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哑剧理发

哑剧理发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哑剧理发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哑剧理发

哑剧理发范文第1篇

    主题词:澳大利亚证据法 历史发展 改革动向 证据法统一运动 特点一、澳大利亚证据法的历史发展英国开拓澳洲殖民地时将普通法和衡平法带到了澳洲,直至今日,澳大利亚还是英联邦的一部分。在民事诉讼制度上,澳大利亚虽有自己的特色,但法律原理、诉讼结构、制度精神、乃至具体的程序都打上了“日不落帝国”之烙印。澳大利亚的证据制度亦是如此。澳大利亚最早的证据规则沿用英国的普通法和衡平法,以及后来的制定法,如英国议会制定的《1831年证据特派员法》(the Evidence on Commission Act 1831)、《1851年证据法》、《1856年外国法院证据法》、《1859年证据特派员法》、《1861外国法律查明法》 (the Foreign Law AsCETainment Act 1861)、《1868年书证法》(the Documentary Evidence Act 1868)、《1882年书证法》、《1885年证据特派员法》、《1898年刑事证据法》等。

    随着经济和法制的发展,澳大利亚逐步发展了自己的法律制度。在证据法方面,早期的成文证据法有澳大利亚联邦《1905年证据法》(the Evidence Act)和《1901年州、属地法律和记录承认法》 (the State and Territorial Laws and Records Recognition Act),后来有联邦《1974年证据法》,1979、1985年《证据修正法》(EVIDENCE AMENDMENT ACT),1971-1973年《澳大利亚首都地区证据法(暂行规定)》[AUSTRALIAN CAPITAL TERRITORY EVIDENCE (TEMPORARY PROVISIONS)  ACT 1971-1973 ],以及《1976年涉外诉讼(禁止特定证据)修正法》[FOREIGN PROCEEDINGS  (PROHIBITION OF CERTAIN EVIDENCE) AMENDMENT ACT 1976]等。

    而各州和地区都有自己的证据法。比如新南威尔士《1901年议会证据法》(PARLIAMENTARY EVIDENCE ACT),维多利亚《1958年证据法》,昆士兰《1977年证据法》,西澳大利亚《1906年证据法》,南澳大利亚《1929年证据法》,塔斯马尼亚《1910年证据法》,澳大利亚首都地区《1971 年证据法》,澳大利亚北部地区《1939年证据法》。对这些证据法的修改补充法案、实施规则、附属法案(如宣誓法等)以及规定大量证据法则的联邦和各地区的民事诉讼规则、法院规则、司法判例,加在一起不下数百种。

    二、澳大利亚证据法改革和统一的时代背景数百种证据法规使澳大利亚的证据制度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证据法则群,但规则却过分复杂,象是一个迷宫,互不一致,相互冲突严重,存在诸多不确定的领域[1]以及其他各种缺陷[2].根据1903年《司法法》(Judiciary Act)第79、80条之规定,联邦法院在州或领地审理案件时,适用州或领地之证据法。而澳大利亚各州、领地的证据法相差十万八千里,令人头痛的是,不同法域适用的证据规则不同之处不仅仅在于证据法法条规定本身,还在于各法域适用的普通法存有差距。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州法院和位于该州的联邦法院、以及领地法院和位于该地的联邦法院适用的证据法走向统一,而处于不同州的联邦法院适用的证据规则并未统一,即依联邦法设立的联邦法院却因法院大楼建于不同地区而适用不同法域的证据法。

    在这种背景下,澳大利亚法律改革委员会[3]于1979年7月,以澳联邦司法部长Peter Drew Durack为首组成庞大的证据法改革委员会[4],旨在全面评审澳大利亚的证据制度,以实现统一证据法之目的。

    “鉴于参议院宪法和法律事务常务委员会就澳大利亚首都地区1972年《证据法案》提出如下建议:(1)由法律改革委员会对证据法进行综合性评审,以制订适应时势发展之证据法典;(2)起草《统一证据法》,以便在澳大利亚首都地区和境外领地适用同一的证据法;以及条件成熟时,在所有联邦法院和法庭适用同一的证据法;《统一证据法》内容应包括联邦《1905年证据法》和《1901年州、属地法律和记录承认法》涉及的所有内容。同时,为促进联邦法院、首都地区和境外领地法院、以及联邦和领地法庭适用的证据法现代化,使之符合时势发展和预期要求,澳大利亚法律改革委员会对联邦法院[5]和领地法院[6]诉讼程序中适用的证据法进行综合性评审,就如下事项提出报告:(1)上述法院适用的证据法是否应统一,以及在何种程度上统一;以及(2)证据法改革适当的立法形式,以及未来允许单一法域必要时对统一证据法作出变更的形式。”[7]证据法改革委员会认为,基于便利和效率原则,即便证据法一定要尊重差别,也应该是联邦法院适用的证据法与各法域法院适用的证据法的差别,联邦法院适用的证据法不应存在差别,换言之,首先应实现联邦法院适用证据法的统一。同时,全国所有地区的证据法都急需改革,目前全国的证据法律渊源浩如烟海,由无数的非系统性法律文件和司法判例所构成。即使对于大多数职业律师而言,也是一个神秘的迷宫,对没有聘请律师的当事人来说,则更是包含着无数陷井圈套的惊险游戏,轻则令其心智困扰,重则令其稀里糊涂败诉。证据法还存在诸多不确定的领域,我们知道,最后确定的法律最终是由法院来宣告的,而在司法实践中就存在这种情形,由于证据法则过于复杂,一些法官便走向另一极端,忽略其复杂性,过分简化证据规则,避免各种专门术语的使用等,这也是需要改变的地方。

    1985年,《证据之中期报告》出台,概括了对证据法的评价,也提出了证据法的统一问题,即联邦法院和领地法院适用的证据法应进行全面、大刀阔斧地改革。《证据之中期报告》以16篇研究论文为基础起草了《统一证据法草案(讨论稿)》[8],建议采取立法形式予以颁布,并分发给法律专业机构、地方法官、证据法研究人员、联邦法官、州法官、退休法官、警察、律师和其他有关人士和组织,举行征求意见的公开听审,收集了大量建议,而且大约二年便举行一次研讨会,将所接受的咨询和建设性意见纳入统一证据立法。此后,制订统一证据法的思想观念已深入人心,对立法的可行性已达得了前所未有的共识。

    在此基础上,《1987年证据法案》 (Evidence Bill 1987)和《1987年证据(修正)法案》[Evidence (Consequential Amendments)  Bill 1987]出台,较全面地总结了改革和统一证据法的建议,为推动统一证据法走向立法议程和制订《1995年证据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87 年澳大利亚法律改革委员会出版了最终报告《证据》。通过努力,统一证据法纳入立法议程,最终成果是1995年颁布的联邦《1995年证据法》,该法自 1997年9月30日施行。该法突出强调如下主题:1.证人:证人资格和强制作证;宣誓证言和非宣誓证言;作证的方式。2.证据的采纳和排除:关联性证据;书证;传闻证据;意见证据;自认;判决和定罪判决作为其依据的案件事实之证据;品格证据和行为证据(包括与证人可信性有关的证据);识别证据;特权;为公共利益排除的证据;排除证据之自由裁量权。

    3.证明因素:司法认知(勿需证明事项);书证内容的证明;便利证明;证明标准;佐证;对陪审团的警告。与该法颁布之日起始,澳联邦对就该法制定了一系列补充法案、实施规则和附属法案。联邦对证据法的修订也促使了各州对证据法的重新审视,各州纷纷推出新证据法,如新南威尔士《1995年证据法》和澳大利亚北部地区《1996年证据法》等,以接近联邦法之规定。再加上规定大量证据法则的联邦和各地区的民事诉讼规则、法院规则、司法判例,至此,澳大利亚的证据法已形成一个较科学、较完备的法律体系,当然这仍是一个非常庞大的体系。

    三、澳大利亚证据法律渊源澳大利亚的证据法律规范除有证据字样的法律、法规、条例、规则等外,还大量见之于澳大利亚的法院规则以及法院判例。如《联邦法院规则》第15A条、,维多利亚《1996年最高法院规则(民事诉讼程序一般规定)》第32条规定了“初期开示和对诉讼外第三人的开示”;维多利亚《1996年最高法院规则(民事诉讼程序一般规定)》第29条、新南威尔士1970年《最高法院规则》第23条、昆士兰《1900年最高法院规则》第35条都规定了“书证的开示和查阅”;维多利亚《1996年最高法院规则(民事诉讼程序一般规定)》第30条、西澳大利亚《1971年最高法院规则》第27条规定了“质问书”等。    归结起来,澳大利亚现行证据法的主要渊源有:(一)澳联邦(COMMONWEALTH)

    1.联邦《1995年证据法》(EVIDENCE ACT 1995);2.《1994年(新西兰)证据和程序法》[EVIDENCE AND PROCEDURE (NEW ZEALAND) ACT 1994];3.《1995年(新西兰)证据和程序规则》[EVIDENCE AND PROCEDURE (NEW ZEALAND) REGULATIONS ];4.1994、1997年《(新西兰)证据和程序修正规则》[EVIDENCE AND PROCEDURE (NEW ZEALAND) AMENDMENT REGULATIONS];5.《1998年证据规则(修正案)》[EVIDENCE REGULATIONS (AMENDMENT) 1998];6.《1994年涉外证据法》(FOREIGN EVIDENCE ACT 1994);7.《1992年公司(证据)修正法》[CORPORATIONS LEGISLATION (EVIDENCE) AMENDMENT ACT 1992 ];8.1995年第44号、1996年第202号《证据规则(修正案)》[ EVIDENCE REGULATIONS(AMENDMENT)];9.《1976年联邦法院法》(Federal Court of Australia Act 1976);10.《1976年联邦法院修正法》(Federal Court of Australia Amendment Act 1976);11.《联邦法院规则》(Federal Court Rules)。

    (二)澳大利亚首都地区(ACT)

    1. 联邦《1995年证据法》(EVIDENCE ACT 1995);2.1989、1990、1991、1992、1994、1996年《(闭路电视)证据法》[EVIDENCE (CLOSED-CIRCUIT TELEVISION) ACT];3.1993、1994、1999年《证据法(修正案)》[EVIDENCE (AMENDMENT) ACT];4.1989、1990年《证据(法律和规则)法修正案》[EVIDENCE (LAWS AND INSTRUMENTS) (AMENDMENT) ACT];5.1985、1990年《证据条例(修正案)》[EVIDENCE (AMENDMENT) ORDINANCE];6. 《1933年最高法院法》(Supreme Court Act 1933);7.《1937年最高法院规则》(Supreme Court Rules 1937)。

    (三)新南威尔士(NSW)

    1.《1995年证据法》(EVIDENCE ACT 1995);2.《1997年(儿童)证据法》[EVIDENCE (CHILDREN) ACT 1997];3.《1999年(儿童)证据规则》[EVIDENCE (CHILDREN) REGULATION 1999];4.《1998年(视听)证据法》[EVIDENCE (AUDIO AND AUDIO VISUAL LINKS) ACT 1998];5.《1995年证据法(间接和其它规定)》[EVIDENCE (CONSEQUENTIAL AND OTHER     PROVISIONS) ACT 1995];6.《1995年委托取证法》(EVIDENCE ON COMMISSION ACT 1995);7.《1999年司法(证人出庭和出示证据)规则》[JUSTICES (ATTENDANCE OF WITNESSES AND PRODUCTION OF EVIDENCE) RULE 1999];8.1995、2000年《证据规则》(EVIDENCE REGULATIONS);9. 《1970年最高法院法》(Supreme Court Act 1970);10.《1970年最高法院规则》(Supreme Court Rules 1970)。

    (四)澳大利亚北部地区(NT)

    1.《1996年证据法》(EVIDENCE ACT 1996);2. 《1995年宣誓法》(OATHS ACT 1867);3.1979、1993年《最高法院法》(Supreme Court Act);4.《澳大利亚北部地区最高法院规则》(Rules of Supreme Court of the Northern Territory)。

    (五)昆士兰(Qld)

    1. 《1977年证据法》;2. 《1867年宣誓法》(OATHS ACT 1867);3. 《1867年证据和开示法》(EVIDENCE AND DISCOVERY ACT 1867);4. 《1932年证据(文书认证)法》[EVIDENCE (ATTESTATION OF DOCUMENTS) ACT 1932];5. 《1988年委托取证法》(EVIDENCE ON COMMISSION ACT 1988);6. 《1993年证据规则》(EVIDENCE REGULATIONS);7.1991、1995年《最高法院法》(Supreme Court Act);8. 《1900年最高法院规则》(Rules of Supreme Court 1900);9. 《1997年统一民事诉讼规则草案》[Uniform Civil Procedure Rules 1997(Consultation Draft)].(六)南澳大利亚(SA)

    1.《1929年证据法》(EVIDENCE ACT 1929);2.《1928年(宣誓)证据法》[EVIDENCE (AFFIDAVITS) ACT, 1928];3.《1993年证据(出示书证)规则》[EVIDENCE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REGULATIONS 1993];4.《1935年最高法院法》(Supreme Court Act 1935);5. 《1987年最高法院规则》(Supreme Court Rules 1987)。

    (六)塔斯马尼亚(Tas)

    1.《1910年证据法》;2.《1991年证据(费用)规则》[Evidence (Allowances) Regulations 1991];3.《1997年证据(指定询问官)令》[Evidence (Prescribed Officers) Order 1997];4.《1999年(视听)证据法》[EVIDENCE (AUDIO AND AUDIO VISUAL LINKS) ACT 1999];5.《1932年最高法院民事诉讼法》(Supreme Court Civil Procedure Act 1932);6.《1965年最高法院规则》(Rules of Supreme Court 1965);7.《1985年民事诉讼规则》(Civil Procedure Rules 1985)。

    (七)维多利亚(Vic)

哑剧理发范文第2篇

《今日楼市》:如何理解服务是一种资产运营?

高端物业,尤其是度假型物业将步入“以消费者为中心”的时代,因为再优质的产品只有被赋予情感才具备高附加值,而服务就是沟通消费者内心情感的桥梁。时代海岸项目虽然在自然资源、城市区位与整体规划上具备领先甚至稀缺的优势,但随着城市化发展与海岸线资源的开发,项目借鉴和同质化的速度越来越快,我们必须走在市场前面。于是,领悟顾客感,增强顾客服务体验,创新产品特色,提升产品附加价值,满足顾客精神需求。全员切实践行“一站式地产服务”,以专业服务为舞台,以主题活动为沟通,围绕消费者创造的游艇社区居住体验。客户直接参与并成为体验的主体,营造一种“无法遗忘的感受”,从而赢得客户的信赖和忠诚。由此可见,服务是一种无形的、有价值的、情感的经济商品,服务对于时代海岸项目来说,它是一种可以通过科学管理和客服理念的传递变现为优质资产的运营。

《今日楼市》:2011年海南地产形势下,时代海岸项目未来发展有什么新的思路?

2011年是海南国际旅游岛起步的第二年,也是中国房地产政策调控与市场规范的变革年。正值“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又逢金砖五国国事活动的盛大召开,离境退税火热引爆奢侈品销售,东环铁路也顺利开通,西线轻轨也将通车,海南全岛同城化指日可待。在这些利好政策以及服务下,海南房地产将迎来跨越式发展,伴随更多海内外知名开发商进驻,海南地产必将趋向更大格局、更高品质、更国际化、更丰富产品形态的全面竞争时期。

变局思变,面对新的竞争环境及顾客需求的变化,时代海岸项目作为三亚品牌小区,一直致力于为业主创造世界级游艇大社区,未来会更着力于客服营销,为业主营造高端多元的国际海港生活场景,更注重对住宅、商业、游艇会等服务模式的深度体验,为业主的生活注入更多新鲜活力与精神享受。在后营销时代,服务营销好比一支优质长线股,是一种品牌增值、销售溢价的资产运营。

为此,我们将建立反映高端物业形象的标准接待流程及专业团队,充满情景体验的参观动线,规范化的导视系统、销控物料。在学历、专业、形象上把好准入关,重视服务流程相关的职业培训以及礼仪、奢侈品、文化和理念等高端培训。服务系统化划分为前台、后台、示范区三大流程领域。针对新老客户录入完善的营销数据库,按客户来源分类,整理洽谈过程中的图纸、置业计划书等相关文件,建立客户档案,动态记录业主的每次投诉,关心及处理决策,明确反馈到相关执行团队并定期回访,发送关怀短信,创造更贴心、专业、细致的品牌服务印象。通过老客户回馈活动或老带新各类主题活动,以客户参与度及客户实质享受第一考量;大中型活动以活动品位及客户尊崇感为第一考量,让客户更全面、更深入体验鸿洲时代海岸的游艇社区氛围、服务水准、人文特色。

《今日楼市》:鸿洲时代海岸项目的服务将会有什么特色优势?

哑剧理发范文第3篇

关键词:定桨距 风力发电机组 叶尖 液压系统 改造

中图分类号:TM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3(a)-0122-02

定桨距风力发电机组具有结构简单,性能可靠的特点,在我国早期风场有较多安装使用。定桨距风电机组的叶片和轮毂的连接是固定的,运行中的风电机组在脱网的情况下,叶片自身必须具备制动能力,使机组在大风情况下安全停机。叶尖扰流器在风电机组上的成功应用,解决了在突甩负载的情况下安全停机的问题[1]。安装在叶尖的扰流器通过钢丝绳与叶片根部的液压油缸的活塞杆相联接,液压站为液压缸提供动力。

1 叶尖液压系统简介

改造机型风力发电机组的叶尖扰流器单独配备一个液压站,液压站位于轮毂内,固定在主轴端面上,通过油管与叶尖扰流器的液压缸连接,电源和控制信号通过电滑环输入。液压系统油箱为全封闭式,驱动电机为直流永磁电机。由于液压站位于轮毂内,在低温环境下液压系统工作条件较恶劣。

液压系统由压力传感器17控制液压泵3启停动作,机组运行时扰流器液压缸始终保持压力。风机正常运行时,电磁阀14.1、14.2、14.3得电,液压泵工作,保持叶尖收回,风机发电。系统超压时,电磁阀14.3点动,卸去多余压力。风机需要停机时,电磁阀14.1、14.2、14.3失电,系统泄压,叶尖打开实现气动刹车。当风轮超速时,电磁阀14.1、14.2、14.3失电,机组停机。如果控制失效,爆破片做为独立的安全控制装置,在风轮超速时爆破片爆裂泄压,机组停机。

2 改造

2.1 改造方案

针对原液压系统存在的问题,采取以下措施进行改造

将液压站放置在机舱内,机舱为封闭环境,安装了加热器,在冬季液压站有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电滑环改为液压滑环。

把原液压站的闭式系统改为开式系统。闭式系统的优点是油箱的体积很小,结构紧凑,空气进入油液的机会少。缺点是系统结构复杂,油箱易漏油。开式系统的油箱结构简单,常压不易漏油。将驱动电机由直流电机改为交流异步电机。异步电机结构简单,价格低廉。将新液压站增加一个液位开关,串接到安全链中,实现低油位报警。压力回路增加一个蓄能器。起到稳压和缓冲液压冲击的作用。

改造后的液压系统原理图见图1。

2.2 主要部件选型要点

2.2.1 液压泵和电机

液压泵所需工作压力的确定,主要根据液压缸在工作循环各阶段所需最大压力P1,再加上泵的出油口到缸进油口处总的压力损失ΣΔP,即

PP=P1+ΣΔP (1)

上面所计算的最大压力PP是系统静态压力,系统工作过程中存在着过渡过程的动态压 力,而动态压力往往比静态压力高得多,所以泵的额定压力PP应比系统最高压力大25%~60%,使液压泵有一定的压力储备。

液压泵所需流量的确定,在多液压缸同时动作时,液压泵的流量要等于同时动作的几个液压缸所需的最大流量,并应考虑系统的泄漏和液压泵磨损后容积效率的下降,即

QP=K(Σq)max (2)

式中QP为泵流量,m3/s;K为系统泄漏系数,K=1.1~1.3;(Σq)max为同时动作的液压缸的最大总流量,m3/s;

确定驱动液压泵的功率。按液压泵实际使用情况,用下式计算驱动功率[2]:

P=ψPN QN/(103ηP)(kW) (3)

式中:ψ为转换系数;PN为液压泵的额定压力(Pa);QN为液压泵的额定流量(m3/s);ηP为液压泵的总效率。

按上述计算结果,可以从产品样本中选取标准异步电动机和齿轮泵,再进行验算,其超载量在允许范围内。

2.2.2 阀门

电磁阀换向阀、单向阀、溢流阀和节流阀等阀门均采用螺纹插装阀,插装阀是一种结构紧凑且经济性高的部件,比起传统的液压系统,它使用管件更少,安装更便捷,且泄漏点更少[3]。电磁阀宜选择大流量,可使泄压时快速回油,及时收叶尖。

2.2.3 爆破片

爆破片组件是一种压力泄放安全装置,当爆破片两侧压力差达到预定温度下的预定值时,爆破片立即破裂,泄放出压力介质[4]。如果风机叶轮转速超过额定速度,叶尖的离心力会使系统压力随之增加。当转速超过额定转速设定值时,爆破片会爆裂,使液压油流回油箱。当液压释放时,叶尖扰流器动作,转速立即降低到安全速度。

2.2.4 油滑环

油滑环是一种旋转接头,一端固定在齿轮箱低速轴上通过油管联通液压缸,和低速轴一起旋转,另一端与齿轮箱体固定,连接到液压站。油滑环结构精密,密封要求可靠性高。选型时应注意转速和压力之间的线性关系,不许超压使用。

2.2.5 液压油

一般说来,要使液压系统处于最佳工作状态,油液粘度最好在20~80 cst之间,过低的粘度会使油泵效率下降,系统不足,导致元件过早磨损,液压泵站使用寿命下降。过高的粘度会使油泵启动后产生空穴现象,系统压力降增大,增加系统响应时间和噪声。

液压油的粘度受油液温度影响比较大,温度升高油液粘度变低,温度下降油液粘度增加。因此,液压油应选择低倾点,粘温特性好的油品,才能保证设备处于最佳工作状态,延长设备使用寿命。

3 调试

系统调试一般应按泵站调试、系统压力调试和执行元件速度调试的顺序进行[2]。泵站调试在制造厂内进行,而系统压力调试和液压缸速度调试在风机上进行。下面针对风机上进行的调试步骤进行简要介绍。

3.1 调试前的准备

液压站固定在机舱底座上,连接好管路。运动部件状态良好并检查合格。电气设备及线路全部安装完毕并检查合格。熟悉调试所需的技术文件,如液压原理图、使用维护说明书等。

3.2 启动液压泵

液压泵电机转向一般为顺时针转动,点动电动机,观察散热风扇是否为顺时针转动,同时观察压力表是否有压力,继而判定电动机转向是否正确。否则改变电动机接线,使电机反转。

3.3 系统排气

电磁阀14.1、14.2、14.3得电,启动液压泵后,将系统压力调到10 bar左右,使油液分别循环到各支路中。将液压缸活塞杆伸出侧的排气阀打开,活塞杆运动,将空气排出,升到上止点时,关闭排气阀。重复上述排气方法,直到将液压缸中的空气排净为止。

3.4 管路泄漏检查

停泵后,压力达到系统要求值,检查每个管接头是否有漏油现象。

3.5 空载调试

按调试说明书中规定的内容,分别对系统的压力、流量、速度等进行调整与设定,可逐个支路按先手动后电动的顺序进行。手动调整结束后,应在设备机、电、液单独无负载试车完毕后,开始进行空载联动试车。

3.6 负载试车

设备开始运行后,应逐渐加大负载,如情况正常,才能进行最大负载试车。最大负载试车成功后,应及时检查系统的工作情况是否正常,对压力、噪声、振动、速度、温升、液位等进行全面检查,并根据试车要求做出记录。

4 结语

液压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对风电机组的安全运行具有重要意义,必须确保质量。改造后的液压站保压效果良好,维护检查方便。经过风场一年多的运行,证明改造是可行的。不仅减少风机的停机次数、停机时间,也减少了风机日常的维护费用。在提高风机的运行效率同时,还提高了检修人员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 叶杭冶.风力发电机组的控制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2] 成大先主编.机械设计手册单行本液压传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哑剧理发范文第4篇

据国外媒体报道,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和南澳大利亚博物馆科学家们近日对发现于南澳大利亚袋鼠岛的一具5亿年前的巨型海洋食肉动物的化石进行深入研究后发现,这只曾经位于地球早期食物链最顶端的巨型海洋食肉动物竟然拥有极其惊人的视力。艺术家根据这一重要研究成果绘制了该动物的艺术想像图,并作为科学家们考古成果的配图发表于近期出版的《自然》杂志之上。

这只巨型海洋食肉动物名为“奇虾”,惊人的身体长度竟然有10米左右,它曾经是寒武纪海洋生态系统中最顶级的捕食者,生活于大约5亿年前。古生物学家根据对化石的研究,发现了奇虾保存异常完好的眼睛。这种地球早期的顶级捕食者竟然拥有极为锐利的眼神,其视力甚至超过了现存的大多数昆虫和甲壳类动物的视力。这一发现令科学家们感到惊讶。此项目研究团队成员包括迈克尔•李博士、吉姆•雅各博士以及新英格兰大学的约翰•帕特森博士等人。

奇虾常常是人类恶梦中和科幻影视中的角色,它因为体形巨大而被认为是地球最早期食物链的顶端物种。其头部前端长有强劲有力的巨型爪子,圆形的嘴巴中有锋利的锯齿。它作为顶级捕食者的有力证据来自其粪便化石,其中含有同时代三叶虫的残骸。

科学家们此次所取得的重大成果之一就是在南澳大利亚袋鼠岛上一处5.15亿年前的沉积层中挖掘出的奇虾化石上发现一对突出的柄眼,而且这对柄眼拥有复杂的光学结构。这种超常视力也有力地证实了奇虾的捕食能力。

化石上发现的复眼是迄今发现的所有生物中最大的复眼,每一只眼睛长度约为3厘米,含有1.6万多个小眼。小眼的数量以及其他光学特点都表明,奇虾拥有超常的视力,可以在混浊、昏暗的水下精准地捕食猎物。如今,只有很少的节肢动物才拥有相似的结构。

哑剧理发范文第5篇

(四川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四川泸州,646005)

摘要: 针对压力控制器阀盖加工过程中难以满足形位公差要求、易拉裂等质量问题,对原有单冲模具成型工艺进行了分析,发现原工艺中采用“落料拉深二次拉深切边、冲中孔冲凸缘孔”四副单工序模具的加工方式,会使毛坯在各工序模具重复定位时精度降低,导致产品成型质量不高,且生产效率低,生产成本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通过优化设计,将原有单工序加工方式改进为连续成型工艺,并根据工艺设计出连续级进模具。通过试制与批量生产,产品生产效率提高了5倍以上,有效提高了零件的加工质量,降低了操作人员的工作强度,完全满足压力控制器阀盖的批量生产要求。

关键词 :压力控制器;阀盖;拉深;工艺;模具。

Pressure controller valve Gellar deep molding processimprovement and mold design

Zhou LinJun,Li LinXin,Ren XiaoHong(Sichuan vocational college of chemical technology,Luzhou Sichuan, 646005)Abstract: For pressure control valve cover processing difficult to meet the shape and position tolerances,easy to crack and other quality problems, the original single-shot molding process were analyzed and found thatthe original process in a “Blanking DrawingThe second drawingTrimmingPunch in the holeConflict edge ofthe hole” Four deputy single-step mold processing methods, will reduce the accuracy of the rough mold process isrepeated at each location, resulting in molding quality is not high, and low productivity, high production costs. To solve the above problem, by optimizing the design of the original single-step processing methods to improvethe continuous molding process, and according to the technical design of the continuous progressive mold. Throughtrial and mass production, production efficiency is improved by more than five times, to effectively improve partquality and reduce the work intensity of operators, to fully meet the pressure control valve cover productionrequirements.

Keywords: pressure controller; valve cover;;drawing; process;die

1 产品结构及工艺分析

压力控制器阀盖在压力控制器中用于连接压力接头与阀体的作用,压力接头固定在阀盖上,如图1 所示。阀盖与阀体承受一样的压力,同时又要保证连接稳定不漏气。图2 为压力控制器阀盖产品图,材料为SPEC(深冲光泊料),料厚1.5mm。该产品为带凸缘筒形拉深件,最高拉深高度为29.5mm,筒形壁与凸缘非圆角过渡,拉深时,筒壁与筒底过渡圆角处容易拉裂,根据筒形结构,方形凸缘上的孔是装配孔,有尺寸和位置度要求,所以,凸缘外形边和产品上所有孔都在拉深成形后冲裁。产品展开的最大毛坯尺寸为D,计算方法如下:

2 产品的工艺改进

该产品原工艺采用的是“落料拉深二次拉深切边、冲中孔冲凸缘孔”四道单工序成型,采用单冲模生产需采用四套模具生产,在工序间定位时,因人为因素,使定位精度差,产品质量稳定性较差,合格率只有约90%,而且生产率低,每小时生产300 ~ 400pcs,难以满足生产要求。为了解决以上所述问题,对生产工艺进行改进,计划采用用级进模生产,提高质量稳定性和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2.1 原工艺设计及生产效果

原生产工艺为:第一工序是开料、拉深,开料的板材宽度100mm,步距98mm,为了一次拉深就能达到产品高度,开料工件尺寸设为直径94mm, 凸模直径38.1mm, 拉深高度为30mm,凸模圆角R5,凹模圆角R8。第二工序整形,整形后高度为29.5mm, 凸模直径37.9mm, 凸缘与筒壁的过渡区根据产品结构仿形加工凸模,凸模圆角半径为R4。第三工序切边、冲孔,此工序将凸缘的边缘冲裁为边长45mm 的方形,将圆孔底部直径为8.9 的孔冲出,冲头直径预留磨损量,直径为9.05。第四工序冲凸缘上的四个孔,孔直径为3.8mm,冲头直径设为3.87mm。经过实际生产,单冲模的生产效率局限于最低生产效率的工序,第一工序在正常生产状态时效率最低,平均每小时生产350pcs,这个生产效率难以满足生产要求。由于第一、二工序成形后,工件外形发生变化,边缘的不确定性,使工件在第二、三工序的模具上定位也不确定,容易生产出费品,费品率达15%。四个工序,需要增加四个操作人员,人力成本大,人为因素的不确定性会增高费品率,还可能进一步降低生产效率。

2.2 工艺优化设计

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和保证产品质量,对产品的生产工艺进行优化,采用级进模生产工艺替换单冲模生产工艺,改进的工序图如图3 所示。料带宽度102mm,步距93mm,材料利用率提高了3.2%。料带采用双边导正,导正孔直径5mm,保证了后序生产定位的准确性。图3 中第⑴、⑶工序使拉深毛坯料与料带隔离,且与料带保持连接,毛坯料直径89mm。图3 中第⑸工序为首次拉深,拉深高度22.5mm,凸模筒壁直段直径为52mm,凸模圆角半径为R5,拉深系数0.58,从表1 中可查知,此工序符保拉深要求。图3 中第⑺工序第二次拉深,拉深高度31.4mm, 凸模筒壁段直径37.9mm, 圆角半径为R4,拉深系数为0.73,符合拉深要求。图3中第⑼工序空步,为以后改善模具预留工位。图3 中第⑾、⑿工序为两序整形工序,整形高度都为29.5mm,凸模筒壁段直径37.9mm。图3中第⒁工序冲孔,冲五也圆孔。图3 中第⒂、⒃工序飞边,冲裁凸缘边缘。图3 中第⒄工序出产品,利用料带将产品推出模具,同时将料带切断。其余工序为空步工序,主要用于隔开工作工序,加强模板强度。

2.3 级进模具设计

图4 为新设计的级进模具总装图,模具总长1840mm, 宽470mm, 闭合高度541mm, 上脱料板生程为25mm,采用250 吨位的双曲柄冲床生产。生产前,料带在自动送料装置的控制下沿导料板和导料销的导料槽均匀地从左往右送,步距为93mm;开模时,导料销将料带托在模板上方35mm 处,保证顺利送料;第1 工位在料带两侧冲出两个直径5mm 的导正工艺孔,随后在32 个导正钉的精确定位下,逐工位的进行撕开、拉深、整形、冲孔和飞边等的工序冲压工作;切断后的工件在料带的推送下滑出模具。

模具中的下模板、上垫板、止档板和脱料板均采用Cr12 钢,热处理要求硬度达到HRC52,其余的模板和垫板采用A3 钢。拉深、整形的凸模和凹模的材质采用DC53,热处理要求硬度HRC60 ~ HRC62;冲孔冲头和冲孔镶件也采用DC53, 热处理要求硬度HRC60 ~ HRC62; 其余与料带或工件相接触的镶件用Cr12 钢。

2.4 改进后的级进模实际使用效果

通过试制与批量生产,采用级进模生产,生产率提高到平均每小时1800pcs,废品主要出现在调模阶段,废品率可控制在0.3% 以下,人员只需一人,人力成本明显下降,减少模具和人为的不确定因素,产品质量显著提高。模具实物和产品实物图如图5 所示。

3 结论

通过合理的排样设计、模具结构的优化设计,级进模生产工艺完全能满足压力控制器阀盖零件的生产要求,其特点如下:

(1)拉深零件在生产过程采用级进模具,材料利用率提高,且操作灵活自如;

(2) 级进拉深模具减少了人为因素的影响,及换模定位不准的影响,提高了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同时大大提高生产效率。

(3)本文为类似拉深零件的生产工艺及模具设计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参考文献:

[1] 王鹏驹, 成虹. 冲压模具设计师手册[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AI文章写作

高效、专业、量身定制满意为止!

开始体验

相关期刊更多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工信部备案:蜀ICP备18023296号-3川公网安备51010802001409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蓉零字第CH-B061号 统一信用码:91510108MA6CHFDC3Q © 版权所有:四川好花科技有限公司

免责声明:本站持有《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主要从事期刊杂志零售,不是任何杂志官网,不涉及出版事务,特此申明。

在线服务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