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清明古诗词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古人踏青,内容丰富多彩,观赏山川风光,游览名胜古迹,进行野炊,采摘百草,狩猎,放风筝等。“逢春不游乐,但恐是痴人。”这话说的在理,春天万物苏醒满目葱茏,正是一年中最美丽的季节。踏青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还可以在青山绿水间陶冶自己的心情。所以,历代文人墨客更是与踏青结下了不解之缘,吟诗作赋,为春游大抒雅怀。
白居易的《钱唐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春燕啄新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语言朴素,情景交融,钱唐湖早春的美景读之如见,呼之欲出,读诗的人仿佛要身临其境了。
宋代吴惟信的《苏真堤清明即事》却是一幅因恋春而流连忘返,以至日暮而归的春游画卷:“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真可谓文情并茂,脍炙人口。像徐元杰的“花开红树乱莺啼,草上平湖白鹭飞。风和日丽人意好,夕阳潇鼓几船归。”孟郊的“日日出两园,只望花柳色。乃知田家春,不入五侯宅。”苏轼的“踏青游,拾翠惜,袜罗弓小。莲步袅。腰支佩兰轻妙。行过上林春好”,也都是妙笔生花,各具特色。
关键词:初中;古诗词;教学设计
要想真正地提升初中生的古诗词素养,教师必须从教学设计入手。本文着眼于诗词吟诵和整体感知两大方面,力求通过教学设计使学生感知古诗词的魅力,学会鉴赏诗词。
一、细化吟诵指导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从中可见,吟诵是鉴赏诗歌最基本的要求。在以往教学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教师和学生都是随意地读。对古诗词来说,它们背后包含了许多背景知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并不适用于古诗词的学习。因而,教师必须要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带领学生正确地吟诵古
诗词。
正确地吟诵古诗词,要把握诗歌外的韵律,即诗歌的音步、重音和音调。这些规则,教师不可能完全传授给学生,学生也不一定能在初中阶段就学会。但教师可将韵律知识渗透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在给学生作示范诵读时,不一定要把涉及的所有知识都讲给学生,但教师自己要做到心知肚明,把握好正确、恰当的吟诵方法,这样才能使诗歌的吟诵更有古典美和感染力。同时,还可以结合多媒体进行吟诵指导教学。互联网平台上,有许多优秀的古诗词爱好者以及优秀的朗读人员录制成的古诗词朗读的音频和视频,有的还会配上古典音乐和与诗词内容相映衬的背景画面,这些对古诗词吟诵教学具有很好的辅助作用。
因此,在教学设计时,需要教师根据授课内容把握好诗词的音步、重音和音调,通过反复的练习达到最佳的吟诵效果,自己录下来听一听能不能从中感受到诗词的音韵之美,能不能从中体会到诗人的情感。针对诗词的吟诵,设计好吟诵知识的切入点。如根据视频材料或教师的自我诵读先请学生感受其中的音韵,之后请学生根据自己对古诗词的理解,以小组讨论为手段,请学生代表吟诵诗词,教师在每一组学生诵读之后,针对学生出错的地方讲解韵律知识,对学生读对的部分进行表扬。学生在自己诵读之后再得到指导,会对其中的知识记忆得更加深刻,教师的表扬也激发了他们改正读法的动力。每组学生出现的吟诵问题各不相同,因而也提供了更多的指正机会,便于教师插入对应诗词韵律知识的讲解。同时,优秀的吟诵可以激发诗词画面,对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大有裨益,教学设计同样要设置好如何在课堂上引发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在指正错误后,请学生根据正确的读法再次诵读诗词,先自我感受其中意义。接下来通过播放视频,学生闭眼想象诗词所描述的画面,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开展接下来的教学任务。
二、整体感知古诗词
《孟子・万章下》中曾写道:“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对古诗词的理解,要知人论世,否则就容易陷入对诗词表面意义的理解,而忽略了诗人本身要表达的内涵。诗歌所反映的都是诗人在亲身经历、感受、理解后的生活再现,一部作品的形成不是心血来潮,而是由诗人的思想感情和长久以来的世界观、价值观所决定的。因而在鉴赏诗歌时,对作家所处的时代背景、个人经历、思想感情、个人主张和创作意图等的了解,对于深入理解诗歌是非常必
要的。
如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如果不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不知道当时的创作背景,是无法深切体会到诗人溢于言表的苦闷、悲痛和勇往直前的精神的。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刘禹锡被贬官后经历了整整二十三年才回到洛阳,在路过扬州时碰到好友白居易时所写的。在白居易《醉赠刘二十八使军》中写道:“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在这首诗里,白居易相对比较直白地表达了对刘禹锡不幸遭遇的安慰以及对朝廷不善待人才的愤怒。因此,在教学时,不妨先给学生介绍刘禹锡的创作背景、“八司马”的历史大事件和白居易的这首诗,学生在了解的基础上才能解读出刘禹锡为什么叫“酬乐天”。在同一事件中,柳宗元也同样被贬,创作了《江雪》一诗,抒发自己难以忘怀的悲痛。通过对比阅读,学生才会对刘禹锡豁达乐观的性格印象深刻。所以,不妨在教学中渗入整体背景,让学生能从整体感知其意境和意义。
但仅仅了解诗人创作的背景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带领学生设身处地地从诗人的角度来体会,才能进一步引起学生与诗人通过诗词产生的共鸣。比如,陆游《清明》一诗中,在细雨纷纷中赶路为何会“欲断魂”呢?教师要先讲讲陆游所处时代清明节的习俗,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想一想,清明时节别人都全家团聚,或游山玩水,或上坟扫墓,而自己却孤身赶路,你会是怎样的心境?这样才能体会“欲断魂”这样强烈的情感反应。
这样的吟诵教学和整体感知教学,对教师来说,提高了课堂上对知识本身的追求,能真正地将个人融入诗词的海洋中去;对学生来说,没有应试教育的压力,也避免了无组织的无效学习,大家在小组讨论、教师细化指导、整体感知历史背景的过程中都收获了知识,在闭眼想象中身临其境地感受当时诗人眼前的景象,在设身处地中与诗人共鸣,师生共同在古诗词的学习中实现了对古诗词艺术的鉴赏。
一、吟诵古诗词,体会情感美
一般而言,古典诗词中的情感涵咏,或表游子之苦、或寄秋士之悲、或抒仁人之忧、或发志士之愤。此外,既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之温情;也有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友情;既有爱情,也有爱国之情。凡此种种,深沉真挚,给学生一种强烈的震撼,对于提高他们的审美品位,所起的作用不可小觑。以《鹊桥仙》(秦观)为例,上片三句描绘的是牛郎、织女长相思、离别恨,七夕之夜方可银河会;这表现出二人的心情,非常的低沉;紧接着两句是转折。细细吟诵,可以体会到词人认为每年一次相会意思重大,甚至胜过普通夫妇相会无数次;下片三句来了一个大转弯,写二人短暂而又甜蜜的相会,很快就要结束,一时陷入痛苦之中;最后两句,二人心绪振起,并且互勉。这虽然是一首小词,但是其中所包含或者表达的情感波澜起伏。吟诵之,声音从低到高,然后降低后再升高,“以声传情”,妙不可言。
二、蕴藉深,意境美
古诗词之意境,实际上是心与物的统一,将人的主观感情、情趣和自然景物交融在一起。正所谓有境界,高格自成。古诗词的意境之美,是创作者的最大追求。在高中古诗词教学过程中,老师应当重视对学生的引导,让他们领悟诗词的意境之美。古诗词意境,可谓异彩纷呈,既有典雅含蓄,又有凄清萧索;既有冲淡平和,又有清明秀丽;我们可以体会到“黄河远山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之劲健与雄浑,也可以感受到“天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之悲慨与苍凉。
对于上述古诗词而言,吟诵是一种非常好的教学方法,古诗词鉴赏的一个重要目的在于使学生在有声语言中感受意境之美。学生进入古诗词意境,需先理解其内容,然后反复的进行吟诵;吟诵过程中,声音应当根据作品意境,抑扬顿挫、疾徐变化、婉转曲折,这样才能获得美的享受。比如,苏教版《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上片两句交错落笔,通过托出长江、人物,豪情壮怀不胜言表;学生在吟诵过程中,发调应当自宜高亢。“故垒”两句,主要是交代此地为三国古战场,吟诵时应当稍降音调;“乱石”三句,采用健笔描绘出一种逸气满怀而又惊心动魄的壮丽之境。对此,学生在吟诵过程中,应当大声激昂,然后才能高唱入云。对于歇拍两句而言,主要是赞叹山河美丽壮观、英雄辈出;学生在吟诵过程在,稍降音调,而且要保证语气的舒徐。在下片开头,从周瑜勃勃英姿的叙写,转到其指挥的赤壁之战气概、辉煌战绩的描述;吟诵时,前三句音调应当稍低一些,而后两句则应当激越高亢,这样可以壮大声势。
三、搭配历史背景、歌曲
古诗词是文化艺术瑰宝,其多因诗人的壮志未酬和不幸遭遇而产生,在吟诵过程中,应当结合历史背景,进行有感情阅读,这样才能体会到作者当时的内心情感,领悟诗词所营造的意境,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比如,李密曾经给司马炎上书,即《陈情表》,其历史背景为李密原是蜀汉臣子,后因司马昭灭掉蜀国而沦为亡国奴。为求国之安稳,笼络了一帮旧臣。为保名节,就以晋朝政策作为写作原由,并以《陈情表》作为推词,不仅可以为祖母尽孝,而且还可为蜀汉之国尽忠。在吟诵中,应当注意时代背景的理解和认识,充分结合社会背景,对学生进行教学,引导和鼓励他们吟诵古诗词。采用该种方法,可以使他们深入了解历史,激发其积极主动性,从而使得枯燥乏味的教学模式得以有效的改变。
《春晓》中,旋律活泼、轻盈;鼓点由低鼓和军鼓敲击的均等的四分音符时值,简洁又富有朝气;低音用低沉的大贝司,为灵活的音乐打下坚固的堡垒;副旋律运用了多种乐器,有大号做低音填充,短笛、小提琴做高音旋律填充。副旋律运用在主旋律的长音处,正所谓“你走我停,你停我走”。像《春晓》这样热情洋溢的歌曲还有《咏鹅》《一字诗》《晓窗》《村居》《江南》等。当然除了欢快风格的曲子以外还有感人泪下的,如《游子吟》,此曲明显比《春晓》忧伤很多,由138拍的速度变为55拍,表达意境深远悠长。前奏以箫为主旋律,小提琴、古筝做副旋律,凄凉的箫声,古色古香的古筝,既抓住了歌曲的意境又赋予了浓厚的民族风味。像《游子吟》这种风格的还有《相思》《赋得古原草送别》等,不同风格的古诗词歌曲使孩子们内心感情世界更加丰富多彩。
词曲结合特色中国古诗词的文化内涵,其核心的价值在于其语言的自律美——音韵美;其内涵的他律美——意境美。首先看声调和音调:我们知道,中国人做律诗、律句等时,非常讲究音韵美,而汉语有一个区别于其他语种的重要特征就是具有音韵美,而音韵美是怎么产生的呢?就是因为汉字有声调。古汉语的声调是四种:平、上(shǎng)、去、入,现代汉语也是四声:阴、阳、上、去。旧人以词作曲时,除了要求旋律的动听外,也要考虑词曲结合时的音韵美,因此,在作曲时,歌词中每个字的声调都必须考虑到,某个字是平声,那唱出来也必须是平声,是上声,唱出来也必须是上声,去声、入声也是如此。这就是所谓的“依字行腔”。再次关于平长仄短,通俗讲,一声二声统称平,三声四声统称仄。古诗词文(尤其是律体诗)里强调的平平仄仄,是对汉字的两种最基本的划分。在古诗词里其发生的基本要求就是平长仄短,在通常语言中也是平声长仄声短,相应的在歌曲里写作中也需要考虑这种因素。比如七言绝句:《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首诗,平起、首句入韵式,平生韵,下联上半联换韵处的仄声字“在”字四拍时值,与韵脚“关“还“山”三个字一样四拍时值,这与诗歌声律不符,没有考虑诗的语感和意境。但是整首诗还是基本遵循了平长仄短的规律,“月”比“明”时值长,“汉”比“时”的时值长,“度”比“阴”的时值长,而且曲风也符合了此诗的意境,深刻表达了人们对飞将李广的思念之情。
伴奏与古诗词的意境谷建芬古诗词童声合唱音乐的MIDI伴奏中,有民族乐器:古筝、萧、笛、琵琶等;西洋乐器:小提琴、大贝司等;流行乐器:吉他、架子鼓等综合乐器。既有古典风味又融合了现代的流行气息,体现了古典与现代相结合的艺术特色。虽然乐器的多种多样使得音乐内容丰富多彩,同时音乐风格也各有千秋,但是谷建芬老师却完美的将伴奏与古诗词意境相结合。比如像《游子吟》表达的是作者对母亲的思念,伤感而又凄凉。伴奏中凄凉的箫声、古色古香的古筝声、还有那虚幻而又飘渺的小提琴声,紧扣古诗词的意境,将音乐表现得淋漓尽致。像此种风格的还有《相思》、《赋得古原草送别》等都比较符合原诗的意境。
谈到人文阐释就会提及到“母题[1]”这个新潮的音乐概念。音乐的“母题”是指在音乐行为(包括创作、演奏、演唱)中经常出现的主题或题材。音乐母题的这种独特性是由文化赋予的,要想深入了解一种音乐,就必须了解这种音乐所经常表现的母题;而要了解一种音乐的母题,又必须了解形成这种母题的文化,把握这种母题所暗含着的深层文化意蕴。谷建芬古诗词童声合唱音乐的内容形式多样,《春晓》、《一字诗》、《出塞》、《登鹳雀楼》、《赋得古原草送别》、为两声部作品,《七步诗》《静夜思》为三声部作品,《长行歌》为四声部作品外,其余都是单声部的,也就是齐唱型的。形式是音乐的外表,阐释是音乐的内在,究竟这些作品具有怎样的人文内涵呢?
(一)“月”的母题
“月”是自然母题的一种。谷建芬古诗词歌曲《静夜思》《一字诗》《长相思》就是以“月”为母题的题材。此首诗借助皎洁的月光抒发了作者思念故乡的思想感情。为什么作者偏偏要借助月亮来抒发感情呢?这个问题蕴涵着丰富深邃的文化意蕴。“月”作为传统音乐的一个母题,其地位是十分突出的。在历史的各个时期,各个种类的器乐中都可以看到以月为题材的乐曲。在古琴中有《关山月》《良宵引》等名曲;在琵琶中则有《月儿高》《浔阳夜月》等;二胡中有《二泉映月》《良宵》等;合奏中有《春江花月夜》《彩云追月》等。“月”在传统音乐的重要性是与她自身所含有的文化意蕴分不开的。这个文化意蕴即是:月象征着和谐、宁静、妩媚、休息和超脱,代表着中国文化中崇尚柔性的一面。谷建芬创作的《静夜思》,恬静、优美、和谐、飘渺。不但符合了古诗词的意境,而且还突出了月之美的特点,做到了将音乐与文化相融合,避免了将音乐作为一种科学的对象用科学的方法加以对待的弊端。
(二)“思念”母题
“思念”母题是情感母题的一种,主要指爱情思念和朋友思念。谷建芬创作的《相思》、《清明》《游子吟》《长相思》《赋得古原草离别》《明日歌》都有对恋人、友人、亲人的思念内涵。这些思念的背后都蕴藏着深厚的文化意蕴。谷建芬谱写的古诗词歌曲《清明》,描写了一个客居外地的人的思乡之情,但由于中国人对思念之情是含蓄、蕴籍、回环曲折的,所以此作品并没有直抒胸臆的表达自己多么的思念家乡,而是说想找个酒店,消消愁。借此来表达自己是多么思念家乡。词曲处理非常含蓄,有低回,缠绵的效果。
(三)“山水”的母题
一、通过故事创设情境
对小学生而言,中国的唐诗宋词虽然理解起来有很大的难度,但是教师可以改变课堂教学方式,如在讲解叙事诗之前,教师可以引入与诗歌相关的故事或者自创一些色彩浓厚的故事情节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比如,在讲解苏教版《芙蓉楼送辛渐》一诗时,教师可以用一段故事独白的形式创设情境,带领学生走进诗人王昌龄当时的内心世界,使学生理解诗人当时的心情,加深学生对古诗的印象。比如,生活离不开朋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朋友。朋友可以是我们的眼睛,带领我们领略世界的变换;朋友可以是我们的双脚,引领我们走进多彩的世界;朋友可以是我们的耳朵,带领我们聆听世间的美好音乐。人世间最伤感的莫过于许久没见的朋友在短短相聚过后各奔东西,从此天涯海角。因此,我们要珍惜眼前的朋友。本文作者王昌龄在送别好友之后,通过孤峙的楚山、浩荡的江水衬托作者内心的孤寂以及伤感,表达了作者对朋友无限的思念之情。对小学生而言,他们还不能够理解朋友之间的伤感之情,因此,教师要以简单明了的故事对白带领学生理解作者的思念之情,感受作者当时的内心世界,进而使学生把握诗意、领悟感情。
二、利用多媒体设备描绘画面,提升教学效率
随着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加快,利用多媒体设备教学是信息化时展的主流之一。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提升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比如,教师在讲解《清明》一诗时,首先,教师先用语言描述清明节的由来: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又称之为踏青节,也是人们纪念祖先的节日。在清明节这一天,人们主要通过祭祖和扫墓等形式来表达对祖先的思念之情。清明节从古至今已有2 500多年的历史,清明节的由来主要与我国的气候密切相关。古时有“清明风”之说,来自西汉时期的《淮南子・天文训》一文中指出:清明节是将寒食节习俗与上巳节习俗融合的一种节日,有禁火冷食和祭扫坟墓之习俗。通过语言描述,不仅让学生知道了中国的传统节日――清明节,还让学生吸收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利于中华传统节日的传承与发扬。
其次,教师回归古诗主题,《清明》一诗主要讲解诗人杜牧在清明节这天不能回家,使远在他乡的杜牧感受到浓厚的悲哀之情。但是杜牧的诗词都具有积极向上的作用,他并不过渡沉溺于悲伤中,而是努力调整心情,以积极乐观的心态看待事物,最终呈现在他面前的是一幅鲜明生动的画面。因此,教师以多媒体计算机作为有效载体,在多媒体计算机上让学生自主地画出牧童、牛、杏花村、杏花树、天空、诗人、行人、道路等形象,帮助学生形象具体地理解古诗情感。“清明时节雨纷纷”点出这篇古诗的写作背景、写作时间、当时写作的气候环境条件等,教师可以在多媒体设备上打开清明节的相关网址,帮助学生获取更多的清明节知识;“路上行人欲断魂”这句点明作者内心的悲伤情感,在路上诗人看见路人在坟墓旁边烧纸钱、扫墓等祭祀先祖的行为使他思想情绪高涨,教师可以在多媒体设备上描绘出路人吊念亲人,伤心欲绝的情景;“牧童遥指杏花村”中的牧童是全诗的关键人物,是帮助作者走出伤感情绪的指引人,因为“牧童遥指”把杜牧带入了一个鲜明生动的画面。因此,通过学生在多媒体设备描绘出牧童以及牧童指路的画面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将学生的情感与画面融为一体。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视频教学,提升小学语文的古诗教学质量。比如,在课堂教学中播放与清明节有关的视频或者电影,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并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入殓师》和《岁岁清明》都是有关于清明节的电影素材。但是《入殓师》这部电影对小学生来说,难度有点大,不易看懂,因此教师可以播放《岁岁清明》这部电影。总而言之,视频教学不仅可以起到传承与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作用,还可以帮助教师提升语文古诗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古诗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不仅展现了我国悠久的文化历史,还体现了我国古人浪漫抒情的艺术情怀以及饱满的思想情感。因此,作为小学语文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该转变传统呆板的教学模式,利用情景教学方法使学生把握诗意、领悟感情,促使古诗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王立志,于永华.锤炼古诗经典,丰厚文化底蕴――浅谈小学语文古诗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5,26:138.
2.马玲棉.浅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学周刊,2015,17: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