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雪梅古诗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意境美,是古诗中所描绘生活画面与作者思想感情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的美,正如人们所说:“诗中有画,画中有情。”作者选取最富有特征的具体事物,或最有意义的场景,或最典型感受来言志抒情,以启发读者展开丰富的想象,领会意境与情感,并从中受到熏陶。
语言美,是指古诗的语言凝炼、生动形象,常常运用夸张、比喻、象征等多种手法再现大自然的美、社会的美和艺术的美。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等,这些诗句令人感到美不胜收。
音乐美,古诗讲究押韵和节奏。音韵和谐,节奏鲜明,所以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声声悦耳,产生了音乐美。
根据古诗的基本特点,我们在教学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运用诗中的“实景”,引导学生感受古诗“意境”美
黑格尔认为,在艺术创造里,心灵方面和感性方面必须统一起来;感性的东西是经过心灵化的,心灵的东西也借着感性化加以显现。古诗中这种经过作者心灵化之后表现于作品中的东西也就被称之为它的意境了。下面我以唐朝杜牧的《寄扬州韩绰判官》加以分析。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相传扬州有二十四桥,一桥一景,各具特色,美不胜收;又一说二十四桥即吴家桥,古时有二十四位美女亭亭玉立在桥上吹箫,因此得名。诗人杜牧“十年一觉扬州梦”,离开之后,仍然魂牵梦绕。他以调侃的口吻,询问在扬州为官的友人韩绰,在这秋深月明之际,你是否在与你的某个或是诸位红颜知己们在吹箫按曲呢?将想象中的情景与古时的传说巧妙地重叠在一起,令人仿佛见到月上中天,晚风习习,吹箫的美人冰清玉洁,风情万种,依稀听到悦耳的箫声如泣如诉,飘散于月光如水的南国秋夜,简直是梦里江山……诗境空灵虚幻,美妙绝伦。即使是没有去过扬州的人们,读到此诗,也定然会在脑海中浮想联翩。
从对这首诗的分析不难看出,诗歌“意境”的创造带有很强的主体色彩,它是对现实世界的一个超越,因此显得更加虚灵化。
二、指导学生推敲诗中的字词,让学生品味古诗语言美
古诗语言凝练概括,含义丰富深刻,在教学中应注意从形象美、凝练美这两方面加以引导。
古诗语言的形象美,多表现在对色彩的运用。在古诗中,色彩的选择搭配对比,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如骆宾王孩提时所作的那首脍炙人口的《鹅》: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学生闭上眼睛,脑海里就会浮现出这样的画面:一弯清澈见底的池塘,几只浮云般的白鹅,仰天长鸣,红色的鹅掌拨动着绿水,构成了一幅色彩明丽的群鹅戏水图,且声(歌)色(白,绿,红)形(曲项,浮)俱佳。读这首诗,我们不能不对骆宾王小小年纪就具备这样的感知与表达能力表示惊叹。
古诗语言的凝练美表现为内蕴丰富,言简意赅。为达到字字珠玑的境界,他们可谓呕心沥血。卢延让的“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贾岛的“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等都是古人炼字的明证。下面以柳宗元的《江雪》略加分析: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诗人以寥寥二十字,在“千山”“万径”的寥廓空旷之中画一“蓑笠翁”,在“绝”“灭”的死寂冰冷之中着一“钓”字,使全诗景中有人,静中有动,向我们展示了天地间的纯洁寂静,渔家生活的凄冷孤寂,渔翁性格的孤标独傲。再联系该诗写作背景我们可以得到更多信息:王叔文的政治改革失败以后,柳宗元也被从政治权利的中心抛了出来,在荒凉偏僻的南方,开始了漫长的流贬生涯。精神无限抑郁的他借描写山水景物,借歌咏隐居于山水之间的渔翁,来寄托自己清高孤傲的情感,抒发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闷和苦恼却也合乎人之常情。因此,在那一片寒冷中,不惧皑皑白雪,忘掉世间一切,专致垂钓,心体俱孤,性高情傲,凛然不可犯的渔翁,不正是他自己真实形象的写照吗?一首二十字的小诗,竟然蕴涵了如此多的信息,我们不能不惊叹古诗语言的凝练。
三、指导感情朗读,让学生体会古诗音乐美
诗和音乐像一对孪生的姐妹,从诞生之日起就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节奏是形成音乐美感的重要因素,它能给人以和美感。古诗的节奏美不仅表现于节奏本身,更重要的是在内容表现上,这一形式就成为“起赋”与定性作用的统一,使抒情性与音乐性相映生辉,相得益彰。
下面以唐代大诗人孟浩然的《春晓》为例来解析古诗的节奏美。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首诗描绘了春天早晨的图景,表达了诗人热爱春天、珍惜春光的美好心情。读时要注意:这首诗是二三句型,韵为“ao”,韵脚是“晓、鸟、少”。其中的不确定语气为“不觉晓、知多少”,“闻啼鸟,风雨声”是表示音响的词语,读时要加以发挥。
一、观色――反复诵读,感知音韵美
优秀的诗词作品,读起来抑扬顿挫,听起来韵味无穷,这是因为它具备了音韵之美。古诗的音韵美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节奏之美。从字数上来说,古诗以五言和七言居多,按“二三”和“二二三”的停顿法就能读出朗朗上口之感。二是押韵之美。同韵部的字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复构成了声音的回环之美。三是平仄之美。平仄两类声调的交错使用,使全诗音节显得丰富而有变化,读起来声调高低间隔,婉转之感油然而生。四是对仗之美。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就属工对,两句互相映衬补充、烘托渲染,产生了一种对称的形式美。
好比赏花,第一眼涌入眼帘的即是花的色彩,我们学古诗,首先接触它,就是朗读,一首诗读来朗朗上口,就对上了味。所以,感受古诗音韵美的最好办法就是诵读。或急或缓,或抑或扬,或长或促,或高或低,声声朗读都在诠释着古诗之美。课堂上,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必能Я煅生穿越时空,似乎诗人就在自己身旁,从而激起学生内心“我也想来读一读”的愿望。踩着节奏,我们可以带着渐入佳境之感反复吟咏三至五遍,而后熟练,便能师生对读、男女生赛读,看谁能带着自己的感觉入情入境地读。在一遍遍、一层层的吟咏中,学生已经读懂了某些内容,于是可以互相交流所得,在相互的启迪中,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的理解也愈发深刻,此时再次朗读,定能找到与初读时完全不一样的感觉。最后,我们可以在一片此起彼伏的自由朗读声中,达到熟读成诵的境界。
二、察态――合理想象,体会画面美
诗歌之美,音韵仅为表层。苏轼曾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歌中的画面美,犹如花之风姿,动静各有其味,很值得细赏。诗是有色彩的。你瞧,“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翠”是新绿,“黄”是暖意,“青天”开阔,“白鹭”自由,好一幅明媚秀丽的春景,好一片早春生机之盛。诗是有形状的。
如何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之画面美呢?首先是想象。我们可以让学生边读边想,边听边想,也可以边思考边想。让他们多联系自己见过的形象和已有的经验,在脑海里勾画再现诗歌描绘的画面,与作者、与文本对话,完成对诗歌的再创作。其次,在古诗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把文本、音乐、画面等综合性的教学资源带给学生,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古诗里的画面,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情感体验和审美经验。最后,我们还可以让学生画一画古诗,或者把古诗改写成一个小故事,通过这样的活动引导学生学会欣赏,懂得用自己的方式走进古诗,让古诗里丰富的形状与色彩、动景与静景以独特的方式浸润到每个学生的心里。
三、闻香――深入探求,领悟意境美
1.抓住意象,领会主旨
在诗歌发展过程中,许多事物被诗人赋予了某种特定的内涵,这就是意象。梧桐凄苦,西风落寞;杨柳示别离,圆月表思乡;落叶常随失意,松竹暗喻人格;流水东去象征时光流逝,白云苍狗实乃世幻……所以,我们可以教给学生从意象入手来阅读和分析诗歌的方法,以把握整首诗的感情基调和主旨。
2.含英咀华,融入意境
除了从整体上去把握诗的感情,教师还应教会学生从具体的语言文字出发,抓住关键的词句,体会诗中的意境。
3.联系背景,达到共鸣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在诗人眼中,连盛开的花儿也会落泪,鸟儿的鸣啭也令诗人心悸,实在有违常理,但我们只要联系当时“安史之乱”的背景就不难体会战争之乱给诗人带来的巨大伤害了。再如曹操的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乍看似乎是失意之辞,深入下去,方知作者招贤纳土的急切心情和统一中国的宏伟理想。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联系背景,深入探求作品深邃的思想,从而引发共鸣。
参考文献:
所周知,用语言塑造的文学形象并不能直接作用于人的视觉、听觉和嗅觉,因此要体现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就要充分感悟诗中的意境,通过对每一句诗的精确领悟,进而在脑海中想象出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只有凭借学生的生活经验,串联比较、动之以情,作品中所描绘的事物才能“再现”。例如在李白的《独坐敬亭山》这首诗中,全诗20个字没有像绘画、舞蹈和雕塑那样有具体、生动的直观形象,若想把这些语言文字在小学生的头脑中转化成鲜活的图画,就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设置情境,调动想象力进行形象的再创造:天上的鸟儿怎么了?天空的白云怎么了?这些由教师串讲,学生才得以复现眼前的景物,而“众鸟”“孤云”为什么会厌弃诗人远去呢?这就要着力诱使学生展开联想了:诗人在敬亭山游览静观长久,独坐无语,连鸟儿高飞、白云飘去也毫无在意,这是为何?对这两句的形象解释,要给学生在感情基调上以孤独、寂寞的感觉。“尽”“闲”两个字,把学生引入一个“静寂”的境界。诗句中“动”中有“静”,不托景联想,就不能境界全出。如果说前两句要引导学生想象感受孤独之感,那么后两句则要启迪学生想象出物我相知,诗人与敬亭山互为知己的境界,我静静凝视着山,觉得山也在看着我,好像在互相交流,彼此总是看不够。此时此刻,我的心里似乎只有那座敬亭山了。诗人以丰富奇特的想象,“言有尽而意无穷”地留下“空白状态”由读者来添补,这样才能发挥更好的审美作用。“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在这静坐不动的画面背后,隐藏着另一个画面:诗人当时颠沛流离,尝尽辛酸,无依无靠,寄情于大自然,以山为伴,寻找安慰。这虚实相生、显隐相替、相互映衬的意境,教师要用多媒体、介绍生平等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审美想象,才能填充这些“空白”。不启发联想和想象,不进行创造性的教学实践,仅仅依靠词句的抽象诠释,笼统地表情达意,审美教育目的是难以达到的。
二、依据诗歌是情感与认识相融合的特点进行审美教育
情感性是美育的最显著特征,也是诗歌最突出的特征。所以教师对古诗的教学,也要抓住情感这个关键。例如杜甫的《春夜喜雨》一诗,全诗不见一个“喜”字,却也处处充盈喜意,一、二两句中的“知”和“乃”字,用得恰到好处,诗人喜雨的心情跃然纸上。三、四两句,“潜”字和“细”字都用得生动、传神,最后六句集中写“夜雨”。教师要充满感情,声情并茂地把诗人流离转徙开始在成都草堂定居两年亲自耕种、与民交欢、钟情春雨的感情传达给学生,使之与诗人的感情产生共鸣。美与情感相伴相随,从本质上说,美育即是情感教育。美育一方面能使学生达到“情动而辞发”;一方面又是对学生进行德育与智育的方法。在《竹石》这首诗中,诗人巧借岩竹表现出刚正不阿、铁骨铮铮的骨气,也是对阿谀奉承、溜须拍马等俗见的藐视。因此对诗中的“咬定”一词分析就要充满感彩;“千磨万击”写出竹子坚韧无畏,从容自信的神态,这也是作者不畏权贵、嫉恶如仇的化身,只有如此浸染感情的分析,才能赋予古诗字、词、句教学以美的感受、欣46页)赏和创造。
三、围绕诗歌愉悦性与理性相统一的特点进行审美教育
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美育占有重要地位。美育具有愉悦性,学习、欣赏古诗,除了接受理性的教育之外,更主要之处还在于古诗能给人轻松、愉悦的感染力。审美是一件非常轻松、愉悦的事情,总是在美好的事物中进行,没有半点牵强,完全是解放的、自由的。翁卷的《乡村四月》细腻传神地描绘了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绿原、白川、子规、烟雨,这些色彩明亮的景物交相辉映,令人应接不暇,美不胜收。“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在这两句中,诗人着力抓住这些景物,静动结合,给人一种无尽的享受。体悟这些诗句,要诱使学生展开想象,美丽的江南水乡到处是一片片欣欣向荣的景象,置身其中,如在画中游玩,欣喜之情油然而生。而在后两句诗中,诗人紧紧抓住了在田间辛勤劳作的农民形象来描绘。这与前两句交相呼应,给人以审美感受。理解了这些深层的内涵,学生会流连在江南水乡里,尽情品味草木茂盛、波光粼粼、烟雨蒙蒙、采桑插秧的乡村风光,舒缓了心绪,荡涤了心灵,愉悦了身心。内容与形式既辩证又统一。古诗的美育除了内容美之外,也有形式美。古诗的形式美是由语言、韵律、节奏等综合而成的一种表现形态美。教学中教师必须体系掌握,否则就难以得心应手。
总之,古诗的美寓于形象之中,古诗的美寓于情感之中,古诗的美寓于愉悦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古诗文中充分感悟其特有的魅力,逐步培养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作者:陈钢强 单位:莆田市实验小学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韩利卿.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的几点尝试[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8(10).
一、由诵入诗,培养学生的语言感觉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诗词的学习离不开大量的背诵和记忆,诵读古诗词是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培养学生语感最基本的途径,新课标也规定,学生须背诵优秀古诗文240篇(段)。当然,我们强调背诵古诗词,应该采用多种方法,例如一些简单的、琅琅上口的古诗词,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诵读和品味古诗词的美;若是遇到晦涩难懂的古诗词,教师在学生背诵前,可以指导学生对古诗词中的疑难词句进行适当的解读,即从理解古诗词着手,切记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不可取。
明代著名的理学家朱熹曾经说过:“大抵观书先须熟读臾,使其言皆若处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即是说学生在熟读古诗词的同时,还要认真思考感悟其中的内涵,心口一致,才能领会到古诗词中的神韵,才会有所收获。在我的教学过程中,我尤其重视学生对经典的诵读,不仅要求出口成诵,还要对其加以理解。比如,在讲授《诗经・蒹葭》这一课时,我在班里组织了一次朗诵比赛,鼓励学生采用多种展现方式。在比赛时,有的学生自行用多媒体播放器放了背景音乐,伴随着音乐声、淙淙的流水声、诗人的洞箫声等大自然的声音,学生缓缓地展开了诵读,“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蒹葭萋萋,白露为。所谓伊人,在水之湄……”学生们听得如痴如醉,不自觉地在口中吟唱着,眼里陶醉着,脑海中仿佛真地浮现了一幅芦花飘荡,伊人悠悠地划着小船,似近似远,一片水波荡漾之景。学生们仿佛也听懂了诗人对伊人呼唤中的无奈、急切与怅惘。
古诗词以其凝练的文字,独特的文学魅力一次又一次让人折服,学生在诵读古诗词的过程中语感也会越来越精到,伴随着大量古诗词的诵读,学生的语言文学素养也会潜移默化地提升。
二、由画入景,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古人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又有人说,诗与画本就是一体的,诗是一种时间艺术,画是一种空间艺术,诗借助语言文字间接表达画意,画借助线条色彩等要素展示静物,促使人有表达的欲望。虽然并不是所有诗都可以用画表现出来,但是毫无疑问,诗画是互补的,是相辅相成的。在古诗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以画入景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例如,在教学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时,诗中描述了一幅生动的早春西湖的明媚景色,尤其是其中两句:“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为了使学生更直接的体会到诗人所展示的早春西湖美景,我引导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边画边想:一场春雨刚过,在一个明媚的春日里,想象自己信马来到钱塘湖畔,呼吸着草木发出的清香,眼见湖上云气氤氲成一片,像是要贴近水面,与岸平齐,远近处几只黄莺叫声婉转,争抢着飞上向阳的枝头,北归的燕子也开始衔拾起泥土做巢,沿途的花儿一丛丛、一簇簇让人眼花缭乱,煞是好看,路边的春草刚刚钻出土来,刚好能够淹没马蹄,尤其是湖东一带,绿树成荫,在这里欣赏玩耍,悠闲自在,都要流连忘返了。随着想象的推进,学生画笔下黄莺、燕子、绿树、浅草、鲜花等一系列景象一一呈现在画纸上,那美丽的湖色春光也映在了学生的心里,通过诗画的结合,学生对诗人融情于景的喜悦心情理解得也更加深刻到位。
抽象的诗和直观的画充分释放了学生想象的翅膀,激发了学生的审美情趣,使诗歌的学习更加生动有趣。
三、由情入境,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在传统的古诗词教学中,教师通常教会学生各种答题技巧,让学生利用万能公式,即使学生遇到不理解的诗词也可以生搬硬造,长此以往,学生对古诗词的审美情趣就会降低,学生就容易将品读古诗词当作是一个差事,一个公式化的程序,体会不到古诗词的内在美、意蕴美,学生的文学素养就很难得到提升。因此,我们强调古诗词教学一定要从理解诗人的情感出发,引导学生引感共鸣,加深学生对诗人情感的理解。
例如,在教学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有的学生不能理解为什么杜甫自己已经自身难保,住破旧的草房,被孩童欺凌,却还要吟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呢?于是我向学生详细地讲解了杜甫的人生经历和理想抱负,让学生理解杜甫不屈的意志和高洁的品质,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学生纷纷表示杜甫可真是一位可敬的爱国志士。
由情入境,讲得是情,通过情来促使学生的古诗词审美的提升,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一、领悟诗的意境美
意境美,是诗歌追求的最高境界。王国维有言:“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如何引导学生领悟古诗的意境美呢?1.动之以情,使学生情感的琴弦得以奏响,一同进入或欢欣或伤感的情态。2.突出特点。教师应根据每首诗的不同特点,从具体的语言文字出发,启发学生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感情。既要从一首诗的整体上去把握诗的感情,又要体会诗中某些词句的感彩。3.领悟意境。如教学程颢写的《春日偶成》这首诗时,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找一找是哪些美景让诗人乐在其中的,那是“云淡”“风轻”“花”“柳”“川”等景物。就是这样风和日丽的日子让作者沉醉其中,就连路人也在笑他偷闲出来玩耍呢。接着,在学生大致了解诗句的意思后,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如:我看到这美丽的春景,我的心情会怎样?我又会怎样表现?最后是课外拓展,结合课后练习四要求对学生进行说写训练,体会诗人春游的快乐。这样教学,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诗的意境,自然就体会到诗人的那份快乐,体会到诗歌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如杜甫的《绝句》一诗,是诗人在安史之乱平定后,回到成都草堂怀着喜悦的心情写出的诗。全诗四句四景,各臻其妙。教学时可让学生披文入境,凭借有关词语领会诗中的思想感情。讲读第三句诗,要着重抓一个“含”字,表现诗人在观赏到“千秋雪”的美景时,油然而生的舒畅心境。讲读第四句诗,要抓住一个“泊”字,诗人想到从此可以飞舟东下,“青春作伴好还乡”了,振兴国家的壮志豪情又有了新的希望,怎不喜上心头呢!这样教学,就能让学生领会四句诗所构成的优美开阔的意境,形象地袒露出诗人无比欢畅的情怀。从而让学生懂得:只有把自己当作诗的“意中人”,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情境之中,和作者情脉相通,才能做到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才能深切地体会到诗人在各种境界中所抒发的真情实感,与之产生共鸣,进而得到美的享受。
二、表现诗的音韵美
诗原用于吟唱,它合乎乐曲的韵律、节奏,讲究韵脚的合辙、平仄的搭配以及字数、句数的整齐、均衡。因此,凡称诗,即便不唱,诵读起来也朗朗上口,铿锵有声,让人感受到悦耳顺畅的音韵美,均匀和谐的节奏美,使诗歌流溢着音乐的旋律。许多诗只要读一读,就美得使人流连忘返,神情激荡。如孟浩然写的《春晓》一诗,诗中一、二、四句的“晓”“鸟”“少”押韵,一句内平仄交错,句间平仄相对,充分显示出语言的音韵美。如李白写的《早发白帝城》一诗(“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和贺知章写的《回乡偶书》一诗(“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中的语言都显示出一种疏密相间、缓急交替、整齐匀称的节奏美,能激发学生诵读古诗的兴趣,在诗的优美韵律中得到美的享受。
三、展示诗的想象美
诗重感情,诗重想象,没有感情就没有艺术,没有想象就没有审美。想象与联想,使欣赏的过程成为艺术形象再现与再创造的过程。教学古诗时只有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产生移情和共鸣,才能让学生驱遣想象,引起联想,由此及彼,调动自己的生活底蕴,来再现、丰富古诗中的形象,欣赏到绝胜的佳景、动人的情思、美妙的旨趣,从而推测情节,放飞梦想。有时候我们读一首古诗,总会觉得意犹未尽,浮想联翩,这就是事件本身激发了我们的想象力。教师不妨让学生沿着这首古诗向后推测其结果或根据情节向前推测其原因,也可以将中间的情节进行放大。如教学《小儿垂钓》一课时,让学生想象一下:小孩是否钓到了鱼?问路的人后来问到了路吗?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这首诗,一是描摹了一个美妙奇幻的境界:一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峰,在红日的映照下,蒸腾缭绕着紫红色的烟霞,飘忽于青山、蓝天之间。一个“生”字,便生动传神地描写出了烟雾升腾的动态,给人以神奇缥缈之感。二是展现了香炉峰前瀑布的雄姿:远远望去,一道瀑布从高山峭壁上奔泻而下,银光闪烁,飞珠泼玉,犹如一条巨大的白练,高挂于山川之间。“挂”字用得极为工妙奇绝,引人遐想,化动为静,惟妙惟肖地绘出了瀑布高悬的壮美形象,也蕴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神奇伟力的想象与赞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一步想象:诗人挥起巨笔,极力勾勒瀑布的动态美:遥望瀑布如从云端飞泻直下。诗人极尽夸张、悬想之能事,“飞”“落”“直”“疑”“三千尺”“银河”“九天”等突出瀑布流速之急,水势之猛,源流之高,气魄之大,撼人心魄,令人神往!三是诗中的比喻新奇而又真切,夸张而又自然,使得瀑布整个形象更为丰富多彩,意境更为雄奇瑰丽,充分抒发了诗人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因此,在教学古诗时,要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展开联想,进入意境,联系生活经验和各种阅历去分析、理解、判断、推理,深入领悟诗的情境美、形象美、内蕴美,从而获得美的享受与愉悦。
四、创造诗的改写美
古诗多用五字或七字的对偶句,为我们展现了极美的田园风光、古朴而又淳美的民风。因此,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对古诗进行改写,改写的过程就是形象思维的过程,既能部分再现古诗词中的田园美、人情美,又能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不失为古诗教学中的一种有效的手段。改写不是简单地把诗句解释一下再连成短文,而是通过文体的转换,在准确表达出诗句意思的同时,把自己学习古诗之后,对有关内容的体会加以想象、联想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奏出情感与诗文的共鸣。如教学朱熹的《春日》一诗时,在学生能真切体会到诗人的情感之后,可以让学生根据诗句意思结合生活体验,把古诗进行改写,使学生在理解古诗内容的同时,体验古诗的情感,陶冶性情,达到美育的目的。一个学生是这样改写《春日》一诗的: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里,我来到了仙境般、童话般的地方――泗水湖边,我站在湖边赏景。无边无际的风景焕然一新,处处可以领略春风姑娘的面容,一会儿笑,一会儿没表情,一会儿生气……万紫千红的花,贪婪地享受阳光。五彩缤纷的蝴蝶在花丛中飞来飞去,跳来跳去,蜜蜂在花心里采蜜。我看得入了迷,仿佛身临其境,春天多美呀!红花绿草,美不胜收。此时,微风吹过,柳树姑娘弯下身子洗头发,花儿们头对头地说话,小草们欢快地跳舞,动物们呢?早回家去了。
五、吟诵诗的情感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