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迟子建丈夫

迟子建丈夫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迟子建丈夫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迟子建丈夫范文第1篇

偶然相识,

顶着外界非议牵手“富婆”

迟重瑞1952年出生于北京的一个五代京剧世家,但因他1.82米的身高,最终却没能走上京剧之路。从上海戏剧学院毕业后,他来到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成为一名职业演员。

1988年,《西游记》在全国首播,引起了很大的轰动。迟重瑞饰演的唐僧得到了广大观众的一致认可,师徒四人一时间成为最受欢迎的明星,所到之处,备受关注。随后,迟重瑞的爱情也悄然而至。

陈丽华是个票友,酷爱京剧,1988年冬的一天,她来到中国京剧院唱戏,遇见了迟重瑞。当时,电视剧《西游记》红透全国,迟重瑞这个名字几乎家喻户晓。陈丽华和迟重瑞客串过几出京戏,感觉这个小伙子为人很诚恳,是个值得交往的朋友,不过没往别的地方想。京剧院一个朋友见两人都单身,便毛遂自荐当月下老人。陈丽华一听连连摆手:“不行,不行,人家比我小11岁呢。”朋友不死心,又去“磨”迟重瑞,了解了陈丽华的家世和经历后,他大吃一惊,觉得这简直就是个奇女子!

原来,陈丽华在北京颐和园出生、长大,满族后裔、正黄旗世家。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位“格格”。然而幼年因家境破败十分贫寒,读到高中便被迫辍学。为生计所迫,陈丽华做起了家具修理生意,由于她颇具生意头脑、待人热忱讲信用,生意红红火火,很快办起了自己的家具厂。1981年初,陈丽华从北京来到香港,通过实力人物的帮助,从事房地产投资。陈丽华在香港的第一桶金是在比华利买了12栋别墅,不久高价卖出,获利颇丰。她在香港完成原始积累后,便成立了富华国际集团,自任董事长。接着又向港岛外拓展投资。

两人在一起的时候,迟重瑞特别怕别人发现,总是提心吊胆。陈丽华问他为什么要这样。迟重瑞喃喃半天,说出了心里话:“咱俩的事,剧院里已经风传开了,有人说我傍大款,有人说我吃软食儿,难听极了。”

陈丽华心里很难过,过了没多久,陈丽华提出结婚,她认为:只有登记结婚了,才能使那些谣言不攻自破。两人去南美洲蜜月旅行回来,陈丽华把最好的朋友都请到新家聚会。酒酣耳热之际,陈丽华的一个女友要求大家安静一下:“我在书房里发现了一封信,在这喜庆的时刻,我决定把这封信公之于众,即使因此得罪了丽华,也在所不惜。”在这封信里,陈丽华向迟重瑞表达了自己的爱慕之情,言真意切,比琼瑶的小说还纯情。信还没念完,大家都乐得笑出了眼泪。

唯一感到莫名奇妙的是迟重瑞,陈丽华什么时候给他写过这样一封“肉麻”的情书呀?陈丽华悄悄掐了一下他的手,示意他别作声。迟重瑞恍然大悟:原来,这是爱妻导演的一出戏呀。众人离开后,迟重瑞眼含泪花说:“其实,你本可以不必这样做的。只要我们相爱,别人说什么,又有啥关系呢?我们不必多作解释。”陈丽华幸福地依偎在丈夫胸前,低声笑着说:“这叫舍卒保车嘛。”

投其所好,

太太让他事业爱好合二为一

当时,陈丽华女士是中国女首富,拥有上亿元资产,她比迟重瑞大11岁,而且离过婚,身边带着三个孩子(一个儿子两个女儿)。他们的结合立刻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很多人质疑这段婚姻的感情含金量。面对媒体的质疑和猜测,迟重瑞说:“我们不用表白,时间会证明一切。”选择了事业女强人陈丽华,也就意味着选择了付出。

婚后不久,两人迁居香港。迟重瑞悄然退出娱乐圈,开始新的生活。陈丽华深爱丈夫,给他买名牌西装,买10克拉的钻戒,给他建大游泳池……迟重瑞总是推辞。陈丽华不理解:“我只是想表达对你的爱。我们结婚了,我人都是你的了,钱还分什么你我?”

1998年,杨洁导演筹拍《新西游记》,希望迟重瑞重出江湖。迟重瑞十分振奋,可陈丽华十分矛盾:丈夫已是快50岁的人了,去云南深山老林一拍就是一年,身体能吃得消么?再说,夫妻两人终日相守,感情深厚,他这一走就得一年……坚强的陈丽华流下了泪水。迟重瑞说:“如果你不想让我去,我就不去了吧。”陈丽华破涕为笑说:“我不是不想让你去,我是替你高兴。”

很多人不了解的是,迟重瑞有一副天生的好嗓子,《新西游记》中的插曲《看我跃马扬鞭》《晴空月儿明》都是他演唱的。这期间,迟重瑞在云南剧组里,吃的是方便面和盒饭,坐的是小面包车……这一切,他都克服了,唯一让他挂念的是爱妻。两人天天通电话,连剧组里年轻人都开他的玩笑:“谈得这么热乎?是嫂子呢,还是小情人?”迟重瑞郑重地回答:“是你嫂子,也是小情人。”

随着中国房地产业的起飞,陈丽华的事业如日中天。可《新西游记》带给迟重瑞的成功感,却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了。迟重瑞终于感到,自己该退出影视舞台了。这令他感到沮丧,自己什么也做不了,岂不成了没用的人?

陈丽华知道,夫妻之间如果无法找到共同话题,是很容易出问题的。她经常邀请丈夫一起去参加商业谈判和项目决策会,可迟重瑞对生意就是找不到感觉。他对妻子说:“你的心意我领了,可我劝你别浪费脑细胞了,我不是做生意的料。”

陈丽华天生有一种不服输的性格,总希望在没有办法中找出办法。有一天,陈丽华领丈夫回北京自己的老家,迟重瑞无意中看见了一件古檀木刻件,高兴地拿在手里,把玩不已。他告诉陈丽华,中国古代有“寸檀千金”之说,檀木树质极坚硬,一百年才长一寸,历来是宫廷里的宠物。这种紫檀更加名贵,由于滥砍滥伐,几乎绝种,留存世上的檀木刻件,件件都是稀世珍宝。

看到丈夫讲起檀木来眉飞色舞,陈丽华的心猛然一震:既然檀木如此珍贵,我能否往这方面发展?这样不就可以和丈夫“志同道合”了吗?他们马上去了北京一些文物商店,果然,檀木作品非常稀少。从此,迟重瑞开始收集古家具,后来自己又采购紫檀做家具。时间不长,他拥有的紫檀家具、器物越来越多。凭着多年来的经商经验,陈丽华断定,檀木市场有巨大商机。

这时候她就想,何不盖一个博物馆,把这些紫檀家具陈列在里边,向世人展示?2002年,陈丽华投下2亿元巨资,在北京北四环边儿建了世界上唯一一座檀木博物馆——中国檀木博物馆。迟重瑞对这项符合他艺术气质的工作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从博物馆设计图纸的审定,馆内藏品的分类原则,到藏品的收购,檀木原料的采购等等,他都是亲自决定。多年来习惯了妻子拍板决定,如今一下子改由自己拍板,这种感觉真美妙!陈丽华知道自己在这方面是外行,她无比信任丈夫,丈夫的话,她言听计从。这样的生活,给夫妻俩带来了全新的感觉,迟重瑞一下子变得格外振作,仿佛换了一个人。

一起变老,

老妻少夫演绎“最浪漫的事”

从原来的“迟老师”到现在的“迟总”,迟重瑞认为自己算不上商人:“真正商业上的事务还得靠我的夫人,都是由陈丽华和她的儿子赵勇去做的。做紫檀家具,经营紫檀博物馆,我基本还是没有离开艺术的。博物馆并不赚钱的,每天的电费、清理费、服务人员的开支等等都需要很大的开销,好在我们的企业大,有足够的资金来养这个私人博物馆。”

迟重瑞钟爱紫檀已经到了虔诚的地步:“紫檀还是高级药材呢。在紫檀旁边坐着,就跟喝了咖啡似的特别有精神。特别累时在紫檀边走一圈,什么头疼啊烦恼忧愁全都没有了。紫檀能通血,黄花梨能降压。”他办公的地点是一座十几层高的大楼,整栋楼装修考究,有媒体用“宏伟壮观”形容。办公楼叫做“丽华阁”。“丽华阁”内部设计也十分庄严肃穆和豪华奢侈,仿佛一座古代宫殿。

迟子建丈夫范文第2篇

【关键词】孔雀东南飞;问题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一、刘兰芝忍辱负重是否可以维系自己的婚姻

有人认为,若刘兰芝对婆婆的小折磨能够隐忍不言,就不致引起丈夫对婆婆的不满,因而也不会引发婆婆与丈夫的激烈冲突,不致使自己被婆婆所遣。此论似是而非。

兰芝成婚二三年来,与丈夫“相见常日稀”,但是兰芝“守节情不移”,而且“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可以说肩挑着家庭重担的兰芝是一个优秀的妻子,一个称职的儿媳。那为什么焦仲卿的母亲还要儿子(将儿媳)“便可速遣去,遣去慎莫留”呢?焦母自己的说法是“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刘兰芝的理解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就是说,婆婆的指责只是一种借口而已,再能干的媳妇,也难在焦家立足。

刘兰芝的感觉是对的――婆婆对儿子直言不讳地说:“吾已久怀忿,汝岂得自由?”“东家有贤女……阿母为汝求。”看来,焦母对儿媳的不满已经积压久矣,达到了必欲休之的地步,她甚至将下任的儿媳都物色好了。至于人家允不允婚,婚后是否称他之意,那是另一回事了。可以确定的是焦母休媳的决心早已下定,儿子前来为爱妻道委屈,正好引燃了她的火药桶而已。

因此可以说,焦母休媳之心早已有之,翻脸只是早晚间事,兰芝再忍辱负重也于事无补。从这个角度说,焦刘二人婚姻悲剧的首恶就是焦仲卿之母了,她的专横,她的挑剔,她的不容,毁坏了一桩好婚姻,拆散了一对恩爱夫妻。至于焦母为什么视儿媳为眼中刺,必欲去之而后快,后文再做论述。

二、焦母为什么不喜欢刘兰芝

焦仲卿的母亲对刘兰芝的态度可谓“深恶痛绝”,面对儿子“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的激烈反抗,面对儿子“儿今日冥冥,令母在后单”的绝命警告,她一再无动于衷,一点也不肯给儿子(实际是不肯给儿媳)让步,以至于酿成悲剧。我们不禁要问:何以至此?

首先,可以排除焦刘二人因自由恋爱成婚而引发焦母不满这一条,因为诗中没有丝毫的蛛丝马迹。

按照焦母的说法:“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这也许是存在的,毕竟刘兰芝是十七八岁的青年(现代人眼中这个年龄段还是“孩子”),言语、行动难免有不当之处。但是,被扣上“无礼节”的帽子,性质可就严重了,汉朝“七出”中的首条就是“不顺父母”,即对不顺父母的妇人,男方可以无条件离婚。其实,“无礼节”的真正秘密可能就是“举动自专由”。一者,家中除了焦仲卿年幼的妹妹之外,只有一个中年失偶的婆婆和一个长年“留空房”的新媳妇,两人在一起有多少话可说呢?交流之少是确定的了。郁闷就是家庭的气氛主调了。兰芝只能埋头干活以排解苦闷,婆婆就要专享婆婆之威福了。他要的是儿媳的低眉顺眼、母长母短的问候与请示。问题是刘兰芝非常聪明、极为能干,这种人一般长于做事而拙于“做人”,她会果断干练的干好自己的事,可能不会花费心思去讨婆婆的欢心,这就被婆婆视为“举动自专由”了。但她肯定不是一个“无礼节”的人,你看她在遭遣离家之际,辞别婆婆时自谦地说:“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又关切地说:“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说明兰芝是知书达理之人。与兰芝的聪慧、明理相比,婆婆就相形见绌了,婆婆能不因而心生嫉妒吗?

正是因为兰芝的美丽、明理、能干,彻底地俘虏了焦仲卿的心,以至于说出“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的话,此话在焦母看来是没有志气的话,这种儿女情长的表现为封建社会的家长普遍不满(如陆游的爱妻唐婉儿是从小青梅竹马的表妹,是双方家长满意的婚姻,只因为夫妻俩过于恩爱,陆游母亲怕耽误了儿子的前程,竟毅然驱遣了亲侄女),更何况焦仲卿言下之意是满足于一个好媳妇,竟无心上进了。而焦母认为“儿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虽为小吏,但是还正年轻,前途未可限量啊。儿子却流露出无心上进之意,岂不更令母亲恼火,说不定她因此而把兰芝视为影响儿子上进的“祸根”。

如此说来,刘兰芝被婆婆深恶,竟然不是因为不肖,而是因为优秀。

对封建社会的已婚中国女人来说,靠山有三。一是丈夫,二是娘家,三是儿女。刘兰芝固然有爱她的丈夫,但他不是强悍的母亲的对手,不能尽到保护妻子之责;而娘家呢,母亲只有“大悲催”,徒自悲愤而已,兄长呢,也没有出头为妹妹做主(主倒是做了,不过做的是逼妹再嫁)――兰芝还能指靠什么呢?儿女吗?说到这,倒是引出了一个新的猜测,刘兰芝结婚两三年了,仍未生育,这也可能是婆婆不待见她的又一重要原因了。如果她生有一男半女,想必婆婆也不会像这样逼人太甚吧?

迟子建丈夫范文第3篇

当然,还有一点不可否认,那就是男子汉们在生活上的“不检点”,例如吸烟、酗酒、赌博、暴饮暴食,远远多于女性,也是其变得“脆弱”、需要关怀的一个重要原因。

那么,怎样去关怀男性呢?以下几点可供参考:  1.理解丈夫的事业心  许多男性事业心很强,成天忙于工作,甚至晚上还加班加点,挑灯夜战。作为妻子应该给予理解,支持丈夫的事业,并帮助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以减轻他的压力。与此同时,也要爱护丈夫的身体,合理安排好作息时间,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使其倍感妻爱的温馨。

2.与丈夫分担喜和愁  男人们终日处于激烈竞争的环境中,会受到各种有形或无形的压力,如果压力过大或持续时间过长,则对健康十分有害。医学研究已经发现,不良的压力可削弱人体的免疫力,也是身心疾病之源。因此,细心的妻子应该关注丈夫的情绪变化,无论是成功带来的过喜压力,还是失败造成的焦虑压力,都要予以及时排遣,提醒他“不以物喜,不为己悲”,淡泊名利,泰然处之,把烦恼关在门外。妻子和丈夫应该多交流,相互学习,共同领略、品味人生。只有学会了驾驭自己的情绪,才能视压力为动力,才能精神抖擞地去学习、工作和生活。

3.规劝丈夫善待生命  美国著名作家爱默生说:“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财富。”当今不少男子对自己的健康很不注意,既吸烟,又喝酒,饮食不节,不爱运动,甚至寻花问柳,结果病魔缠身,后悔莫及。因此,妻子应从关怀、爱护出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迟子建丈夫范文第4篇

屋里冷清清的,妻子李玉莲坐在破旧的沙发上,痴痴地看着进了门的丈夫发笑。大胡看了妻子一眼,微笑着连说带比划地询问了妻子上午的情况。李玉莲嗯嗯呀呀地比划着,意思是很好。

大胡洗了手,开始准备午餐。吃过饭休息会儿,下午再去地里转一转。吃过晚饭他便搀扶着妻子在团场转一转。

这样的日子大胡已经习以为常,这也是他4年来最真实的生活写照。大胡悉心照顾失去生活自理能力的妻子的事迹,也在团场广为流传。

中年有了家

1979年,19岁的胡成安从四川老家独身来新疆谋生。他的母亲和弟弟在兵团十三师红星二场打工,胡成安投奔亲人而来。

胡成安个子不高,憨厚老实,一直靠打零工为生,收入不高。

2000年,大胡的母亲撒手人寰。弟弟胡成录成了七连的一名职工,早就有了家室。母亲在世时还一直操心着大胡的婚事,自从母亲去世后,大胡对自己的婚事更没了信心。从此过着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生活。

2004年,七连退休职工马文俊热心地给胡成安牵了红线。老人将连队职工李玉莲介绍给了胡成安。

李玉莲是土生土长的兵团二代,丈夫因病去世,留下一个儿子。

2004年1月2日,44岁的胡成安和比自己小7岁的李玉莲喜结连理。尝遍了人间酸甜苦辣的大胡,终于有了一个家。尽管这个家并不富裕,但大胡知足了。因为有了一个知冷知热的妻子,还有一个14岁的儿子。

悲喜交加时

婚后的生活甜蜜而温馨。大胡在连队疼老婆是出了名的。只要他在家,一般都是他做饭。地里的活,大胡一个人包了下来。回到家,要是看到妻子拎个重东西,大胡会跑步过去抢过来,说啥也不让妻子累着。

正当他们沉浸在家的温馨中的时候,厄运向他们悄悄地袭来。

2009年7月的一天,大胡正在地里劳动,大舅哥李建明突然打电话,说李玉莲病了,让他赶快回来。

经过三天的抢救,李玉莲转危为安。医生诊断是高血压引起的脑梗。本来家里就不富裕,李玉莲这一病,更是雪上加霜。就在李玉莲入院不久,李玉莲的儿子迟宏斌收到了武汉科技大学交通管理系的录取通知书。

一面是妻子看病要用钱,另一面是儿子又马上要上大学,更需要用钱,可钱从那里来呢?

大胡的棉花每年收入只有一二万元,家里没多少积蓄。面对妻子看病和儿子上大学,大胡一夜愁白了头发。大胡的二舅哥李建新家里条件比较好,他借给大胡二万元钱应急。

大胡精打细算,安排好儿子上学和妻子看病的事。住院期间,为了让妻子早日康复,大胡想方设法给妻子调剂好营养,而自己每天吃个馕饼充饥。

住院期间,大胡的39亩棉花地就交给两个舅哥管理,他全身心地照顾妻子。医院对李玉莲作了全面的检查,李玉莲还患有脂肪肝和癫痫。出院后,李玉莲遗留下了后遗症,偏瘫失语,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

一个月后,迟宏斌顺利地走入了理想的学府。李玉莲回家调养。从这以后,照顾李玉莲的重任就落在了大胡身上。

敢于担当

面对命运的一次次戏弄,大胡没有怨天尤人,而是默默无闻地承担了下来。

李玉莲回来后,完全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吃饭得人喂,大小便也不能自理。大胡把妻子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精心伺候。每天下地前,他把妻子的饭菜做好放在跟前。回到家里,他顾不上吃饭,先要看一下妻子有没有尿床,需不需要更换衣服。刚开始收拾妻子拉在床上的屎尿时,大胡屏着呼吸恶心地快要吐了。后来他也慢慢地习惯了。

为了调理李玉莲的心情,也为了不让妻子的肌肉萎缩,大胡找来两根粗钢管,在大舅哥的帮助下又栽了四根木棍,把钢管放在棍子上,担成了双杠。只要有时间,大胡就搀扶着妻子出来在双杠前练习走路。

四年来,由于照顾妻子,供儿子上学,大胡瘦了一圈。头发也白了,脸上的皱纹也多了。他也没有给自己添置过一件像样的衣服,家里也没有一件值钱的家具。妻子也从来没有开口说过一句话,没有叫过他一声老公,但每天看着妻子的笑容,再多的苦与累,大胡都觉得值了。

夏去秋来,四年光阴过去了。如今,迟宏斌已经大学毕业了,现在外地实习。李玉莲的病情也有所好运,基本可以独立行走。大胡也还完了借二舅哥的钱,心里也舒坦了一些。

迟子建丈夫范文第5篇

但是,我终于还是读了这部《额尔古纳河右岸》。最初的原因是它获得了“茅盾文学奖”,授奖辞中说它,“具有史诗般的品格和文化人类学的思想厚度”。当然,并不是获奖的书就值得购买,对另外三本书我就毫无兴趣——因为他们达不到我的阅读要求。

我从一个阳光照耀的初春的上午开始阅读此书,几乎是手不释卷,在第二天读完了“清晨”和“正午”两个部分。我得说,这是一部了不起的作品,在阅读中我有了基于文学本身的久违的沉浸。即使作为一个挑剔的读者,也不得不由衷发出赞叹。

作品以鄂温克最后一个酋长女人的口吻,叙述一个民族的生存、坚守和文化变迁。“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岁了。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们给看老了……”这是它的第一个句子。这些比喻的、完成式的、叹息着的句子,有一种来自命运本身的苍茫意味,简约、直接,使忧伤与诗意洋溢而出,为整部作品确定了基调。

这部作品有着强烈的“唯心”色彩,大自然中的树木、野兽、河流、天空、星月,有着和人一样的灵性,或者说是神性,这使它超脱出我们当下的尘世经验,显现出清新、原始的格调。奇怪的是,在阅读过程中,它常常引发我类似怀乡的忧愁——我会忽然想念已经远逝的葱茏岁月、想念少年时代的田野、某个初春曾经去过的山林,想念起初恋或者倾心夜谈的朋友。

有多个评论说,这部作品是一个民族的史诗性挽歌,如果以一个读者看,这首挽歌并不单单是哪个民族的挽歌,抑或还可以说是一曲关于某种美好生活的挽歌、关于人类某种价值观和生命方式的挽歌。人们仰望天空,沉醉河流和山林,心中敬畏神明,唱着单纯的歌曲,生于“风声”,最后又被埋葬于风中。作品中除了作为主要人物的形象之外,更为动人的是变化的白云、闪烁的星光、能望见天空的希楞柱、驯鹿、月亮、萨满的舞蹈、桦树与松树、明亮的流水,它们既是人物的生活背景和依据,也同样是书中的主角。它们共同构了这个世界美好而又脆弱、欢乐与苦难交织、幸福中满含悲伤的生命景象。

“精神清冽,内心温暖。”我这样指认迟子建小说的特质,她的一系列以中国最北方为地理环境的小说,大多有着白雪墓园般的安静,空气寒冷,一尘不染,却又有着静静燃烧的火堆般的心情。在那里,人类有着美好的品行,似乎人类与世界、自然以及宿命已经和解,因此苦难和死亡不再是可怕的和痛苦的,而仅是生命的另一内容。如今这部《额尔古纳河右岸》,除了她一如既往的真挚、澄澈和温情脉脉,我从中读到了更多的哀伤和悲悯。我一直认为,一个作家具有宽阔深刻的悲悯情怀,才有可能走向伟大!那么这部作品是一个作家持续成长的结果?还是迟子建本人的生命历程获得了文学上的补偿?

我曾从作家王树增口中听说,当年在北师大作家班同学时期,莫言和迟子建是两位最勤奋的作家,每天就是大量读书、写作,据称迟子建每天能写一万字。这点,我们从迟子建海量的作品中就可以想见。“天赋是靠不住的,出类拔萃需要长久不懈的努力。”另外,作家的个人经历也会影响她的作品。大约在2002年,也就是写作这部作品的三年前,迟子建的丈夫(漠河县委书记)因车祸撒手人寰,一对相敬如宾、恩爱有加的情侣从此天人永隔,可以想见,那种悲伤是如何让迟子建身心痛彻,我们并不知道在以后数年她如何从中恢复,在她的生命中又留下了怎样的痕迹。但是我相信,《额尔古纳河右岸》这部作品中,有了以前所没有的东西,看看她对一个个死亡的描述,那里有多少沉重的的叹息和无奈的与泪水!

作为一个小说家,迟子建从来就不以塑造人物、讲故事、设计冲突和结构见长,而是以优美的语言、从容的节奏、丰富的意象取胜,她所做的不是描绘具体事物,而是倾述,从内心向世界的倾述。事物经过心灵的含蕴之后,再表达出来,那些文字就被赋予了精神意义。语言因此产生了内在的节奏和张力。品读一下某些段落,它们几乎可以咏唱,即使并不押韵,却有一种明显的音乐性。

我以为,中文之美包括了多个层面,每个字词在它有本来意义之外,还有着独特的形状,独特的色彩,独特的声响,甚至还有独特的味道和触感。从事写作的人,如果反复推敲过一万个以上的好句子,最好是你曾经有较长的诗歌写作经验,就一定会对文字的形状、色彩、明暗、声音和气味有所领会。

迟子建这部作品中的语言,可能是她作品中是好的语言(我能不能说也可能是中国当代小说中最好的语言?),比喻丰富,感情充沛,色彩绚烂,节奏感极强,就像那条闪光的额尔古纳河,丰盈、宽阔,伴随着风的歌吟,在夏日山谷中汤汤流动。当然,它述说的是一个关于生命与死亡的故事,关于美与哀伤的故事,也是一个关于出现和消逝的故事。

已经写得太长,但我还有另外的话说。

这部小说尽管优秀,却远非完美。

我的所有关于“好”的感想,基于本书的前两个部分,“清晨”和“正午”。我认为“黄昏”一章的写作水准与另外的部分有着较大的差距,它显得驳杂、气短,就像一个奔跑者忽然力有不逮,开始上气不接下气。这不能归结于本章所要表达的时代内容,即使单从语言上看,它的节奏在许多地方已经失去了。

长篇小说的创作,是对一个作家心力和体力的双重考验,即使作家有很充分的准备、很充沛的激情,也需要掌握合适的进度。在后面的跋中,作者说自己两个多月写成了它,而在第二卷之后回了哈尔滨,依我看,就是从那里,第三卷发生了松弛和溃散。

相关期刊更多

游泳季刊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广州体育学院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辽宁省作家协会

海陆空天惯性世界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