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学报编辑

学报编辑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学报编辑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学报编辑

学报编辑范文第1篇

 

引言

 

电子技术的发展,引发了许多传统行业的改革,这样改革的目的主要是因为,信息技术的确为许多行业都提供了许多的便利。当然在学报编辑中,应用电子信息技术凸显的优势也是十分明显的,我们不得不说,在运用电子技术后,学报编辑得到了极大的简化,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应用电子技术有利于编辑过程参考文献的检索。

 

其次就是学报在网络为载体下有利于传播,最后电子技术为学报学术提供了一定的交流平台。电子技术为的确为学报编辑带来了巨大的便捷,因此在学报编辑中也应该适当的应用一定的电子技术。下文就将具体探析电子技术在学报编辑中的具体应用。

 

一、来稿记录电子化

 

学报编辑的工作实质是整理及刊登稿件,而在此过程中对每个稿件都需要做一定的记录,其中要包含作者的姓名、作品名、来稿时间、刊登日期等。在传统的学报编辑中,一般都需要手写记录,这样的工作十分繁琐。

 

同时也比较容易出错,因此在记录过程中为了保证信息的准确工作人员必须要保持如履薄冰的谨慎态度,如果出现纰漏也将很难进行矫治。由此可见手写做来稿记录有失科学同时又容易出错,那么在这样的条件制约下编辑工作的效率也很难提高。

 

而在电子技术十分发达的今天,我们有必要积极的对其进行合理的利用。在学报编辑中也是如此,利用电子技术采取电子邮件投稿的方式不仅方便快捷,同时也有可以采取智能记录技术保证来稿记录科学精准,同时也利用来稿信息的检索,只需要记录系统中输入相关的关键字词,如作者姓名、题目名抑或是题目类型就可以轻松的找到稿件的相关信息。总而言之,在稿件记录工作中使用电子技术是大有裨益的。

 

二、降低审核的难度

 

在学报编辑工作中,对稿件质量的审查也是十分重要的工作,而且也有诸多审查项目,其中主要涉及到对稿件抄袭问题、稿件的质量以及稿件的学术科学性等。其中稿件是否涉嫌抄袭,在传统学报编辑中一般是人工审查,但是我们也知道这不仅需要工作人员具备丰富的知识,同时也要耗费大量的精力,这样的因素制约了编辑工作的效率。

 

但是现目前在学报编辑中,可以利用科学的电子信息技术,使用智能审查这样的功能,通过对比数据库中的大数据逐句审查,精准的审查每个句是否涉及抄袭问题这样的模式既高效有精准。因此在学报编辑活动中,我们要利用好电子技术的优势,全面提高编辑的效率。

 

三、文献检索电子化

 

以往在学报编辑活动中,对文献的检索我们通常是用人工的方式,但是这样的方式需要查找大量的文献,同时也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并且文献的精准度也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这样的问题一直困扰着编辑人员。但是网络大数据蓬勃发展的今天,我们可以利用的电子技术进入文献数据库进行检索,这样的检索模式就十分高效,只要在检索列输入关键词,就可以检索到需要的文献,同时也十分精准避免参考文献的误选。

 

并且在以前由于条件的限制,我们无法检索到外国文献,但是现目前我国依托强大的电子信息技术建立起了强大的文献数据库,在这样的有力条件下许多外国文献也录入到了数据库中。因此利用电子信息技术也可以检索到外国文献,这样也有利于翻译工作的开展。总而言之利用电子信息技术进行文献检索可以大大提高检索效率,并降低检索花费的财力。

 

四、互联网审稿模式缩短了审稿周期

 

学报是学术发表的主要阵地,但是学术必须要通过专家的审稿才能保证稿件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但是在没有电子信息时,需要专家审稿的稿件文件通常就需要通过邮寄的方式将纸质稿件传递给他们,最后通过一定时间的审查,在通过信件的方式返还会报社。

 

在此期间必然会耗损大量的时间,这就将稿件审查的周期拖得很长。如今在信息技术日益崛起的时代背景下,学报编辑工作就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通过电子邮件的形式将稿件发送给有关专家,这样就减少了稿件在传递过程中的时间。

 

与此同时我们还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与专家进行在线审稿交流,这样的形式就可以在第一时间矫治稿件中的问题,免去作批注的麻烦。一言以蔽之,通过互联网技术,可以实现稿件即时传递,同时也能通过互联网与专家进行互动交流以便于即时修改稿件,这样就大大的缩短了稿件审核发表的周期。

 

五、搭建信息网络平台

 

上文我们阐述电子信息技术在学报编辑中的主要作用,因此为了极大的提高学报编辑的效率,首先就应该建立其一个设施完备的信息技术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可以进行一定的信息交流,同时也可以做一些关于学报的宣传。这样就极大的增强了学报的影响力,同时通过深入的交流,编者也能够得到有效的反馈这样就能够帮助编辑掌握矫治自身的问题。当然作者也可以利用这个平台与编者。

 

进行有效的沟通,通过这样的形式,学报编辑可以将稿件的信息及时的传达给有关作者,这样就能更加便捷的修改稿件。总而言之,搭建良好的信息交流平台,能够有效的连通编辑与作者、编辑与读者、读者与作者,为他们搭建起一个良好的沟通平台,这样就极大的促进了学术交流的实效性。

 

结束语:

 

综上所述,学报编辑需要通过收件、收件记录、审稿、返修、刊登几个重要步骤。在此期间如果按照传统的方法去进行,会损耗大量的人力财力,以此为了优化学报编辑的资源配置,就需要跟进时代的脚步,适当的利用电子信息技术,从而搭建起一个良好的信息交流平台,连通编辑与作者、作者与读者,这样就大大的提高了学报编辑的实效性。

学报编辑范文第2篇

在全媒体背景下,高校学报编辑工作所使用的技术、所利用的媒介和所获得的反馈都将与传统媒体环境有所不同,高校学报编辑如何在全媒体背景下更好地完成学报编辑和出版工作,需要以编辑们自身职业素质的提高为基础,探索高校学报编辑职业素养优化体系构建,这对编辑自身工作能力的提升和高校学报在全媒体环境中的进一步发展都是十分重要的。

二全媒体时代背景对高校学报编辑职业素养提出的要求

网络时代的到来使出版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高校学报的影响体现在高校学报的出版形式和出版工作的基本过程两个方面。一方面,网络时代催生的新型阅读方式使高校学报不能再以纸质和文字印刷作为主要的出版形式,出版数字化期刊和将期刊上网已经成为高校学报发展的必然;另一方面,高校学报要在出版形式上符合网络时代的要求,就必须进行出版工作基本过程的改革,即高校学报编辑的工作不再是单纯的审稿和排版编辑,还包括在网络社会中进行学报出版和发行。因此,利用新媒体进行学报编辑工作是高校学报编辑必备的职业素养。高校学报编辑应做到以下三点:

(1)应用网络系统接收作者的投稿并进行投稿反馈,与学术论文作者们建立长期的联系,通过网络了解作者研究方向,为以后的收稿和编辑工作做准备;

(2)利用新媒体和网络资源进行学术作弊行为的审核,保证高校学报出版的学术成果是有效的、有用的;

(3)利用网络收集大量的学术动态信息,分析并综合这些信息,快速定位高校学报的整体出版走向,避免工作陷于被动。

2.要求高校学报编辑能在网络环境中更加明确自己的职责

稿件修改和加工是高校学报编辑工作的主要内容,也是最能体现高校学报编辑工作态度和职业责任感的工作行为。一个成熟、优秀的学报编辑应本着对整个学报出版和发行负责的态度,进行稿件的审核和加工,这就意味着除了要掌握相关学术领域的学术动态、国家对学术期刊的提名、关键词等细节内容的编辑要求之外;学报编辑还应该提高自身的审稿能力,以求将学报编辑工作做到尽善尽美。在全媒体环境下,网络的发展使作者有更多的机会进行文献的引用,其中由于只改动字句造成的抄袭行为也不在少数,但这些抄袭往往是通过抄袭率检测系统检测不出来的;反而,有些作者的文章因为文字加工不善,表现出更多类似“抄袭”的迹象。这需要高校学报编辑能在网络环境中更加明确自己的职责,对网络稿件进行严格的审查和加工,而不仅仅是依靠目前的抄袭率检测系统来辨别文章的原创程度。

3.要求高校学报编辑具有与全媒体时代背景相符合的创新能力

高校学报编辑的职业素养关系着高校学报的发展,在全媒体时代背景下,纸媒的发展并不仅限于图书、杂志的网络化出版,还包括后续的一系列服务活动,如与读者交流、与文章作者交流、发现并确定最新的学术动态并以此指导作者们进行学术研究和创作。因此,在全媒体时代背景下,高校学报编辑还需要在职业素养培养中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即通过不断创新高校学报的内容、形式以及学报编辑和服务,使高校学报在全媒体环境下发展成为能影响高校师生学术研究、影响全国学术发展的有影响力的媒体。

三全媒体时代背景下高校学报编辑职业素养的优化体系

目前大多数高校学报的出版仍以纸媒的形式为主,虽然有电子杂志出版,但出版时间较纸媒稍有延后,而且很多高校学报并没有被纳入学术研究数据库,使高校学报的影响力降低。因此,高校学报编辑应加强自身的网络编辑职业技能。首先,学校应为高校学报编辑提供职业技能培训的机会,使高校学报编辑能通过学习提高自身网络编辑的技能,使学报的电子版发行量增加,能跻身到学术研究数据库之中。其次,高校学报编辑应主动了解、学习和掌握与网络出版相关的知识,不断总结学报网络出版过程中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使高校学报网络编辑的能力适应网络出版的要求。

2.进一步提高高校学报编辑的学术思想水平

在全媒体环境中,高校学报编辑的责任更加重大,工作模式也发生了变化。以往一个人负责一个版块的工作模式是不适用于电子杂志出版和发行的,一期学报的出版,需要整个学报编辑团队的通力合作。因此,高校学报编辑团队的凝聚力形成是十分必要的,每个学报编辑都应将学报编辑的每一个工作细节视为自身的直接责任,通过不断合作去完善整个期刊的出版形态,努力提升期刊的质量。另外,在全媒体环境下进行高校学报编辑工作,还需要高校学报编辑具有长远的眼光,从多个角度发掘学报发展的可能性,用敏锐的思维和高效的信息处理能力去分析目前的学术研究动向,使学报的质量走在学术出版业的前列。因此,高校学报编辑自身的学术思想水平提高是很有必要的,这需要高校学报编辑不断努力地、有意识地去进行自身素质培训。

高校学报编辑的业务包括与高校学报编辑相关的各种工作事项,高校学报编辑以高校学报的学术背景为基础了解其他各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学术动态,将新的学术理论和研究方法以及新的发明创新成果引入学报是高校学报编辑日常工作中的主要业务。此外,高校学报编辑还必须重视业务的创新,使学报除了学术研究成果出版之外更具有服务性质,这是高校学报编辑职业素养优化体系构建的顶层。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高校学报编辑不断了解和学习走在时代前端的纸媒的编辑方式,如在电子杂志出版之后开设读者讨论论坛、开创学报下期文章“预告”和“预读”版块、在具有影响力的网络平台上建设学报文章作者与读者交流窗口等。

四结束语

学报编辑范文第3篇

过硬的信息技术素养

数字化时代编辑工作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传统的编辑方式都是手工操作,以电子技术为核心的微机排版系统应用于出版系统后编辑工作的模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据统计:传统雕版的工效大约是一人一天刻200个字,铅字排版的工效大约是一人一天1万字至1.5万字,电脑录入的工效大约是一人一天3万多字。古今工效比大约是1:100:250。[2]第一,编辑手段信息化。熟练掌握办公软件、计算机安全软件等常用工具软件。比如QQ、Email、MSN等,也有一些学报编辑部建设了自己的网站和网页,同时建立了在线投稿、编辑、审稿、排版、办公等远程工作系统,实现编辑工作的网络化。第二,管理方法智能化。比如,利用EXCEL表格,可以把一些撰稿作者、专家的地址、邮编、联系方式、电子信箱等相关信息进行统计,便于对作者及专家的资源进行管理。在数字化时代,信息高度集中,呈核爆状态,[3]如果不能运用智能化的手段,对杂乱的信息进行有序的编辑,我们将处于混沌的状态,所以编辑工作将逐步实现电子化。第三,传播方式网络化。据统计,截止2011年上半年,我国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已经达到了1.42亿户,网民规模达到了4.85亿。面对如此庞大的消费群体,对社会主义学院学报来说,如何将自己融入信息化平台,在期刊数字化进程中发挥自己的内容优势,为读者提供更多高水平的学术文献,创新和拓展社会主义学院学报新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就尤为值得大家关注。如“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截止2011年6月,共收录国内学术期刊7700种,全文文献总量3200多万篇,全年下载量超过1.2亿篇。还有诸如“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等为社会主义学院学报搭建了多层次的信息服务平台,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了期刊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较强的人际交往素养

特别是要与作者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长期合作打下坚实基础,为此,学报编辑需要注重人文意识的培养,加强对作者的人文关怀。一方面,学报编辑应该从读者阅读的角度进行研究,以此作为基础进行期刊的策划工作,从而更好地为读者提供优秀作品,不断激发读者的阅读激情,不断拓展读者群;另一方面,学报编辑要为作者全面考虑,尽量缩短审稿周期,加强与作者之间的沟通,利用自身对科研的了解,为作者选题出谋划策,这样一来,能够更好地保证作品的质量和期刊的质量。

浓厚的市场经济意识

学报编辑范文第4篇

地方高校学报编辑的职业幸福感,主要是指其对所从事的编辑职业和工作状态的主观满意程度,是体现其工作生活质量的一个决定因素。可具体解释为:在从事学报编辑的职业生涯中,自我潜能得到发挥,各种职业需求得到满足,使得自身的职业价值得以实现,从而得到自己和别人的良好评价,内心获得持续快乐的感受。

地方高校学报在学校一般属于教辅部门,较容易被学校的领导层遗忘。地方高校学报的编辑,虽是地方高校教职工的一员,薪酬待遇跟同级别的教学科研人员差别不大,收入在地方也居于中等偏上的层次,生活相对比较殷实。不过大多数地方地方高校学报的编辑在做编辑工作时,并没有充分体会到编辑职业的幸福感,职业幸福感偏低,对编辑这份工作也缺乏认同感,能转岗的尽量转去别的岗位。比如我们学报2009年来了一位编辑,作为博士家属安排来学报编辑部工作,工作半年就向学校申请转岗去二级学院做辅导员了。

今年我们做了一份关于编辑职业幸福感的问卷调查,先在本学报5位编辑中发放问卷调查表,调查结果显示只有1位编辑认为作为编辑感到满足和幸福,有4位感到不幸福或不满足。近期,我们还选了广东省内9所地方高校的37位学报编辑作为调查对象,他们的年龄都在55岁以下,有6位编辑认为作为编辑感到满足和幸福,有19位感到不幸福或不满足,另12位觉得没感觉;有19名编辑对职业不太满意,有11名很不满意,不满意率高达81%以上。我们调查的范围虽范围有限,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地方高校学报的编辑职业幸福感偏低。

二、地方高校学报编辑职业幸福感偏低的原因

(一)难以适应全媒体出版时代对编辑提出的诸多新要求

全媒体出版时代对学报编辑的能力、观念、意识等方面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

在能力方面,学报编辑不仅需具备编辑人员的基本能力,如:政治认知能力、策划能力、语言文字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判断能力、信息感知能力、审美能力等。还需要掌握适应全媒体出版的能力,如:收集、整合开放信息的能力,组织、开发内容的能力,针对文本、音频、视频、交互软件等的全方位的编校能力,全方位的宣传营销能力。

在观念方面,编辑的观念在内容上应该从单向性的“文本把关人”转变为“信息互动的开发者与营销者”;在技术上,除了应该掌握纸质平面文字处理技术外,还必须掌握一些新媒体技术,对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包装,以开发出适应市场需求的文化产品。

在意识方面,编辑应具有多重跨界意识,如:跨媒体意识,跨文本意识,跨区域、种族、语言、文化的意识,跨学科意识,跨身份意识,跨界意识等。

这些要求一方面会让部分上进心相对较强的地方高校学报编辑主动地学习深造,从而具备应对全媒体出版时代的能力、观念和意识;另一方面对一些文化基础较差、学历不高、年龄相对较大、工作进取心不足、身体状况不太好的地方高校学报编辑来说,这些新时代的要求就像是压在他们身上的巨大包袱,让他们很没有安全感,让他们觉得时刻有被社会、被时代淘汰的感觉,让他们的职业幸福感降低。

(二)对地方高校学报现行的体制心存异议

全媒体时代在对地方高校学报的编辑提出很多新要求的同时,也对地方高校学报的领导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对其业务素质的要求要比传统出版时代高很多,在新环境下更需要专职人员担任地方高校学报的重要职务,否则很难跟上形势,逐渐被潮流淘汰。然而现实并非如此,地方高校学报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一般是:校长担任主编;学报编辑部主任担任常务副主编,负责日常工作;下设学报编辑室,学报编辑室的编辑负责学报的收稿、审稿、编辑加工、出版发行工作。校长担任地方高校学报主编,在政治上对学报所刊论文进行把关,这无可厚非。学报编辑部主任,也即常务副主编,按理来说应让有编辑系列高级职称的人来担任,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有较多地方高校学报编辑部的主任是由学校领导直接任命的,有些是为了安排学校多余的处级干部,有些是双肩挑,安排教学岗位上具有教授、副教授职称的老师来担任,这就造成了外行管内行的一个局面。外行管内行难免会有决策失误、做法不当的时候,很容易让地方高校学报的编辑觉得工作的氛围不是很融洽,工作的压力相当大;更严重的是会让编辑觉得个人职位晋升空间小,因为无论如何努力,也无法走向学报的领导岗位,从而让他们感觉个人的职业幸福感偏低。

此外,地方高校学报现行的审稿制度一般是:校长发表终审意见,对文章的发表具有最终决定权;学报编辑部主任发表复审意见;责任编辑负责初审,发表初审意见。这也是我们出版行业必须坚持的三审制。但在实际的工作中,很多编辑部的责任编辑初审环节基本上是形同虚设,这种现象也或多或少是来自全媒体出版时代的冲击,因为现在几乎所有的地方高校学报都有中国知网免费提供的学术不端检测系统,接收到的稿件一般先通过此系统进行检测,如果重复率低于30%,就由编务送专家外审,专家外审通过之后责任编辑才写初审意见。责任编辑根本无需看文章,只需根据专家外审的意见、按照固定的套路格式随便写个初审意见就可以了。责任编辑对稿件是否可以录用根本没有任何决定权,这让他们觉得在做编辑工作的过程中缺乏自主权,缺乏个人成就感,缺乏权威话语权,这对编辑们在工作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极为不利,对他们的工作热情、积极性、创造性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从而导致他们的职业幸福感偏低。

(三)深感职称评考制度压力巨大

在2002年前,编辑职称都是评审的,从2002年开始,编辑初级和中级职业资格的取得,实行全国统一考试的制度。考试每年举行一次,由国家统一组织、同一时间、统一大纲、统一试题、统一证书。而高级职业资格的取得,目前实行的是评审制度,将要实行考试与评审相结合的制度。

目前,编辑初级和中级职业资格的取得,实行全国统一考试的制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增加了做编辑的难度。近年来,地方高校学报新招聘的编辑,学历一般都是硕士研究生毕业,跟地方高校其他部门进人的学历学位要求是一样的。其他部门,比如辅导员、实验员、行政部门的相关人员,他们评中级职称只需在校工作两年,公开发表两篇学术论文,满足继续教育、计算机能力的相关要求,就可以直接评中级职称了。而地方高校学报的编辑,要评得中级职称,除了需要满足这些条件之外,还得参加一次全国性的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考试的地点一般在省会,地方高校学报的编辑除了要进行辛苦的复习备考之外,还要赶大老远的路到省城去参加考试。这些在心理上会让地方高校学报的编辑觉得从事编辑职业不值得,他们会想为什么我们评同样的职称,要比别人多付出那么多。

此外,“高级职业资格的取得,目前实行的是评审制度,将要实行考试与评审相结合的制度”。虽然目前还未实行考试与评审相结合的制度,但在无形中也给未评得高级职称的地方高校学报编辑造成巨大的压力,他们心想现在只实行评审制度,评职称都如此难,如果再加一个考试,那职称晋升不就基本无望了吗?有了这种心理,他们就会对编辑工作缺乏热情、缺乏积极性,职业幸福感就会降低。

三、结语

学报编辑范文第5篇

学报是综合性学术期刊中的一种,它有别于专业性学术期刊,也有别于其他综合性学术期刊,其最重要特征是客观、全面地反映高校学科建设、科研水平的高低、学术活跃程度,甚至可以直接体现该校的办学质量。具体来讲,检验高校办学质量的最重要指标是学科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学科建设水平高低又体现在教师的学术地位高低和影响大小,而教师的学术地位高低又取决于其教学和科研水平的高低。所以高校学报有别于专业性学术期刊和其它综合性学术期刊的最重要特点,就是其发表的文章绝大多数来自于本校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成果,高校学报也就被称作展示本校教师科研与教学成果的平台和展开学术交流的窗口。

质量是学报的灵魂,高素质的编辑人才是保证学报质量的关键。因此,高素质编辑队伍的建设,是全面提高高校学报质量的重中之重。然而在当今的网络环境下,网络下载资料越发便利,学术腐败日趋严重,对教师的评价标准也有诸多争议,这些都给高校学报编辑审稿增加了难度,编辑本身也受到思想、学术、现代技术等诸多挑战,因此,提高学报编辑的综合素质,就显得尤为迫切。

1.思想道德素质

在编辑人员所需要的众多素质之中,思想道德修养是决定一个人素质的基础。只有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修养和高尚的职业道德,才能保证学报的质量。首先,编辑需具备对编辑工作的热爱和自我献身精神,淡泊名利,心静如水,真正做到谦虚谨慎、正直宽容、无私无畏;其次,在稿件能否录用上,做到不,面对“人情稿”、“关系稿”要能坚守原则,始终以质量作为稿件取舍的唯一标准,只有做到对稿件一视同仁,不以自己的好恶作为筛选和判定稿件的标准, 才能树立起良好的编辑形象,所编辑出来的学报才能真实地反映高校真正的办学质量和教师科研水平;此外,高校学报不能出现导向错误,编辑要把握学报的政治立场,在民族、宗教、法律、军事和外交等重大政治原则问题和敏感问题上要始终坚持审慎的态度,严格遵守党和国家有关新闻出版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坚决执行国家关于科学技术和出版工作方面的有关保密、版权、专利、国界等的规定。

2.学科专业素质

编辑工作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并非是勾勾画画等简单重复性的劳动,这要求编辑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和相关的知识覆盖面。学科专业素质包括专业基础知识以及学科前沿研究动态信息等方面,高校学报编辑必须对本校各专业都有相当的了解,具备一定的学科专业素质,在编辑实践对提高论文质量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报编辑应利用专业背景知识,与专家、作者、读者积极展开交流,多参加专业学术会议,掌握各专业各学科的发展动态。只有具备一定的学科专业素质,才能读懂稿件,找出弊病,并与作者有效的交流;只有对各学科的发展历史、不同学派分歧的实质、发展趋势和面临的问题等有所了解,才能在选出优秀稿件,并能克服“名人效应”,避免将有些专家因社会活动过多和内容陈旧的稿件选用过来,并对那些年轻、知名度不高、一直从事研究工作的人员的稿件的学术水平和应用价值保持敏感度。

高校学报编辑首先应具备一定的稿件鉴赏能力,根据刊物的宗旨和专业发展状况来鉴别稿件的价值。由于投稿的科技人员通常稿件会出现文理不通的情况,编辑应具备良好的语言文字水平和写作表达能力,掌握语法规则和修辞知识,同时还要熟练地掌握与科技编辑相关的数学语言、图表语言、符号语言、计算机语言等,这样才能对稿件中的遣词造句不妥之处进行修改,合理调整章节,使得文章主题突出、条理分明,从文字上保证学报质量。编辑也要勤学苦练编辑规范,使得高校学报的编辑质量符合《中国社会科学期刊质量标准及质量评估办法》、《中国高等学报自然科学学报编排规范》、《中国语言文字使用规范》和《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等有关规定和要求,计量单位、公式、标点符号等书写格式符合国家标准。

此外,高校学报编辑也要具备一定的外语水平,编辑外文标题、摘要、关键词、目录、开展国际学术交流等,都需要一定的外语水平。

4.服务素质

编辑应具备服务于作者和读者的意识,作者是学报的支撑者,作者的稿件是学报生存的源泉;读者是学报的另一端支撑者,如果没有读者,学报也就没有存在的价值。编辑要把读者和作者作为学报生存的根本,全心全意为他们服务。编辑要在作者、编者、读者之间进行有效的协调和互动,所有编辑人员都要具有良好的服务和团队合作精神,构建和谐的编辑出版环境。另一方面,学报也要服务于学术交流、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教学科研工作,与高校的发展融为一体,相互促进,从而全面提高学报的质量。

一方面,高校学报可提高准入门槛,吸引高学历高素质人才加入学报的编辑队伍;另一方面,对于现有人员,也要持续进行再教育。

对于现有人员再教育的方式与途径,有以下几种:以老带新,发挥老编辑的传帮带作用,将老编辑丰富的职业经验和优良的职业道德与奉献精神,通过言传身教传递给年轻编辑;通过各种讲座和进修班,给编辑创造学习和进修的机会,进行科学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培训工作,使编辑的业务水平达到新的高度;利用网络化时代的快捷讯息,编辑可随时进行自我学习,更可以做到快速采编、高效制作、迅捷,更好地将网络的便利与快捷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四、结论

编辑工作是一项社会实践性很强的工作,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构建自身综合科学知识结构,成功的编辑应具备综合性素质。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对高校学报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高校学报编辑也应不断学习,补充专业学科新知识,提高编辑的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提高学报的整体质量。

参考文献:

[1]川子.高素质编辑队伍建设与高校学报质量的全面提升.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2]杨玉.浅谈科技期刊编辑必需的几种素质.科技创新导报,2012.

相关期刊更多

雷达学报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科学院

花生学报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

陶瓷学报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景德镇陶瓷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