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钢琴家影评

钢琴家影评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钢琴家影评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钢琴家影评范文第1篇

IMDb评分:8.5

时光网评分:8.6

东方电影评分:8.7

东方电影频道六月倾情展映

导演夙愿终完成

19世纪40年代,波兰犹太钢琴家瓦拉迪斯劳・斯普尔曼正在经历一场惨绝人寰的纳粹统治,战争一结束,他就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写下了自传体小说《死亡城市》。而60年后,同样是犹太人的导演罗曼・波兰斯基将这段故事搬上了大银幕,让更多的人了解了那段黑暗历史。

波兰斯基出生于法国,1937年,他与父母一起来到了波兰,作为犹太人的一家在二战期间遭受了纳粹残忍的对待,波兰斯基的母亲就死于集中营,而他则在父亲的庇护下逃了出来。即使过去了若干年,做了导演的波兰斯基一直想要拍摄一部描述大屠杀事件的电影,但却始终没有遇到最好的剧本,直到他读了钢琴家维拉迪斯罗・斯皮尔曼的回忆录。虽然故事并非波兰斯基本人的亲身经历,但他在电影中融入了自己的一些经历和感受,比如从犹太人集中营的景观到纳粹军人走路的姿式以及穿着等等。与波兰斯基以往拍摄的好莱坞电影不同,《钢琴家》全程都在与真实保持着很近的距离。可是显然当记忆被重构的时候,当所有幸存者都迫不及待地记录下这一有史以来最不可思议的大灾难时,一些无意识的臆想和记忆扭曲所带来的不准确性,几乎是不可避免的,这也让这部影片具备了区别于纪录片的价值。

2003年,波兰斯基凭借《钢琴家》获得了第75届奥斯卡最佳导演奖,而在领奖台上他说:“希望这部影片成为波兰电影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用音乐支撑的孤独灵魂

片中的斯皮尔曼是一位作曲家兼钢琴家,他在纳粹占领前还坚持在电台做现场演奏。然而在那段随后到来的恐怖日子里,斯皮尔曼整日处在死亡的威胁下,不得不四处躲藏以免落入纳粹的魔爪。他在华沙的犹太区里饱受着饥饿的折磨和各种羞辱,在这里,即便所有热爱的东西都不得不放弃的时候,他仍旧顽强的活着。他躲过了地毯式的搜查,藏身于城市的废墟中。幸运的是他的音乐才华感动了一名德国军官,在军官的冒死保护下,斯皮尔曼终于捱到了战争结束,迎来了自由的曙光。

斯皮尔曼由美国男演员阿德里安・布洛蒂饰演,而布洛蒂的完美演出也成了该片成功的关键,他忧郁的眼神、瘦削的身形都成了苦难中的斯皮尔曼最真实的写照。而为了真实还原极度饥饿下的样貌,开拍前波兰斯基还是让布洛蒂减去了近30磅的体重,而在这段时间内,布洛蒂仿佛真切的感受到了影片中的感觉:“饥饿让我真正清晰地了解到斯皮尔曼被剥夺了什么。尽管我的饥饿是自愿的,但它还是让我从某种程度上和这个男人有了沟通。你很难想像饥饿会多大程度上影响你的行为,你又如何超越对食物的渴望去思考。我感到内心空荡荡的,看到的世界也是空荡荡的。有些人说斯皮尔曼这个角色在电影中太被动消极了,但事实上,他能做的非常少,他也只能做这些。他得找到生存下去的办法,他不是一个斗士,不是士兵。”凭借在其中的优秀表现,布洛蒂获得了第75届奥斯卡最佳男演员奖。

影片中最感人的一幕出现在斯皮尔曼为德国上尉演奏钢琴的片段,那是著名的肖邦G小调第一号叙事曲。经历了逃难的斯皮尔曼面对自己再熟悉不过的钢琴,即便已疾病缠身,但他还是用几近颤抖的手谱写了一曲动人的乐章。

TipS

1. 在伦敦超过1400位男演员为瓦拉迪斯劳・斯皮尔曼的角色试镜,导演都不满意,最终罗曼・波兰斯基找到了阿德里安・布洛蒂。

2. 阿德里安・布洛蒂是在伦敦的报纸上看到此片的广告去应征,选角条件是要会弹钢琴,布洛蒂本来就会弹琴,他没想到居然有机会担任此片的主角。

3. 布洛蒂为了演这个角色,只身到法国拍片,在拍片的七八周内,他每天练4个小时钢琴,而且为了符合角色节食,186公分的他体重最后只剩61公斤。

4. 片中有个男人在街上等候过马路的时候,抱怨在犹太区竟然建了一条非犹太人街道,这个声音正是罗曼・波兰斯基的。

钢琴家影评范文第2篇

纽约有个特烦人的影评家,言必称斯皮尔伯格,好像他拍过的每一格胶片,都应该在苏富比拍出一幅梵高的价钱。要依这厮,电影史上的头号经典非《E.T.》莫属。据说该片探讨了人类通过接触异类,获得道德上的启示和指引。另外一个影评家反唇相讥,说外星人的叙事功能,就像很多影片中帮助人类儿童完成道德觉醒的狗。这我同意。狗具有太多我们欠缺的优良品质,大可胜任人类的德育教师。

有些人的学习对象甚至转移到狼。狼是狗的祖先,却素有恶谥。中国不用说了,英国人霍布斯也有“homo homini lupus”(人之于人无异于狼)的名言。但近年来的伦理法庭上,狼的律师多了起来。马克・洛兰兹的《哲学家和狼》,是眼下常被评论的一本新书。洛兰兹是哲学教授。他杜撰过一个概念叫“vfame”,专指帕丽丝・希尔顿那种变态人气――她出名只是因为她有名,不是因为任何有益于社会的贡献。他认为,这一现象背后,是启蒙主义文化式微导致的价值相对论。在《哲学家和狼》一书中,他却提出一个跟启蒙思想极不合拍的反人类中心论。他还告诉我们,狼在西方古典语言中和“光明”一词同源,而且阿波罗即光明之神,也是狼的保护神。

本书由一个生离死别的场面开始。在普罗旺斯,豢养多年的公狼布雷宁到了癌症末期,洛兰兹驾车把狼送到最后的安息地。11年前,他在美国一家农场买了只血统纯度96%(法律允许的极限)的狼崽。从此他们形影不离,既是感情依赖,也是权宜之计。每天一早,布雷宁会把洛兰兹叫醒,舔他的脸或是往他身上丢一只死鸟;下午,则跟着主人去哲学系讲课,烦了就在教室里溜达,还偷过一个女生的午饭。

洛兰兹发现,狼没有人类那种线性时间观念;他存在于循环往复的世界里,每个瞬间都是一次尼采所说的“永恒的回归”。因此,他不再把生活的意义定位在某个设定目标的实现――后者是人的生活态度――一切价值的依据只是利益,世界仅仅是一系列可供利用的资源。为了维护这种利用关系,人建立起复杂的社会体系,我们管它叫“文明”。所谓人是知善恶的物种,但善恶本身只是功利判断,没有任何终极性。

这种“四条腿好,两条腿坏”的两分法或许不应推荐,但他的故事具有一种超越的诗意。在专业圈,作者以鼓吹外在论哲学观为人所知。他认为,人的意识外在而不是内在于人本身。或源于此,他以第一人称讲述的狼的故事,更像是一次连绵不断的主体间性研究。

由此想起另一本关于狼的书《野性变奏》,作者艾蕾娜・格里穆是移居美国的法国钢琴家。她的自我定位也是人中异类,也通过与狼接触,经历了一次人生顿悟。若干年前作者住在佛罗里达,一次夜间散步,遇见一个牵着一条大狗的陌生男人。仿佛有心灵感应,那头巨兽跑来向她示好。后来她知道那是一条狼和狗的混血。她开始研究狼的资料,并投身于狼的养护工作。本书采用畅销书常见的“夹心饼干结构”:一条线索转述各种有关狼的神话传说,另一条线索则是作者的自传。至于本书讲的究竟是狼还是人,我个人的观感倾向于后者。

作为埃克斯(塞尚老家)一个中产家庭的独生女,格里穆自幼表现出强烈的神经质,孤僻,并有伤害自己身体的习惯。所幸,钢琴方面的才华让她小小年纪就进了巴黎音乐学院。她不甘忍受按部就班的技术训练,却被一家公司看中,灌了唱片;然后不顾教授反对,跑到莫斯科参加柴可夫斯基大赛。那年她14岁。然后是退学和意外的成名。总之,运气跟她永远是一头的。

书中的关键部分写得心不在焉,只是罗列一些关于狼的道听途说,完全没有洛兰兹那种身心投入的体察。这更像一本明星自传,读者看到的总是她、她、她。即便莫斯科那段重要的经历,她的描述也不如一般的新闻记者。我读这本书是因为父母家有一张她的唱片,封套上印着一个超级美女。如今的音乐明星相貌都不错,包括我们的郎朗,好像孙悟空和米老鼠的混合体。

钢琴家影评范文第3篇

奥迪A1成为《初恋》舞台上看不见的主角

谁没有初恋?谁能忘记初恋?当舞台上的光影交错带来震撼唯美的视觉冲击,当歌者们的浅吟低唱触动心底最柔软的地方,当年轻的躯体肆意舞出最炙热、奔放的情感,当你全身心地沉浸在无所不在无孔不入的戏剧氛围中,你是否能回想起初恋驾临时那种被幸福击中的感受?这就是由一汽-大众奥迪与孟京辉戏剧工作室共同创作、为奥迪A1量身定制的大剧场原创音乐剧《初恋》带给我的感动。

在《初恋》的舞台上,其实还有一位“隐形的主角”――奥迪A1。在这样一部为奥迪A1量身定制的音乐剧中,这辆奥迪家族的小精灵并未现身,但却幻化成各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元素,潜移默化地渗透在每个细节之中。奥迪A1为《初恋》谱写了强烈的精神注脚――“第一次”的情感体验和“以小见大”的生活态度。“A”和“1”与代表爱情本真状态的初恋,共同倾诉着大都市年轻人对情感、对人生真挚而热烈的感悟。编曲师特别将奥迪A1生产线上冲压焊装的声音与重金属摇滚和抒情音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展现出初恋的铭心刻骨。奥迪领先的LED技术赋予了奥迪A1“飞翔翅膀”般的“双眸”,成为如梦似幻的舞台背景。《初恋》的舞台采用了奥迪A1主打的红、白、黑三色调。白色诉说着“人鬼情未了”的感动,红色描摹了“死生契阔,与子成说”的执着,黑色渲染的是“人生若只如初见”的悲幸。这便是《初恋》的味道,叫人沉思,令人回味。

近半个世纪以来,奥迪与舞台艺术尤其是音乐艺术一直保持着长久而深入的合作,并且形成了“Audi on Stage”这一独特的、专属于奥迪的文化品牌。音乐剧《初恋》不仅是奥迪在戏剧舞台上一次成功的创新,更将“Audi on Stage”这一奥迪文化品牌提升到了新的层次。

凯迪拉克与明星成为“亲密敌人”

这是一部很professional、很aggressive的电影,即使抛却“杜拉拉2.0升级版”的标签,也一定是一场带着惊喜的甜蜜旅程。不同于同档期的《金陵十三钗》与《龙门飞甲》,导演徐静蕾将现代都市场景搬进银幕,凯迪拉克全系车型作为片中的“另类主角”,与都市精英男女展开了一场驰骋于金融商战的时尚旅程。

被称为“最美凯迪拉克”的CTS Coupe作为片中男主角的座驾,以其极具风范的独特款型完美贴合了投行高级顾问的时尚造型。驰骋在香港的繁华街道上,CTS Coupe强烈的雕塑感与背景完美融合,既彰显品位个性,又具实用代步价值,将精英座驾诠释得淋漓尽致。而女主角Amy的座驾――红色SRX每次亮相都能成为一道风景,绚烂红色的硬派SUV与优雅美丽的职场女强人,无疑是都市新女性进取、自由的形象解读。以至于在很多影评与观众的感言中,那辆“红色的凯迪拉克”成为此影片当之无愧的时尚标签。

此次,凯迪拉克携全系车型出镜,与《亲密敌人》共同合作完成了整部影片,将凯迪拉克自身所散发出的高贵优雅、与众不同的气质,与片中人物的性格及故事背景完美结合。在充分表现凯迪拉克优越性能和出色驾乘感受的同时,也让观众深刻领略了品牌的价值。无论是视觉上的冲击,还是百年品牌的内涵,都令凯迪拉克与一众明星成为亮眼的“亲密敌人”。

BMW以古典音乐征服观众

在2012新年钟声敲响之际,享负盛誉的伦敦爱乐乐团在广州大剧院隆重上演了一场精彩绝伦的听觉艺术盛会――“领驾未来,悦享新年” 2012年BMW新年音乐会。首席指挥兼小提琴家杨・帕斯卡尔・托特里耶,率领著名的伦敦爱乐乐团,与中国著名钢琴家徐洪一同,以丰富、流畅的音色和近乎完美的配合以及对经典曲目的驾驭能力,征服了在场的观众。音乐会结束后,在大型水幕激光前,BMW与车主朋友们一起倒数,喜迎新年的来临。

一直以来,BMW以自身高雅浓郁的文化气息感染着每一位热爱生活和追求完美的人士,并始终秉持文化传播之悦。2012年BMW新年音乐会充分体现了BMW的品牌核心―― BMW之悦,将弘扬高雅艺术和促进多元文化的交流作为对中国的长期承诺。演出别具匠心地选择在广州大剧院举行,一座由世界著名建筑大师扎哈・哈迪德和声学界最高奖“塞宾奖”得主马歇尔共同设计的殿堂,是为了给乐迷呈现最完美的音效,从内到外产生深切的共鸣,用音乐的语言与大师进行心灵的交流。

钢琴家影评范文第4篇

[关键词]《海上钢琴师》;心灵回归;精神乐园

意大利享誉世界的导演托纳托雷拍摄了著名的“回家三部曲”,其中有一部电影叫作《海上钢琴师》,运用一种平淡祥和的语气讲述了一个无师自通的天才钢琴师,一生没有离开“弗吉尼亚号”,其实他一生中有三次下船的机会,第一次是为了声名,第二次是为了爱情,第三次是为了生命。但这三次机会都被他放弃了,因为“弗吉尼亚号”才是他的家,才是他心灵的最终归宿。即使面对死亡他也无所畏惧,为了坚守心中的净土,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和他的“家”共同沉入海底。本文的主题是“离家出走”“回到家庭”,讲述钢琴师在迷茫中寻找回家的路的“回归”过程。

一、主人公“离家出走”

电影《海上钢琴师》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元素:海上钢琴师“离家出走”,它也是影片发展的另一条主线。其实只有有家的人才会出走,1900的家就是这片海,这艘“弗吉尼亚号”大船,还有他所热爱的88个键,也正是这些黑白键使他找到了人生的真正意义,演绎了精彩的人生。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电影中的主人公也是如此,内心中始终充满着矛盾,对于自己应该不应该走下船,开始新的生活,他的内心有着一番挣扎。电影中一共讲述了1900有三次下船的机会。

第一次是爵士乐鼻祖杰尼来到船上挑战,气势汹汹并大言不惭,要让主人公无地自容,但是主人公还是非常敬佩他,确切地说是喜爱他的旋律,一共即兴演奏三次,每次都重复他的乐章,并为他的动听的声音感动得流泪。最后因为他的大言不惭,要1900从此以后告别演奏,这点燃了1900的斗志,1900演奏钢琴曲的快速、流畅程度已经把琴弦上的香烟点着,这令杰尼无地自容,1900也因此名声大噪,许多陆地上的人慕名邀请他去陆地演出,但都被他拒绝了。于是在好友的帮助下,他刻制了第一张专辑,脑海中想象着喜爱的人的言行举止,琴声柔美中不乏强烈的思念,悠长的思念,可人的模样,苗条的身姿,都被88个键表现得淋漓尽致。但是当他被告知他的作品将公之于世,被世界所有的人喜爱时,一向温文尔雅的1900变得异常激动,从制片人手中夺回作品,认为他的作品应与他同在,这并不是说明他是自私的,而是因为1900认为这是对乐章的玷污,应该守着自己的精神家园,不要受到世俗一分一毫的污染。他创作的和他弹奏的就是他心里最干净、最纯粹的旋律,也是他心灵深处最感人的情感,他内心并不在乎世人的看法,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他并不追求世俗的名利,也不愿意任何人用任何方式对他进行所谓的帮助,他认为这是对他的侮辱,更是对他心灵的亵渎。也从另一方面看出,在他的养父因事故去世后,演奏已经成为他的全部,赋予了他新的生命,使他获得生活下去的力量,更使从未上学的他得到智慧。他已经把动人的旋律看成自己的亲人,所以他是不会让乐曲与他分离的。

但凡事都有例外,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主人公遇见了让他怦然行动的女孩。在一次晚会上,蓦然回首,在灯火阑珊处对着女孩一见钟情,他的初恋并没有现在人羞涩,也没有热情如火,她是那么祥和、平静,他默默地注视着来自陆地上的女孩,在三次相遇后,主人公终于鼓起勇气向那个女孩表白。但是天公不作美,他打算在告白时把录制的乐曲送与女孩,由于下船的人多,女孩消失于他的视线中。为了自己的爱情,从未踏出“弗吉尼亚号”的他,决定下船、离海去寻找自己所爱之人。船上的所有人为他举行非常隆重的送别仪式,在1900走下楼梯的时候,看见了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一面面水泥墙,看见了近现代化的工业,每一个工厂喷出浓浓的黑烟,这是一个被工业化污染的陆地。他站在楼梯上面对着这一切,眼中饱含泪水,露出痛苦的表情,沉思片刻,他毅然决然地走回了船上,他认为这艘船才是他的净土,才是他真正的乐园。最有象征意义的是,他在转身的时候,把他的帽子扔向了陆地,在欧美国家,帽子是身份的象征,这一动作表明了,对于陆地上会得到的功名利禄,他对此不屑一顾,这也是他与这片被污染的、毫无灵魂可言的陆地的一种告别方式。

“弗吉尼亚号”因为年久报废了,将被炸沉。在炸沉之前,他的好友马克斯知道他并没有下船,想尽一切办法找到他,劝说他和他一起去陆地,开始全新的生活。但是被主人公拒绝了,他希望与船共同沉入海底,他对陆地来说就像是一个被抛弃的孤儿,陆地上既没有他的出生证明,也没有身份证明。最主要的是大海、船才是他的家,才是他真正的归宿。他就像一滴雨滴入干涸的土地一样消失得无影无踪。对于死亡他表现得是那么从容,并幽默地对马克斯说,希望天堂或地狱有一架钢琴。对他而言,葬身海底就像回家一样,这不仅是身体上的安息,更是心灵上的安息。

二、挣扎与彷徨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孤岛,岛上面有最向往的生活与环境,一旦进去就不想再出来。而对于1900来说,他的孤岛就是这艘船,所以他不愿意离开,即使离开了仍然要回来。他身边没有亲人,刚一出生就流落在“弗吉尼亚号”这艘大船上,而且年纪很小的时候抚养他的人就离世了,所以在船上这个环境使他的内心极度单纯,所以他会问朋友“妈妈是什么?”他涉世未深,所以能守得住内心的净土,手指下的88个键就是他的世界,他的天堂。就像对于“离家出走”这个词来说,只有有家的人才能有这种行动。那么主人公的家呢?就是这片海,这艘船,这88个键,只有这些他才感受到生命的力量,才有继续生活的意义,所以即使后来见到了成千上万的街道,灯红酒绿的陆地,他依然要回来,回到他的栖息地。

在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主人公是无师自通的天才钢琴家,他在弹奏时的神情像是在天上最舒适的云朵里遨游,听他的弹奏总会有心灵的触动和感应。那是他最自由自在,也是他最得意的时候,他能在乐曲的王国里任意驰骋,他可以像魔术师一样奇妙地操纵音符,在他自己的世界里,他就是神。他一无所有,生来彷徨,抓不住这世间变化万千的事物,除了他手指下随意敲响的88个键。

1900本来有机会可以离开,可以去广袤的陆地上见识新的事物,开始新的生活,并且以主人公的天资和本领,对于世人所追求的名利、地位、事业、金钱等都是唾手可得,可是他没有接受,而是毅然决然地放弃了,然后回家了。当他在船上遇见来自陆地的女孩时,他不知道如何表达内心的怦然心动,所以到最后他也没有对心爱的女子表达出爱意。这就为他可能的出走埋下了伏笔,而后来也果真如此。可是他辗转来到陆地后没有像其他人一样兴奋不已,反而眼神中充满了彷徨与焦虑,这不是属于他的地方,他不应该在这个地方,他很喜欢那个女孩,可是他不能离开他的家,离开了家他就真的一无所有了。所以无论当时下了多么大的决心要离开,可是经过挣扎与考量,或者遵循内心的想法,最后他一定要回来,回到这片海,回到这艘船,回来继续演奏自己的旋律。

或许天才总是做出别出心裁的决定而不被世人所理解。就像影片中主人公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就不被陆地上的人接受或理解。陆地上的人邀请他去乐曲会,帮他发唱片,可是主人公却觉得这是对乐曲的玷污。他只要守着自己的精神家园,不让它受到一分一毫的污染。他创作的和他弹奏的就是他心里最干净的乐曲,也是他最纯粹的情感,他宁可这一切不被众人所理解,宁可隐姓埋名过一生,也不愿意任何人用任何方式对他进行所谓的帮助,他觉得这是对他心灵的亵渎。

三、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有限的88个键可以奏出无限的乐章,而无限的键盘怎么能奏得出美妙的音符呢?主人公深情地说:“I was born on this ship and the world passed me by.”这是一个讲述奇迹的故事。背景是大海,地点是船,人物是天才钢琴师,虚拟的是陆地,是不存在于天才的心中的幻象。1900终其一生与乐曲为伴,在海上同行。他寂寞却有丰满的精神世界,他孤独却有最忠实的陪伴。我曾经羡慕画家可以随意勾勒出世间万物的样子,而看过电影后我却觉得没有什么比乐曲更能表达精神世界的美好。一个人的精神家园有多美好,就要看在生死关头这个人如何抉择,而主人公告诉所有人,他宁愿放弃生命也不愿意放弃这艘船。其实早该想到的,不然为什么即使出走了还要回来?为什么纸醉金迷的大陆也不如这孤独的轮船吸引他?为什么宁愿放弃心爱的女孩也不愿放弃自己的家园?只是因为它太美好,让主人公没办法,也舍不得,更不可能割舍。这是他倾注了所有的地方,这个地方承载了他的成长与理想。他说,街道太多了,这无限的“键盘”他控制不了。听到这里很想落泪,是啊,一个生来孤独的人只有乐曲是自己的忠实伴侣,可如今硬要自己适应这个变化莫测的社会,那最后他能拥有的还剩下什么呢?他还会有强大到坚不可摧的精神家园吗?还会有一个安宁的地方让他脆弱而孤独的灵魂得到休息和慰藉吗?答案是不会,当然不会。因为对于把握不了的事物,最好的态度就是随意处置。当主人公为大家弹奏乐曲时,众人仿佛看到了自由女神像,然而却没有注意到钢琴师的内心世界。他的内心是孤独的,除了漂泊在海上找到慰藉,他的灵魂是无处安放的。

丹尼・伯曼・TD林蒙・1900,长长的名字却是天才与孤独最好的注解。除了这片海、这艘船以外都是未知数,而未知数就是不能掌控的,就像乐曲创作到了一半不知道接下来要弹哪个音符,这一切让人心慌,所以对于这个安宁的人来说,那就不要了,他不要去过那种不安定的生活,世人追求刺激与存在感,他只要活在自己的内心世界和精神家园。回归本性,才是对人性最完美的阐述。主人公1900虽然没有存在于这片陆地,却给后世留下了无尽的惊艳。可是他会在意吗?不见得。犹记得影片中,主人公在钢琴前对众人莞尔一笑,那场景真的是震撼人心,究竟是如何纯净通透的人才会有那样沁人心脾的笑容呢?当然是有自己本心的人,而且是本心不受外来因素影响的人。

《海上钢琴师》这部影片获得了观众真心的喜爱,其影响也是巨大的。心灵纯净的男主人公,他有着无师自通的高超琴技,他是用灵魂在演奏,创作和弹奏就是他心里最干净的乐曲,也是他最纯粹的情感,不掺杂人世间一点灰尘,让人听后感到愉悦,可以产生共鸣。他有三次下船的机会,却都被他放弃了,真正的原因不是他舍不得船上的好友,也不是陆地上的污染,尤其是在第二次回船时把象征身份的礼帽抛向了陆地,表现了他与陆地上的功名利禄和爱情的诀别,因为“弗吉尼亚号”才是他的家,才是他心灵的最终归宿。

四、结 语

1900最后一次与好友马克斯相逢,是在这艘将要被炸掉的船上,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留在船上,与这艘与他共同成长的船一起走向海底,因为对他而言,葬身海底就像回家一样,这不仅是身体上的安息,更是心灵上的安息。《海上钢琴师》通过1900的出走、心灵成长以及最终的回归表现了“离家出走”与“回家”的影片思想。至死也没有离开船的这种选择表现了人类对家乡、爱情、思想的回归。

[参考文献]

[1]白虹.《海上钢琴师》:“出走”与“回归”解读[J].电影文学,2013(11).

[2]陈辉.电影《海上钢琴师》的象征艺术[J].电影文学,2013(14).

[3]廖旺.但为自由故――评电影《海上钢琴师》[J].电影评介,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