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研究性学习设计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什么是语文研究性学习呢?指学生在语文学科领域和现实生活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培养学习态度和研究意识的一种学习方法。
语文研究性学习关心的是学习过程而不是结果;研究性学习也讲方法,但它较少强调学习知识的技能和方法,而更关注培养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方法和途径。正因为如此,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突出特征就是坚持学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自由选题、自主探究和自由创造”。
1、重自主
语文研究性学习强调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学习为基础。学生学习什么内容,采用什么方式,哪些人在—起学习,全由学生自己做主,老师只是以旁观者的身份给学生做指导、提看法,完全不受老师兴趣、爱好、视野的限制。
2、重过程
语文研究性学习重在过程、思维方法的学习和思维水平的提高。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成果不一定是具体有形的,它可以是一个方案设计、一个广告创意、提出一种新见解。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否掌握了具体知识和技能并不重要,关键是能否对所学习的知识有所选择、所有判断、有所解释,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3、重应用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学习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1)概念学习,通过概念了解事物的性质。
(2)规则学习,懂得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
(3)问题学习,运用概念和规则来解决问题。
研究性学习主要是第三层次的学习,其主要目的是发展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也是它与一般性学习的主要区别。
4、重开放
语文研究性学习呈开放学习态势,学生定会在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学习。学生可以到社会中去搜集民间故事,可以到街头去搜集广告牌的错别字,可以到图书馆去查阅资料,研究自己喜欢探讨的问题,可以到网络上读书,找自己需要的资料。
5、重问题
研究性学习主要是围绕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从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他们感兴趣的专题,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可以说“问题”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载体。
二、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整体设计
1、筛选问题,确立课题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语文研究性学习中,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有时比开展研究更困难。问题无所不在、无时不在,对现实事物的观察和思考,是发现和提出问题的基本途径,对大量资料的搜集和占有,是发现和提出问题的基本方法。
怎样从“问题”中筛选“课题”呢?一是实际需要的原则。我们学习的关键是通过某一问题的研究探寻,获得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研究问题的意识。二是可行性研究原则。并不是所有的被发现的问题都值得研究或都有实力研究的,这就需要对问题的价值及研究的可能性作深入的分析。作为学生一般不宜选择一个规模大、涉及因素多、周期性长的复杂课题,而适宜选择单一的、周期短、便于占有材料的小课题。
2、研究文献,搜集整理资料
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人类积累了大量的各类文献资料,每一项研究都是以一定的文献为基础,广泛地吸收和利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创新获得进展的。语文研究性学习,收集、整理、研究与课题相关的文献,意在通过对文献的查阅鉴别、整理、分析,选择较恰当的研究方法。
要想在浩如烟海的各类文献资料中找到对特定研究课题有价值的文献,首先必须明确界定自己研究课题的范围和性质,确定搜寻的方向;其次要了解国内外主要期刊的分布及各类期刊的特色;再次要熟悉主要的文献资料索引和目录分类的方法,掌握检索的基本技能。
3、设计方案,分步实施
课题一旦确定下来,就要设计具体的研究方案,确保研究性学习有序、有效地推进。一份好的设计方案应包括以下内容:
(1)课题的提出,包括课题提出的原因、课题内涵的界定、研究预期的目的。
(2)开展研究采用的主要方法。
(3)开展课题研究的活动安排,具体到每一节课具体做什么。
(4)研究成果的结题形式。设计方案重点要考虑的是选择研究方法和手段。
从我们语文研究课题看,绝大多数是以文献研究为对象,文献研究法和内容分析法是主要的研究方法。
【关键词】组织 评价 收集
研究性学习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己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研究专题,采用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并应用知识,以解决问题。研究性学习的意义在于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研究型学习是一个师生共同探索的过程,具有问题性、开放性、综合性、社会性、探索性。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都有着深远意义。
一、研究性学习的内容
数学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和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研究内容要密切结合生产生活实践,即从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也可以让学生自拟研究性学习课题。数学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是通过学生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学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开放性、参与性的教学形式,它不局限于一间教室或一所学校,也不局限于一门课或几本书。为了研究有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学生必须走出课堂,融入到自然和社会中去,用自己的眼睛去认识自然、了解社会,用自己的头脑去分析、去鉴别、去总结。
数学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参与过程,这样才有助于学生把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进而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数学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作用是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必要时给予学生研究方法和学习条件方面的支持。学生的参与方式是个人或小组合作进行研究性学习。
(一)明确问题,确定研究性学习课题
在这一过程中要使学生初步认识到我们要解决什么问题,为什么我们要研究它,我们对问题已经有了哪些了解,最后共同商讨,确定研究性课题。我们能做什么样的预测或假设?我们怎样解释它?我们应以什么为中心展开研究?从而确定研究方向
(二)组织研究
制订研究计划,考虑分组并确定组长,明确任务安排时间表。
每一小组成员根据自己数学研究性学习课题思考如下问题:我们打算怎样进行调查?需要哪些信息?怎样获取这些信息?怎样分工才能最大限度发辉人力、物力的作用?
在小组活动时要注意:小组目标的设立要注意目标的达成是以小组而不是以每个成员的成就来衡量;小组活动应对组内成员作明确分工;学生无论在哪一组,只要自己努力,并有同伴之间的帮助,都会有成功机会。
(三)收集资料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参观和实地考察、采访、查阅文献,利用各种途径收集解决问题所需的数据和信息。对获得的信息及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评价其有效性。
(四)撰写论文或设计方案
对上述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类和分析,确定哪些是有用的,哪些是无用的,能发现什么联系规律,得出什么结论。结合自己的体会撰写论文或设计方案。论文中要有自己的感受、联想、建议,说理有据,且力求对被调研单位的今后工作有一定参考价值。
(五)论文交流
将论文或设计方案要在一定范围内交流、总结,给学生提供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机会,为今后数学研究性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三、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评价
(一)指导思想
数学研究性学习评价重在考查学生通过学习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查学生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水平。所以,成绩记录除设基本分外,对有创意的研究性学习论文或设计方案给予加分。等级一般为优秀、良好、及格。
在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时,注意在学习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求知欲,要启发学生能够从数学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善于独立思考和专研问题,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二)评价方法
评价方法可分为个人评价和集体评价两个方面。个人评价包括学生自评和所在集体对该学生的评价,集体评价可用课题小组之间的互评和老师的评价方式进行。
四、数学性学习选题范例
(1)投资人寿保险和投资银行的分析比较;
(2)购房贷款决策问题;
(3)二次函数图象特点应用;
(4)对学生在校用餐状况的调查;
(5)数学与晶体;
(6)股票涨跌预测方法研究;
(7)自行车的存放问题;
(8)上操中的数学问题;
(9)对光电打靶的数学分析;
(10)书柜中的数学问题;
(11)养老保险的收益问题
(12)家庭理财;
(13)气象学中的数学应用问题;
(14)环境规划与数学;
(15)电脑福利彩票中的数学问题;
(16)我校学生生活情况;
(17)中职生工资情况的调查;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化学实验
中图分类号:G633.8
研究性学习是以"培养学生具有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态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基本目标;以学生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获得的各种课题或项目设计、作品的设计与制作等为基本的学习载体;以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中学习到的科学研究方法、获得的丰富且多方面的体验和获得的科学文化知识为基本内容;以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自主采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开展研究为基本的教学形式的课程。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充分利用化学"以实验为基础"的基本特征,挖掘和开发化学实验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功能,对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在指导研究性学习与初中化学实验中应弄清化学实验与研究性学习的关系,统一思想认识,提高对研究性学习与化学实验重要性的认识:
1.通过化学实验是研究性学习的一种重要途径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和技能、体验和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形成和提高创新意识、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和活动过程。化学实验是学生化学学习中能动的实践活动形式。化学实验为学生创设了亲身参与实践的情境,具有获知、激趣、求真、循理、育德等教育功能。化学实验的功能和研究性学习的特征决定了化学实验必然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途径。
2.通过化学实验作为研究性学习途径的教学策略
在化学教学中提倡和鼓励学生通过化学实验进行研究性学习,要充分挖掘化学实验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功能,发挥化学实验在研究性学习中创设问题情境、验证假设或猜想等环节中的作用,研究开发研究性实验,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去发现和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化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实现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式学习向主动研究性学习的根本转变。
而化学实验与研究性学习课题的选择应遵守学生力所能及的原则,不要贪多求大,通过化学实验开展研究性学习,必须着力培养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特别是依据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来选择适当的研究课题。
二、根据我们开展研究性学习实践,化学课程中的研究性学习主要是以化学知识作为载体,其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选择:①探索性化学实验;②开放性的化学问题;③跨学科的综合性问题;④能体现研究过程的问题;⑤联系实际的现实问题;⑥现代社会的热点问题。具体如下:
1.结合化学教学选择研究课题。当今课改的重要任务就是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适当增加一些探索性实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探索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结合日常生活选择研究课题。社会生活中的问题无处不在,我们引导学生从自己身边开始思考,提出问题,并筛选确定研究课题,然后让学生收集资料、研究实验方案,通过实验自主探讨、自主学习,极大地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
3.结合当地生产实践选择研究课题。我们结合当地经济建设的实际情况,结合课外活动及实践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大胆探索、积极创新。譬如围绕水的问题,可以启发学生从我县水的资源、利用、水患、污染、监测、防治等方面去思考,学生积极性高,提出了许多问题,他们调查排污口,参观自来水厂,监测水的pH及重金属离子、苯酚等含量,并请来环保局人员共同分析,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4.结合化学课外活动选择研究课题。利用化学课外小实验、趣味化学实验、化学小魔术等积极探讨化学实验的设计方案,研究化学实验的现象、实验装置、实验操作、实验观察、实验记录、实验分析和实验报告。
三、研究性学习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
1.设计实验方案
教师提出实验目的,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然后师生共同逐个讨论,寻找多种方案或确定最佳方案。例如,在学习实验室制乙烯这一内容时,先说明乙烯中会混有SO2和CO2气体。让学生设计实验,证明它们的存在。结果学生都知道应先将气体通过装有品红溶液的洗气瓶,看到品红褪色,证明有SO2气体。但在接下来的检验CO2存在的操作中,意见出现了分歧,学生提出了如下方案:①将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②将气体通过装有足量的NaHCO3溶液的洗气瓶后,再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石灰水浑浊;③将气体通过装有酸性KMnO4溶液的洗气瓶中,溶液褪色,再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④将气体通过装有酸性KMnO4溶液的洗气瓶中,溶液不褪色,再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⑤将气体再一次通过装有品红溶液的洗气瓶中,品红不褪色,再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然后师生讨论:方案①和③没有将可能未与品红溶液反应完全的SO2带入澄清石水中,方案不合理;方案②虽完全除去了SO2气体,但SO2与NaHCO3溶液反应会产生CO2气体,显然也不合理;方案④和⑤既能完全除去SO2气体,也不会减少或生成CO2气体,且现象明显,上述两个方案都合理。
2.改进实验装置
教材上有些实验装置复杂、实验费时费药,有些实验现象不够明显,还有些实验环境污染严重等等,教师可带领学生对这些实验进行改进。
3.研究不同反应条件对实验的影响
学生做了在AlCl3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实验后,让他们将上述实验操作顺序颠倒,观察现象,并进行解释。再如用较纯净的锌粒与稀硫酸反应速度较慢,当在反应混合物中加入少量CuSO4溶液时,反应速度大大加快,可让学生探索原理。
4.开展家庭小实验活动
家庭小实验没有给出药品、仪器、步骤、现象等,靠学生在家中独立完成,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总之,通过化学实验开展研究性学习,把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和教育理念贯穿于化学实验之中,增强了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主动性和趣味性。学生化学实验能力的提高,促进了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提高了研究课题的质量;反之,研究性学习又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同时学生在实验研究中树立了坚忍不拔、百折不回的意志品质,养成了追求真理、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参考文献:
[1]王祖浩主编,2007,江苏教育出版社。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 信息技术 研究性学习 整合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11-0107-01
新的教育理念要求我们教师不但要突出教学方法的“新”,更要注重教学手段的“新”。新的教学方法是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培养他们探究性学习的意识;而新的教学手段则是将与时代、与社会、与教育发展相匹配的新的媒介和手段运用到实际教学中,以此提高教学效率。目前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最能体现其教育新理念及教学新效果的,就是将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模式进行的有机整合。
1 研究性学习的内涵
研究性学习是近几年来,通过广大教育工作者对传统教学的深入挖掘,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经过创新与延伸形成的一种适合高中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主要是让学生将教材内容与社会实际相结合,自主选择研究的课题,并通过小组合作或者个人完成的方式对课题自行组织研究,从而完成对知识的理解。这种学习模式使学生的角色发生变化,不再单纯的是一个被教育对象,而是学习的构建者与创造者。研究性学习模式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运用,不但可以使政治教学更具开放性与针对性,重要的是对发挥政治教学的实效性有着积极作用。
2 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整合的意义
将信息技术引入教学领域,是新时期我国教育改革的一个全新起点。信息技术为教育发展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技术保障,它不但使学生充分享受到了信息资源带来的高效与快捷,同时也使高中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高中政治教学过程中,学生借助信息技术进行自主性、研究性学习,无论是在选择课题还是进行课题研究与分析的过程,信息技术都为他们提供了优质服务。实现信息技术与高中政治研究性学习的整合,不但是两者之间存在的共性特征――时代性、开放性、实践性及综合性所使然,更是科技与教育相结合的必然趋势。
3 高中政治教学中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的整合过程
3.1课前自读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对于学生不了解的文章书本,应使他们运用自己的心力,尝试去了解”。课前自读是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必要准备。它主要是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提前获得一个整体感知,并对一些问题尝试进行自我解答,或者形成质疑留到课堂中寻找答案和进行验证。在此过程,学生可以借助网络进行相关信息的采集与收集,也可以通过制作课件、图片等方法将自己感知的内容形成影音材料,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好准备。
3.2选择课题
引导学生根据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与掌握,结合现实社会的发展确定自己研究的课题。在学生进行选题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选题,也可以设计制定一些课题供学生参考,尤其重要的是教师要有目的的引导学生选择带有一定方向和侧重点的可行性研究课题。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去寻找当前社会所关注的焦点与热点问题,了解社会、经济及人民生活的发展与变化,从而选择一个有价值的课题展开研究。
3.3开展研究
当学生选择并确定了研究课题后,教师可以鼓励他们建立课题研究小组,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的方式对课题进行研究与验证。各小组还可以结合课题的目标、构思,通过上网查阅资料或者进行调研来设计、制定研究方案。同时教师要传授学生一定的研究方法,建议他们以信息技术作为开展学习的重要手段,运用网络咨询、现场调查、查阅文献、科学实验等多种方法组织开展课题的验证与研究。
3.4评价交流
评价交流是高中政治研究性学习整体活动的一个关键环节,学生进行课题研究的成果与价值均在评价交流的过程中得以体现。学生们通过评价认识自己,通过交流分享成果,通过讨论相互提高。对于学生的研究成果,可以通过过校园局域网网页、电子屏幕、站等多种形式进行展现与交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越性。
本文以“公司的经营”一课为例,将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进行整合的过程给大家一个具体呈现。
阶段一:确定课题目标。本课内容其教学难点在于让学生了解到我国公司制的优点,重点掌握一个公司如何才能做到成功经营。由于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在学生进行自读时,推荐他们借助信息网络进行资料的采集。在选择课题时,应注重政治课题的时效性,引导他们从近几年的“三鹿破产、三元接手” 事件,以及部分中小企业纷纷倒闭的现象入手准备。
阶段二:根据选题设计方案。对学生选择的课题,做必要的指导与辅导,让学生将利用网络搜集的各种信息与资料设计成课件形式的研究方案。方案中应体现出课文内容,包括公司存在的形式、公司经营中承担的责任、作为股东你应享受的权利、公司成功经营的因素等等,并要求他们以本地企业为例,深入分析和了解公司制改革的成效。制定设计方案后按照自己的即定目标开展研究性学习,最终形成结论,可以以论文、调研报告、课件等多种形式完成。
1、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探讨在lnternet环境下,以“研究性学习”为基础,实施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方法和途径;以及以研究性学习综合主题和综合项目为载体的信息技术教育新模式;开发具有我校特色的相关实施案例。
课题成果将对我校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建设和实施,对改革我校信息技术教育存在的弊端,都具有较大的意义和价值。
2、选题的依据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课程结构”中明确规定:“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主要包括四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即: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四大指定领域的内容是以融合形态呈现的;其中,“研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基础,探究学习的方式必须贯穿于活动的全部内容之中。
作为当前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最重要的内容,信息技术教育高度重视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新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素养是科学素养的重要基础,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网络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模式”,已成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综合实践活动是课程改革中一门新的课程,由国家设置,需要由地方和学校根据《纲要》规定的基本框架,来规划课程的类型、内容和具体活动的方案。我们岗厦中学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已有两年,虽然有了一定的基础,但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为目标,基于lnternet环境的综合实践活动,还刚刚起步,亟待上级行政和教研部门的支持。
3、研究方案
(1)、基本理念
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开展研究性学习;在研究性学习中学习网络信息技术。
(2)、基本目标
探讨“基于lnternet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方法和途径、学习模式和评价方式。
(3)、具体内容
①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应用;
②如何以综合主题研究和综合项目(活动)设计的方式,组织lnternet环境下的综合实践活动;
③在我校《整合课程与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研究》课题研究的基础上,实现网络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整合模式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应用;
④面向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网络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和方法;
⑤基于lnternet环境下的综合实践活动研究、实施案例;
(4)、研究重点
基于lnternet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案例的开发,以及与学科整合的网络信息技术教育新模式探讨。
(5)、创新之处
在于把综合实践活动、特别是研究性学习与信息技术教育整合,从而探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融合模式”,为我区开发校本课程提供经验和范例。
3、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法、文献法、经验总结法等。
4、研究步骤
⒈准备阶段:成立课题组,认真学习有关理论和进一步掌握先进的信息技术,统一思想,明确分工,设计方案。
⒉实施阶段:执行方案,加大研究和探索力度,根据具体情况不断完善研究方案,及时总结成绩。
⒊成果总结阶段:撰写研究报告,整理研究成果,向上级部门和总课题组汇报。
5、预期主要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