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旅游发展战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南宁市、旅游、战略思考
目前各国各地区都把旅游业作为一个重要的产业来加以发展。广西制定了迈向旅游先进省区的发展规划,南宁市也提出了“把南宁市建设成富有壮民族特色、南国园林化、面向东南亚的区域性国际旅游中心城市”的战略目标[1]。面对着这样的大趋势和目标,南宁市要深化旅游业的改革,解决存在的问题,实现南宁旅游的跨越式发展。
1南宁市旅游业的基础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南宁市确立发展旅游业的产业目标。1996年成立了旅游局后,开展了旅游资源普查,依照国家旅游总局的普查规范查清了南宁旅游资源的基本情况,为旅游业的规划、管理和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开始了旅游行业管理规范的工作,出台了若干管理规章和办法,促进了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行社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旅游路线猛增,接待旅游人数连年增长,南宁的旅游业形成了良好势头。2000年市政府制定并实施南宁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为南宁市旅游业的全面发展指明了方向。
目前南宁市的市区、郊区和周边地区已经形成了几个圈层的休闲游憩带。市区以青秀山风景区、各大公园、动物园、步行街、博物馆为主要景点;郊区有伊岭岩、灵水、良凤江国家森林公园、凤凰湖、药用植物园、昆仑关、扬美古镇等众多的优质景区和景点;周边地区分布着德天瀑布、大明山、金伦洞、龙虎山等著名景点。青秀山风景旅游区在2000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全国第一批“4A级旅游景区”,伊岭岩风景区、良凤江国家森林公园于2001年被评为全国第一批“3A级旅游景区”。经过几年的宣传和经营,以这些景点为核心已经形成了多条旅游路线。在充分挖掘自身资源潜力的基础上,树立“大南宁旅游圈”的观念,借助周边地区或国家的旅游资源及民歌艺术节,开辟并推出了绿城风情游、八桂大地游、边关揽胜游、中越跨国游、邕江水上游和民歌节庆游等一批旅游线路。
1999年,南宁市获得了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光荣称号,2001年获得联合国的“中国人居环境奖”。2001年旅游总收入占全市GDP16.04%,占第三产业28.79%,旅游业已经成为南宁市新兴支柱产业,各项旅游经济指标在全区仅次于全国重点旅游城市——桂林。
2南宁市旅游业存在的问题
经过“九五时期”的培育,南宁市旅游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产品缺乏精品
虽然旅游产品很多,但拳头产品少,从市区到周边地区都缺乏稳定的旅游热线,只有市区的青秀山和动物园、郊区的伊岭岩、周边地区的德天瀑布拥有较稳定的客源,而大量的景点远远达不到其旅游阈值,也就是处于经济亏损的境地。即使在这几个游客较多的景点也存在着旅游内容单调和旅游项目设置不当的问题。
2.2开发缺乏特色
目前南宁市旅游资源缺乏深层次的开发,尤其是旅游资源的利用流于表面化和随大流,缺乏独特的文化底蕴。有专家认为国内景区建设有城市化、庸俗化的倾向,从而使各地的特点淡化,甚至消失[2]。南宁市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同样的问题。旅游业是以特色取胜的产业。其实根据旅游资源的普查,南宁市拥有众多文化独特的旅游资源,主要是生物景观资源、洞穴资源、气候资源和人文资源,如壮民族风情、大明山、扬美古镇、药用植物园等。但对这些潜力巨大的旅游资源至今仍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
2.3产业政策支持不足
南宁市旅游业的起步晚,产业政策不够配套和完善,对旅游资源、旅游生态环境、旅游服务企业等等的管理比较滞后。此外旅游业是综合性很强的产业,与交通、宾馆、饮食、商业、保险等部门关系非常密切,因而需要有大政策的观念,即制定政策时要只好考虑与其它产业的协调,目前这方面政策的制定工作也很缓慢。产业政策的不完善、不配套、不协调造成了旅游业的发展呆滞,不利于旅游业发展的合力形成。
2.4运营机制缺乏活力
从国内外的旅游业发展历史来看,随着旅游业从兴起到成熟,其运营机制也逐渐从政府为主转向市场为主,即投资渠道以市场为主,经营主体以企业为主。南宁市的旅游业投资渠道单一,旅游景点的建设资金主要来自政府,景点的经营权也大多在政府。尤其是区、市两级对旅游景区的双重管理,阻碍了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的产业化进程。直接影响到旅游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5旅游人才匮乏
旅游业对从业人员的知识和修养都要求比较高。目前南宁市旅游业的从业人员,从旅游管理部门到旅行社,都存在着专业人员数量不足、素质不均的严重隐患,缺乏创新意识和能力。旅游人才的匮乏极大地阻碍了南宁市旅游业的发展,使南宁市的旅游营销、旅游线路、旅游服务质量难以适应市场的需要。
3南宁市旅游业发展的战略思考
南宁市旅游业发展迅猛,已经成为南宁市经济的新兴产业,对优化南宁市经济结构、改善广西旅游业格局、提升南宁市城市形象、促进南宁市的对外开放、促进南宁市的城市建设和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加入WTO后,旅游业将发展得更快。南宁市要尽早制定对策,保证南宁市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从近几年来看,南宁市旅游业应着重做好下面几方面的工作。
3.1突出首府旅游城市的地位
作为广西的首府,南宁市比周边城市具有更多的旅游优势,这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交通等诸多方面,因此南宁市应该朝综合型旅游城市发展。首府具有强大的物流、人流和信息流的集散功能,这是其它城市无法比拟的,南宁市要充分发挥这一优势,除了进一步发展狭义的旅游业外,要重视开展会议、展览、商务、学习、购物、探亲访友等旅游活动,在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功能的建设当中要注入旅游意识,营造出良好的旅游空间环境,如正在建设的邕江北岸堤园路要建成为游憩大道。
3.2建设精品景点和精品路线
选择若干个有一定知名度、旅游基础比较好的景点作为精品景点来加以重点建设。在市区、郊区和周边地区选取若干个景点或景区作为精品景点景区来重点建设。在市区可选择动物园、白龙公园、南湖公园、步行街,在郊区可选择伊岭岩、良凤江、凤凰湖,在周边地区可选择得天瀑布、大明山、金伦洞。它们受季节的影响比较小,游客可以随时去。以它们为节点形成精品路线。通过精品景点和精品路线的建设来形成特色明显的旅游景点,带动整体旅游景点和路线的发展,为南宁市旅游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3整合大区域资源、形成区域竞争优势
南宁市本身虽然拥有众多的旅游资源,但客观地说它们存在着规模小、分布散等先天不足的问题,而在以南宁市为集散中心的大南宁旅游圈内,具有国家级和世界级的景点和资源,如北海银滩、花山壁画、友谊关等。应该选择德天瀑布作为南宁的旅游形象产品,整合南宁旅游圈的资源,形成南宁旅游的整体竞争优势,实现“资本扩张式”的发展。
3.4制定积极的产业政策
我国加入WTO后,旅游业面临的第一个冲击波是政府包办旅游资源开发和经营的局面将被打破,大部分景点的经营权可以进入市场转让和拍卖[3],景点经营市场化和企业化。投资渠道也更多地来自民间和企业。因此南宁市应及早制定适应WTO规则的产业发展政策,目前应主要制定企业经营规范、吸引投资、旅游纠纷、旅游资源及其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行政规章和实施办法,引导旅游业健康地发展,早日与国际接轨。在投资方面应制定优惠政策,如达到一定规模投资的旅游企业,应实行五年全免企业所得税,或按15%征收,然后返还企业再投入旅游基础设施;对投资重点旅游项目的私营企业,提供贷款贴息,扩大融资渠道。可以青秀山风景区为试点,进行投资、管理和经营等方面的改革。
3.5进一步发掘地域文化并形成旅游特色
南宁市自身拥有独特的地域文化,如壮乡之都、绿色之城等,也拥有许多地域特色鲜明的旅游资源,但过去由于政府资金不足、旅游经营和消费理念落后等原因而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现在应该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它们的开发和发展。显然拍卖经营权和鼓励企业投资是必由之路。可以先将几个景点(如药用植物园、扬美古镇等)拿出来做试点,取得好的效果后再加以推广。同时将精品与特色产品相结合,以形成南宁市旅游产品的主体,相得益彰。
3.6加强旅游营销
旅游营销一直是南宁市旅游业发展的薄弱环节。这几年通过举办“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和“旅游大篷车”活动,南宁市的旅游知名度有了很大提高,但专业性质的营销活动仍然十分缺乏。为改变这种被动和消极的局面,应该强化营销活动的意识和行为。管理部门和旅行社要对旅游资源有清晰的了解和掌握,对建设精品景点和精品线路要达成共识。要以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进行旅游促销,南宁市可以在广西旅游大篷车的成功经验基础上,寻找有创意的促销方案。要充分利用传播媒体和因特网定期和分批地宣传南宁市的旅游资源及其优势。要尽早建立南宁市旅游信息系统,它不但为管理部门和相关企业提供信息服务,而且更重要的是它要为旅游者提供游、行、住、购等多方面的信息,利于旅游者作出旅游决策。
3.7培训旅游知识、法规和方法
旅游业是知识型产业。南宁市旅游业起步晚,历史短,旅游业中的管理、营销、导游等人才十分紧缺,许多旅游社的从业人员文化程度不高,服务意识淡薄,致使旅行社大多是处于小而全的原始状态,没有专业性的和规模大的旅游企业。当前急需对他们进行旅游知识的培训,让他们了解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生态旅游的知识和方法,熟悉有关的法规和政策,掌握操作的规范。此外要鼓励旅游企业引进人才,以素质好、能力强的专业人士来促动整个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南宁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
2.魏小安,旅游城市与城市旅游,旅游学刊,2001.6,8-12。
3.中国旅游发展笔谈,旅游学刊,2001.6,5-7。
StrategicConsiderationonNanningTourismIndustry
[关键词] 生态农业旅游 空间发展战略 阳信
一、引言
生态农业旅游是把农业、生态和旅游业结合起来,利用田园景观、农业生产活动、农村生态环境和农业生态经营模式,吸引游客前来观赏、品尝、习作、体验、健身、科学考察、环保教育、度假、购物的一种新型的旅游开发类型。制定科学、合理的旅游空间发展战略,对区域旅游空间开发、实行错位经营、合理分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阳信县位于山东省北部,黄河三角洲平原开发的中心地带,地处山东半岛和京津两大经济区的连接地带,总面积793km2,人口43万。生态农业发达,鸭梨和香椿种植规模大,是中外文明的鸭梨之乡和中国香椿生产基地,已连续19年举办“阳信梨花会”,开展梨园旅游观光节会活动,对游客具有很强的吸引力。2007年仅梨花会3天时间前来观光的游客近10万人。另外阳信是全国重要的仿古家具生产基地,吸引了大批的商务游客前来洽谈业务。
然而,阳信旅游业处于起步阶段,旅游资源还没有得到有效开发。因此,必须充分利用优势资源,抢抓机遇,进行空间资源的有机整合,制定科学、符合实际的空间开发战略,实现远期建成旅游强县的目标。
三、旅游空间发展发展战略
长期以来,阳信县重视特色农业建设,县域内已形成县城、东、中、西特色鲜明的旅游区。结合阳信县产业特色、产品空间分布特征及游客心理特征,将阳信划分为五大旅游区。
1.县城综合旅游区
县城是体现区域旅游整体风貌的重要载体,是各种旅游服务设施和重要历史建筑、旅游购物的主要集中区。主要旅游资源有梨园公园、荷花湾广场、鸭梨杯广场、阳信县博物馆、园亭商场、鸭梨醋、鸭梨醋饮工业旅游资源等。目前阳信县城接待游客住宿的能力太小,具有阳信特色的旅游商品、纪念品种类单一且无集中销售地,尽管梨花会期间每天到达游客都在万人以上,但并未给阳信县带来多少相应的旅游拉动收益。
基于以上分析,县城的具体开发战略为:(1)按生态园林城市的要求,通盘布局县城道路、建筑物总色调及各功能区、功能建筑物(群)的建筑风格,加快新区建设和老城改造;(2)以幸福三路、园亭商场、鲁北大街为依托,建设旅游购物一条街、特色餐饮一条街,发挥县城的综合服务功能;(3)出台相关政策,以宾馆、餐馆星级化改造为契机,大幅度提升现有旅游住宿餐饮设施的经营管理服务水平与接待能力;(4)加强汽车旅馆、青年宾馆等适合年轻自驾车游客需要的经济型饭店建设,重点推出面向自驾车游客的优质、优惠营销服务政策;(5)加强街牌路名标志、行道线标志和交通红绿灯、警示牌、停车场、加油(气)站等建设,推出面向自驾车游客的各种优质优惠服务措施。
2.中部核心旅游区
包括河流镇、翟王镇、流坡坞镇。该区经济条件好,基础、服务设施相对完善,是阳信鸭梨的发祥地和集中产区,鸭梨园区集中,又是香椿观光旅游和清真牛羊肉特色饮食集中区。开发措施为:(1)加强梨园郭旅游示范区配套设施;(2)针对区内梨园多的特点,对黄金梨园、东方梨园、五彩梨园三大旅游示范区建设和经营项目,实施错位开发战略;(3)开发清真食品、香椿、有机蔬菜与花卉的品牌化旅游开发;(4)强化梨的绿色、品牌化、标准化生产;(5)加强白杨河、钩盘河的生态旅游开发与林、田、渠、路绿化、美化、硬化、亮化综合治理和节水灌溉、免耕护土、提升大气质量等工程。
3.东部枣粮间作――古典家具生产旅游区
包括商店镇、水落坡乡、劳店乡。区内蔬菜、冬枣、苹果种植规模大,可观赏性高;旧家具营销、地毯、抽纱等为主的购物旅游产品具一定吸引力。战略重点为:(1)科学规划,集中建设中国古玩和古典家具城特色购物一条街;(2)发挥冬枣种植优势,加强园林化村庄建设,完善服务设施,重点发展“农家乐”旅游;(3)建设、改造小开河、钩盘河旅游观光休闲区;(4)开发金丝小枣、SOD冬枣、长红枣、将军枣等枣系列生态农业旅游产品。
4.西部条桑信绸――鼓子秧歌旅游区
包括温店镇和洋湖乡。区内旅游特色商品突出,桑园种植、条粮间作规模大;出产的“信绸”,以阳信蚕丝和特有工艺织成,坚细匀净,质韧色牢,吸汗透气,做盔甲内里,将士不患卸甲风;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是山东鼓子秧歌发源地,游客参与性强。
战略措施为:(1)充分利用处于核心桑园区的有利位置,进行生态化沟渠林田路综合治理,配套开发“农家乐”旅游;(2)注册开发“信绸”、条桑系列旅游商品,发展阳信特色旅游商品;(3)组织、训练好鼓子秧歌等表演队伍,发展文化旅游。
参考文献:
Abstract: Cultural relics resources in Jiangsu province play an extremely important role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ourism industry,this article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Jiangsu cultural relics and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tourism industry,expounds the significance of cultural relic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Jiangsu tourism. Based on the SWOT strategy analysis method,it put forward some competition strategic advices which are suitabl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Jiangsu cultural relics tourism resources.
关键词:文物 不可移动文物 旅游业 竞争战略
Keywords: Cultural relic Immovable Cultural Relics Tourism Competitive Strategy
作者简介:窦慧玲(1987-),女,河海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情报学
谢友宁(1957-),男,河海大学图书馆(信息研究所)资源建设部主任,副研究馆员
文物资源是指历代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及科学价值的文物或物质文化遗产。本文所观察的文物资源,以不可移动文物为主要对象。通过全国第三次不可移动文物普查的开展,江苏已经基本摸清省内不可移动文物的现状,同时也增强了对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意识。江苏是文物大省,能否发挥江苏省的旅游优势,关键还要看如何开发利用不可移动文物的文化旅游资源。
一、江苏文物与旅游业现状
江苏地处长江三角洲,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是我国文物资源十分丰富的省份之一,有文物大省之美誉。如此丰富多样、底蕴深厚、特色鲜明、价值珍贵的文化遗产,已经成为一种越来越宝贵的旅游发展资源,为江苏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也为江苏文物事业的科学发展奠定了比较坚实的现实基础。
在上海世博会对江苏旅游业的推动下,2010年江苏全年接待国内旅游者首次突破3亿人次,达到3.5亿人次,增长19.5%,国内旅游收入突破4000亿元,达到4287.9亿元,增长24.2%;接待入境旅游者突破600万人次,达到653.6万人次,增长17.4%,旅游外汇收入47.8亿美元,增长19.1%,旅行社组织出境旅游49.7万人次,增长44.4%,,旅游增加值突破2000亿元,增长23.5%,实现旅游总收入4685亿元,增长23.4%,位居全国第一。
二、江苏省文物对旅游产业的意义
对于江苏省而言,文化遗产已经成为全省旅游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从江苏省旅游局了解到,在江苏省600多处旅游区(点)中,约70%是文化遗产,在中山陵、瘦西湖等366个国家级旅游区(点)中,文化资源占80%以上,地域文化和历史文化是江苏旅游的主要资源。
根据江苏省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信息,江苏省不可移动文物总量前八位除无锡市外皆是历史文化名城,每年接待的境外游客占全省接待总量的75%,接待的国内游客占全省接待总量的65%以上。可见,以文物资源为主要支撑的名城名镇名村、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市文物保护单位,是江苏旅游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对旅游产业的发展意义重大。
三、江苏旅游发展SWOT分析
1、优势(Strength)
(1)拥有丰富的不可移动文物资源。江苏省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已接近尾声,据江苏省文物局资料,截止2011年5月,全省共调查登记不可移动文物约2万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4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41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641处。
(2)文化底蕴浓厚。江苏历史悠久, 6000 多年的文明史给江苏留下了吴文化、两汉文化、六朝金粉、人间天堂园林城市、淮左名都等丰富的文化遗产, 无数的英雄豪杰、文人墨客、才子佳人更是为江苏添光增彩, 同时也造就了江苏独特而又丰富的人文资源。江苏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最多的省份,文化资源是江苏旅游最具吸引力的核心,南京、苏州、镇江、扬州、徐州、淮安和常熟7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以吴文化、六朝文化、楚汉文化、明文化和民国文化为主的文物景点,是省内最受欢迎的旅游地。
(3)交通便利。江苏水、陆、空运输网四通八达,京沪、陇海、宁启、宁广、新长等铁路沟通全国各大城市;长江横贯东西、大运河纵贯南北,水运业居全国前位;南京禄口国际机场、无锡硕放机场、常州奔牛机场等8个机场,沪宁、沪杭旅游高速列车以及沪宁高速公路、京沪高速铁路等,为旅游者抵达江苏提供了十分便利的交通条件。
(4)江苏优越的地理位置和雄厚的经济实力。江苏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地居长江、淮河下游,东临黄海,地理上的优势使其成为中国对外商务经济和旅游经济的直接腹地,雄厚的经济实力更是为江苏成为国际旅游的门户和国内旅游的核心提供了条件。[1]
2、劣势(Weakness)
(1)保护资金投入不足,开发利用意识不强。江苏一些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对不可移动文物对旅游业的推动发展作用,甚至对旅游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得地位和作用还缺乏足够的认识。有些观点甚至认为文物只能提保护,一旦开发利用就是破坏。
(2)旅游形式单一,特色主题不突出。[2]江苏省政府和旅游业界对不可移动文物的开发往往只停留在表层,没有进行深度挖掘,未能突出其本身特色,很多旅游城市的整体品牌尚未形成。
(3)竞争意识薄弱,营销手段落后。当今已经走进了信息化的时代,网络营销、绿色营销已经成为旅游市场营销新的焦点,但江苏省由于其竞争意识的薄弱,导致市场营销手段不积极,未能充分挖掘客源。
(4)缺乏统一的管理机制和专业人才。江苏省目前还没有对不可移动文物建立起一套适合我省文物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法制化、规范化的管理体制。对于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还不够成熟,而开发利用不可移动文物需要现代高素质的管理人才队伍。
3、机遇(Opportunites)
(1) 全国第三次不可移动文物普查。通过文物普查,将全面摸清文物家底,真实了解文物现状,为政府加强政策性研究,制定文化遗产事业发展战略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江苏省可以利用此次机会,进行全面、准确地掌握不可移动文物的数量、分布、保存状况、价值等基本资料,对迎接新形势下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和旅游开发等方面产生积极的影响。
(2) 江苏省政策的扶持。江苏省在“十二五”规划中着力把江苏建设成为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从江苏省政府获悉,“十二五”期间,江苏将努力实现全省旅游总收入达到1万亿元,旅游增加值突破4000亿元,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6%,旅游消费占居民消费总量达到10%以上。江苏“十二五”末旅游业计划要成为万亿元支柱产业。省政府对旅游业的大力支持是发展旅游业的重要动力和机遇。
4、威胁(Threat)
(1)旅游市场竞争激烈。就不可移动文物旅游资源来说,河南、四川、陕西浙江、山西、湖北、广东、山东等省都有丰富的文物资源,就数量而言,江苏不可移动文物总量处于全国中等水平,而不能显示出突出优势,其和临近省份浙江和山东等省市的区域旅游竞争压力尤为突出。
(2)江苏省不可移动文物开发与保护的挑战。在江苏省的城市化进程中,文化遗产保护矛盾十分突出。由于开发者的不合理利用,大批不可移动文物成为城市发展的牺牲品。根据江苏省全国第三次不可移动文物普查结果按比例来来看,全省保存状况为一般的所占的比例最多,为44%,其次为保存状况较好的占到35%,好的占7%,较差和差的合计占14%。总体来看,一般以及一般以下占了58%的比例,说明有一半多的文物保存现状处于不是十分理想的状况,在进行不可移动文物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中,应当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四、江苏文物旅游资源竞争战略建议
1、资源优先战略
依托江苏文物资源分布状况,坚持资源优先的发展战略,不断开发利用文物资源,设计各地区旅游特色线路,如苏北古园林游、南京民国优秀建筑游、江南水乡名镇游、大运河沿线线性遗产游等依据各地资源的各式各样旅游线路。
2、品牌战略
对于文物资源而言,由于其专有性和唯一性,比较容易形成区域品牌,从而大大带动相关行业尤其是旅游产业的发展。通过江苏省全国第三次不可移动文物普查,可进一步确定江苏省不可移动文物特色,如以苏州、扬州为代表的古典园林,以周庄、同里为代表的江南水乡古镇以及一大批明清建筑、街坊民居和名人故居,以苏北南通、淮安代表的红色遗产等。江苏省要强化大品牌概念,着力打造江苏特色文物品牌项目,并对江苏文物事业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3、创新模式战略
不可移动文物作为文化旅游资源,其旅游形式比较单一,不符合现代丰富的旅游概念。不可移动文物可以创新旅游模式,通过产业渗透的方式把旅游形式多元化,如文物旅游与动漫融合,采用动漫的表现手法、制作手段以及虚拟现实技术,将真实的景点产品尤其是自然风景和人文古迹类景观动漫化、虚拟化。这样通过两者的相互交融,景点业可借助动漫的传播渠道而受到更广泛传播的同时,也可通过静态景点产品的动态化和动漫化,更加丰富景点产品的内容。[3]
4、信息化营销战略
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信息化带动旅游业发展成为现代服务业的工作思路。随着web2.0浪潮席卷中国互联网,微博凭借其简短、便捷、互动性强等特点迅速在国内互联网蹿红,它的出现不仅改变媒体传播的途径,而且正在改变网络营销推广的方式。旅游官方微博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旅游信息、旅游营销、驴友交流的平台。及时旅游资讯是旅游微博最重要的功能和优势,也是各地旅游部门争抢微博旅游营销的一个重要原因。山东、浙江旅游官方微博已在微博营销方面成绩显著,值得江苏省学习。[4]
5、价值持续发展战略
旅游业的发展虽侧重于对旅游资源的开发,但其实保护和开发利用文物并不矛盾。相反,适度的开发利用文物成为旅游景点可以成为保护不可移动文物的助力。开发与利用不可移动文物不仅能创造经济收入,对文物的建设、维护、保养和宣传都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和机会。当然,任何的保护和开发都要以文物的价值得到延续作为第一要素。文物具有不可替代性,是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资源。所以对文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一切都要以可持续的发展战略为前提。只有很好的保护好资源,才能有竞争的资本。
参考文献:
[1] 李明耀.江苏旅游景区SWOT分析及战略选择[J].商业现代化.2008.(529):282-283
[2] 蒋昭乙.江苏旅游业发展环境的SWOT分析[J].江苏商论.2008.(3):64-65
关键词:雷山;发展;战略;乡村旅游;少数民族妇女
中图分类号:F592.1.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959(20lO)06-0097-08
乡村旅游,是指依托于乡村良好的自然环境和文化景观,以民族文化展示、农业生产活动、村寨文化特色、地方民族习俗等为内容,以农民为市场经营主体,以城市居民为主要目标市场,利用城乡之间在自然景观、生活习俗以及文化方面的差异,通过创新策划、规划设计、开发组合成旅游产品,提供城市居民观光游览、休闲度假、康体娱乐、劳动和购物为一体的旅游活动和形式。妇女地位高低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体现;在贵州各乡村旅游区,少数民族妇女由于缺乏专业技能,未能发挥应有作用。建议对雷山妇女进行文化扫盲和技能培训,引导其自愿投身旅游服务业,促进妇女发展和改善地方经济;契合当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的国家战略。
一、雷山概况和少数民族妇女教育培训状况
雷山县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西南部,东经107°55′-108°22′和北纬26°02′-260°34′之间,全县总面积1,218.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73万亩,占总面积的5.6%,其中稻田面积8.49万亩,是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农业县。辖丹江、郎德、西江、永乐4个镇,望丰、大塘、方祥、桃江4个乡和达地水族自治乡,共157个行政村,1305个村民小组,2005年末(第五次人口普查)总人口15.2万人。世居少数民族有苗、汉、水、侗、瑶、彝等民族,苗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2.6%。雷山是国家新阶段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2009年末,全县完成生产总值636亿元,财政总收入668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489元(约合350美元),低于国际公认的每天人均收入一美元的最低贫因线。雷山县旅游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64.4%,主要景区雷公山国家森林公园、西江千户苗寨、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郎德上寨、铜鼓之乡掌坳、响水岩瀑布、高岩大峡谷等,曾被央视等媒体评为“中国十大最好玩的地方”;民族风情浓郁,人文景观神奇,具有发展乡村旅游、绿色产业、民族文化产业的良好条件。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雷山县15-50岁文(半)盲人数为10467人,其中女性为7850人占总数的75%,其中2057名妇女是文盲,5,793名妇女是半文盲。女性文(半)盲绝对数和所占比例都远远高于男性,严重制约女性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参与度。雷山农村社区发展滞后固然有历史地理资源因素,但劳动者素质偏低是其中的重要因素之一。当前农村青壮年男性大多在外务工,女性已成为农村主要劳动力,而她们偏低的文化素质和生产技能只能进行粗放而低收入的初级劳动。
用“问题树(Problems Tree)”和“目的树(Objectives Tree)”分析法,对雷山乡村旅游现状进行内外环境分析、优劣势比较,发现妇女文化素质低和缺少专业技能是主要症结之一,急需对妇女进行“基本脱盲教育和旅游服务技能培训”。
二、少数民族妇女投身乡村旅游的可用资源
(一)旅游资源
雷山县“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地理特征制约了机械化现代农业的发展,而中央政府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和各项环保政策的实施提高了工业制造业的准入门槛,生态良好风光旖旎的雷山发展无污染低能耗的旅游服务业才是最好选择。雷山处于中国苗族原生态文化的中心,拥有中国第一座露天民族博物馆“郎德上寨”,全球第一大苗寨西江“千户苗寨”,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走进苗家寨寨踩鼓,人人能歌,女戴银花,男吹芦笙,舞步粗犷,旋律流畅;浓郁风情令游客流连忘返,是乡村风情游、自然生态游的黄金路线。丹江、郎德、西江、望丰、永乐、桃江、大塘7个乡镇公路交通方便、服务设施齐备,适宜乡村旅游发展;方祥乡和达地水族自治乡适宜民族手工艺品制作和特色农产品生产。
(二)培训资源
1.“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是2006年启动的国家级教育培训项目,广大农民将享受完全免费的实用技术培训,所有费用由国家财政负担;此项目将引导少数民族妇女学习旅游服务技能后,投身乡村旅游。
2.利用教育部门的“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项目对文盲(半文盲)妇女进行扫盲教育。
3.国家、省、州三级旅游部门的政策、资金、技术支持和贵州民族学院等帮扶单位的师资人才支持,以及国内外慈善机构的无偿援助。
(三)县域内部资源
1.少数民族妇女自身强烈的脱贫致富愿望,她们聪明能干吃苦耐劳,只要有合适的乡村旅游项目和技能培训,她们完全能够自力更生勤劳致富。
2.雷山县旅游局、农业局、扶贫办、科技局、教育局、妇联、团委等部门皆有乡村旅游资助项目和行政资源可帮助少数民族妇女发展乡村旅游。
3.近十年来,雷山县职业中学和166个乡(镇)级、村级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已经开展了多项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积累了一定教学经验和培训成果;整合农校资源,深化培训效果将大大推动乡村旅游发展。
三、少数民族妇女投身乡村旅游项目
(一)项目目标
从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彻底扫除妇女青壮年文盲,受训妇女掌握一两门实用技能;在旅游旺季或农闲时节就近从事乡村旅游业;旅游收入占全年家庭收入的40%-80%。经过培训,从没有专业技能的农村妇女变为具备一定旅游从业技能的劳动妇女;从缺少自我实现意识的传统妇女变为头脑开放、观念更新的新时代新女性。
(二)项目进度表――甘特图
因为冬季为农闲时节,所以妇女参加技能培训和岗位(田野)实习的时间集中在第四季度,借用各乡镇中心学校和条件较好的村小,保证妇女有时间有可能就近参加培训和实习。
(三)项目构成
1.文化扫盲(针对文盲妇女)
文化扫盲课安排一个月学习时间,主要学习常用汉字和基本数学计算,并根据妇女不同年龄段有不同达标要求:
(1)15-30岁妇女每天学习15个汉字,一个月必须学会450个常用汉字,能理解电视节目、基本读懂报刊、写简单家信收据便条、能进行基本的买卖计算;
(2)31-50岁妇女每天学习lO个汉字,一个月必须学会300个常用汉字,能理解电视节目、初步读懂报刊、写简单收据便条、能借助计算器进行基本的买卖计算。
2.乡村旅游技能培训(针对具有中等、初等文化水平妇女和完成扫盲学习妇女)
文化扫盲和技能培训的最终着力点都是必须提高劳动收入,只有实实在在产生经济效益的学习培训才能激发妇女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这要求培训内容必须紧扣雷山县乡村旅游实际,什么技术能增收就教授什么技术,什么项目能挣钱就发展什么项目。技能培训主要集中在四大项目:(1)旅游服务业;(2)民族歌舞表演;(3)传统手工艺品制作销售;(4)特色农产品种植养殖。每一期技能培训为期三个月,包括课堂教学和岗位(田野)实习,在全县9个乡镇同时铺开,参训妇女可根据个人兴趣和当地乡村旅游实际自愿选择参加。
(四)项目目标人群
项目目标人群为雷山县7850名15-50岁的少数民族妇女。目标人群分年度培训计划:
2011年共培训2000人,分别是旅游服务业400人、民族歌舞表演400人、手工艺品制作销售600人、特色农产品种植养殖600人;2012年共培训3100人,分别是旅游服务业500人、民族歌舞表演500人、手工艺品制作销售600人、特色农产品种植养殖1500人;2013年共培训2750人,分别是旅游服务业300人、民族歌舞表演300人、手工艺品制作销售500人、特色农产品种植养殖1650人。
(五)项目执行机构与合作伙伴
雷山县旅游局作为项目具体执行机构;教育局、扶贫办、科技局、农业局、劳动局、县妇联、团县委拥有教育培训相关资源和经费,作为项目合作机构;贵州民族学院曾在雷山县定点开展文化扫盲和科技扶贫,邀请其作为项目的合作伙伴。
(六)项目财政预算
任何一个有长久生命力的发展项目都是可持续的有产出的“造血式”项目,而不是只投入不产出的“输血式”项目。第一年资金投入占总投资的50%,第二年33%,第三年17%,因为前一年项目产生的利润将充实后一年的项目实施,三年项目投资呈递减趋势。当前农村扫盲经费主要来自中央、省、县三级政府,依据地方政府现有财力,本战略资金预算为60万元,并从非政府组织(NGO)或非赢利组织(NPO)募集107%元作为应急储备金。
1.文化扫盲预算
文化扫盲项目的目标群体为2057名文盲妇女,12万元预算在三年中平均分配:每年的教材教具12000元、教师课时津贴24000元、办公管理费用2000元、监控评估费用2000元,合计40000元/每年。
2.技能培训预算
技能培训项目的目标群体为7850名少数民族妇女,总计投入48万元,能够自我创收增值的项目投入方式保证了项目的可推广性和可持续性,具体支出项目:
2011年旅游服务业(课堂教学+岗位实习花费)60000元,民族歌舞表演(课堂教学+演出实习花费)60000元,手工艺品制作销售(课堂教学+作坊实习花费(60000元,特色农产品种植养殖(课堂教学+田野实习花费)60000,共计24万元;
2012年旅游服务业(课堂教学+岗位实习花费)40000元,民族歌舞表演(课堂教学+演出实习花费)40000元,手工艺品制作销售(课堂教学+作坊实习花费)40000元,特色农产品种植养殖(课堂教学+田野实习花费)40000,共计16万元;
2013年旅游服务业(课堂教学+岗位实习花费)20000元,民族歌舞表演(课堂教学+演出实习花费)20000元,手工艺品制作销售(课堂教学+作坊实习花费)20000元,特色农产品种植养殖(课堂教学+田野实习花费)20000,共计8万元。
四、结语
本发展战略抓住雷山县实施“旅游强县”大好时机,为少数民族妇女提供文化扫盲和技能培训,带动妇女自愿投身乡村旅游服务业。不仅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妇女提升经济、政治、社会地位,促进妇女发展和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参考文献:
[1]贵州统计年鉴(2008)[R],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2]贵州年鉴(2009)[R],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
[3]李炳昌,巴拉河流域乡村旅游发展战略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08,(3),
[4]徐燕,熊康宁,殷红梅,贵州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开发研究――以兴义市南龙村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07,(6),
[5]杨蔚,乡村旅游价值取向的维度分析――以贵州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旅游为视角[J],贵州民族研究,2007,(3),
关键词 都市旅游;发展战略;上海
A Study On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Shanghai Urban Tourism
GAO Jun, MA Jianyu, HU Jianwei, QIAO Wei, CHEN Suxia
(Institute of Tourism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34,China)
Abstract: The paper starts with an elaboration the intrinsic implications and features of urban tourism.The paper further explores development strategies of urban tourism from both macro and micro perspectives. The macro strategy focuses on the coordination of districts and areas in metropolis, specify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ity development and tourism industry, integrating tourism planning in the overall city planning and exploring indicators that may impact o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two parties. In the moderatescale, the coworking between metropolitan tourism industry and relative industries accounts for the most important strategy. The micro strategy aims at establishing an effective and efficient logistical system for metropolis tourism by improving all levels of hospitality facilities, expanding the supporting system to more service industries and facilitating the branding of the metropolitan destinations. Finally,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trends of urban tourism, such as promot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motivating regional connection, strengthening industry corporations, encouraging the particip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tourism planning, stressing recourseintensive development and accelerating informization etc.
Key words: urban tourism;development strategy;Shanghai
一、 概述
1997年上海正式提出了“都市旅游”的概念,明确“上海旅游业发展的定位,应该是都市型旅游;上海旅游的特色,应该是融都市风光、都市文化和都市商业为一体的旅游特色”;并具体指出,上海都市型旅游的特色是:“一要充分利用人文资源和经济中心城市资源的优势,二要充分发挥城市新景观的作用,三要充分发挥城市的综合功能”,从而明确了上海都市旅游发展的方向。近年来旅游业已成为上海第三产业中重点发展的行业之一,现代服务业中的动力型产业,都市旅游也已成为上海旅游业的响亮品牌。
随着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的即将举行,上海都市旅游发展也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进一步的展现。旅游业作为城市经济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能够体现一个城市发展的和谐程度。都市旅游是上海城市形象的重要载体,是上海城市可持续发展、社会和谐的重要组成。发展都市旅游,有利于进一步促进上海城市建设和发展,带动整个区域旅游发展,促进长江三角洲区域城镇旅游的发展,成为亚太地区都市旅游的重要基地;有利于进一步促进上海旅游产品的更新换代,促进旅游行业与其他行业的紧密结合,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有利于满足城市居民提供日益增长的精神和物质需求,为上海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著名的旅游目的地城市奠定基础,促进上海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进一步加强对都市旅游的研究,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有重要意义。
二、 都市旅游内涵的演进与特点
近年来我国学者对都市旅游的研究,逐步明确了都市旅游与城市旅游的不同之处。综合目前的研究,可以明确都市旅游与城市旅游不同之处在于,它依托大城市地区具有枢纽性质的交通设施和发达的旅游接待设施等,以整个大都市地区为展开背景,包括不同等级层次的城镇体系。产品结构与大城市地区发达的经济、文化结构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除传统的观光购物等旅游项目,更多的是依托于商务、会展、科教、休闲、度假、节事等开展的各项旅游活动,因此比传统的城市旅游具有更加丰富的内涵,在产品结构上具有更强的整合性,在项目设计上具有更多协调性,成为城市形象的重要载体,城市可持续发展,社会和谐的重要组成。
都市旅游的内涵演进至今,呈现出如下几方面的特征:
1. 多元性
“都市旅游”不同于传统的城市观光旅游,更注重经济、文化、社会方面多元化的内涵和底蕴。在都市旅游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会展旅游、商贸旅游、现代农业旅游、高新科技与现代工业旅游等品牌,体现出了他们自身极高的社会价值和经济效益;而且这些品牌的旅游活动也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的催化剂。因此都市旅游的多元化内涵使其具有较强的综合吸引力。
2. 都市性
都市旅游是依托于大都市地区而展开的,不同于一般的城市旅游。都市除了国际公认的人口规模超过500万之外,还应具备如下条件:(1)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甚至是经济、贸易、金融中心,对本国、某区域甚至世界经济起控制作用;(2)具备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有高度发达的第三产业,特别是繁荣的商业,具有高强度的综合服务功能,还有完善的中心商务区;(3)具备一流的基础设施,特别是交通、电讯和信息网络全球化,物质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都十分畅通;(4)科学文化交流频繁,有广泛开展国际性科技文化交流的设施和能力;(5)除了城市人口规模达到一定规模外,还应有一定比率的境外和外籍居民;(6)有现代化的城市环境,拥有高质量的工作、生活和环境条件,能够反映当前世界的时尚、潮流和趋势。
都市的这些独特条件使得都市旅游深深打上特有的"都市性"的烙印,体现在产品载体上,"都市旅游"的众多产品是传统旅游所没有的,也是一般城市所没有的。如会展旅游、商贸金融旅游、现代农业旅游、高新科技与现代工业旅游,还有各种城市建筑和设施观光旅游等等。这些高层次的旅游品牌是"都市旅游"所特有的,是"都市旅游"的精髓,也是"都市旅游"的支柱。
3. 综合性
都市旅游的综合性一方面体现在支撑体系上。都市旅游的发展除像传统旅游所依赖的"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各行业的支撑,还与教育培训、政策环境、管理水平等息息相关。支撑体系的综合性决定了都市旅游在内涵式发展上的综合性,系统内部必须协调进行,有序发展,任何环节出现问题都会起阻碍作用。同时都市旅游的综合性也体现在与相关产业的结合上。
4. 发展性
都市是在不断发展的,这成为都市旅游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带来了其发展的资源和保证。都市旅游的发展体现在内涵的不断深入挖掘、产品体系的不断丰富完善、设施服务的不断提高健全等,最终在形象建设上也不断推进。各国际大都市的形象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都市发展不断创新。所以,任何一个地区的都市发展都应积极开放、动态发展,墨守成规、止步不前只能走进死胡同。
三、 都市旅游发展的战略框架
1. 宏观架构:都市旅游与区域发展的协调
(1) 基本点:明确都市旅游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都市旅游必须处理好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这主要通过都市旅游发展规划得以体现。都市旅游发展规划应该是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城市规划要以前瞻性协调好区域空间布局,明确城市的旅游功能定位和目标,在城市产业发展和相关规划中都能反映都市旅游发展的需求,为都市旅游发展创造条件。城市规划中应考虑与旅游相关的内容有城市形象、旅游用地、城市景观的旅游适应性以及城市基础设施的旅游适应性等。
(2) 发展点:都市旅游与区域发展的协调
任何一个都市的旅游发展都会可能达到或接近旅游承载力时的状态,此时传统的旅游规划一般试图操纵市场以开发更高品质的旅游活动,或者开发具有更大的社会承载力和环境承载力的旅游产品,但空间的限制使其发展具有一定的难度。针对此情况,新加坡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新加坡旅游业的发展出现减缓的趋势,接待游客的人数及旅游收入都出现了下降。出现这一现象的部分原因可以从生命周期理论去找,但新加坡意识到其小城市国家与大国家的城市相比,更容易达到旅游承载力的极限。于是,新加坡的旅游战略开始着眼于寻找办法提升国内旅游产品,通过向东盟地区发展来扩大国内旅游业的影响,通过健康的竞争与合作的途径达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都市旅游的发展不仅要通过旅游产品的提升来保持其旅游经济效益,而且在都市范围之外扩大影响,争取在区域旅游营销和开发方面居于领先地位,并与邻近地区一起营造健康竞争性的区域合作环境。
(3) 深入点:都市旅游发展的影响因素
区域范围中对都市旅游发展的影响因素主要表现在旅游政策的制定与分析上。传统的旅游开发重点考虑土地利用、景点开发、食宿设施及建设条例、旅游开发的密度、如何表现文化旅游、历史旅游和自然旅游的特征,还要论证道路和下水道系统等基础设施的提供,然而近年来,旅游开发的研究扩展到关注旅游对环境、社会文化的影响,以及旅游在地方、地区及全国的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等领域。同时,以前一直由政治家和与旅游业有厉害关系的团体确定旅游发展的目标,现在,当地社区民众的想法对都市旅游发展是开始施加了影响,需要调动公众的参与和关注。都市旅游的发展不仅涉及旅游业本身,需要考虑经济、社会政治及环境因素的综合影响。
2. 中观协调:都市旅游与城市其他行业的互动
(1) 基本点:都市旅游业与其他行业协调发展
在都市发展中,旅游业与其他行业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各自为了自身的发展,彼此间不可避免地发生冲突,出现在政策、资源、空间等方面的争夺。特别都市旅游业发展现今,给各个区域或多或少地带来拥挤、历史文化遗产城市个性的丧失、城市中心地区功能的退化、旅游业与城市居民和国际机构之间的利益冲突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造成了负面影响,也制约其他行业的发展。正如布拉姆韦尔(Bramwell,1997)所讨论到的:“城市必须在致力于发展之前确定其承载力,即使在城市距离到达承载力的极限值看起来还很遥远时――此时经济结构调整和创造就业机会通常称为城市最急迫的需要――也要这样做。如此而言,非常需要探索隐藏在有关承载力这个热点问题之下有关各行业的政治和管理问题。” 目前,旅游业与其他各行业应关注并解决好这一问题,在此基础上,致力于如何更好服务于城市总体发展。
(2) 发展点:都市旅游业与其他相关产业的结合
都市旅游业与其他行业协调发展,不互相制约,只是保证都市旅游业发展的基本点。在此基础上,都市应加快旅游业与其他行业相关产业的结合。其形式是将相关行业潜在的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旅游经济发展优势,开发新型的旅游产品,拉长旅游产业链,做大旅游产业群。其他相关产业存在着丰富的旅游资源,而且对比传统旅游资源而言,更新、更奇、更特,对游客更具有吸引力,这为都市旅游业与其他行业相关产业的结合提供了资源保证。甚至可以说,新时期都市旅游的竞争力更多的转移到了这些相关产业结合的新型旅游产品上,可以与金融、汽车、石化、农业、教育、地产等行业的结合,切实地培育和发展都市工业旅游、农业旅游、修学旅游等新型产品。
(3) 深入点:都市旅游业与其他行业的互动共赢
新型旅游产品的开发应该进一步朝着培育工业旅游、农业旅游、修学旅游等新型业态的方向发展。都市旅游业与其他行业间寻求最佳结合点,积极互动,追求共赢。
首先,其他相关产业积极有效地开发旅游资源,丰富都市旅游产品,增强都市旅游竞争力,形成都市旅游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具体操作上,应以企业为依托,以企业实体和品牌为载体,对旅游资源进行深层次开发,尽力打造高品位的旅游产品品牌;另外,这些新型旅游应通过旅游线路尽快融入产业大循环中,在旅游产品结构中准确定位,建立良性发展机制。
其次,新型业态的培育和发展促进相关行业和各企业形象的完善和产品知名度的提高。应与相关行业和各企业的营销工作相结合,以旅游促营销,推动相关行业和各企业的发展。
再者,都市旅游形式能有效利用其他行业的废弃资源。目前,这方面做的比较好的是旅游业与工业的结合。具体的操作中,有多种形式:利用废弃的厂房、车间开发成工业遗产旅游,并增加餐饮、娱乐等设施,吸引广大旅游者,比如:德国鲁尔工业区;通过开发旅游的形式,把落后的生产模式开发成“古董式”旅游项目,比如:大同机车厂,把淘汰下来的蒸汽机开发成旅游产品,并且每年举办“大同国际蒸汽机节”,引起了国内外旅游者地兴趣……。当然,其他行业也可借鉴,与旅游业相结合,“变废为宝”,实现资源的再生利用。
3. 微观操作:都市旅游支撑体系的有效运行与发展
(1) 基本点:进一步完善传统支撑体系各层面建设
传统的都市旅游支撑体系主要包括旅游饭店业、旅行社业、旅游交通业、旅游景区(点)业、旅游娱乐业、旅游餐饮业等业态,但在现代的都市旅游中,休闲度假设施是重要的硬件设施。同时,旅游支撑体系中的软件建设要通过教育和培训,尽快与硬件的建设规模相协调,尽快跟上硬件的发展水平。良好的旅游服务是旅游者能真正切身体会到的,在某种意义上就代表了一个都市旅游的发展程度。软件建设中要注重研究旅游者需求,提供能与之相对应的“产销对路”的服务。
(2) 发展点:扩大都市旅游支撑体系涵盖面,促进良性运行与发展
都市旅游开发正逐步扩展至商业购物场所、会议展览、文艺展演场馆、休闲娱乐设施、体育赛事场地等环节。在软件建设方面,政策法规、都市形象、管理模式和水平、服务理念及质量也越来越成为支撑都市旅游发展的重要部分。因此,要在研究中扩大都市旅游支撑体系的涵盖面,并且随都市旅游的发展在不同阶段做适时的调整,衡量的标准看“是否有利于都市旅游的发展”。
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都市旅游支撑体系的运行与发展机制。首先,注重协调支撑体系中其他行业与旅游业的关系,支撑体系中旅游产品开发与配套设施建设的关系,支撑体系各行业服务与当地居民的关系。其次,要注重考虑协调体系中各类管理体制和运行方式,支撑体系的扩大化也给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 深入点:深入进行形象建设和影响力塑造工程
上海都市旅游发展至今面临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形象建设和影响力的塑造。对比其他国家大都市国际影响力强、形象已逐步完善而且深入人心的情形,上海只具有小范围的区域影响力,而且至今没有树立一个稳定的、能代表上海特色的形象。因此有必要提出上海都市形象建设和影响力塑造工程,并且深入持久的发展下去。
四、 上海都市旅游深度发展的若干思考
1. 打造和谐社会,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在城市这个有机体中,旅游业是一个由多种要素组成的统一体,各要素间存在着既相互合作、又相互竞争的关系,若这些要素在统一体中能相互包容、协调运作时,旅游业便能处于健康地、富有生机和活力的良性发展状态。反之,极端性的对抗会使旅游业陷入困境。
都市型旅游产业发展要从“打造和谐社会”出发,强调以人为本,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着眼点,发展和谐旅游,注重把握以下几方面的和谐:
目标和谐:旅游业发展与上海都市发展的和谐;要素和谐:旅游业各支撑体系间发展的和谐,旅游业发展与相关产业发展的和谐;区域和谐:各区域旅游业发展的和谐;上海旅游业发展与周边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和谐;人的和谐:外国游客与国内游客间的和谐;游客与上海居民间的和谐;经营和谐:开发与保护间的和谐;获取与回报间的和谐;效益和谐: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环境效益间的和谐。
通过旅游业发展进一步促进城市国民经济发展,增强经济效益;以旅游业发展进一步提升城市形象,增强社会效益;以旅游业发展进一步改善和优化上海都市的生态环境、人文环境、服务环境和法律环境,增强环境效益,从而全方位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2. 以城市化和区域联动带动都市旅游的深化
城市化和区域联动是现阶段上海和周边地区发展的主潮流,要加大力度,以此带动上海旅游产业的深化。
以城市化带动旅游产业硬件与软件的改善。在硬件方面,旅游景观、旅行社、宾馆、交通、娱乐等各方面设施已日臻完善,主要加大综合建设的力度,并注重服务于本市居民的功效。要注重好区域联动。上海旅游业要结合实际,重点研究区域资源合理配置、促进旅游管理方式转型、资源集约利用等方面。其中难点在于:理顺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处理合作与竞争的关系。上海要发挥区域联动的龙头作用,协调好各方面关系,促进各区域的协调发展。
3. 加强产业互动,促进都市旅游产品的提升
在都市发展中,旅游业与其他行业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各自为了自身的发展,彼此间不可避免地发生冲突,出现在政策、资源、空间等方面的争夺。旅游业与其他各行业产业在联合开发产品上有了结合点,在此基础上,致力于如何更好服务于城市总体发展,摒弃本位主义,协调发展。具体要把握好以下两点:
首先,都市旅游业与其他行业相关产业结合开发产品。旅游业应联合其他行业中相关产业积极有效地开发旅游资源,丰富都市旅游产品,增强都市旅游竞争力,形成都市旅游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其次,培育和发展新型业态,促进相关行业产业和各企业的发展。新型旅游产品的开发应该进一步朝着培育工业旅游、农业旅游、修学旅游等新型业态的方向发展。一方面,以旅游促营销,有助于产业和企业的形象的完善和产品知名度的提高。另一方面,旅游形式能有效利用其他行业的废弃资源。
4. 科教兴旅,注重资源集约利用,加快信息化建设
上海都市旅游要体现高科技发展性的特点,引进新技术、新观念、新的运作方式,依托现代科技,利用网络优势,积极发展网上旅游服务。另一方面,构筑旅游人力资源高地是提升国际旅游都市素质的关键。上海要加快制定上海旅游人力资源发展战略,利用高校教育资源优势,形成多类型、多层次的培育体系。在利用科技、发展教育的基础上,结合区域联动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做好在资金、人才、设施、服务等资源的集约利用,实现旅游产业从"粗放式经营"到"集约化经营"的转型。
加快上海都市旅游信息网络的建设。采取各种方法,多方位、多形式、多渠道地构建上海旅游信息网络。凭借上海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经贸优势,分别针对主要客源市场组建国际、国内旅
游信息网络。
五、 结语
当前,上海的都市型旅游产业正在进入深化阶段,即从起步、初创阶段向发达、成熟阶段的过渡。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要整合产品体系,扩大产业规模,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能级,为旅游产业成为上海经济结构的特色产业,成为上海城市形象的重点载体奠定基础。
因此上海都市旅游发展要以举办2010年上海世博会和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为契机,明确旅游产业在上海城市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提升行业管理的协调力,强化旅游产业的竞争力,增强旅游产品的吸引力,扩大旅游空间的辐射力,到2010年成为上海经济结构中的支柱产业,现代服务业中的重点产业,上海城市的形象产业,将上海建设成为具国际商务、会展节事等品牌特色的现代化国际旅游大都市。
参考文献:
[1] 王兴斌.旅游产业规划指南[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0.
[2] Tyler, Duncan.城市旅游管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3] 上海旅游年鉴编辑委员会.上海旅游年鉴(2003)[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
[4] 国家信息中心中国经济信息网.中国行业发展报告-旅游业[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5] 丁季华.关于上海旅游产业地位的若干问题[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4(5).
[6] 吴晓莺,郭超.大力发展旅游商品是上海旅游产业发展的关键[J].上海综合经济,1995(2).
[7] 聂献忠.现代城市旅游业经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8] 许峰.城市产品理论与旅游市场营销[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9] 范能船等.城市旅游学[M].上海:百家出版社,2002.
[10] 孙振华等.上海都市旅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
[11] 姚昆遗.机遇与支撑:2010年世博会与上海都市旅游业[J].上海大学学报,2003(6).
[12] 楼嘉军.对上海都市旅游发展的战略思考[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1).
[13] 白竹岚.关于上海发展都市旅游的思考[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3(4).
[14] 张文建.上海都市旅游的跨文化体验与影响[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4(1).
[15] 张凌云.试论有关旅游产业在地区经济发展中地位和产业政策的几个问题[J].旅游学刊,2000(1).
[16] 张明清,刘超.旅游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理论思考与竞争态势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