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葡萄美酒夜光杯全诗

葡萄美酒夜光杯全诗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葡萄美酒夜光杯全诗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葡萄美酒夜光杯全诗范文第1篇

关键词:《凉州词》 王翰 王之涣 异同

千古悠悠浪淘沙,一曲红绫唱万家。遥知他方归念处,举杯邀月泪婆娑。一曲《凉州词》,回响在大唐上空,千古绝唱,时刻拨动着男儿将士的英雄情怀;一杯葡萄美酒,浸融着多少边关将士的思家情怀。

大唐的诗歌舞台上,开元是一个不可企及的高峰。他们歌咏自然,无不投射着英灵之气;他们悲吟乡关,莫不流露着壮志悲怀。而凉州,作为一个西北边关的标志,是一个实现梦想、暮登天子堂的地方,也是一个凝聚边关情思、浸满征人泪水的悲情家园,自古以来,无数文人墨客为此泪眼朦胧,却也成为诗人们心中难以割舍的情结。

《凉州词》历来评说弥广。关于其题名渊源,《乐府诗集》称系开元年间西凉都督郭知运进献的一种宫调曲。而地理意义上的凉州,在唐代凉州又名姑臧,是丝绸之路上繁华的国际大都市,作为河西节度使驻地,又是西北军事重镇,文人武将、侠客倡家络绎不绝。其间往来唱和,不乏名篇。唐诗中,直接以“凉州”为题的诗歌就有23首,即李贺《凉州歌五首》、王翰《凉州词二首》、孟浩然《凉州词二首》、王之涣《凉州词二首》、张籍《凉州词三首》等。《全唐诗》涉及凉州、“凉州词”、“凉州曲”的超过百首。

唐人七言断句,李沧溟推王昌龄“秦时明月”为压卷,王凤洲推王翰“葡萄美酒”为压卷。王渔洋谓:必求压卷,王维之“渭城”、李白之“白帝”、王昌龄之“秦时明月”、王之涣之“黄河远上”,其庶几乎!而终唐之世,无出此四章之右者矣。其中足以显示二王《凉州词》在盛唐诗歌史上重要地位和巨大影响。

同是盛唐七言断句压卷之作,同以“凉州”为题,又同以描写西北边疆的边塞风光为主,但由于个人人生阅历的差异,在他们的世界里,凉州又是那样的迥异,下面笔者将对二王的《凉州行》略作梳理,试析其中的异与同。

一、二王的《凉州行》的异曲“同”工

(一)道不尽的怀关思乡之情。

两首诗都以西北边陲的凉州为描写对象,王翰诗中“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一个“回”勾起了多少边关将士的幽幽怀关之情,自古英雄战死沙场,壮士马革裹尸,曾经无数男儿为之倾慕,可黄沙漫漫,何人又撩不起那颗绵绵故园情,不念及家中的父母、妻儿,想着他们等待的眼神,早已泪眼朦胧,唯有醉卧沙场,仰天长啸,借以聊慰那忧伤的心灵。王之涣诗中“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羌笛悠悠,何须归怨;杨柳依依,有情人终在四方。“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一夜的芦管,吹尽征人的泪水;满眼的情思,望尽故乡的忧伤。缕缕的羌笛,伴随着将士绵绵的闺怨,青青的杨柳寄托着亲人暖暖的祝福,只盼春风的扶絮早日吹响幽怨的羌笛,好让那些旅居他乡的将士不再心伤。

(二)唱不尽的边关幽怨之歌。

旅居他乡的游子才懂家的温暖,戍守边疆的将士才明晓战争的残酷。鼎盛繁荣的大唐帝国,表面和谐安宁,可实际早已矛盾重重,边疆战事连年不断,而玄宗又穷兵黩武,致使将士们终年驻守边关。“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正在大家“欲饮”未得之时,乐队响起了琵琶,急促的旋律,吹响了征夫的号角。边关的羌笛吹奏着征夫的情思,远方的杨柳依旧在等待着春风的吹拂,可惜天子的春风迟迟未到,只是愁煞了那苦等的人。

二、二王《凉州词》的同歌“异”曲

(一)抒情表现手法的差异:

王翰《凉州词》以饱蘸激情的笔触,用铿锵激越的音调,绮丽耀眼的词语,写下这开篇的第一句――葡萄美酒夜光杯,犹如突然间拉开的帷幕,在人们眼前展现出五光十色、酒香四溢的盛大宴席。这景象使人惊喜,又使人兴奋,为全诗的抒情创造了气氛,定了基调。第二句开头“欲饮”二字,渲染出这美酒佳肴盛宴不凡的诱人魅力,表现出将士们豪爽开朗的性格。这句诗改变了七字句习用的音节,采取“平二仄五”的句法,更增强了感染力。诗三、四句写宴席上的畅饮和劝酒。过去曾有人认为这两句“作旷达语,倍觉悲痛。”或曰:“故作豪饮之词,然悲感已极。”语虽差异,但都离不开一个“悲”字。“醉卧沙场”表现出来的不仅是豪放、开朗、兴奋的感情,而且还有一种视死如归的勇气,这和豪华的宴席所表现出来的热烈气氛是一致的。它明快的语言、跳动跌宕的节奏所反映出来的情绪是奔放狂热的,它给人的是一种激动和向往的艺术魅力。

折柳赠别,是古人的风俗。唐人常因闻《折柳曲》而产生别离、思乡之情,自古“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唱尽了游子思乡之情。王之涣首先借“羌笛”之“怨杨柳”之语,抒写征人之“怨”是“怨别”思乡。接着以“羌笛何须怨杨柳”反跌“春风”句,以宽慰语写哀怨意,与明王夫之所谓“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情写乐,倍增哀乐”手法相同,更突出对春风的“哀怨”之情,更加深刻的揭示征人之“怨”,表现了诗人对征人遭遗弃的同情和惋惜。

(二)抒感的差异

王翰《凉州词》描写战士们旷达豪饮的边塞生活,是一首旷达的豪饮之词。袁行霈先生说:“此诗以豪饮旷达写征战,连珠丽辞中含着清刚顿挫之气,极为劲健。”将王翰豪放不羁的行为心态,以及及时富贵行乐的思想生动的描绘在我们眼前。“人生百年夜将半,对酒长歌莫长叹。”以狂放的的人生态度表现其坦荡的胸怀和豪健的气格。同时,诗人以旷达的心态,视死如归的勇气,用“谐谑”的口气,“古来征战几人回”让我们摆脱了浅斟低酌,借酒浇愁的媚俗。以旷达之语,倍觉悲痛。

葡萄美酒夜光杯全诗范文第2篇

1. 概括这类诗歌常见的思想内容;

2. 归纳此类诗歌经常出现的意象;

3. 了解此类诗歌常见的考点。

教学过程:

一、概念阐释:以描写边塞的军旅征战为题材的诗歌。代表诗人有王昌龄、高适、李颀、岑参等。

二、分析概括此类诗歌的思想内容

1. 塑造边塞健儿的英雄形象,歌颂从军报国和建功立业。如①李白的《塞下曲》: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②王昌龄的《从军行》(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誓不还。③王翰的《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2. 抒写边疆将士对家乡的思念。如①王昌龄的《从军行》: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无那:无奈,只无法消除思亲之愁]②李益的《从军北征》: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碛:沙漠]《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受降城、回乐烽均为地名]

3. 表达作者对战争深层思索,或写战争对广大人民和平生活的破坏,或写对和平的向往,或写对军中某些现象(譬如苦乐不均、将帅无能)的不满。如①常建的《塞下曲》:玉帛朝回望帝乡,乌孙归去不称王。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②陈陶的《陇西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③柳中庸的《征人怨》: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百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金河、青冢、黑山均是地名]④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以上只是大致的归纳,还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有时诗中呈现出的情感也是很复杂的。如王翰的《凉州词》中既充满慷慨之气,又夹杂着一种悲凉。又如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其中既有对家乡深沉的思念,又隐含着将士戍边报国的责任,二者交织,慷慨悲凉。

三、归纳此类诗歌经常出现的意象

标示边疆、与战争有关的地点:关山、青海、玉门关、楼兰、边、燕然、沙场、大漠;

边塞特有的事物:烽火、城楼、(细柳)营、琵琶、戍鼓、横笛、羌笛、芦管、芦笛;

与战争有关的武器:角弓、鞍、马、刀、号角;

与战争有关的人称称谓及历史名人:将军、都护、兵、军、征人、李广(龙城飞将);

表达征人思乡常用的意象:月、羌笛、芦管、雁;

与战争有关的关键词:征、战。

四、与此类诗歌相关的考点阐释

1. 形象

1)鉴赏诗中出现的景物(即画面)的整体特征

例如读王昌龄《从军行》,诗的第一、二句描摹了一幅?摇 ?摇?摇?摇?摇?摇?摇的画面。(开阔、悲壮、迷蒙、暗淡)

2)鉴赏诗中出现的人物形象

例如,读李白《塞下曲》: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试鉴赏诗中出现的人物形象。

参考模式:诗中塑造了(什么样)的(谁)的形象。“什么样的”应指出人物在什么环境下干什么、想什么所表现的精神品质,“谁”应指出是哪一类人的形象(例如农民、工人、思妇、征人等),并应关注本诗诗眼(即最后两句)。参考答案:本诗塑造了在恶劣的环境中不畏艰苦、英勇奋战,

立业的边疆将士的形象。(注:必须有对诗眼的阐释)

3)鉴赏诗歌表现的情感内容

例如读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表现了戍边将士怎样的思想感情。

2. 语言

1)鉴赏诗歌整体语言风格

例如读陈羽《从军行》:海畔风吹冻泥裂,梧桐叶落枝梢折。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这首绝句写风雪行军,十分壮美。试从语言角度,分析一下“壮美”的特点。

参考答案:首句用了一个“裂”字,次句用了一个“折”字,点染了严酷悲壮的背景:天山脚下寒风尽吹,湖边冻泥纷纷裂开,梧桐树上的叶子已经刮光,枝梢被狂风吹断。尾句用了“直上”一词,展现出一幅壮美行军画面:只见在天山白雪的映衬下一行红旗正在向峰巅移动。这“直上”的动态描写,更使画面生机勃勃。高昂的士气,一往无前的精神,尽在这“直上”二字中溢出。

2)考查炼字技巧

例如读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受降城为地名、回乐烽为烽火台名]分析第四句中“尽”字的妙处所在。回答此类题一定要有固定的思路。即释句、释词,析妙处,连主旨。

参考答案:不知哪里传来凄凉幽怨的芦笛声,于是征人一整夜都朝故乡的方向遥望。“尽”字既写出了征人望乡时间之长,又写出了他们无一例外地都在望乡,点出望乡人之多。一个“尽”字,把征人思乡的主旨表现得淋漓尽致。

3. 表达技巧

1)考查诗中景与情的关系

例如读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分析前两句景物描写的作用。分析:开头写登城所见的月下景色。远观,回乐烽下,在月光的映照下,沙子像雪一样洁白而带有寒意。近观,高城之外,天上地下满是皎洁凄冷的月光,如秋霜那样望而生寒。这些正是触发征人思乡的典型环境。从另一角度说,如雪之沙,如霜之月光,既形象写出了景物的特征,又切合了征人思乡凄凉、哀怨的心境,景与情紧密交融在一起。

2)考查塑造人物所运用技巧(从描写角度可分正面描写、侧面烘托;从描写内容可分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从用笔墨多少可分白描、工笔等)

例如读卢纶《塞下曲》: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设题:请结合诗句对如何刻画将军这一形象略作分析。这首诗通过写将军夜猎这一典型情节,成功地刻画了警觉、镇定、勇武的将军的形象。这首诗首句写将军夜猎场所是幽暗的山林,杂生茂密之草。见林深处风吹草动,以为是虎。这里运用了环境烘托。一“惊”字,渲染了一片紧张异常的气氛,而且也暗示将军是何等警惕。第二句写将军动作:弯弓猛射。“夜引弓”的“引”,让人想象、体味将军临险是何等镇定自若、从容不迫。后两句写天亮一看,箭竟射进一块石头中去了。结尾箭入石中,或许带有一点夸张色彩,却侧面展现了将军的神勇。

3)考查诗中运用的抒情技巧(一定要分清问得是作者的抒情方式还是诗中人物的抒情方式)

例如读李白《塞下曲(五月天山雪)》,辨析诗中最后两句的抒情手法。参考答案:直抒胸臆。

五、典型例题

例1 塞下曲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1)前两句通过对严寒景物的描写,反映了?摇?摇?摇?摇?摇,

采用了?摇?摇 ?摇?摇?摇描写的方法。

(2)五、 六句选取了一天的生活进行具体描写,表现了?摇 ?摇?摇?摇?摇?摇?摇,采用的是?摇?摇?摇 ?摇?摇描写的方法。

(3) 七、八句采用什么抒情方式?抒发了将士们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分析:这三问中“反映了什么”、“表现了什么”、“抒发了什么”是针对内容的考查,应联系诗歌主旨(即塑造英勇的将士形象)回答。关于“描法”的考查和对“抒情方式”的考查属于对表达技巧的考查。问得比较明确,只要有相关的知识积累即可。

学生组织答案。

例2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里香菱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看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看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似的。”你认为香菱说得对不对?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分析:本题是针对炼字技巧进行的考查。回答的要点应包含:①对全句意思的把握(即句子翻译),②这个字突出了景什么样的特征,③对画面整体特征的阐述,④景与作者情感是如何交融的。[一般的炼字技巧的题都可参考这个思路]学生组织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