之外,还应寻找最适当的字词来实现翻译的目的。纵使在历史上我国与韩国都有密切的往来,但在具体的风俗习惯、地理地貌、价值取向等方面也存在相当大的不同之处,所以,翻译人员就要对电影的原片名及其相关的文化氛围做到最大程度的熟知了解,再来保证电影片名翻译的忠实度。

(二)目的原则

无论是做任何方面的翻译,都有其相关的目的,因为目的才是推动翻译工作进行的保障,但目的不仅仅只限于有关电影方面的目的,也可以是翻译人员自身的工作要求,如果要论哪一层面的目的性最强的话,可以归结为实现观众的目的最为突出。因为电影名称的翻译关乎两国之间不同文化的区域性,在翻译的过程中,既要保证原片名语言结构的统一性,还要使翻译后的电影名称符合我国观众的审美习惯,并不是刻意的只保持电影的原貌而变得僵硬呆板。

(三)功能对等原则

电影名称的翻译不仅要保证语言的通顺,还要使电影名称与电影主题如出一辙,在面对两个不同国家的语境范围时,在保证能体现原国的文化气氛时,还要使翻译后的电影名称能与观众产生共鸣。但最终的结果都要实现商业利益化,翻译人员必须关照两国之间存在的语言文化的不同点,更要站在中国观众的角度上,使电影名称的翻译能成功地掳获观众的眼球,促使观众有看电影的想法,这就是电影翻译对等功能的体现。

二、韩国电影片名翻译策略

电影名称的翻译并不是口头上说说而已,也不是人们误以为的照搬照抄的形式。电影名称的翻译要基于原名所体现的文化意味,又要迎合观众的审美,同时实现电影艺术的最终价值。

(一)直译法

在翻译领域中,已经基本归纳出几种常用可行的翻译方法,其中直译法是最直接有效的翻译方法,但这种方法的运用也必须保留原语境中所表达的文化元素,然后在翻译过程中还要实现意义上的对等关系。这种方法惯用于韩国电影的翻译,基本遵循原文的语言信息,进行词汇、结构、意义上的完全对应。在韩国的电影中,电影名称的翻译一半以上都是直接采用直译法,导致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我国与韩国在历史上的普遍交流,及至现今,韩国的语言文化中都还保留了许多我国的汉字结构,这种现象可以单看电影名称就可以得到印证。所以正因为如此,涉及中韩两国的电影名称翻译大部分都只需要直译法的加工就可以一步到位。

对于韩国电影名称中有相关汉字的翻译就显得简单得多了,只需要翻译人员掌握一定程度的韩语就可以清楚地掌握大概意思,这类的电影名称显得比较浅显易懂,而且都是与汉字一一对应的。所以在面对这一种翻译情况时,就能很轻易地找到汉语中相对应的语言结构,翻译工作也较简单,并且也符合我国观众的语言习惯。

除了借用我国的汉字之外,韩国的文字中还有很多外来语言文字,但在我国的语言系统中,外来语却引用得较少,在这种情况下,韩国的电影名称翻译也可直接采用直译法。

有许多的电影名还直接就引用与电影相关的人名或有代表作用的地名,而此时,这些人名或地名又有意义上一致外来语,所以在这种翻译情况时这些特定的名称就会采用音译转化过来,剩余的部分仍然用直译来完成。

综合所述,直译法是作为电影名称翻译时的最有效、最直接客观的翻译方法,特别是针对韩国电影与中国电影名称的互译时,直接采用直译法就可以实行,就算是在对西方的电影名称翻译时,直译法也是最常运用的,体现了对原文化的尊重。

(二)换译法

但还有很多翻译情况是直译法所不能满足的或者是不能切合原电影主题思想的,于是在面对原片名意思不准确或方向不明确时,就会用换译法来代替。换译法的真正意思就是指翻译人员对原片名中某一些字眼进行替换,并且部分翻译是不受原电影或电影名称的限制,选择更恰当的词汇来代替的一种方法。换译法的要求很高,要求翻译者对原电影内容有十分的了解与熟知,还要调动翻译者自身的操作能力,并且结合中国观众的审美意向,使其翻译后的名称获得双向效果的保证。

全部换译方法,可想而知就是完全不顾原电影名称的翻译,翻译者着重根据电影内容而总结出另外一种替换名称。这种翻译方法运用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显示出电影的主题内涵,当然也是商业价值最直接的体现。例如一部从名称字面意思上看韩国电影名称可得知是有关于校园师生之间的唯美故事,根据原电影名称的翻译就把它译为《老师的恩惠》,但其实电影的题材是一部恐怖片,于是通过换译法就把它翻译为《谢师宴》,只要看电影名称就可以大概了解相关的电影内容,而且通过两部电影名称的比较,可以得知第二个名称是通过音译而转化过来的。而且名称又隐含电影里的故事背景,就实现了双重功能,可以称之为是一个成功的翻译例子。

与全部换译相对的是部分换译,这种翻译方法是指在翻译过程中有一部分是不按照原名称来翻译的,也就是有部分的词汇已经转换了。在这种翻译方法中,保留了原名称的重要信息,只改变其余的词汇。

(三)移位法

在词汇意义上,虽然中韩两国存在许多一致的地方,但每个国家的语言表达却不尽相同,特别是语序上也存在多方面的不同之处。针对这种问题的出现,对相关的韩国电影名称的翻译时就要侧重于关照中国人正常的语言语序的表达,要考虑到具体的语言特点。

韩国电影名称的表达不仅只局限于个别的词汇,其中还有许多以句子来表达的,这种情况就需要移位法才能恰当表达。中韩两国的语言表达的语序不同就直接导致了片名翻译时的词汇先后位置也发生改变。

还有一些特别情况,原片名并不是一个完整的句子结构,也要借用于移位法来完成,这种情况就通常是指根据原片名翻译过来的语言不适用于中国观众传统的语言表达,此时,为了满足中国观众的语言文化就会用移位的翻译方法。

(四)增减法

另外,增减方法的运用也非常普遍,通常在为了实现原电影名称与翻译后的电影名称的词汇意义上保持一致,就是适当增减词语,增减法也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增加词汇,另一个是缩减词汇。但在韩国电影名称的具体翻译时,这种增减法的运用只占了一点点的比例,只用缩减的方法也几乎没有,所以总结起来就把两者归为一类。

为了恰当表达意思,韩国电影名称在翻译时通常会使用到适当的增添手法,其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阐述电影主题,切合中国观众的语言习惯。在2006年后的多部影视作品中,运用到增添词汇翻译手法的并不多,一般都只用于增添电影内容的关键元素。如风靡一时的韩国电影翻译后为《汉江怪物》,其中“汉江”就属于增添的词汇,而且是指一个地名,在有些时候,为了突出电影情节组成要素的某一点就会适当做添加。

增减法的运用本身就很少,特别是要缩减的翻译则几乎寥寥无几,缩减法只是为了使电影名称的语言表达更加简练合理,片名的要求就是要实现精炼这一目的,而且读上去也不重复累赘的感觉,缩减词汇的方法基本就是为了达到这一效果而存在的。

三、结 语

在有关翻译时方法的选择都要遵从充分熟知并理解电影的主要内容而开始,在处理韩国电影的翻译过程中也是如此。翻译的进行要考虑到多方面的因素,其一是了解两国之间的历史文化氛围,并掌握相关的电影主要内容与原电影名称所隐含的意义;其二是要特别注重对本国文化与语言习惯的理解,也是作为翻译工作必不可少的影响因素。所以翻译工作者只有充分掌握涉及有关影响翻译因素的问题,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理解,才能反映准确的翻译信息,也才能做到文化的移植,主题的揭示,最终实现电影的商业价值。

[参考文献]

[1] 马淑红.小议韩国影视剧翻译的若干问题[J].科技咨询导报,2007(27).

[2] 朴艺丹.韩国电影翻译之片名翻译方法[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11).

[3] 马雁.韩国影视剧片名中文翻译研究[J].科技信息,2011(12).

韩语翻译范文第4篇

关键词:英汉谚语;文化;文化差异;翻译原则;翻译方法

Abstract:Proverbs,whichderivefromlifearethecondensationandembodimentofthelanguageandcultureofanation.Theycanreflectgeography,history,customsofanation.Soitisnecessarytostudyanation''''sproverbswhenwetrytostudyitsculture.EnglishandChineseproverbs,beingtreasuresoftwodifferentlanguages,seedistinctdifferencesresultedfromculturaldifferences.ThisessayusessometypicalexamplestocompareandanalyzethedifferencesbetweenEnglishandChineseproverbsfromthepointoforigin,geographicalenvironment,customs,religiousbeliefsandhistoricalculture,etc.Proverbsaredifficulttotranslatebecauseoftheirdistinctivecharacteristicsandtheiruniqueculturalbackgrounds.Inordertopresentanadequatetranslationofaproverb,wecanusefourtranslationmethodsflexibly:literaltranslation,freetranslation,equivalenttranslationandliteraltranslationcombinedwithfreetranslation.

Keywords:EnglishandChineseproverbs;culture;culturaldifferences;translationprinciples;translationmethods

一、引言

谚语来源于生活,是一个民族语言和文化的高度浓缩和集中体现。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说:“Geniuswitandspiritofanationarediscoveredbytheirproverbs.”(一个民族的天赋、智慧和精神都从他们的谚语中表现出来)。由于地理、历史、、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英汉谚语承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它们与文化传统紧密相连,不可分割。[1]本文借助一些典型的例子,从起源、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历史典故等文化侧面入手,探讨了英汉谚语之间存在的文化差异。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差异,同样字面意义、形象意义的话可能具有完全不同的隐含意义。隐含意义才是说话人或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正意义。英汉谚语之间的多方面差异可归为两类:一是形象意义的差异,一是隐含意义(包括褒贬义)的差异,而它们都是字面以外的意义,即文化差异的具体反映。[2]本文试图对英汉谚语的翻译作一些探索,提出了英语谚语翻译的具体原则及方法。

那么何为谚语呢?谚语是通俗简练、生动活泼的韵语或短句,它经常以口语的形式在人民中间广泛地沿用和流传,是人民群众表现实际生活经验或感受的一种“现成话”。[3]它是在民间流传的固定短语,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是社会经验的总结。谚语作为民间文学形式的一种,具有诗的活泼,文的凝重,熟语的简洁。[4]

二、英汉谚语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

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1871)一书中,首次把文化作为一个概念提了出来,并表述为:“文化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作为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5]可见文化的覆盖面很广。谚语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反映一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英汉谚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起源差异

首先,英汉谚语都受到宗教思想的影响,但同中又有异。英谚受基督教的影响,反映了基督教的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范,如:Norespecterofpersons.(一视同仁);Manpropose,Goddisposes.(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等,而汉谚则受到“儒”、“释”、“道”三教的影响,如:“养儿防老,积谷防饥”是儒家的思想;“不看僧面看佛面”是佛教的思想;“饶人不是痴,过后讨便宜”是道家的思想。

其次,英汉谚语的起源差别还是很大的。英谚中有大量出自典章及名人的作品中那些脍炙人口的词句,如:Neversaydie.(永远不要说“死定了”)出自英国小说狄更斯的《匹克威克外传》;而汉语文史学家们则认为汉谚相当一部分出自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如:“远亲不如近邻”是对日常生活经验的总结。

除此之外,英谚中有许多来自拉丁文、法文等的外来语,有些甚至保留了原文,如:Cherchezlafemme.(找出祸水)这是一句保留在英文中而以法语原文形式出现的谚语;而汉谚吸收了大量少数民族谚语,如:“劣行过四十年仍会败露”来自维吾尔族谚语;英谚中有许多来自寓言故事、神话传说,如:Loveisblind.(爱情是盲目的)来自罗马神话,而汉谚中有大量农谚,如“宁在时前,不在时后”。[6]

(二)、地理环境的差异

谚语的产生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英国是一个四面环海的岛国,英吉利海峡是欧洲许多国家通向大西洋的唯—出口,也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海上要道之一。因此英国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于世界,这对英谚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英语中就有许多与航海有关的谚语,如:totakethewindoutofone’ssail(先发制人,抢占上风),togowiththestream/tide(随波逐流、顺应时势),tobeallatsea(不知所措)。英国独特的地理环境使捕鱼业在其经济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这也为英语留下了大量与渔业有关的谚语,如:hook(land)one''''sfish(如愿以偿,用诡计得到想要的东西),haveotherfishtofry(有其他鱼要煎——有其他事要做),playafish(让上钩的鱼不停地拖动钩线而致疲乏)等。而中国是一个内陆国家,千百年来以农业为主,人与土地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汉语中就有许多与河流、土地和农业有关的谚语如:一帆风顺、过河拆桥、隔岸观火、拔苗助长、五谷丰登、瓜熟蒂落、春华秋实、根深蒂固、沧海桑田等。[7]

(三)、习俗差异

英汉习俗差异是英汉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方面,最典型的莫过于在对狗的态度上。狗在汉语中是一种卑微的动物。汉语中与狗有关的词语大都含有贬意:狐朋狗党、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狗腿子等。尽管近年来养庞物狗的人数大大增加,狗的地位似乎有所改变,但狗的贬义形象却深深地留在汉语言文化中。而在西方英语国家,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所以西方人不吃狗肉。英语中有关狗的谚语除了一部分因受其他语言的影响而含有贬义外,大部分都有褒义。在英语谚语中,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如:Everydoghashisday.(人皆有出头日);Loveme,lovemydog.(爱屋及乌)等。与此相反,中国人十分喜爱猫,用猫比喻人,常有亲呢的成份,如:Acathasninelives.(吉人自有天相),而在西方文化中,猫被用来比喻心地恶毒的女人,如:Catshidetheirclaws.(知人知面不知心)。[8]以狐狸为形象时,汉语强调狐狸尾巴露出破绽。如:Thetaildoesoftencatchthefox.(常凭尾巴抓到狐狸),而英语强调狐狸花招多,难对付,如:Whenthefoxpreaches,thenbewareyourgeese.(遇上狐狸说教,当心鸡鹅被盗)。汉语认为失去马也无妨,说不定会带来好运,如: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而在英语里认为马不可失,如:Betterlosethesaddlethanthehorse.(宁可丢鞍,不可失马)。

(四)、方面

是人们精神活动的一个方面,对民族文化有一定的影响。与有关的谚语也大量地出现在英汉语言中。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人们相信有佛祖在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因此汉语中有许多含“佛”、“庙”等的谚语,如“借花献佛”、“无事不登三宝殿”;[9]汉语反映道教思想的谚语有“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乐极生悲”等。以孔子为祖师的儒家学派在思想意识上也占有重要位置,儒家思想在汉语谚语体系中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如:“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恭敬不如从命”;有关幸福的谚语如:“平安就是福”、“身在福中不知福”;还有像“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等提倡伦理教化和道德修养的谚语。在西方许多国家,特别是在英美,人们信奉基督教,在基督教中,上帝是唯一的、至高无上的神。因此在宗教生活及其活动中产生了许多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的英语谚语,如:Naturedoesnothinginvain.(造物主无所不能);Godhelpsthosewhohelp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助的人);[10]Intherightchurch,butinthewrongpew.(进对了教堂,但坐错了椅子)比喻“总的来说是对的,但细节上不对”。[11]

(五)、历史典故

英汉两种语言中还有大量由历史典故形成的谚语,在中国典籍中,谚语多半出现在诗书、传说、诸子论著中,这些谚语结构简单,意义深远,对人很有警策和教育意义。如“名落孙山”、“叶公好龙”等都来自历史典故。《诗经》中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论语》中名句有“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等。而英语典故谚语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来自《圣经》的谚语,如:WeareallAdam’schildren(我们都是亚当的子孙);二是来自希腊罗马神话的谚语,如:Pandora’sbox(潘多拉之盒—灾难、麻烦、祸害的根源)。三是来自《伊索寓言》,如:adoginthemanger(狗占马槽,占着茅坑不拉屎)。[12]四是由莎士比亚等文学大师的作品中来,如:Brevityisthesoulofwit.(简洁是智慧的灵魂)。[13]当然,英语谚语的来源不是单一的英国文献,而是多种来源,除以上提到的外,还有来自西欧各语言的谚语。例如,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那》一书中写的:Allhappyfamiliesresembleoneanother,everyunhappyfamilyisunhappyinitsownway.(幸福的家庭彼此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其不幸)。来自法语的谚语有:Don’tputthecartbeforethehorse.(不要本末倒置)等。

三、英语谚语翻译的具体原则和方法

语言是文化的表现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汉谚反映汉族的文化特点,英谚反映了英语民族的文化特点。因此,翻译谚语时,仅以语言之间词汇的同义性(等价性)为前提,寻求对等是不够的。奈达(Nida)指出:“所有的翻译,不管它是诗歌还是散文,都必须关心接受者的反应;因此,翻译的最终目的,从它对观众产生的效果而看,是评价任何翻译的最基本的因素。”所以,在把英谚翻译成汉语时,译者须多运用汉语的表现手段,力求能再现英语谚语的语言风格和丰富内涵。只有多注意英谚字面以外所特有的语言内涵,才能使译文讽喻得当,宜于说理,又不失原来谚语所具有的语言形象。

关于翻译标准,中外翻译理论家们提出了不同的主张,从严复的“信、达、雅”,傅雷的“重神似不重形似”,到张培基先生提出的“忠实通顺”到美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EugeneA·Nida(奈达)的“功能对等(functionalequivalence)”或“动态对等(dynamicequivalence)”。这些主张虽然侧重点有所不同,但中心都是译文要忠实准确地表达原文的意义,保持原作的风格。所谓忠实表达原文的意义,指忠实表达原文的字面意义、形象意义和隐含意义三个方面。但是,并不是原文的每句话、每个词汇都同时具备三种意义,尤其是,任何两处语言文化都不可能完全相同,要把原文中的三种意义全部再现于译文常常是不可能的。如果字面意义或形象意义与隐含意义在翻译时由于文化的差异出现矛盾,字面意义或形象意义应当服从隐含意义。其次,原文的形象意义在目的语中可能会找不到对应—或者没有相同的形象,或者虽然形象相同,隐含意义却冲突,这时首先要考虑的是隐含意义的准确表达,可更换另一个译文作者熟悉的形象,或者舍弃形象意义,只译出隐含意义。总之,隐含意义,也就是原文意欲表达的意义是最重要的。[14]例如:EastisEast,andWestisWest.如果按字面意思译成“东就是东,西就是西”就不能完全表达该句的隐含意义,而译成“东方毕竟是东方,西方毕竟就是西方”能反映出作者对东西方差异的感叹。[15]

在翻译方法上,如果采用直译能准确表达原文意思应尽可能采用直译;如果直译不能再现原来谚语的丰富内涵,就可采用意译、对等翻译、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等翻译方法,这样才能较完整地保留原文的神韵,使译文形象生动。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英语谚语的翻译方法:

(一)、直译法

所谓直译法就是指在不违背译文语言规范以及不引起错误联想的条件下,在译文中保留英语谚语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的方法。采用直译的谚语多半是英语和汉语在谚语的比喻和形象方面基本相同的部分,或者是直译后一目了然,不至于产生误解的。[16]如:Pacticemakesperfect(熟能生巧);Wallshaveears(隔墙有耳);New-borncalvesmakelittleoftigers(初生牛犊不怕虎);Afireoncitywallbringsdisastertothefishinthemoat(城门失火,殃及池鱼)。[17]

(二)、意译法

有些英谚的表达方式因含有英语语言国家所特有的历史典故或文化背景,如果直译,则译文可能会牵强附会,也不易为中国读者所理解。因此在通常情况下舍弃原语的表达形式,采用意译,则可避免在某些情况下因直译而引起的拖泥带水,造成误解等弊病。例如,Achilles’sheel若直译为“阿克勒斯的脚后跟”并不能让大多数人理解,而译出它的隐含意义“唯一致命弱点”更恰当。[18]这样的例子还有:

1)Infairweatherprepareforthefoul.如译成“晴天要防阴天”,不如译成“有备无患”或“居安思危”或“未雨绸缪”。

2)Murderwillout.如译成“谋杀终必败露”,不如译成“纸包不住火”。

3)WhenGreekmeetsGreek,thencomesthetugofwar.如译成“希腊人相遇希腊人,定有一场好斗”,不如译为“两雄相争,其斗必烈”。

4)Everymanhasafoolinhissleeve.如译成“人人袖子里都装着个傻瓜”,不如译为“人人都有糊涂的时候”。[19]

(三)、对等翻译

谚语是群众长期以来对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的规律以及生产生活经验的科学总结。英美国家人民和中国人民之间存在相似的经验和阅历,对世界的认识在不少方面也是相似的,这使两个民族的谚语具有很大的相似性。有些英语谚语和汉语谚语在内容上不谋而合,具有相同的内涵,运用或大体相同的形象,或大体相同的比喻和修辞来阐述相同的道理,在这种情况下,运用同义的汉语谚语来翻译英语谚语“一方面可使译文更加通顺,另一方面更容易为译文读者理解和接受。”(冯庆华,1995:144)如:

1)Diamondcutdiamond(棋逢对手);

2)Twocanplaythegame(孤掌难鸣);

3)Tofishintroubledwaters(浑水摸鱼);

4)Likefather,likeson(有其父必有其子)。[20]

(四)、直译和意译的结合

有时在翻译一些英语谚语时,单纯的直译使读者不能理解其含义,而意译也不能确切地表达原来谚语的含义。这时可采用直译、意译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翻译,以弥补直译难达意,意译难传神的不足。译文可直译其字面意义,再点出隐含意义,使译文形象生动,以期收到画龙点睛的效果。[21]例如:

1)Cutyourcoataccordingtoyourcloth(量布裁衣,量入为出);

2)EvenHomersometimesnods(荷马也有瞌睡时,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3)IfIhavelostthering,yetthefingersarestillthere(戒指虽丢失,手指仍然在;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四、结论

综上所述,谚语历史久远,汇集了大众的智慧,把丰富多彩的内容浓缩在高度洗练的形式之中,是人类各民族文化中最古老、最有价值的语言表示形式之一。它经过长期积累,不断丰富,以凝练、警策、对仗、和谐、形象、寓意精辟、富有民族性等特点成为民族文化中的瑰宝。所以通过英汉谚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的学习,不仅可以了解各国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扩大视野,还可以学会从微观的角度来看待事物,树立跨文化交际的思想。

参考文献:

[1]张宁.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J].中国翻译,1999年,第3期:p.23。

[2]张宁.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J].中国翻译,1999年,第3期:p.23。

[3]武占坤、马国凡.谚语[M].第二版.内蒙古: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7年.p.3。

[4]方梦之.译学辞典[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年.p.186。

[5]陈丽英.英汉习语的语用意义对比及翻译[J].龙岩师专学报,2003年,第21卷:p.107。

[6]周淑萍.英汉谚语渊源比较分析[J].南平师专学报,2003年,第22卷:p.92。

[7]陈丽英.英汉习语的语用意义对比及翻译[J].龙岩师专学报,2003年,第21卷:p.107。

[8]张宁.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J].中国翻译,1999年,第3期:p.23-24。

[9]陈丽英.英汉习语的语用意义对比及翻译[J].龙岩师专学报,2003年,第21卷:p.108。

[10]沈超英.《圣经》与英语谚语[J].大学英语,2002年,第3期:p.45。

[11]陈雯.英语习语文化内涵探微[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p.45。

[12]陈丽英.英汉习语的语用意义对比及翻译[J].龙岩师专学报,2003年,第21卷:p.108。

[13]李群.英语习语与基督教[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p.29。

[14]张宁.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J].中国翻译,1999年,第3期:p.24。

[15]梁茂成.英汉谚语的理解与翻译[J].中国翻译,1995年,第6期:p.36。

[16]邱凯端.论英汉习语翻译的异同[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p.99。

[17]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年.p.163。

[18]张宁.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J].中国翻译,1999年,第3期:p.25。

[19]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年.p.165。

韩语翻译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英汉两种语言都有着大量习语。习语是一个民族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本文首先对英汉习语的异同进行了比较与分析,进而论述了几种英汉习语的翻译方法,以期能够对英汉习语的互译有所帮助。

    On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Idioms and Their Translation

    Zhang Huan

    (Anyang Normal University, Henan Anyang 455002)

    Abstract: English and Chinese are both rich in idioms. Idioms are an important part of language and have rich cultural connotations.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compares English idioms with Chinese ones and then introduces some translation methods of idioms.

    Key words: idioms; comparison; translation

    习语除了固定的短语或表达法外,还包括口语体、谚语、格言乃至一些俚语。英汉两种语言同属较为发达的语言,故都拥有大量习语。英汉习语源远流长,都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底蕴。英汉习语反映了两个不同民族的不同的历史、经济生活和思维方式。英汉习语有极强的概括和表现能力,形象生动,寓意深刻,韵味隽永,为人们所喜闻乐见。

    1 英汉习语比较

    1.1 英汉习语的基本共性

    1.1.1 结构的固定性

    习语从其结构来看,有其自身的完整性,其中各个组成部分是固定的,不可任意拆开或替换,如“pull somebody’s leg”(愚弄某人)不可变单数为复数;“by twos and threes”(三三两两)不可按汉语习语改为“by threes and twos”.又如汉语的“去伪存真”不能说成“去假存真”,“三言两语”不能说成“两语三言”,虽然前者和后者意思没有很大不同,但是相沿成习,习惯上人们说的是前者,不是后者。

    1.1.2 语义的统一性

    习语是语言中约定俗成,相沿习用的定型化词组,在语义上是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不能按字面意义来理解,如“胸有成竹”并非字面之义,而是比喻做事之前已有通盘考虑或周密计划。又如“沉鱼落雁”并非描述沉下去的鱼和落下去的雁,而是用来描述女性无与伦比的美貌。英语的习语也是如此,不能逐字理解,而应从整体去认识其特殊性和习惯性,如:do somebody brown(使某人上当),show the white feather(显示胆怯)等。

    1.1.3 习语的习用性

    习语的习用性指习语应用的广泛性,社会成员在各种交际场合和各种文体中经常使用习语,从而不断丰富习语。习语以其简短的形式、生动的形象和恰当的比喻而深受人们的喜爱,作为全民族的智慧结晶和全社会的语言财富,在广泛的范围里为人民大众所确认和应用,因此,很多习语具有极强的生命力。

    1.2 英汉习语的基本差异

    1.2.1 风俗习惯的不同

    英国人爱狗,视狗为伴侣,因此,常以狗的形象比喻普通人的生活行为,如:

    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中国虽然也养狗,但一般人在心理上厌恶鄙

    视这种动物,常用它形容和比喻坏人恶行,如“狗腿子”,“狗仗人势”等。英国人和中国人信仰不同,英国人多信仰基督教,有不少习语与之有关,如:go to the church(做礼拜),power of the keys(教皇的权力)。在中国佛教是影响最大的宗教,习语有不少来自佛教,如“半路出家”、“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等。

    1.2.2 历史文化背景不同

    英汉习语通常来自本民族的历代文献或民间口语。英语和汉语的历史文化背景不同,习语的来源也各异。本国人虽能了解,外国人常不知所云,比如中国自古以来以农业为主,从事农业者占很大比例,因此,在汉语习语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农谚,如:“枯木逢春”,“斩草除根”。英国是个岛国,英国人钟爱海洋,所以英语习语中有很多来源于航海业,如:plain sailing(一帆风顺),drop anchor(抛锚;定居下来)等 。另外不少习语来源于古代寓言故事或诗文等,这类习语可称典故习语。英汉典故有各自的民族渊源,非三言两语能阐述清楚,如汉语习语:“三顾茅庐”、“未雨绸缪”等。英语中也有类似的习语,如:fly on the wheel(狂妄自大的人)。

    1.2.3 比喻上的不同

    英汉有许多同义或意义相近的习语,但由于它们是两种不同生活经验的产物,有很多就不可能不明显的体现出两种不同民族形式,比如中国人常用习语“雨后春笋”来形容一般事物的迅速发展和大量涌现,而英语中的同义语是“like mushrooms”(像蘑菇一般),这是因为英国不产竹,甚至连“bamboo”这个词也是引进来的外来语。诸如此类的习语比比皆是,如:“never fish nor fowl”的是“非驴非马”,“no smoke without fire”的是“无风不起浪”。

    2 习语的翻译

    2.1 直译法

    直译,指在不违背译文语言规范以及不引起错误联想的条件下,在译文中保留原习语的民族特色、语言风格和比喻形象的方法,如汉语的“纸老虎”直译成“paper tiger”,外国人看起来不但深明其义,而且觉得很传神,所以该词现已成为英美民族正式语言。当原习语的隐含意义很明显时,读者可通过字面领悟它的含义,直译字面意义,如 “雪中送炭”译为“to offer fuel in snowy weather”.类似这样的习语译文,读者只要用心体会一下,就会明白其隐含意义,不但保留了原文的形象,而且增加了阅读趣味。

    2.2 意译法

    有些习语由于文化因素的影响,在翻译时无法保留原来语句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也无法找到同义的习语借用,这时可将原文的形象更换成读者所熟悉的另一个译文形象,从而转达出原文的语用目的,译出隐含意义,如汉语中的“落花流水”通常指被打得大败,译成英文是“to be shattered to pieces”;又如“The dog that will fetch a bone will carry a bone.”在译成汉语时其中的字面形象“dog”,“bone”都不能直译,只能舍弃它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译出隐含意义“对你说别人坏话的人也会说你的坏话。”

    2.3 借用法

    由于人类在感情,对客观事物的感受及社会经历等方面不免存在相似之处,所以英汉习语中存在着少量相同或近似的习语,这些习语字面意义、形象意义相同或近似,隐含意义则完全相同,也就是说,此类习语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所传达出的文化信息是相同的,这样的习语则可以采用借用法进行互译。如英语中的“practice makes perfect”与汉语中的“熟能生巧”,又如汉语中的“破釜沉舟”与英语中的“burn one’s boats”都来源于两国的军事策略,因此用法和含义都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