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工程机械类论文

工程机械类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工程机械类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工程机械类论文

工程机械类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工程实践教学体系重构教学方法

目前国外的机械工程教育正向着复合型人才和工程应用能力培养的趋势发展,学生不仅需要有坚实的数理科学知识,同时需要工程实践方面的训练,强调理解知识、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独立分析与解决工程实践的能力。在对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进程中,不仅仅要加强理论教学和宽厚的基础知识的学习,更要注重工程实践教学环节,它是提高人才素质与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使工程设计的功能与方法从验证理论知识扩大到应用知识与培养能力,从模仿设计上升到独立思考与创新设计,从单一的设计内容拓宽到综合性设计,重构机械类专业的新型工程实践教学体系,全面开展面向21世纪的工程实践内容和方法的探索与实践是十分必要的。

1构建完善的工程实践教学体系

机械工程类专业主要培养的是工程技术人才—工程师,其培养的主体是大学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世界各国的经验表明,培养一名合格的工程师,要经历工程科学知识的学习、工程实践的训练和工作实践的锻炼,大约需要7~9年时间,学生毕业后,需要到企业工作3~4年,取得实际经验后才能成为现代高素质的企业工程师。其中工程实践的训练是十分重要的环节,它能够促进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培养实际动手能力,因此全面改革工程实践教学,大力加强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力求突出专业特色,是工程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主要内容。

在制订教学计划时应根据社会需求,从培养多类型、多规格的人才培养思想出发,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工程意识、工程实践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出发,对实验、实习、课程设计、社会调查、毕业设计(论文)和课外科技活动等实践性教学环节进行整体的、系统的优化设计,明确各工程实践教学环节在总体培养目标中的作用。把基础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与实践教学有机融合在一起,通过教学、实践各个环节的共同作用,注重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并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坚持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向,逐步形成完善的、能够体现基础性、系统性、实践性和现代性教学内容的工程实践教学体系。

2实施全方位的工程实践活动

全面系统安排实践性教学环节,就是在每个学期均安排有不同的实践教学环节,保证工程实践训练四年不间断。在实验教学方面,减少验证性实验,更新实验内容,有计划地开设设计型、综合性、创新性实验项目,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开发他们的思维潜能;实习作为培养学生的实践环节,是各高等院校的必修课,它对学生素质的培养和对学生进行机械制造装备和工艺教育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数控机床等现代设备的操作和编程能力的培养、先进制造工艺的熟悉,因此应该把工作的重点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让学生通过更多的生产实践去掌握所学到的技能知识,达到硬件软件兼备;加强课程设计环节,建立课程设计系列,加大综合设计力度,鼓励改革课程设计的教学内容,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在每个专业至少设置一个综合性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要着重加强现代设计方法和创新能力的训练,要强化学生科技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同时应结合社会融入工程意识和经济观点。

3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

工程实践的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其内容要靠制度来体现,制度要准确、合理、可行、方便。首先应明确和理顺各级管理部门的职责范围和内容,明确工程实践在各个环节和各阶段上的建设方向、重点和主要任务,建立和完善各项工作和管理制度,使管理全面步入规范化和制度化的轨道;其次网络技术为实验仪器的运行状况、材料管理与统计、信息交流、管理手段的更新等方面实现科学的管理提供了基础和条件,应用网络技术对工程实践的实施和执行状况进行网络化管理,能够提高工程实践环节的服务水平,促进设备和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与优化,提高实验室和设备仪器的利用效率,提高管理的档次、快捷性和全面性,也有助于领导层进行评定、分析和决策。

4改革工程实践教学的方法和手段

机械工程类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以培养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专业,因此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配合相应的工程实践教学,来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自己的实际动手能力。在实验仪器设备有限、实习条件相对较差的情况下,通过引入计算机技术和现代教育技术,改变传统的“定时定点”的同步教学方式,构建一种工程实践教学的新模式,从教学方法和手段上解决难题,笔者提出以下建议和设想:

(1)购买或录制大型现代化制造企业的高性能加工装备、先进制造过程和生产管理方面的录像或光盘,可以使学生对工程实践有直观形象的认识,对现代制造技术在企业的应用有更深的了解,尤其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清楚地了解工程实践在制造业中的地位,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2)借助计算机和高档图形软件(如Solidworks、Pro/Engineer),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开发数控机床及其编程仿真系统,如JIBIC公司的CNC教学系统,在计算机上模拟数控机床的控制系统、操作、编程和加工过程、故障检测;利用MAT?鄄LAB、LABVIEW软件,开发虚拟仪器、虚拟仿真系统。

(3)植入多媒体技术,开展CAI工程实践教学,对实践教学中的操作步骤、要领与技巧,以及实践中难以用语言描述的微观组织、结构变化、形成过程等以动画形式直观体现出来,以提高教学的起点和授课信息量,提高教学的质量。

(4)探索合作教育的模式,把单一的培养模式改变成灵活多样的培养模式。合作教育是一种将校内学习和校外工作相结合的一种教育模式,通过与本地区企业联合建立实习基地或将学生送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一年的“三加一教学(即三年学校教学加一年企业教学)”、或每学年设置为三学期制,其中两学期在校内学习,一学期在校外进行实践工作,目的是为了加强学习过程中的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广泛接触社会,积累工作经验,毕业后顺利就业提供机会。

5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要有计划地开设机构创新设计、产品造型设计、电子设计、包装装璜设计等方面的选修课;引导学生开展各种有益学生身心健康、扩展知识面、开拓视野、培养能力、陶冶情操的活动,开展自主实验、自主设计、自主实习等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性实践教学活动,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全面素质;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活动,以扩大视野、启发科学思维,创造条件把学生引导到各种科学研究活动中去,他们可以参加大学生科协组织的科技创新活动,也可以参加教师的科学研究工作;要积极组织各类科技竞赛,倡导学生参加科研活动,促进学生逐步实现学习知识与工程实践相结合。通过第二课堂活动,开展以学生为主体和中心的集体性自主实践教育活动和课外科研活动,如CAI设计大赛、计算机绘图大赛、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培养学生工程设计思想、敢于创新的精神、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6培养一批训练有素的师资队伍

参加指导工程实践的教师和指导创新训练的理论课教师要协调配合,精心策划出实践教学每个环节,编写优秀的实用的教学实践教材,解决学生在工程实践和创新过程中遇到的构思、设计、工艺等诸多实际问题。要做好这项工作是很不容易的,一方面教师自身必须不断学习、不断实践,另一方面,学校领导要充分认识到加强工程实践的重要意义,有计划地培养一批理论知识深厚、经验丰富、实践能力强、德才兼备、勇于奉献、训练有素的师资队伍,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工程实践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时铭显.美国工程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2(5)

2时铭显.面向21世纪的美国工程教育改革[J].中国大学教法,2002(10)

工程机械类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金属结构;课程建设;理论教学;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06-0057-02

Creation and Construction National Quality Curriculum to Achieve Combin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XU Gening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e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i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quality by providing students with the high quality teaching resources.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are carried out from curriculum, teaching theory, practice teaching, teaching team construction and textbook building to other aspects combining with “metal structure”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and a landmark achievement is made.

Key words metal structure;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theory teaching; practice teaching

太原科技大学是以工科为主的多科性大学,以机械类和近机械类专业为主导,自1965年成立起重运输机械、工程机械、矿山机械专业以来,将金属结构课程定为机械类专业方向必修的主干专业基础课(起重机械、工程机械、矿山机械、物流工程、安全工程)。在校、院和系领导的高度重视和课程教学团队的共同努力下,本门课程已经成为学校水平高、影响大、覆盖宽、教师和学生高度重视、教学质量稳定、教学效果好的课程之一。金属结构课程建设以培养高等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坚持“注重理论研究,强调工程概念,加强实践环节,激发创新意识,重视能力培养”教改思路;经过多年探索和建设,发挥该校机械设计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创建、发展过程中的优势,突出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材建设等几方面改革实践,已形成一套科学、系统、有效的教学新模式,具有鲜明的特色。2009年金属结构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2010年金属结构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2013年扩展为山西省精品资源共享课。

1 金属结构课程体系改革

理论教学体系改革 建立以现代机械结构有关的理论及方法为基础,侧重学生工程素质、综合应用和创新设计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根据这一新体系,注重加强与拓宽基础、加强工程背景、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原则,进行教学内容的整合、协调和优化。

实践教学体系改革 通过“基本实验能力的形成——分析(设计)与综合能力的训练——创新精神的培养”构建实践教学体系。课程新体系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各教学环节有机衔接和整体优化,形成了课堂教学、实验教学、课程设计一体化的教学体系。

2 理论教学改革与实践

改革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的知识灌输传授方法,采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多种形式,注意教学互动与交流,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具体做法:加强课程联动环节——将专业基础课中的基本模型、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基本规律与专业课中的典型机型的典型构件、典型工况的典型载荷、典型模型的典型分析及典型步骤联动对应,打通课程的内在联系,承上启下地解决课程的重点、难点问题;加强课堂互动环节——提问、回答、讨论、报告——解决课程的重点、难点问题;加强课程内外结合环节——问题、例题、习题、解题——解决课程的重点、难点问题。

坚持课堂教学和案例教学相结合 以工程问题为背景,将行业标准、规范、案例分析融入相关教学内容中进行讲授,培养学生工程能力,拓宽学生知识面。

坚持课程教学与专业、科研有机结合 金属结构课程覆盖的专业和方向宽泛。教学过程中,在严格按照教学大纲进行授课的基础上,针对不同专业和方向,调整教学内容。将本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相关专业方向后续专业课程有效衔接并有机联合。对于起重机械、工程机械专业方向的学生,强化机械系统中的动力学部分以及零部件疲劳强度计算等内容,使学生认识到如何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系统中动力学及零部件疲劳强度问题,从而提高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对于特种设备安全工程、物流工程等专业的学生,除了讲解金属结构的基础知识以外,注重讲解一些现代设计理论、零部件维修性能等,使学生能够将现代设计理论和本专业知识有机结合,如将通过可靠性设计以确定设备寿命和维修周期,保证设备安全性等有关知识溶入教学中。通过上述方式,实现了该课程和后续专业课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了该课程的作用,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将课堂知识真正落到实处,为后续专业课程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3 实践教学改革与实践

实践教学环境建设 与金属结构课程相关实验室属机械实验教学中心。机械实验教学中心是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山西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金属结构课程相关实验室建设紧密跟踪行业和制造业的发展,适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如自主设计具有工程背景的实验系统(设备):机械传动、力学行为、调度管理试验系统及大型结构疲劳综合实验台等。实验系统(设备)集结构、光电、机械、控制、仿真、调度、管理于一体,体现多学科知识融合的系统集成;可开设虚实结合的设计创新性实验项目,实现工程教育回归工程的目标。

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 以国家示范实验教学中心,构建以综合、设计、创新能力培养为中心的“分层次+开放式”的实验教学新模式。“分层次”是将实验分为三个层次(基础型、分析与综合型、创新与设计型),不同层次实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开放式”是将实验项目、内容、时间面向学生全面开放,为学生个性化培养提供自由发展的平台和空间,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实现了由验证性实验向设计实验、单一性实验向综合实验及具有工程背景实验的转变。

合理设置相关的实验项目,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中紧密联系工程实际,逐步形成独有的实验和实践教学特色,将教学、工程和科研紧密结合,以科研支撑教学,以教学促进科研。如将国家重大技术装备科技攻关项目——“桥式起重机主梁疲劳设计与实验研究”的成果列入本科生的“金属结构疲劳实验”内容。

课程设计改革与实践 在课程设计中着重解决如何提高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开展创新设计活动,调动学生设计思维。充分利用创新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及虚拟仿真示范实验教学中心中面向工程实际的实用软件,使学生能将现代设计理论及方法应用于设计中,实现了课程设计与工程实际有机结合。鼓励学生直接参加教师的科研课题,并作为本课程的课程设计题目,将所学的基本知识直接应用于工程实际中。

4 课程教学团队建设

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根本保证。课程负责人为全国优秀教师、省级教学名师,在国内本领域具有较高的知名度。课程教学团队由7位教师和1位专职实验师构成,其中,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3人,教授3人,副教授2人,讲师2人,高级实验师1人;7位教师中,博士研究生学历3人,在读博士研究生2人。为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实行培养导师制、听课制度和学位提升制,保证持续稳定提高教学团队的整体教学和学术水平。

近年来,承担国家、省部级教改项目7项,获山西省教学成果奖3项,承担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7项,获省部科技进步奖3项,在本领域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学术水平和行业知名度。

5 《金属结构》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特色优势显著,起步最早,历史悠久,注重传承,不断创新。国内第一部教材是学校老专家徐克晋教授主编的《起重运输机金属结构》1962版,奠定了我国金属结构课程的基础。之后陆续主编再版《金属结构》1982版、1993版,1987年获机械工业部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1988年获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教材奖。1997年由徐格宁教授主编《起重运输机金属结构设计》,精练了前续教材内容,突出了实用性,在全国本领域高校、研究所、生产企业使用了12年,有上百家企业和部分国家重点工程(如三峡工程的1200吨桥式起重机、西气东输工程的DG70吊管机、SD8高驱动架推土机研制)以及本学科领域的学者、论文、教材所引用。2006年,《起重运输机金属结构设计》的第2版更名为《机械装备金属结构设计》。2009年,徐格宁教授主编出版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机械装备金属结构设计》,既传承老教材的精华,又吸纳多年科研成果及主持修订的最新国家标准(2008年出版)的内容,实现了教学内容、科研成果和实际工程的有机结合。

6 结束语

通过课程建设,全面提高了教师的自身素质和教学质量。但课程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还需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徐格宁,陆凤仪,孙大刚,等.创建地方高校国家级机械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探索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0(2):1-3.

[2]徐格宁.构建地方高校实验教学大平台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5):1-3.

[3]陆凤仪,徐格宁,朱建儒,等.机械设计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与教学改革[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2):

工程机械类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工学结合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5-0036-03

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是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有效途径。随着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的进一步推进,争取企业和学校高度融合、转变实训基地建设方式、创新实训教学模式,成为高职院校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如何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建设实训基地建什么、如何建,一直困扰着高职教育工作者[1]。武汉交通职业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充分发挥示范专业优势,与国内外企业高度融合,加强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建设,培养企业所需的高技能人才,在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建设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基于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建设的意义

高等职业教育的重点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职业教育要把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放在突出的位置。高职高专院校与企业间展开合作,创建校企合作实训基地,既作为校内教学课堂的拓展,同时也实践了教学体系的创新,为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结合找到了一个不错的模式与平台[2]。形成一定规模、运行机制规范、教学体系独具特色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可以满足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需要,在高职高专的实训基地建设中起到示范辐射作用。

高职教育要办出特色,办出生机和活力,就必须坚持面向市场、着眼当前、培养受社会欢迎的有较强职业能力的技能型人才,而实训基地建设则是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必备的基本条件之一[3]。与企I高度融合,建设生产性校内外实训基地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实训教学内容源自于企业的真实生产项目,实现了人才培养过程与实际工作过程的一致,学生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完成工作项目。

2.从岗位职业能力分析入手,与行业企业合作,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和职业考核标准,校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围绕技术标准和生产项目组织教学实现了人才培养规格与职业资格标准一致,课程内容与企业最新技术发展的一致,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双证融通。

3.充分利用学校的师资力量、教学资源和企业的生产条件,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学生实践能力,为企业提供企业需要的技能型优秀人才。

4.发挥示范辐射作用,与企业紧密结合,联合承接生产应用课题以及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项目,将科技成果产品化,为社会提供技术咨询服务,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整体水平。

二、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建设的实践

(一)工学结合,内外并举

1.以就业为导向,突出工学结合的要求,创新高职人才培养理念。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体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在教学安排有机衔接,校内实训与校外顶岗实习有机结合,逐步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学生在第一学年和第二学年在学校学习,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室学习基础理论知识,具备生产制造的基础能力和职业道德;在真实生产环境的校内实训基地,通过真实的生产任务的完成,具备准企业人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在第三学年上学期到校外实训基地进行顶岗实习,具备企业人的生产现场操作、管理与组织能力。在第三学年下学期回到学校完成毕业设计,具备科技开发和创新能力。这种培养模式可以让学生完成从学生到企业人的顺利转变,实现零距离就业,如图1所示。

2.与企业高度融合,建设内外并举、校企共享的实训基地。在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中,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资源,进行密切的校企双向合作。利用学校所拥有的科研、技术优势为校外实习单位提供相应的服务,为校外实习单位开展相应的培训。学校聘请校外实习单位专家担任学校的兼职教授,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为学生作报告,参加学生毕业论文答辩,使学校和校外实习单位双方的合作能真正实现双赢,同时也为企业输送企业所需的高技能型人才。

(二)基于真实生产环境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了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内涵[4]。学院根据企业所需人才的培养目标,与企业合作共建的校内实训基地具有真实的生产环境。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包含引进企业、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体系、实施教学过程、评价教学效果、建立长效运营机制等方面,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5]。

1.依托行业企业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在“校企深度融合,工学有机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指导下,充分利用武汉城市圈工业制造基地和发挥城市圈优势制造业的能力,以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强强联合为原则选择合作企业。与博世力士乐公司共建了具有企业氛围和先进管理模式的“现代传动与控制技术实验实训中心”,在校内还建设了具有真实生产环境的省级先进制造技术实训基地,满足各专业实训教学的需求。

2.深化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教学改革。课程改革按照实训基地的生产流程和生产岗位要求,逐步形成“以满足行业需求为目标,以能力为本位,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教理念和高职课程体系,从而推进“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改革。图2所示为《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过程。

3.建立长效运营管理机制。在校内实训基地运行管理上,建立长效运营机制,充分发挥实训基地优质资源效能。建立技术能力精湛、综合素质高的师资队伍,通过这支高素质团队,保证实训设备高效运作。开发具有职业特色适合教学及培训的教学资源,包括课程标准、教材、课件、教学项目、实训指导书、项目实施评价标准等。同时,以项目为契机,逐步建立和完善集生产性实训、职业培训、师资培训、技术服务和产品研发于一体的校企合作实训基地管理机制。

(三)基于职业发展的区域性发散性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校外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实训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职学生与职业技术岗位“零距离”接触、巩固理论知识、训练职业技能、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的实践性学习与训练平台。基地除了作为实训教学、职业素质训导、职业技能训练与鉴定等平台外,还是开展教学改革、科学研究、就业指导、服务社会等工作的多功能场所[6]。

1.扩大校企合作基地规模,丰富顶岗实习内容,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加大校企合作力度,整合省内外企业资源,建立区域发散性校外实训基地。在湖北省内,以挂靠湖北省知名机械类、制造类、机电类、电气类、工程机械类等相关企业建设基地为主线,重点建设机械制造类、机电一体化类的实训基地建设,为湖北省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社会建设培养急需人才。另一方面,面向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经济发达地区,跨省建立省外实训基地,积极与相关行业联系,筹建培养型、就业型的实训基地。

区域发散性校外实训基地的形成使得学生顶岗实习的内容更加丰富。顶岗实习内容涉及数控机床操作、零件加工工艺编制与编程、电气控制设备安装与调试、机械设备安装与调试、机电设备维护维修、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维修、液压与气动设备安装与调试等方面,较好地满足了学生职业素质培养过程中的普工工种顶岗实习、中高级工技能岗位顶岗实习及胜任中高级工岗位工作的三阶段技能提升要求,促使学生顺利适应企业的生产状况及生产要求,增强就业竞争力。

2.校企共同完善校外实训基地管理制度。为规范校外实训基地管理,与合作企业协商,制订实训基地建设规划,明确实训基地建设的目标、内容、M程。制订专业实训教学文件,包括实训教学课程标准、实训教学方法、考核办法、质量检查等内容。建立校企双方合作制度,包括订单培养制度、毕业生安排制度、教学资源共享互用制度、教师挂职锻炼制度、聘请兼职教师讲学制度、合作开发制度等,从制度上保证了学生能在校企合作基地正常地开展顶岗实习学习活动。

三、结语

校企合作取得的成果和发挥的重要作用已成为实现校企双赢的有效途径和基本方向。在今后,我们将会更加深入地研究校企共建共享实训基地建设,并不断探索整合教育资源的机制,建立与企业互动互赢、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创新实训基地管理机制,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符合职业教育要求的实训基地。

参考文献:

[1]薛叙明.高职教育实训基地建设模式的探索与创新[J].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13-17.

[2]李莉.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及过程研究[J].成人教育,2011,(7):39-40.

[3]姚丽梅,王玉生.实训基地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7):49-50.

[4]汪临伟,李良仁.高职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探索与实践[J].机械职业教育,2011,(8):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