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摇篮曲教案

摇篮曲教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摇篮曲教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摇篮曲教案

摇篮曲教案范文第1篇

(浙江省上虞市松厦镇中心幼儿园312300)

【摘要】本文根据新课程下教师备课中存在的“克隆”、“分离”现象,剖析根源,提出应对策略:改革备课评价观,激发教师备课的内驱力;改革备课形式,提升教师解读和设计教学活动的能力。

关键词 新课程;幼儿教师;备课问题;对策;

浙江省《幼儿园课程指导》.教师用书(第2版)的使用,不仅带给一线教师更多新课程的理念,而且带给一线教师更丰富的课程资源,给一线教师的备课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便捷、高效。但是我们也看到它也是一把双刃剑,正滋生着一些阻碍教师自身专业成长的危险“病菌”,在此,笔者根据《浙江省学前教育保教指南》第二章《保教常规管理》第十四条中指出:“建立备课制度,引导教师形成良好的备课习惯,克服对教学参考资料的过份依赖”的精神,结合我园备课改革的历程,从新课程下教师备课中存在的问题、产生的原因、应采取的对策三方面作如下阐述:

一、新课程下教师备课中存在的问题

(一)“克隆”现象,导致模式化教学

一些教师备课中出现“克隆”现象,她们依葫芦画瓢地将《幼儿园课程指导》.教师用书中的活动设计一成不变地搬到备课本上,而后不折不扣地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教学面对的是不同的幼儿,可我们的教师却上的是一样的内容,一样的导入,一样的过程,一样的话。这样的活动,既没有标新立异的鲜明特色,更没有一丝一毫个性的张扬;它不仅造成了教学模式化的弊端,更隔绝了教师对备课形式、内容的创新。

(二)“分离”现象,导致教学效果差

一些教师出现“备课”与“教学”分离现象,她们按部就班地完成“教案”的抄写,但不思考所抄活动方案中的关键经验是什么,为什么要使用这种教学方法等等问题。由于未读懂文本,因此,课堂教学时完全是另外一副景象,有的目标偏离,有的过程没有落到实处,如:大班音乐活动“摇篮曲”,这首“摇篮曲”是伟大的音乐家舒伯特所写,舒缓流畅。教学用书上编者是作为音乐欣赏活动而进行的,由于教师课前未认真阅读现成的活动设计,于是错将音乐欣赏活动上成了歌唱活动,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不佳。如此备课,致使备课与课堂的联系割断,教师自我反思的桥梁自然也坍塌了。

二、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幼儿园备课的评价标准导向有误

当前大部分幼儿园备课质量评价标准单一、片面,形式主义的成分居多(如统一的教案格式,以教案的详略、字迹工整与否、数量多少论优劣等),很少关注教学活动的质量和教师的创新思想。在这样的检查制度下,教师的备课自然就形式化了,仅仅是完成一项任务,抄完及可、抄满及可,久而久之,备课蜕化成了一项教师抄写教案的机械、呆板的体力活,富有个性化的活动设计从此销声匿迹。

(二)教师个体专业成长意识淡薄

当前幼儿园教师职业倦怠感现象明显,她们对工作的意义及自我效能评价下降,在工作中体会不到成就感,没有工作动力,常常抱怨幼儿园教育工作量大,压力大,地位低。在这样的思想影响下,教师当然也就缺乏对专业技能及修养的提高意识,也缺乏研究新的教育方法的兴趣,不愿认真备课也就不奇怪了。

(三)教师缺乏审视活动方案的意识和设计教学活动的能力

1.教师缺乏审视活动方案的意识

大多数教师认为《教师用书》中的活动设计是集省内专家、名师智慧编制而成,因而成为了她虔诚的崇拜者和忠实的执行者,把《教师用书》当作不可违背的金科玉律,局限在藩篱内不敢越雷池一步。就算在使用过程中遇到了问题,也是从自己或孩子身上找原因,而不会去审视活动方案的适宜性。

2.教师缺乏设计教学活动的能力

所谓教学设计能力:是指教师在课前根据学习对象的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组织的再加工,并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以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的内在素质。从根本上说,就是教师的一种综合教学能力,也是一种创新能力,它在教师教学能力中居于核心地位。因为设计教学的过程,既可体现教师的教育思想、理念,又涉及到教师驾驭教材和处理教材的能力,还可以反映教师的创新思想。然而,目前很多教师虽然也意识到《教师用书》中的有些活动设计与本园、本班幼儿有不相吻合的地方,但却不能按照新课程要求,对学习主体经验和需要、学习者建构过程、课程资源、学习情境、学习方式、教师角色、学习群体等多种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对活动方案进行调整和修改。

三、应采取的对策

(一)改革备课评价观 ,激发教师备课的内驱力

新课程倡导发展性教学评价,即评价应该成为改进教学方法的主要依据,促进教师业务成长的主要手段。对教育管理者而言,应树立“抓大(备课)管小(写教案)” 的改革意识,清醒地认识到写教案只是备课工作的一个环节,对备课工作的检查,不能仅停留在查教案这一层面上,而应赋予更多的实际内容。

1.拓展考评内容

考评内容和标准的制定,要体现新课程的精神,能反映教师劳动的创新性和教学改革的方向。要把上课、教学反思、教改实验、创新性教学和案例分析等引入备课考评的内容,帮助教师逐步树立整体的备课观,清晰地知道:要从课前准备(备教材、备幼儿、备教法、备学法、备教具)看备课;从课堂教学效果看备课;从教学反思看备课;从课堂创新尝试看备课(指的是运用时代要求的教育教学理念,尝试创新)。激发教师增强备课质量,淡化备课的应检性。

2.实施分层考核

制定教师备课层次性要求:对新参加工作的教师,要求她们备课注重规范、详细,以锤炼青年教师备课的基本功;对中老年教师,要求备课有创意,在教学改革上下工夫;对优秀教师,要求她们重在总结经验,帮助形成教学理念。

实施备课考核个性化措施:评估中,注重实用性、创新性,淡化模式化,鼓励教师采用多样化的备课形式,如提纲式、随笔式、表格式和满天星的批注等,彰显课堂教学的个性化教学风格。

在这样的要求督促、评价激励下,教师们慢慢地从繁重的机械书写中解脱出来,备课不再流于形式;不断放开,不拘一格,不自觉地将其作为一项创造性的工作来完成, 已形成了只要是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教案都是好教案的意识。

3.改变检查方式

杜绝一切形式主义,不一味地醉心于数页数、看环节、是否整洁等。领导(评价者)亲临教学第一线,采用集体研讨、说课、听推门课等形式,将这些过去看不见、不好查的隐性工作显现出来,使考评过程成为引导教师学会反思,学会自我总结的过程,从而进一步提高认识,更新观念。

4.建立动态的人性化评价

建立动态的人性化评价的主要目的,就是鼓励教师迈出专业成长的第一步,体验成就感。所以在操作过程中,它注重评价结果的分析,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每次备课考评的结果,帮助教师全面了解自己,明确自己所处的成长阶段和进一步努力的方向。这样的评价,避免了片面化和绝对化,唤醒了教师专业化的状态,激发了教师备课的内驱力。它不仅促使教师认真备课,钻研《教师用书》中的教案,研究幼儿,大胆进行教学创新,而且走出了备课模式化的“瓶颈”,提高了幼儿园教学活动的实效性。

(二)改革备课形式,提升教师解读和设计教学活动的能力

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独立备课,没有精心的备课,先进的教育理念就没有了实践的场所;没有精心的备课,就没有高效的课堂;没有了备课与课堂中的实践,又怎能有反思和继续实践的基础;没有了反思性的生活,教师就没有自己的教育信念,永远成不了具有自己鲜明个性的教师。为适应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为把简单的“抄写教案”变成实实在在的学习研究活动,为把备课的过程由机械重复而且基本无效的“体力劳动”,转变成缜密的思想和设计实践活动,可尝试以下“三二三”备课形式:

*三——“三段式”备课

所谓三段就是: 一是课前预设性备课——备课本上几条筋;二是课中生成性备课——《教师用书》上满天星;三是课后反思性备课——教学反思。

1.课前预设性备课,主要是备教材、备目标、备方法、备学习方式、备教学策略;备课本上几条筋,主要是指教师通过对《教师用书》上活动设计的解读,在备课本上概括性写出以下几个方面:

(1)此活动的关键目标是什么?

(2)幼儿的已有经验有哪些?

(3)活动的重点、难点是什么?

(4)突破重难点的方法是什么?

(5)每一环节各要解决的是什么?

2.课中生成性备课,主要是备教学活动实践后应调整修改的具体事项;《教师用书》上满天星,主要是指教师根据教学情况在《教师用书》上写提示语、批注、做记号等“打补丁”的方式,对原设计进行补充、修改和完善,有针对性地改革教学,扬长避短。

3.课后反思性备课,主要是看自己课前的预设与课程的实施过程、效果是不是相吻合,反思目标达到的程度,方法是否恰当等,反思成功之处和败笔漏洞应怎样修正等。

课前预设,课中生成,教师根据幼儿所学情况对课堂进行调控,加上课后反思,在环节上跟新课程研究接轨。把课程标准、《教师用书》和幼儿一起研究,把课本、备课本、甚至小纸条一起经营,个体的思考、设计与集体的交流相结合,使课前准备,成为真正的多元化开放性、深层次学习和研究活动过程。

*二——“两会式”诊课

所谓两会是指:课前论课会和集体备课会。

1.课前论课会,是指管理者每周抽查教师的一周备课情况,对其中问题比较大的一个半日活动或某一环节进行论课。通过和教师面对面的答辩、质疑、辩论等方式,帮助澄清活动中的重难点、分析目标的合理性以及教学策略的有效性等。有了这一举措,促使教师事先思考《教师用书》中活动设计的理由,抄现成教案时会静下心来思考这样处理是否合适?为什么要这样设计等,从而帮助教师辩证地看他人的教案,渗透自己的思想。

2.集体备课会,是指以年段为单位,针对同一个教学内容一起探讨教学目标、重难点的确定、教学策略的制定等问题。这样通过同年段不同能力层教师之间对教材见解的交流和团体的研究,帮助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很好地领悟其文本中的重点、难点。

*三——“三环式”磨课

所谓三环就是“洗课”、“磨课”、“炼课”, 赋予“备”以“用”的实际意义。“洗课”,借助于活动设计意图的讲解,请老师们把内容好好的洗一洗,洗去虚饰、浮华、艳丽的,凸显自然的、本色的内容;“磨课”,借助于一课多磨的形式,多次施教、多次研讨、多次提升,体现教学的精益求精,提升教师的教学智慧;“炼课”,借助于活动后的反思,让教师从教学理论的高度加以评价、提炼,逐渐形成可供大家借鉴的方法。

“三二三”备课形式的使用,虽然从时间的角度上来说并没有减轻教师的负担,但是老师们普遍感觉到无效劳动的时间少了,做表面文章的机会少了,学习的时间多了,思考的时间多了,审视活动方案的意识增强了,设计教学活动的能力提升了,在这个过程中大家感受到了自主创新的快乐,体验到了成功感。

诚然,教师备课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如教学的有效策略创新不够、较易出现程式化的过程设计等等,但只要我们清醒的认识,高度的重视,积极的应对,幼儿园的备课一定能精彩纷呈,幼儿园的教学一定能生动有效。

参考文献

摇篮曲教案范文第2篇

音乐是人类社会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对幼儿的生活、学习、成长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大班音乐活动,下面小编就和大家分享,来欣赏一下吧。

大班音乐活动1活动目标:

1、感受音乐的速度、力度变化,模仿小动物走路。

2、根据要求改编歌词。

3、根据改编后的歌词创编动作。

活动准备 :

1、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各种动物的走路姿势。

2、日常生活中,提醒幼儿注意观察各种人物的走路姿势。

活动过程:

一、进场活动:以音乐《小动物走路》进场。

二、想想玩玩

1、请幼儿根据走路跳跳跳、摇摇摇、爬爬爬、静悄悄改变歌词。

a刚刚有四种小动物在走路他们分别是谁?是怎样走路的?

b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其他小动物是怎样走路的吗?

c请小朋友们来学一学,选出表演好的小朋友上前表演请其余小朋友猜一猜并学走。

2、根据歌词学小动物走路。

a将小朋友说出的小动物编进歌词。

b根据歌词创编动作。

3、根据小宝宝、小朋友、解放军、老爷爷改变歌词。

a刚刚我们知道了很多小动物的走路姿势,那我们小朋友是怎样走路的?

b在想一想小宝宝(解放军、老爷爷)是怎样走路的?

c从形象变化上区分和感受四种音乐,说一说小宝宝(小朋友、解放军、老爷爷)走路应该用什么样的音乐来表现?

4、分段弹奏乐曲,启发幼儿根据音乐合拍地任意做相应的模仿动作。

并反映出人物动作的不同特点。

5、小组活动。

幼儿分成四组,分别扮演小宝宝、小朋友、解放军、老爷爷。当音乐出现某一形象时,该组幼儿做相应动作,另外三位小朋友为他拍手伴奏,互换角色进行。

三、结束活动

我们去外面寻找更多的走路姿势

大班音乐活动2活动目标:

1、学会演唱歌曲,唱准休止符及弱起旋律。

2、通过演唱歌曲,使幼儿体验、表达歌曲中思念妈妈的情感。

3、会看指挥进行双声部合唱练习,体验与同伴协作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钢琴。

2、幼儿会演唱《摇篮曲》

活动过程:

一、发音练习

1、演唱歌曲《摇篮曲》

第一遍:用“啊”和“恩”来演唱。

(点评:通过正确的发音方法,引导幼儿表情优美的演唱。提示幼儿张开嘴吧、自然发音。让幼儿感知唱歌的方法,为下一环节做好铺垫)

第二遍:用歌词唱。

(点评:提示幼儿正确发音,注意表情,为幼儿演唱歌曲做好铺垫)

二、引导幼儿学唱歌曲,感受歌曲意境。

提问:“鱼宝宝的妈妈是谁?花宝宝的妈妈是谁?小宝宝的妈妈是谁?风儿的妈妈是谁?

1、出示课件,引导幼儿观察。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

(点评:通过出示多媒体课件,引导幼儿观察,深层挖掘幼儿的内心世界,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鼓励幼儿表达心中所想)

2、结合课件配乐朗诵,引导幼儿感受歌词所表达的情感。

提问:“你听到了什么?歌里都唱了什么?”

(点评:通过边观察,边听教师朗诵歌词,渲染了一种离别的意境,营造感伤的氛围,调动了幼儿的情绪。同时引导幼儿表达出自己对歌曲的初步认识)

3、教师范唱,幼儿欣赏。

提问:“你听过歌曲后有什么感觉?”

(点评:通过教师的范唱,鼓励幼儿表达出对歌曲的感觉,通过提问更深层地挖掘幼儿内心情感并培养幼儿连贯的表述能力)

4、第二遍范唱,鼓励幼儿跟唱。

指导语:“如果你愿意,可以和我一起唱。”

5、鼓励全体幼儿演唱歌曲,引导幼儿有情感地演唱。

6、重点引导幼儿唱准休止符及弱起拍。

①提问:“风儿找不到妈妈,他的心情怎样啊?”

“它问过谁?”

“它问的时候语气是怎样的?”

(点评:通过这一环节的提问,引导幼儿感受风儿找不到妈妈时的感受,投入歌曲的情境中,激发幼儿的爱心及同情心。鼓励幼儿用深情、优美的声音来演唱歌曲,主要是引导幼儿用情去感受歌曲的意境体现幼儿对音乐的表现能力)

②鼓励幼儿表现着急、难过的心情。

“我们一起来帮助风儿问一问!”

(点评:这部分内容主要是用帮助风儿询问的方式引导幼儿唱准休止符和弱起拍,有利于帮助幼儿对音乐的理解,解决难点。)

7、分男女小朋友演唱歌曲。

8、引导幼儿进行双声部合唱的练习。

(点评:这一部分内容主要是训练幼儿对演唱形式的熟悉,让幼儿了解演唱歌曲的多种形式。并在双声部练习的基础上鼓励幼儿再次感受音乐的魅力,激发幼儿对音乐的热爱。)

9、鼓励幼儿到台前表演。

三、回忆与分享。

指导语:“风儿很爱自己的妈妈,小朋友也很爱自己的妈妈,妈妈给了我们太多的爱,我们走到哪里都不能忘记妈妈对我们的爱。现在我们就做着风儿的动作出去帮风儿找妈妈吧!”

(点评:通过情感的渗透,让幼儿感受活动后的余温,从风儿的角度转移到自身,让幼儿感同身受,从而更加激发出幼儿对自己妈妈的爱。)

大班音乐活动3【活动目标】

1、进一步区分对身体主要器官和部位的认识。

2、发现身体部位可以发出各种各样的声音,并大胆地进行尝试表现为音乐伴奏。

3、萌发喜欢打击类音乐活动。

【活动重点】能区分身体的主要器官并能发现身体部位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

【活动难点】大胆用身体部位为音乐伴奏。

【活动准备】

1、乐器3件(圆舞板、响棒、铃鼓)

2、嘴巴、手、脚图片各一张及音乐伴奏。

【活动过程】

一、律动,激发幼儿参与音乐活动的兴趣。

师:小朋友们今天铃鼓乐器来跟你们做游戏,跟着铃鼓走走吧!(当铃鼓节奏快时,幼儿快些走,当铃鼓节奏慢时,幼儿慢些走)

二、认识乐器,激发幼儿观察的兴趣。

1、听声音猜乐器。

师:史老师还请来了其他的乐器宝宝,它们要跟小朋友玩个猜猜乐的游戏,一起来猜猜它们是谁?(出示圆舞板、响棒、铃鼓)

2、引导幼儿倾听乐器发出的声音,并让幼儿说说。

(依次讲讲三种乐器发出的声音)

三、引导幼儿发现身体能发出声音的部位,逐步认识身体乐器。

师:小朋友,不光我们的乐器你发出好听的声音,我们身上一些地方也能发出好听的声音呢?你试试看,能不能让它发出声音来。

幼儿尝试后并让幼儿说说自己身上哪个部位能发出声音,是怎么发出的如:嘴巴,当幼儿说出嘴巴的时候,教师出示图片,并让幼儿知道这是嘴巴乐器幼儿说说嘴巴除了小朋友说的一种以外,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弹舌头、用力抿嘴)。幼儿集体练习幼儿想到的方法。手:可以拍手,也可以拍其他的身体部位。脚:碰脚、跺脚等。

四、利用身体乐器给音乐伴奏。

1、分部位给音乐伴奏(嘴、手、脚)

2、游戏:看指令选身体乐器演奏

师:小朋友,现在老师和你们来玩个游戏,老师这里的三张图做标记,等一下,音乐响起的时候,大家要边听边看我的指挥,我指到哪种身体乐器,你们就用哪种身体乐器演奏。

3、演奏2—3边结束。

五、结束活动。

师:身体原来能发出这么多好听的声音,让我们一起去告诉其他班的小朋友吧!(开火车离开教室)

大班音乐活动4幼儿园音乐课教案-《欢乐颂》

活动目的:

1、透过引导幼儿观察图谱,帮忙幼儿理解归纳整理歌词,并能用体态动作创造性地表现.

2、用欢快活泼的情感演唱歌曲,表达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并掌握附点四分音符的正确唱法.

活动准备:

1、活动背景图一幅,节奏谱二张,图谱一张.

2、符号标志若干,《郊游》、《欢乐颂》磁带,录音机。

3、幼儿人手一份图谱。

活动过程:

一、律动进室。

幼儿在《郊游》歌声中欢快的边动作边进入。

二、练声、节奏型练习。

引导幼儿看节奏谱,模仿动物叫声:

①/吱吱吱吱/吱吱吱吱

②/游游游游/游游游

三、引出主题,并理解歌词资料。

1、出示图谱,引导幼儿观察。

①师清唱,边唱边指图谱。

②提问:a、听了刚才那首歌,你好像看到了什么?(幼儿回答,师指图谱)

b、解释脚印:因为我们大家多么快乐,又唱歌来又舞蹈,所以留下了一些脚印。

2、完整朗读歌词。

四、掌握歌词资料。

1、用各种动作创造表现歌词资料。

①个别幼儿表现。

②自由组合表现。

2、老师指图谱,幼儿坐下安静完整朗读。

引导幼儿用各种不同的动作边朗诵边打出节奏。

五、熟悉旋律,学唱歌曲。

1、完整欣赏乐曲一遍。

(放录音磁带)

2、用象声词“啦”唱,熟悉旋律。

3、幼儿自指小图谱,听音乐学唱。

4、师生共同指大图谱唱。

5、出示符号“”、“”,引导幼儿唱好顿音、连音和强音记号。

6、诉幼儿歌曲名称。

7、合唱:

①幼儿一半唱“啦”,一半唱歌词。

②幼儿按意愿唱“啦”或唱歌词。

六、结束:

幼儿手持话筒,边唱歌边走出活动室。

大班音乐活动5活动设计背景

在音乐响起的时候,幼儿可简单做动作,小毛驴是怎么走路的,怎么跑的,等动作。

活动目标

1、知识与技能:乐意随音乐表演,体验韵律活动所带来的快乐。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创造性地运用较丰富的动作和表情表现歌曲的内容和情感,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教学重点、难点

能熟练的用汉语说出儿歌,并大胆的唱出来。注意重点学习词语,摔、皮鞭、得意等词语。

活动准备

1、歌曲《小毛驴》教学光盘。

2、挂图

3、可以让幼儿提前熟悉歌曲。

活动过程

1、出示《小毛驴》歌曲挂图。

教师;"今天,我们请来了一个动物朋友。小朋友猜一猜它是谁,听一听,发生了什么事情?”

2、播放歌曲《小毛驴》。

请幼儿随音乐打节奏,感知歌曲欢快诙谐的曲调,说一说歌曲里唱了什么。

3、教师示范表演?《小毛驴》(边唱边做动作)。

4、学习创编动作。

鼓励幼儿根据歌词创编动作。教师可启发幼儿:“骑小毛驴的动作可以怎样做?”“怎样表现很得意的样子?”

5、请幼儿听音乐,把自己创编的动作连起来,完整地表演。

6、请某个幼儿带领全体幼儿随音乐表演。

7、请幼儿两人一组相互边唱边表演,看谁表演得更有趣。

8、请全体幼儿欣赏个别小组表演。

教学反思

摇篮曲教案范文第3篇

就在这时,正对着床的木质小门“吱嘎”被推开了,一个身影慢慢走了进来。来人低着头,天蓝色的长头发垂下来挡住了脸,一只眼睛从头发的缝隙中瞅向他,阴森地咧开嘴笑,一条巨大的鱼尾突然从那人的身下伸出,卷了过来……

“啊!!”初小童全身猛地哆嗦了一下,从床上跳了起来,惊魂未定地看向门口。这一看整个人都斯巴达了,门口真的站着一个蓝色长发鱼尾巴的人!初小童慌张地把斗篷上的兜帽扣到脑袋上,跟自己养的荷兰猪抱作一团瑟瑟发抖,嘴里念叨:“我在做梦我在做梦!”

“我说,你至于吗?”灵小雪无奈地扶住额头,漂亮的紫色鱼尾轻轻一甩,就变成了一双笔直的人腿。她甩了甩头发,从身后拽出一把巨大的竖琴,噼里啪啦地弹了一段曲子。

初小童的耳朵动了动:“这是什么曲子?听起来太奇怪了。”

“奇怪就对了!”灵小雪用力拉扯一根琴弦,手一松,正好把看热闹的荷兰猪弹了个跟头,“这是我自创的诡异安魂曲,特意晚上来弹给你听的!”(初童:为什么要给我弹安魂曲O.O?)

“还是海浪声更可怕,总觉得像是一个人在哭……”初小童用手把耳朵掩住,有些不安地向窗外的海岸线张望了一下,“不过世界上的确是有不少恐怖的歌曲,不只是因为旋律诡异,还因为它们背后都有一个阴森的故事,比如说,嗯,等一下!”

初小童掀起墙边蒙着钢琴的黑布,指挥荷兰猪跳到琴键上演奏,并从小屋的角落里拖出了一块小黑板,刷刷刷地开始写“教案”。

《第十三双眼睛》

13在西方是极为邪恶不祥的数字,而第十三双眼睛,则是一双充满诅咒与怨念的眼睛,它似乎象征着死神或恶魔的窥视,与其对视则会被窥探到内心的漏洞,最终听从死神的召唤。

这首来自于非洲原始部落的乐曲,曲调诡异杂乱,旋律奇异,犹如一柄钝重的钢锯,在你的耳膜上反复拉扯。这首曲子听后令人不太舒服,情绪浮动较大,过长的磨碟音使人有一些反感和不安。

与被大家所熟知的《黑色星期天》类似,据说亦有许多人在听过这首曲子后选择了自杀。与其相关的故事虽无从考证,但曲中的节奏与音符的确会令人产生负面的情绪。这首乐曲与《黑色星期天》和《忏悔曲》并称为世界三大禁曲。

听着它,就仿佛有一双看不到的眼睛正在默默地注视着你,令你无处遁形。

【“不觉得哪里恐怖啊,”灵小雪用手指头戳了一下在钢琴上蹦蹦哒哒的荷兰猪,“它弹对了吗?这首跟《黑色星期天》差不多,都是传得比较悬吧。”

初小童点点头,在黑板上写下第二个名字,“是呀,不过这只是刚开始,下一首据说是很多人的心理阴影呢。”

《山村老尸》中楚人美演唱的粤剧

楚人美,出自香港十分经典的恐怖电影《山村老尸》。她本是一名粤剧名伶,后被丈夫所害,死于村人之手。之后怨念深重、阴魂不散。她披着长发,双眼只有眼白,嘴张大到不可思议的程度,形象极为可怖。而剧中她每一次出场之前,都有一段女人凄凄惨惨吟唱的粤剧传来。

唱段凄厉哀怨,幽怨至极,如泣如诉,听起来令人毛骨悚然。一个人听的时候只觉得四周空荡荡,只有这个女人的声音由远及近,似乎下一刻她就会出现在你面前。且唱段中歌词悲楚,结合电影中的情节,更令人不寒而栗。

【一段“吱吱嘎嘎”刺耳的声音传来,头顶着拖把头COS楚人美的初小童入戏太深,哆嗦了一下,直接把黑板擦扔到了正陶醉在自己的音乐中的灵小雪头上,不要这么配合啊,太瘆人了!QAQ】

《妹妹背着洋娃娃》

这首歌曲相信许多人都不陌生,它朗朗上口的曲调和诡异的歌词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改编自台湾童谣《花园里的洋娃娃》,旋律则来源于日本动漫歌曲“It's only the fairy tale”。

歌曲背后的故事有许多版本,也被网友进行了深入解读。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为歌词字面呈现出的情节,父亲残害母亲与女儿的悲惨故事。另一种则是关于日本著名卡通猫Hello Kitty的传说。女孩于房中自尽,她最喜欢的娃娃却夜夜在她自尽的房中发出诡异的声音,似女孩幽怨的哭泣。人们为了消除女孩的怨气,将娃娃的脸雕刻成猫的样子(也有说法是将娃娃包裹在猫布偶中),因为猫是日本的吉祥物。而为了使娃娃不再发出恐怖的声音,猫的脸上便没有嘴。

虽然后来这首歌的词作者曾发帖辟谣称,这本是他写给朋友的生日贺词,与恐怖故事无关,但这首词曲诡异的歌谣依然被大家传唱至今。

【灵小雪一脸狞笑地把初小童堆在床上的娃娃肚子剪开,一把抓过正在自弹自唱的荷兰猪将它塞进去,回头瞅:是酱婶儿的吗?

荷兰猪:……有人考虑过我的感受吗?

忽然,灵小雪脑袋上灯泡“叮”的一声亮了起来,“说到这首歌,我刚好想起了另外一首,听完根本忘不掉,完全是被洗脑的节奏!”】

《嫁衣》

这是一首让人一听就忘不掉的歌曲,旋律十分上口,基本上听一遍就会唱,脑子里会反复回响它的旋律。歌词诡异直接,画面性极强,几乎可以令人想象到一个身穿红色嫁衣的女人坐在窗台上,两条腿晃晃荡荡,她一遍一遍幽怨地唱:“妈妈看好我的红嫁衣,不要让我太早死去。”

这首歌背后的故事虽然网传版本众多,但基本上都离不开一条主线,就是女孩为爱人奉献出年轻的身体后被抛弃,最终服毒死去,死前吟唱这首歌,歌词意含诅咒。值得一提的是,这首歌时长为5分21秒,即为“我爱你”,而曲中歌词部分,到4分44秒的时候戛然而止,似乎是非常诡异的巧合。也有人说,从歌词唱完到整个歌曲结束这段时间,是女孩自杀的过程。

【窗外夜色浓重,海风“呜呜”地吹着,初小童披着斗篷站在小屋的窗台上,试图制造缥缈幽怨的感觉,但是有时候人真要看命,风太大把斗篷吹得鼓起来,整个人飞上天这种事,灵小雪表示孩子,药不能停啊!】

“Room of Angel”

与前面提到的几首歌曲不同,这首《天使的房间》曲调十分悠扬动听,略微诡异的前奏过去后,随之而来的女人轻声的吟唱悲伤悦耳,几乎可以令人想到天空及教堂前飞翔的白鸽。歌声空灵,悠远绵长,反复播放时会感觉心一点点平静下来,甚至想要闭上眼睛,透过簌簌落下的灰,去看一看另一个世界的样子。

但是这首歌的歌词却并没有那么美好,它所讲述的故事也是哀伤痛苦的。此曲为恐怖游戏《寂静岭4》的主题曲,贯穿于游戏中,一共出现过三次。它讲述了一个从小被母亲抛弃的孩子,在母亲去世后默默面对她的遗体,心绪复杂。毋庸置疑,他对母亲是无限的憎恨,但母子之间的情感又极为深刻,他对她同样充满了爱,即使这爱从未得到回馈。而母亲的去世更使得他感到孤独无望,这份情感再也无处寄托。他为她献上这一曲摇篮曲(更像是安魂曲),与她告别。

歌曲中反复呢喃“永别了,永别了”,忧伤肃穆,令人动容。

【天蒙蒙亮,灵小雪打了个哈欠,提议道:“下一次聚会的时候咱们集体打游戏吧,郎小宇已经跟我磨叽很久了。”

“不要剧透啊,”初小童捂住灵小雪的嘴,“恐怖游戏什么的,我才没有很期待!”

远处筱飞姐姐的宠物鸡(or鸟?好吧不要在意这些细节……)发出一声清脆的啼叫,但是小屋里诡异的旋律却进行到了最让人抓狂的部分。 】

《幽媾之往生》

提到灵异诡异的歌曲,就不能不提及一首十分出名的歌曲。台湾歌手高郁斐(即有耳非文)以其搞怪跳脱的音乐风格闻名香港乐坛。而其作品《幽媾之往生》中诡异奇特的曲调与唱腔十分瘆人。歌名中,“幽媾”有冥婚的意思,而“往生”则通常指故去的人。从第一句“往生不来,背影常在”开始,歌曲就充满了一种极其凄厉幽怨令人毛骨悚然的感觉。如同含糊不清的呓语,又仿佛是高亢且无休止的呼唤。

与《山村老尸》中的唱段类似,据说歌曲讲述了一位青衣名伶被心爱之人误会不忠,以死证明自己的清白,后怨气不散,深夜便会在她曾经唱戏的舞台上徘徊,充满怨念地吟唱这首歌。

【初小童点着下巴陷入沉思,喃喃自语:“这样看来,许多诡异的歌曲都与爱情有关啊,怎么都是被爱人抛弃或残害之后的怨念呢……唉,好担忧。”

灵小雪偷偷拿起粉笔“沙沙”地在黑板上写道:首先,你得,有一个,男朋友。

人艰不拆!!泪目!】

以下为娱乐环节(众:你确定?),这才是这期栏目的重头戏,未满18岁未成年请陪同家长阅读。

在网上搜索:【精神猎奇歌曲!精神崩坏曲!】

摇篮曲教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教学目标 叙写 音乐课堂 课程标准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7-0124-03

上海名教师顾泠沅老师这样说到:“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生学习活动的结果或所要达到的标准,它强调教学目标的预设性,所以制定恰当的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核心。教学目标对教师来说是教的标准,对学生来说是学的标准,在现代教学研究中,教学目标占据的地位日益重要,几乎成了全部教学活动的依据”。

一、课程标准对教学目标的要求

现时课程标准对教学目标的要求跟课程改革前的教学目的要求有很大的不同之处,传统教学强调教师的主体作用,而课程标准理念下的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传统教学的教学目的是教师在教学中所要达到的教学要求,强调教师的教学行为,而现时的教学目标是强调学生学的行为。音乐课堂教学目标的叙写受到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的制约,不同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对教学目标的要求也不同。以往教学目的属于传统教育思想下的教学要求,依据的是传统的教学大纲.在音乐课程标准的理念下,教学目标的设置要以音乐课程价值的实现为依据。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力,提高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

音乐课堂教学目标的叙写就其本质来讲,是音乐课程理念指导下现代教学观的具体体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全面关注学生的发展,不仅体现在知识与技能上,而且还要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诸方面有具体的培养指向,现在音乐课堂教学目标叙写要是体现现在新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例如:以往叙写教学目的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或“把学生培养成――”,主体是老师,学生是被灌输的被动学习,一堂课中是无法达到理解掌握到什么,更无法能把学生培养成为什么,要培养学生是要通过长期的教学才能达到的。而现在的教学目标的叙写是体现学生为主体,既:“学生应该――”或“学生能――”。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挖掘学生的音乐潜能,从而提高学生对学习音乐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叙写存在的问题

教学目标制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当前教师在教学目标制定时还存在一些问题。

1.主体不明

在新课程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叙写教学目标时还是或多或少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在课程标准下的教育教学理念是要转换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教师只能对学生实施主体性教学,积极优化课堂教学氛围,充分引导、调动教学学生参与配合课堂教学,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要想培养出有意识的学生,使他们积极进取、主动求知,发挥他们学习的主体作用,使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能在课堂教学得以实施和验证。

例如:七年级下学期第一单元歌曲《游击队歌》乐教案主题的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够对革命历史题材的音乐感兴趣,结合《游击队歌》让学生了解相关的音乐文化和历史背景;2.感受体验《游击队歌》的音乐内容、音乐情趣,认识歌曲的演唱形式及音乐的时代表现力,培养学生的爱国注意热情;3.积极参与歌唱、聆听、创编等音乐实践活动。

此教学目标中“使学生能够对革命历史题材的音乐感兴趣”“结合《游击队歌》让学生熟知相关的音乐文化和历史背景”“培养学生的爱国注意热情”的目标行为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一堂课教师不可能让学生就能够对革命历史题材的音乐感兴趣,也做不到让学生熟知相关的音乐文化和历史背景,培养学生的爱国注意热情,一堂课中怎样“培养”,用什么方法,用什么手段等,这些行为都不是很具体,这些教学目标是很难达成的。

2.难以操作

在日常教学中,教学目标叙写不明晰、空而泛的现象普遍存在。例如:八年级下期《瀑布与溪流》与《日出》的教学目标:

(1)进一步学习音画这种题材的音乐,并体会这种题材的表现方法及特点;

(2)想象并体验音乐所表现的意境美。

目标中的“进一步”“体会”“想象”在教学中就很难操作,现在很多教师在叙写教学目标时没有层次性,操作性不强。我们知道,教学目标的特点之一是具有系统性、层次性。在教学目标体系中,并非各个目标都在一个层面上,而是分层次的,这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具体化、明确化,并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操作性。

3.难于测量

在实际的教学中,很多教师叙写的教学目标陈述比较笼统,不便于检测。从我们实践中可以看出,教学所叙写的行为动词用得不够正确,在课堂教学中用于表示学生应达到的目标程度的行为动词只有“掌握”“认识”等。例如:教唱《当兵的人》一课中的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军旅音乐节奏与旋律的一般特点。通过音乐作品来了解人民丰富的精神世界,养成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良好品德;(2)学唱《当兵的人》,掌握歌曲中几种不同的节奏型。并学会用激昂、饱满的情绪演唱歌曲、较好地表达歌曲的进行曲风格和所反映的精神气质。怎样才算“掌握”、怎样才算“养成”,无法衡量,不便于检测。

4.条件不明

行为条件是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等。在叙写教学目标时要考虑到具体的教学条件,即教学环境、人为因素、教学设备、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课程安排、课堂课后学习音乐的时间等等因素。

例如:教唱歌曲《大海啊,故乡》教学目标:1.能用不同的音色、唱法表达对歌曲《大海啊,故乡》的理解,进一步加深对祖国、对家乡以及生活的热爱,能背唱全曲。2.通过欣赏比较小提琴版与人声版《大海啊,故乡》,了解更多的演奏演唱形式,感受歌曲的情绪异同及音响感受的异同。这个教学目标中的条件不明,教学条件有限,我们家乡身边没有大海,学生对大海情感的概念不是很深,让学生同过演唱《大海啊,故乡》进一步加深对祖国、对家乡以及生活的热爱,这个目标我们这里的学生是很难达成,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对家乡以及生活的热爱”这个情感。

三、教学目标叙写的基本要求

音乐新程标准的制定和颁布以来,我们要抛弃传统的教学思想和理念,根据现在音乐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观念和理念来叙写音乐课堂教学目标。

1.行为主体――学生

现在的课堂教学一定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能是指导者和引导者。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的学习结果,即预期学生通过学习后产生的行为变化,内在的能力和情感变化。学习目标是对学生学习行为结果的预期描述,是以学生为目标行为主体,而不是教师。判断教学有没有效果的直接依据是学生课堂上有没有进步,而不是教师有没有完成教学任务。这是新课程教学目标与以往教学目的不同之处,是两种不同的教学理念。如:在叙写课时教学目标中出现了“培养学生,使学生,提高学生”,这样叙写的目标主体搞混淆,使教师为主学生为辅,而应该是“学生能,学生可以,学生会”。这样才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2.行为动词――明确、具体、可操作

教学目标的制定必须是可测量、可评价、具体而明确的。不能是模糊、笼统、抽象、不可测的,否则评价无法操作。例如:目标叙写成:养成、了解、懂得、知道等笼统、模糊,不够具体的行为动词,这样一来就很难对学生检测。有一位教师在欣赏《我爱你,中国》的目标中写到“学生仔细聆听这首乐曲,希望聆听后能培养学生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情感,从而提高学生们的音乐鉴赏能力和理解能力”。目标中的“培养、提高”就聆听这一首乐曲是根本达不到的,也无法对学生进行评价和检测。新课程标准中有使大量的行为动词,教师在叙写教学目标时要以课程标准的行为动词为依据,科学、合理、准确用词。在叙写教学目标时应该用列出、辨别、写出等等行为动词。

3.行为条件――特定限制或范围

教学目标的行为条件是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为评价提供参照的依据,即评定学生学习结果的约束因素。包括教学环境、人为因素、教学设备、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课程安排、课堂课后学习音乐的时间等等因素。例如:“聆听《青春舞曲》后,让学生在音乐教室里根据音乐节奏进行表演”“欣赏《进行曲》让学生用打击乐器演奏行进中的步伐”“在老师乐器伴奏和音乐伴奏下,能有情感地背唱歌曲《摇篮曲》”等等。有些学生音乐行为受各种条件的影响下是很难做到的,可以通过别的行为条件去落实。如:聆听《进行曲》音乐后,学生可以用拍手和跺脚的形式打节奏来体验音乐情感。

4.行为表现――评判标准

学生的行为表现是评判该项能力的标准,是学生最终的学习目标。即新课程中学生对所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而且应该是全体学生最基本、共同要达到的标准。如:通过学唱歌曲《游击队歌》,学生能简单感悟歌曲中意境,能运用多种演唱形式进行演唱此乐曲。

四、教学目标叙写的实践

(一)不识庐山真面目――《渴望春天》教学目标的第一次书写叙写

教学目标:

1.在反复聆听、歌唱《渴望春天》的过程中,感受歌曲明朗、愉快的情绪。培养学生对经典作品的兴趣和热情,唤起学生对音乐、对春天、对生活的乐观、积极的情感体验;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将有关作曲家生平等音乐与相关文化的背景知识,由学生课外自主探索解决,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

3.初步了解作品的结构,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创作尝试。在表现中体验和实现自信、交流、分享和创造的快乐。

该目标体现主体混乱,学生和老师的地位不明确,根据教学目标叙写的四个要素来看这个目标存在着几点不足:

1.学生主体不明确,行为主体混乱不明晰,目标中的“培养,唤起”,通过这一节课就能培养对经典作品的兴趣和热情吗?不可能,更不可能马上就能唤起学生对春天的热爱。培养和唤起都是教师的行为,学生是被动接受。行为主体是教师而不是学生。

2.行为动词用词不当,目标中所写的“了解,引导,实现”,行为动词含糊、笼统,老师很难对学生进行课堂检测,学生通过这堂课真的就能了解作品的结构吗?了解程度如何无法操作检验。唱一下这首乐曲就可以实现自信、交流、分享和创造快乐吗?

3.行为条件的情景化很难体现,引导学生进行简单创作尝试,学生有这个知识技能吗?学生连创造是什么大部分学生可能都不懂,学生只能在下面随便写两个音也叫创造。这种行为根本就违背了初中音乐教学的范畴。

4.在目标中看学生的行为标准有点高,在这个教学目标中“培养学生对经典作品的兴趣和热情,唤起学生对音乐、对春天、对生活的乐观、积极的情感体验和简单的创作尝试”是不能体现学生基本的、共同的学习标准。

(二)暗香浮动月黄昏――《渴望春天》教学目标的第二次书写叙写

叙写教学目标的四个要素,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这四个要素不一定都能具体显现,但在叙写教学目标时一定要在新课程的理念下,要改变过去使用的《教学大纲》、《教师教学用书》等旧观念的影响,教学目标的叙写主体一定要明确,要以学生行为为主,课堂的主角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在音乐课程标准理念下,我对《渴望春天》的教学目标进行了第二次叙写:

教学目标:

1.在聆听、歌唱《渴望春天》的过程中,学生初步感受歌曲明朗、愉快的情绪,说说你心中的春天景象。

2.学生简单了解歌曲作者以及写作背景。

3.学唱《渴望春天》后,学生分小组用你们自己心目中的春天情景随伴奏进行表演唱。

五、教学目标叙写的成效

1.教学内容的教学设计要以教学目标为导引,可以将对学生的评价融会于教学设计之中,最终能让我们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运用达到我们的美好愿望,从而提高音乐课堂的有效性。

2.新课程下教学目标的叙写,应确立“学生是学习主体”这一理念,学生通过一定的学习活动后,其内在的能力或情感的变化,并尽量使这种变化可观察和可测量。

3.叙写教学目标时,在目标中要尽量体现“主体行为、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行为表现”这四个要素。即,以学习者为行为主体描述学生的行为,行为动词要选用那些描述学生所形成的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词语,影响学生学习结果的限制条件与范围,学生对目标所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

六、教学目标叙写的启示

1.教学目标叙写不能生搬硬套

在实际的教学环境中是复杂多样的,不能机械地按目标叙写的四要素来套用。可以根据特定的教学任务和教学情景的需要,而制定较为合理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叙写在不同的情景中有着不同的叙写方法,但不管如何,在教学里一定要体现音乐课程的教学理念。当然,在实际的教学中的目标叙写,不可能都包含目标叙写的四个要素,根据教学内容,个别叙写要素是可以省去的,但行为主体一定要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2.应充分发挥教学目标叙写的功能

叙写教学目标是整个教学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目的是使教师更好地把握教学目标,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目标,使教学目标能发挥出其应有的功能。叙写教学目标是每一位教师都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功,是教师专业活动的灵魂,也是每堂课的教学方向,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尤其是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叙写教学目标,更能充分体现教师的专业性和教学思想的时代特点,对于提高教育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音乐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和叙写是个复杂的工程,也没有具体的格式,叙写的过程有很多因素制约,每一个课堂教学目标的叙写并不是唯一的,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的内容设置自己的教学目标。叙写课堂教学目标是要通过长期的实践和研究,这个叙写过程是任重而道远的。但无论怎样叙写课堂教学目标,一定要符合新课程学习目标设计的基本理念,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水平。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相关期刊更多

记者摇篮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辽宁日报报业集团

上海化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上海华谊(集团)公司

福建文学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福建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