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往事依依教案

往事依依教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往事依依教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往事依依教案

往事依依教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王安忆;上海;女性;文化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0-0026-01

面对上海的日常生活,王安忆让女性登上了舞台并成为主角,由女性的视角叙述上海历史。女性作为现实处境的诉说者,与城市相互缠绕,拥有共同的焦虑、不安、失望和希望。从20世纪80年代的《庸常之辈》、《流逝》,到90年代的《米尼》、《长恨歌》,再到本世纪的《富萍》、《桃之夭夭》等,王安忆以女性视角构成了上海叙述的主体。在王安忆眼中,上海是感性的,有声有色的,上海的繁华是女性的风采。这些创作一方面展露她作为女性作家所持有的细腻温婉,另一方面也让我们通过小说中城市女性的吃穿住用、生计理想等生活细节真正理体会到了城市的历史、文化和精神。

《流逝》中欧阳端丽受过高等教育,但她放弃了工作的机会,因为富裕的家境无需自己去吃苦,而当一家跌到贫困之时,她却在生活的变化中成了里里外外的一把好手,成了整个家庭的经济和精神支柱。在欧阳端丽的生活中,精致的吃穿逐渐远去,取而代之的是脚踏实地的自食其力,这恰好就是王安忆对上海女性最真实的认识:“要写上海,最好的代表是女性,不管有多大的委屈,上海也给她们好舞台,让她们施展身手……谁都不如她们鲜活有力,生气勃勃。要说上海的故事也有英雄,她们才是。”在这过程中,城市女性表现了与众不同的独立。

《长恨歌》浓缩了大上海40多年岁月的整体风貌。王安忆把故事写成了她关于上海的评述,把她所见过的和所想象的所有上海女人的典型风范一起赋予到王琦瑶身上。这个女人几十年间的命运变幻,恰好就是上海这座城市的心灵和灵魂,她的生活历程就是一部上海的兴衰史,她简直成了旧上海的象征。40年代的王琦瑶在偶然获得的机遇中成了“沪上名媛”、“上海小姐”,被政界要人金屋藏娇,不久后她却因时迁落入市井陋巷;50—60年代的王琦瑶已是一个被时代遗忘的旧人,但她褪去铅华,也能找到属于她的情感和乐趣,有声有色地过起了平常人的生活;70-80年代一切生活过的杂树繁花开始了复苏,王琦瑶也再度浮出城市的生活中。王琦瑶微妙的情绪变化和剪不断的伦理纠缠,其实也是这城市的自身生生不息的生命在呼吸。王琦瑶怨而不怒,哀而不伤地看世事的风起云舒,但她却不可避免地成了一出悲剧的主角。王安忆在对女性城市赞赏的同时也流露出莫名的迷惘与难言的伤感。

《富萍》中的富萍和欧阳端丽、王琦瑶不一样,她并不是一生下来就是城市人,而是一个乡下女孩,是一个城市的边缘人。起初她只是为了躲避一桩累赘的婚事,来到了上海之后,尽管最终走进的是一个比自己更贫苦无依的家庭,却扎扎实实的融入了这城市的生活。王安忆笔下的乡村女性向城市的挺进,具有极强的主动性和攻击性,她们为融入城市做出了不懈的努力。这些努力实际上是农村与城市、传统与现代的较量,是庸常、惨烈的现实对城市浮华之梦的挣扎与妥协。从乡村走向城市的女人们必然要受两种力量对峙下的重压,富萍虽然如愿地摆脱了农村未婚夫及他的一家子人,可城里的这位丈夫却是个安静软弱的残疾人。

《桃之夭夭》中的郁晓秋,同样也是承载着王安忆对上海文化的想象。小说展示了笑明明和郁晓秋母女两代人在上海生存的故事。生长都市的郁晓秋,宛如一株扎根于沙漠中的野花。“私生女”身份决定了郁晓秋与现实世界的隔离,恍若置身风刀霜剑的恶劣环境中,可她并没有枯萎,凋零,许许多多日常生活的悲苦被她化解。就像文本中描绘的那样:“她好像那石逢里的草,挤挤挨挨,没什么养分,却能钻出头,长出茎,某一时刻,还能开出或紫黄的小花。”上海孕育了这段故事,而当我们将郁晓秋视为这城市最广泛的群体中的一员时,她也就已经在这个意义上代表了这个城市,成为上海的象征体。女儿的出生以及与母亲之间多年的冷若冰霜被化解,一种肃穆的精美油然而生,两代女人关系的和谐则成为上海新旧文化秩序交融的隐喻,城市与女性再度水融,相得益彰,不分你我,有情有义地交织在一起。女人即城市,城市即女人。

在王安忆看来,女人与城市之间有着某种天然的联系:城市使女性再生,女性又对城市作了新的理解与诠释。在琐碎而漫长的日常生活道路上,女人领略并保存着城市的精华,城市为女人提供了施展自己才能的空间,女人和城市一样可以一下子跳到历史舞台的中心光艳夺目。女人也体现着这城市变化中的痛楚,她们的感受就是城市的感受。王安忆的都市小说不断地利用这种方式申明这些上海女性才是她真正要叙写的主角,她们才是上海故事里的真英雄,她们的悲欢与成长是这个城市的悲欢与成长,她们的历史就是上海历史,进而表明她们所具有的是上海文化特征的形象体现。

往事依依教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网络安全;差异性;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TP393.0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3) 02-0000-02

网络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尤其是20世纪以来,可以说网络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网上银行、网上购物、E-mail、电子商务、电子政务已经逐渐深入到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带给人们方便、快捷。同时网络的开放性、互联性、共享性却给那些黑客提供了很好的平台,越来越多的威胁也接踵而至。所以,网络的安全问题是一件不容忽视的大事。

1 安全的定义

网络安全是指为了维护系统有序而可靠地运行,使组成系统的硬件系统、软件系统中的各种数据得到保护,不被外界恶意的破坏,更不能受突发的或者偶然的更改和泄漏。网络安全的本质是要保护网络上的数据具有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可审查性和可控性。(1)保密性:未经授权的用户,不能得到信息数据,也不能被其泄漏或是利用;(2)完整性:信息作为一个整体,在发送接收过程中保持初始的状态,不能被破坏和丢失;(3)可用性:经过授权的用户可以访问和使用;也就是说在需要时,如果是有权限的用户是可以存取数据信息的;(4)可控性:可以控制信息的内容及存储传递数据;(5)可审查性:在安全受到威胁时,可以查出问题所在,并提供相对应的依据和处理方法。

2 网络安全课程简介

网络安全这门课程是我们学校计算机系必修的一门课程,也是综合性比较强的课程。网络安全课程是集合了很多学科的知识,主要有计算机科学、网络通信技术、密码技术、信息安全技术、网络攻防技术等。这样看来,网络安全需要将以上的学科和技术有机结合起来,更好地了解网络所要面临的威胁和自身的脆弱性,才能提高网络安全的整体水平。

2.1 开设网络安全实验课程的意义。虽然目前,在我国的大学教学中,已经开设了诸如网络安全一类的课程,而且这样的院校也随着社会的需求逐年增加,但在人才市场中,这方面的人才还是非常抢手的,尤其是那些网络安全高手们是企事业单位最为紧缺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呢?这就需要从学校的角度去分析和探讨了。在学校的课程安排和教学方法方面还存在不足,以往的传统教育方式以理论为主,缺少实践,所以枯燥的理论难以理解,达不到教学的最终目的。这样就导致了教学滞后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此,我们学校根据近些年的教学经验和走入社会的学生的反馈意见,改变了网络安全课程的教学模式,提出以理论为基础,以实验为主导方向的教学方案。这样,可以将理论联系实际,总结经验,增强了实验的可操作性和实际应用性,将网络安全课程的教学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这样,老师将深奥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教授给学生的同时,又会把实践的步骤和基本思想在实验过程中逐步渗透给学生,让学生从对网络安全的设计过程、实施步骤、测试结果到管理方式等多方面产生兴趣。这就是事半功倍的最有效、最有说服力的教学方法。

2.2 网络安全课程的特点。(1)知识、技术、手段的更新速度快: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导致网络的防范技术会随着黑客的攻击技术而不断更新,这种相互抗衡的力量,就会导致技术手段一日千里地发展。例如:360安全中心的各种修补漏洞的更新,在每次开电脑时都会有一定的提示,进行升级更新。(2)对知识面的广度和深有极高的要求:知识面的广度要求:在学习网络安全课程之前,应该对计算机方面有一定的了解,基本上是应该先学习完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数据结构、程序语言等课程。这些课程基本上是在大学一年级和二年级学习完毕。知识面的深度要求:在大一、大二学习完的课程基础上,进行密码学、防火墙、入侵检测等更深一层次的学习,还有一些病毒的防范及安全标准、规范等。这些基本在大学三年级进行开展。举个简单的例子,只有知道计算机的组成和网络的基本组成,才能了解在哪些方面做具有针对性的安全维护和保护。(3)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兴趣性:离开了实践,单纯的理论教学是空洞的,无味的,苍白无力的,这样会使学生丧失了学习的兴趣,达不到教学效果。只有将理论联系实践,知识与实验相结合,这样的相辅相成,才能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加强动手能力,让其领略到理论的真谛,从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3 网络安全实验教学中的差异性分析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实践能力有着不同程度的差距。主要有学生受家庭环境影响、知识结构和基础不同、主观努力程度不一、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兴趣方向、学习动机不同。举个简单的例子,男生相对于女生来说,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都相对会强一些;而女生的优势就是在实验时态度认真,勤于练习。

网络安全课程的教学内容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相互之间联系不是特别密切,就这产生了教学内容的差异性。

4 网络安全教学中新的目标

4.1 加强实践教学,使网络安全实验概念推行下去。所谓实践教学是指在教学中,学生按照教师的指导进行实践,将理论知识应用在实践中,这改变了传统概念教学,不再是以课本为主体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它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它能把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兴趣性调动起来,让学生自己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专业性和实践能力的锻炼。我校为了提高实践教学的拟真性、启发性和针对性而建立了专门的实验机构,为学生进行网络安全实验提供一个专业的平台,这个平台的建立,使网络安全教学中的实践不仅仅停留在简单的演示和最基本的操作,而是让学生自己在所学的基础上进行更深一步的实验。

4.2 从本课程的特点出发,制定了较为有利的教学计划。网络安全课程在教学内容上,有其自身的先进性、系统性和科学性,实验环节又具有实践性和启发性,所以需要针对本课程做出有利的教学计划。本课程需要结合最新的网络安全理论和技术,对网络安全的领域、面临的安全问题,从多方面进行考虑和总结,从安全的整体架构,网络体系的角度,从防火墙的技术和工作原理以及管理学的角度去进行网络安全的学习。

4.3 根据差异产生的原因,进行实验方法的设置。针对差异产生的不同原因,把不同的学生和不同的知识内容分解开来,组成不同的实验小组来进行实验。(1)按照学生的不同喜好和特长来分组,这样可以解决不同层次和不同年级给他们带来的知识结构差异。这样的实验的思想是将实验分成具有多个功能的模块,这些模块之间可以组成一个综合的整体。就是有着统一的目标,但又有着各自独特的分目标,这些分目标交给不同的学生,由于学生的兴趣的差异性,就能很好的完成最终的实验。(2)按照课程内容的独立性来分级别,这样是通过学生每阶段学习的知识不同,去动手完成相对应的实验,然后通过进一步的学习,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来掌握深入浅出的各种问题。(3)根据快速发展的网络内容来分组,这种是根据新的突发性的问题,建立的模拟实验组。这样的分组可以丰富学生的课后生活,解决书本上可能很难遇到的问题。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网络安全是互联网发展中一个重要的问题,这样就决定了网络安全教学在大学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如何保障网络的安全,避免或者减少因信息泄露而导致的经济损失,是每个信息安全专业的大学生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往事依依教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互联网 案例教学法 研讨性案例教学 设计性案例教学 实践性案例教学

[作者简介]卢毅(1964- ),女,四川眉山人,重庆科技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市场营销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市场营销;戴庆春(1980- ),男,江苏镇江人,重庆科技学院市场营销系副主任,讲师,研究方向为营销管理。(重庆 401331)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2年重庆市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AHP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校企合作办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1203064)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0-0152-02

“互联网极大地融合了全球信息,丰富了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扩展了人们搜索信息的范围”,搜索引擎“以一种智能的、高效的方式,帮助人们在互联网巨大的信息库中搜索出想要的内容,使得互联网的这种海量信息特性真正被人们所用”。

案例教学是一种通过模拟或者重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场景,让学生把自己纳入案例场景,通过讨论或者研讨来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由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在MBA教学中创立的案例教学法,已在我国工商管理教学中得到较广泛地使用。案例教学法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激发学生兴趣并培养团队精神,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但案例教学法的潜力尚未得到充分发挥。传统的案例教学主要是教师提供案例,包括提出思考题、学生分析讨论及形成分析报告。今天则可以结合时代特点,从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应用创新能力角度作全面思考,将案例教学扩展为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一个载体。案例教学法的创造性、多样化使用,是做实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有效途径,有助于提高大学课堂教学的吸引力与实效性,有利于全方位立体化的人才培养。

现有研究主要针对互联网对课堂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的影响,多媒体技术的形式,案例教学的程序、方法,某门课程案例教学法的应用等,缺乏从人才培养的整体角度作全面思考。本文结合互联网时代特点与教改实践,立足于案例教学法但不局限于案例教学法,系统总结梳理案例教学的各种模式,以期为提高大学教学理论联系实际水平、强化学生应用创新能力培养,在教学方式方法的选择上提供更多的借鉴空间。

一、改变案例教学观念

互联网时代的教育环境与非网络时代有根本性的不同,案例教学的诸要素都发生了很大改变。社会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经济生活异常丰富,日新月异的变化为案例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素材;人人都能感知社会的变化,信息可以瞬间传遍全球,大家都知晓,很多评论;信息获取代价极低,极其方便。互联网带来了教育信息的时效性、社会性、便利性,使得互联网时代的案例教学已经与传统案例教学有太多不同了。关于案例教学应有一些新观念:

1.案例教学的界定更宽泛。凡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以真实的场景呈现、探究、参与、实施的都可归为案例教学。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情景学习理论、发展性评价理论、创业教育理论等项目式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录像演示法、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法、创新创业训练等,都可归入案例教学法范畴。案例教学不只在课堂进行,也可在课外进行,更宜课内外结合进行;可以集中进行,也可分散进行;可以是大型的全局性的,也可以是某个过程某个片段;可以是综合训练,也可以是单项活动;可以是已经发生事实的追述、分析,也可以是未来路径的设计、探讨。

2.教学方法要放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总体思考。案例教学不仅是一种课堂教学方法,更体现一种理论联系实际、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理念。大学课堂不仅是传授知识,更要以传授知识为载体训练思维方式,对于教学方法的设计、取舍,就要考虑对学生思维等的影响。案例教学的开展应充分进行资源整合,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内容、教学要求等尽可能贴近现实,将应用能力、实践能力的训练落到实处,给学生真实工作过程的体验。但这并不意味着案例信息必须是已经发生的事实,可以假设,可以虚拟,只要信息的各要素符合客观规律。真枪实弹亦或情景模拟、虚实相间,一样能达到训练效果。案例库的建设也不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动态的。

3.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有更多的主动权。学生在案例教学中不只是分析问题、回答问题,收集资料、制作案例、提出问题、甚至组织讨论,都可以以学生为主。确立学生在案例教学中的主体性,让学生自觉地学,主动地学,探究地学,既训练了专业技能,又能培养调研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而且能充分激发学生潜能,提高学习兴趣。与此相呼应,教师的角色也需要重新界定。教师是整个案例教学组织活动的策划者、设计者,是案例训练的总导演,关键时刻要能够提供锦囊妙计,有自己独到的思想和见解。但教师对整个局势的掌控是隐性的,要让学生充分表演。

二、互联网背景下案例教学的方式方法

案例教学可以多种形式开展,课堂上的举例说明,课程学习小组建设,课堂讨论,角色扮演,情景模拟,视频播放,项目设计,网络营销,课题研究,创业实践,组织活动,甚至拉赞助、开网店等。互联网时代的案例教学,一是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信息资源,二是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交互功能扩大视野,三是将互联网作为实践锻炼平台,让学生自主实践。主要可以分为三大类:

1.研讨性案例教学。描绘案情,陈述事实,提出问题,组织讨论,交流结果,撰写报告。这种是最基本的传统的案例教学法,主要用以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对现实的认识,培养结合理论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案例的呈现形式可以是口述,可以是多媒体,可以情景模拟,介质可以是纸质文档,可以是电子文档,可以是视频,可以是真人演绎;案例的来源可以是老师,可以是学生,学生制作案例可以是老师提供线索,也可以完全由学生自编;案例的性质可以是成熟的、经典的,也可以是刚刚发生的、争议性的;案例教学的过程可以是对成熟案例的借鉴、总结,教师设计问题,学生对解决问题的思路、途径和办法进行评析,总结经验教训,归纳成败得失;可以是组织辩论会,对争议性问题进行辩论;可以学生自寻资料,自编案例并分析,用多媒体加以展示;可以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学生间交叉分析。

2.设计性案例教学。如果说研讨性案例教学是从现象到本质,从个案到规律,从事实回溯理论,设计性案例教学就是从已知到未知,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意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设计性案例教学是案例教学法与“PBL(基于项目的学习)”“体验教学法”“团队项目训练法”“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等方法的综合运用。其基本路径为:描述事实(或调查收集资料)―设计项目(或提出要求)―组织讨论―设计方案―呈现方案并阐述设计思想―交流答辩―(付诸实践)―评估总结。设计性案例教学的常用形式有:

第一,理论课成立课程学习小组,各小组设计团队名称、Logo、理念口号等,可培养学生基本的企业管理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并为案例教学的开展打好组织基础。

第二,描述案例过程与场景,但没有结局,由学生自己观察、分析,提出解决方案;或有过程有结局,由学生设计除此以外的其他解决方案;或者陈述竞争性案例事件人物一方的所作所为,由学生设计另一方的应对策略;等等。

第三,教师给出项目背景资料,提出要求,学生组建团队,进行团队建设,补充资料开展解决问题的方案设计,多媒体提案、答辩,总结评估;或者教师指定题目(题材),学生找资料,设计方案,实施方案,总结评估;或者教师仅提要求,完全让学生自由发挥:自寻项目,自找资料,自设题目,自组团队,设计方案,提案答辩,总结评估,撰写报告。

第四,组织、指导学生参加各类专业技能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创业”大赛等。

设计性案例教学更多地适用于实践课程的教学,其核心是在充分整合资源的基础上,进行解决问题的方案设计。案例分析可以是前导、模板,给学生提供思考和路径的借鉴。

3.实践性案例教学。研讨性案例教学重在分析问题的能力,设计性案例教学重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二者主要用于主课堂内的理论课程教学和实践课程教学。但大学生应用创新能力的培养仅靠课内教学活动是不够的,还须和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统筹协调,一体化、全方位地训练。实践性案例教学是传统案例教学法的扩展和延伸,通过与创业教育、学生自主实践等的嫁接,真枪实弹地锻炼学生运用所学理论解决现实的专业问题、社会问题的能力。

一类是组织学生开展专业实践活动。为企业提供技术或劳务服务;在真实的市场(包括网络市场)开展经营活动;组织具有专业色彩的大型文化活动;学生自主创业;等等。这类活动可充分借助于专业学生社团,以争取让更多的学生受益。一类是组织学生开展科研实践活动。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组织学生申报科研课题,开展真实的科研项目研究等。还有一类是组织学生开展创业训练和创业实践活动。创业训练包括市场调查、组织建设、战略规划、市场分析、产品设计、营销策略、实施方案、财务预算、风险控制等,最后要形成一份规范的真实可行的创业计划书;创业实践训练在此基础上,还有注册公司,开展真实的市场运作。

2012年3月,教育部就“十二五”期间实施“本科教学工程”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下发通知,要求各地高校做好计划实施工作。国家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是教育部第一次在国家层面实施的、直接面向本科生立项的创新训练项目,旨在带动广大学生在本科阶段就有机会进行科学研究与发明创造的训练,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国家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包括科技创新训练、创业训练、创业实践三大类别,分全国、省市、学校三个层次,可作为组织指导学生开展科研实践、创业训练和创业实践的重要平台。

实践性案例教学是将学术教育、职业教育、创业教育有机结合的一种方式,也是打破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界限的一种手段,如能形成长效机制,将有力地推动兼具理论素养、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应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三类案例教学法没有严格的界限,可单项训练也可综合运用,可团队合作也可个人操作,可以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也可以是工作中的某局部某环节。互联网作为直接的工具使用或许不多,但互联网所提供的丰富的资源和浩瀚的信息为广泛地多样化地开展案例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影响案例教学效果的因素及注意事项

案例教学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重要途径,案例信息是否符合客观现实,案例教学的组织者是否熟悉真实的社会实践工程的实践过程,案例教学的客体是否充分意识到训练过程的价值和意义等,都会影响到案例教学的效果,影响到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质量,需要多加注意。

1.案例或项目的真实性,评价机制社会化。只有来自实践第一线的真实的信息才能更好地还原社会生活科技生产经营管理诸活动的原貌。案例教学的原料使真实的企业有更好的认识价值和训练价值,否则案例教学就变成了井底之蛙的想当然,自说自话,自娱自乐。案例教学的评价标准应有科学性、社会性、现实性、开放性。“没有最好,只有更好”,鼓励创新,对新见解给予充分肯定。评估主体可多元化,教师、学生、企业多方参与,尤其以企业为主。

2.教师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互联网时代案例教学对教师素质有更高的要求。教师应明了这堂课(知识点)在这门课程中是什么位置、起什么作用,在整个专业架构中有什么作用,在社会实践中是怎么应用的;教师自身要具备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策划能力、创新精神;教师要有对案例教学过程全局的掌控能力;教师要有开放性的思维,对有关资讯、方法熟悉,随时跟踪前沿发展动态;教师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和实践教育意识,很多时候实践教学效果不好不是方法的问题,而是执行力的问题。

教师的科研应和教学成为有机的整体。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与创新人才培养相结合。”而目前高校教师的科研与教学脱节现象普遍存在,甚至科研只为评职称,也缺乏有力的引导机制和制约机制。这个问题不彻底解决,中国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规模永远不可能上去。

3.加强对学生学习观、学习方法的教育,顺应学科、课程特点。案例教学法需要学生更深地介入教学过程,学生的学习观念、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直接影响到案例教学的效果。对于习惯于填鸭式教育、应试教育的大多数中国学生来说,必须有个转变的过程。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意义,熟悉学以致用、活学活用的方法与价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潜能。

案例教学法可根据不同课程特点选择使用,尽量使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有机统一,同时注意各课程间的统筹、协调,整体安排;注重团队训练,有团队才有讨论,分工与合作,培养团队精神与沟通协调能力;注意训练的张力,有压力,但不能过大,造成疲惫会影响效果。

“互联网的发展每天都在改变我们的生活,拥抱互联网就是拥抱时代,拥抱生活。”互联网时代的案例教学应有新观念、新思路、新方法,创造性多元化地充分发挥案例教学法的优势,必将为高校应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带来勃勃生机。

[参考文献]

[1]本刊编辑部.2011年,互联网改变了什么[N].北京青年报,2012-01-17.

[2]顾桂芳,郭龙建,李雯.互联网对管理类课程教学的影响及教学方法选择[J].黑龙江教育,2009(5).

往事依依教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有机化学;网络;视频;教学

由天津工业大学环化学院有机化学课程组开设的《有机化学》课程是天津市市级精品课程。近年来,课程组全体成员一直致力于提高有机化学教学质量的研究中,并取得了杰出的成绩。有机化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已成为各理工专业,如化学、化工、材料、纺织、生物、食品、制药、环境等专业的必修基础课程。该课程具有较强的系统性、理论性和应用性,与许多专业课程联系密切,因此,其教学质量将直接影响到后续课程的学习,甚至影响系统专业知识的构架和培养人才的质量。然而,有机化学的教学内容相对庞杂,理论抽象,如果教师只是按部就班地讲述教材内容,不仅会使同学们感到枯燥乏味,并且也不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综观高校的有机化学教学,以往用于传统教学的技术手段主要依靠任课教师的一张嘴和一支粉笔,此时学习者的状态往往比较被动,学生在课堂上走神,开小差的情况屡有发生。因此,如何进一步提高有机化学的教学质量,丰富和完善有机化学课程的教学形式,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随着现代科技的创新和发展,教学手段变得越来越多样化。尤其是近两年兴起的一种在线课程开发模式,即慕课教学,更是引发了教育理念,教育方式的重大变革。作为人才培养的关键阶段,高等教育同样感受到了来自慕课授课方式的冲击[1]。高等学校所面对的学生是一个年轻而富有活力的群体,他们捕捉信息能力极强,具有良好的创新精神,愿意尝试和接受新鲜的理念及事物。因此,倘若高等学校在采用传统教学方式的基础上,增加或辅助以新型的授课方式,则对于有效调动学生情感,激发学习兴趣,会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同时,教师的教学工作也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机化学作为一门专业性较强的化学基础课程,想要一步实现慕课教学仍是比较困难的,同时,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慕课也存在着一些需要深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2]。然而,利用网络和视频资源进行教学却仍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提高学习效果的新型教学方式。网络课程是指通过网络表现学习内容和实施教与学活动的网络化学习环境,但并不是电子课本、电子练习、电子课件资源的简单堆砌,其设计与开发需要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引,立足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知识的构建;认真深入的进行教学设计,创建和利用多种形式的学习和教学资源,科学设计教学策略和评价方式,有效支持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需求[3]。图像、视频资源在每一门学科的教学中,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就图像而言,它蕴含极为丰富的信息,对学生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学生在课堂上有机会进行有意识的、有目的的感知,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智力。视频则更为直观生动,利用视频来辅助教学是一种新型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鉴于此,笔者拟对有机化学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突破有机化学教学的传统模式,并在教学过程中植入新的元素,即通过网络视频教学的方式来提高教学效果。在传统的课堂教学的基础上,辅助以网络教学模式,需要我们任课教师重新系统的安排和设计课程,并录制用于网络教学的视频,因此,笔者拟通过以下几个步骤,来筹备网络教学课程。

(1) 精选教学内容,编写并完善教学大纲

有机化学的教学内容相对庞杂,理论抽象,在规定的学时内讲完所有有机化学知识,时间非常紧迫,而且学生也难以理解和掌握重点的理论知识。因此,需要有机化学课程组成员们重新商讨、完善有机化学课程的教学大纲,筛选和精简教学内容,尽量做到知识脉络清晰,学习重点突出。

(2) 制作生动形象、重点突出的电子讲义

根据所编写的教学大纲,制作有机化学电子讲义。结合我校专业设置情况和课时分配现况,针对所有开设有机化学课程的专业,制作一套重点明确的有机化学电子讲义。针对不同专业同学产生的教学重点的差异,也可以在电子讲义中直接标注出来,使每个专业的学生都能明确自己学习的重点,做到有的放矢的学习。

(3) 将《有机化学》全部课程内容录制成完整的教学录像

录制和制作视频短片是网络教学授课方式的主要内容。从教育心理学上将,一般人在学习时,即便能够专心学习,也难以长时间保持注意力的集中,并且一般认为20分钟是使学习者保持注意力的上限[4]。在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每一节课的时间被设定为40-45分钟,这就使得学生难以在整节课保持高度集中的学习状态,因此学习效果往往并不理想。然而,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之上辅助以网络视频教学则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将视频课程划分为20分钟以下的小片段,这些课程视频的小片段存在着天然的边界,学习者在看完一段后就会有一定的概率停下来,或休息,或思考,将这一视频小片段中的内容更好的掌握。此外,网络视频教学另一个优势就在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精神状态自主选定学习时间,同时可以根据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自主选择要学习的章节和内容,因此通过网络学习具有更强的灵活性,对普遍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综上所述,我们将以制定的教学大纲和电子讲义为依托,录制完整的有机化学课程教学视频,并进行后期剪辑和制作,以便学生们用来参考和学习。

通过如上所述的电子教案的制作和教学视频的录制,学生们不仅可以在课后自主的学习有机化学课程相关教学内容,而且对于要求掌握的重点和难点内容,也可以通过反复观看教案、视频的方式得以掌握和巩固。这样,学生拥有了更丰富的有机化学学习资源,原本枯燥乏味的有机化学课程变得生动起来,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建立有机化学知识框架,加深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提升有机化学课堂教学效率,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随着现代科技的创新和发展,以及教学手段的多样化,高校教师应该与时俱进,不断调整和完善教学内容及方式,才能够达到更为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霍红,刘妍. 慕课背景下高职英语教学改革初探[J]. 职业技术教育,2014,35,(8):43-45.

[2] 殷丙山,李玉. 慕课发展及其对开放大学的启示[J]. 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3,(5):29-34.

[3] 李克东,谢幼如. 高校网络课程建设与应用的质性研究[J]. 开放教育研究,2011,17,(1):15-21.

[4] 陈江. 慕课的建设与实施策略[J]. 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4,(1):34-42.

作者简介:

常娜(1984-),女,天津人,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有机化学,材料化学研究。

往事依依教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意识形态安全;网络;安全教育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空间已经成为一个与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息息相关的特殊场域。根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截止2020年3月,中国网民数量约为9.04亿,互联网的普及率达到了64.5%。庞大在中国的网民群体中,大学生已经成为主力军,成为网络空间环境中的最主要群体。数据显示,在9亿多网民中,按照年龄结构来看,20-29岁的人群占了21.5%;按职业结构来看,学生群体所占比例达到了26.9%。上述数据突显以下两个重要问题:一是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安全已经成为国家安全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二是大学生作为网络空间中的主体,一方面其价值观念的形成深受网络空间信息、观念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大学生在网络空间中的言行举止,又对网络空间环境进行着重构。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一方面是加强国家安全教育的必然举措,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塑造一个有利于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网络空间环境。本文在分析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内涵的基础上,针对当前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当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内涵

清晰的概念界定是科学研究的前提和基础,要厘清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内涵,首先必须理解和把握“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安全”的本质。意识形态,从其本质来看,可以概括为是一种观念的集合。每一个社会群体由于其特定的历史文化特征以及特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会形成一套完整的对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群体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种种认识观念和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就可以看作是这种观念的集合。在政治领域和社会文化领域,意识形态有其特定的功能。具体而言,意识形态主要为一个国家的社会政治制度、秩序提供思想观念层面的合法性阐释和支持。正是意识形态所具有的这一重要作用和功能,使其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禀赋、制度体系以及文化观念,是构成现代民族国家的三要素。文化观念从国家构成的角度来看,就是指意识形态。自然禀赋是国家的物质基础,制度体系为国家的正常运转提供了规则和秩序,而意识形态则是将一个国家不同群体粘合起来,形成关于统一国家认同的“黏合剂”。因此,意识形态安全,从宏观上来讲就是一个国家的社会群体对于国家、民族能够形成稳定的文化价值认同;从中观角度来讲就是对政党制度、发展道路等等制度、文化、法律等等具体观念、制度能够形成相对统一的认同;从微观角度来看,就是在面对具体境遇和观念冲击时,有相对稳定的立场和清醒的判断。意识形态因其往往涉及思想观念、价值的特性,其安全往往有着自身的脆弱性,极易受到外界舆论场域、观念和具体事件的冲击和威胁。随着互联网在社会各领域的延伸,人们客观上已经进入了一个虚拟网络空间和现实社会空间叠加的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现实社会中的事件、观点和价值观念往往能够借助网络空间迅速传播、发酵,从而在网络空间形成一定的舆论场;同样的,网络空间当中形成的舆论场,因其所引起的巨大传播效应,又反过来对现实社会形成客观的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如上所述,特定价值观念通过网络,对现实社会生活中人们意识形态的形成和发展发挥着非常巨大的影响力。这就揭示了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内涵,即网络空间价值观念等构成的网络空间环境,不会对网络空间中和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主体的主流意识形态价值观的形成和培养构成威胁;反之,则可以说网络意识形态处于不安全状态。

二、当前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方面,进入大学阶段学习的大学生,因其年龄特点和知识层次特点,在摆脱中学阶段应试教育导向下的填鸭式知识学习阶段后,进入到了一个知识的自由探索阶段。通过对日常生活的观察,体验,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及网络世界的遨游,在此过程中,思想教育是否发挥了实效,个体自身科学理性思维是否形成等因素,决定了大学生认知自己、他人、社会以及国家的认知结构和特点,也决定了大学生以什么样的价值观念去认知发生在自己身边和所处社会空间中的事情。另一方面,接受了高等教育的大学生群体,在整个社会结构当中,属于拥有高级知识和技能的特殊群体,从社会经济发展层面来看,其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对整个社会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社会发展的核心骨干力量之一;从社会进步角度来看,拥有相对较高素质的大学生群体,其所展现出的价值观、理想信念等,在推动社会文化价值观念进步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从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发展来看,大学生群体所形成的意识形态结构特点,则关系着我们事业的成败。正是基于上述两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就是对学生进行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具体来说,就是培养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长期以来,高校思政教育课通过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方法改革、考核方式改革等多种多样的方式,力图强化学生对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认同感,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但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大学生成为网络空间主体这一客观事实,大学生已不再是过去被关在象牙塔中“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群体,而是与校园围墙之外的社会时刻发生联系,积极参与社会事务的讨论,甚至是治理的年轻群体。与已经发生巨大现实变化相比,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已经出现诸多局限性,影响着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实效性。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忽视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当前高校对学生的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仍然主要通过思政课程来完成,即主要通过课堂思政理论课的教学来培养学生主流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的形成。然而,课堂教育有其难以逾越的局限性,如课堂教学时间总是有限的,即使一趟课达到了非常理想的教学效果。但在离开课堂后,学生更多是被网络空间中的世界所包围。极有可能发生的是,刚刚在课堂上初步构建起的主流意识形态,转眼就会被网络空间中的热点事件以及围绕这一事件所形成的舆论场结构。从当前国内大多数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模式来看,只有极少数注意到了网络空间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性。第二,缺乏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措施、手段。随着网络空间对大学生群体思想价值观念的形成所发挥的作用和影响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重视对大学生的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重要性。但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和手段,才能在网络空间达到相对良好的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效果,绝大多数的高校并没有清晰的认知。第三,对学生安全意识教育相对滞后。网络时代,各种各样的信息充斥网络空间的各个角落,成为网络空间环境的一部分。在这其中,不乏大量的谣言、抱有特定目的的价值观宣传以及网络营销宣传等,涉世不深的人生阶段特征以及信息的不对称,使身处网络包围中的大学生难以辨别信息真假,很容易受到错误的引导。这就需要高校加强对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教育。但在实践当中,受限于诸多主观、客观因素,高校此方面工作的开展和实效都难以尽如人意。

相关期刊更多

都会遗踪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

边疆文学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云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优品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儿女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