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心脏手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在陶敏动手术的那个年代,并没有太多高超的技术,可以依靠的不是机器,而是医生的技术。
陶敏从小患有先天性心脏病,这是一种很常见的缺陷性疾病,一般在新生儿的左右心房间隔上有个小孔,或者在左右心室间隔上有个小孔。一旦患上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会有一个极度危险的童年,甚至可能会夭折。如果很幸运熬过了童年,也极有可能在青少年时期,患上肺动脉高压,能活过15或20岁的几率很小。
对于先天性心脏病,陶敏小时候没当一回事,只知道自己身体不太好。直到16岁那年,她和朋友们一起欢庆,走了好长的路,渐渐发觉自己透不过气来。住在医院的时候,与陶敏同病房的人先后进行了心脏手术,但没有一例成功。“一个是婴儿,手术台上就死了。还有一个是成人,做完手术是好的,但过两天死了。”
陶敏的手术正式开始后,医生确定她的情况属于“动脉导管未闭”。由于没法剪断导管,医生临时决定将导管结扎,将导管的两头用线绑住,当血不再流通的时候,在导管中注入“硬化剂”。用陶敏的话说,就是放点“水泥”进去,堵住了,血也就不流了。
上世纪50年代,要在心脏上动刀可不像现在这么普遍。由于当时并没有冷冻技术,也没有体外心肺循环技术。开胸之后,能让医生动手术的时间非常短。心脏缺血时间一长,心肌就会坏死。也就是说,当时医生动手术只能凭借经验和技术,在最短的时间里,做出正确的选择。
手术后的陶敏,完全和正常人一样,并成为一名心内科医生。上班、结婚、生子,原本她都不敢去想象的事情,因为手术的成功全都变成了现实。
蓬勃发展史:
心脏手术的技术革命
如今看来,陶敏的手术并不复杂,已经可以在心脏内科通过介入术治疗,但当时,这可是一件性命攸关的事儿。在冷冻技术、体外心肺循环技术没有发明之前,心脏手术十分困难,一度被认为是。
已知最早的心脏外科手术是西班牙医师弗朗西斯科・罗梅罗(Francisco Romero)于1801年为心包膜积水的患者施行心包膜开窗术。1896年9月7日,德国法兰克福的路德维格・雷恩(Ludwig Rehn)医师为一个患者修补刺穿的右心室,术后完全康复,成了第一例成功的心脏手术。
那时,心脏手术的风险极高,奥地利著名医生西奥多・比尔罗特(Theodor Billroth)曾说过:“在心脏上做手术,是对外科艺术的亵渎。任何一个试图进行心脏手术的人,都将落得身败名裂的下场。”
即便如此,医生们也没有被吓退,心脏外科技术在20世纪蓬勃发展起来,先后出现了BT分流、降低体温暂停血液循环、体外心肺循环等技术。
1954年,有一群具有开拓精神的医生,在明尼苏达大学进行了一次开创性的手术。明尼苏达大学的外科医生沃尔顿・来里赫替一位心房间隔缺损的儿童,进行了一次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医生用一组管子从父亲的动脉中抽取血液,然后将其泵送到婴儿体内,然后孩子的血液返回父亲体内进行氧合,随后再次被泵送。此后,沃尔顿・来里赫利用患者的父母当作“体外心肺机”,完成了45例手术,近一半获得成功。
微创手术的时代
陶敏作为心内科医生的那些年,也见证了医学的变化。她回忆,刚工作的时候,她就参与了一次“动脉导管未闭”的手术。而在那次手术上,她再次体会到了自己的幸运。
“医生刚把病人主动脉和肺动脉之间的导管结扎上,病人一会儿就休克了。”如今想起,陶敏依旧觉得心有余悸。当时的医生也都措手不及,只能放弃结扎,待病人恢复心跳便终止了手术。
实际上,这种情况,现在大部分是可以避免的。曾经,心脏检查时只能看到一维的图像,也就是心回波图,完全看不出是心脏的样子。1980年,发明了二维超声图像,这时候已经能看到四个心腔的实时图像,对诊断有很大帮助。上世纪90年代,彩色多普勒技术诞生了,它可以标记通过小孔的血液并记录血液的流动以及流向,直到现在也是一种常用的诊断方法。
除了诊断技术的发展,手术方式也是日新月异。在陶敏那个年代,动脉导管未闭都需要心外科动手术才能解决。随着导管介入术的发展,目前很多动脉导管未闭的患者都可以通过导管介入治疗得到康复。
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心外科,湖北武汉 430022
[摘要]目的 探讨心脏手术患者围术期心理状态及其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 对来该医院诊断、治疗的153例心脏手术患者相关资料进行分析,研究中采用该院自拟问卷调查表对患者围术期心理状态进行调查,并采用手术患者心理状态评定量表、焦虑自评量表(SAS)以及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评定,并对心脏手术围术期患者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心理干预。结果 153例患者中126例围术期伴有紧张、恐惧等心理,占82.9%;118例患者围术期伴有担忧焦虑等心理,占77.6%;96例患者围术期伴有自卑抑郁等心理,占63.2%;心脏手术患 评分为(4.34±1.01)分、SAS评分为(4.09±0.07)分(P<0.05)。结论 心脏手术在临床上比较常见,患者围术期心理波动较大,应该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加强患者心理疏导,帮助患者调整状态,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关键词 心脏手术;围术期;心理状态;护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742(2015)03(c)-0040-03
Research on the Psychological State of Patients Undergoing Cardiac Surgery Perioperative Analysis
HU Guozhi LUO Ping
Wuhan Asia Heart Disease Hospital,WU Han,HUbei Prouince,430022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perioperative cardiac surgery patients and their corresponding mental state nursing.Methods The author hospital to diagnose cardiac surgery treatment of 153 cases of patient-related data were analyzed using the study in our hospital since the proposed questionnaire for patients undergoing psychological state around the investigation and the status of surgical patients using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scale, 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SAS) and 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SDS) were assessed, and to take effective measures to patients undergoing cardiac surgery patients to strengthen the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Results 153 cases of the 126 cases of patients with perioperative stress, fear and other psychological, accounting for 82.9%; 118 patients with perioperative anxiety and other psychological concerns, accounting for 77.6%; 96 cases of patients with depression and low self-esteem associated with perioperative such as psychology, accounting 63.2%; after cardiac surgery intervention SDS score was (1.58 ± 0.29) points, SAS score was (1.89 ±0.72) points lower than before intervention (SDS score was (4.34±1.01) points, SAS rated (4.09±0.07) min) (P <0.05).Conclusions Cardiac surgery is more common in clinical practice, patients with perioperative psychological fluctuations, should take positive and effective way to strengthen the patient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to help patients adjust status, improve clinical outcomes.
[Key words] Cardiac surgery; Perioperative; Mental state; Nursing Strategy
[作者简介]胡国智(1975.10-),男,湖北鄂州人,本科,主治医师,主要从事心外科手术围术期患者管理工作。
手术是治疗心脏疾病常用的治疗手段之一,它对于患者而言是一种应激刺激,患者既有创伤性刺激,同时又会产生一定的心理应激反应。如对手术本身可能对身体造成的创伤、疼痛、手术风险以及手术治疗效果、医疗费用等使得患者围术期产生紧张、焦虑、害怕等负面心理,从而影响患者手术治疗效果[1]。因此,心脏手术患者围术期必须采取积极有效地措施做好患者围术期心理护理工作,从而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提高手术成功率[2]。为了探讨心脏手术患者围术期心理状态及其相应的护理对策。对2013年4月—2014年4月来该医院诊断、治疗的153例心脏手术患者相关资料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来该医院诊断、治疗的全部153例心脏手术患者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实验中男77例,女76例,年龄为44~79岁,平均年龄为(56.5±0.8)岁,患者病程为1~6年,平均病程为(3.5±1.4)年。患者中63例初中及以下,57例高中,33例大专及以上。
1.2 方法
研究中采用该院自拟问卷调查表对患者围术期心理状态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性别、年龄、疾病类型,并采用手术患者心理状态评定量表、焦虑自评量表(SAS)以及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评定。采用1~5分五级评分,其中,1级表示无心理状况,2分表示很轻,3分表示中度,4分表示偏重,5分表示严重,患者得分越高,表示心理状态越差[3]。
1.3 干预措施
为了降低心脏手术患者围术期心理状态对手术的影响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进行干预,具体如下:①入院前心理护理。患者入院后意味着要离开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中断和亲朋交往,使得很多患者容易产生焦虑、孤独以及恐惧等心理。此时,护师要热情接待,善于采用温和的言语向患者介绍我院的实际情况,消除患者的恐惧感。同时,护师要加强患者日常护理,及时帮助患者解决患者需求,从而稳定患者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②术前心理护理。患者手术前要对患者进行充分评估,根据患者不同的家庭背景、年龄文化等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向患者宣传心脏疾病相关知识,让患者对自己疾病有一个了解,从而取得患者的信任,让患者感觉到安全[4]。③术中心理干预。患者进入手术室后要和患者进行亲切的交谈,消除患者对环境的陌生感,告知患者心脏手术步骤以及手术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缓解患者手术过程中的进展、害怕等心理,手术过程中要加强和患者焦虑、沟通,分散患者注意力。④术后心理干预。患者手术后应该采用温和的语气告知患者手术结果,对手术效果不佳患者要向患者分析手术失败的原因,多和患者进行沟通,鼓励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手术治疗依从性[5]。
1.4 统计方法
对患者干预前后相关资料进行spss16软件分析,对于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将得到数据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进行c2检验。
2 结果
2.1 心脏手术患者围术期主要不良心理
该次研究中,153例患者中126例围术期伴有紧张、恐惧等心理,占82.9%;118例患者围术期伴有担忧焦虑等心理,占77.6%;96例患者围术期伴有自卑抑郁等心理,占63.2%,见表1。
2.2 两组护理前后 SDS、SAS 评分比较
该次研究中,心脏手术患者干预后SDS评分为(1.58±0.29)分、SAS评分为(1.89±0.72)分,低于干预前[SDS评分为(4.34± 1.01)分、SAS评分为(4.09±0.07)分](P<0.05),见表2。
3 讨论
手术是治疗心脏疾病的重要手段,但是不管何种治疗手术对患者而言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影响,术前的负面心理是指人在特定的条件下产生的一种情绪反应,它是人先天的,普遍的,是人们进化、遗传的一部分,具有适应价值、普遍表现以及鉴别性等心理特征[6]。手术前患者围术期心理状态将很大程度上影响患者手术治疗效果,从而影响预后和患者的康复等。因此,临床上研究心脏手术患者围术期心理状态显得至关重要。
3.1 心理问题分析
①术前心理问题。多数患者得知需要手术治疗后内心均会出现紧张、恐惧、担心等心理,不少患者手术前过度紧张从而出现失眠、害怕等心理状态;同时,部分心脏手术患者担心手术的失败发生意外或死亡,担心手术对家庭的影响和巨大的经济负担。部分患者甚至对自己的病情和医师的诊断持怀疑态度,手术过程中不配合等[7]。②手术中心理问题。手术过程中多数患者高度紧张,尤其进入手术室瞬间思想备受压抑,感觉到无助、孤独甚至绝望等。③术后心理问题。手术后部分患者容易产生疑虑、烦躁等心理,迫切想知道手术结果,并想知道手术结果的准确信心,部分患者由于手术后身体虚弱、疼痛等感到烦躁。部分患者甚至难以忍受伤口的疼痛而出现抑郁、悲观等心理,害怕手术后不能痊愈或出现并发症等,影响术后工作和正常生活,很多患者术后表现为:不愿意说话、食欲不振、睡眠不佳等。该次研究中,153例患者中126例围术期伴有紧张、恐惧等心理,占82.9%;118例患者围术期伴有担忧焦虑等心理,占77.6%;96例患者围术期伴有自卑抑郁等心理,占63.2%,这个结果和相关研究[8]结果类似。
3.2 心理干预效果
为了降低围术期心理对心脏手术患者的影响通过加强患者心理干预能够改善患者的心理应激反应,而心理干预措施主要由我院专家医师根据患者围术期的心理状况、教育水平等制定、实施,它更加能够弥补常规护理过程中的不足,从而能够增加患者围术期心理指导,提高患者手术治疗效果。术前通过对患者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能够让患者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进行积极主动的自主以及自护等,从而能够有效的避免心脏疾病加重,帮助患者更好地恢复心脏功能。同时,围术期心理干预能够有效的预防手术后并发症,让心脏手术患者治疗过程中保持一种最佳状态,让患者能够更好地配合治疗、护理,帮助患者尽可能快的恢复肢体功能,从而能够有效的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随着该院围术期心理干预的广泛开展和宣传,患者及其患者家属对该院的工作也给予了很大的肯定,能够有效地降低医疗纠纷及其投诉[9]。该次研究中,心脏手术患者干预后SDS评分为(1.58±0.29)分、SAS评分为(1.89±0.72)分,低于干预前(SDS评分为(4.34±1.01)分、SAS评分为(4.09±0.07)分)(P<0.05),这个结果和相关研究[10]结果类似。
综上所述,心脏手术在临床上比较常见,患者围术期心理波动较大,应该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加强患者心理疏导,帮助患者调整状态,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桂英,刘艳雪,高艳芬.对围术期患者心理干预的效果观察[J].医学研究与教育,2009,26(5):52-54.
[2]唐东旭,沈春燕,汤莉伟.浅谈普通外科患者围手术期心理特点及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1,9(34):449-450.
[3]李征华,黄北南.普外科手术患者术前焦虑评估及护理对策[J].江西医学院学报,2009,49(6):118-120.
[4]谢琼,袁芳.电话回访对肝胆外科出院患者自我护理行为影响的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12,5(10):38-39.
[5]高丽利. ERCP 检查术前心理干预对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J]. 吉林医学,2009,30(14):1485.
[6]潘 华,严金兰,李芙蓉.择期手术患者的术前心理反应和心理护理[J].中国医学创新,2012,30(1):33.
[7]陆雪萍,卢柳青,石柳春.艾滋病合并外科疾病30例的围术期护理[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2,29(4B):49-50.
[8]陈碧珍.35例乳腺癌病人围术期心理护理[J].全科护理,2012,10(6): 1693-1695.
[9]吴月玲.剖宫产围术期心理护理对分娩的影响[J].中外医疗,2011, 30(18):161.
1. 心脏手术后脑血管病发生率 心脏手术后合并脑血管病的发生率占心脏手术的0.8%~20%,术后合并脑血管病与术式型有关。先天性心脏病术后脑血管病的发生率最高(20%),其次为冠状动脉搭桥术(18.2%),心脏移植术(9.1%),单纯心脏瓣膜置换术(0.8%~0.9%)[1~5]。Rosenthal[1]等报告70例Fontan手术分为3组:① 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②右心房-肺动脉连接;③导管介入。20%(14/70例)的病人在术后5.2±4.7(平均6.1±5.0)年发生脑梗塞,发生率3.9%病人-年。脑梗塞在不同术式中均有发病,但各组中的发生率差别不大。Cenaianu[2]等报告2455例非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后脑血管病发生率为1.7%(44/2455),其中冠状动脉搭桥术同时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的病人术后发生率最高(18.2%),单纯主动脉瓣置换术发生率最低(0.9%)。Adair[3]等报告心脏移植术后18.5个月内,脑血管病发生率为9.1%(24/263例)。Mizuhara[4]等报告单纯冠状动脉搭桥术中后有2.82%(8/283例)发生脑梗塞,其中为分水岭梗塞4例,脑栓塞4例。心脏瓣膜置换术后脑梗塞的发生率为0.8%(2/252)。Johansson[5]等回顾性分析了1400例心脏直视手术,术后30天内2.9%(41/1400例)的病人发生脑神经功能损伤,其中1%(14/1400例)手术后立即出现症状,提示手术中脑损害,1.4%(20/1400例)在手术后一段时间出现神经系统症状,0.5%(7/1400)死亡。在41例脑神经损害的病人中27例做了CT检查,发现其中22例是新近发生的脑梗塞。董力[6]等报告126例心脏瓣膜置换术后脑栓塞发生率0.49%病人-年(2/126例)。罗军[6]等报告2218例心脏瓣膜置换术,围手术期死亡224例,总死亡率10.1%。其中脑部并发症死亡17例,占死亡总数7.59%(17/224例),列死亡原因第4位[7]。
2. 心脏手术后合并脑血管病的原因 (1) 手术因素:手术时间过长、体外循环时间过长、手术中灌注液温度过高、手术结束时复温过快过高、气体栓塞等。(2) 既往有脑血管病发病史,如曾有过短暂脑缺血性发作(TIA)的症状或脑卒中。患有颈动脉狭窄或闭塞、周围血管病、糖尿病等,均是脑缺血的危险因素。(3) 年龄大于70岁[4,8]。(4) 心脏移植后合并脑血管病大部分与移植本身和移植后的治疗有关,少部分可能是原有的脑血管病在心脏移植后继续发展[3]。(5) 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合并神经系统损害,其主要原因除了体外循环时间过长外,还与手术中和手术后低心排出量有关[9]。
心脏手术后常见的神经系统损害是气栓引起神经细胞损伤。脑的气体微栓塞在心脏直视手术中较为常见,多不为临床医生所重视,临床症状轻微而未作出明确诊断。大量气体栓塞的原因是手术中灌注意外,大量的气体被泵入体内,术后均有明显的神经系统损害症状,由于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招致死亡[10]。体外循环心脏手术病人,术前经超声证实为颈动脉狭窄或闭塞的,其手术后脑卒中的发生率为2.1%,死亡率为6.2%。术前颈动脉狭窄或闭塞对术后脑卒中的发生是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11]。
3. 心脏手术中和手术后脑血管病的防治 心脏手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增加了手术死亡率(38.6%),因此术前确认有无脑血管病相关危险因素是减少心脏手术后死亡率和神经系统合并症的基本步骤[5]。实验室研究证实脑低温状态(2~5℃)对缺血性脑损害有确切的保护作用。在体外循环中病人被保持低温,复温时温度过高,可导致神经功能缺失,在术中及术后脑温度保持在低于或等于34℃可减少术后神经系统功能损害[12]。在深低温有限心肺转流的动物实验中,尽管深低温为停循环时神经系统提供保护,仍有可能发生脑损害。实验认为深低温停循环时间30 min是安全的,60 min时对神经系统有一定的不良影响,60 min以上有明显脑损害,应尽量避免[13]。对心脏手术后抗凝治疗的分析表明,心脏手术后终生抗凝治疗,其预防脑梗塞的重要性要远远大于抗凝治疗引起出血的危险性[14]。脑出血及栓塞多发生在瓣膜置换术后1年内,发病时检查凝血酶原时间出血者多数延长,而栓塞者多数 过短,良好的抗凝可减少此类并发症的出现,凝血酶原时间以维持在对照值两倍左右为宜[15]。对手术中出现大量气体栓塞的病人,在心脏按压的同时,立即行上腔静脉逆行灌注以排出脑血管内气体,对增加心、脑复苏的机会是十分重要的[16]。对风心病并发脑栓塞的病人,原则上应尽早进行心瓣膜置换术,在脑栓塞后2个月手术为宜。围术期一般不用抗凝剂,但绝对禁用止血剂。体外循环低温灌注时应避免高灌注压和极度血液稀释,防止脑出血和脑水肿。对2个月以上的脑栓塞,适当减少肝素的用量,以防止颅内出血[17]。一旦有颅内出血立即停用抗凝剂,用维生素K及鲜冻血浆等治疗,如果血肿不大,可保守治疗,反之因血肿大,有意识障碍或有脑疝形成,应尽快手术清除血肿[18]。
参考文献
[1]Rosenthal DN, Frienman AH, Kleinman CS, et al. Thromboembolic complications after Fontan operations. Circulation, 1995,92(9 Suppl):II287.
[2]Cernaianu AC, Vassilidze TV, Flum DR, et al. Predictors of stroke after cardiac surgery. J Card Surg, 1995,10(4 Pt 1):334.
[3]Adair JC, Call GK, O Connell JB, et al. Cerebrovascular syndromes following cardiac transplantation. Neurology, 1992,42:819.
[4]Mizuhara A, Ino T, Adachi H; et al. Cerebral infarction after the cardiovascular operation. Nippon Kyobu Geka Gakkai Zasshi, 1995,43:1907.
[5]Johansson T, Aren C, Fransson SG, et al. Intra and postoperative cerebral complications of open heart surgery. Scand J. Thorac Cardiovasc Surg, 1995,29:17.
[6]董力,石应康,赵雍凡,等.心脏瓣膜替换术后126例抗凝治疗随访.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1996,12(3):149.
[7]罗军,朱晓东,萧明,等.围手术期瓣膜替换术死因及相关因素分析.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1996,12(6):330.
[8]Rao V, christakis GT, Weisel RD, et al. Risk factors for stroke following coronary bypass surgery. J&n bsp;Card Surg, 1995, 10(4 Suppl):468.
[9]Fallon P,Aparicio JM,Elliott MJ,et al.Incidence of neurological complications of surgery for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Arch Dis child,1995,72:418~22.
[10]Tovar EA, Del Campo c, Borsari A, et al. Postoperative managemant of cerebral air embolism: gas physiology for surgeons. Ann Thorac Surg, 1995,60:1138.
[11]Schwartz LB, Bridgman AH, Kieffer RW, et al. Asymptomatic carotid artery stenosis and stroke in patients undergoing cardiopulmonary bypass. J Vasc Surg, 1995,21:146.
[12]Nathan HJ, Munson J, Wells G, et al. The management of temperature during cardiopulmonary bypass: effect on neuropsychological outcome. J Card Surg, 1995,10(4 Suppl):481.
[13]杨小龙,谭迦南,沙德驹,等.深低温有限心肺转流对神经系统的影响.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1996,12(3):182.
[14]Wilson DG, Wisheart JD, Stuart AG. Systemic thromboembolism leading to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stroke after fenestrated total cavopulmonary connection. Br Heart J, 1995,73:483.
[15]伯平,陈宝田,陈英淳,等.460例双瓣替换术远期随访.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1996,12(6):333.
[16]于建华,李守先,李朝辉,等.心脏直视手术心搏骤停26例分析及救治体会.心肺血管病杂志,1998,17(1):15.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7~12月收治的48例心脏手术患者作为对照组,男18例,女30例;年龄2~63岁。其中先天性心脏病24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13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11例;风湿性心脏瓣膜病24例:主动脉瓣、二尖瓣联合置换三尖瓣成形术9例,主动脉瓣置换7例,二尖瓣置换术5例,其他3例。选择2014年1~6月收治的48例心脏手术患者作为观察组,男15例,女33例;年龄6~62岁。其中先天性心脏病26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14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12例;风湿性心脏瓣膜病22例:主动脉瓣、二尖瓣联合置换三尖瓣成形术10例,主动脉瓣置换7例,二尖瓣置换术3例,其他2例。2组患者性别、年龄、疾病种类、手术方式等均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模式。在外科手术前后,护士对患者执行医嘱,进行胸心外科常规护理,未采取其他的系统化护理干预措施。观察组采取零缺陷护理模式:(1)术前护理。病区责任护士、麻醉师、重症监护室护士、巡回护士进行术前访视,对患者情况了解清楚,与患者及家属有效沟通,进行相关知识宣教,解决患者及家属对疾病、手术疑虑,尽量让患者及家属配合,提高依从性,并讲解术后护理重要性,以及护理相关操作可能引起的不适,提前告知患者,争取患者配合。(2)准备好相关物品、药品。准备好呼吸机、微量泵、心电监护仪、吸痰装置和血管活性药物。并调整呼吸机潮气量、频率、吸氧浓度,检查气密性,保障安全;(3)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中心静脉压、动脉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及尿量的变化等并做好记录,同时还要观察体表温度、末梢循环等,关注血气分析、电解质、酸碱是否维持平衡,准确记录出入量;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及时处理。(4)疼痛护理。术后前3d吗啡持续泵入减轻疼痛,增加患者舒适度;药物引起的注射痛,给予按摩、硫酸镁湿敷、中药外敷等,以活血化瘀,缓解疼痛。(5)饮食护理。护理人员了解患者的进餐时间及饮食习惯,选择合适营养物质,耐心、细致的协助进食,保障患者营养供应;注意患者液体输入、营养摄入。(6)预防感染护理。术后及时吸痰,定时翻身拍背清理呼吸道;做好中心静脉导管、尿管、心包纵隔引流管的护理;保持切口敷料干燥固定,保证患者安全。(7)出院指导。患者出院时,告知活动、休息、饮食、用药等注意事项,定期复诊。复诊时带上复诊卡,服用华法林者带上血凝监测结果及华法林服用记录卡。(8)电话回访。回访时间分别为出院当天、1周、半个月、1个月、3个月、半年、1年。持续跟踪患者用药依从性、心功能恢复、回归社会等情况。
1.3观察指标
(1)观察2组患者住院时间,满意度调查。以患者对入院宣教、健康教育、护理技术、服务态度、病区环境等方面的评价设置调查量表,满分为10分。(2)观察2组患者日常生活质量,包括睡眠、精神、饮食、心理状况4个方面,采用“睡眠量表”评估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应用药物催眠情况;“精神评估量表”以本周内机体状况和实际感受评估精神方面的严重程度;饮食评估24h回忆法(回忆进食的种类、量、进餐时间、进餐地点。根据食物成分量表计算患者膳食情况);以健康状态、不良状态、心理障碍、心理疾病四方面评估心理健康状态的等级;满分为5分。(3)观察2组患者术后肺部感染、静脉炎等并发症发生率。统计学方法采用t检验、χ2检验和四格表确切概率法。
2结果
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而满意度和睡眠、精神、饮食及心理状况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P<0.01)(见表1、2)。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关键词】喉罩;心脏病;非心脏手术;循环功能;通气功能;并发症
【中图分类号】R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7-0338-01
心脏病人非心脏手术对麻醉要求极高,怎样有效术中通气,减低手术刺激对患者的心脑血管负担,保持循环稳定使手术顺利完成是麻醉医师必须解决的事情。本实验采用喉罩通气道用于合并心脏疾病行非心脏手术的患者,探讨其在全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09年5月1日以来合并心血管疾病择期手术患者37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20例,采用气管插管加静脉吸入复合全麻,其中男11例,女9例。年龄57±3.1岁,体重65±1.6Kg ,ASAⅡ级8例、ASAⅢ级12例。B组26例,采用喉罩加静脉吸入复合全麻,其中男15例,女11例。年龄56±2.1岁,体重65±1.3Kg ,ASAⅡ级18例、ASAⅢ级8例。
1.2 麻醉方法:常规麻醉诱导。A组诱导成功后,置入喉罩。B组诱导成功后插入气管导管。术中以静吸复合麻醉。
1.3 监测记录观察记录两组置气管导管或喉罩前(T1),气管插管或喉罩置入后1min(T2),5min(T3),拔气导管或喉罩时(T4), 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EtCO2)、气道峰压(Peak)和血氧饱和度(SpO2)变化,并比较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计量数据以(χ±s)表示,行t检验或方差分析,计数资料行χ2检验。
2 结果
2.1一般资料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 ASA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 0. 05) ,具有可比性。
2.2 两组循环功能变化情况:插管后与插管前比较,A组SBP、DBP和HR明显升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见表1。
2.3 两组通气功能变化情况:两组EtCO2、Peak和SpO2变化,差异无显著意义( P > 0. 05),见表2。
注表1:与插管前比较,*P
2.4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A组有8例术后发生轻度咽痛,B组有1例术后发生明显咽痛,A组术后咽痛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心脏病人心肺等重要器官储备功能会出现较大变化,尤其在发生强烈刺激和机体缺氧时,于麻醉-手术期间较易发生重要功能的失代偿状态,极大地增加其麻醉危险性[1]。因此,手术时保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和良好的通气至关重要。
本研究结果表明,气管插管全麻在插管和拔管期间引起较明显的循环变化,血压升高、心率增快。其发生机制是全麻气管插管由于喉镜置入和气管导管插入导致交感神经系统过度兴奋,儿茶酸胺释放增多,常伴有心率增快和高血压等心血管不良反应[2]。但此种心血管反应虽为一过性,但对合并心脏疾病的患者,可明显增加麻醉风险和并发症发生几率。
研究结果还表明,喉罩通气道在喉罩置入和拔除期间,患者血压和心率较插管前无明显变化,并能有效保证术中通气效果,与文献报道一致[3]。喉罩通气道作为一种通气方式, 操作容易,刺激较少,肌松要求低,置入喉罩对生理影响较少,不同气管插管易常常引起心率和血压的强烈变化[4]。因此,对血液动力学的影响方面,喉罩显著优于气管插管,非常适合冠心病、陈旧性心肌梗塞等合并心脏疾病病人使用。喉罩对喉头及气管不产生机械损伤,术后咽痛和声音嘶哑发生率明显低于气管插管,可明显减低患者术后呼吸道的不适,更有利于维持循环的稳定。
综上所述,喉罩通气道能够在不进行气管插管的情况下保证有效通气,亦可施行控制呼吸而又可避免气管插管的并发症,喉罩通气道对于心脏病人非心脏手术是一种安全可靠易行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黄惠琨;范子英;;呼吸内科住院老年患者常见护理问题和对策[J].当代医学;2010,5(1):95-96
[2] 柴小青,朱运莲,魏昕,陈昆洲.Supreme喉罩在老年病人麻醉中的应用[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1,12(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