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海平面上升

海平面上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海平面上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海平面上升范文第1篇

南极冰全融化世界洋面将升高66米。

南极,目前我们这个星球最大的冰库。曾有科学家警告说:如果你看到南极半岛冰层崩溃,密切关注它,因为那可能被看作全球变暖的警钟。在整个自然系统中,对于气候变化反映最敏感的就是冰川。大陆冰盖主要分布在南极和格陵兰岛。全世界冰川面积共有l500多万平方公里,其中南极和格陵兰的大陆冰盖就占去1465万平方公里。南极冰盖是地球上最大的冰库和冷源,占世界陆地冰量的90%,其形成与发展对全球气候变化、海面升降和人类生活有重大影响。

(来源:文章屋网 )

海平面上升范文第2篇

《未来水世界》的故事并不复杂:在全球变暖,大部分土地都被海水淹没的未来世界,孑遗的人类只能在浮岛和轮船残骸等文明“遗址”上艰难求生,有的人类甚至生长出了鳃和脚蹼,以适应水中生活。在这个世界里,弱肉强食成为生活的常态,人们会为一小份泥土、淡水或是几棵植物苗大打出手,而寻找陆地仿佛成了一种追寻“神迹”的举动。

简而言之,《未来水世界》描绘了一个人类现代文明濒于崩溃的未来。在这个世界上,人类曾经熟悉的很多大城市,已经因为海平面上涨而淹没在水下,文明成就也几乎全部散失。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这一类关于“文明衰退”的科幻题材并不常见,尽管在当时,全球变暖和海平面上升已经被认为是一种威胁人类未来的隐忧。因此,《未来水世界》就显现出一种寓言般的特质,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观感,甚至启迪了一种科幻创作的门类。

在《未来水世界》上映20年之后的今天,回望这一段科幻史,我们可以发现,反映人类文明衰退乃至灭亡的科幻作品,已经形成了一种科幻“派系”或者说“门类”。在这些科幻文学、影视和电子游戏作品中,导致人类文明衰退的原因多种多样,包括核战争、超新星爆发(令大部分人类患上白血病)、全球环境变化、生化武器失控,等等。而在这些关于“末世”的科幻作品中,有相当一部分,都涉及了“水”与人的关系。

除了《未来水世界》,类似的科幻电影近年来还有一些。比如说,在电影《云图》的第五段故事里,克隆人“星美451”就生活在人类文明崩溃的前夜。尽管此时的人类拥有大量先进的电子设备和交通工具,但海平面上升仍然让现代化城市仿佛建筑在沙地上,随时可能被淹没在水下遭到毁灭。而在星美已经“成神”的未来,由于海平面上升导致了文明崩溃,大多数人类果然退化到了以部落的方式来生活。

事实上,全球海平面上升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远比电影或其他一些反映海平面上升的科幻作品描绘的更为深远。自从人类开始工业革命以来,化石燃料消耗量剧增,温室气体增多导致了地球上冰川的融化,使海平面上升。在最近的大约100年里,全球变暖已经使海平面上升了10~25厘米。据预测,21世纪末,全球海平面将上升30~90厘米。由于海平面高度及变化速率在全球分布并不是均匀的,对于海平面上升幅度的估计仍然差别很大。但可以确定的是,海平面上升对经济相对发达的沿海地区,将产生重大影响。全球海平面上升还会造成大片海滩的丧失,进而影响到与之相关的经济体系。据估计,在美国,海平面上升50厘米造成的经济损失,可以达到300亿~400亿美元。

在反映人类文明因为“水的改变”而衰退的作品里,海平面的变化并不是唯一的诱因。极度的干旱,也会为文明带来另一种黯淡的结局。在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的《玛拉和丹恩历险记》中,主人公玛拉和丹恩生活在由于气候变化而极度干旱的未来非洲。他们在寻找绿洲的过程中,亲眼目睹了很多高科技设备由于文明退化而不再有用武之地。比如说,文明衰退之前的运输机仍然存在,但人们早已忘记了它们的功用,也因为缺乏燃料而无法启动它们,只能将其作为滑翔机使用。现代文明的脆弱,也就通过这样一些细节显露出来。

海平面上升范文第3篇

在美丽的南太平弹上,有许多风景绮丽的岛国。图瓦卢就是其中一个。然而由于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这个岛国注定会成为第一个因海平面上升而被淹没的国家。

科学家预测,如果形势得不到改观,继图瓦卢之后,还可能有瑙鲁、西萨摩亚。基里巴斯、库克群岛等由珊瑚礁形成的低地岛国面临着灭顶之灾。

万般无奈之下,图瓦卢政府被迫宣布,将放弃咱己的祖国,或在邻近国家购买土地,建立国中之国,或将所有的居民举国迁移到其他国家。

斐济、所罗门群岛、瓦努阿图被认为是理想的迁居地,理由有两条:一来它们国土面积相对较大,不受海平面上升的威胁;二来图瓦卢和它们的文化习俗相近,迁到新的居住地后各方面更容易适应。事实上,图,瓦卢居民已经开始陆续地告别自己的国家,有的去了美国,有的迁往新西兰。

迄今为止,很少有一种设计方案,专门解决日趋严重的环境难民居住问题,他们因为全球变暖引起海平面上升而成为流离失所者。不,比利时建造师文森特?卡勒博为环境难民设计的睡莲之家却是一个崭新创意,也许能为解决环境难民的居住提供一种出路。

没有谁像比利时建造师文森特?卡勒博所设计的睡莲之家那么壮观。在卡勒博的设计理念中,睡莲之家是一个完全自给自足的漂浮城市,旨在为无家可归的环境难民提供庇护场所。这一理念本身的意图是值得称赞的,但更能吸引人们的是它的非凡设计。

显而易见,设计的灵感来源于仿生学。睡莲之家看起来真的像一朵大的睡莲,卡勒博打算把它建成漂浮在大海中的零排放城市。通运用太阳能、风能、潮汐能和生物能等多种可再生能源技术,睡莲之家可望生产它自己所需要的能量。另外,它还能够处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海平面上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河口海岸人类活动环境变异资源利用巨大挑战

引言

河口是流域和海洋的枢纽,既是流域物质的归宿,又是海洋的开始;海岸是陆地和海洋的过渡带。河口海岸是陆海相互作用的集中地带,各种过程(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和地质的)耦合多变,演变机制复杂,生态环境敏感脆弱。河口海岸地带又是经济发达、人口集居之地,世界60%的人口和2/3的大中城市集中在沿海地区,日益加剧的人类活动增加了河口海岸地区的压力。同时,流域的高强度开发,如森林的破坏、高坝的建设、跨流域的调水、化肥的大量使用等直接影响到河口及其邻近海域,加上全球变化、全球变暖问题,如海平面上升引起的海岸侵蚀,从而导致严重的环境恶化、资源破坏和灾害频发,对人类生存环境安全和生存质量构成严峻的威胁。因此,河口海岸的研究、开发和保护是当前世界沿海国家和科学家十分关注的热点问题,纷纷提出了研究目标、计划和治理对策[1—3]。

河口海岸带汇聚各种陆地(流域)物质:淡水径流、泥沙和化学物质,在海洋动力波、流、潮及其巨大能量的作用下,改变其例边界和底边界以及区域生态环境[4]。入海泥沙及化学物质的75~90%归宿于海岸带。因此,以流域为纽带的人类高强度经济活动赋予流域环境的压力最终向河口转移、汇聚,通过物质和能量通量的变化对河口三角洲及其邻近海域的环境产生深刻的影响。

中国海岸线长18000km,拥有37万km2的领海和约300万km2的海洋专属经济区。据20世纪80年代统计,我国入海河流总经流量,占世界人海径流总量的3.9%;总输沙量占世界总量高达10%以上。其中,长江、黄河和珠江三大江河的径流和输沙总量分别占全国的73%、82%左右。中国沿海地区城市化程度高、人口密集、经济发达,占陆域国土13%的沿海经济带,承载着全国40%左右的人口,创造全国60%左右的国民经济产值,它的发展对海岸带资源环境有极大的依赖性,也使海岸承受沉重的环境压力。与此同时,面积约300万km2(占国土的31.4%)的长江、黄河、珠江三大流域聚居7一8亿人口,人类生存发展对流域资源的需求之切和赋予环境的压力之大不言而喻,它是人类活动最频繁而强烈的区域,植被破坏、建坝筑库、截流引水、工业和民用污水排放、农药化肥面源污染等产生的环境后果势必向河口及其邻近海域传递转移。近年来,大河口及其邻近海域已出现许多引人关注的问题。正在建设的三峡工程、小浪底水库和择日而举的南水北调工程还会进一步改变长江、黄河中下游的水沙过程及通量,所有这些会对东部沿海生态环境产生巨大的冲击,也是当前我国河口海岸面临的严重挑战。

1挑战之一:河流入海沙量急剧减少

河口是流域物质入海的必经之地,是陆海相互作用的通道,陆地的物质流一水、沙、化学物质,通过这个通道输送海洋[5]。在河口和邻近海岸陆海相互作用中,河流入海物质是海岸过程的一个重要方面。据估算,每年由陆地进入海洋的物质约有85%是经河口搬运入海的,可见,河口在陆地物质入海中起着重要作用。陆海物质交汇、咸淡水混合、径流和潮流相互作用的河口地区,产生各种复杂的物理、化学、生物和沉积过程。其中,入海泥沙的变化是一个重要方面。河流入海物质在口外的扩散,形成的冲淡水飘浮在盐水层上面,形成河口锋,泥沙在河口沉积,形成三角洲。

我国主要河口与世界上其它许多河口一样都面临着入海泥沙显著减少的现象。全球入海的泥沙总量为180一240亿t/a[6],在50~80年代,我国河流每年挟带20亿t的泥沙入海,占全世界人海泥沙的10%,其中主要是黄河和长江,两大河流占80%左右。黄河过去年输沙12亿t,素以多沙称著于世。黄河在1960年由于三门峡水库截流出现第一次断流,之后,自1972年起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黄河下游断流日趋严重(图1),1997年利津水文站就断流13次,累计226天,河口330天无水沙入海。黄河的断流导致入海泥沙锐减,近几年的黄河来沙仅相当于50年代的l/60,2000年黄河入海泥沙不到2000万t。转

长江年入海泥沙在70年代以前近5亿t,近30年来入海泥沙有明显的减少趋势(图2),90年代比60年代减少了l/3,比80年代减少21%,到2000年入海泥沙为3.4亿t。而长江的入海径流50年代以来呈波动变化,并没有减少的趋势。

珠江三角洲河道大量采沙,使得入海推移质泥沙大量减少。中小河流存在同样的问题,渤海湾沿岸许多入海河流成了有河无尾的现象,如滦河入海泥沙在引滦工程后减少了95%[7];胶州湾80年代的入湾河流泥沙量仅相当于50年代的2~3%。浙江一些山区河流因上游大量用水,河口航道由河控型转变为潮控型,引起了航道的淤积。可见,目前主要因黄河、长江入海泥沙通量变异,近年我国河流入海沙量比过去减少了一半以上。

河流入海物质流是一个变数,变数的原因有自然的,有人为的,其中流域人类活动已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泥沙的变化有人为因素造成的植被破坏和恢复。中国历史时期黄土高原的植被破坏严重,水土大量流失。而近50年来,我国的森林覆盖率由1949年8.7%增加到2000年的16.55%,这有利于水土保持。我国海岸的一个主要特点是河口众多,淤泥质海岸分布广泛。近年来流域开发日益加剧,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率不断增加,高坝占世界的一半,加上跨流域的调水工程实施,对河流入海沙产生明显的改变。河流入海泥沙的改变,直接引起河口三角洲及其邻近海岸的冲淤演变。水库的建设对水起到调控作用,而对沙则起了拦截作用。目前我国大中小水库有84944座,主要集中在三大流域长江、黄河和珠江,共计占75%以上,其中长江流域就有43948座,占一半左右,黄河及华北平原9842座,占11.6%,珠江主要部分10845座,占12.8%。当务之急要考虑的问题是,即将竣工的长江三峡工程对径流的调节和泥沙的拦截;即将实施的南水北调工程,东、中、西线分别调水130一170、130~140和120一170亿方,对长江口水沙条件的改变引起的生态环境变化。我国的入海泥沙从80年代以前入海泥沙的总量近20亿t,至20世纪末降至不足10亿t,甚至可能只有5一7亿t。入海泥沙锐减带来一个新的挑战就是,河口三角洲海岸岸滩在新的动力泥沙环境条件下发生新的冲淤演变调整,过去淤涨型河口海岸,淤涨速度减缓、转化成平衡型蚀型。黄河三角洲从过去年均造陆23km2,演变为大面积的侵蚀后退,使胜利油田受到潮淹堤坍的威胁;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滨海湿地大面积丧失和滩涂资源减少。尽管近年来长江口期间带滩地保持着较高的淤涨趋势,但水下三角洲堆积速率已明显趋缓,初步研究表明,近20年长江口水下三角洲已出现大范围的侵蚀,这一问题不容忽初。

2挑战之二:入海污染物质显著增加

河流入海物质流除了淡水径流及其挟带的固体径流一泥沙外,还包括化学径流(污染物和营养盐)。入海化学径流因为人类活动而呈现恶化现状,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农田大量施肥和城市工业化发展排出的大量污水。我国的农田面源污染严重,化肥施用量与年俱增,从1978年的884万t增加到1999年的4124.3万t,20年时间增加了4倍多(图3)。近年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也十分快速,50年代我国城市化程度仅为10~12%左右。90年代中期近30%,而目前城市化程度已达36%。城市化导致城镇人口急剧增加,从而用水量也大量增加,1985年全国生活用水量仅51.9亿t,而1999年全国供水总量达467.5亿t,其中生活用水189.6亿t,生产用水236.5亿t。城市化导致了污染化,就陆地水而言,我国的水质污染非常严重。目前,我国七大水系和内陆河流约50%以上河段水质为IV类、V类或劣V类水[8]。全国1997年废污水总排放量584亿t,城镇污水排放量达584亿m3/a[9]。全国河流长度有70.6%受污染,根据10万km的评价河段,IV类以上47%,而1984年IV类以上21.8%。1999年长江总评价河段31106km,其中I类水质仅6.6%,Ⅱ、Ⅲ类水质39.5%和33.1%,IV类以上达20.8%。长江三角洲地区IV类及以上占82.5%,所以,长江口及杭州湾排海污水所引起的海水污染范围较严重。另外,人类快速增长的海洋开发利用,导致残水区域正经历废物排放、热与辐射污染、疏浚、海岸建筑、采矿和掠夺性开发的巨大影响。

由于大量污水排放入海,使得近海海域水质恶化。沿海不少河口、海湾以及大中城市邻近海域环境质量逐年下降,近海污染范围不断扩大,海域污染事件频繁发生。根据1999年全国近岸368个监测站位数据表明:我国近岸海域水质以劣IV类和Ⅱ类为主;主要污染因子是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总体上东海污染最重;其次是渤海、南海、黄海。报道称“沿大部分滨海地区,水质劣手I类海水水质标准的区域扩展至距岸10—30km,而江苏、上海、浙江以及辽东湾沿岸,已扩展至距岸120——200km处”。长江口营养盐入海通量和污染物排海量大幅增加,以致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成为我国沿海劣质水分布面积最大、富营养化多发的区域;长江口水质标准不到IV级。由于水质恶化,沿海赤潮频发。近年来,我国急速成为一个赤潮灾害多发的国家,自1972年起发生频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每年损失以10亿元计。其中东海发生频率最高,其次为黄海和渤海、南海、长江、珠江口外海域都发现了底层缺氧区。富营养化是我国近岸海域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以无机氮、无机磷为代表性营养盐在我国四个海区均严重超标,特别是在城市集中和工业化发展迅速的近岸海域。所有这些都表明,由河流入海物质通量变异引起的河口海岸带的生态安全和人类生存环境正面临严重的威胁。

3挑战之三:河口与滨海湿地丧失与修复

湿地是生命之水,是人类最重要的环境资源之一,它具有多种功能,有降减污染、改善环境的作用。它是多种野生动植物,特别是许多濒危水禽赖以生存和繁衍的场所。保护和合理利用湿地资源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的湿地面积(包括滨海、河口、河流、湖泊和沼泽)大约2500万ha,占全国国土面积的2.6%,其中河口和滨海湿地约为500万ha,是极为重要的两大生态系统。

然而,由于对湿地保护认识不够,不当的人为活动使近年来我国湿地面积迅速减少,致使湿地的生产和生态功能迅速降低,湿地生态系统正面临衰退的严重威胁。海洋环境质量公报中反映出:芦苇、沼泽、泻湖等滨海湿地丧失约50%,我国红树林从50年代的5万ha降为目前的1.5万ha,丧失70%以上,珊瑚礁由于人为开采、电厂温排水、海上倾废、透明度下降等,近十年来,近岸珊瑚礁80%遭不同程度破坏。海岸侵蚀、滩涂围里等使得滨海湿地面积减少。如黄河三角洲原生湿地总面积约4500km2,其中潮上带湿地2000km2,潮间带1000km2,潮下带1500km2。80年代以来,随着黄河断流的不断加剧,下泄泥沙的锐减,黄河三角洲原生湿地不仅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正面临新的挑战和严重威胁,而且受海水侵蚀,大面积后退,期间带湿地范围减少。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使人类认识到,破坏湿地就是破坏自己的生存环境,保护湿地就是保护人类自己。保护湿地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专门签署了湿地保护公约。1992年我国加入了国际湿地缔约国,一方面在原有基础上加强滨海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另一方面也加强了湿地的研究。目前为止,我国已经建立了各类自然保护区73个,其中国家级的18个,在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物资源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湿地保护方面有下列问题需要注意:其一,我国海岸地带变化情况差异甚大,有的是淤进海岸,有的是依退海岸,有的相对平衡,而淤进海岸有快有慢。对于不同的海岸动态,湿地保护应有所差别,因此湿地需要采取动态保护;其二,目前国际上十分重视海岸湿地的修复工作,改善海岸生态系具有的特殊功能和恢复生物的多样性。这种恢复工作也是因地而异,如美国河口修复组织制定2010年100万英亩修复目标[10],其中也包括种草和群众教育等工作。我国沿海省市实际上已在做了一些湿地修复工作,如长江口九段沙生态工程,大米草种植以及多种形态的生态工程。今后在修复工作方面需要加强深化研究,有效地组织实施。

4挑战之四:海平面上升及其影响

目前,全球性增温和海平面上升及其影响已引起了世界沿海国家的高度重视。据IPCC(1995)对过去100年的海平面评估认为上升了18cm,对全球海平面变化的预测认为2050年时将上升20cm,2100年时上升49cm[11]。根据近40多年的验潮资料分析,中国沿海海平面上升速率为1.4~2.0mm/a,与全球上升速率一致[12]。对于局部地区来讲,海平面变化更重要的是其相对变化。相对海平面上升由三个因素叠加而成:全球性(绝对)海平面上升、区域地壳下沉和抽取地下水或沉积物密实等引起的地面沉降。我国沿海,尤其是几大三角洲地区,因人为原因地面沉降严重,区域性的相对海平面上升速率远大于全球海平面的上升速率。

海平面上升对沿海地区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包括海岸侵蚀后退、沿海平原低地的淹没和沼泽化、河口和地下盐水入侵、海洋动力增强,特别是风暴潮灾加剧、海堤失效等,这将严重制约沿海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尤其对我国沿海平原海岸城市群密集的地带,威胁很大。世界半数以上海岸受到侵蚀,这其中不同程度地包含有海平面上升因素的影响。从Bruun定律可知,微小的海平面上升可引起较大的岸线后退[13]。海平面上升又为海水入侵提供了动力条件,海洋动力增强引起海岸侵蚀加剧[14]。海平面上升,滩涂地带首当其冲,据估计[15],海平面上升0.5m,滩涂将损失24%~34%,如上升1m损失44%~56%,使低潮滩转化成潮下带。虽然我国重要的平原海岸地区有海堤的保护[16],海岸线受人工约束,海平面上升无法保持原状向陆位移,但会引起海滩的下蚀,危及海堤和海港等工程设施。同时,海平面上升不仅使沿海湿地面积减少,而且湿地受海水地下入侵而加剧盐碱化。目前海岸侵蚀的各种因素中海平面上升的影响比重较小,但海平面上升的影响具有长期性、潜在性和累积性。

海平面上升范文第5篇

NO.1南极洲

消失原因温室效应导致冰川融化

消失档案

南极洲位于地球最南端,含有世界上90%的冰、70%的淡水资源,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执行董事科林・萨马海兹曾指出,如果这里的冰融化,海平面将上升63米。目前。整个南极洲的冰体正以每年约1130亿吨至2670亿吨的速度融化,并且直接威胁到企鹅、北极熊等物种的存亡。

NO.2北极冰盖

消失原因气候变暖

消失档案

由于温室效应造成全球气温升高,已经使得北极冰盖开始融化。直接冲击当地生态环境,现存的北极生物可能会逐一面临灭绝的危机。除了失去北极这两片生态宝库,冰山的融化也使得全球海平面上升,许多低洼地区的国家,如图瓦鲁、诺鲁将在数年内被海水淹没。

NO.3巴塔哥尼亚冰原

消失原因气候变暖、冰河融化

消失档案

位于南美洲大陆最南端的巴塔哥尼亚冰原,是除南极洲以外最大的冰雪覆盖区,阿根廷冰川国家公园内共有47条发源于巴塔哥尼亚。然而近年来,这里的冰河出现了大面积崩塌的现象。

NO.4奥地利基茨比厄尔

消失原因气候变暖

消失档案

作为高山速降的发源地,基茨比厄尔被人们称为“阿尔卑斯山脉的珍珠”。这里也是世界上最令人生畏的滑雪道的故乡,这些滑雪道分别位于阿尔卑斯山较低处的滑雪胜地。温度上升威胁着这些胜地的长期发展,2009年是1250年来它们遇到的最温暖的一年,它未来的命运随着不断加剧的全球变暖而成为未知数。

NO.5阿拉斯加

消失原因生态破坏、冰河融化

消失档案

跨越北极圈的阿拉斯加是美国最大的州,有“最后处女地”的封号。终年白雪覆盖的群山、壮丽的冰河峡湾,以及多样的生态环境,再加上宜人的气候,都是吸引观光游客走访阿拉斯加的原因。

人为破坏和气候变暖,正在逐渐改变阿拉斯加的生态环境。根据美国旅游部门的报告,现在每年都有数千人赶往阿拉斯加观看正在萎缩的冰河和正在解冻的冻土。

NO.6马尔代夫

消失原园地震与海啸、海平面上升

消失档案

在印度洋海域中,有着1192个珊瑚礁岛散布其中,构成了如花环一般的美丽形状――这就是马尔代夫,名字正是印地文“花环”之意,白净的沙滩、清澈的海洋、色彩丰富的珊瑚礁―一马尔代夫创造了得天独厚的热带风情,多变的海底景色,更让许多潜水迷趋之若鹜。

地球从19世纪末表面升温0.3-0.6℃,且还在持续升温中;科学家们仍无法确定海平面的升幅,但预估到2100年海平面会从0.09升至0.88米。而马尔代夫80%的陆地是低于海平面一公尺的,海平面些微的上升都是严重的威胁,许多岛屿已遭受到海水泛滥和海岸侵蚀。海平面的升幅威胁到马尔代夫的生存,这个包含近1200个小岛屿、被誉为“人间最后的乐园”的印度洋国家将在100年内变得无法居住。

NO.7意大利威尼斯

消失原因地面下沉、海平面上升

消失档案

威尼斯是世界上仅有的几个能真正被称为“独一无二”的城市之一。威尼斯最精华的建筑物在200年间鲜有改变,城市里也依然回荡着人们踩在石板路上的脚步声和船夫们的叫喊声。仅有的引擎声来自那些运送货物的货船和在各站搭载乘客的水上Bus。他拥有让全世界为之陶醉的水都景致,错综复杂的水道、建筑艺术极致的圣马可广场、华丽的面具嘉年华、大大小小的咖啡店,都是必访的迷人景点。

威尼斯与亚得里亚海仅有一道沙堤相隔,长年的水患不断冲蚀威尼斯的地基,造成地层每年下沉0.5厘米,更何况还有全球都面临的海平面上涨。如果再不加以抢救,预计威尼斯在2050年就会完全被海水淹没。

NO.8厄瓜多尔加拉帕戈斯群岛

消失原因人为破坏、水温上升

消失档案

加拉帕戈斯群岛位于厄瓜多尔西部的太平洋中,由19座火山岛屿组成。它距厄瓜多尔大陆约1000公里,是世界最宝贵的国家公园之一,以拥有巨龟等珍奇动植物而闻名,被称为“活的生物进化博物馆”。

与大堡礁的处境一样,水温上升令加拉帕戈斯群岛的珊瑚虫面临被“漂白”的威胁。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今年的《2007受威胁物种红色名录》中,珊瑚虫第一次上榜,其中加拉帕戈斯群岛的两种珊瑚虫被列入“极危”类。

NO.9乞力马扎罗山

消失原因冰河融化

消失档案

非洲第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山顶终年都覆盖着一层雪白闪亮的冰河,就像戴上一顶白色假发,是非常罕见难得的自然界奇景,游客可从肯尼血境内的安波塞利国立公园,远眺山顶上的冰河景观。

由于全球暖化,冰河与积雪已逐渐融化,预计到2020年,乞力马扎罗山就会光秃,汇集融化雪水所形成的河流将逐渐干涸,动植物也会因此死亡或迁徒他处,直接冲击国家公园的生态与观光。目前环保人士已经开始施压,希望能使工业国家减少废气排放,降低污染对生态环境的伤害。

NO.10澳洲大堡礁

消失原因气候变化、过度开发、人为破坏。

相关期刊更多

中国真菌学

CSCD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海军军医大学

现代零部件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

海洋开发与管理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自然资源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