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雪梅古诗

雪梅古诗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雪梅古诗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雪梅古诗

雪梅古诗范文第1篇

意境美,是古诗中所描绘生活画面与作者思想感情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的美,正如人们所说:“诗中有画,画中有情。”作者选取最富有特征的具体事物,或最有意义的场景,或最典型感受来言志抒情,以启发读者展开丰富的想象,领会意境与情感,并从中受到熏陶。

语言美,是指古诗的语言凝炼、生动形象,常常运用夸张、比喻、象征等多种手法再现大自然的美、社会的美和艺术的美。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等,这些诗句令人感到美不胜收。

音乐美,古诗讲究押韵和节奏。音韵和谐,节奏鲜明,所以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声声悦耳,产生了音乐美。

根据古诗的基本特点,我们在教学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运用诗中的“实景”,引导学生感受古诗“意境”美

黑格尔认为,在艺术创造里,心灵方面和感性方面必须统一起来;感性的东西是经过心灵化的,心灵的东西也借着感性化加以显现。古诗中这种经过作者心灵化之后表现于作品中的东西也就被称之为它的意境了。下面我以唐朝杜牧的《寄扬州韩绰判官》加以分析。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相传扬州有二十四桥,一桥一景,各具特色,美不胜收;又一说二十四桥即吴家桥,古时有二十四位美女亭亭玉立在桥上吹箫,因此得名。诗人杜牧“十年一觉扬州梦”,离开之后,仍然魂牵梦绕。他以调侃的口吻,询问在扬州为官的友人韩绰,在这秋深月明之际,你是否在与你的某个或是诸位红颜知己们在吹箫按曲呢?将想象中的情景与古时的传说巧妙地重叠在一起,令人仿佛见到月上中天,晚风习习,吹箫的美人冰清玉洁,风情万种,依稀听到悦耳的箫声如泣如诉,飘散于月光如水的南国秋夜,简直是梦里江山……诗境空灵虚幻,美妙绝伦。即使是没有去过扬州的人们,读到此诗,也定然会在脑海中浮想联翩。

从对这首诗的分析不难看出,诗歌“意境”的创造带有很强的主体色彩,它是对现实世界的一个超越,因此显得更加虚灵化。

二、指导学生推敲诗中的字词,让学生品味古诗语言美

古诗语言凝练概括,含义丰富深刻,在教学中应注意从形象美、凝练美这两方面加以引导。

古诗语言的形象美,多表现在对色彩的运用。在古诗中,色彩的选择搭配对比,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如骆宾王孩提时所作的那首脍炙人口的《鹅》: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学生闭上眼睛,脑海里就会浮现出这样的画面:一弯清澈见底的池塘,几只浮云般的白鹅,仰天长鸣,红色的鹅掌拨动着绿水,构成了一幅色彩明丽的群鹅戏水图,且声(歌)色(白,绿,红)形(曲项,浮)俱佳。读这首诗,我们不能不对骆宾王小小年纪就具备这样的感知与表达能力表示惊叹。

古诗语言的凝练美表现为内蕴丰富,言简意赅。为达到字字珠玑的境界,他们可谓呕心沥血。卢延让的“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贾岛的“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等都是古人炼字的明证。下面以柳宗元的《江雪》略加分析: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诗人以寥寥二十字,在“千山”“万径”的寥廓空旷之中画一“蓑笠翁”,在“绝”“灭”的死寂冰冷之中着一“钓”字,使全诗景中有人,静中有动,向我们展示了天地间的纯洁寂静,渔家生活的凄冷孤寂,渔翁性格的孤标独傲。再联系该诗写作背景我们可以得到更多信息:王叔文的政治改革失败以后,柳宗元也被从政治权利的中心抛了出来,在荒凉偏僻的南方,开始了漫长的流贬生涯。精神无限抑郁的他借描写山水景物,借歌咏隐居于山水之间的渔翁,来寄托自己清高孤傲的情感,抒发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闷和苦恼却也合乎人之常情。因此,在那一片寒冷中,不惧皑皑白雪,忘掉世间一切,专致垂钓,心体俱孤,性高情傲,凛然不可犯的渔翁,不正是他自己真实形象的写照吗?一首二十字的小诗,竟然蕴涵了如此多的信息,我们不能不惊叹古诗语言的凝练。

三、指导感情朗读,让学生体会古诗音乐美

诗和音乐像一对孪生的姐妹,从诞生之日起就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节奏是形成音乐美感的重要因素,它能给人以和美感。古诗的节奏美不仅表现于节奏本身,更重要的是在内容表现上,这一形式就成为“起赋”与定性作用的统一,使抒情性与音乐性相映生辉,相得益彰。

下面以唐代大诗人孟浩然的《春晓》为例来解析古诗的节奏美。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首诗描绘了春天早晨的图景,表达了诗人热爱春天、珍惜春光的美好心情。读时要注意:这首诗是二三句型,韵为“ao”,韵脚是“晓、鸟、少”。其中的不确定语气为“不觉晓、知多少”,“闻啼鸟,风雨声”是表示音响的词语,读时要加以发挥。

雪梅古诗范文第2篇

教材分析

本课剪纸故事是融剪、刻、说为一体的剪纸课,表现内容为人物,表现形式是非对称性的独立纹样。剪纸故事要求学生大胆地直接剪出人物外形,用刀刻划出人物细节,并将剪、刻完成的人物形象经组合粘贴在一起编成故事说一说。剪纸故事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利用剪纸的形式,表达生活中自己熟悉的事情和了解的故事,借以抒发内在蕴涵的情感,同时通过对剪纸这种独特形式的学习来和民族艺术更为贴近。

本课采用了大量的学生作业,都是学生课堂即兴所作,内容表现出儿童的生活和情感。对学生来说,更具有亲近感。这些剪纸人物造型大胆简练,对于美术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也很具启示性。

教材中安排了制作步骤、小提示,可方便学生的自主学习。教材中还呈现了一组人物所用的道具,学生在制作相关人物时可以用这些道具来搭配,借助于道具所体现的工具特点将有助于确认表现剪纸人物的身份。

学习屋中选用了民间剪纸作品《老鼠上灯台》。学习屋的内容旨在激发学生了解剪纸艺术的兴趣,可让学生由此出发,在课后利用互联网及图书馆的资源,深入对剪纸艺术的认识。

教学目标

1.掌握剪、刻人物的基本方法和步骤,发展动手能力。

2.了解剪纸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3.锻炼语言组织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思路

本课学习内容为剪纸人物,不但要剪出人物的造型,还要能在此基础上挑选合适的人物经组合构成新的画面并编辑成有趣的小故事。

本课学习重点和难点在于让学生随意剪出人物的外形,这一点对于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应该让学生抛开对称规则,依靠视觉平衡和对人物形态比例的基本了解,按自己的意愿剪,尽量做到自然、流畅。

人物内部挖剪也有较大难度,可改剪为刻,用刻刀加工细部,可获得剪刀无法比拟的优势。启发学生用刻刀(或裁纸刀)进行剪影的刻划,如刻出人物的五官、服装上的花纹图案等。学生可能首次使用刻刀,教师可以先安排一些刻纸小训练,如:在其他纸上练习刻画直线和弧线。让学生能了解和适应刻刀工具,做到刻得干净利落,随心所欲。并提醒学生使用刻刀时要注意的安全问题。

在剪刻出两三个人物后,让学生根据所剪刻人物的动态神情,将这些人物之间进行联想和组合构图,还可根据需要适当添剪背景、道具,编成一个故事。组成故事画面,是人物剪纸的延伸。贴好后,对大家说一说这个故事,学生一般都饶有兴趣地用这种方法来介绍自己的作品。

也可让两个学生合作,将两人所剪的人物组合在一张画面上,再根据画面所构成的效果编故事,两人之间互相说一说这个故事。这样,加强了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丰富了本课的学习内容。

在评价过程中,可对学生的剪纸人物作业和学生所编的故事进行双重评价,评价应贯穿于整个课堂的初始阶段、深入阶段和终结阶段,教师可对学生积极尝试剪制的学习热情加以肯定,表扬并保护学生的参与意识,鼓励学生动手尝试。在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将评价标准侧重于创造性和个性,看内容是否有情趣,是否显示出对周围事物的留意与好奇,是否有一定的想像和个性成分。

教学选择

本课所要使用的学具如剪刀、胶水、彩色纸等,比较容易准备。在条件较差的地方也可以选用单色纸完成作业,应予注意的是所剪作业用纸应与背景衬底用纸有一定的层次区分,以便画面形象变得鲜明饱满。

根据学生学习程度的差异和教学时量限制,可以一人单独完成剪纸故事的作业,也可以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由两个人共同完成一幅剪纸故事的作业,还可以采用分组合作编制作业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

教学建议

1.教师应提示学生随手剪的时候注意手随心动,心中应想着要表现的人物的动态和特征。可以从头,也可以从脚,或者是自己想开始的任何部位开始剪。

2.剪完人物外形之后再剪刻出人物的细节,例如:眼睛、发型、衣服的花纹等等。让学生尝试用刻刀,要使用垫板。教师示范刻刀的用法,并提醒学生注意安全。可以用对折后剪的方法,也可以用剪刀凿穿后剪的方法。

3.粘贴可以采用局部点粘,即在剪出人物的适当部位,涂少量胶水即可,但要注意贴得平整、洁净。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老师准备了一段特别的故事,听完请想想,它特别在什么地方?

2.教师口述“我和妹妹去公园喂鸽子”故事。 (画面)

教师讲述故事,课件出示画面。

二、故事交流

1.在你的身L或者你的身边曾经发生过有趣的故事吗?

2.先在小组交流,再由组长用3~5句话写下来。

文字草稿

三、讨论、演示分工合作过程

1. (从各小组中挑出一个典型故事)清三位同学来跟老师合作示范。

2.先分工再进行组合。 (学生讨论怎么分工)

3.教师示范剪刻步骤。

①随意剪出外形。

②剪或刻出人物的细节、花纹。

在这些民间剪纸作品中,你比较喜欢哪一张的细竹和花纹的处理?花纹有什么特点?(课件出示民间剪纸作品)中闽民间剪纸最常用的花纹就是锯齿纹和月牙纹。 (课件出示)

③组合粘贴。

准备粘贴了,你想怎么贴?怎样贴才会又快又平整呢?——胶涂在底纸上。

出示几个剪纸人物,你能给他们编个故事吗?

④添加道具。

故事“剪”完了吗?还有什么需要补充、完善的?——添加背景、道具等。 (课件出示剪纸道具)

教师在投影仪下示范剪出外形,

课件出示:游戏。

教师投影仪下示范刻出 花纹

课件出示:民间剪纸作品,并放大作品进行分析。

出示剪纸人物范图

课件出示:剪纸道具

四、欣赏:

剪纸故事作品

1.讨论评议

完成创作的同学将作业贴至本组展示板L,可自由欣赏各组作业,并与身边的同学说一说,评一评.

2.评述作品。

请几位同学说说刚刚评议的内容。

展示板展示作业

五、学生合作完成剪纸故事展示、总结

1.学生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2.你喜欢哪个故事,为什么?

雪梅古诗范文第3篇

所周知,用语言塑造的文学形象并不能直接作用于人的视觉、听觉和嗅觉,因此要体现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就要充分感悟诗中的意境,通过对每一句诗的精确领悟,进而在脑海中想象出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只有凭借学生的生活经验,串联比较、动之以情,作品中所描绘的事物才能“再现”。例如在李白的《独坐敬亭山》这首诗中,全诗20个字没有像绘画、舞蹈和雕塑那样有具体、生动的直观形象,若想把这些语言文字在小学生的头脑中转化成鲜活的图画,就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设置情境,调动想象力进行形象的再创造:天上的鸟儿怎么了?天空的白云怎么了?这些由教师串讲,学生才得以复现眼前的景物,而“众鸟”“孤云”为什么会厌弃诗人远去呢?这就要着力诱使学生展开联想了:诗人在敬亭山游览静观长久,独坐无语,连鸟儿高飞、白云飘去也毫无在意,这是为何?对这两句的形象解释,要给学生在感情基调上以孤独、寂寞的感觉。“尽”“闲”两个字,把学生引入一个“静寂”的境界。诗句中“动”中有“静”,不托景联想,就不能境界全出。如果说前两句要引导学生想象感受孤独之感,那么后两句则要启迪学生想象出物我相知,诗人与敬亭山互为知己的境界,我静静凝视着山,觉得山也在看着我,好像在互相交流,彼此总是看不够。此时此刻,我的心里似乎只有那座敬亭山了。诗人以丰富奇特的想象,“言有尽而意无穷”地留下“空白状态”由读者来添补,这样才能发挥更好的审美作用。“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在这静坐不动的画面背后,隐藏着另一个画面:诗人当时颠沛流离,尝尽辛酸,无依无靠,寄情于大自然,以山为伴,寻找安慰。这虚实相生、显隐相替、相互映衬的意境,教师要用多媒体、介绍生平等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审美想象,才能填充这些“空白”。不启发联想和想象,不进行创造性的教学实践,仅仅依靠词句的抽象诠释,笼统地表情达意,审美教育目的是难以达到的。

二、依据诗歌是情感与认识相融合的特点进行审美教育

情感性是美育的最显著特征,也是诗歌最突出的特征。所以教师对古诗的教学,也要抓住情感这个关键。例如杜甫的《春夜喜雨》一诗,全诗不见一个“喜”字,却也处处充盈喜意,一、二两句中的“知”和“乃”字,用得恰到好处,诗人喜雨的心情跃然纸上。三、四两句,“潜”字和“细”字都用得生动、传神,最后六句集中写“夜雨”。教师要充满感情,声情并茂地把诗人流离转徙开始在成都草堂定居两年亲自耕种、与民交欢、钟情春雨的感情传达给学生,使之与诗人的感情产生共鸣。美与情感相伴相随,从本质上说,美育即是情感教育。美育一方面能使学生达到“情动而辞发”;一方面又是对学生进行德育与智育的方法。在《竹石》这首诗中,诗人巧借岩竹表现出刚正不阿、铁骨铮铮的骨气,也是对阿谀奉承、溜须拍马等俗见的藐视。因此对诗中的“咬定”一词分析就要充满感彩;“千磨万击”写出竹子坚韧无畏,从容自信的神态,这也是作者不畏权贵、嫉恶如仇的化身,只有如此浸染感情的分析,才能赋予古诗字、词、句教学以美的感受、欣46页)赏和创造。

三、围绕诗歌愉悦性与理性相统一的特点进行审美教育

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美育占有重要地位。美育具有愉悦性,学习、欣赏古诗,除了接受理性的教育之外,更主要之处还在于古诗能给人轻松、愉悦的感染力。审美是一件非常轻松、愉悦的事情,总是在美好的事物中进行,没有半点牵强,完全是解放的、自由的。翁卷的《乡村四月》细腻传神地描绘了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绿原、白川、子规、烟雨,这些色彩明亮的景物交相辉映,令人应接不暇,美不胜收。“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在这两句中,诗人着力抓住这些景物,静动结合,给人一种无尽的享受。体悟这些诗句,要诱使学生展开想象,美丽的江南水乡到处是一片片欣欣向荣的景象,置身其中,如在画中游玩,欣喜之情油然而生。而在后两句诗中,诗人紧紧抓住了在田间辛勤劳作的农民形象来描绘。这与前两句交相呼应,给人以审美感受。理解了这些深层的内涵,学生会流连在江南水乡里,尽情品味草木茂盛、波光粼粼、烟雨蒙蒙、采桑插秧的乡村风光,舒缓了心绪,荡涤了心灵,愉悦了身心。内容与形式既辩证又统一。古诗的美育除了内容美之外,也有形式美。古诗的形式美是由语言、韵律、节奏等综合而成的一种表现形态美。教学中教师必须体系掌握,否则就难以得心应手。

总之,古诗的美寓于形象之中,古诗的美寓于情感之中,古诗的美寓于愉悦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古诗文中充分感悟其特有的魅力,逐步培养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作者:陈钢强 单位:莆田市实验小学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韩利卿.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的几点尝试[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8(10).

雪梅古诗范文第4篇

[关键词]古诗词 低年级 兴趣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8-042

古诗词是中国灿烂文化的瑰宝,它语言精练、意蕴含蓄、意境深远、格律工整,魅力无限。古诗词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基于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善于发现、想象丰富的特点,在古诗词教学的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能主动去学习古诗词,传承中华文化。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大胆探索,尝试让学生“眉飞色舞”学习古诗词,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

一、 “眉”――让学生高高兴兴学诗文

经典古诗词字句凝练、音韵优美、意境深邃。要让学生喜欢上它还要靠教师的精心指导。对小学生古诗词的学习指导,要从读开始。对学习的每一首诗词,先要让学生反复地朗读,体会诗词的意境。这样,学生就会慢慢地体会诗词的含义。接着,教师再引导学生分析诗词的结构,让学生根据诗词的写作背景去进一步领会诗词的含义,带着情感朗读古诗词。例如,在学习《江南・江南可采莲》这首古诗时,教师不要急于讲解诗词的含义,可以组织学生反复朗读。随着朗朗上口的朗读,学生情感投入其中,就不由自主地舞动身子,仿佛自己就是诗中那自由穿梭嬉戏于莲叶间的鱼儿,或东,或西,或南,或北,学得不亦乐乎。随着各种感官的开放感受,学生学得自由,学得更主动、有趣。

二、“飞”――驰骋想象读古诗

古诗词是我国文学作品的典范,它的最大特点是语言精练,寓意深刻。学习古诗词就是学习语言的典范,这对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有着无与伦比的作用。在教学古诗时,一定要让学生在思中读、在读中思,这样才能读有所得、读有所获,才能真正做到有感情地诵读。因此,理解诗词的含义可以更好地阅读古诗词。朗读是理解的基础。只有反复的朗读,才能慢慢地理解诗词的意境。理解又是深入朗读的前提条件。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理解诗词含义,让他们用心感受经历了几千年积淀的古诗文的魅力,感受它的博大精深。

三、“色”――巧用色彩明诗意

宋代坡有“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之论,他评唐代王维的诗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样的评价影响深远。中国的许多大画家都依诗作画,不少大诗人也为画题诗,他们是画家,也是诗人。诗人追求诗中有画的意境,而画家则追求画中有诗的情感。因此,细品每首诗,我们不难发现:一首好诗犹如一幅好画,一幅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艺术画。它引人入胜,使读者浮想联翩。儿童是通过形象来认识事物、认识世界的。因此,每到合适之时,我总是引导学生动手画画、填色、拼图……巧用色彩明诗意,往往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如《青松》――“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是一首现代诗,诗中“高洁”一词是难点。体会青松坚强、纯洁的高尚品格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的确不容易。对此,教师引导学生想象作画:请大家展开丰富的想象,画一画雪化后的青松。学生通过大胆的想象,信手涂鸦,并交流自己的想法:“你们看,我画的雪化后的青松更翠绿了,好像更加精神焕发了。”“大雪仿佛给我笔下的青松洗了个澡,雪后的青松更挺拔了,更苍翠了。”……通过想象画画,通过色彩对比,学生自己轻松地意会了“高洁”一词的含义。不用字字到位,但求心领神会,用“画”诠释了“诗”,难道这不是成功的学习吗?

四、“舞”――让学生动情学诗文

有人戏称“古诗词是古代文人的心绪表”。“诗言志”,诗词往往是诗人借物抒情、借境言志、借事托怀的工具和表现。诗人的心境决定诗词的意境。由此,在教学杜甫的《绝句・迟日江山丽》一诗时,我让学生聆听《春之声》的轻音乐,不着痕迹地引领学生走进诗中练说:

春天来了,万事万物显得更美丽了!你看,_____;你听,_____;你闻,_____。

在学生流连于诗中美景时,我又引导学生走出这首诗,走进更为广阔的春天的大自然,以同样的句式感受春意,欣赏杜甫的这首千古绝句。这样,他们用想象与感受丰富了自己的体验,丰满了古诗的意境。

雪梅古诗范文第5篇

一、反复吟诵,品味古诗的语言美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古诗是用最精粹的语言写成的。因此,在古诗教学中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美,对于理解古诗的思想内容和写作艺术,以及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古诗的语言美,主要是指语言的精确美、凝练美。每首古诗的字数有限,因而诗人十分讲究用词的精当确切、凝练含蓄,有时一字一词都包含极丰富的内容。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绿”字是吹绿的意思,是使动用法,精当确切,用得绝妙。传说王安石为用好这个字改动了十多次,从“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动词中最后选定了。一个“绿”字表现春天到来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景物变化,是多么传神。

古诗的语言美,还指语言的音乐美。原始诗歌是原始人类在劳动过程中,为协调劳动节奏和激发劳动热情的歌唱。它合乎乐曲的韵律、节奏,讲究韵脚的合辙、平仄的搭配,以及字数、句数的整齐、均衡。因此,凡称诗,即便不唱,诵读起来也朗朗上口,铿锵有声,自然而然地产生乐感,让人感受到悦耳顺畅的音韵美,均匀和谐的节奏美。节奏划分各不相同,古诗语言就显示出一种疏密相间、缓急交替、整齐匀称的节奏美。

古诗的语言美,也表现在语言风格的多样性上。不同的作品或不同的诗人,表现出不同的语言风格。如李白诗歌的豪放,杜甫诗歌的现实,白居易诗歌的通俗等,显示出古代诗人语言的不同风格之美。

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感受和理解古诗的语言美呢?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出诗歌的音乐美、节奏美,然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自己动手通过查阅资料弄懂诗中的词义、句意,正确理解诗的内容和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最后指导他们反复吟诵,进一步感受古诗的语言美。

二、读诗作画,再现古诗的画面美

诗与画之所以能够相通,是因为两者有某些共同的审美特性,如诗与画都具有色彩美、结构美、韵律美、意境美,等等。因此,唐宋许多著名诗人的诗句常常被入选作绘画的题材。从小学教材中所选的古诗看,其中不少堪称‘恃中有画”的名篇。如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自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诗中深秋的高山,弯弯曲曲的石径,缥缈的白云,若隐若现的人家,红得似火的枫林,构成了一幅清新明丽的深秋山野图。

古诗的语言极为精炼,教师必须抓住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把“诗”与“画”,结合起来教学,通过作画,具体而形象地再现古诗中的画意,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从而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古诗的画面美。读诗作画,可以采用以下几种形式。

1.教师作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诗意,用简笔画的形式一次性或逐步再现诗的画面,帮助学生感受诗的画面美,加深对诗的理解。如在教学《小儿垂钓》一诗时,我将一幅小儿垂钓图用简笔画勾勒出来,展现在学生面前,在观察图画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理解诗句。诗画结合,一个天真活泼、聪明伶俐的可爱的儿童形象,在学生的心目中就活起来了。

2.师生同画。在初步了解诗意的基础上,教师和学生共同作画,把无形的语言变为直观的画面,感受诗的画面美。如《望庐山瀑布》一诗的教学,师生分三步读诗作画。第一步,我在解题时,边讲边画出诗人李白仰望瀑布的简笔画,让学生一开始就进入诗境;在头脑牛形成清晰的形象。第二步,读完第一、第二句诗后,我让学生想象诗的意境,添画“香炉峰”、“生紫烟”、“瀑布挂前川”,突出瀑布的背景美。第三步,读三、四句诗后,为了突出“飞流直下”的气势,我在学生画的瀑布上用粉笔横着由上往下添上有力的几笔,让学生感受瀑布的动态美。

3.学生自画。在教学中,我常常引导学生在把握诗意之后,展开想象,在头脑中形成画面,再独立画出诗意。如杜甫的《绝句》一诗:“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全诗一句一景,合起来宛如一幅浑然一体的画卷。其中对景物色彩的描绘有鹂之“黄”,柳之“翠”,鹭之“白”,天之“青”学生只有在充分把握诗意的基础上,才能独立地画出奇的意境。

三、启发想象,领悟古诗的意境美

意境,是创作者的审美体验,情感与经过提炼、加工后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种艺术境界。入境,是读古诗的根本。在古诗学习中,教师应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领悟古诗中的意境美。

相关期刊更多

山东蔬菜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

诗刊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作家协会

中国处方药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