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课堂学习效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课堂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指导和帮助下,继承人类知识财富,开发智能,完善人格,提高综合素质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提倡有效教学,而有效教学则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教师完成较多的教学任务,又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并切实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能力的教学。根据教学实践,我谈谈体会和做法。
一、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制定目标
现代学习论指出,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才是有效教学的根本目的,也是衡量教学活动的有效性的唯一标准。由于“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独特的、独一无二的世界”,因此,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既要有整体性,使学生和谐、全面地发展,又要让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在教学进度、时间都一定的情况下,面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可以设置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来组织教学。
如学习“分数化小数”时,可设计三层目标:第一层:能正确判断怎样的分数可化成有限小数;能努力参与数学活动,提高学习积极性。第二层:能在探究“怎样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的过程中,归纳出怎样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的过程。第三层:能利用猜想、观察、分析等方法,了解数学的归纳思想、分类思想等。
二、组织有效交流,提升情感与认识的有效参与
有效交流、有效参与,注重在“有效”上。这种“有效”表现在:在展示体验中激发交际欲望;在交流体验中分享表达乐趣;在自说体验中感悟数学之理。
有这样一个案例,教学三位数中间有0的退位减法时,学生中出现了如下几种答案:506-348=68;506-348=168;506-348=158。我及时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让他们谈谈想法。
生1:个位6减8不够,就从十位退,十位没有数,就从百位退,个位变成16减8得8,十位从百位退1后就是10减4得6,而百位因为退了两次1,变成了减3得0,所以得数68。
生2:个位6不够减8,就从十位退,十位没有数,就从百位退,个位变成16减8得8,十位变成10减4得6,百位退了1,变成4减3得1,得数是168。
生3:我觉得上面两种算法都不对,如果百位退1,在个位应该当做100。个位不够减,需要从十位借1,十位就要少1,不能当做10减。所以两个答案都不对。可以这样算:个位6减8不够,就从十位借1,十位为0,无法借,就从百位借1,先在十位当做10,十位再退1给个位,这样个位是16减8得8,而十位剩下9,9减4得5,而百位退1后是4,4减3得1,所以最后答案是158。
在交流验算方法的过程中,当学生错误的思路或方法需要改变时,怎么办?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先展示他们的思维过程,让大家正视它,然后运用已有的认知,在互动交流中促进学生情感与认知的有效参与,让他们相互理解,相互启发。
三、还原知识的生命形态
知识一般都是他人生命实践的结果。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习外在于自己的符号化知识和显性化经验,更要让学生用特殊的方式认识和体验人类创造知识的生动过程,使学生与生产知识的人和历史进行对话,从而把他人生命实践的结果转化为自己生命实践的体验,把他人生命实践中的经验和智慧,通过自己的体悟和践行,转化为自己生命成长的重要资源和精神能量。唯有如此,才有可能在教学中实现知识对学生而言的由“外”向“内”的真正转化。
以“圆的初步认识”为例,来还原知识的“生命形态”:第一环节,感悟画圆原理,形成圆的核心概念(如:在不同情境中画圆,感悟事实,积累体验)。第二环节,运用画圆原理,创造画圆的工具(如:图钉,绳子等)。第三环节,理解圆心和半径的作用,认识圆的基本性质等。
四、寻找生活思维与数学思维的节点
人学习数学是从生活经验开始的,并于生活中养成了生活思维的习惯。在他们学习数学的时候,需要养成数学思维习惯的时候,却仍然保留着生活思维。这时,教师的任务就是通过与学生对话去找寻那个节点。
五、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许多老师把“创设情境”仅仅看做提高教学效率的手段,而忽略了“情境”作为教学的有机组成因素,具有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作用。为了迎合学生的喜好,通过情境设计、媒体使用、活动组织、物质刺激等外在手段达到目标。这种“外在化”有一定的效果,但会随着外在因素的消失而消失,是短暂、肤浅的。只有让学生在思维冲突中发现数学问题,引发学生对数学问题本身的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才会持久、深刻。随着年级的增高,年龄的增大,教师就不宜再采用直观形象外化的教学手段使学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应提升情境创设的层面,侧重于有助于学生持续发展的如学会自主探究,学会合作交流,学会深层挖掘教材的情境创设,尽量用数学自身的魅力去征服学生,注重内心的体验和情感的满足,从内化角度触动其自身的学习动力。因此,在创设情境的角度上,应变“外在化”为“内在化”,把学生对外在学习的兴趣转移到数学问题本身上。例如,在教学人教版而年级《平移》时,某教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金鱼吃小虫子”的童话情境,巧妙地设计了“小鱼金向左平移几格才能吃到小虫子”这一挑战性的问题,很自然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对金鱼中有特征的部位,让学生在观察和交流中分析、探索、比较、体悟。尽管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有过挫折,有过怀疑,有过失误,但创设这样的情境就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研究,在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探索并发现判断图形平移距离的方法。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学习,不仅兴趣盎然,学得主动,对知识的理解也更为透彻。
参考文献:
[1]黄莲花.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的有效性.福建教育,2005.1A.
【关键词】物理课堂;效率;方法;策略
一、通过培养学生的学习物理兴趣,来提高课堂效率
兴趣是学生力求接触某种事物的意识倾向,它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起着关键作用。如果学生对学习对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其学习效率将会得到有效提高,同时在兴趣中学习,还能有效地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使其将学习当作一种愉快的享受,从而产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动机,表现出极大的学习热情。在教学中可采用各种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利用物理实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物理学本身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的定义、定理、规律、定律都建立在大量的实验和实践活动中,观察和实验是研究物理学的重要方法,多数初中学生,对实验抱有浓厚的兴趣,都希望自己能掌握一些实验操作技能,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点,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动手实践机会。实验教学可以在课上,也可以在课下;可以使用实验室所配备的器材,也可以自备自制教具,甚至可以使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现有物品进行实验,经常使用学生身边的物品做实验,这些器材学生更熟悉,更有利于使学生明白物理就在身边,物理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得到很好的激发。在教学过程中能有机结合教材内容,巧妙安排现象明显,富有趣味的物理实验,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是不言而喻的。
2.利用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兴趣
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情的需要,不断地创设物理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使学生的兴趣由弱到强的发展,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学生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个环节上,合理运用多媒体可收到显著效果。例如:在研究“物体的浮沉条件”时,先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让学生猜想:鸡蛋是沉入水底还是浮于水面,学生讨论气氛很快便热烈起来,正当学生争论不休时,教师在多媒体实物展台上演示该实验,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现象的发生:a:将一只生鸡蛋投入盛水的烧杯中,发现鸡蛋沉于水底;b:再将这只鸡蛋投入浓盐水中,鸡蛋却浮于液面,学生通过投影仪在大屏幕上看到如此之大的反差,出乎自己想象的实验现象时,个个感到异常惊奇和兴奋,跃跃欲试,这就营造了学生参与探究的浓烈氛围,接着让学生用器材(橡皮泥、塑料小球、金属球、水、盐、弹簧秤等)动手做探究,学生人人参与,教师恰当把握时机,掌握学生追源求根的心理,适时用课件呈现相关的知识,让学生讨论物体是浮或沉的原因,并思考其内在的必然联系,当学生感到困惑时,放一段实验录像,引导学生观察探索并揭开谜底。学生兴趣浓厚,学习气氛活跃,形成学习,促进学生在学习探究中完成由猜想―观察―思考―探究―获得结论的认知思维过程,学生为自己的探究结果能被教师和同学认可而倍感兴奋和自豪。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兴趣,又学习了知识,还让学生获得了成功的愉悦,从而大大的提高了学习效率。
二、培养师生情感
兴趣总是与人们对事物的情感态度紧密相联,当人们接触到事物,产生愉悦的情绪体验时,就会对它产生向往的心理,进而对它发生兴趣。没有这种情感,就不可能形成兴趣。因此,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去,与他们同欢乐,共忧患,热爱自己的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学生打成一片,利用一切手段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热爱之情。有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才能热爱教师,听从教师的教诲,做到“亲其师,信其道”。
三、展示物理趣味
中学生学习物理兴趣的水平大致处在直接兴趣阶段,他们对自然现象的解释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处理等都具有浓厚的兴趣。如:初中学“测量”后问:你怎样测一张纸的厚度?学“大气压”后,问:为什么钢笔能吸入墨水?学习“物态变化”后,问:自然现象中的“雾”,“露”是怎样形成的?学习“电学”后,提出为什么“100W”的灯比“60W”的灯更亮?书写台灯为什么能调光等。
由于这些都是在现实生活中经常遇到或发生的物理现象,所以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又稳定了学生对物理学的浓厚兴趣。
四、坚持强化训练
现行物理教科书中采用国际单位制,初学者对“米/秒”、“千克/米”、“牛顿”、“帕斯卡”等单位感到陌生抽象;学生习惯于单位的单一性,开始学习P=pgh和功率的单位焦耳/秒这些知识时,对概念的多因性很难适应。又如,“电功”、“电功率”、“光的反射定律”、“光的折射定律”,都需要具有初步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这对于刚入物理门槛的初中生的确感到困难。
打造高效课堂的方法还有很多很多。我们只有积极改进教法,在物理教学上狠下功夫,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关系,最大程度地调动、发挥学生的内在因素和他们的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物理课堂效率,打造初中物理的高效课堂。
[关键词]生动课堂 情境 内容 过程 学习效率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1-087
小学生有着好奇的天性,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够用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学习,那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提高,学习的效率自然得到保证。因此教师的教学应当着眼于“新颖、有趣、回味无穷”,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全方位地接触数学,了解数学,拓宽数学视野,提升数学素养。
一、情境生动,引人入胜
利用数学情境来养成学生观察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是教师常用的手段,而一个好的情境还应当生动传神、引人入胜。当然,对小学低年级和高年级的学生所设置的情境应该不同,低年级的学生更关注生活中熟悉的事物,而高年级的学生对蕴含数学本质的现象更感兴趣。
例如,教学“比赛的公平性”时,我在黑色塑料袋中准备了四个颜色不同的小球,跟学生玩一个摸球游戏,要求:每次摸一个球,记录下球的颜色后再放回袋子中,下一个学生再摸,这样反复进行四十次之后,请根据记录的数据来猜想袋子中球的情况。学生兴高采烈地参与了摸球活动,摸出的红球有28次、黄球有12次。在猜黄球和红球的个数时,几乎所有学生都得出“一黄三红”的结论,在验证了这个事实之后,学生都非常兴奋。在此基础上,我再请学生说说自己的理由,特别要说说为什么不是正好摸出红球30次、黄球10次,因为有了之前数学活动的基础,学生的思路十分开阔,总结得非常到位。
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感受到了乐趣,也感悟到其中蕴含的数学规律,课堂就有了鲜活的生命力。
二、内容生动,令人神往
数学本身的魔力是能够吸引学生的,教师要让数学的魅力散发出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好玩有用,那么学生对数学的情感就能更饱满。
例如,张齐华老师在执教“认识负数”的时候就对原本比较平淡的教学内容做了艺术性的加工,让学生学起来津津有味。上课伊始,张老师将学生课前找的生活中的负数收集起来,然后提出一个学生都没有想到的问题:“能不能用直观图将这个负数画出来?”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一边画图一边商量,在这个商量的过程中,他们的讨论焦点落在究竟哪些地方需要着重表示出来上。这个画图的过程就是学生从生活认识向数学认识过渡的过程。在随后的交流中,学生准确地把握了负数的特点以及画图表示负数时要突出的重点。随后张老师又带来了生活中的四个“-2”,让学生感知这些负数的含义,尤其是体检单子上“儿子的身高”一栏记录为-2厘米,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欲望。在你一言我一语中,学生不但把握了这个负数的含义,而且体会到“0”的相对性,对负数的认识有了新的跨越。
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接触到的学习内容是生动的,学习的方法也是生动的,当教师的课堂教学能超越常规,直击学生内心的疑惑,直达教学重点时,学生在第一时间就能领悟到所学内容的数学本质,课堂教学就凸显出其价值。
三、过程生动,让人着迷
教师是课堂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他们在课堂教学中是不可或缺的,尤其是教师经过日常的积累和锤炼,具备了敏锐的直觉之后,他们掌控课堂的能力会很强,处理问题也会非常到位,这样就会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变得生动起来。
例如,华应龙老师执教的“圆的认识”一课,没有循规蹈矩,他从“小明参加的一个奥林匹克寻宝活动”出发,引导学生从一个点开始,寻找到与这个点距离相等的点的集合。学生在一步一步拓宽眼界中认识了圆,继而从这个情境中自然地引出了圆心(左脚)和半径(藏宝距离)。随后的画圆教学中,华老师将着力点放在脱离圆规来画一个大的圆的问题,让学生感受到画圆的本质,当然所有的这一切都指向了圆的特点――“一中同长”。当学生摇头晃脑地跟着华老师念诵圆的特点时,他们的脑海中是有画面的,对于圆的认识是清晰的。这样的教学过程没有亦步亦趋,没有浓墨重彩,但是学生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体验特别深,接受特别快,学习效果自然可想而知。
反思这样的课堂,生动和自然是其鲜明的特点,而正是这样的生动和鲜明让学生的数学建构卓有成效。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有这样的眼光,有这样的气场,用高超的技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更上一层楼。
一 要优化科学教学结构
科学课具有内容上的科学性、广泛性、基础性、实践性、趣味性、可接受性等特点;思维上的形象性、创造性特点;记忆上的形象感知性、实践性特点。我们在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应该把这些特点与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与教学实际结合起来优化教学结构。在实际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1.抓好课前自学、准备
(1)要抓好课前自学。具体做法是:要培养学生课前自觉预习科学课文,并按要求自主观察、自主实验、自主尝试解答有关问题的能力。旨在切实培养学生独立自主观察、实验、分析、思考的自行探求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自学能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想学”,为培养能独立思考、有创造性的开拓型人才奠定基础。
(2)要抓好课前准备。为了圆满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一方面教师必须在课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包括钻研教材、教法及课程标准,认真做好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的全面备课工作,找齐、找全需用教具、示范演示物品、实验物品和相关教学资源);另一方面学生也必须在课前尽可能地充分做好各项学习准备工作(包括课本、学习用品、标本、实验物品、制作材料等)。只有师生全副武装,充分做好课前准备工作,才能保证课堂教学任务的圆满完成和教学效果的提高。
2.抓好新课导入
新课导入要注意基础性、方向性、趣味性。要重视基础,做好新授课相应的铺垫沟联工作;要重视导向性,做好相机诱导,因势利导,让学生少走弯路;要重视趣味性,把科学性和趣味性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确保学生学得实,学得对,学得好。新课导入可以是在复习相关旧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也可以是从一个有趣的故事或实验结果、课题入手导入新课。
3.教师要做好示范性讲解
教师在示范或演示讲解时,必须讲明实验器械各部分的名称、实验方法和原理、操作步骤,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地去观察、实验,并力争让每位学生都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实验的过程、实验中所发生的现象及其成因。
4.教师要做好实验和实验指导
在具体的实验或实验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积极组织和指导学生以两人或多人小组的形式沟通课堂内外。在课堂内或到大自然中去进行又一次深入实验或到实际生活中去亲自实践,让学生充分动手、动脑、动口。通过实验、实践和制作,自主探索得出结论,并及时记录下观察到的现象和实验得出的结论。由此来训练学生的观察、实践、逻辑思维、想象及创造能力,以及栽培、饲养、制作等技能。
5.要引导学生抓好讨论深化
经过教师的启发式示范性讲解和学生亲身自主实验或实践后,学生对该课的知识可说是已基本掌握了,但若仅停留于此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还应在讨论深化的教学过程中,进一步鼓励学生把对同一问题的不同看法、想法提出来,加以讨论、探究和解答,从而充实教材和教学内容,把问题引向深入,达到启迪和激发学生获取新知的目的,并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6.教师要引导学生抓好所学知识的巩固训练
知识的巩固离不开一定量的作业训练。因此,教师必须根据课文所学、讲的知识内容,通过多种行之有效的训练形式来加以巩固掌握,从而培养学生思考、分析、解答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验、实践能力,使学生形成相应的技能技巧,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品质。
7.重视课后实践检验
一堂成功的科学课不专指课堂教学的成功,还应结合课前课后加以综合考评。人的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精神,教师应课内课外、课前课后一起抓。要积极引导学生向实际生活和相关事物学真知,要将所学知识带到生活实际中去运用、验证、深化、丰富和发展。唯有如此,书本上的知识才会真正被学生所接受和掌握,才会真正成为他们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技巧。
二.优化教学方法、手段
教学效果的好坏、质量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方法、手段是否优化。因此,优化教学方法、手段是提高科学学习效率重要保证。
1.尽可能多的运用直观教具进行教学。
根据学生思维形象性特点,教师应尽可能多的制作和利用直观教具进行教学。让学生在教师启发性的“演示”和示范性的实验讲解中,在脑海里留下鲜明、生动的印象。要通过让学生亲自多做实验或多实践,建立起对该事物、现象的牢固概念。
2.要重视观察和实验。
根据学生思维的创造性特点,在科学学科教学中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认真观察和实验,是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概括能力的有效方法,同时也是提高科学学科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获取科学知识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教学的观察实验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分析事物和现象,再进而归纳概括得出科学的结论。
3.要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推动学生自主探求新知的强劲动力。由于学生总是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总爱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所以,科学课的教学必须是使学生的这种好奇心和求知欲得到满足。为此,教师要寓教于乐;要让学生幸福地去学习,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的轻松愉快心态下获取科学知识,并逐渐把他们引导到爱科学、学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正确轨道上来;要让他们更加爱观察、爱探究、爱实验、爱制作、爱发明,使他们具有一定的探索自然事物规律所需要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具有栽培、饲养、采集、制作等技能,具有自主运用科学知识去独立探索大自然、独立获取科学知识的本领,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开拓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4.多感知教材,强化感性认识
复习是学习之母,记忆是才智之母,重复是知识之母。全面系统的科学课知识总是分散在教材的各课、各页、各图、各句之中的。内容散杂,很难准确掌握。根据教材特点,根据记忆规律,教师必须引导学生通过适当重复、适时复习的方法来多感知教材内容,强化感性认识,以此来巩固掌握所学的科学课知识。
5.要重视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有不少教师在备课时照抄照搬教学参考书,这样是很省力,但效果绝不会好。教学参考书,顾名思义,是仅供教学时参考的,不少供教师照搬的,怎样备好课呢?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呢:1、备教材。就是要认真领会教学大纲,熟悉教材内容,确定教学目标;2、备学生。每个班级学生情况都各不相同。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能力素质、从而确定教材的重点、难点。哪些是向学生一讲就明白的,可确定为略讲内容;哪些是学生不易掌握的,可以确定为详讲内容;哪些是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可以确定为着重强调的内容。这些都需要教师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对学生学习情况有所预测,从而在实际授课时做到有的放矢。了解学生还包括对学生性格、心里特点的了解,以便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引导、激励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3、备教法。教学方法的选择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特点及完成教学任务的需要决定。主要包括教学艺术、教具准备等。教法的选定教具的准备,要本着这样的目的:有利于分散重点、难点,有利于顺利的完成教学任务,提高课堂效率。
二、注重课堂教学环节的安排
语文课堂教学,主要有四个基本环节:1、复习导入。在讲课拉开序幕之际,可以依据课文内容用简明的语言,创造性的设置一种美好的情景,以便使学生萌生一种强烈的好奇心和好胜心,积极的投入到对新课的学习中去。新颖的导语。有趣的情景,可使学生受到充分的感染和思想启迪,从而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求知的欲望和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学习与探索,保持积极向上的心里态势。2、讲授新课。有这样一句名言“要想得到聪明的答案,就要提出聪明的问题。”学生思维火花的闪光总是由问题燃起,可以说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讲课时,精心设计出好的问题,进行恰当的启发提问,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能够有效的调节课堂气氛。争论常常能够折射出学生们智慧的火花。有效的争论往往是求知的。3、练习巩固。这是根据学生所学知识的独立练习阶段。可找个别同学在黑板上座,其他同学在下面做。练习巩固的题量不宜过多,以1-2题最为适宜,也可以将新旧知识同时出。这样便于学生比较,区别新旧知识的异同,从而达到巩固的目的学生练习后,教师进行点评、总结、归纳,一节课基本进入尾声。4、作业。为了有效减轻学生负担,课堂作业必须当堂完成。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课堂教学中不落实学生做作业的时间,学生的作业质量就得不到保证,就无法达到“节节清、天天清”的要求。要求学生当堂作业当堂完成。其好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在教师监督下学生作业会更细心,更专心,可以保证作业质量;另一方面,学生作业当堂完成,教师当堂批改。这样“面批面改”,便于教师交流信息,及时纠正错误,做到不留尾巴。当然达到这些要求,作业布置必须少而精,题量一般为2-3题,最多补超过5题。
合理搭配各个教学环节的时间。一般情况下,复习导入应控制在5分钟以内,新授不得超过15分钟,练习巩固7-8分钟,作业及作业批改不少于10分钟。但这也不是完全固定不变的,如有些新授内容比较多,可以适当压缩其他三个环节的时间。如果是练习课或复习课,则适当增加练习巩固这一环节的时间。教学的时间分配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安排,但必须在备课是做好分配,以便在讲课时做到心中有数,切不可为所欲为,要么满堂灌,要么松松散散,白白浪费了宝贵时间。
三、重视练习课、复习课
新授课就是就某一个知识点所进行的专题研究。练习课和复习课则是对以往一个阶段的新授课的系统回顾和总结,具有综合性,是系统掌握知识、比较分析各类问题达成认识上的升华的一个重要的教学步骤。因此不要认为练习课和复习课就是前面知识的见到再现。认真上好练习课和复习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最后一个关卡。学生不能对所学知识有个比较系统的认识就无法参与具体实践,知识只能是死知识,决不能达到灵活运用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