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贸易经济

贸易经济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贸易经济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贸易经济

贸易经济范文第1篇

西方经济学当中的现代经济学分析框架为贸易经济专业学生分析当今国际市场的贸易状况和发展趋势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视角,同时也是贸易经济专业学生学习贸易理论,掌握贸易专业知识一个强有力的工具。西方经济学采用模型化的方法研究经济主体的市场行为,对影响经济主体市场行为的因素抽象化,例如,微观经济学里消费者的市场行为受到很多因素影响,但通过消费者偏好和预算约束来进行研究,生产者的市场行为则由生产可能性曲线及生产函数来进行研究,等等。

一、对于贸易经济专业教师怎样进行西方经济课程的教学?

首先,作为贸易经济专业教师要明确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在讲授西方经济学内容的同时与贸易专业相关知识联系,注重对学生的研究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授好这门课程,让学生对西方经济理论中的基本原理和知识及其在国际经济发展中的运用有全面的认识和理解,使课堂教学内容与国际贸易实际业务部门实践相联系。综合利用各种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如“启发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讲授法、案例法和讨论法等,达到西方经济课程的教学目标。

其次,西方经济学课堂设计根据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不断翻新的原则,把课程分为理论讲解和实践分析,不断地把学科理论的最新发展、国际市场上的热点问题传授给学生,资料不断更新。经济理论必须来自现实经济,在国际市场特定的前提假设下,借鉴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研究国际贸易的实际问题,并提炼出与国际贸易理论相符合的前提假设,对经济学相关理论进行改进,归纳出符合国际贸易的理论内容,进而形成有贸易经济专业的理论体系。

最后,课堂教育与国际贸易理论紧密相连,教学不仅要偏重于各个知识点以及经济原理的讲解,而且要进行国际贸易相匹配的案例的分析,一方面采用经典的贸易经济学案例,加深学生对经济学理论的理解,另一方面加强案例的国际化和前沿化。即教会学生运用所学的经济学理论来认识国际市场上的经济现象,解决国际市场现实中遇到的经济问题。此外,教师在课程教学上应有重点地补充当前世界经济学理论发展的前沿和动态。

二、贸易经济专业学生能从西方经济学课程学到什么?

贸易经济范文第2篇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将贸易经济专业列为目录内专业。实际上,贸易经济是我国开设较早的专业之1998年就被教育部批准设置为目录外专业,是教育部保留的特色专业。自1950年中国人民大学率先组建贸易经济系以来,贸易经济专业的发展经历了60多年的兴衰演变。20世纪六十年代至九十年代,贸易经济专业发展较快。但1998年教育部对专业目录进行调整时许多高等院校的贸易经济专业被取消,导致贸易经济专业发展逐渐萎缩。目前,我国只有内蒙古财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30余所高等院校开设贸易经济专业,全国每年培养的贸易经济(不含国际贸易)人才不足4,000人,远远不能满足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对贸易经济人才的需求。

二、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模式欠佳

贸易经济特色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人才培养的规格与社会需求有差距成为制约贸易经济特色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从社会需求的角度看,当今社会对贸易经济特色专业人才的需求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社会对贸易经济特色专业人才数量的要求。二是社会对贸易经济特色专业人才能力的要求。在贸易经济特色专业教学过程中,由于缺乏对贸易经济特色专业人才准确的定位,使得培养出来的贸易经济特色专业人才不能适应社会。

(二师资队伍力量薄弱

贸易经济特色专业的师资队伍力量薄弱,也使得贸易经济特色专业教学陷入困境。由于贸易经济专业长期受重理论、轻实践的办学理念思想的影响,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虽然近几年来,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张和学校规格的升级,各高校纷纷吸纳了大量的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贸易经济特色专业教师不足的现状,但这些教师大多缺乏实践知识以及在企业的工作经验,对实践教学环节的认识也不够深入,致使贸易经济特色专业教学的效果不理想。

(三)实践教学手段落后

在贸易经济特色专业的教学中,实践教学手段落后,也是贸易经济特色专业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之一。目前,贸易经济特色专业的教学手段,主要以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为主体,以网络教学、实验软件等为补充。多媒体教学由于过于程式化,导致部分学生课堂只记笔记,以应付考试;网络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平台,但由于资料更新慢,技术支撑能力不高,因而教学参与程度较低。而实验软件在选择上由于成本较高,以及适用性比较狭窄,加上课时所限,所以利用程度也不高。

三、贸易经济改革思路

(一)课程体系改革

1. 当网络经济越来越深入到人们的经济社会中后,贸易经济问题已经冲破了传统的研究领域,不仅与其他经济领域相互渗透和配合,而且出现了许多新的业态和贸易形式,所以在基本贸易理论和技能课程的基础上增设新的贸易理论和技能课程是必须的,课程主要有流通经济学、商业史、商品学、市场调査与分析、消费心理学、零售学、广告学、电子商务、期货交易、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等。

2. 在我国加入WTO以后,内外贸有机结合,从事国内外贸易研究和工作的人,同时面临大量的国际贸易的问题,所以培养复合型人才是市场的需要。因此,贸易经济专业开设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实务、商务谈判、商务函电、商贸英语等特色课程,将奠定复合型人才的坚实基础。

3. 突出学科发展的前沿,适时增加新的理论性课程,把最新的贸易经济理论研究成果融于教学过程中,在课程设置中可以增设专业选修课,其课程有商业创新、区域贸易等,同时开设各种专题讲座,以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专业知识。

4. 合理配置课程模块,突出方向性课程模块、选修课程模块的“新”和“特”,增强课程的引导性和学生的选择性,使课程设置更能与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更加匹配、更具效率,并随着社会需求和自身条件的变化不断调整专业下设方向以及相应的课程模块。

(二)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培养

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是教学活动效率高低的决定因素。特别适应贸易经济课程的特点,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必须坚持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为核心。必须将教学的聚焦由关注教师怎样教转到关注学生怎样学上来,在必要指导的前提下,尽可能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对学习本身感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自我设计,自我控制,能动地、创造性地学习,主动地去获取知识。

(三)实践教学改革

实践教学内容与体系的设计应符合贸易经济特色专业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理论联系实践。既要让学生掌握贸易经济基本原理,了解我国贸易经济领域改革的理论与实践,又要让学生学到解决贸易实践问题的基本方法与技能。

一是实践教学环节。贸易经济专业是实践性较强的应用型经济类专业,其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实验教学、现场教学、社会调研、科研实训和毕业实习等五个方面。此外,还应安排其他锻炼学生综合素质的制度化实践活动,如语言能力测试、军学共建和商学共建等活动。

二是实践教学基地。实践教学组织包括实践教学领导小组、指导教师小组和学生实践小组等。实践教学小组根据统一的课程实验计划、社会专题调研计划及其考评制度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建立实践教学基地。根据专业建设和专业模块方向遴选出实践性强、操作效果好的商贸流通企业作为实践教学基地,并不断拓展外省实习基地。每个基地指派一名教师负责。实习去向根据学生意愿,实行双向选择;实习中,要求学生及时分析、主动与实习指导老师和业务人员沟通交流;实习后,学生必须根据实习的实际情况,撰写实习报告,并由实习基地统一考核与鉴定。

贸易经济范文第3篇

关键词:贸易;经济;信息化;工作

在当前的社会,贸易对于人们来说具有着重要的作用,只有提升贸易经济的发展,才可以使贸易得到更大的进步,贸易经济应该顺应时代的要求,应该牢牢的和信息化建设相结合,这样才可以充分调动起贸易的积极性,使贸易在信息化建设的协助下得到升级和优化。信息化建设对贸易经济意义重大,在贸易经济发展的道路中,要使贸易经济的信息化建设不断的完成自我完善,才可以使信息化建设更加有益于贸易经济的成长。

一、贸易经济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能够使企业的决策水平得到提升

信息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源存在于更多的企业,而信息对于贸易来说更起着重要的作用,信息可以为贸易企业进行决策提供重要的依据和参考,使贸易企业能够更加快速的做出决定,把握住更好的商机。在如今的时代,互联网的出现让世界变得缩小起来,而且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而网络中涌现的信息成为了决策者进行决策的重要来源,所以在贸易经济活动中,决策者只有摸清信息资源,便可以更加快捷灵活的做出决断。

(二)使贸易的组织结构得到优化

信息技术的改革改变了组织收集整理使用信息的方式。计算机的存在替代了很多的人力劳动者,这缩短了信息的处理流程,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另外,计算机能够行使监督下级的工作,然后联系上级进行更好的协调,如此便给决策者和管理执行者制造了更好的交流机会,如此一个良好的循环反馈体系就建立起来了。这使信息的收集和反馈程序得到了减少,塑造了直接的反馈,既保证了信息的准确和及时,同时还可以使贸易组织架构得到优化,提升了贸易组织的工作效率,减少了不必要的成本。而决策者和执行者会出现良好的交流互动。这可以便于两个层次的人员相互学习,相互套取经验,进而使贸易组织内部更加充满积极性,有助于激发贸易组织的工作热情,更好的使贸易组织出色的完成工作任务。

(三)使贸易经济的成本得到有效地减少

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信息能创造更多的财富,而对于贸易组织来讲,信息的深入可以加强贸易经济活动的紧密联系,信息化的介入可以深刻的影响到经济贸易,使贸易组织的成本结构得到改善,实现了贸易组织成本的最小化。因为信息的作用,可以提供给贸易者更多的合作者,进而使贸易合作更加具有效率的进展到底,通过网络的帮助,可以使合作者之间得到更多的信息,更加清楚牢靠的掌握市场信息,这对于贸易合作来说是巨大的商机。另外在经济贸易活动的过程中,自动化生产结合了计算机技术,能够使大量的人工得到解放,实现了生产的无人化,如此节省了人工费用。同时风险体系在贸易组织的运用,减少了贸易活动中风险的预防投入,实现了自动化的风险评估体系,这不但使程序简单化,而且使成本得到降低。

二、贸易经济信息化建设的优化策略

(一)以科学的态度制定贸易经济发展战略

信息化对于很多的贸易组织来说是一种新式的科学,所以贸易组织对它缺少科学的认识,也不能寻找到有利于自身的借鉴经验,也不会找到模仿的对象,所以贸易组织机构必须要对信息化进行探索性的摸索。并且在贸易经济活动中,要利用科学的态度去制定贸易经济发展战略,并且能够在总体目标和预期成果面前制定比较小的目标,渐渐地实现贸易经济的战略性发展,以此不断地完成小目标,不断地收获更多的经济效益。在制定贸易经济发展战略的时候必须要考虑到自身的优劣势,这样对自身有清楚的了解,就能够找到更加正确的定位,可以做到有效的扬长避短,建立足够的企业竞争力,要满足当前的需要,还要顾及长远的利益。在进行市场分析之前必须要对市场的运行规律有足够的了解,这样市场分析才可以更加符合市场规律,适用于企业。并且对企业现有的流程进行分析时,要给与到位的调整和改善,建立真正对企业有利用价值的信息体系。

(二)以刚性管理利用到贸易经济中

在贸易经济活动中,因为贸易对自身的管理不够严谨,体现出松散的现状才会使企业进入到困境,如此就不会形成严谨规范的约束机制,如此企业的员工都会在工作中有所懈怠,不能沉下心更好的为企业服务。而且对于企业的奖惩制度也只是一种虚晃的制度,根本达不到奖惩制度所期望的效果。在贸易经济中有效的管理才是企业运作中的有效组成部分,如果出现管理不当就会使企业的效率下降,也会使企业在经济贸易中失去主动权,抹杀了生存的权利。所以在实际的贸易经济活动中,必须要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使每一位员工都能够意识到规章制度的威严性,从而更好的约束自己,以饱满的工作精神投入到工作中,并且还要注重企业的奖惩制度和业绩考核评价制度的建设,使企业的发展能够深深的触动员工的心,使企业的未来和员工们紧紧的联系起来。同时还要注重公司规章制度在平常的监督工作,建立一个更加通畅的信息反馈通道,使公司人员更好的遵守规章制度,形成更好的工作氛围。

(三)建立完善的信息人才队伍

贸易组织的信息只有在相应的信息人才的管理下才可以为贸易组织提供更大的帮助,而信息人才不单单要懂得企业的运营规律,还应该清楚计算机的应用,所以必须要保障信息人才队伍的建设,只有这样,信息才可以在他们的手中生成重要的内容被贸易组织利用,同时贸易组织要加倍的重视信息人才的存在,提供给他们更多的锻炼机会,并且要及时的组织他们学习和培训,使他们的能力得到提升,这将会对企业的未来提供足够的支撑力,使信息人才队伍能够更好的为企业出力,使自己充分发挥自己在公司的作用。

(四)端正企业员工对贸易经济信息化建设的认知态度

贸易经济信息化建设应该得到企业员工的普遍认知,使企业员工持着端正的态度去面对贸易经济信息化。只有企业员工对贸易经济信息化以端正的态度进行建设,就可以保障信息化在贸易经济中更好的被利用。贸易经济信息化需要企业员工更好的去对待,而企业员工对贸易经济信息化的良好运用和改善创新,将会使贸易信息化建设充满力量。企业员工必须要树立端正的态度,以最好的状态去对待贸易经济信息化建设。进而对贸易经济信息化形成极大的鼓动。

(五)加强贸易经济信息化的监督机制

在贸易经济信息化的建设中,必须要和贸易经济信息化的监督机制联系起来,利用贸易经济信息化的监督机制形成对贸易经济信息的有效监督。因为监督的存在可以使贸易经济信息化建设中的不合理现象得到遏制,加快信息化在贸易经济中的应用,使贸易经济得到更大的发展。贸易经济信息化不能离开监督机制,因为监督机制的存在,可以提高贸易经济信息化建设的高度注意,使工作者严格利用信息,使贸易经济能够和信息化建设发生完美的契合,如此使贸易经济获得更大的上升空间。带给贸易经济足够的信息基础,实现贸易经济完美的跨越。

三、结束语

贸易经济的信息化对于贸易企业来说是一场伟大的变革,应该引起贸易公司的充分注意,同时贸易组织的信息化能够对贸易经济产生深刻的影响,所以只有使贸易组织将工业化和信息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建设信息产业化集约型的道路,用信息技术来不断地充实自己,这样就可以使贸易组织提升自己的市场竞争力,对于贸易企业的未来是极具价值的。我们要不断强化贸易经济的信息化建设,只有这样才可以使贸易经济在强大的信息化的支撑下走向更加光明的未来。

参考文献:

[1]王淑英,蓝清新,孙艳.论我国信息化建设的实现机制和政策选择[D].产业经济评论:山东大学,2012(06)

[2]蓝清新.论新型工业化下的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J].南方经济,2013(05)

[3]蒋富强.国家信息化建设思想研究[D].河南科技大学,2011(06)

贸易经济范文第4篇

加工贸易在我国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而不断壮大,自1996年以来,加工贸易在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中一直占据半壁江山。目前加工贸易涉及到我国绝大部分产业,在拉动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推动国内配套产业发展、促进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利用内外资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在加工贸易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造成我国外贸依存度过高,冲击了国内相关原料工业的发展,加剧了国际间贸易摩擦和加工贸易带来的走私问题等都给国民经济带来了负面影响。本文分析了我国加工贸易的现状及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加工贸易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从政府角度探讨了推进我国加工贸易尽快转型升级的方向。

关键词:加工贸易地位作用转型升级

一、加工贸易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际分工不断发展,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大幅度增加,生产国际化日益扩大,加工贸易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方式。

从广义上讲,加工贸易是外国的企业(通常是工业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企业)以投资方式把某些生产能力转移到东道国或者利用东道国已有的生产能力为自己加工装配产品,然后运出东道国境外销售。这种跨越国界的生产加工和销售成为加工贸易的显著特征。加工贸易同国际投资及国际贸易紧密相连,体现了商品和资本交换的国际化。

从狭义上讲,加工贸易是部分国家对来料或进料加工采用海关保税监管的贸易。由于一些发展中国家存在较多的关税或非关税壁垒,为了扩大对外贸易或吸引外商直接投资,采取了对来料或进料方式进口的原材料、零部件由海关实行保税监管的办法。狭义的加工贸易是一种比较新的现象,其特点是出口产品中所含有的进口成分比较高,出口国主要投入劳动力对进口零件进行组装。

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中国的外贸事业长足发展,成绩显著,外贸增长迅速,外贸增长率领先于国民经济增长率,按出口贸易额计算,已排到世界第11位,这和加工贸易在我国的蓬勃发展是分不开的。日益壮大的加工贸易已经在我过的国民经济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加工贸易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加工贸易在中国20多年的发展,与改革开放进程密切相关,是外贸进出口、利用外资和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自20世纪70年代末至1986年。在改革开放中率先产生的“三来一补”(即来料加工、来件装配、来样加工、补偿贸易)的贸易方式,是加工贸易的雏形。1980年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两者合计仅占4.4%,在整个对外贸易中比重有限。到1986年,进料加工的贸易方式开始崭露头角,与“三来一补”一起作为利用外资和扩大出口的方式之一,二者占全国进出口额的15%,已经占据一席之地。

第二阶段:自1987年至1995年。1987年党的十三大以后,以鼓励“进料加工复出口”为主要内容,以海关进口料件保税监管为政策核心,发展原材料采购和产品销售市场“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贸易方式在二十世纪80年代后期取得了成功。此后,加工贸易——作为这一贸易方式概括性很强的词汇,于20世纪90年代初应运而生并沿用至今。

第三阶段:自1996年至今。这一阶段的显著特征是,巩固和发展加工贸易取得了巨大成果。加工贸易不仅在吸收外商投资、扩大出口、增加就业和税收方面,而且在提高国内产业竞争力,促进优化产业结构,推动技术进步,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竞争与合作中发挥了更大的影响力,加工贸易在我国工业化进程中起到了“加速器”的作用。2002年,加工贸易进出口额占我国进出口总额的48.7%,仍然是最大的贸易方式。其中,加工贸易出口占出口总额的45.3%,加工贸易进口占进口总额的41.4%。同时加工贸易出口额比进口额高出近580亿美元。这说明加工贸易在使用国内原材料、带动国内产业升级,增加出口值方面发生了显著而积极的变化。此外,在加工贸易中,进料加工仍然占据主导地位,达73%。

(二)目前加工贸易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我国的加工贸易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而发展的,是我国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硕果。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发展迅速,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对外贸易进出口额,1986年为738.4亿美元,1995年达到2808.5亿美元,2003年更是达到6207.9亿美元,已占国民经济总量的49.62%。实践证明对外贸易在我国GDP中的地位日益增强。

自1978年党的制定对外开放的政策后,加工贸易在我国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到1996年加工贸易进出口额在我国进出口总额中首次过半。1999年,加工贸易进出口额占我国进出口总额的51.1%。加工贸易已占对外贸易的半壁江山,并一直保持较高比例。自1996年进出口总额中的比重超过50%以后,1997年占52.2%,1998年占53.4%,1999年占51.1%。1999年,我国加工贸易出口和进口分别达到1108.7亿美元和735.9亿美元,是1986年56.2亿美元和67.0亿美元的20倍和11倍。2002年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总值3021.7亿美元,比同期增长25.2%,高出全国贸易总体增长速度3.4%,占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的48.7%。其中加工贸易出口1799.4亿美元,增长22%,进口1222.3亿美元,增长30.1%。累计实现贸易顺差577.1亿美元。(见表)

表:加工贸易额与对外贸易额比较

年份对外贸易进出总额(亿美元)加工贸易进口额(亿美元)比重(%)

1987826.5191.8523.2

19901154.4441.9138.2

19931957.1806.1741.2

19962899146550.6

19993606.51844.651.1

20026207.93021.648.7

资料来源:《中国对外贸易统计年鉴(2003年)》

(三)加工贸易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1、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

近年来,加工贸易在开拓国际市场、利用海外需求带动国内经济增长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1997年我国加工贸易拉动GDP增长约0.84个百分点,2000年1月至6月,加工贸易净出口194亿美元,占同期GDP增加值的4.1%。今后,加工贸易的稳定发展仍将会对即期的经济增长继续发挥与目前水平相近的拉动作用。

随着外商投资企业的增加和国内经济的发展,加工贸易的国内增值环节不断拓展,仅用静态加工贸易增值系数作参考,增值系数就呈明显的上升趋势,由1988至1990年间的16.1%提高到1997年的41.9%,2000年1至6月份则达45%,这表明加工贸易带动国内经济发展的作用大大提高了。

2、推动了国内配套产业的发展

加工贸易带动了国民经济的配套发展。由于加工技术和国内原材料的限制,加工贸易最初涉及的国内加工装配业务,技术比较简单。外商投资企业通过追加投资开办产品配套厂或车间,实现产品配件和工艺的配套成龙。提高了产品本地化的程度和自产比例。以家电、办公设备加工贸易为例,其所用零部件有70%至80%属于境内加工贸易配套产品。

另外,外商投资企业进料出口中,附加值高的产品比例大幅度提高,使其对国内配套需求的带动作用也明显增强。外商投资企业进料加工出口一直大于进口,且出口与进口的差值逐年大幅度增加。进料加工进出口差额的增加直接反映了加工出口带动的内需量(包括国内配套的原材料、零部件及除生产所需的原材料、零部件以外的其它生产消费)的迅速扩大。1990年外商投资企业进料加工进口差额总计为6.27亿美元,到1995年为47.68亿美元,1999年的达188.78亿美元,是1990年的30倍。据初步计算,减去材料加工企业的利润和企业除原材料、零部件以外的其它生产消费,则外商投资企业进料加工实际使用的国内配套原材料、零部件价值:1990年约为5.3亿美元,1995年约为40亿美元,1999年为160.46亿美元,是1990年的30倍。

3、促进了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技术进步

由于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知识经济的兴起,国际产业升级与转移步伐加快,发达国家正在将大量成熟的中间性技术乃至某些高新技术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我国政府审时度势,通过完善加工贸易政策,紧紧抓住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历史性大机遇,大大加快了我国总体产业升级以及工业现代化的进程。

我国发展加工贸易最初是从以劳动密集型工业制成品开始的,这适应了我国劳动力丰富的、就业压力大的状况。目前,劳动密集型产品仍然是加工贸易出口的主要部分,但与十几年前相比,产品的规格和品质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加工贸易出口中,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比重大大提高,这反映利用外资和加工贸易对于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所发挥的积极作用。特别是随着我国制造业、加工业整体水平的提高,加工贸易出口产品已从纺织、轻工制成品为主转变为以机电出口为主。

4、加工贸易是利用外资的重要内容

当前,国际经济贸易领域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贸易和投资是连成一体、不可分割的。应当看到,我国加工贸易已不仅仅是一种贸易行为,更重要的是它与利用外资相联系,是我国参与国际化生产的重要环节和组成部分。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制定加工贸易政策的初衷是为了扩大对外开放和利用外资,事实证明这一政策是正确的,并取得了显著成效,据统计分析,从事加工贸易的外商投资企业已成为我国加工贸易的主力军。1999年,外商投资企业加工贸易出口和进口分别为45.39亿美元和526.73亿美元,占加工贸易出口和进口总额的67.2%和71.6%。1999年从事加工贸易的外商投资企业的进出口总值已占全国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总值得72.9%,比1998年增长8.32%。从总体上看,外资经营的加工贸易分别约占全国加工贸易出口和进口的90%,加工贸易的发展既是我国吸收外资取得重大成就的体现,也是促进外商直接投资的重要内容。

5、增加就业,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我国的加工贸易项目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外商在我国开展加工贸易也正是看中了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成本低廉的优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沿海地区通过开展加工贸易,不仅使当地的大量劳动力得到安排,而且还从内地接收了许多劳动力,为增加就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开展加工贸易20多年,加工贸易企业为我国培养了成千上万的外向型管理人才和技术管理人员。通过加工贸易,提高了从业人员的素质,丰富了企业管理经验,尤其是通过开展加工贸易业务,把原来的许多青年农民培养成了具备生产经营能力的工人,他们回乡后,利用所学的知识技能,又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二、加工贸易带来的不利影响

第一,加工贸易的发展造成我国外贸依存度过高的现状,致使我国外贸出口缺乏持续增长的潜力。

当前我国外贸依存度非常高,形成这一状况的原因之一就是我国传统加工贸易是典型的大进大出模式,并且这种传统的加工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近年来我国较高的经济增长率中,相当大的成分是由进出口数量扩张构成的,这是一种相当危险的局面。在推进市场开放和贸易投资自由化的过程中,中国经济以及出口本身很难承受国际经济波动的冲击而保持稳定增长。加工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中占据绝对地位,是我国对外贸易的最主要组成部分,因此加工贸易发展的优劣决定着我国整个对外贸易的发展状况。我国的加工贸易仍处于传统发展阶段,发展水平较低,技术含量不高,尤其是加工贸易出口的产品仍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低下,导致我国整个对外贸易出口缺乏增长潜力,发展后劲不足。

第二,冲击了国内相关原料工业的发展,不利于带动国内产业结构的升级。

传统加工贸易的最突出特点就是两头在外和大进大出,因此传统加工贸易的大规模发展,必然要大量进口原料,这给我国国内相关原料工业的发展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使原材料工业的发展受到阻碍。而一国的原材料工业是整个工业的基础,原材料工业的落后将最终损害整个工业的发展,这是一个十分重大的问题。

加工贸易是贸易结构和产业结构升级的一个台阶,发展加工贸易的主要目标之一,在于充分利用其波及效应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但在我国加工贸易未能起到带动国内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我国传统加工贸易是典型的大进大出模式,原材料与零部件从国际市场上来,产成品到国际市场上去,而在国内只进行简单的加工装配,产业链条短,因而使得加工贸易对国内其它产业缺乏前向和后向的带动作用,尤其是对中上游产业,如原材料工业等基础产业的带动作用小。而在我国产业结构中,中上游产业一直是我国的瓶颈产业,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因此加工贸易出口的快速增长没有大规模地、有效地带动基础产业的改造和进步,产业结构没得到应有的优化和升级。

加工贸易是以外商投资企业为经营主体的格局,它阻碍了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加工贸易是我国利用外资的重要形式,但在加工贸易特别是来料加工中,外商投资企业完全掌握市场和销售渠道,严密控制关键技术,把技术和产品的开发能力大多留在境外,而中方只参与简单的加工装配环节。此外,还有些外商投资企业甚至将技术水平低、环境污染重的工业转移到我国生产,给我国的环境带来灾害性的后果。此外,加工贸易以外商投资企业而非国有企业为经营主体的格局,造成我国原有的大工业基础和技术基础不能充分发挥作用,这也延滞了整个加工贸易的升级和国内配套程度的提高,从而延缓了加工贸易对产业结构的带动作用。

第三,加剧国际间的贸易摩擦。

当前传统加工贸易的发展已成为造成我国与发达国家贸易摩擦的主要因素之一。这里面主要的原因是:按照国际原产地的统计原则,加工贸易中大量为其它国家和地区加工的产品再出口,扩大了统计上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不平衡,增加了贸易摩擦,据海关统计,我国加工贸易进口料件和出口成品约70%是通过香港地区成交,由香港转口。我国出口货物在香港特区的增加值,也被美欧等国统计为从中国进口,势必扩大其来自中国的进口额和对我国的贸易逆差,加剧双边贸易摩擦。我国加工贸易产品出口的数量过多且价格过低,导致最近几年外国对华反倾销案件明显增加。到2000年底,已经有29个国家(地区)对华输出产品提起反倾销,共达412起,金额达到数百亿美元。

第四,加工贸易走私给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加工贸易走私给我国外贸和国民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影响。一方面导致国家应征税款的大量流失,减少国家财政收入;另一方面扰乱了正常的对外经济贸易秩序,冲击了国内市场,特别是敏感商品走私严重影响了国内市场的供求平衡,直接冲击国内一些支柱行业和民族工业,造成极大危害。此外,加工贸易的走私现象还极易造成社会腐败的滋生。

三、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方向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为改变外贸依存度过高的现状,优化产业结构,需要对加工贸易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快推进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且新一轮全球生产要素优化重组和产业转移的重大机遇,为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提供了外部条件;我国在全球生产要素优化重组和产业转移中处于非常有利的位置,也为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提供了内部条件。政府可以利用这些有利条件探索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方向。

(一)抓住国际产业转移机遇,努力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目前新一轮全球生产要素优化重组和产业转移呈现新的特点,跨国公司开始将更高技术水平、更大增值含量的加工制造环节和研发机构向外转移,国内企业可以加强国际间的科研合作,不仅把加工贸易作为承接新一轮产业转移的载体,更要采取措施进一步提升加工贸易发展水平。参与国际分工的模式要从引用外资为主转化为引用外资与对外投资齐头并进的新思路。政府要出台支持研发机构开展加工贸易的监管模式和更加积极的出料加工产业引导政策,在承接境外高端产业转进的同时,将我国的饱和产业向境外转出,使加工贸易由单向转移向双向转移升级。

(二)正确处理好三个关系,积极实现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第一,要处理好转型升级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要通过对加工贸易产品的深加工、精加工,提高加工程度,延长加工贸易的产业链,增强国内配套能力,释放加工贸易的辐射能力和聚集效应,打造一批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和配套协作型企业。

第二,是要处理好转型升级与区域协调发展的关系。鼓励东部地区发展空间较小、已趋饱和的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逐渐向中部地区转移,并辐射至西部地区,带动中西部的发展。政府在“梯次转移”中要体现区域间的政策落差,给予不同地区以不同的加工贸易管理模式。

第三,处理好转型升级与引资量质并举的关系。吸引外资加快向有条件地区和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领域扩展。加强加工贸易的产业分类评估,明确细化限制类、禁止类的商品目录,引入企业准入机制,通过政策上的落差,有效地将资金和资源引入高新技术、高附加值的产业。同时,政府在给予政策优惠之外,还可给予高新技术行业、高附加值加工贸易企业管理上的优惠,根据企业规模、行业特点为企业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方式。

(三)主动突破传统监管理念,创新引领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传统监管理念认为,经营加工贸易的企业应当具备生产能力,否则不得开展加工贸易;加工贸易应以有形物质为监管对象,无形知识产权的生产不能成为加工贸易监管对象。在这看似合理的理论基础上制定的加工贸易产业政策,已严重不适应当前产业垂直分工引起的产业链环节外包化的加工贸易发展趋势,如不加以调整必将严重制约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

无论是高端产业还是传统产业,对于跨国公司而言,产业链上研发设计、营销、服务等环节蕴涵的附加值最大,因此在国际分工中也是各国争夺的焦点。我国在国际分工中要摆脱单纯制造业基地的不利境地,就必须调整加工贸易监管制度,创造一切条件使产业链“上伸下延”,提高加工贸易的质量和效益。

当企业的产业链有效延长,产业层级向高端推进的时候,政府部门管理职能必须及时从平面监管向立体监管跃升。

(四)重视社会责任标准,协调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目前,欧美国家正在积极强制推行SA8000标准认证。这个被称为“社会责任认证”的标准,越来越多地出现在许多跨国公司订单的附加条件中,如果企业没有取得认证或者存在违反标准要求的行为,就会被停单、撤单,它们的产品将无法进入欧美市场,这对我国广大中小型加工贸易企业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这要求企业在加工贸易备案环节贯彻社会责任标准采取不同措施,也为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贡献。

(五)提高加工增值含量,共同助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近年来国际、国内市场竞争激烈,加工贸易企业的利润相应削薄,有的企业甚至已处在亏损边缘,加工贸易制造环节中的增值含量有不断降低的趋势。为此,政府要通过完善监管机制,抵御监管风险。如制定加工贸易准入规则,通过“控制增量”来“提高水平”,将不符合条件的加工贸易企业逐步淘汰出局;完善风险管理机制,对企业出现加工增值含量降低的情况及时作出反应,进行客观分析;完善进出口金额“倒挂”手册保税料件的内销补税审价机制,防止国家税收流失。在对加工增值规律研究的基础上,出备的法律监管体系,指导海关、国税、外汇管理等部门加强对加工贸易的联合监管,促进守法企业转型升级,对心存侥幸的违规企业加大打击力度。

(六)发挥政府部门管理效能,着力引导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近年来,加工贸易活动发生了很多新变化,对现行政策与监管体制提出了不少新要求。加工贸易管理,涉及到贸易政策、产业政策、财税政策的综合平衡,涉及到区域经济发展以及利用外资、增加就业等。要做好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及其监管工作,有赖于国务院各部门的协调配合,有赖于商会、行业协会、报关行、会计师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机构的积极参与,更需要与企业建立起更紧密的伙伴关系。必须积极、有效、充分、合理地发挥综合协调的整体效能,实现制度创新和手段创新,形成促进与监管的整体合力,使加工贸易与国内工业体系融为一体,着力引导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真正把我国发展成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世界制造业基地。

六、结论

20多年来,加工贸易作为我国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促进投资和贸易自由化的一种方式,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长卷上描绘了绚丽多彩的篇章。加工贸易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的积极作用是其它贸易方式不可替代的。同时,我国加工贸易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需要清醒的认识。事物在运动中前进,矛盾在解决过程中化为动力,认清加工贸易面临的挑战,进一步完善加工贸易,加快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步伐才能使之为我国经济的腾飞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曲建.从经济发展战略高度正确认识我国的加工贸易,特区经济,1999,[8],26—31

[2]对加工贸易的几点思考,中国商务报,2003

[3]洪滢.试论90年代前期我国的加工贸易,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3]

[4]胡峰.试论我国加工贸易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青海师专学报,2002,[2],97-99

[5]汪五一.从经济全球化看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经济问题探,1999,[10]

[6]冯兴艳.牛建波.推进我国加工贸易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思考,陕西经贸学院学报,2000,[5],40-43

贸易经济范文第5篇

清代,中原地区主要设立河南省,并建立了贯通东西南北的交通运输干线和交通动脉,为中原商路的形成打下坚实基础。就中原商路而言,主要由驿运商路、陆上商路和水上商路组成。首先,究其驿运商路而言,它与清代税收活动和商品流通紧密相关,在河南省专门设置驿递和铺递及被驿站所替代的递运所,据《光绪会典》统计,康熙十四年间,河南共有120个驿站和885所急递铺,其中州管驿站12处,县管驿站96处,驿丞管腰驿12处。到嘉庆年间则减少到67个驿站(见表一)。其次,究其陆上商路而言,它主要分为国道和省道,前者是指京师连接各省的道路,后者是指向省会到达府州的道路,而河南省会是开封,故陆上商路的汇集点位于开封,并形成以开封为出发点和省内其他的主要陆路运输线,而以开封为出发点的陆路运输线又分为通往北部京师、南部湖广、东部徐州、东南部南京、西部西安、西北太原、西南部巴蜀的运输线,省内其他的主要陆路运输线又分为彰德府至襄阳府、汝宁府至襄阳府、归德府至南阳府和经洛阳的南北运输线,可见陆上运输线的纵横交错的网状链接,为中原商路的形成和兴盛构建了前提条件。最后,究其水上商路而言,形成以开封和洛阳为中心的水运网,并形成以黄河水运、贾鲁河水运、沙颍河水运、南阳盆地的水运体系、卫河水运为主的通航河流水运,最终形成以下几条水运商路,即开封府向东经过十站到达徐州、开封府向东南经过十二站到达大淮安府、开封府向东南经过十七站到达清江浦、开封府向东南经过十站到达颍州的江南水路。地处中原的河南商道联系着东南西北数省区,是全国东西交通的大动脉,特别是开封和洛阳承担着数省区不同种类货物的集散与运输功能,是重要的商品流通枢纽。约70%的南方物资陆路运输经过河南运往京师,约80%的西北药材、皮毛等物资经过河南运往南方各地销售。因此,中原商路在清代的贸易体系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清代中原的贸易经济产业

2.1种植业

种植业主要包括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而粮食作物主要有水稻、小麦、高粱、玉米等,经济作物主要有油料、药材、果树等。清代中原的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和豆类,经济作物主要有棉花、油料、染料和烟草。首先,对于粮食作物而言,小麦是中原粮食对外输出的大项。据《清乾隆十八年八省漕运米麦豆实数》中可知:乾隆八省漕运京师的河南麦子就有8119石,而在八省当中唯有河南漕运麦子如此之多,约占八省漕运麦子的25%,故河南有着“麦收天下足”的美称,并可与“湖广熟,天下足”的水稻生产相媲美,从中可见中原的粮食贸易兴盛,如此繁忙的粮食贸易没有发达的商路支撑是不可能完成的。虽然如此,河南粮食还是以山西、陕西、河北、湖北等周边邻省为主,其别是运往山西粮食为最多,并多走开封至京师、西安、太原的陆路,开封至淮安府、清江浦、颍州的水路,南阳至襄阳的水路。至于豆类来说,主要以青豆、绿豆、黑豆、小豆等为主,其中尤以牧养八旗官兵马、驼为饲料的黑豆为最多。据《清乾隆十八年八省漕运米麦豆实数》中可知:乾隆十八年八省漕运京师的河南黑豆就有48262石。直到乾隆四十九年即历经三十一年后,清朝政府共征收直隶、河南等地区豆类才140215石。可见河南盛产黑豆,其由开封至京师的陆路运往,并由朱仙镇、周家口的水路贩运到东南地区。其次,对于经济作物而言,棉花是河南向外省输出量最大的作物,其别是输往陕西和甘肃省份的棉花相对其他省份要多些。而河南府巩县、豫北延津县、陈州府的太康及南阳府等地的农业都普遍以种植棉花为主,使得河南棉花种植面积和棉花产量都位居清政府的前列。如据《古今图书集成》可知,河南棉田面积为2693098亩,位居清代产棉区的第五位,产量为324000担,位居全国第七。不仅从质量和数量上适应了北方市场对棉花的需求,而且从根本上打破了明中叶之前南布北运的格局。油料作物以花生和芝麻为主,且商品化程度最高,而花生基本上在河南各区都普遍种植(如在《光绪南阳府南阳县户口•地土•物产•畜牧表图说》所记载:南阳县光绪年间每年产22000余斤花生),并由南阳至襄阳的水路销售湖北等地,以便食用和榨油之用;芝麻有黑、白、红颜色之分,具有药用、食用、榨油之用,其中黑芝麻可以入药并起到黑发效果,白芝麻主要是榨油,在河南省的陈州府、鹿邑县、祀县、孟津县、南阳县、唐县、新野、邓州等地都普遍种植芝麻,特别是南阳县更是盛产芝麻(如在《光绪南阳府南阳县户口•地土•物产•畜牧表图说》所记载:南阳县光绪年间每年收2万余石芝麻),通过周家口至郾城的水路和南阳至襄阳的水路而销往各地。染料作物主要分为蓝花和红花,在河南省的陈州府、林县、杞县、鹿邑县、西平、许州等地种植。烟草在清代前期的河南所种不多,到了清代后期才在河南各地(如磁州、安阳、西华县、鹿邑县、许昌县、南阳等)广泛种植。而据《务农考》可知:1910年河南烟叶种植面积约达76万亩,位居全国第一,年产11354万斤,约占全国总产量88413万斤的12.5%。

2.2手工业和采矿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