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兰亭集序原文

兰亭集序原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兰亭集序原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兰亭集序原文范文第1篇

下面,是笔者对黄玉峰老师执教《兰亭集序》一课中“教”与“学”活动的整理与分析。黄老师的课共110分钟,他超越了传统的上课方式,把它提升到生命教育的高度。

由于在上这堂课之前黄老师没有明确表明自己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所以这部分暂时不分析。

一、纵观课堂,黄老师在课上做了这么几件事(教的活动):

(一)检查预习,看学生对这篇文章是否已读过三四遍。

这一般是每个老师上课前都会检查的内容,课前对文章是否有了大概的了解对课上在老师的指导下能否更好地理解文章含义以及其他所要学的内容有一定的影响。

(二)由其他文学家对《兰亭集序》褒贬不一的评论导入本课。

这个做法和一些老师平时的做法很不一样,有的老师一般是课前先看好教参之类的辅助工具书,在上课时也只会介绍《兰亭集序》这篇文章写得有多好、文笔有多么的优美,总之就是对这篇文章大加赞赏的话语。但是黄老师不同,他没有在一开始就给这篇文章的优劣下定论,而是介绍了从古至今多位文学家对王羲之《兰亭集序》的评价,这些评价有褒有贬,各种思想的交融与碰撞能使学生改变对这篇文章先入为主的态度,而且通过这些评价,使学生带着疑惑的态度来赏析这篇文章,看看这篇文章到底为什么好?为什么不好?好在哪?不好在哪?这其中,需要老师适当的引导和学生独立自主的思考,在综合众家之说后,通过自己的思考来给这篇文章做出一个中肯的评价,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许能学到更多在平时课堂里学不到的东西。

(三)要求学生齐声朗读全文。

无论学生课前是否读过这篇文章,全班齐声朗读全文能将学生的思绪很好地带入课堂,进入研习这篇文章的状态,并且通过朗读能对文章再次有个大致的了解。同时,老师也能通过朗读间接检查学生还有哪些字词不会读。

(四)带领学生从文章的历史背景入手,解决学生不理解的地方。

由学生提问,老师回答,并强调“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在回答学生问题的同时,黄老师穿插了一些关于本文写作的背景,强调了一些字的读音和翻译,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本文。

在回答学生问题的过程中,逐渐不断地向学生抛出问题,引导学生向预先设定的教学安排过渡。

这是本课很重要的一个部分,老师在回答学生问题的过程中,逐渐不断地向学生抛出问题,引导学生利用一些课外资料对文章进行更好地解读。

(五)将文章中的观点拿出来与其他古人的观点做比较,和学生讨论有关“人生”、“生死”的问题。

(六)介绍民国一名小学生对《兰亭集序》的解读。

至此,笔者不得不佩服黄老师对本课的充分准备和其丰富的学识,他甚至找到了民国时期一名小学生对《兰亭集序》解读的作业稿。这堂课很有几分“百家争鸣”的味道,各时期各名人甚至是一个小学生对《兰亭集序》的解读、赏析的言论相互碰撞、交融,这对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解读文章的能力有很大帮助。

二、在课堂上,学生们做了这样几件事(学的活动):

(一)全班齐声朗读全文。

(二)就文章中一些不懂的地方对老师进行提问,有时需要对老师的反问或其他进一步的问题进行猜测和回答,在不断地问问题和被问问题中来逐渐赏析这篇文章。上述教学活动可以归纳为一张表格,大致如下:

教师“教”的活动 学生“学”的活动

1.检查预习,看学生对这篇文章是否已读过三四遍

2.由其他文学家对《兰亭集序》褒贬不一的评论导入本课

3.要求学生齐声朗读全文

4.带领学生从文章的历史背景入手,解决学生不理解的地方

5.将文章中的观点拿出来与其他古人的观点做比较,和学生讨论有关“人生”、“生死”的问题

6.介绍民国一名小学生对《兰亭集序》的解读 1.全班齐声朗读全文

2.就文章中一些不懂的地方对老师进行提问,并对老师的反问或其他进一步的问题进行猜测和回答,在不断地提问问题和被问中来逐渐赏析这篇文章

从上述表格来看,学生在课堂上做的事情似乎并不多,但实际上本文教学的展开都凝聚在师生的问答之中,这大大改变了传统课堂中教师“满堂灌”,而学生只有“洗耳恭听”的教学模式。

在这堂课中,黄老师引用了大量的史料及其他课外资料对本文进行解读,这对学生如何解读文章(特别是古文)提供了一个有效、踏实的方法。从文章的写作背景入手,这比不经过任何思考而直接参考教参的办法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兰亭集序原文范文第2篇

生成美的不可预测性是指语文课堂教学的适时、随机、超预设特性。一直以来,人们强调教学步骤的严谨性,追求教学环节的逻辑性,力求教学内容的完整性。追求生成美的语文课堂却不是这样的,它关注学生的课堂状态,适时抓住教学中出现的超预设现象,挖掘其内蕴的价值,并使之成为推动课堂教学的教学资源。叶澜教授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因素。”只有发现并抓住这些“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因素”,我们的语文课堂才会春暖花开、生机盎然。

二、教学中生成美的实施策略

(一)构建开放课堂,创设生成美的条件中学语文课堂应该突破预设的僵化性、教条性,教师要以包容、开放的心态接受课堂上随时可能出现的生成美,激活学生灵感,彰显学生个性,为生成美创设充足的条件。比如在学习苏教版教材《兰亭集序》时,教师可以开放的心态设计这样几个教学问题。1.1965年,郭沫若看到南京王谢两家出土的墓志后,曾就《兰亭》是真是假发起一场讨论,他认为《兰亭集序》的原文和笔迹都不是王羲之的,而是王羲之后代———一个名为智永的和尚写的,其中一个理由就是文章由乐及悲转得过于突然,没有任何铺垫,不像大家所作。对此,你怎么看呢?2.你如何看待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思想?(提示思考:“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所蕴含的思想。)3.作为新时代的学生,我们应该如何面对生活中的“乐”与“悲”?让学生在个性的阅读体验中去领悟,在合作中讨论,在讨论中探究,在探究中归纳,在归纳中形成自己合理而有个性的理解。这样开放的题目、开放的课堂激发了学生的思维灵感,给予学生开放的参与空间,让学生以课堂主人的身份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感,而不是逼迫学生去认同教材和教师的情感倾向、价值判断,为生成美的产生创设了良好的条件。

(二)借助教学媒体,营造生成美的情境教学媒体包括粉笔、模型、黑板、挂图、幻灯机、录像机、光盘、语言实验室、网络资源等。教师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可以借助图片、动画、音乐、视频等,给学生以直观、生动的感官冲击,让学生充分沉浸在特定的情境氛围之中,由内而外生成美。比如在学习《淮阴侯列传》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播放电视剧中的相关片段,直观形象地再现韩信的一生。学生感受到了韩信驰骋沙场、建功立业的英雄气概,又目睹了韩信冤死、遗恨终生的结局,自然心潮澎湃、有感而发,此时,教师再适时引导学生联系时代背景评价韩信的人格魅力和悲剧命运,评判韩信的功过得失,畅谈“帅才不及帝王术”,必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多种教学媒体的运用可以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有助于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多方位、多角度地引导学生进入特定情境之中,激发学生的情趣、思维等,有助于生成美。

(三)允许多元理解,引导生成美的出现真正的课堂教学是在动态中进行的,在此过程中,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理解,甚至错误的理解。对课堂教学中的“错误”资源加以合理引导,使之成为精彩的课堂生成美,进而推进课堂教学的良性发展,是中学语文教师必须掌握的技能。例如《屈原列传》这篇课文,屈原因满腔爱国之情无法实现而自投汨罗江而死,传统的教材对屈原投江行为持肯定态度,赞扬其坚贞不屈的爱国情怀。但有学生却提出疑问:屈原这种行为是愚忠,大丈夫能屈能伸,以屈原之才到任何一个国家都可以施展抱负,何苦困扰于一个“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的楚怀王呢?此时,如果教师有敏感的捕捉能力,适时抓住这个生成契机,以时代为背景,引导学生以辩论的形式探索———屈原的行为到底值不值得赞扬,那么,这无疑会成为课堂的精彩所在,成为课堂生成美的典范。

只有全方位地了解学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抓住课堂中随时闪现的灵光,从学生的质疑和询问中窥知学生在技能、情感和心理上的生成需求,并对课前预设作出适合学生认知需要的调整,课堂教学的过程才能真正成为教师和学生体验生命、感悟人性的过程。

兰亭集序原文范文第3篇

一、“盲读”“盲译”的概念界定

盲读,是指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去除教材原文的所有标点及注释,通过语音停顿来重新断句的朗读方法。其内涵包含以下几方面:其一,充分的预习是盲读的基础。学生在课文注释、工具书等的帮助下进行预习,逐字逐句进行认读,基本理解文言文词句的字面意义。其二,无句读素文是盲读的关键(素文指去除了原文标点及注释的原初状态的文字)。其三,停顿断句是盲读的方法。面对素文,学生用朗读停顿来重新断句,并以此体现对原文的理解。盲译,是指在盲读断句的基础上,用口头或书面的形式对素文进行翻译。盲译的操作要点主要有:理解为主,记忆为辅;去除资料,独立完成。

二、“盲读”“盲译”课堂实施策略

策略一:充分准备,师生同步学生方面,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充分预习,通读课文(2-3遍),逐读注释,初解文词,熟读文句。训练初期可要求学生在逐读注释时把重要的实词虚词注解誊写到原文上,以强化学生对重要的文言知识点的识记理解。同时,还要教会学生对虚词的不同用法进行鉴别和分类,把预习落实到每一个字句的细节中。另外,学生预习要务求实效,最好放在课堂上进行;待学生规范养成、水平提升之后调整至课前进行。教师方面,准备更要精心安排,包括学法指导、预习检查、资料编写等。具体来说,学法指导要分出步骤和阶段,学生训练的不同阶段要辅以方法的跟进,以期学习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预习检查要及时全面,训练初期以全面检查为主,学生进入正轨以后可灵活采取教师抽查、学生互查等方式进行;资料编写主要是指教师要去除原文标点及注释,制作课件及训练资料,以便课堂活动使用。策略二:全体训练,针对指导日常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中,因受制于课时的限制、进度的压力、操作的难度等,教师更习惯于运用个别问答式,这样做固然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最大的弊端就是忽略了学生训练的全体性,思维敏捷且注意力集中的学生训练效果就好,而学习规范较差基础较弱的学生疲于应付,学习效果自然大打折扣。因此,盲读盲译的实施前提之一,就是教师编写的训练资料人手一份,课堂活动也要以全体学生训练为主。教师发现共性的问题,要及时点评。值得一提的是,在盲读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断句的不同处理,盲译也会遇到一词多义的选择、词类活用的识别处理等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辨析,比较不同处理方式带来的不同表意效果,教会学生结合注释、工具书及猜读等方法来突破翻译难点。如《寡人之于国也》一课的盲译活动中,学生翻译“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一句出现分歧:一说“始”为动词,此处“之”为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因而该句翻译成“供养活着的人,为死者办丧事,(使他们)没有遗憾,这是王道开始(实施)了”;另一说“始”为名词,“之”便作结构助词,相当于“的”,因而该句翻译成“供养活着的人,为死者办丧事,(使他们)没有遗憾,这是王道的开端”。这两种翻译从语法上来看都讲得通,也不影响原文意思表达的准确性,因此都是可行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责任就是在学生产生了疑问和分歧之时引导学生理清思维,辨析方法,甄别优劣,最终练就自主阅读的能力。策略三:梯度训练,循序渐进在课堂活动的难度安排上,教师对教材内容的加工要体现设计梯度,由少而多,由简入难,循序渐进。训练之初,教师应根据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的编写体系,选择篇幅较短、内容较浅的篇目开展盲读,待学生朗读断句熟练之后再把盲译加进来。这样学生就可以在教师分步骤的教学设计中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篇目的选择上,具体做法有二:一是对接初中篇目,把涵盖高中知识点较多的《桃花源记》《马说》《愚公移山》等用作盲读盲译训练;二是合理选择现有教材篇目,如高中语文必修1《烛之武退秦师》《鸿门宴》、必修2《游褒禅山记》就比较适合作初期训练。规范初成,教师可以适当增加难度,加大容量。在篇目的选择上,高中语文必修2《赤壁赋》《兰亭集序》的记叙部分、必修3《劝学》《师说》等都是难度稍有提升的文本,可作提升训练之用。到了后期,学生的文言知识有了一些积累,盲读盲译能力有了一定提升,教师不仅可以选择像必修3《过秦论》、必修4《廉颇蔺相如列传》、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项羽之死》《六国论》《项脊轩志》这样篇幅较长、词句繁复的篇目来进行训练;还可以故意安排一些词义和语法易错点的辨析,以强化学生文言知识的积累,深化语法点的理解,活化学生文言能力的运用。策略四:长期训练,厚积薄发学习方法和训练技巧的运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快进程,但绝不可能取代这一过程。只有坚持不懈地进行科学的长期的训练,才是语文学习的不二法门。因此,本文所论的盲读与盲译相结合的课堂活动,也需要长期的课堂实践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学生文言知识的积累和文言阅读能力的提升,必然是在长期有效的课堂训练中逐渐体现出来。正因为语文学习效果有其滞后性,教师要足够地耐心、静心、细心,也要引导学生“耐住寂寞,静待花开”。策略五:延伸训练,活化教材笔者认为,高中文言文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于学生文言知识的举一反三和文言阅读能力的迁移。从语言学习的本质来看,教材只是学习的起点,开放而广阔的阅读世界才是语言学习的终点。盲读盲译的课堂训练活动同样要遵循由课内向课外拓展延伸的原则,让学生在延伸训练中活用教材知识点。我们呈现给学生的文言阅读材料,不能目光短浅地局限在教材和与教材有关的文字,而应该既有连续性文本,也有非连续性文本。除了教师为学生提供阅读材料而外,还可采取学生自主选材阅读的方式,真正实现阅读理解的开放运用,学以致用。

作者:王治 田维 单位:重庆市第七中学校

兰亭集序原文范文第4篇

教学目标:

1、感受孔子的教学风格以及师生间平等和谐的气氛。

2、理解孔子的社会理想。

教学重难点:

1、感受孔子的教学风格及师生间平等和谐的气氛。

2、理解孔子赞同曾皙的原因。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寒冷的冬天,我想同学们跟我一样,多么希望吹在脸上的不是凛冽的寒风,而是名煦的春风啊。春风总是让人舒适和美好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和春风有关的课文。

二、探究

1.探究春风。人教版选录此文时的标题为《子路、曾皙、冉有和公西华侍坐》,你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生抒己见(预设:有诗意、文雅、美、文学性强、简短、简练)

明:同学们说得都很有道理。然而仅仅从标题看,在沂水边,春风拂面,很惬意,很舒畅。“沂水春风”这个标题似乎更贴近人的心灵。

2.程宗元先生为我们再现了孔子师徒五人在一起谈论的历史场面,我们把目光聚焦在课文右上角的画面上。这幅画可谓形神兼备,分别推断出孔子、子路、曾皙、冉有和公西华,依据画中人物神态、本课内容、人物的性格和已学论语课文,请同学们四人一小组讨论。

明:孔子:坐着的左起第二位

依据:身材高大(身长九尺六寸,1米9多)年龄最大(以吾一日长乎尔)、胡子最长

子路:坐着的左起第三位。

依据:性格是(直率、鲁莽)。图中长得像张飞一样的,落腮胡子,粗犷。

曾皙:站着的

依据:身边有瑟,淡定、洒脱、豁达

冉有:坐着的右起第一位,小国,以俟君子,季氏将伐颛臾,冉有与子路同是季氏的家臣,孔子责备冉有他们没有劝谏。因为冉有做事情怎样的?不敢担当。

(预设课堂出现争执,不能佐证时:教师可以书写人物年龄:公西华18、冉有31)

公西华:左起第一位,两个愿字,谦逊

3.面对不同性格的学生,孔子是怎样与他们交流的呢?分角色朗读2-15段。

探讨这些语句,从中你感受到的孔子又是一位怎样的老师。

师再次朗读

明:孔子对学生循循善诱,为学生创设了一种平等和谐的交流氛围,如同沂水边的春风般和煦、温暖人心。

4.四弟子在这种氛围中各言己志,而曾皙说自己的志向“异乎三子者之撰”,曾皙与他们是否不同呢?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的志向。先速读前三位弟子的志向,摘原文完成。

对象 期望的结果

子路: 千乘之国(内忧外患) 有勇知方

冉有: 方六七十,或五六十的(小国) 足民

公西华: 宗庙之事、如会同 愿为小相

5.曾皙说他的志向不同于前三位的,那么前三位志向有什么共同点?

明:治国,从政有关

6.再来看看曾皙的志向,跟他们是否不同。齐读12段

⑴看到暮春,你会想起已经学过的哪篇文章?

明:王羲之《兰亭集序》中有“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补:暮春――农历三月。

古人常在暮春时节举行祈福消灾的仪式。

⑵人物:冠者、童子。

都是二三十岁,十五岁到二十岁,这些都是年轻而有活力的年轻人

⑶舞雩是什么样的地方?

祭天求雨之处,有坛有树。雩祭有歌舞,故称舞雩。

⑷浴、风

在沂水里洗一洗,在舞雩台上吹吹风。

⑸曾皙描述的似乎是一种暮春春游的生活场景。我们一齐读一下这段的译文,这样场景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呢?

明:惬意、自在。(预设:如生直言曾皙与孔子之志相符。看来他与前三者的从政治国的志向,确有不同之处。那前三者就没有相符之处了吗?我们来看看孔子对他们的志向是怎么说的。)

看来他与前三者的从政治国的志向,确有不同之处。

7.然而曾皙所追求的,与前三者的治国从政之志相比,看上去似乎胸无大志,孔子却说“吾与点也”。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孔子51岁任中都宰,52岁任大司寇,55岁开始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主张,然而历经波折,所到之国没有人推行他的主张。据有关学者考证,当时,孔子已经60岁。对于当时的孔子来说,孔子为什么深深地感叹着说赞同曾皙呢?孔子的志向又是什么呢?

明: 你还记得孔子在《仁者爱人》中所说的志向吗?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与曾皙惬意、自在的生活场景有相通之处?

8.孔子是怎样看待其他三人的志向的?子路、冉有、公西华16-21段。

⑴子路: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孔子认为子路的话不够谦逊,而不是否定他治国的想法

⑵冉有: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纵横五六十、六七十里,相当于德清县大的国家,冉有也是在治理一个国家呀

⑶公西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公西华是很有才华的,他在诸侯国为政肯定是能胜任的,其实在孟武伯问仁时,孔子也对他们的能力给了充分的肯定。

子路:治军,“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在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可以让他管理军事。

冉有:管理。“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一个有千户人家的公邑或有一百辆兵车的采邑里当总管。

公西华:外交,“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穿着礼服,站在朝廷上,接待贵宾。你还记得孔子在《为政以德》中所说的治国之道吗?孔子说要足食足兵、先富后教、礼乐治国的思想是一致的。

这是一位历尽沧桑的老者在在晚年时分对命运的感叹。自己可能一辈子也无法实现的愿望,在学生的想法中他看到了希望。

其实孔子的愿望不也是今天的我们共同的愿望吗?在和谐的环境中,每个人都能尽情享受真、善、美的人生,每个人都能在和谐的环境中享受真、善、美的人生,沐浴在人生的春风中,感受那般温暖与柔和。

9.背诵要求:曾皙志向段落。

兰亭集序原文范文第5篇

文言文作为我国早期语言交流和文字传承的工具,它是古人们遗留给我们的文化宝藏,是我国五千多年文化的写照。然而在当前高中语文教学工作中,由于课程知识量大、课程进度紧张,致使老师在讲课过程中没有对重点知识进行全面把握,加上缺少高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产生抵触、厌恶的情绪。本文就对高中语文文言文的教学方法进行了阐述。

一、增加教学方式的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文言文学习感兴趣了才能消除畏惧心理,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到文言文的学习中。老师要根据课文的内容,选择适当的时机,采用合适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如在学习《兰亭集序》时,可以向同学们展示部分王羲之的书法作品,让他们亲眼感受一下“天下第一行书”的魅力,从而对课文的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如学习《鸿门宴》时,可以播放电影“鸿门宴”的相关片段,让同学们在电影中感受当时剑拔弩张、暗流涌动的紧张气氛,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这样针对不同的课文采用灵活多变的方式来培养同学们对文言文的兴趣,能够大大提高上课的效率与效果。

二、联系相关历史背景,增加学生见闻

人教版高中教材中选择的文言文大多都和史实或当时的政治相关,要么就关乎作者个人的人生境遇、情感波动,因此,如果老师只是单纯地对课文进行讲解而忽视其历史背景就不能让学生更透彻地了解文章的背景、逻辑、情感,也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学习《烛之武退秦师》时,可以先向同学们介绍一下春秋战国诸侯割据的历史背景,讲述一下秦、晋两国联合攻打郑国的原因(晋国一方面是晋文公逃亡时在郑国没有得到礼遇以及公元前632年晋、楚交战之时郑国出兵帮助楚国,另一方面是为了争夺霸权,和当时也急于扩张的秦国联盟对郑国发动战争)。同学们了解了城濮之战和秦晋攻郑的历史背景后,对当时复杂的国家关系就能够心中有数,更容易理顺文中的逻辑关系,对文章能够有一个更深刻地理解。同样,《鸿门宴》、《荆轲刺秦王》、《过秦论》等文章均和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人物相联系,构成重要的因果关系,不联系相关历史背景进行教学,很难达到好的效果。

三、加强字、词、句式的教学,强化学生基础知识

字、词、句式是文言文的基础知识,传统教学中,老师往往对文言文中涉及的基础知识和重要考点一遍又一遍地讲解、重复,如“通假字”、“古今异义”、“一次多义”、“词类活用”等概念。教法很死,学生学习也枯燥,但是这些基础知识又是文言文学习的根本,不得不重视,那么老师实际的教学中就要做到“死中有活”。例如,通假字就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种用字现象,它是借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表另一个字,如《鸿门宴》中“令将军与臣有?S”,“?S”通“隙”是隔阂、嫌怨的意思。通假字的掌握是解读文言文必备的基本功能之一,因此在教学中要反复强调这个概念,让学生理解、掌握。对于一词多义的现象,我们不仅要了解词的本义,还要了解其引申义、比喻义、假借义。如“畔”本义是“田边”的意思,引申为“旁边”,如桥畔;又因为其与“叛”同音,假借为“背叛”的意识,即其假借义,如“亲戚畔之”。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和梳理能力都比较弱,老师对于这一类的基础知识要不断强调,及时总结、归类,对于“被动句”、“省略句”、“定语后置”、“宾语前置”、“固定句式”等常见的文言文句式要让学生做到了解他们的构成、识别和使用方法。新大纲对文言文的实词、虚词、句式等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老师一定要做好文言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强化基础知识教育,同时也要立足教材和学生实际,在教法上灵活生动,强化课堂效果。

四、强化技巧教学,培养学生预习习惯

相关期刊更多

文艺生活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湖南省文化厅

文化学刊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辽宁社会科学院

新美术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