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公共文明指数测评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抓好组织落实。
根据上级部门的工作部署安排,我校立刻采取行动,广泛宣传发动,把公共文明指数测评工作的重要性和积极意义传达到每一位教职工,不断激发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集体荣誉感。
为确保测评工作顺利通过,特成立东乡二中2018年度公共文明指数测评工作领导小组。
二、突出重点,注重细节,工作成效显著。
我校认真对照测评标准,全面梳理、细化工作,明确了工作目标,布置了当前任务,落实了相关责任,努力把精细化管理引向深入。按照文件要求,我们从细微处入手,对照要求找不足,对照先进找差距,对照目标定措施,进行了有计划、有目标的工作部署,成效显著。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培育
我校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校园活动,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开了系列有效的学习教育实践活动,通过活动向学生渗透核心价值观的思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各项活动结合起来,与行为习惯培养结合起来,努力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健康的心理情感、高尚的道德品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付之于行动。
1.加大宣传力度,营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氛围
通过不同形式的宣传,营造了良好的育人氛围。一是在学校显示屏播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进行宣传,让全体师生熟知于心,让全体教师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二是安排专门的宣传栏、展板等形式向学生宣传,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入脑入心,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晓率。
2.开展各项活动,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
我们开展了一系列师生喜闻乐见、简单易行的实践活动,真正丰富了师生的文化生活,提升了师生的文明素质,使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强大合力,有效的营造了和谐的校园气氛。我校开展了“弘扬雷锋精神、共建文明风尚”主题的学雷锋活动,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风尚。 我校以传承和弘扬雷锋精神为主题,以创建“雷锋式班级”活动为载体,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推动学雷锋活动在学生中常态化开展,有效促进我校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校园文明程度的进一步提升,将雷锋精神打造成为校园温暖最持久的符号。倡议学生“向不良行为告别”,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要求全体同学严格遵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争取向粗鲁告别,向陋习告别;力争把礼貌带进校园,把微笑带给同学,把孝敬带给家长,把谦让带给他人。整学期全校没有发生学生打架斗殴、赌博、偷窃、勒索、吸烟、喝酒、辱骂教师、故意破坏公物、住宿生夜不归宿等严重违纪现象。形成了目标明确,纪律严明,文明礼貌,团结友爱,奋发向上的良好校风,在全校形成了人人懂文明、人人讲文明、人人践行文明的良好格局。
(二)校园环境
我校切实推动学生、教师和学校三位一体的和谐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使学生在良好的校园人文、自然环境中陶冶情操,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通过大力实施校园文化建设,逐步构建出了具有东乡二色的校园文化体系,创建生态校园、书香校园、人文校园、平安校园、和谐校园。
我校积极开展校园净化、美化、亮化及校园文化建设工作,遵循为教育服务的原则,坚持经济、实用、美观和因地制宜的原则。净化、美化、亮化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充分利用学校内原有地形、植被、建筑等自然、人文条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突出个性化特点。校园环境及校园设施建设成效显著:修缮校园老化设备,添置和维护现代化教学设施;完善学校食堂内外的粉刷及室内外包括走廊楼梯道的文化建设;教师宿办楼、学生公寓楼内外环境完善;丰富校园文化长廊内容,更新学校橱窗展板内容;进一步完善绿化建设,形成一个名副其实的生态校园,增加植物品种,制作植物图谱。展示校训和学校的办学理念,以及设置教育方针、中学生行为规范、中学教师师德规范和中国、世界地图等内容。我校以“实施品味教育,奠基幸福人生”作为办学理念,我校以创建“全市硬件设施一流、质量一流、特色鲜明、群众满意的示范性学校”为目标,抓好“两手”:一手抓学生的文明习惯养成,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一手抓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能力和素质提高;突出三个亮点:“全国校园文化活动先进单位”“全国足球特色学校”“江西省家校合作试点学校”;抓好四项校园创建工作,即:创建和谐校园、书香校园、生态校园、智慧校园。建设书香走廊和教室、宿舍、实验楼、电教楼等走廊文化,展示儒家文化。教学楼走廊、楼道精心布置书法、国画、国学经典名言以及一路星程上展示学校产生的学生校园之星和教师名师的图片、事迹和寄语。构造功能室文化,根据学校和班级特色,布置办公室、教室、功能室文化,如“学习园地”、“名人警句”、“格言”、身边好人榜、师德师风标语、重要的规章制度、师生的书画作品等。构建风格各异的班级文化,建设温馨美丽的校园文化,建设格调高雅的楼道文化,建设整洁大方富有教育意义的餐厅文化,建设与各部室相关联的学府式部室文化。
除了优化环境、营造文化氛围外,还着力发掘本校潜力,利用本校品牌,充分展现学校文化精品,打造校本文化特色。浓缩我校愿景目标、办学理念和办学思想,用简洁语句表达出来并书写在校内显目位置,编写校歌。名校友事迹:撰写校史册,搜集校友名录,将校史上著名校友事迹作介绍。名师风采:定期将优秀教师事迹进行推介,号召师生向优秀教师学习。学生风采:定期将学校的“十佳”、“三好”、“优秀团员”、、“学习成绩优秀生”、“文明礼貌之星”等作展示,宣传典型,激励后进。校内舆论阵地:利用校园广播,每天播送校园节目,宣传国家大事、校内新人新事以及学习、生活知识。创办“校刊”和学校微信公众平台,使之成为全校师生的自我展示平台,增强师生学校精神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
(二)未成年人工作
1.课堂德育
重点加强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学,我们配备了业务能力较强的教师,以带动提高该学科的教育教学工作。另一方面,我们以《思想品德与政治》课为重点,加强学生的德育情感和德育体验。再者,我们充分利用独具特色的校本课程提升学生的德育修养。我校的校本课程主要以经典诵读、规范汉字书写、校园足球运动等为特色教育,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素质,丰富德育的形式,拓展德育内容,涵养学生的文化底蕴,让孩子们在自己喜欢的活动中体验运动、合作、求知的快乐,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提升学生生活的成功感。
2.日常德育及班队会教育
通过每周一升旗仪式上、国旗下讲话、校园广播、板报、校园网以及课外活动基地等德育系列途径,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班队活动也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有效途径,学期初,下发班级活动记录表,要求各班利用每周一节的班会时间,组织学生进行相关内容的学习,形成德育教育常规机制。
3.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除了按照课程要求在同学中开设健康教育课之外,还设立心理咨询室,挖掘校内心理健康教育人才资源,在全校推开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每学期至少进行一次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活动,至少两次心理健康班会活动,两次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如做情绪的小主人、管不住自己怎么办等等。
4.主题实践活动
我们不断转变传统教育的思维模式,努力追求教育过程的个性化,积极探索教育途径的多校性,敢于创新,勇于实践,科学地摸索德育的新模式,不断丰富和提升学校教育的内涵。我校开展了多种形式的主题综合实践活动:
(1)环保主题活动:学校成立护绿小分队,评选出环保小卫士,对校园内的花草树木定期进行护理活动,在醒目位置插上爱护花草的标牌,给各类花木佩戴上“身份证”,便于学生了解植物的名称与特征,增强环保理念。
(2)节日主题活动:例如在“植树节”期间开展认养小树活动,在建党纪念日、八一建军节等纪念节日,集中开展思想道德主题宣传教育活动,为迎接国庆开展爱国主义主题教育。
5.健康教育
我们认为,德育教育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是培养孩子们现代社会所要求的健全人格,这就要求孩子首先必须要有一个健康的体魄。每学年我们都严格按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对全校学生进行体育达标工作。除此之外,为了让孩子健康地成长,我们一方面坚持抓好体育课堂;另一方面,通过新颖别致的体育活动,如举办秋季运动会、跳绳比赛、广播操比赛、趣味运动会等,促进学生健康素质的形成。
6.法制教育
我校加强法制教育,组织学生结合普法宣传活动,观看禁毒、法制教育资料图片,开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以及国家安全知识专题讲座,帮助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较全面了解有关法律常识,提高法制观念。
(四)志愿者服务
我校志愿者服务活动,是以倡导和推动爱心助人、奉献社会为宗旨,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和传统美德教育的重要途径,并成为我校共青团工作和青年工作的有机载体。在学校领导和团委的指导下,充分调动学生志愿服务的积极性,立足校园,走进社会,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
学校志愿者服务队建立了“校园文明公约”,并组织成立校园文明监督队,对校园内部某些不文明现象如随地丢垃圾、教室内吃零食、践踏草坪等进行纠正,帮助所有需要帮助的师生和家长,如同学生病送医院、为学习困难的同学介绍学习方法,为心理压力大的同学减压;上传和清理张贴栏信息等。服务队在学校校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积极参与,喊响了“有困难找志愿者”的服务口号。开展“绿色文明校园”主题志愿服务活动。号召全校志愿者在校园内广泛开展植绿护绿、清扫垃圾、美化环境等活动,收到良好的效果。组织学生走入社区。如:开展敬老、爱老活动,组织学生代表进入社区孤寡老人家开展献爱心活动,组织开展社区义务劳动,帮助打扫社区卫生,开展社区雷锋小分队活动、文明宣传活动,促进了队员与家长及社区居民的沟通,形成了良好的未成年人道德建设社区教育氛围,为学生学习生活创设了广阔的教育天地。我校还通过一系列奖励评比活动,突出青年志愿者活动在校园中重要地位,利用校园广播站、黑板报等宣传树立典型,弘扬正气。
1、创城,是创建文明城市的简称。被国家命名为文明城市,可以提高美誉度。公共文明指数,是描述市民文明素质发展状况、评价市民文明素质发展水平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成效的重要工具。根据中央文明委的部署安排,从2009年起,中央文明办委托国家统计局,每年都将对全国文明城市和先进城市进行公共文明指数测评并进行排名公布。
2、新的测评体系除了将“获得全国文明城市、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荣誉称号”列为申报的基本条件外,还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成效设为前置条件。同时,新的测评体系还规定:发生重大安全事故、重大食品药品安全事故、重大刑事案件、重大环境污染事件等不得申报,并增添了“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政治稳定的重大事件”两个“一票否决”项目。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公共文明 公共精神 市民素质
现代公共文明是市民现代文明素质和城市现代文明程度在公共生活领域的集中体现,是城市环境面貌、公共秩序状况、社会服务水平、城市文明风尚的综合反映。改革开放以来首都北京国际化程度日益提高,国际交往和国际影响的范围不断扩大,北京的公共文明程度日益成为国际社会和广大人民群众关注的焦点。据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检测数据显示:2010年北京市民公共行为文明指数为83.02,与2005年相比,市民公共行为文明指数上升了17.81个分值,实现了大幅提高。①随着市民对政府公共服务和管理的期望值日益增高,对公共文明建设的需求也日益旺盛,如何建立中国特色公共文明体系,成为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公共文明的基本内涵
“公共文明”是社会文明在公共生活领域的体现,既包括公民在公共生活领域中应具有的文明意识和文明行为,又包括城市文明程度。市民的公共生活行为主要包括公共卫生习惯、公共服务意识、维护公共秩序的表现等。城市文明程度主要包括城市环境、社会秩序、社会服务水平、风俗习惯的文明等等。
1.公民文明素质
公民文明素质是公共文明的核心要素,主要包括公民意识、公共精神和社会公德水平。公民意识以崇尚公平正义、追求自由平等、建设民主法治为价值取向,反映了公民对待个体与国家、个体与社会、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价值取向、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公共精神以利他方式关怀公共事务、事业和利益的思想境界和行为态度,是现代社会对公民提出的一项最基本、最重要的要求。公共道德则是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和准则,是社会普遍公认的最基本的行为规范。
2.城市优美环境
优美的城市环境是公民赖以生存和活动的基本场所,环境文明是城市公共文明的名片。这里所说的环境是指以人为中心的在人的活动作用和影响下的环境,是一种打下了深深的人的文化烙印的城市自然环境,环境文明实际上是人的行为文明的结果,同时又对人的行为文明产生反作用。人们常可以看到一个有趣的“加脏现象”:在环境优美的大剧院,人们会自觉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很少有人乱吐乱扔,但是在小商小贩拥挤不堪的街边马路,很多人会毫无顾忌地乱吐乱扔。正所谓“越吐越脏,越脏越吐”。
3.优良公共秩序
公共秩序是公民社会生活顺利展开的基本保障。当前公共资源的有限性与市民生活的需求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矛盾,并由此产生享用有限公共资源的空间和时间顺序问题。按照一定的制度和原则,公平地分配机会和资源给每一个公共生活参与者,而不是按照人所具有的自然体力大小无序地抢先占有资源,是城市运行和城市文明的基本要求。良好的公共秩序一方面靠公民的自律,另一方面则依赖于制度、规范体系的有效供给,以约束和引导人们的公共行为。
二、公共文明建设的价值和意义
1、福建人口最多的县级单位是晋江市(县级市)。在2017年,晋江市常住人口为210.3万人。
2、晋江市(古属泉州府晋江县)雅称刺桐、瑞桐、泉安。为福建省下辖县级市,由泉州市代管。是闽南金三角的核心,与台湾一水之隔,素有“泉南佛国”、“海滨邹鲁“的美誉。
3、它是中国经济最发达县市之一,经济实力连续17年位居八闽县级之首。全省公共文明指数测评名列县级市第一。集闽南金三角经济开放区、全国著名侨乡、台湾同胞主要祖籍地于一体。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人文北京;监测评价
中图分类号:C81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6-5954(2012)06-58-04
一、“人文北京”行动计划实施进程分析
(一)“人文北京”行动计划实施进程监测评价指标体系
人文发展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追求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这里的人,不是指一部分人,而是全体公民;不仅指当代人,还包括后代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文发展理念逐渐成为国际社会普遍的发展政策和战略。北京处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人文发展作为城市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对提升城市竞争力、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010年2月,《“人文北京”行动计划(2010-2012年)》明确提出了新时期北京市人文建设和发展的整体框架:一个中心(以人为本)、四大支柱(改善民生、弘扬文明、繁荣文化、构建和谐)、十大工程 。其中,民生是人文北京建设的基础,文明是人文北京建设的标志,文化是人文北京建设的载体,和谐是人文北京建设的目的。四个领域相辅相成,共同体现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成为当前人文北京建设的重点领域。
为促进人文北京行动计划顺利实施,北京市统计部门围绕“人文北京”行动计划,结合北京城市发展现状,参考城市发展相关理论,研究建立了“人文北京”行动计划实施进程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定期开展实证监测,总结取得的成绩,分析存在的问题。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分为维度层和指标层两个层次,其中,维度层突出体现行动计划的目标要求,是人文北京建设的重要节点和关键领域,包括“民生保障、城市文明、文化繁荣、社会和谐”四个方面;指标层是对目标要求的细化,是评价体系的支撑和在基础工作层面的任务分解,在四个维度下选取具有前瞻性、代表性、可操作性的具体指标22项(见图1)。其中,民生保障评价包括城镇登记失业率、社保基金收入、新农合及农村养老保险、政策性住房投资、社区医护人员比例、轨道交通长度6个指标;城市文明评价包括市民行为文明程度、平均预期寿命、平均受教育年限、市容环境公众评价4个指标;文化繁荣评价包括文物财政支出、文化设施活动情况、文化创意产业比重、体育产业比重、旅游综合收入、国际会展规模6个指标;社会和谐评价包括城乡居民收入比、基尼系数、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群众安全感、食品药品合格率、非正常上访批次6个指标。
(二)“人文北京”行动计划实施进程分析
本文以2009年为基期,对2010年北京市人文发展状况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2010年,北京市以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为目标,全面实施人文北京战略,不断加大民生保障力度,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努力提升城市文明,构建社会和谐,统筹推进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人文北京”行动计划实施进程监测评价总指数为106.13,比2009年上升6.13(见图2)。
民生保障各项工作全面推进,对总指数贡献最大。北京市积极采取措施,解决直接关系群众生活的民生问题,就业水平、社保基金、农村社保、政策性住房、社区医疗、轨道交通6个分项指标均有不同程度进步。其中社保基金和轨道交通发展较为突出。2010年,全市社会保险基金收入达到1011.2亿元,同比增长23.5%,增速扩大8.2个百分点;轨道交通累计达336千米,比上年增长47.4%,每万人拥有轨道交通长度为0.17千米,比上年增加0.04千米。此外,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37%,比上年下降0.07个百分点。农村社会保障工作稳步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为96.7%,农民养老保险参保率为92.0%,分别比上年提高1.1个和2.0个百分点。全年政策性住房投资达412.7亿元,在上年83.2%的高增速基础上,又增长38.2%。基层医疗队伍进一步充实,每千人拥有社区全科医生、社区护士、预防保健人员0.65人,比上年提高0.06人。
城市文明建设取得进展,环境文明状况仍需改善。北京市不断加强精神文明和城市品牌建设,提高居民各项素质,市民公共行为文明指数、居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和平均预期寿命均稳步增长,城市文明水平不断提升。2010年,北京市“市民公共行为文明指数” 达到83.02分,比上年提高0.11分。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市居民“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1.5年,比上年提高0.4年,是拉动“城市文明”综合指数上升的决定性因素;《北京市2010年度居民健康状况及卫生事业发展报告》显示,全市户籍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到80.8岁,比上年提高0.3岁。但2010年北京市城区和郊区的市容环境卫生公众评价满意度分别为69.8%和71.7%,比上年下降1.5个和0.4个百分点。
文化发展持续繁荣,文物保护和文化产业地位仍需提高。北京市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文化活动开展、体育产业和旅游发展、国际会展等方面均取得较大进步。其中,2010年,全市旅游综合收入比上年增长23.6%,增幅比上年扩大15.2个百分点,是拉动 “文化繁荣”指数上升的最主要因素,贡献率达64.7%。同期,体育产业增加值达到112.8亿元,比上年增长23.5%(现价),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0.8%,比上年提高0.05个百分点;大型国际会议达到98次,国际展览数量达到291次,分别比上年增加2次和39次。
政府文物财政支出规模及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比重有所下降。2010年,北京市文物财政支出总额为7.2亿元,比上年下降18.0%,降幅比上年扩大5.5个百分点;实现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1697.7亿元,虽比上年增长13.9%(现价),但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2.0%,比上年下降0.2个百分点,与行动计划中2012年比重达到13%以上的目标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社会秩序整体保持和谐稳定,基层群体性矛盾化解力度仍需加强。北京市高度重视安全稳定工作,生产安全、食品药品安全、群众安全感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基尼系数与上年持平。但基层群体性上访批次有所上升,是影响“社会和谐”指数下降的主要因素。2010年,北京市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市场监管形势良好,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为0.09人/亿元,比上年减少0.01人/亿元;群众安全感、食品安全监测抽查合格率均与上年持平;药品质量监督抽验合格率为99.0%,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同期,全市城乡居民基尼系数与上年持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907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3262元,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为2.19,比上年下降0.04。但2010年,北京市每万人到市以上机关集体上访和到重点地区非正常上访批次有所上升,相应指数下降0.94,是影响全市“社会和谐”指数下降的主要原因。
二、“人文北京”发展状况国际比较
在对“人文北京”行动计划实施进程分析的基础上,本文结合世界城市建设目标,从人口状况、文化发展、公共服务等方面把北京与世界主要城市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分析北京人文发展的优势和不足,明确北京人文发展的方向。
(一)人口基数庞大、结构复杂,是北京人文发展的现实背景和难题
与世界城市相比,北京人口规模庞大、分布不平衡的特点较为突出。受历史、制度、区域发展差异等复杂的现实因素影响,北京人口规模庞大,2010年常住人口达到1961.9万人,高于东京、纽约、伦敦、香港、新加坡、巴黎6个城市(见表1)。从人口密度来看,2010年北京市常住人口密度为1195人/平方千米,与上述城市相比偏小,但其人口相对集中于中心城区,区域分布不均衡。
人口流动性持续增加但国际化特征不明显。从人口结构来看,北京市城镇化率逐年升高,2010年达到86.0%,处于世界中等水平;外来人口比重达到35.9%,比1980年提高33.8个百分点,人口流动性持续增加。北京吸引着各地人口集聚,人口结构逐渐多元化、复杂化。但其外籍人口比重明显偏小,2010年仅为0.5%,与国际城市相比存在较大差距。这虽与东西方文化地理差异有关,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其国际化程度仍然偏低。
人口红利较大但未来呈现减弱态势。从人口年龄构成来看,现阶段北京仍具有较大的人口红利,少儿、老人抚养比例较低,2010年北京15~64岁人员占82.7%,稍高于其他城市,但0~14岁人口比重低于纽约、伦敦、东京、新加坡、香港5个城市(见表1)。虽然近年来以劳动年龄为主的外来人口的快速流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北京市老龄化进程,但从中长期来看,北京中青年人口比重将会有所下降,人口老龄化趋势仍然明显,人口红利将减少,这会成为影响未来北京城市竞争力的不利因素。
(二)文化底蕴深厚,现代文化实力和国际文化交往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为北京人文发展提供积淀。目前,北京拥有6个世界文化遗产,而伦敦和纽约分别为4个和1个,东京、新加坡、香港、上海则均为零。
现代文化实力和国际文化交往能力有所增强,但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在现代文化方面,近年来北京发展形势良好,文化设施年接待人次不断提高,文化活动开展日益丰富。但与纽约和伦敦等城市相比,北京的文化创意产业起步较晚,产业规模仍然较小。在文化交流方面,北京市会展和旅游稳步发展,但国际交流机构总部较少。在大型国际会议方面,根据国际会议协会(ICCA)公布的全球城市排名,2006~2010年北京分别位居第13、第8、第14、第10和第12位,保持比较稳定的水平,但始终低于维也纳、巴黎和新加坡。
从旅游来看,2010年北京拥有A级以上及重点旅游景区200个,接待入境旅游者490.1万人次,实现旅游外汇收入50.4亿美元,是2001年的1.7倍。但与其他主要世界城市相比,北京市入境旅游人数仍然偏小,不到伦敦的三分之一。从国际交流机构总部来看,2008年,北京拥有4个联合国机构和国际组织总部,远低于同期的巴黎(63个)、纽约(62个)、伦敦(40个)和东京(13个),但高于新加坡(3个)、香港(1个)和上海(0个)。
(三)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有所提高,民生建设任务依然艰巨
教育、交通等公共服务与世界城市相比仍有差距。北京教育资源丰富,2010年拥有普通高等学校89家,普通中小学1883家;平均受教育年限由2000年的10.0年提高为2010年的11.5年。但北京教育投入低于纽约、东京、新加坡、香港等城市水平(见表2)。2010年,北京市拥有轨道交通336千米,比上年增长47.4%,但仍低于纽约、伦敦等城市(见表3),且主要线路集中于中心城区,与东京等城市四通八达的轨道交通相比,仍有不小差距。
此外,北京在医疗、就业、社会保障、住房等领域的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但仍存在就业压力大,养老、就医难,房价高等问题,改善民生仍是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
三、“人文北京”发展对策建议
(一)加大民生建设力度,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北京市民生建设稳步推进,但庞大的人口规模、多元复杂的人口结构、不均衡的人口布局等,给民生保障工作提出了挑战,如何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仍是难题。应进一步改善城乡和“户籍人口、外来人口”双重二元结构,优化城市空间和功能布局,逐步形成统一的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政策性住房等公共服务体系。同时,重点关注养老、农村就业、社会保障对接转移、公共租赁住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家庭医生服务、交通拥堵治理等,在扩大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基础上更注重提高质量和效率。
(二)推进文明建设进程,树立城市品牌形象
北京在世界城市建设中需要展示其开放包容、热情友好、富有活力的文明形象,应进一步加强市民文明素质教育培训,实施礼仪、环境、秩序、服务、网络等公共文明引导行动,提高广大市民的首都意识和首善意识,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同时,还应加强环境文明建设,重点推进对环境薄弱地段的整治,改善市容市貌,为市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
(三)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提升文化创意产业地位
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方面,应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着力优化、疏解中心城功能,促进旧城保护与发展,确保历史文化资源得到有效的保护、挖掘、传承和利用;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应进一步制定相关产业政策,充分利用首都科技、教育、文化等资源优势,加快转变文化发展方式,积极推进文化与科技、资本及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进一步强化文化创意产业的支柱地位,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实现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融合重构,塑造北京独特的文化特质和文化魅力,并积极搭建对外交流平台,提升北京在国内和国际的文化影响力。
(四)加大基层矛盾化解力度,提高社会管理精细化水平
应继续推广等成功经验,着力化解历史积案,增加群众利益诉求渠道,切实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应更加重视社会管理方式创新,注重社会管理与公共政策的协调适应,全力推进精细化管理,让城市管理运行更加安全高效,促进不同群体利益的均衡与协调。
■ 参考文献
[1]北京市政府研究室,《北京离世界城市有多远》,人大信息普刊第10期,2010年。
[2]鲍宗豪,国际大都市文化发展政策,《红旗文稿》,2010年8月。
[3]韩勃、江庆勇,《软实力:中国视角》,人民出版社,2009年。
[4]林广,上海与纽约文化形态比较研究,《历史教学问题》,2005年第6期。
[5]刘玉芳,北京与国际城市的比较研究,《城市经济》,2008年02月。
[6]李宝元,人本发展经济学要义——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发展”思想的一个理论拓展,《财经问题研究》,2006年第9期。
[7]倪鹏飞、克拉索(美),《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2007~200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8月。
[8]王力丁、王鸿春主编,《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决策研究》,同心出版社,2010年1月。
[9]徐家林,《“人文发展”:维度及其评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
[10]左学金、王红霞,大都市创新与人口发展的国际比较,《社会科学》,2009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