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7年级上册语文书

7年级上册语文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7年级上册语文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7年级上册语文书

7年级上册语文书范文第1篇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选择题

(共5题;共10分)

1.

(2分)一名小学生一步长大约5(

)。

A

.

厘米

B

.

分米

C

.

2.

(2分)学校操场跑道长(

)。

A

.

400千米

B

.

400米

C

.

400分米

3.

(2分)18个1角硬币大约重18(

)。

A

.

B

.

C

.

千克

4.

(2分)操场跑道一圈是400米,跑了2圈后,还差(

)米是1千米。

A

.

800

B

.

600

C

.

200

5.

(2分)二年级小朋友1小时大约能走(

)。

A

.

3千米

B

.

50米

C

.

30分米

二、判断题

(共2题;共4分)

6.

(2分)测量教室的长时,用千米作单位比较合适。(

7.

(2分)3000米+8000米=11千米。(

三、填空题

(共4题;共17分)

8.

(6分)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三层楼房高10_______

一支铅笔长16_______

曲别针长25_______

语文书厚度大约是10_______

9.

(4分)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单位

①练习本厚约3_______。

②黄河大约长5464_______。

③出租车每天大约行驶300_______。

④系红领巾大约需要20_______。

10.

(1分)小亮从家到学校一共要走1800米,走了_______米后正好还剩1千米。

11.

(6分)把78厘米、1米18厘米、8分米、90毫米、30分米、2千米按从长到短的顺序排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解答题

(共2题;共15分)

12.

(5分)一捆电线长1千米,用去了700米。剩下了多少米?

13.

(10分)看下图回答。

(1)小华从家到体育馆比从学校到体育馆远多少千米?

(2)小华从家到学校,走哪条路最近?是多少千米?请在图上把它标出来。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共5题;共10分)

1-1、

2-1、

3-1、

4-1、

5-1、

二、判断题

(共2题;共4分)

6-1、

7-1、

三、填空题

(共4题;共17分)

8-1、

9-1、

10-1、

11-1、

四、解答题

(共2题;共15分)

12-1、

7年级上册语文书范文第2篇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直接写出得数

(共1题;共5分)

1.

(5分)直接写出得数。

8÷8=

49÷7=

6×4=

21÷3=

35÷7=

9×7=

42÷6=

62-20=

56÷8=

45+26=

100-28=

37+23=

(5+5)÷5=

6×(6-5)=

72+26-72=

二、填一填

(共7题;共22分)

2.

(2分)加数相同的加法还可以用_______法表示。

3.

(4分)4.55元=_______元_______角_______分

4.

(3分)看图回答

(1)第三排第2格里是_______.

(2)第五排第1格里是_______.

(3)第四排第3格里是_______.

(4)第一排第5格里是_______.

5.

(6分)横线上最大能填几?

_______×6

8×_______

50>7×_______

9×_______

24>5×_______      _______×3

6.

(4分)填上适当的单位名称。

①语文书长26_______。

②教室长10_______。

③教学楼大约高15_______。

④一节课40_______。

7.

(2分)本周图书借阅情况

图书种类

童话

漫画

儿歌

科普

借阅人数

20

24

11

16

(1)借阅童话类的有_______人。

(2)借阅_______类的人最多,借阅_______类的人最少。

8.

(1分)在横线上填上“厘米”或“米”。

长约3_______

高约11_______

长约2_______

三、选择题

(共5题;共10分)

9.

(2分)从63中连续减去9,减(

)次才能使结果等于0。

A

.

54

B

.

7

C

.

72

10.

(2分)大树上有6只小鸟,有2只蝉,小鸟的只数是蝉的(

)倍。

A

.

4

B

.

3

C

.

8

D

.

12

11.

(2分)如果1港币兑换人民币0.89元,妈妈拿了800元人民币能兑换约(

)。

A

.

90港币

B

.

712港币

C

.

899港币

12.

(2分)爸爸的身高约是182(

)。

A

.

毫米

B

.

厘米

C

.

1

13.

(2分)一根电线长50米,先用去13米,又用去17米,还剩多少米?错误的算式是(

)。

A

.

50-13+17

B

.

50-13-17

C

.

50-(13+17)

四、用竖式计算

(共1题;共5分)

14.

(5分)列竖式计算。

(1)42+13=

(2)18+56-22=

(3)80-35=

(4)60-(57-26)=

五、圈一圈,画一画

(共2题;共7分)

15.

(5分)画一条1分米长的线段和一条5厘米9毫米长的线段。

16.

(2分)看图填一填。

(1)

的_______倍。

(2)

只数是

的3倍。

有_______只。

六、解决问题

(共7题;共65分)

17.

(5分)修一条42米长的路,平均每天修7米,需要多少天修完?

18.

(10分)看图列式计算。

19.

(5分)看图写算式

20.

(10分)(

),面包的个数是蛋糕的5倍,面包有多少个?(补充条件并解决问题)

21.

(5分)看图回答

(1)小明第三次踢多少下?

(2)小红第三次踢多少下?

(3)小云是第二名,她的成绩可能是多少下?第三次可能踢多少下?

22.

(10分)李叔叔有27箱苹果,每次运9箱,需要几次才能把苹果全部运完?

列式:

23.

(20分)根据得数写出乘法算式。

(1)

(2)

参考答案

一、直接写出得数

(共1题;共5分)

1-1、

二、填一填

(共7题;共22分)

2-1、

3-1、

4-1、

4-2、

4-3、

4-4、

5-1、

6-1、

7-1、

7-2、

8-1、

三、选择题

(共5题;共10分)

9-1、

10-1、

11-1、

12-1、

13-1、

四、用竖式计算

(共1题;共5分)

14-1、

14-2、

14-3、

14-4、

五、圈一圈,画一画

(共2题;共7分)

15-1、

16-1、

16-2、

六、解决问题

(共7题;共65分)

17-1、

18-1、

19-1、

20-1、

21-1、

21-2、

21-3、

22-1、

7年级上册语文书范文第3篇

【关键词】生活经验 其他学科经验 提高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7-0100-02

都说学生不是一张白纸,在现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他们在进学校之前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新课程标准》也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那么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应该做到怎样用好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呢?通过这几年的教学以及几次磨课经历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让学生在已有的生活经验上开始学习,做好学生的引导者

学生是社会的一员,在入学前学生在这个社会中已经积累了多年的生活经验,这些年中所经历的点点滴滴都有可能成为我们数学教学中所学知识的新起点,而我们在教学中就要让学生站在自己原有的生活经验上往上爬、往前看,教师扮演的角色就是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新知识之间找到连接点,设法让学生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北师大版的教材在编写上就体现了这一理念,例如二年级上册《我们赢了》一课中,在情境图中就出示了我们申奥成功的时间是2001年7月31日10时08分,边上也有10时08分的钟面显示。虽然申奥的成功离孩子们比较远,但是这个10时08分的钟面对于班里有些孩子来说他们已经认识了。对于这节课我原先是这样设计的:

师:在一年级时我们已经认识了整时、半时的钟面,现在老师要看看小朋友们掌握的怎么样。(出示部分整时、半时的钟面)

指名学生读。

师:这个钟面你会认吗?(出示10时08分的钟面)

多请几位学生读。

师:小朋友们碰到困难了是吗?通过我们接下来的学习相信你就能准确地读出它了。(板书:时分的认识)

师:要认识时分我们要用到什么工具?

生:钟。

师: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钟面,你观察到了什么?

生:时针、分针。(课件出示时针、分针)

师:你还观察到了什么?

生:12个数字。(课件点出12个数字)

师:还有吗?

生:有不同的点。

师:怎样不同的点?

生:有大点小点。

师:两个大点之间就是一大格。(课件出示钟面上的大格)

师:我们一起来数一数有几个大格。

……

当听完课的老师问我这样的设计让学生读出10时08分有什么意义时,我开始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自己上完也觉得这样的教学设计是把一步一步小心翼翼地引着学生走,虽然在上新课前让学生读出了10时08分,但是却没有把学生已经知道的资源利用起来,而是草草而过,还是按照把学生看成是从零开始的孩子,按着自己的设计一问一答,自己牵着学生走的同时也被学生牵着走,不仅听课的老师觉得累,自己上得更累。经过听课老师的建议和自己的思考修改了自己的教学设计:

师:(课件出示整时、半时的钟面问)这是什么?你会读这上面的时刻吗?

师:其他小朋友认真听,请你用手势判断他读的对不对。

如果读错了,追问错在哪了?应该怎么读的?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来认识钟表。

出示钟面10时08分

师:根据你的生活经验,你能读出这个时刻吗?

让学生读

预设一:

如果有学生读对的,课件出示正确的时间读法

师:你能猜一猜他是怎么读的吗?

预设二:

如果没有学生会读,课件直接出示正确读法

师:你能猜一猜老师是怎么读的吗?

10时08分的读法出示后

预设一:

如果有学生说的清楚,就直接引题

师:这节课我们就重点认识像10时08分这样的钟面。(板书课题:时、分的认识)

预设二:

如果学生说不清楚,可以引导

师:他读10时,你看看他是怎么读出10时的?

师:8分又是怎么读出来?

别人说不清楚可以让读对的学生说

师:现在你来告诉大家你是怎么读出8分。

生:有8小格……

(那我们一起来看看钟面上有些怎么样的格。仔细观察有什么不一样?)

两个大点之间就是一大格,时针从12出发走到1,走了一大格,就是走了1时。

如果学生没发现可以提示:看看钟面上除了12个数字,还有什么?这些点一样吗?

……

用这个教学设计再次上了《我们赢了》这一课,经了解有部分学生在平时生活中父母已经教过他们认识钟面,在上新课前就把学生所知道的通过教师的引导告诉大家,不仅向其他学生分享了他的想法,而且在他向大家介绍他读这个钟面的方法时也让学生找到了成就感。但是在说大格小格时还不能说的很清楚,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做好学生的引导者,通过巧妙的问题让学生开始新知识的学习。

二、让学生在已有其他学科经验的基础上开始学习,做好课堂的组织者

数学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它和其他的学科之间都有非常密切的联系,不管是哪个学科中都能找到数学的影子。而教师就应该善于找出学生已有的其他学科经验,把它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创设合理的情景为学生开始新课的学习奠定基础。例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中的《方向与位置》这一单元时,对于东、南、西、北这四个方向其实在语文书上的儿歌里就有了,我们就可以把这个资源利用起来,可以这样设计教学过程:

师:小朋友们会背儿歌吗?

生:会。

师:老师这有一首儿歌,哪位小朋友愿意读给大家听一听?

学生读儿歌:“早晨起床,登上山岗,面对太阳,辨别方向,前面是( ),后面是( ),左面是( ),右面是( )。”

师:从儿歌中你听到了哪些信息?

学生自由说,肯定会说到东、南、西、北这四个方向。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来学习这四个方向的位置。

……

通过这样的设计就把教材由观察插图变为儿歌朗诵,从学生已有的语文学习基础入手,所出示的儿歌材料不仅要求学生简单的朗诵,还让学生参与到关键字眼的填写中,顺其自然地揭示课题,不但抓住了学生的心理特点,而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又紧扣主题,为这个单元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记得以前常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虽然这句话说的比较偏激,但是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看出数学知识在生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相信只要我们有正确的课程资源观,真正去理解、尊重学生,善于了解学生,关注学生的生活,这样我们才能较好的把握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才能发现有价值的学生课程资源并加以利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让学生站在这些“巨人”的肩膀上成长的更快,收获的更多。

7年级上册语文书范文第4篇

关键字:教科书 指导 阅读 主题图 例题 辅助内容

数学教科书是数学课程教材编制专家在充分考虑学生生理心理特征、教育教学原理、数学学科特点等诸多因素的基础上精心编写而成的。美国著名数学教育家贝尔就数学教科书的作用及如何有效地使用数学教科书曾作过较为全面的论述,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把教科书作为学生学习材料的来源,而不能仅作为老师讲课材料的来源,必须重视数学教科书的阅读。 但目前很多教师往往注重如何把课讲得精彩,讲完后才让学生翻开课本,或是利用课本做练习,或总结布置作业时把教科书当成习题集,这就忽视了对教科书最大限度的利用。因此,指导学生进行数学教材阅读,充分挖掘教材的教育、学习价值势在必行。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谈一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数学教材阅读。

一、 读“编者的话”

“编者的话”编排在整册书的最前面,共一面,是编者与孩子们的心灵对话,能引导、提示孩子们进行数学学习,并对学习方法、学习过程进行提示,这种提示利于学生的智力发展,也有利于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教师应指导学生仔细读图和文字部分,点拨与之相关的要点。

如: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上册的数学教科书“主编的话”开门见山地指出了数学学习的重要性:“第一,数学是重要的基础学科,是通向科学大门的金钥匙。华罗庚说:‘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数学无处不在。’当今,由于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数学已渗透到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在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乃至娱乐中,数学的作用与日俱增。第二,数学使人聪明。数学是锻炼思维的体操。学习数学能使我们更合乎逻辑、更有条理、更严密、更精确、更深入地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增强我们的好奇心、想象力和创造性,有助于提高学习能力。懂得并能运用数学,就意味着你有更多的机会和选择。”并对数学学习方法进行了指导:“勤于思考,勇于探究,善于归纳。巩固基础,注重运用,提高能力。开阔视野,自主学习,立足发展。这种对话是愉快的,能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并对他们后续的学习进行了方向性的指导。最后,还对本册书中涉及的各章节内容进行了简明扼要的分类分析:“在这册书中,数的范围扩充到了‘有理数’,由此拓展了研究问题的领域。‘整式的加减’让你认识含有字母的式子及其运算,从而体会从算术到代数的发展。‘一元一次方程’提供了重要的数学工具,用它能更好地变未知为已知。‘几何图形初步’带你进一步领略丰富多彩的图形世界。”六年级下册的数学教科书编者的话就明显地分包含了两层含义,第一是告诉孩子们这学期仍有新知识要学习,即:“在小学生活的最后一个学期里,我们仍然为你准备了许多新知识。”第二是告诉孩子们要对六年来的收获进行总结,即:“我们还将和你共同总结数学王国里的收获。”这样就在学生读这部分内容时就对本学期的学习有了大致的了解和心理上的准备。

因此,在开学伊始,首先就应带孩子们读“编者的话”,这是孩子们进入新学期学习的前提和准备,应该有效地指导他们阅读。

二、 读目录

《新华词典》中是这样定义目录的:“目录也叫目次,是书刊前后的篇目。” 人民教育出版社数学教科书的目录就排在“编者的话”之后,共两面,清楚地把一学期所要学习的内容分单元呈现出来,包含单元序号,名称及页码。在指导阅读时,不仅要指导他们读一读有几个单元,各是什么内容,更重要的是要对这些单元的内容进行分类整理,把这些内容归类到几大领域:“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量与计量”、“y计与概率”、“数学思想方法”、“实践与综合应用”等。

如:三年级上册共有10个单元,其中属于“数与代数”内容的有:2单元――万以内数的认识,4单元――有余数的除法,6单元――多位数乘一位数,7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属于“空间与图形”的内容只有3单元――四边形;属于“量与计量”的内容有1单元――测量和5单元――时、分、秒;属于“统计与概率”的内容有8单元――可能性;属于“数学思想方法”的内容有9单元――数学广角;10单元是总复习是独立的总结内容。七年级上册共四个章节,其中第一章有理数、第二章整式的加减、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都属于“数与代数”领域,第四章几何图形初步则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其中“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的内容,是以“课题学习”和“数学活动”等形式分散的编排于各章之中。

经过这样的分类,孩子们就对数学知识有了较清楚的认识,可以从总体上了解一学期的学习内容,从而为进一步学习系统的数学知识打下基础,学习时可以少一份茫然,多一份沉着。

三、 读教材主题图

现行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小学数学教材的主题图内容帖近生活,主题突出,图文并茂,色彩鲜艳,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这样的主题图有两种,一种是安排在一个单元开始,有1-2面的篇幅;另一种安排在每个例题中,为每个具体的例题所用。教师要准确把握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这部分内容,有机地把图文结合起来,领会图意,发现主题图中隐含的数学问题,并适时地渗透思想教育,用好这两种主题图。

单元主题图主要是以生活场景的形式呈现,唤起孩子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同时呈现出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或者教学重点、难点,也有的是提出一个需要解诀的问题,引起思考。如: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图形的变换》呈现了游乐园中的不同游乐项目,有摩天轮、转转椅、秋千、过山车,跷跷板等,这些游戏对于孩子们来说很熟悉,易于激发起学习的兴趣和愿望,同时把本单元学习的重、难点――旋转和平移两种不同的运动方式呈现在了孩子们的眼前,利于消除畏难情绪进一步进行学习;教师可引导孩子边观察边初步感知旋转与平移这两种不同的运动方式。

例题主题图针对性比单元主题图强,为例题所要解诀的问题、学习的方法、概念等服务。教师要把握好教学目标,指导学生有效地收集相关的数学信息,为进一步学习例题打下基础。如:五年级下册《分数的认识》的例题主题图就呈现了分数产生过程,即在远古时期,人们用结绳计数的方法进行测量时,不能完整地进行出是几段,就产生了分数;在此基础上再复习用平均分的方法表示出分数,学生在阅读中可以在短时间内看到分数产生的过程及已经学习过的知识,并为本课进一步建立分数的概念打下基础。

单元主题图和例题主题图并不是完全割裂的,互不相干的,而是相互依托的,有时两者合一,有时没有安排单元主题图,直接安排了例题主题图。教师应运用恰当的教学时机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思考。如: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解诀问题”就把单元主题图和例题主题图合二为一,呈现了需要解诀问题的情境图,从而在一个生动的情境中学习解诀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有的例题主题图与单元主题图的一部分,通过几个例题来解诀单元主题中呈现的问题。如:二年级下册“万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一)”的单元主题图呈现了孩子们乘船去鸟岛的情景,在例 1和例2中添加了具体的数学信息,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解诀具体问题,学习计算方法。

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详细分析单元主题与例题主题的关系,在恰当的时机引导学习,以便发挥好每一幅图的的作用。

四、 读教材例题

《新华词典》是这样定义例题的,“例题是说明某一定理或定义时用作例子的问题。 阅读例题,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数学表达能力,掌握的解题方法、规范解题格式等都有益处。在阅读例题时,要指导学生有目的的看,带着问题思考。不仅要学习解题方法,更重要的是要学习思考方法;不仅要重视结果,更要重视过程。大部分教师比较注重这部分内容的阅读和教学。

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编者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因为编者提出的问题往往是解诀问题的核心和要点。如:人教版一下P61例1,提出了两个数学问题:(1)数学书有多少本?(2)一包数学书和一包语文书一共有多少本?教学时要告别注重下面编者所提出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上面两题的算法有什么不同?”教师在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了“35+3”和“35+30”的计算方法后,还应从本质上理解区分3表示3个一,30表示3个十,因此在计算时3个一和5个一相加,3个十和3个十相加。经过这样的思考过程,不仅有利于学生对解题方法的理解、掌握,更利于从本质上加以区分,印象更深。

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读例题下面不同的学生所讲的不同思考过程和方法。这部分内容是为了让孩子们感受思考及方法多样化,阅读这部分内容利于学生打开思路,开阔视野,再进一步引导优化思考方法或是计算方法。如:三年级上册P27页“加减法的验算”中提出了一个问题“怎样检验加法计算的结果?”,接着下面的图中就有5个小朋友讨论问题的过程,通过对话的方式呈现了三种不同的验算方法,这就把本节课所要掌握的方法全部呈现了出来,再一步引导学生选择自己易于理解、方便掌握的方法。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还易于让不同的学生学习掌握不同的方法。

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读小结、公式,这样学生所思考解诀的问题、计算的方法或是概念等内容会更清晰、明了,从而实现用语言固化知识,便于记忆、掌握。如:人教版一下P35学习100以内数的认识后,有这样一句小结:“读数和写数,都从高位起。”一下P48、P49,学习“元角分”,总结出1元=10角,1角=10分。三上P36,学习“四边形”时,先观察再小结它的特点:“有四条边,有四个角”。

总之,教师引导学生读好例题中问题的提出、解诀问题的过程、方法,并进行小结,这样不仅利于学生观察、思考、解题能力的形成,更利于培养孩子们的自学能力及建构起相应的数学模型,有条理的学习数学。

五、 读教科书中的辅助内容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在编写教材时“可以在适当的地方插入介绍一些有关数学发现与数学史的知识。”人教版教科书中安排了“你知道吗?”、“生活中的数”、“数学游戏”和“动脑筋”四个不同的版块。这四个版块的内容是对教学主要内容的有有益补充,但是却因为不是考试内容,最容易被老师们忽视。

“你知道吗?”这一版块的内容是补充数学史的相关知识或是课内知识拓展的内容。如:三下第七单元“小数的初步认识”中首先“认识小数”,认识的练习后就安排了一个“你知道吗?”介绍我国古代是怎样表示小数和西方最早使用小数点的数学家是谁等内容。五下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中学习了用通分的方法找最小公倍数后,安排的“你知道吗?”就介绍了求最小公倍数的另一种方法――分解质因数,以此作为求最小公倍数方法的拓展。

“生活中的数(学)”主要呈现了与学习内容相关的生活中的例子,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目的是引起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的关注,教师应引Ш⒆用亲邢冈亩粒引导他们学会在生活中观察、收集、处理相关生活中的数学信息。如:四下第七单元“统计”学习了折线统计图之后,“生活中的数学”呈现了北京市非典疫情新增确诊病例统计图,并提出思考问题:你能得到哪些信息?由此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看懂非典疫情的信息并预测趋势,同时告诉孩子们生活中的数学无处不在,要学会用自己已经学过的数学知识进行解读。

“数学游戏”可以激发孩子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教给孩子们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实践所学内容的方法或是学习、验证数学领域的相关知识等。教师可以利用这部分内容让指导孩子们换种方法进行学习、练习,换个角度学习数学、掌握方法。如:三下第二单元学习完笔算除法,就安排了一个数学游戏,教孩子们抽取0――9中的任意四张,编成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题目,求出商和余数,并记下得分,比谁的分数先到20分。这样就把枯燥的计算练习变成了游戏的形式,学生们通过这样的游戏不仅喜欢玩,而且正确率也大大提高了,孩子们也学会了一种新的练习形式。四上学习第四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后安排的数学游戏内容就是相关数学领域中有趣的“莫比乌斯带”,孩子们通过阅读这部分内容,再自己动手做一做,不仅能开拓眼界,还能体会到数学的妙用。

“动脑筋”是对课内所学知识的变形、加深或是课外领域的拓展,可以培养孩子们的发散思维能力、创造性能力、逆向思维等能力或是解诀问题的能力,教师应用好这部分内容,不仅要仔细读,更了认真思考,讨论解诀的思路和方法。如:一下学习了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时,安排了这样的动脑筋内容:把21、22、23、24、25、26、27、28、29这九个数填入 里,使横行、竖行和斜行上三个数相加都等于75。这样可以在学生掌握计算规则的同时,发现在和相等的情况下,几个加数之间的关系。三下114页,总复习中安排的动脑筋是让孩子把一个不规则图形剪下拼成一个正方形。这样不仅可以培养观察能力、动手能力,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及变势思维。

综上所述,数学教师应树立指导学生进行数学教材阅读的意识,充分把握好教学的目标、重点、难点,有的放矢的指导学生进行教材阅读,读“编者的话”、“目录”做到心中有数;读“主题图”、“教材例题”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固化所学内容;读“教学辅助内容”开拓视野、拓展思维。

参考文献

①管晓蓉,启明.面对教材,如保进行数学阅读.江苏淮安市楚州实验.《小学教学研究》.2009年3期,总327期,P46

7年级上册语文书范文第5篇

[关键词]课程资源开发;农村教育;乡村文化

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大力开发课程资源,要“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广泛利用校外的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和科研院所等各种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但不容置疑的是,在广大的农村学校,课程资源的开发陷入了重重困境。究其原因,很多人将其归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村偏僻落后,缺乏经济支持;二是农村教师能力水平欠缺;三是农村缺乏可供开发的资源。这些因素的确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农村课程资源的开发。但笔者认为,影响农村课程资源开发的最根本、最深层的原因在于:在整个社会发展趋于“城市化”“现代化”的宏观背景下,在农村不断趋同、求同于城市发展的引领下,农村包括其文化都必须接受以城市为标准来进行改造的命运,乡村文化于是被贴上了“落后”“愚昧”“低俗”的标签,而农村课程资源作为乡村文化的重要构成,其被忽略、被排斥的命运似乎也就在所难免。

一、问题:丰富的课程资源与无资源可开发

一些人认为:农村学校大部分都在偏远山区,交通不便,经济落后,教室简陋,就连起码的学习环境、条件都保证不了,根本谈不上什么课程资源,当然也就无所谓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了。城市学校有装配先进的实验室、藏书丰富的图书馆,周围还有为数不少的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青少年宫、科研院所等,这些显然都是乡村学校望尘莫及的。但不能由此而推断,城市学校有丰富的课程资源,农村学校课程资源就严重缺乏。事实上,农村学校也有很多城市学校所不具备的课程资源。

首先,农村学校天然地拥有非常丰富的自然课程资源。我国气候类型复杂多样,物种资源非常丰富,农村学生的学习环境和居住生活环境都是与大自然融于一体的,课程资源无处不在。大山深处、田间地头、花草树木、鸟兽虫鱼、四季物候都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好素材。

其次,农村学校蕴藏着丰富的民间文化课程资源。我国农村地域辽阔,大多数少数民族聚居于农村,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人们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传统、生活习俗、神话传说、民间节日、民歌民谣、民间戏曲、民间工艺、民间服饰、民间饮食等,这些对学生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是学生根本无法从书本中所获得的丰富养料。

还有,农村学生身边有丰富的实践活动资源。农村学生经常要帮家里人做农活,如耕地、播种、插秧、施肥、浇水、杀虫、收割庄稼、喂养牲畜等,通过这些劳动实践,学生不仅能形成某些劳动技能,掌握农业知识,还形成勤劳、吃苦、坚毅的优良品质。

可见,与城市的学校相比,农村有着浓郁的风俗民情和独特的地理风物,有着迥异于城市的丰厚的课程资源。

二、原因:城乡的二元对立与课程的城市化

(一)城乡二元对立与教育的城市化取向

当中国正朝着以城市化、工业化为核心的现代化方向发展时,此时的“城市”与“乡村”不再是一种简单的地域区分,而是衍生出关于“孰优孰劣”“孰好孰坏”的价值判断。显然,在此过程中,城市处处体现身居高位的权威,很多领域的价值理念基本都是以城市中心为应然的价值取向,城市文明常常以显性的价值优势俯视处于劣势的乡村文明;而位居低位的乡村文明,本有的价值由于长期被忽视、被压迫,沦为一种缄默的价值,甚至于完全“失声”。以此为基础,我们区分出先进与落后,高位与低位,甚至是高级与低级,人为地划分出两个对立的世界——“我们的世界”和“他们的世界”。作为我们的“这里”,是被塑造成为代表着“富裕”“城市”以及“文明”的地方;而“那里”则是“贫穷”“农村”以及“野蛮”的同义词。我们以“我们的世界”中的规则为单一的标准,任意践踏“他们的世界”中的一切,给他们贴上“低俗”“落后”等标签。乡村的“愚昧”“落后”就在与城市的“科学”与“先进”的强烈反差映照下得以界定,并进而区别于城市。

这种极端化的想象进一步强化了既有的社会差异,并使这种差异合理化、合法化。因为我们首先设定了关于“好坏”“优劣”的标准,即“城市”都是高等的,是文明的中心;而“农村”必然都是低等的,是文化的沙漠。于是,乡村文化的改造获得了合法性基础。于是,我们一次次的把“文明”观念带入到“愚昧”的乡村,一系列对乡村社会的改造都试图以城市文化、精英文化为蓝本来改变乡村,最终使乡村趋同于城市。

这种“城市化”取向也直接延伸到教育,即我们的教育主要是以城市为出发点,以城市的教育需求为先,以城市的发展规格为标准,按城市的需要来制订教育相关的政策和制度。这种对城市教育的倾斜性政策使得农村学校无论是在教育经费上,师资水平上,还是在教育政策上都处于弱势地位。同样,这种城市化取向也为农村课程资源的开发设置了几乎是无法逾越的文化障碍。

(二)课程对乡村文化的排斥

课程是承载和传递文化的载体,文化是构成课程的原材料。因为无论什么样的课程,其内容都不是自主内生的,学校教育和机构并不能直接“生产”课程内容,学校开设的科目及其内容必须从文化中提取。但并不是所有的文化全然纳入教育的课程体系,这在一定程度上受庞大知识体系与有限学习时间的矛盾所制约。这意味着课程的形成要求我们必须对文化进行选择。 转贴于

那么,课程是如何对文化进行取舍的呢?在一些学者看来,课程是建立在对文化内容任意选择的基础之上的。这一论断显然是不成立的。课程内容的选择实质就是一个对“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的追问过程,那么,究竟“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什么文化最值得保存和传递”呢?

显然,一旦我们跨越城市、乡村这一地域概念,一旦我们理所当然地将城市文化界定为“先进的”“科学的”“文明的”“现代的”,而相对应地将乡村文化等同于“愚昧”“落后”“迷信”,那么关于课程究竟如何对文化进行取舍这一问题,答案似乎也就不言自明了,似乎是自然而然、顺理成章地,乡村文化被排斥在课程之外。有学者对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至九年级下册进行分析后发现:在选文上,能基本反映乡村文化的篇目是《山中访友》 《秋天》《社戏》《安塞腰鼓》《云南的歌会》《端午的鸭蛋》《春酒》,共7篇,在选文中所占的比例仅为4.1%。而直接阐述乡村文化或以乡村文化为主题设计的探究活动几乎没有。在表达与交流中亲近自然的主题也只占6%。乡村文化在教材中明显处于弱势地位。

三、结果:乡村文化的边缘化与农村课程资源的荒芜

课程对社会文化的保存和传递过程实质也是一个对社会文化进行选择、整理的过程。这一选择和整理的过程必然伴随着对何种文化最值得传递的追问,而一旦某种文化在课程中得以传递,其实就赋予了该文化特定的意义和价值,该文化本身获得了合法性。它暗示着这些文化是“最有价值”的、最值得学习的,它们无疑构成了文化的主流。获得了广泛的社会认同。相反,那些没有进入课程的文化则将被边缘化,这反过来进一步强化了人们对该文化“愚昧”“落后”的认同。

在农村逐步迈向城市化建设的过程中,农村学校不仅不注重开发自身所拥有的独特资源,而且仅以城市为参照对象去改造、去同化,从而与城市不断趋同。可以说,农村课程资源开发存在的困境在很大程度上与农村课程资源本身不被认同有着密切的关联。

事实上,课程不仅没有为乡土文化的传递留出空间和机会,而且在很大程度上,通过强化官方知识、城市文化的优越地位,培养了儿童对本土知识、对乡土文化的鄙视。正如甘地所说:“毫无疑问的是,当年轻人从学校回到生养自己的地方以后,对农业却一无所知。不仅如此,他们还从心底藐视自己父亲的职业……现代学校的一切事情,从教科书到毕业典礼,从来不会使一个学生对自己的生活环境感到自豪。他受到的教育程度越高,就越远离自己的故乡。教育的整个目的就是使他和他的生活环境格格不入,就是使他不断地疏远这种环境……他自己祖祖辈辈所创造的文明在他的眼里被看成是愚蠢的、原始的和毫无用途的。他自己所受的教育就是要使他与他的传统文化决裂。”

当乡村文化被理所当然地视为“低俗”“落后”“愚昧”时,它自然既得不到城市也得不到农村自身的认同。在此背景下,再丰富的课程资源在农村学校和农村教师眼中或者熟视无睹或者被视为低劣;再优秀的教师,也缺乏足够的文化动力去开发这些资源。农村作为被改造的对象,它所面对的是如何以城市为蓝本来改造自己并趋同于城市,同样,农村学校在课程资源开发的问题上,他们迫切需要做到的是如何拥有与城市学校相同的课程资源,而不是对农村已有课程资源进行充分有效地开发。在此前提下,似乎更好地解释了为什么农村学校课程资源非常丰富,但农村学校课程资源开发遇到的最大困境却是无资源可供开发的事实。因为它是以城市学校为参照物,以农村已有课程资源不值得开发为理所当然的预设的。

四、困境的走出:给予乡村文化同样的尊重和重视

当农村学校课程资源开发陷入困境时,我们的确可以通过给予农村学校更多的经费投入,可以通过提高农村教师课程资源开发的意识和能力等手段来摆脱困境。但这些都只是“治标”,解决问题的“根本”在于给予乡村文化同样的尊重和重视。

首先,乡村文化(包括农村课程资源)并不是“低劣”的。农村课程资源实际上是一种地方性课程资源,蕴涵在当地人民生产、生活中,具有地方性、整体性。它不是一种共性文化,而是一种个性文化;它不是一种抽象、普适性文化,而是一种具体、独特的亚文化。应该说,它是不同于城市文化的,但不是在层次上低劣于城市文化。

其次,乡村文化对儿童的发展来说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儿童的社会学习、观察学习离不开与他们相互作用的社会环境,有效的教学应当注重学习活动的内容与儿童认知结构中知识经验的相关性。因此,以乡村文化为素材的乡土教育对儿童的发展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台湾学者欧用生提出过乡土教育的四个功能:一是人格教育功能,即帮助个体了解自己、认识乡土、发展健全的乡土观念并获得积极的乡土认同;二是生活教育功能,乡土教育可以增进儿童的生活经验,充实儿童的生活技能;三是民族精神教育功能,儿童通过对乡土教育培养服务乡土、贡献社会的热情和技能,并由爱乡而爱国;四是世界观教育功能,乡土教育以了解自身所属的乡土环境、民族文化为出发点,以培养学生对各民族及文化的尊重与包容的态度。可见,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在儿童的发展中都有其自身独特的优势和价值,在作用的方式和作用的范围上相互补充、相互完善。

分析至此,我们似乎可以对农村课程资源开发陷入困境的原因及如何走出困境作此梳理:如果乡村文化无法获得普遍的社会认同,那么我们对这种文化进行保存、保护和延续的技巧或措施即使再完善也是徒劳的。只有当我们对乡村文化给予同样的尊重和重视,把农村课程资源视为不可替代性的存在,而不是城市文化的附庸,农村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才能获得源动力。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崔允漷,张华,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8

[2]马长安,新教材建设中的乡村文化,语文建设,2007(7—8): 18-20

相关期刊更多

个人电脑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国家教育部

传奇文学选刊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河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