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三方检测个人专业技术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根据ISO/IEC 17025:2005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中人员要素的相关内容,依据纺织实验室在检验人员培训模式上的探索和实践,建立了纺织实验室专业技术人员培训体系。阐述了纺织实验室在专业技术人员培训过程中,系统化、规范化、制度化的新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纺织实验室;专业技术人员;培训;体系
引言
检测机构是以技术为依托,为社会提供公证数据的技术机构,即提供的数据除了具有真实性和科学性外,还具有合法性。检验技术人员水平及检验室检测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检测机构的职能作用[1]。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纺织产品质量和安全性日益关注,对检测机构技术把关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巨大的挑战。提高人员素质,加快检验技术人员的队伍建设,培养学科带头人,打造一支行业前列的检测队伍显得尤为重要[2-3]。
培训是一种有组织的,知识、技能、标准、信息、信念传递以及管理训诫的行为。为达到统一的技术规范和标准化作业,通过规划设定目标、传递知识信息、技能演练、评估作业达成及公告交流结果等现代化信息化的流程,使员工通过一定技术手段的训练,达到预期水平以提高目标,是使员工技术能力水平提高的一种重要方式。
检验技术是检测机构发展的基石,专业技术人员又是检验技术的载体,因此急需建立系统、科学、有效的培训体系,保证技术能力稳定及实现提升。
1 建立培训体系的重要性
1.1 促进人全面发展的需要
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阐述了中国梦的内涵。其中重要的时代特征就是促进人全面发展。党的十明确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之中,并且强调“不断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这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终极价值追求。
1.2 产业发展的需要
随着我国社会的进步,纺织以及相关产业迅速发展,纤维检验机构的工作领域在深度和广度上得到了快速的增加和扩展。近年来,纤维检验机构的检验范围已经从棉、麻、毛、茧丝、化纤等纺织纤维产品扩展到纺织品、服装、皮革、鞋类、毯类、汽车内饰等多类产品;检验项目从简单的物理指标检验扩展到物理、化学、微生物及功能性多领域;检验手段也从常规检验、理化分析、显微镜等仪器增加到生化、LC/MS/MS、ICP/MS、万能材料试验机等大型精密仪器分析,检验工作从数量和质量上均有很大程度提高和发展。因此,我们应该尽快提高检验人员的技术水平,加快检验人员队伍建设,加大培训力度,确保人员的全面发展,以满足实验室质量方针和实现质量目标。
1.3 检验技术提高和实验室建设的需要
检测机构保证 “科学、高效、快速、准确、及时”的十字方针,就要加大对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以内强素质,打造一支技术领先的检验团队,才能树立机构在行业内的权威地位。另外,由“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ISO/IEC 17025:2005(CNAS-CL01)可知,影响实验室检测结果准确的因素很多,“人员”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标准的5.2.2中规定:“实验室管理者应制订实验室人员的教育、培训和技能目标。应有确定培训需求和提 供人员培训的政策和程序。培训计划应与实验室当前和预期的任务相适应。应评价这些培训活动的有效性。”因此,检测机构要严格按照ISO/IEC 17025规定,设计和开展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保证机构的持续有效运行[4]。
2 实验室培训需求分析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高技术服务业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加强测试方法、测试技术等基础能力建设,发展面向设计开发、生产制造、售后服务全过程的分析、测试、检验、计量等服务,培育第三方的质量和安全检验、检测、检疫、计量、认证技术服务。鼓励检验检测技术服务机构由提供单一认证型服务向提供综合检测服务延伸。”这就要求检测机构加强人员培训,培养一批综合素质强的检验技术专家,支撑未来检测机构的转型。
(2)培训要根据不同的岗位设置、人员能力、工作性质等因素,差别化地开展工作。其中,重要的分类依据是岗位设置。实验室的岗位由下至上可以分为检验员助理—检验员—高级检验员—主检(分实验室负责人)—检测中心副主任—检测中心主任,培训工作要根据不同岗位的要求进行设计和开展。例如,检验员助理主要进行操作层面的工作,在对该岗位人员的培训计划进行设计时,应重点关注试验技能的提高,帮助他们明确自己的岗位职责、工作任务和工作目标,能按照标准操作规范(SOP),学习并掌握常规检验技术,熟悉检验操作技能,熟悉各类检验仪器的使用,尽快进入角色。
(3)培训要根据不同的学科,按照科学的学习途径和方法开展工作。现在的纺织实验室已经是涵盖纺织、皮革、物理性能、染整、分析化学、微生物、机械等多学科的综合实验室。学科间存在天然的差异,虽有共通之处,但是理论体系和学习方法不尽相同。因此,要根据不同的学科,结合实际检验工作所需,合理地设计培训工作。
3 建立实验室培训体系
3.1 新进人员
新进入实验室的人员是面向检验员助理和检验员两个岗位的。检验员助理是在检验员的指导下,保质保量、按时完成下达的检验任务,协助检验员完成扩项、能力验证及相关科研工作;而检验员则是检验技术的负责人,保质保量、按时完成主检下达的检验任务,并进行相关扩项和科研等技术研究工作。新进检验员助理的培训目标是:1.帮助新员工对检测中心有一个全方位的了解,认识并认同检验工作的性质,坚定自己的职业选择,理解并接受检验人员的共同语言和行为规范。2.帮助新员工明确自己的岗位职责、工作任务和工作目标,按照标准操作规范(SOP),学习并掌握常规检验技术,熟悉检验操作技能,熟悉各类检验仪器的使用,尽快进入角色。3.帮助新员工适应工作环境;鼓励新员工形成积极的态度。而对于检验员新进人员,则要求学习并掌握常规检验技术,熟悉试验原理,熟悉检验操作技能,熟悉各类检验仪器的原理与使用,要求要高于检验员助理。
检验员助理的培训内容主要包含:检验基础知识、试验基础知识和实验室安全知识。检验基础知识包括检测中心实验室设置及岗位介绍、标准体系介绍和GB 18401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内容介绍;试验基础知识包括试验主要器具及仪器介绍、纺织纤维定量检验、纺织品色牢度检验和纺织品有害物质检验;实验室安全知识包括试验及实验室安全介绍和注意事项。培养方式主要分为集中培训和岗位实习两种方式。集中培训是将所有新进人员集中在一起,进行基本知识的培训,主要以检测中心内讲师授课为主;岗位培训是针对新进人员各自面向的实验室,由相关人员指导,进行相关项目的实际操作,使新员工尽快掌握岗位知识,熟练操作。检验员助理岗位新员工入职培训和实习期为12周,其中包括8学时的集中理论学习及12周在岗实习,而检验员岗位新员工入职培训和实习期为24周,其中包括8学时的集中理论学习及24周在岗实习,培训流程如图1。
图1 新进员工培训流程图
3.2 具备一定经验的人员
实验室中具备一定经验的人员已经成为检验工作的中坚力量,保证着各项检验工作正常有序进行。但是,在检测机构转型升级的背景下,他们也需要持续地培训以实现综合素质的提升。这其中,专业技术类的培训主要适用于检验员助理到检验员、检验员到高级检验员提升的过程。在培训过程中,要确立“重点人才重点培养,优秀人才优先培养,紧缺人才尽快培养”的原则,利用多方位、多层次、多形式的培养方式,为每位或几位受训者定制培训计划。例如,化学分析实验室的检验员助理往该实验室检验员的方向培养,根据实际检验和工作情况定制培训计划,内容可以包括化学分析方法的建立(内标法和外标法)、GC/MS的操作和维护等,没有必要进行诸如物理性能项目或实验室安全方面的培训;实验室的检验员按照高级检验员的要求进行培养,内容则可以包括检验关键控制点分析、不确定度评价等。
老员工的培训方式要打破单一的授课模式,增加知识的实际应用。通过各级别的科研项目、共同研究等实际工作,对具备一定能力的员工进行定制培训,使其在实际工作中得到提升,类似体育训练中的“以赛代练”。对于简单或要求较低的检验项目,可以以实验室级别的科研项目为载体进行培训;而难度和工作量较大的项目可依靠单位级别或国家级的科研课题进行培训。
4 培训效果评估
4.1 培训考核方式
培训考核分为基础知识考核与实际操作考核两个部分:1.基础知识考核由检测中心组织,在集体授课培训完成后三日内进行。基础知识考核以试卷形式为主,主要为授课的相关内容。2.实际操作考核由考核项目所属实验室组织进行,在每项试验操作实习结束前完成。考核形式可以为操作过程演示、盲样测试、加标回收等。
对于化学分析方法的建立、分析仪器操作和维护、检验关键控制点分析、不确定度评价等进阶检验能力培训,可以用撰写项目总结或发表科研论文的方式进行考核,在学术刊物上发表的工作一定得到了行业的认可。
4.2 培训有效性评估
4.2.1 新进人员
考核结果应反馈至员工个人,作为员工考察的重要参考资料,相关实验室应及时就员工的疑义给予答复;对基础知识考核不合格的员工,应及时了解相关情况,并决定是否对其采取补考、重新培训、上报办公室劝退;对专业实习考核不合格的员工,应由部门负责人对其进行约谈,掌握原因,并决定是否重新培训或上报办公室劝退;考核完成后,对培训内容的效果、合理性等进行评估,作为培训不断优化调整的重要参考。
4.2.2 具备一定经验的人员
在单位内部进行公开授课,并考察授课效果。这样能锻炼技术人员的口才,增强思维条理性。考察是否从学习培训中受到启示,并把启示转化为智慧带到工作中。另外,也可采取学习(项目)小组集体讨论的形式对受训人员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评价。
5 结语
检验人员队伍建设,是通过全面和系统的人才引进、培养、激励、评估、退出机制来满足科技的发展和快速提升的检测机构对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建立符合ISO/IEC 17025的实验室专业技术人员培训体系只是庞大人员管理系统中的一个部分。但是,合理高效的技术人员培训体系能充分利用实验室内各种资源,目标明确地定向培养检验人员。人是机构运行的关键要素,提升人员素质,完善体系管理,是实现“检得了,检得快,检得准”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 邹春艳,聂红. 浅谈检测机构人员培训及管理体系运行[J]. 财经与管理, 2012年,6月(中):255.
[2] 张倩,王菲菲. 国防理化检测人员培训体系的建立[J]. 化学分析计量, 2011年,第20卷增刊:129-132.
[3] 腾南雁,桑彤. 建立检验实验室人员长期培训体系的实践与体会[J]. 标准科学, 2009年第10期:93-96.
关键词: 教法 学法 行动导向教学设计
行为导向教学法是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工作”为目标而开展的教学活动。教学活动的开展,通常围绕某一课题、问题或项目而开展,是以“学习任务”为载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的过程。整个教学过程为一个包括信息搜集、计划制订、目标实施、反馈检测、总结反思在内的完整的行为模式。
一、教法和学法
教学中采用以学生为主体,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的行为导向法中的项目教学,将整个任务分成信息搜集、制订计划、目标实施、反馈检测和总结反思五个环节,使学生参与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职业认知能力,从而使学生不仅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还具备团队协作能力、信息搜索和处理能力、表达和创新能力等综合职业能力。在学习中采用小组学习法,让学生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进行合作学习,学生在共同参与、相互合作中不但掌握知识,更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和自我认知能力。
二、行动导向教学设计案例
以《电子技术与技能》中的“制作直流稳压电源”为例:
1.信息搜集
搜集、整理、应用信息资料,是每个人应具备的一种能力。由学生围绕教师给出的项目任务―制作“直流稳压电源”,收集筛选需要的知识和有价值的信息(如:本项目所需有关变压器、整流、滤波和稳压的知识和技能)。教师引导学生一起组织教学资源,进行信息搜集、交流与合作。
2.计划制订
此环节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领取项目任务,“要完成这个项目任务需要具备哪些相关的专业知识”,这样的问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思考,经过师生讨论后,明确任务分配给各小组,各小组再将该任务分成若干个小任务分给每个成员。小组内由程度不同的学生组成,各小组程度基本均衡。注意让每个小组都明确目标实施过程中每一个环节和具体要求,各小组按照要求搜集信息资料,进行讨论探究,并负责准备汇报学习研究成果,同时对其他小组的汇报结果作出评价和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从教材、图书馆、互联网等渠道多方获取信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信息搜集处理能力。
二是制订工作计划,所谓“计划”,就是规定在什么时间利用什么方法实现什么目标,好的计划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要制定相应的监督、奖励措施,通过计划的制订和落实,消除学生学习中的惰性和倦怠。该计划要以书面的形式完成并交与教师验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适当给出一些内容和方法,引导学生完成该环节。
3.目标实施
此环节共分五个步骤,每个步骤均采用“学生学习―学生陈述―学生补充交流―教师补充―总结和评价”的程序进行。下面是这一环节的具体操作过程:
(1)背景知识的探究。这个环节利用小组学习法完成。根据之前各小组领取的任务和制订的计划,学生搜集整理必备的基本知识,并正确理解这些信息,教师要深入学生中,帮助他们及时解决问题。若某组学生提供的信息不足,可由其他小组和教师做适当的补充和修正,并由教师对其中的要点作总结。
(2)实用电路的确定。各小组根据资料自己画出电路原理图,并进行展示、向其他学生阐述其工作原理。
(3)元器件采购检测。组织学生采购元器件(课下完成)并对元件进行检测,汇报展示成果。
(4)组装制作调试。全体学生参与组装,教师进行必要的检查和指导,以防发生烧坏元器件的情况。在组装制作的过程中,学生很容易出现许多意想不到的突发事件,如果实验成功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如果实验失败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带着疑问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在这个环节中,教师一方面可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另一方面可以发现学生欠缺的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在做中学,从而有的放矢地进行后面的学习。
(5)电路参数的检测和评价。各小组制作并填写各种数据检测表,并向其他小组展示汇报。
4.检测反馈
当整个任务完成之后,教师要检验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对整个任务的反馈。教师可以给电路设置故障,让学生排除故障,并分析故障产生的原因,总结分析故障时所用的原理和排除故障时所用的一般思路。这样既可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又可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和对科学的探索精神,还可书面测试完成。
5.总结反思
这个环节主要包括两个内容:
一是进行过程性评价,包括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三方面。根据学生在单元学习和项目任务完成中的体验,完成评价,通过这种评价体系,让学生获得情感上的自我反思和对他人的认同,促进学生智商、情商和思维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二是进行终结性评价,终结性评价设置在一个个学习单元或项目任务完成后,主要以“书面”或实际“操作”等形式完成。
三、行动导向法教学设计反思
1.行动导向法更适用于小班教学,对于四五十人的班级来说会造成一系列的困难,如在合作时不能合理分工,或者由于小组数目过多造成教学进度不能按时完成等。
工作繁杂、职责不清、超出本职工作的工作量不给报酬情况普遍,大大影响实验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师资培养体系不健全。部分高职院校制定了师资队伍建设规划,但规划基本侧重于理论教师,对于实践教学的师资建设考虑较少,对现有实践教学教师的培养计划不多。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的策略实践教学是突出高职教育特色、落实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实验、实训教学是高职实践教学的主要形式,有利于加深和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增强动手能力和培养创新能力,因此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实践性很强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更应该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
加强对高职教育的认识,确立实践教学应有的地位高职院校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根本任务,而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最为有效的途径。高职教育的质量集中的反映在实践教学的质量上,高职院校只有确立了实践教学在高职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毕业生,才能办成人民满意的高职教育。拓宽师资来源,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引进人才补充教师队伍是高职院校优化师资队伍结构的主要途径,高职院校应根据实验室、实训室规划制定实践教学教师引进计划,可按照专业知识技能要求、教师任职资格,招聘社会上专业技术人员来院担任兼职教师,建立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
兼职教师既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又掌握某一方面的先进技术和实用技能,对高职院校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极为有利。同时兼职教师的引进,也是加强校企合作的一种途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是一个口径较宽的专业,各院校专业培养目标有所侧重,主要专业培养方向有家电产品、电气设备的控制、通信、检测等方向,各院校应根据本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专业方向侧重点从相关企业引进配套的实验教师。提高现有师资的学历层次针对高职院校现有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学历层次不高的实情,学院应在政策上予以扶持,鼓励他们通过多种方式提高学历。学院可在规定时间内对达到一定学历层次的实践教学教师除报销相关费用以外,还给予适当的奖励,以提高他们的积极性,使学院发展和个人发展的协调统一。积极参与科研、教研活动,提高教学水平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必然会涉及实践教学的改革,高职院校应主动吸纳实践教学教师参加,为相关实践教学建设出谋划策,使得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更加科学、合理,更加符合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实践教学教师应积极参与院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熟悉各种设备在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中的作用,掌握企业技术应用的最新情况,有利于提高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先进性。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难度较大,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不仅要求专业课教师加快知识更新的速度,提高自己的实际动手能力和专业理论水平,还要努力探讨科学的教学模式,使教学过程简单、形象、便于学生理解掌握。不论在理论界,还是在各高职院校实践中,“双师型”成为高职师资队伍建设的方向,这已基本形成共识,“双师型是高职教师队伍建设的着力点和方向,是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近年来高等职业院校教师来源逐渐扩充,急需培训。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教师培训要旨应该是“讲师”向“工程师”方向努力,加强教师与企业岗位相关知识的学习和交流,提高实践动手能力。部分企业引进的“工程师”需要向“讲师”方向努力,提高自己的系统理论知识,注意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学经验的积累。使我们的教师真正达到“双师型”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水平。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毕业生毕业后多从事电子、自动化相关行业工作,行业技术含量较高,对人才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要求也比较高,要想培养出受市场欢迎的人才,本专业的教师首先得提升自己、充实自己,从师资队伍的专业水平上得到市场的肯定,我们培养的人才才有可能成为“畅销品”。
关键词:实验动物;防疫工作;生物安全;安全管理
实验动物作为实验医学与生命科学研究的重要支撑条件[1],在欧美、日本等世界发达国家都有着50年以上长足的发展,实验动物硬件条件和行业管理规范也已经非常完善,具备先进的微生物检测和控制水平,实验动物质量也越来越高,比如啮齿类动物都已普及到无特定病原体(specificpathogenfree,SPF)级[2]。我国从1988年国家科委《实验动物管理条例》以来,也逐渐建立了法制化、规范化与标准化的管理体制[3]。尤其是近10年来,实验动物在生命科学与医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越发凸显出来,与国外发达国家逐渐饱和并略有降低的实验动物使用量趋势不同的是,我国实验动物使用量成倍增长,高校与科研院所、医药企业都相继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建设了越来越多的大型实验动物设施,设施规模、硬件配备都已经与欧美等发达国家比肩。随着设施规模的扩大和数量的增多,实验动物从业人员也迅速增加,而实验动物的饲养方式,尤其是啮齿类实验动物,大多是以高度密集化的方式进行饲养和动物实验,如采用独立通气式笼具(individualventilatedcages,IVC)使得单位空间饲养量比常规饲养方式提高了近两倍。在我国实验动物生产和使用的种类、数量迅速增加的同时,实验动物标准和质量也在逐渐提高[4]。实验动物生产供应专业化、规模化也迅速发展。但与之相应的实验动物微生物检测手段、检测水平以及实验动物微生物质量与西方发达国家还有一定距离,具体表现在啮齿类实验动物使用质量还一直停留在清洁级水平,SPF级供应量和使用量比例还很低,另外国家标准实验动物微生物和寄生虫检测病原种类和检测方法还存在一定差距[5]。可以说,我国大规模的繁育和使用实验动物给实验动物生物安全管理带来越来越多的风险和挑战。
1近年来实验动物生物安全问题的事故案例
实验动物生物安全是指对实验中使用的动物可能存在的风险与危害进行相应的防范和控制,其中存在的生物安全隐患包括繁育、运输、抓取、麻醉、采血等[6]。此外使用实验动物时,在风险评估中要充分考虑动物源性感染性微生物的伤害特征。有证据显示,实验动物还能通过唾液、尿液和粪便散布动物源性、感染性微生物和其他的感染性因子[7]。总之实验动物生物安全问题一直伴随着实验动物科学的发展,成为挥之不去的阴影。尤其是最近国际权威杂志《自然》对我国两家科研机构近百名的科研人员和研究生同时被发现感染了实验室源性布鲁氏细菌事件发表评述并提醒业界关注。2019年12月7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确认96名教职员工和学生的布鲁氏菌感染呈阳性。随后12月10日黑龙江省卫健委官方网站也确认在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的13名学生也感染了该布鲁氏菌,他们是曾经去兰州兽医研究所实习过的49名学生中的13名。《自然》还披露早在2011年东北农业大学28名学生和员工被教学用山羊布鲁氏菌感染的事件[8-9]。有关实验动物获得性病原感染事件在国内外引起的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在媒体和杂志上屡见报道。如何明忠等[10]2004年对实验室感染流行性出血热调查显示,20世纪末全国各地实验大鼠和工作人员进行流行性出血热感染检测的阳性率都非常高;2003年北京某实验室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感染SARS病毒并引起一定范围内传染事件;2004年天津某医院收治9位来自同一实验室工作人员感染流行性出血热病例[11];2006年长春某高校中药系实验室76名实验学生中发生10名感染流行性出血热事件[12];2009年法国食品卫生安全署的科学家在实验室中对动物病体进行实验研究时,意外感染致命性炭疽病菌,受感染的5名人员被紧急隔离至医院监控以及治疗[13];2011年,芝加哥大学实验室一研究员因实验动物而引发皮肤感染蜡状芽孢杆菌[14]。以上这些案例的发生表明实验动物生物安全管理工作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本文以清华大学为例,对高校实验动物生物安全管理模式进行了探究。
2清华大学在实验动物安全管理方面的实践经验
随着高校开展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双一流)的建设,生命科学、医学和药学等方面的科学研究也得到了快速发展[15-16],从而对实验动物相关的服务和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我校实验动物中心(以下简称“动物中心”)作为学校15个校级平台之一,始建于2007年,是我校“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的校级平台。我们在分析总结国内外各单位的先进经验的基础上,作出了适用于我国高校科学研究实验动物相关的探索和尝试。动物中心现有一期动物设施建筑面积2900m2,2009年9月正式投入使用,小鼠IVC笼位2万个、大鼠IVC笼位300个、家兔100笼位;二期动物设施建筑面积4700m2,2019年11月份投入使用,小鼠IVC笼位3.5万个。目前为校内18个院系、近300个独立实验室的实验动物研究项目提供技术服务保障。由于每天进出动物设施的工作人员和师生近600人次,因此做好实验动物生物安全防疫工作至关重要。动物中心运行10年来,在学校实验室管理处、生命科学学院、实验动物使用与管理委员会(InstitutionalAnimalCareandUseCommittee,IACUC)和北京市实验动物管理办公室的指导下,动物中心的生物安全防疫工作管理制度逐步得到完善和落实,形成了一套严密的防止动物疫情发生和对动物进行医护的管理制度。动物中心在实验动物安全管理方面主要实施了以下6项有效措施。
2.1严把“入口关”,是预防实验动物病原输入的关键环节
所有实验动物项目在开展前,必须经过IACUC的审阅和通过,赋予IACUC编号后才可以订购动物,确保后续的动物实验合理合法合规,得到稳定准确的实验结果,保障人员职业健康安全及实验动物福利。10年来,动物中心使用的实验动物种类较少,主要是实验小鼠、大鼠、兔和豚鼠,其中小鼠占实验动物使用量的95%以上,大鼠约占4%,其余为实验兔和豚鼠。针对动物中心实验动物来源及实验目的,可以将实验动物分为做短期实验和需要长期繁育保种实验两大类。由于使用者对实验动物的微生物和寄生虫的质量及遗传质量缺乏了解,对于做短期实验的实验动物,动物中心统一进行订购和健康检查。具体订购实验动物的原则是根据北京市实验动物管理办公室每半年公示的《实验动物生产动物质量抽检结果》和供应商的规模和行业口碑,遴选优质的合格实验动物供应商。在此基础上,动物中心进一步要求候选供应商按时提交最新季度抽检动物健康检测报告。动物购入后,实验小鼠、大鼠、兔和豚鼠需要经过具有一定资质的饲养管理人员和兽医仔细观察和记录动物的精神状态,然后适应性饲养至少3天,确保无异常情况发生后再开展动物实验研究。对于引入需要长期保种繁育的实验动物(如遗传工程小鼠),首先要求引入机构提供至少最近3个月的哨兵鼠微生物和寄生虫检测质量报告。在这方面国外发达国家来源小鼠的机构一般都会给出供应动物所在设施、所在房间和所在笼架哨兵鼠至少最近3年的微生物和寄生虫质量检测情况,期间出现的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情况都会列出,并提供设施的防疫管理程序。国外的检测病原种类也比国内标准所要求的多。目前国内大部分机构对实验动物设施缺乏这方面的报告,一般只给出设施中几只小鼠送检微生物和寄生虫质量检测结果,缺乏供应小鼠所在房间及笼架哨兵鼠的检测结果,因此很难确定提供动物的真实健康状况。对于外来需要长期繁育保种的小鼠,进入动物中心后将安排生物净化,去除不符合国家SPF级要求的病原小鼠。动物中心设有基因工程小鼠繁育保种房间,所有动物中心以外来源的动物都必须经过胚胎移植或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的方式进行生物净化后才能进入。动物中心为保障生物净化受体用小鼠的质量,专门引进SPF级B6小鼠进行繁育,以此满足实验室对野生型B6小鼠的需求,避免外来动物带来防疫的风险。10年来,小鼠微生物和寄生虫检测结果显示,动物中心繁育供应的B6小鼠微生物和遗传质量达到世界一流水平。此外,生物材料在实验动物模型制作方面的广泛应用也为实验动物防疫安全提出挑战。所以,在生物安全管理上要把控好各种来源的生物材料安全性检测,防止存在人源或动物源传染疾病病原在实验动物上使用。现在人源化动物模型的制作和使用越来越受到更多研究者的关注。由于临床来源的人肿瘤组织是生物材料中风险最大的,动物中心要求研究者要确认病人无传染性疾病。其次是针对各种来源的可传代的肿瘤细胞,动物中心要求提供检测证明,排除支原体等病原。实验动物研究项目在递交申请时,涉及有害物质时要求详细填写危害和风险评估,以及出现污染后的应急处理方案等,为以后在项目执行阶段提供依据。
2.2严把“出口关”,是实验动物生物安全和保障动物福利条件的需要
实验动物尤其是啮齿类实验大鼠、小鼠从免疫学讲都是免疫相对缺陷的,原因是实验大鼠、小鼠从出生到安乐死都一直饲养在洁净的屏障环境,没有机会接触到人兽共患病病原和动物烈性传染性病原,也不对这些病原进行免疫。实验室动物测试区若得不到有效的防护,很容易被环境和人的病原感染,形成病原的放大效应。研究者若需把实验大鼠、小鼠移至屏障环境以外的实验室的仪器设备中进行测试,必须通过IACUC的审查。同时,IACUC要求实验室动物测试区有防止野生动物进入或实验动物逃逸的措施,如门口设置挡鼠板,房间布置捕鼠笼、粘鼠板等。IACUC会授权动物中心兽医定期和不定期对实验室测试动物区域进行生物安全巡检,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测试后的实验大鼠、小鼠不能再返回屏障设施,只能放置在屏障外区单独设置的设施IVC内,以免动物因屏障外区不确定因素和测试材料给屏障环境带来风险。在一期和二期建设中,动物中心都设置了屏障外实验室测试实验小鼠返回的洁净饲养空间,可以短期内继续进行实验观察,空间内设置独立的送排风和独立的通气笼具饲养,这样的设置把潜在的风险排除在屏障环境之外,避免其他屏障内动物受到影响。
2.3严把“屏障关”,保障实验动物微生物质量的基本要求
饲养在屏障环境的实验大鼠、小鼠对环境质量要求较高,因此对屏障环境的人流、物流、动物流、空气流从硬件设计上要满足各行其道、避免交叉。若硬件和空间不能满足,需要从软件管理等方面在时间上避免交叉操作。动物中心人员进出频繁,每天进出屏障环境的工作人员和实验人员近600人次,而人员又是屏障环境防疫安全较难控制的危险源。屏障入口设置门禁是动物设施常规配置,动物中心还对所有屏障环境的房间设置门禁。对申请进入动物中心开展动物实验的人员和新入职的工作人员,要先通过培训考核取得实验动物从业人员岗位证书,再集中进行屏障设施使用前的培训,并由专业人员讲解和演示口罩、头罩、手套等个人防护用品的穿戴顺序,人员、物品、动物的流向,动物饲养笼使用以及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等。在开展动物实验之前还要对实验者进行动物实验基本技能的培训,包括动物如何抓取固定等基本操作,以减少后续在独立操作中被动物咬伤的几率。另外,对无菌手术操作也需要进行培训和技术指导。兽医在屏障设施内巡查工作,对实验者在后期的动物实验操作中出现的问题会进行及时纠错,以保证将人员危险因素降低到最小。实验人员所携带的动物实验材料也是“屏障关”较难控制的方面,实验材料进入屏障主要通道是传递窗。传递窗紫外线杀菌的有效率比较低,紫外线照射时间一般要求15min以上才能达到杀菌效果。而实验人员有时会因为等待时间太长而强行开门取出物料。为根除隐患,动物中心将传递窗全部更换通量更高的氙光灯,将照射时间缩短到3min,测试杀菌效果可达到93%以上。对常用的实验材料(如注射器、离心管、棉签等)高压灭菌后免费供应实验人员使用。对于难以消毒灭菌的实验记录本禁止传入,在屏障内配置联网计算机和打印机,实验者可以下载实验数据表打印,记录数据后存入计算机,纸张带回实验室保存。其他常规循环使用的笼具、清洁用品等要使用脉动高压灭菌锅121℃,20min灭菌后使用。动物饮水采用反渗透膜过滤、紫外照射杀菌和定时臭氧消毒的方式保持无菌状态,使用自动灌瓶机减少人为带来的污染,达到抑制水中细菌和真菌滋生的目的。罐装水瓶存放有效时间不超过7天。动物中心在二期动物设施采用自动饮水系统,完全封闭且达到无菌状态,对动物质量起到更好的支撑作用。除严把动物“入口关”外,对屏障内的动物根据防疫级别分级控制,比如动物中心繁育小鼠的房间设置为最高微生物控制级别,其次是动物中心代管的基因工程小鼠房间,再次是实验人员自己繁育保种的基因工程小鼠房间,再低的是从繁育房间取出的小鼠进行测试实验的房间,从供应商来源的小鼠测试房间或从其他机构来源的小鼠防疫级别设置最低。人员流向、动物流向、物料流向都要严格按照从高到低,绝对禁止逆向流动,若再进入防疫更高级别的房间要隔离至少24h。
2.4严把“监测关”,监测实验动物微生物和寄生虫状况,为稳定实验结果提供保障
实验动物微生物和寄生虫质量的影响因素非常复杂,不同的病原传播途径也不尽相同,因此要定期对屏障环境控制的效果进行评价。在饲养笼架设置垫料接触型哨兵鼠,定期对哨兵鼠进行检测是啮齿类动物生产和使用设施常规采用的病原检测方式。动物中心对小鼠微生物检测的病原种类比国家SPF级标准要求的更多,与国际一流实验室的检测项目基本一致,目的是保障我校的实验动物质量达到国际一流水平,为高水平科学研究提供保障,为实验结果的稳定性和一致性提供坚实的基础。动物中心将自己保种生产的B6与CBA杂交一代作为哨兵鼠,此鼠所有需要排除的病原均为阴性。每周换笼时从所在检测笼架每一个笼盒内用镊子取一撮脏垫料集中在一起作为哨兵鼠的垫料,脏垫料接触至少8周后进行第三方检测和自检。对于检测结果阳性的哨兵鼠,需要进一步对所在笼架进行抽查,最终确定病原感染笼盒,并进行隔离,安排生物净化或淘汰。对于发现的疑似感染动物,要紧急进行隔离,做好接触环境和饲养笼具的彻底消毒,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净化,防止污染、防止进一步扩散。
2.5严把“医护关”,确保动物实验项目顺利开展和保障动物福利
实验动物在实验过程中由于建立模型操作和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可能会出现健康问题,特别要高度重视疑似微生物感染,因为微生物感染所造成的健康问题存在感染其他动物和人的风险。动物中心现有小鼠笼位2万多笼,很难实施兽医每天的巡查。因此,有效的方案是:兽医培训实验人员和饲养工作人员识别动物健康状况,出现紧急情况时,如发现动物死亡或濒临死亡、大面积皮肤外伤等,须及时向兽医报告。其他一些非紧急的动物健康问题使用红色的兽医照料特殊笼牌记录,兽医重点巡查红牌笼盒的动物状况。此举极大地提高了动物医护效率。对紧急的动物健康问题,遵照生物安全操作流程,对接触环境进行消毒处置,将动物进行隔离检疫,对死亡或濒死动物在生物安全柜进行剖检。剖检流程主要是进行体表观察、采血检测、大体解剖、病变器官组织取样切片诊断。由主治兽医初步诊断,写剖检报告,提交给实验者。对巡检出现的问题,由兽医现场指导实验人员进行护理。对于死亡的动物尸体或者实验剩余的动物器官样本,则严格按照医疗废弃物处理办法,由专门持有资质的医疗废物处理机构进行处理[15,17]。兽医每周的巡检,将兽医诊断和照片汇总后邮件发给相应的实验者和实验室负责人,做出进一步的处置。IACUC授权兽医对出现健康问题的动物进行处置,确保动物得到及时的医护,疑似传染性疾病得到及时的控制。
2.6严把“技术关”,确保动物中心专业技术服务支撑水平达到世界一流
技术高水平、服务高效率的人才队伍建设是动物中心良性发展的基础,因此动物中心十分重视人才队伍的培养。在学校实验室管理处及生命学科校级平台的共同支持下,建立了多项人员考核制度,实施趋同化管理,基本做到了人员稳定,核心技术人员不流失。为了能保证实验动物专业技术服务水平达到世界一流,动物中心每年对技术员提供不少于两次的行业内技术交流及培训。核心技术人员参加国际交流和实验动物专业技术学习培训,不断更新知识,增强再学习能力,保持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 电力企业;用电监察;管理;电气设备
中图分类号TM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708(2013)96-0076-02
近年来,电力与人们的生活关系越来越密切,所以,用电规划合理与否直接影响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随着电力需求的增加,我国的用电缺口越来越大,电力企业越来越注重节能降耗工作的开展,但是与之相反的是一些窃电行为仍在继续,社会的进步和信息化的发展也给电力系统带来了很大的压力,这些都为用电监察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电力企业必须根据用电监察工作的自身特性和电力的特殊性,加强对电力系统全面、严格的监察和管理,设立监察机构,通过对用电的监察和对用户用电知识、法律知识等的指导,确保电力系统经济、安全、有效的运行。
1用电监察工作的现状和亟需解决的问题
当今,窃电现象十分严重,特别是在农村地区,查处窃电行为十分困难,主要原因是:首先,窃电手段越来越隐蔽、高明,监察人员发现违法人员窃电进行查处的时候会遭到威胁甚至是殴打;其次,对于窃电行为的处理程序不规范,打击不严,说情的比较多,监察人员大都重查轻罚;再次,供电企业的监察机制不健全,缺乏有效的制约机制,企业内部普遍存在管理上的漏洞。另外,虽然我国的信息化水平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是我国的反偷电窃电技术仍然不够成熟,用电监察人员监察水平和反窃电的水平相对较低,监察人员对电力的检测往往都十分准确,但是由于缺乏一定的法律法规知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忽视了监察工作的合法性。这些一定程度上给用电监察工作带来了困难。
用电监察工作不是一个独立的工作,而是贯穿于整个电力系统的,要做好用电监察工作,必须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1技术问题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大量的自动化、智能化、大容量的设备投入到了电力的生产中,这些都使监察人员面临着新的挑战。新技术、新设备投入使用后,首先就要提升使用者对它们的适应能力,因此,监察人员不仅仅要了解和掌握电力企业的政策方针、管理制度、营销策略等,还要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和素养,提高自己对新技术、新设备功能、操作等方面的掌握。
1.2用电问题
由于用电监察工作与用电计划、安全性和节约性是相辅相成的,所以用电监察工作必须贯彻和落实计划用电、安全用电和节约用电的方针政策,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同时贯彻可持续发展观,对于三方面的工作,用电监察工作必须给予一定的协助和配合。
1.3用户问题
用户向电力企业申报安装到电路接通的过程,以及电力企业规划安装流程到用户阅读流程、验收图纸的过程,用电监督部门要做好监察工作,严格把好电路安装的质量关,充分做到为用户负责。
2用电监察工作的实施
2.1用电监察人员应以身作则
新形势下,用电监察人员需要转变服务理念,努力提升自己的整体素质,以身作则。第一,监察人员要从思想上明确电力服务与用电监察的关系,致力于为用户提供优质的服务,对于少数违反用电要求的用户,监察人员要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对其进行处理,并向广大用户普及法律知识,进行技术指导,帮助客户解决用电困难;第二,监察工作势必会涉及到安全、电气设备的装置、保险措施、安全防护工具配备等相关技术,因此,监察人员务必要掌握相关的电气技术、电力企业规程、行业标准等,只有这样,对于监察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监察人员才能查明原因、提出措施、总结问题、解决问题;第三,电能自身的特殊性要求用电监察人员熟练的掌握专业技术,能对用户的电气设备进行预防性、周期性、安全性的检查实验,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告知用户,当用户的自身力量不够时,监察人员要及时协助用户联系单位对用户的电气设备进行改造、维修。同时,监察人员必须从用户的利益出发,督促用户与供电企业签订服务协议,避免发生意外时引起的不必要纠纷。
2.2制定合理的供电方案
电力企业应收集整理用户的用电情况,基于电网的结构,根据用户的用电特点、要求、负荷性质等来制定不同的且科学的供电方案。要制定电网负荷,划分供电区域,充分考虑整个电网系统负荷的配置,考虑整体供电区域,从安全用电的角度出发,制定用户的新装用电方案,使开关、线路等都符合供电区域的供电容量。目前,很多用户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随意延伸线路,造成了供电线路的交叉,为用电安全带来了隐患,所以,用电监察人员还要加强对线路延伸问题的监督。
2.3做好安全监察管理工作
要做好安全监察管理工作,就要将设备的运行规程放在首位,严格按照规程进行监察管理。首先,要加强电气设备的春季安全检查,因为在冬天,电气设备的运行必然受到了一些灰尘的污染,必须对电气设备中的每一行卡和电子设备进行检查和清理,并对设备进行安全保护,同时还要严格检测线路的老化问题、温度问题以及各个部件的受损情况,出现受损情况的应及时维修;其次,必须重视夏季高温加热能力的电气设备的检查,检查设备的塔杆基础有没有松散,在雨水浸泡的情况下,会不会导致塔杆倾斜倒塌或者拉线松动,并且还要对变压器室内门窗进行检查,防止小动物进入而影响电气设备的使用功能;最后,还要做好防冻检查,这个检查对保证大雪和大雨情况下电气设备的安全运行非常重要,在检查过程中,应着重对电气的过载能力进行检查,检查继电器开关和电气设备的运行是否准确,以便能够保护变压器的安全运行。
2.4做好用户电气设备预防性检测实验
预防性检测试验是运用科学的实验仪器,通过直流和交流的方式来检测设备的绝缘水平,能够及时的检测出设备线路的健康状况,实验的主要对象是供电、用电过程中涉及的所有电气设备,比如开关、线路、变压器等,通过当年的检测与前几年的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对电气设备的运行状况做出合理的评估,能为电气设备整年度的安全运行提供可靠的保障,对用电监察工作和电力系统具有积极的影响。
3结语
在当前形势下,用电监察工作已成为电力市场营销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用电监察工作合理与否直接关系着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作为连接电力企业和用户的重要纽带,用电监督部门加强用电监察工作势在必行,这样不仅能够给电力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收,还能为用户用电的质量和安全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乔爱芹,纪刚.用电监察管理工作探析[J].管理观察.2012,18(8):135.
[2]王安东.浅析如何在当前形势下做好用电监察工作[J].中国电子商务,2012,4(4):250.
[3]袁媛.新形势下如何做好用电监察工作[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49(3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