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李白的长相思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长相思》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作品,共有三首。第一首诗通过描写景色,渲染气氛,抒写男女相思,似有寄意;第二首诗白描了思妇弹琴寄意、借曲传情、流泪断肠、望眼欲穿的情景,表现思妇对远征亲人的深情怀念;第三首诗以花和床为意象,赋予情感,抒写男主人公对心上人的思念。这三首诗内容、形式、意境各有不同,都深刻地表现了离人的相思之苦,写得情真意切,缠绵悱恻。
2、徐陵这二首《长相思》是抒写闺思的。作者通过一个女子对远戍边陲的夫君的殷切思念,既表现了在阻隔中更显其忠贞的爱情,也委婉地揭示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楚。含蓄委婉,是徐陵诗歌的一大特点,他的诗句曲折地表达着“肠一日而九回”的的烦恼。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物语 编码方式 转喻 隐喻 象似
“一切物都可以被看作是词——世界被泛符号化了。成为词的物,或被赋予意义的物,我们称之为物语。嵌入了词语的物,它自身已经不是自然物而是符号,成为我们说的物语。”[1]本文从符号学范畴内物语的理论出发,结合《甄嬛传》,找出剧中典型的物语,分析它们的编码方式,理解物作为能指,有怎样的编码方式,要展示怎样的所指,物又是如何叙事的。
就物语自身的符号编码而言,它主要有四种编码方式:
第一,约定-结构编码。
第二,表达性编码。
第三,原点性编码。
第四,交流性编码。
本文仅从表达性编码方式入手,分析《甄嬛传》中的物语案例。
物与人的睹物之情:黄河/母亲、天安门/中国、白杨/坚强不屈、手帕/爱人……,这类物语的意义是人们面对物时所产生的相关或相似的联想,物与人的特定情感体验之间存在着非约定性的自然反应或关联。这主要行使的是表达性编码。我们根据结构主义符号学诗学理论,将物语的理据性分为隐喻和转喻两种基本表达方式。
一、转喻性物语
转喻喻体(能指)和本体(所指)之间基于一种事物之间的接近联想理据,包括时空、因果、类属的理据性等等。转喻编码构成的物语极具文化价值,目前流行的所谓地标物语,多数都是由转喻构成的。
《甄嬛传》里的转喻物语有很多,我们选取几个较为典型的来分析:
(一)宁贵人的绿衣服
(甄嬛从甘露寺回宫,皇上赏了好多锦缎)
内务府公公:这是皇上赏的,皇上说,请熹妃娘娘先挑。
甄嬛:有劳公公。告诉小允子,挑些青色、绿色的给宁贵人送去。
浣碧:(拉住小允子)瞧她那副样子,摆脸子给谁看呢。小主何必要送这么好的料子给她?!
甄嬛:你和她也没几次过往,怎么对她这么大意见?我不过是看她总爱穿绿色的衣服,猜想大抵是她喜欢青色和绿色罢了。
(冬节,丫鬟拿了几件颜色鲜艳的衣服给宁贵人)
宁贵人:怎么都是些红的粉的?拿走拿走!给我拿绿色的来!
丫鬟:小主总爱穿青色和绿色的,怕是皇上都看厌了,今天是吉日,何不换个别的颜色也显得不一样些?
宁贵人:大红大紫,像乡下涂红脸媒婆的腮帮子,给我拿走!要是隆重些,就拿那件绿色绣合欢花的吧。
不难发现,从宁贵人叶澜依入宫到剧终,她都只穿绿色的衣服,并且极其钟爱合欢花。根源在哪呢?那就是在前十集里,有一次圆明园的马戏班入宫演出,叶澜依在宫里遇见了十七王爷果郡王,果郡王夸她说:“你穿着绿衣服可真好看,比后宫里那些漂亮多了。任何男人见了你都会心动不已啊!”从此,叶澜依便只穿绿色。更深的渊源在于果郡王对她有救命之恩,她一直暗恋果郡王。入宫以后也是身在曹营心在汉。
绿色的衣服成了叶澜依对果郡王爱恋的转喻性物语,她只要穿上绿色,就能感受到爱人对自己的欣赏;坚决不改穿别的颜色的衣服,也转喻了她对果郡王的爱情的专一。穿绿色衣服的宁贵人就成为一个符号,能指是绿色衣服,所指是对果郡王的忠贞。这成为她独特的颜色,也成为她身处后宫的颜色。
(二)珊瑚手串
前文提到了宁贵人叶澜依对果郡王的坚守和爱,而果郡王对甄嬛的坚守和爱的表现之一就是甄嬛回宫后,双生子满月之喜,果郡王府送来的珊瑚手串。
槿汐:这贺礼真是多到数不过来呢。
甄嬛:你眼力好,挑几件特别的收起来,那些普通的留着赏人。
槿汐:这消弥竹扇,触手生凉,夏天用真是极好的。还有沛国公府送来的文犀辟毒筷,尽管银筷子也能测毒,但毕竟不如这个稀罕。最好的还是要算果郡王府送来的这个珊瑚手串了。确实是个好东西。
甄嬛:“掌上珊瑚怜不得,却叫移做上阳花。”左右今晚皇上也不来,我们去看看眉姐姐。(于是拿起来戴到了手腕上。)
(路上遇见了宁贵人,宁贵人邀请甄嬛,三人来到了僻静处,宁贵人拔出刀卡住了甄嬛的脖子)
宁贵人:可怜果郡王对你一片真心,我杀了你就让这世上又少了一个负心人。
甄嬛:你可知这“负”与“不负”要辛苦多了。(用手抓了衣服,宁贵人看到了珊瑚手串)
宁贵人:这珊瑚手串哪来的?这可是王爷最最心爱之物,是那年从南海求来的,绝不轻易示人,怎会跑到你的手上?
浣碧:你若杀了小主,就是要了王爷的命!
宁贵人:罢了,看在这珊瑚手串的份上,且饶你一命。
珊瑚手串本身并没有任何与相思和爱恋象似之处,只是文人赋予了“掌上珊瑚怜不得,却叫移做上阳花”的含义,才使之适应了此时此景,从而成为一个符号。在后宫并不能常与外臣相见的情况下,果郡王允礼用这个手串向甄嬛传递了一种相思,使它成为一个转喻的物语,象征果郡王对甄嬛不变却无奈的爱。
(三)长相思琴和长相守箫
“长相思琴”和“长相守箫”是康熙皇帝和舒妃的定情之物。到了剧中,雍正即位后,舒妃出宫修行,把长相思琴留在了宫中,被雍正赐给了甄嬛。而长相守箫由舒太妃的儿子十七王爷允礼保管。《长相思》是贯穿全剧的背景音乐。该曲意取李白的《长相思·其二》,甄嬛出宫带发修行时,在凌云峰曾与允礼琴箫合奏,舒太妃一旁朗诵的全文如下:
长相思,摧心肝。日尽花含烟,月明欲素愁不眠。赵瑟初停凤凰柱,蜀琴欲奏鸳鸯弦。此曲有意无人传,愿随春风寄燕然。忆君迢迢隔青天,昔日横波目,今作流泪泉。不信妾断肠,归来看取明镜前。
一曲《长相思》为全剧定下了基调,纵然后宫争斗中如何宠冠六宫,于甄嬛而言,都不算什么,她所期待的,只是“愿琴瑟在御,岁月静好”,求之不得,唯有长相思。
可见,“长相思琴”与“长相守箫”代表了甄嬛与允礼的真爱。长相思上寄托了甄嬛先后对两个男人的爱,之前的证明“爱错了”,是经不住考验的错爱,只有和允礼之爱才是真爱。这琴箫就转喻了二人相同的价值观和天生一对的美好。但也因有情人不能终成眷属而让琴与箫染上了悲剧的感彩,引人深思。
指索-约定混编的指号性物语和指索-理据的语符性物语的区别性特征是,后者的意义重心在理据性编码本身:强调对各种有理据的方式的主动选择,使得这种理据性成为新的所指的理解方式。人们理解所指的过程就是体验、感悟这种理据性的过程。在理据性编码中,主要的不是“世界是什么”而是“我如何看待世界”的问题。这三个物语与它们的所指都没有表面的相似与象似之处,能指与所指仅仅是一种联想、体验和感悟关系。上述转喻就是如何通过宁贵人的绿衣服、珊瑚手串、长相思琴和长相守箫来看待剧中人物感情变迁的问题。它们构成了物的叙事。
二、隐喻性物语
隐喻性物语是建立在相似性联想基础上的理据性编码方式。我们面对某物的时候,它的外貌、品质、用途、材料等等都会激发我们产生与之相似的另一些事物或观念。譬如,埃菲尔铁塔,它成为广泛的意义的隐喻符号:“火箭、树干、起重机、、避雷针或萤火虫……”
《甄嬛传》里有两处非常明显的隐喻:
(一)合欢花
我们发现,宁贵人、浣碧、甄嬛和允礼四人的感情居然是通过一个物来联系成一个整体的,那就是合欢花。
(允礼作为册封使迎接甄嬛回宫,在甘露寺的合欢树下)
浣碧:王爷在树下站久了,身上落满了合欢花。奴婢帮王爷拂去吧。
允礼:花亦有情,又怎能从心里真的拂去?
甄嬛:(把手放到允礼肩上,轻轻地抚去几片花瓣)有些事情是该拂去就该拂去了。
(甄嬛从甘露寺回到宫中,一日大雨,在一处庭院下遇见了宁贵人,她正在冒雨捡地上的合欢花瓣)
宁贵人:看这花被雨打落怪是可惜了,不如捡回去入药,也免得它白白入土。
(皇帝发现了允礼与甄嬛的恋情,让甄嬛去毒死允礼,允礼发现了甄嬛要毒死她自己,就让她去关窗户,甄嬛发现这孔雀台的窗户上绣的就是合欢花)
允礼:这台子是皇阿玛专给额娘修的,因为额娘最爱合欢,所以这窗子上绣的合欢的花样。
(甄嬛摸着合欢花的窗子,泪如雨下。这时允礼偷偷地换了酒杯)
(允礼死了,甄嬛踉跄地走下孔雀台,在玉隐发现王爷已死大声呼喊王爷的时候)
甄嬛:花落了。(晕倒,从孔雀台上摔了下去。)
合欢是忠贞之花,爱情之花。花瓣轻盈、柔美、飘逸,它的形象和品质构成了隐喻,象征了爱人的心意相合,爱情甜蜜。剧中用这个物语符号贯穿始终,它与爱情、爱人之间具有极大的相似性,成为和允礼有关系的几个人之间的线索和语符,合欢花开,合欢花落,不同的物质媒介隐喻了几个人不同的境遇。
(二)同心扣
同心扣的第一次出场:甄嬛联合父亲弹劾年羹尧,帮助皇帝铲除异己,皇上为麻痹华妃,故意冷落甄嬛,不去看她,但难掩思念,就让苏培盛送了一枚同心扣给甄嬛,甄嬛如获至宝。同心扣的第二次出场:兔死狗烹。年羹尧后,甄嬛的父亲甄远道也遭到皇帝怀疑,甄嬛又穿错了衣服被禁足,甄嬛得知父亲被流放一病不起,为了营救父亲,甄嬛写了封信给皇上,怕皇上不看,特意把这枚同心扣一并送上,告诉浣碧务必要有此物才有机会得到皇上的召见。
可见,同心扣已经成了一个语符,所指是二人昔日情分和心意相通,并提醒皇上记得当年父亲协助他除掉年羹尧之功。意在让皇上既念旧情,又念旧功,以达到自己面见皇上,当面请求的目的。
与合欢花不同,同心扣的两次出场,都遮蔽了主人的出场:第一次是皇帝的不出场,代表皇帝出场;第二次是甄嬛不出场,代表甄嬛出场。同心扣兼有图像的象似和隐喻的象似两种特点。
在同心扣这个物语上,同心的词语和外形是可视的,它具有图像的象似性;而它隐喻的同心同德又代表了一种信念和情感。作为一个立体的物,它具有图像之外的东西,是要用心感受到的,这就是一种可视性。
三、象似性物语
象似性物语分为三种:意在被识破的象似性,意在掩饰的象似性,真假难辨的象似性。《甄嬛传》中有一个象似性物语——祺嫔的红玛瑙串,是意在掩饰的象似性。
意在掩饰的象似性是指现实物语中的假货或冒牌货,如地沟油、难以识别的山寨产品等,都属于这种情况。
(甄嬛从甘露寺回宫,祺嫔和欣贵人来永寿宫请安)
甄嬛:刚才发现祺嫔的红玛瑙串甚是漂亮。
欣贵人:那是皇后赏的,她为了巴结皇后,十日有八日都戴着。不过,那东西确实是极好的,独有一股子异香,甚是好闻呢。
甄嬛:当真是好东西呢。
(欣贵人走了)
甄嬛:反正跟着皇后,祺嫔是生不出来孩子的。你没看她脖子上的东西?
浣碧:凭她有什么好东西,难道她有的,咱们就没有吗,谁稀罕!
甄嬛:那是红麝香珠!!刚才欣贵人说它有香气,就更印证了我的猜测。那是用雄麝的麝香做的,药力极大,长久佩戴,就再也不会怀孕了。这东西极为罕见,一般人根本看不出来。恐怕整个后宫也找不出几串来。皇后可真是费心了。
这个物语就是用红麝香珠冒充红玛瑙串,意在掩饰皇后真正的目的。
综上,我们分析了《甄嬛传》里的一些表达性物语。从中发现:物作为一个符号,被赋予了各种意义,也因自身的特性而反作用于环境和人。所以,孟华教授提出“物教”这个概念。物教是与言教、身教相对的符号教化方式:物语的意识形态价值——权力话语方式,对人的思想行为所施加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每一个意识形态产品都是人周围的物质社会现实的一部分,是物化了的意识形态视野的因素。”“这一切的总和组成人的意识形态环境,一种从各个方面严实的包围着人的环境,就是在这种环境里生存和发展着人的意识。人的意识与存在的接触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围绕着人的意识形态世界的介质进行的。”[2]物语是最值得研究的符号,是活的史书,研究物语及其编码方式,即研究能指和所指的编码方式,有助于我们从意义生成的角度去理解符号的价值和世界的真理。
注 释:
[1]黄亚平,孟华《汉字符号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2]巴赫金《周边集》,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115、123页。
参考文献:
[1]黄亚平,孟华.汉字符号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关键词: 李白 月亮 审美意蕴
李白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人的浪漫主义诗人,有“浪漫诗仙”、“盛唐骄子”之称。他的诗是“盛唐之音”,为我国古典诗歌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在文学史上有不可取代的崇高地位。“在盛唐诗人中,李白是艺术个性非常鲜明的一位;在中国诗歌史上,他的作品的艺术个性也是独一无二的”。强烈的主观色彩和独特的想象构成了发兴无端、气势壮大的李白式诗歌的特色。与作诗的气魄宏大和想象力丰富相关联,李白诗中颇多吞吐山河、包蕴日月的壮美意象。大鹏、巨鱼、长鲸及大江、长河、沧海、雪山等,都是他喜欢吟咏的对象,李白将它们置于异常广阔的空间背景下加以描绘,构成雄奇壮伟的诗歌意象。特别是月意象在李白的诗作中反复出现,其使用的次数之多,频率之高,可谓是绝无仅有,是李白诗歌中的一道绚丽的风景线。
笔者据《全唐诗》统计,李白的近千首诗中(984首)涉及月亮的就有400多首,仅“月”的意象就出现了336次,这还不算那些如“玉盘”、“玉轮”、“玉环”、“玉钩”、“玉弓”、“玉镜”、“天镜”、“明镜”、“玉兔”、“蟾蜍”、“嫦娥”等月亮的代称。纵观李白所有的咏月诗歌,月亮意象极为丰富。在他笔下的月亮,就其形态而言,有“圆月”、“弯月”、“半月”;就其色彩而言,有“明月”、“朗月”、“皎月”、“皓月”、“清月”;就其景物而言,有“山月”、“海月”、“云月”、“花月”、“沙月”、“湖月”、“星月”、“水月”、“冰月”、“石上月”;就其地点而言,有“天门月”、“金陵月”、“竹溪月”、“西楼月”、“三江月”、“芦洲月”;就其时节而言,有“秋月”、“晓月”、“寒月”、“古时月”、“汉月”;另外,还有“孤月”、“新月”、“高月”、“归月”、“薄月”、“禅月”、“梦月”,等等。这些都表明了李白与月的一种非同一般的关系,可以说,它“像陶渊明的‘菊’、陆游的‘梅’一样,成了诗人的化身”。
在李白的咏月诗中,明月意象具有丰富的审美意蕴。
一、月亮是诗人高洁品质的象征
月亮有皎洁、纯净和冰清玉洁之意,李白经常用月象征人的高洁品质,使其诗歌表现出一种人格力量和个性魅力。他在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非凡自信的同时,追求的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独立人格,使其诗歌呈现出一种清水芙蓉的美。“云见日月初生时,铸冶火精与水银”(《上云乐》),月亮是由水银铸冶而成,显得那么纯净无瑕;“含光混世贵无名,何用孤高比明月”(《行路难》其三),劝人淡泊名利,要善待他人和自身,不要追求所谓清高等虚名;“了见水中月,青莲出尘埃”(《陪族叔当涂宰游化城寺升公清风亭》),写水中月若青莲出污泥而不染的芳洁本性,以比喻升公“济人不利己”的清廉的正直形象;“天清江月白,心静海鸥知”(《赠汉阳辅录事》其一),“春华沧江月,秋色碧海云……松风清瑶瑟,溪月湛芳樽”,“卷帘见月清兴来,疑是山阴夜中雪”,“观心同水月,解领得明珠”(《赠宣州灵源寺仲浚公》),都借月写人的清静淡泊的
高远情怀和孤高的出尘的高洁心灵。
二、月亮是诗人乡思的寄托
故乡情是中国人根本性的情感。借明月意象来抒发故乡情,是李白的伟大发明。他的《静夜思》是一首无比精粹的东方乡情曲:“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诗人以白话的语言雕琢出明静醉人的秋夜的意境。他不追求想象的新颖奇特,摒弃辞藻的精工华美;他以清新朴素的笔触,描写丰富深曲的内容。“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道出了中国人心灵深处的故土情结。境是境,情是情,那么逼真,那么动人,百读不厌,耐人寻味。无怪乎有人赞其是“妙绝古今”。
诗人在另一首诗《渡荆门送别》中写道:“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晚上,江面平静,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来的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诗人面对那流经故乡的滔滔江水,不禁起了思乡之情,“仍怜故乡水”。
三、月亮是诗人纯洁友谊的体现
李白常在与朋友交往的诗中,借月抒情,表现彼此间友谊的纯洁与高尚。在《哭晁卿衡》中,诗人写道:“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李白将日本友人晁衡比作明月,把晁衡海中遇难比作明月沉碧海,表达了自己对友人真挚的痛悼之情。李白听到友人王昌龄遭贬,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寄予了无限关切与同情:“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诗中以寄明月这种十分独特的方式表达对友人的安慰,同时又用明月表达自己和友人的品质洁白无瑕。
再如另一首诗《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诗的前两句,诗人着意造境,创造了一个月夜优美静谧的诗歌意境。半轮散发着清辉的秋月镶嵌在深蓝色的夜幕上,月光将雄伟秀丽的峨眉山的山影,倒映在澄静的平羌江水上。昔日,李白和友人(“君”)曾在峨眉山下赏月,两人共同欣赏月夜的美景,友情也就在宁静清秀的意境中交融、净化、升华。诗的后两句,仍然从月夜着笔。今夜,诗人乘舟从清溪出发,向乐山的黎头、背峨、平羌三峡进发,准备到渝州(今重庆)去。当扁舟行进到小三峡的时候,眼前的蜀山蜀水和山月,触发了诗人的情思,于是诗人脑海里浮现出昔日与友人在峨眉山下,平羌江畔赏月的情景。尽管地点变了,但是山景依然,水景依然,月色依然,这怎能不令诗人怀念起友人呢?于是,诗人无可奈何地发出了“思君不见下渝州”的感叹,含情凄婉,表达了他对故友的深深怀念和诚挚情谊。“月”是贯串全篇诗意的意象,在全诗中成为艺术想象的媒介、感情发展的纽带。
四、月亮是离愁别恨的情丝
“明月与相思,闺愁结缘,是中国文化中一种带有民族特色的思维模式”。明月亘古如斯,而世事却变幻莫测,这就不可避免地滋生思念的情愫。李白的许多月亮诗表达了征夫与思妇的怀念之情,同时又从另一侧面对人民蒙受苦难寄予了深切同情。如《子夜吴歌・秋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通过描写妇女月夜为亲人捣衣的心情,表达了她们对远征丈夫的深切怀念。
另外《长相思二首》也表达了相同的情感。“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日尽花含烟,月明欲素愁不眠”。正是由于那刻骨铭心的离愁别恨主人公才望月长叹、对月不眠,才有篇末的“长相思,摧心肝”。
再如《玉阶怨》:“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前二句写独立玉阶,露侵罗袜,更深夜浓,久待落空,怨情之深,如泣如诉;后二句写无可奈何,入室垂帘,隔窗望月,愈衬孤寂。
五、月亮是诗人怀古伤今的感叹
李白游苏州时,登临姑苏台,览古阅今,写下了《苏台览古》:“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诗人借历史上人事的变迁,指出了封建君王的荣华富贵不能长久,鞭挞了他们的腐朽生活,并对唐代统治者沉湎于歌舞声色的生活提出了警告。
另一首诗《忆秦娥》,首句以月下箫声凄咽引起,“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已见当年繁华梦断不堪回首。次三句:“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于月色之外,添出柳色,添出别情,将情景融为一体,抒发惨淡迷离之慨。下片揭响云汉,描写当年极盛之时地。而“咸阳古道”一句,骤落千丈,凄动心目。再续“音尘绝”一句,悲感愈深。“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八字,只写境界,兴衰之感都寓其中。全诗笼罩在一片凄凉的月色之中,怀古伤今之情也愈显悲凉。
六、月亮也是诗人失意孤寂时的伴侣
如《月下独酌其一》。诗人孤独一人,却举杯邀月,幻出月、影、人三者;然而月不解饮,影徒随身,仍归孤独。邀月对饮,千古绝唱,正面看似乎真能自得其乐,背面看,却极度凄凉。诗的最后六句更写出了诗人执意与月光和身影永结无情之游,并相约在邈远的天上仙境重见。诗人借“月”倾诉了自己内心的痛苦,表现了怀才不遇的寂寞和孤傲,也彰显了其放浪形骸、狂荡不羁的性格。
再如《把酒问月》,其中写道:“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诗人描绘了明月佳景,从而引发了对人生哲理的领悟:人生是短暂而痛苦的,其间有不尽的坎坷曲折、孤独和寂寞。只要明月常相伴,忘却尘世的一切,人生就会像蓝天一样辽阔,像明月一样自由自在。此时,亘古不变的明月就成了诗人对酒当歌的倾诉对象。在月与酒构筑的世界里,诗人可以暂时地逃脱,追寻短暂的欢乐。
【关键词】李白;诗歌;月亮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月亮一直是诗人钟爱的歌咏对象。诸多文人骚客写月、颂月的诗文浩若烟海。无论是浪漫诗人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孤寂,还是禅宗诗人王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空明,亦或是豪放词人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惆怅……月亮总是撩拨着诗人敏感的心弦,承载着无尽的悲欢离合,深情款款地走入诗人的创作情怀,成为文人墨客心中一道独有的精神寄托。而其中,颂月诗最多、成就最为卓著的诗人当属唐代诗仙李白了。月亮给了这一旷世才子以非凡的创作灵感,使其淋漓尽致地演绎了中国古典诗歌文化的艺术精妙,诠释了文人雅士高洁的精神信仰,留给后人以宝贵的精神盛宴。
李白是一位罕见的天才诗人,其一生诗作近千余首,其中,写月的诗句不下三百处。正如陶潜爱“菊”、陆游爱“梅”一样,李白爱“月”的情结到了近乎狂热的程度。月亮唤起了这位诗仙过人的智慧和创作的灵感,活跃在诗人的笔端,给读者营造出一个个气象万千、灵动逸趣的美学境界;它也熔铸着诗人的风骨与精神,成为诗人一生理想的浪漫化身和卓然不群的人生见证。
正如李白所云:“酒缺月无味,景无月不美。”诗、酒、月成为李白一生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李白诗歌的美便是缘于这样一番诗酒逍遥、月色空的美好情韵。台湾作家余光中先生的诗歌《寻李白》中:“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高度评价了李白诗歌豪放飘逸的个性特征、旷世俊逸的诗歌才华和执念于其心的永恒的月光情结。沐浴着高洁之光的李白诗无疑给后人留下太多值得欣赏与品味的价值。
一、如明月般空灵的旷世才情
李白之人千年难遇。有言道:“千古才情,李白八斗。”李白一生诗歌成就斐然,其旷世的才华令人惊叹。李白写月之美,可堪天下独步。月亮是他美好心灵的表露。
李白颂月之诗清新俊逸、飘然不群、潇洒浪漫。其笔下之月可谓性情万千。月也有春秋冷暖,春月如花,秋月如雪,有诗“秋月照白壁,皓如山阴雪”;更有月凉似水,寒似于冰,有诗“山明月露白,夜静松风歇”。“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诗歌无不透露出一股清新自然、脱俗俊逸的浪漫气息,使得李白成为继屈原之后我国古典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人。《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中“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一句笔势如天马行空,诗人想要将明月一揽在手,艺术表达何其豪放,诗中洋溢着的一股涵盖天地的雄浑之气和真情实感实乃豪迈和快意!《峨眉山月歌》中:“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起句以“秋”字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而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次句的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也营造了空灵入妙的意境。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出峨眉照苍海,与人万里长相随”;“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镜湖水如月,耶溪女如雪”等一句句来自于月光之境的低吟,或忧伤,或雄奇,或明净……给人以美的愉悦和享受,也让人不得不折服这位千古诗仙非凡的艺术才情。
二、如明月般高洁的人格精神
李白诗歌光彩四溢的魅力源自于他独立不羁的个性,纯真高洁的人格。他生性豪放,纯真脱俗,正如月色一般皎洁。如“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诗人驰骋想象,意能招呼明月作伴,表现了诗人如月般冰清玉洁、超脱凡尘的节操。
诗人常以明月来传达人间的至真性情。当诗人怀念友人、亲人的时候,常常把情感向明月倾吐,用自己的心灵与它交流,以孩子般纯洁、真挚的感情来拥抱明月、赞叹明月,寄托对友人、亲人的思念。如《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诵出了“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的真情。李白在这里不仅要托月寄情,而且要让明月作为自己的替身,伴随着不幸的友人一直去到那夜郎以西边远荒凉的所在,表达对老友遭遇的忧虑和恳切的思念、热诚的关怀。“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门情。”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诗句的至真性情,月光下的精神意趣是如此真实而高洁。
诗人亦常以明月来抒一腔潇洒豪迈的气概。诗人能流芳千古与他的豪迈、洒脱的性情有很大关系。如《梦游天姥吟留别》:“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又如《东鲁门泛舟》:“若教月下乘舟去,何啻风流到剡溪。”诗人将月下泛舟、遨游太空当作人生无穷乐趣。诗人爱月,甚至上天捉月,纯真又潇洒。在大济苍生的理想破灭后,他高吟“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感叹,他兴致盎然地泛月,高歌“人游月边去,舟在空中行。”他追随着月亮的行迹,飘逸在月色的世界高唱“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作者横溢的诗情,纯真的性情、高洁的人格精神在神秘浪漫的月光世界里被尽情挥洒、尽情表露。
三、如明月般冷傲孤独的灵魂
李白一生之所以对于月亮有一种独特的爱恋,与月亮有着不解之缘,大部分原因是因为孤独\因为冷傲。月亮是诗人表达清冷,超俗绝尘的固定意向,可以说,李白一生的孤独、抑郁都用月亮这一方净土来承载。在李白的心目中,月亮是高尚灵魂的寄托。因此,月亮成为诗人一生的挚友、知己,是诗人理想的精神栖息地。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是李白孤寂情怀寻求精神皈依的典型代表。这里,他运用浪漫夸张的手法,以极其丰富的想像力,把月亮、自己与自己的身影聚合在一起,绘成“三人”饮酒图,到达一个“天人合一”心灵自由的境界,在自我慰藉的快乐之中,让人感到一丝淡淡的哀伤和难以言状的孤独。
李白是孤独的,亦是冷傲的。他邀月酌酒,轻轻地唱出“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他惆怅感伤,高歌泪下,感叹知音难觅。“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只有月能理解他,所以无月的时候,他去赊月,咏叹“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尽情享受着无边的风月,也不“摧眉折腰事权贵”地过活。
李白一生介怀的是“济苍生”、“安社稷”的理想的破灭。现实的打击,知音的难觅,让他的孤独更深。所以他只能在《 长相思》中“卷帷望月空长叹”,在《夜泊牛渚怀古》中悲叹:“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面对明月,无限孤寂,政治抱负不能实现,感叹世间知音难觅的心情是何其沉重!
寂寞的李白一生以月为伴,因为月亮能善解他意,能够慰藉其悲苦幽怨的心灵,并始终不离不弃地伴随着诗人浪迹,为其拂去尘世的纷扰,觅得大千之外的一份宁谧和美丽。于是诗人的寂寞也变得异常美丽。可以说,月亮情结贯穿了李白的一生。相传在月光里,李白忘掉了自己,去水中捞月,永远与明月拥抱在了一起。“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让我们追随古人的脚步,于皓月当空之夜,掬一片月光于怀,沉醉于氤氲朦胧的浪漫气息中与诗仙李白相约。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导入 方法技巧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人对事物的一种向往、迷恋、积极探索追求的心理倾向。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源动力。教师要想使学生获得成功,就要想办法将学生的兴趣与教学结合起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开头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第一步。合适的导语像磁石,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起来;合适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提高整个智力活动的积极性。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提出:“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给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注意课堂教学导入环节的设计,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以最快的速度进入最佳的学习与思维状态,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那么如何导入新课呢?下面我就针对导入的方法谈一些浅见。
一、激疑设思法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方多思,多思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例如,在教学《鱼游到了纸上》时,教师让学生齐读课题后问:“题目有没有让你好奇的地方?”学生急不可待地提出自己的疑问:“鱼游到了纸上,太不可思议了吧?”“鱼怎么会游到纸上呢?”“鱼为什么会游到纸上去?”“鱼游到纸上不会死吗?”等等。无需教师再导,学生就会迫不及待地学习课文。再如,在教学《蛇与庄稼》一课时,教师在板书课题后提出了一个问题:“你们怕蛇吗?”大部分学生做出了肯定的回答后,教师又提出新的问题:“我们这么怕蛇,不愿意见到它,可却有人特意到外地买蛇养,哪有这样的人呢?课文中就有这样一些我们看起来‘不正常’的人。”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会怀着好奇的心情阅读课文,寻找答案。
二、释题入课法
题目是课文内容的浓缩。从解析题目导入,简洁而实用,既可直入正题,又可同时领起全文。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题目就揭示了文章的内容。就可以直接“解题”让学生明确诗歌的内容。一个与众不同、别致出彩的题目能够在短时间内引起学生的注意。教师如果能够抓住学生的兴趣,积极引导,便可有事半功倍之效。“解题眼”就是解释题目中关键性的字词并由此而推演、生发,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如在教《黄山奇石》一课时,教师先板书课题,然后提问:“读了题目,可以看出课文向我们介绍了黄山的什么?”学生回答:“黄山的石头。”“是一般的石头吗?”“是奇怪的石头,和一般石头不一样。”“说得好,通过读题目,我们知道了这篇课文就是专门向我们介绍黄山各种各样奇妙有趣的岩石的,那么黄山到底有哪些奇石,奇在哪里呢?”这样抓住课题,通过引导学生审题,明确了学习重点,从而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情境渲染法
有的课文有着丰富的情感,教学时,宜用情境渲染法。教师富有感情的导入语言、辅以精彩的影片剪辑、音乐,可以创设情境氛围,唤起学生的情感认知,学生潜心研习文本,他们会更深刻地领悟到作品的内涵。在学习《雅鲁藏布大峡谷》时,让学生欣赏“珠穆朗玛峰”和“雅鲁藏布大峡谷”图片,然后问学生:“图片美吗?可以用哪些词语形容这种美?”在学生回答后,教师接着说:“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堪称世界第一的壮丽景观――雅鲁藏布大峡谷。看看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观景象有哪些。”运用各种辅助手段可以创设轻松、唯美的课堂氛围。引发学生带着探求知识的欲望学习,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趣味导入法
趣味导入是用诙谐幽默的语言构成的导入语。使用这种导入语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迅速抓住学生的心,吸引学生学习新内容,并能在趣味中引导学生抓住学习重点,真正做到寓教于乐。关于趣味导入语,教师可用谐音或某些词的比喻义来设计,可用歇后语、对联来设计,可用小笑话、小品设计,等等。在上《找骆驼》一课时,教师先出示一则谜语:“四腿长长脖子弯,背上驮着两座山,一次吃饱水和草,几天不饿口不干,驮着重担走沙漠,不怕烈日和风寒。”然后提问:“这则谜语的谜底是什么?”学生积极猜谜语,气氛一下子就活跃了。趣味导入为课堂教学增添了文学趣味,缩短了学生与作品、作者之间的距离,能够快速打开学生的思维之门,让他们通过思考发现知识,获取知识,从而产生一种获取胜利的愉悦,并将这种愉悦贯穿到整节课的学习。
五、诗歌导入法
诗歌是我国悠久文化传统中的一朵美丽的奇葩,其语言精练、优美、含蓄隽永。教师用恰当的诗歌导入新课,语言精练简洁地将学生带入一种如画般的优美境界,陶冶了学生的性情。在学习纳兰性德《长相思》时,教师可吟诵余光中的《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乡愁》与《长相思》内容、意境相同,一个现代、一个古代,由现代很轻松地引申至古代。在轻轻的吟诵中,学生会自觉地进入意境。
六、温故知新法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注重语言的运用,让学生有扎实的语文基础。孔子云:“温故而知新。”因此,复习知识也是导入新课的常用方法。如讲《饮湖上初晴后雨》时,让学生先背《游园不值》,那是描写春天的景色,现在我们看看夏天在苏轼眼中是怎样的一种景象呢,是酷暑难耐还是大雨滂沱,还是另一番景象?学生投入诗歌的分析中。
七、故事导入法
故事生动形象,对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能唤起他们浓烈的学习欲望和学习兴趣,而且富有启迪性,活跃学生的思维。以历史故事、探险故事、神话故事等为线索将学生思维引入到学习主题,开展教学,是非常有效的一种导入方法。在教学《将相和》时,我先问学生:你们有谁看过或听过“完璧归赵”的故事?哪位学生能给大家讲讲这个故事?接着让一位同学给大家讲故事。然后问:“大家听了这个故事觉得蔺相如怎么样?厉害吗?”教师在学生七嘴八舌讨论后导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蔺相如的另一个故事――《将相和》,看看这篇文章蔺相如又有着怎样的精彩表现。”这样,就调起了学生的学习胃口,从而积极投入新课的学习。
好的导入是优秀的演奏家拨出的第一个音符,能够产生神奇的魅力,引导着听众渐入佳境。好的导入是教师精心磨砺的一块磁石,放射出强烈的磁场,带领着学生走进知识的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