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物教育

生物教育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物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生物教育

生物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学生物 课堂活动 培养兴趣

初中生物课堂活动教学旨在让学生生动活泼、愉快学习,德、智、体协调发展。根据初中生物教材内容、教学目的及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在进行了多年的教学改革、摸索与实践的情况下,教师要在教学设计与实施中抓住课堂中学生的兴趣点,激活学生,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1、从民主、和谐、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兴趣

给学生提供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让学生享受到学习快乐,为学生创造自我实现的条件是主体发展的前提。如在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时,我首先让学生课前捕捉鼠妇,上课后问学生:你在捕捉鼠妇时,鼠妇是束手就擒呢,还是抱头鼠串呢?一下子师生的关系已经拉近,在不知不觉中已激发了学生兴趣点,课堂气氛一下活跃起来。此时顺势启发:环境中哪些因素会影响到鼠妇的生活呢?学生:“光会不会影响鼠妇的生活?”“湿度会不会影响鼠妇的生活?”等等,全班一下提出了多个不同的问题。人文、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放飞学生心灵,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极大发展。紧接着我鼓励大家以四人小组为单位选定探究课题,设计实验方案,开展探究实验。整节课大家在快乐活动中积极主动地学习。

2、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从生活中发现学生的兴趣点

学生的生活与经验是接受教育、学习理解的基础,所以,要通过日常生活中具体的经验来学习,使教育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生物学本身就是一门生活中的科学。在教学中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生物知识,学会生活。如在讲《鸟与空中飞行生活相适应特点》时,折纸飞机是大家从小就玩的游戏,但要折得好,飞得远也不容易,有一定技巧。课堂上通过折纸飞机比赛,看谁的纸飞机飞的最高最远,研究分析飞得高远的原因:纸材质轻还是重;纸大小;飞机翅膀大或小;机头折法等,最后引导得出纸飞机要飞得远,必须解决“三个力”:重力、阻力、动力。那“鸟是怎样解决空中飞行的这三个力?”引导大家分析讨论课本中资料,总结得出鸟适于与飞行生活相适应的特点,水到渠成。又如许多同学家养有宠物,如何解决宠物随地大小便?同学们根据经验,提出了多种解决方法,促进了对条件反射的理解。

此外,利用学生关注和社会正发生的热点问题,学习相关的知识,也是调动学生学习兴奋性、激发兴趣的有效方法。如2003年我国非典的流行为我们在讲初中生物传染病和免疫提供活生生的情景和材料。总之,现实生活为生物课堂教学提供了最丰富的活动内容。只要留心,你就会发现无处不有丰富的教育环境与教育资源。

3、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首先,学生对于游戏有很强烈的兴趣。游戏活动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使其思维和情感需求得到和谐发展,在游戏中,学生快乐学习,快乐发展。如在介绍《生态系统》一节时,我设计了一个学生参与活动:《一个也不能少》。事先编制好一个网,请10位同学出来分别代表生态系统中的各种成分,其中一个代表人类。让人坐在网中间,其他同学将他抬起来代表生态系统中其他成员支撑着人。当人类破坏某一环境因素如使水污染,同学分析水污染会导致其他相继污染。当说到某因素污染,代表相应的成分的同学就离开,同学一个一个离开,坐在中间的人受到的威胁越来越大,也越来越紧张,越来越害怕自己掉下来。通过学生自己体会,让他们真正感受到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员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人类如果不遵照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破坏环境,最终会遭到环境的报复影响人类自己的生存;生态系统中的成分一个也不能少,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生物教育范文第2篇

作为一名师范生,面临教育实习是必不可免的。想当初,一想到有教育实习,我就在担心我该如何应对,尤其我与学生的年龄差距并不是很大,就怕管治不了他们,而且也没有正式上课的经验,上砸了咋办?这些都是对自身能力的一个考验。但真正面对了,一切问题也慢慢迎刃而解了,我也在实习过程中,逐渐由学生的角色转换为教师的角色,也越来越有做教师的感觉。

但凡经验都是需要积累的,教学经验的积累也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教育实习正是一个让我积累教学经验的好机会。我们这次教育实习,时间定为两个月,分两部分实习内容,一是班主任工作,二是教学工作。在统筹安排下,我去了市南中学实习。第一天,我是怀着紧张与期待的心情走进这所校园的,为不熟悉的环境而紧张,为即将面对的教师和学生而心生期待。当第一次与指导教师见面,第一次面对学生,第一次走上讲台,第一次……所有的第一次都是不一般的感受,都是一种新的体验。随着次数的增多,我渐渐熟悉也适应了,得到了锻炼,不再像刚开始那般生涩。

成为一名教师,是我一直所向往的,而成为一名生物教师是我所选择的志向。对我而言,教育实习并不仅仅是顺利毕业的必需保证,更是我能踏上教师岗位的先前准备,是我成为一名真正的生物教师的必备经验。这次的教育实习让我受益匪浅,我感觉我在实习的过程中成长了很多,自身的能力也有了提高。

一、班主任工作

要成为一名优秀的班主任,了解学生是基础,我就是以这个为基本目标的。而要了解学生,与他们进行交流是必要的,仅仅通过观察并不能很好地达到目的。为了能尽快的熟悉学生,我第一天就从班主任处要了学生的名单,首先从熟悉他们的名字入手,再逐渐熟悉他们的人。我还看了他们的周记,从中获取一些相关的信息。接着,我又与部分学生进行交流,从学生处了解了班级干部的名单。而且,我常常利用早自修之前、课间、放学打扫等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虽然这些起初并不是那么的顺利,但接触的时间越长,学生们也越愿意与我交流。

我刚开始时,也并不了解如何跟学生相处,才是最好的。渐渐地,我发现,只要把他们看成是自己的同学,自己的朋友,相处起来就容易的多。还记得,起初,我想通过最直接的方式认识他们,就直接当着全班的面,让他们向我介绍自己,可是学生们似乎都不大愿意,后来也就不了了之了。离开教室之后,我就想到底怎样他们才愿意与我交流呢?反复思考,我觉得,必须让他们先熟悉我。而当天下午放学后,我也找学生了解了一下班级的情况。后来,我渐渐开始叫每个学生的名字,虽然有时会叫错,但学生会帮我纠正过来,我与学生之间的相处也越来越融洽。

生物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生物教育 快乐教育 “痛”教育 “痛与“乐”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192-02

一、教育之“痛”、“乐”

广义的教育是指“一切培养人的活动”,是对人的一部分天性进行的改造。改造的过程必然是“痛”的,这种“痛”不是肉体上的疼痛,而是个体由于天性被外力改变造成的憋闷、不适与彷徨。但人都是趋利避害的,如果接受教育只有“痛”,那么这种“痛”很可能成为一般人选择逃避教育的诱因。并且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学生接受教育进行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习动机有着很大的影响因素,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对学习动机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所以在教育过程中不能只有“痛”,还要有“乐”。同样,这种“乐”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快乐,而是一种满足,一种自己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的充实感。教育的“痛”与“乐”对于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有着直接且交错的影响,在“痛”与“乐”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并将其运用于教学中,能够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得学习效果得到提高。由于生物学科是一门立足于实验的学科,教科书中安排了许多与教学内容相符合的实验,但是生物学科每周的课时并不多,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抓紧课堂的每一分钟。所以教育的“痛”与“乐”的良好运用对于生物教师尤其重要。

二、生物教育之“无痛亦无乐”

但是“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一千个教师就有一千种对于教育的见解。随着江苏高考制度的不断变化,生物课程的地位也在不断变化,教师对于生物教育的见解也处于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中。许多教师认为应让学生觉得学习生物是一件快乐的事,整个学习生物的过程就应该是一个快乐的过程,不应该有些许的痛苦。基于这种观念,和课时数较少的原因,某些教师采取了“无痛”的教学模式,最典型的就是有关学生实验的教学。生物学科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之上的学科,教科书中安排的学生实验的目的是加强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理解,并且培养学生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探究的基本思路。但是“无痛”教学模式中有关学生实验的教学就演变成了教师操作演示实验甚至是“PPT实验”由教师直接给予学生实验所要探究得出的结果。众所周知,科学实验充满了失败,一个成熟的理论背后通常有着难以计数的失败,学生失去了实验探究的机会,就失去了宝贵的失败的经验,没有失败的学习自然不会“痛”,学生只能被动的、死板地背诵教师给予的结论。

“无痛”的教育就一定是快乐的吗?至少现阶段生物的教学不是的。近年来,选修生物课程的学生在逐渐减少,固然江苏高考制度的改革是一个因素,但是学生觉得生物课程的无聊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由于“无痛”的教学模式,学生可以没有任何思考的学习,这种学习方式不会引起学生的认知矛盾,而引起认知矛盾是激发学生内部学习动机的一个重要方法。长此以往会使得学生失去对于生物学科的兴趣,并且学生没有认知矛盾就不会“痛”,没有“痛”则没有祛除“痛”的欲望。在没有这种欲望的情况下教师给予问题的答案或实验的结论学生是不会感到有满足感,即“乐”不会出现。所以教育之“乐”是建立在教育之“痛”的基础上的。生物教育不应该是一种“无痛亦无乐的教育”,而应该是一种“痛并快乐着的教育”。

三、“痛并快乐”的生物教育

如何将教育之“痛”与“乐”结合起来运用于教学中,生物教师可以从教学的各个环节一一入手。

从教学时机来看。教师只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指导者、启发者,而不是学习的主体,生物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所以在生物教学中应该以学生为本。《论语-述而》中指出,教师的教学原则应该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悱”是什么状态?是学生在思考问题时,感觉答案已经知道了,但是就是无法组织合适的语言来表达而憋的满脸通红的样子。这个过程是“痛”的,有话说不出,憋得难受,心里痛苦但又自己无法解决。这时教师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在学生奋力寻找突破口而又找不到时,教师给予学生小小的启发,给一点指点,引导学生将想说的话说出来,如此,学生就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了问题的思考与解决,心情“乐”了。这样的教学方法比之教师直接告诉学生问题的答案要好很多。例如,在进行ATP系统的动态平衡相关内容的教学时,可用“一个成年人在静止的状态下,24 小时内有40千克的ATP发生转化,但是ATP在细胞内的含量是很少的”这一材料来引导学生得出“ATP与ADP在细胞内的相互转化却是十分迅速的”,而不是向学生直接陈述这一结论。

从教学的理论来看。维果斯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理论”,其基本内容可以理解为:学生要达到的目标层次比现阶段学生所处的层次要稍微高一点,但是经过教师的指导、学生付出一定的努力是能达到这个较高的层次的。例如,人教版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中的第106页拓展题的第一题,考察的是学生对于光合作用强度影响因素的理解程度,尽管学生已有这方面的基础,但又不是不假思索就能得出答案的,因为第二小问涉及到了蒸腾作用很强大量气孔关闭的知识,学生必须认真思考才行。由此,学生努力的过程是“痛”的,而当学生经过努力达到目标时,所获得的成就感是“乐”的。

从教学的内容来看。生物课程有自己的学科特点,生物课程应该是一门有生命的课程,是一门活的课程,是一门与人类生活生产密切相关的课程。所以,生物教学的内容应该与学生所生活的环境或经历有一定的关联性,让学生觉得学习了生物课程之后对于自己的生活是有作用的,能够用所学习的生物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某些问题,学生会感到“乐”。例如,在学习“酶的特性”相关内容时,向学生解释为什么加酶洗衣粉在使用时用温水效果更好,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于温度影响酶的活性的理解和记忆,还可以与学生日常生活相联系,使学生体会到生物学科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但是不可能所学习的所有知识都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关,学生会觉得比较枯燥,而这些知识又是未来学习必不可少的知识,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就会感到“痛”。这种“痛”也可以转化为“乐”,根据麦克利兰提出的成就动机理论可知,学生会对某些难题某些挑战性的内容产生克服障碍展示才能的需求,教师就可以对这种需求进行一定的引导,使得学生的需求得到满足,学生就会感到“乐”,而这种“乐”经历多了学生就不会对学习较枯燥的知识感到厌烦。

从教学方式来看。生物学科是一门自然科学学科,生物学科的知识几乎都是通过实验得到的,生物课程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课程,所以生物教学不能是只在教室中在书本上学习文字的知识,而应该多让学生进实验室做实验,通过实验来巩固知识,通过实验来锻炼技能,通过实验来建立科学研究所需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在实验失败时,会感到“痛”,但是经过教师的指导,改进了实验的设计或者纠正了操作的错误后,实验成功后学生又会感到“快乐”。

四、结语

生物教学就是让学生在“痛并快乐着”的过程中学会知识、锻炼技能、建立科学研究所需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过程。但是“痛”不可过,否则打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信息,“快乐”也不能过度,否则学习就没有难度,学生得不到成长。

参考文献:

[1]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2] 曹永国.自我与现代性的教育危机[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

[3] 隋恒栋.另眼审视“愉快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2008(10):73-74

生物教育范文第4篇

在高中生物新课程的教学实施中,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而且要培养学生应用生物学原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下面就生物创新性教育途径和方法简谈一二。

构建创新的心理氛围

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要主动地构建创新的心理氛围使其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在教学课堂,气氛沉闷、压抑、紧张,而且学生心理负担过重,压力过大,他们怎么能展开想象的翅膀?怎么能拓宽奇异的思维呢?加之我们教师教学又以教师为中心,学科为中心,把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作为课堂教学的中心工作,而学生处于从属被动的地位,没有独立性,没有自主性,失去个性张扬的时空,这种陈规旧式,怎么能培养出一流创新人才呢?因此,我们教师应尽量创设和谐、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激活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切记不用“主考官”、“大教授”的口气,而是平易近人、轻声细语地和同学一起商榷探究、共同分析、明辨是非、论述真假。讨论问题时积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评价学生的意见时不要直言不讳地批判、指责学生,即便是错误的观点,也让他讲完。善于用委婉的语气、幽默的语言批评错误,善待每一个学生。如在讲“人类的遗传病”时有一个学生提出了如果将人体内有害的基因切除,换上健康的基因,这样就不会有遗传病了。当时,有些同学觉得好笑,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但我们从科学角度分析了这个问题并对这种想法给予了表扬时,更多的学生提出了多种设想。

营造积极的探究氛围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过程应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创设真实的生活化问题情境,有利于营造积极的探究氛围,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情境的创设要具有新颖性、奇特性。新颖是引发好奇的火苗,好奇心是兴趣的先导。兴趣是求知的动力,是智慧和灵感引导与形成的催化剂。

如在教学“遗传的基本规律”时,先给学生讲一则事例在浩瀚的太平洋上,有这样一个小岛,岛上的居民很少出来活动,只在有月亮的晚上,才来到室外,在月光下唱歌跳舞,因此他们被称为“月亮的女儿”。为什么他们很少在白天出来活动呢?因为他们皮肤呈淡红色,非常害怕阳光的照射。同学们自然会联想到上一节课“基因的表达”中介绍到的白化病,那么同学们很想知道这种病,是怎样遗传的,它的遗传有什么规律。这也是我们恰到好处的设疑探究。

培养积极的创新能力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通过实验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知识的发生过程,巩固和掌握所学知识,而且还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培养其创新精神。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亲自实验,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让学生当一回科学家。

生物教育范文第5篇

一、在教学过程中贯穿爱国主义教育

热爱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是公民必须具备的思想道德准则,因此,教师必须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生物教学的全过程。教师不仅要向学生展示中国伟大的古代文明,而且要赞颂社会主义祖国的繁荣昌盛和取得的伟大成就,从而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所以,教师在讲授生物学知识时,要结合课文内容如植物学、动物学和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保护教育、计划生育教育、绪论课等等,有计划地渗透德育教育,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对我们伟大的祖国产生爱国情怀。例如,教师在生物课学习伊始,就可以介绍明朝李时珍编著的《本草纲目》,这部巨著被称为“东方医学巨典”,因为它不仅是药物学专著,也是植物、动物、矿物专著,他对植物分类的方法比西方植物分类创始人林耐要早一个半世纪。《本草纲目》被译成十几种文字,对中国生物学乃至世界生物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近代,被国际上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培育出的新型水稻———杂交稻,已经跨入世界优良稻种的前列,解决了很多国家的粮荒问题;童第周用细胞核培植的新方法,培养成功一种似鲤非鲤、似鲫非鲫、生长快,又能正常繁殖后代的新型鱼———“童鱼”等等。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教师可以根据授课内容进行有选择地介绍,激起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使学生亲自体会到祖国的伟大。生物教师要注意的是,在课堂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不宜占用太长的时间,教师也不要耗费口舌讲个没完,把生物课上成思想品德课就不好了。因此,教师要掌握好尺度,选择合适的爱国主义材料,结合学生实际,进行有效的讲解。只要各方面注意好,简单的几句话,也能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结合学生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教育

思想教育工作要想取得实效就必须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包括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上遇到的问题,思想上的苦恼等等,只有了解学生,摸清学生的思想动态,才能对症下药,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教育,也就能取得成效。比如,学生根本不重视生物学习,这时教师就得分析学生不重视的原因:一方面一些学生不准备升学,在初中毕业后就打算到社会上闯荡、打工挣钱,他们认为学不学生物都一样,对自己以后的生活没有影响;另一方面,即使大部分准备升高中考大学的学生对生物也不重视,因为生物是副科,所占分量并不重,努力学习对自己的升学也不会产生立竿见影的大影响,所以也不好好听课学习。教师在摸清了学生的想法后,就要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育,对于不升学的学生,就要从生活实际的例子出发,讲清生物在生活中的运用;对于升学的学生,就要讲生物与其他学科的交错渗透的紧密联系,从而使学生在思想上打破阻碍,重视生物学习,真正解决了学生的思想问题。另外,在教学的不同阶段,教师要结合教材的内容进行不同的思想教育。比如学习植物知识时,教师要介绍植物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植树造林、爱护树木;学习动物时,让学生知道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要爱护动物,不能滥捕滥杀;学习生态系统时,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到生态环境对于人类发展的重要性,呼吁学生树立保护环境就是保卫地球未来的意识,等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样的德育教育,使学生不会产生抵制的情绪,而是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得到了思想教育。

三、培养学生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辩证唯物主义不仅是基本观点,也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初中生正处于思想的形成时期,所以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生物学科是自然科学,它为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提供了丰富的论证材料。所以教师要有意识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去教学,去讲解知识点,去分析学生的观点,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看到教材的思想性,并且自己逐渐形成用辩证的观点看待问题。如通过生物进化的历程,由低等到高等,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让学生懂得任何事物发展的方式都是由简单———复杂,由低级———高级;由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要知道对立统一规律;从生物的物质代谢、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找出物质运动原理;遗传和变异体现了事物运动的规律性;而细菌、真菌、病毒既有对人类有益的一面,也有对人类有害的一面,我们就知道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通过种子休眠与萌发,水分吸收与散失,无机盐吸收与利用,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有机物制造与分解等植物体内存在的一系列矛盾,我们知道矛盾是普遍存在的,而正是这些矛盾的对立与统一,推动着整个生物界的发展,所以说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等等。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学会了用辩证唯物的观点去分析问题,初步形成了比较正确的世界观,可以使学生树立崇尚科学的正确思想,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