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长恨歌白居易

长恨歌白居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长恨歌白居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长恨歌白居易范文第1篇

从结构和内容上看,《长恨歌》是一首篇幅宏大,层次清晰、结构谨严,情节曲折的传世之作,生动地描写了玄宗与贵妃的爱情悲剧。《长恨歌》共有一百二十句的长篇歌行体叙事诗,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从“汉皇重色思倾国”,到“尽日君王看不足”,有三十句,写的是李、杨相爱的经过,充分地渲染了杨妃的天生丽质和玄宗对她的宠爱。第二部分,从“渔阳鼙鼓动地来”,到“夜雨闻铃肠断声”,有二十句,写的是安史之乱暴发,致使明皇入蜀避祸,杨妃马嵬坡惨死。第三部分,从“天旋日转回龙驭”,到“魂魄不曾来入梦”,有二十四句,写的是安史之乱过后,明皇触景伤情,睹物思人,别梦难成。第四部分,从“临邛道士鸿都客”,到“此恨绵绵无绝期”,有四十六句,写的是临邛道士作法,上天入地寻找杨贵妃的魂魄,从而引出两人的七夕誓言,生死遗恨。全诗篇幅宏大、结构谨严。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是围绕两人的爱情悲剧这一主题,精心创作的。结尾“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二句,是诗人对于两人的爱情悲剧的感叹,是对于爱情受政治伦理摧残的伤情。

《长恨歌》所涉及的历史事件,诗人在创作《长恨歌》中选择了爱情悲剧的主题,但即使是在风气较宽的唐代,尽情讴歌女性美的描写也已经对传统道德规范造成了冲击。也就是说,白居易在这样处理这样的感情问题时,他也不得不进行斟酌。这使读者想到诗人的早年的恋爱经历。在结婚前,白居易曾与一位名叫湘灵的女子自由恋爱,但家庭和社会不能接受这种婚姻,原因即在于门第观念和社会风尚的阻碍,没能结婚。诗人被迫与自己相爱的人分开,乃是迫于世俗礼法和所处环境的无奈。诗人对此惟有痛苦无奈何地接受,再加上家庭对白居易幼年的影响,白居易在道德与感情问题的选择上也常常陷于困境。或许应该这样说,这些来自早年生活的情感体验便构成了他不畏“结靡”之攻击而大胆进行感情主题创作的动力。

由《长恨歌》中的故事来看,其涉及的事件都是历史上的大事件。回顾当时的历史,在政治强大,经济繁荣,文化发展的同时,社会风气的开化也是历代封建王朝所没有的。在中唐时代,人们回顾这段历史还反映着当时人们追求富贵和美色的风流时尚以及怀念盛世的思想潮流。因此,李、杨故事的魅力不可避免的与它包含的政治内容有关。这个故事又成为安史之乱爆发的引线。在封建社会中,其权力结构将皇帝置于政治生活的中心和最高地位,天下兴亡系于皇帝一身,因此,当时人们在总结安史之乱的教训时,李、杨的关系自然就成为议论的中心。然而,在诗人创作《长恨歌》过程中,李、杨故事并没有向失德荒政、女色祸国的政治解释模式发展,而是转向赞叹、歌颂忠贞爱情的爱情悲剧这一主题,这基本上是属于民间传说的。这说明在这种主题转变中,民间叙事模式和其中所反映的社会大众心理,起了关键作用。它遵循了美妇题材和爱情题材类作品的一般趋势,满足了人们感情的一般需要。故事的主人公唐玄宗是唐朝历史兴衰转折期中的关键人物。由于受重道德、轻爱情的传统观念之根深蒂固,读者对于本诗的认识,便常常混淆起来,以伦理的批评取代审美的评价,从而产生了理解上的困惑与分歧。

长恨歌白居易范文第2篇

关键词:白居易;长恨歌;文本结构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0-0007-01

《长恨歌》是白居易的著名作品,与《琵琶行》并称“白诗双璧”,它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为人称颂的长篇叙事诗之一,被后世誉为“古今长歌第一”,本文将从文本结构来浅析《长恨歌》。因为文本是一个立体的结构,所以我们可以把《长恨歌》的文本分为三个层面来分析,即:表层结构、中层结构和深层结构。

《长恨歌》文本的表层结构指的是时间、空间的转移。据此,我们可以将全诗分成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从“汉皇重色思倾国”至“尽日君王看不足”,时间是“安史之乱”以前,空间是长安。叙述安史之乱前,玄宗如何为杨氏所动,好色、求色,并最终得到了杨氏。并反复渲染玄宗之,沉湎酒色,不理朝政,因而酿成了“渔阳鼙鼓动地来”的安史之乱。第二部分,从“渔阳鼙鼓动地来”至“夜雨闻铃肠断声”,时间是“安史之乱”中,空间是玄宗“幸蜀”的途中。描述了安史之乱起后,玄宗的仓皇出逃西蜀,引起了“六军”驻马要求除去祸国殃民的贵妃,“宛转娥眉马前死”是悲剧的形成。第三部分,从“天旋日转回龙驭”至全诗结束,时间是初步平乱之后,空间是长安。写玄宗借道士帮助于虚无缥渺的蓬莱仙山中寻到了杨氏的踪影。在仙景中再现了杨氏“带雨梨花”的姿容,并托物寄思重申前誓,表达愿作“比翼鸟”、“连理枝”的心愿。根据表层的这条时空线索,我们可以大概了解诗中的故事脉络。

文本的中层结构,指的是文本中隐性的情感脉络。《长恨歌》中作者的情感态度发生了三次转变:讽喻――同情――憾恨。全诗开头的一句:“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汉皇”指汉武帝刘彻,这里指唐玄宗;“倾国”指美女。御宇:统治天下。此句意谓玄宗多年来求此倾国倾城之美女而未得。尤其是“重色”二字含有讥讽的意味,暗示了国家被倾覆的结果。正是玄宗的“重色”,所以才有“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如果单从这里看的话,这里的叙述都是一个事实,作者的情感是以讥讽为主的,指责皇帝的荒无道和杨贵妃的红颜祸水。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空间的转移,作者的情感也发生了转变,很明显的一个标志是“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我们可以感觉到作者的内心发生了细微的变化,对杨贵妃悲惨的死亡,内心深处产生了巨大的同情。写到这里,由开始时政治讽喻的态度转变到对爱情的同情的立场上来了。不过作者的情感并不是仅仅停留在同情的层面上,而是进一步向前发展。“但令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杨贵妃重申旧誓,表示自己对爱情的坚贞不渝。但是这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罢了,在现实生活中杨贵妃将长眠于地下,唐玄宗也将憾恨终老。“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以一个“恨”字道出了作者为美好的爱情在现实中遭到毁灭而深表同情与不平,为李、杨阴阳相隔再无相会之日而深感憾恨。

《长恨歌》中的深层结构,体现的是人类自身的情感与理智的冲突,在诗中具体表现为爱情与政治的矛盾与统一。可以从三个阶段来说明:第一个阶段是治世时期的李、杨的爱情。当然要说这一时期他们的感情能够称得上真正爱情是有点牵强的,应该说的成分会更多一些。李、杨的爱情形成于政治,依附于政治,是权与色的组合。“一朝选在君王侧”、“姐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体现的就是玄宗的权力。“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体现的是杨玉环的美色。“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表现的是他们过着骄奢逸的生活。在这样一个治世的政治背景下,他们即使没有感情的基础,但是只要有了权力与美色,依然能够走到一起,一起享受荣华富贵,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第二个阶段是乱世时期的李、杨的爱情。这一时期爱情与政治的尖锐矛盾便呈现在他们面前,“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玄宗在政治面前也无能为力,也只能“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此刻,爱情在政治面前显得多么的不堪一击,曾经的山盟海誓显得多么苍白无力。不过也正是经历过这样一次乱世,李、杨的爱情才发生了质的变化,由以为主的感情发展到真正的情爱。第三个阶段是由乱世到新的治世时期的李、杨的爱情。李、杨的爱情最终超越了政治,即使是在阴阳两个世界,他们可以穿越时空的限制,灵魂相伴在一起。“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集中表现了爱情与政治的融合,然而,“比翼鸟”、“连理枝”的愿望虽然美好,此生却难以实现,作者笔锋一转“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爱情与政治的矛盾并没有被真正化解,这是谁也无法改变的事实,谁也无法解决的矛盾。

《长恨歌》这首千古绝作的主旨一直是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者争论的热点之一,学术界有不同的见解,有讽刺说、爱情说、爱情兼讽刺说等等。不过本文从文本结构出发,从表层、中层和深层结构具体分析《长恨歌》,从中得出深层的意蕴。

参考文献:

长恨歌白居易范文第3篇

摘要:《源氏物语》的作者紫式部生于积极摄取汉文化的平安时代,其作品中充分吸收了汉文学的精华,尤其是唐朝的诗歌文学,并融合了日本民族固有的文学精神和趣味。本文将围绕「桐壶、「葵这两个章节中的男主人公“痛失爱人”后的场面,窥探一下作品中的唐诗文学的投影。

关键词:源氏物语;长恨歌;白居易;刘禹锡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3)07—0120—02

众所周知,《源氏物语》这篇巨作不仅吸收了日本古典文学的精华,同时也积极摄取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养分,尤其是唐诗的引用更是在作品中比比皆是。关于《源氏物语》直译引用白居易诗歌(以下简称“白诗”)篇数,各家统计都不尽相同,但就其明确引出诗句者而言,多达47篇,引用次数100余次。本文涉及的「桐壶章节中,白居易的《长恨歌》的大量直译引用是其一大特点,而「葵章节中关于刘禹锡诗歌的吸收也尤其引人注目。

一、「桐壶卷中的“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投影

桐壶更衣由于其身份卑微,却集皇帝的万千宠爱于一身,由此遭到后宫妃嫔的嫉妒,成为众矢之的。在这点上,可以看到桐壶帝对桐壶更衣的宠爱正如唐玄宗对杨贵妃的关系,即“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于一身”。因宠幸妃子激起了朝廷的公愤,这与《长恨歌》如出一辙,虽然桐壶更衣死于病患,与杨贵妃有所不同,但对男主人公桐壶帝失去其最爱桐壶更衣后的哀痛场面的描写上可以说是对《长恨歌》的情节类似模仿和表现手法的踏袭,卷中所投影的白诗将两部作品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如:

大液の芙蓉·未央の柳も、げに通ひたりし容貌を、唐めいたる装ひはうるはしうこそあ

りけめ、なつかしうらうたげなりしを思し出づるに、花鳥の色にも音にもよそふべき方ぞ なき。朝夕の言種に、「翼をならべ、枝を交はさむと契らせたまひしに、かなはざりける命のほどぞ、尽きせず恨めしき。(桐壶·巻九)

“太液の芙蓉、未央の柳”为《长恨歌》中“太液芙蓉未央柳”的直译引用。唐玄宗看到画中的芙蓉和杨柳想起了杨贵妃,并借此慰藉失去爱人后的空虚的内心。紫式部将这一投影直接运用到了桐壶帝与桐壶更衣之间,桐壶帝效仿唐玄宗,通过屏风上的画追忆逝去的爱人并由此得以慰藉。「翼をならべ、枝を交はさむ一句为意译模仿,源自《长恨歌》中的“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一句。该句中出现的“天”和“地”、“比翼鸟”与“连理枝”均为自然景致,白居易通过对自然景致的描写挖掘了唐玄宗对杨贵妃坚贞不渝的感情世界,做到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把人物的内心感受极其富有感染力地抒发了出来。在这一场景的描写上,紫式部充分领悟并借鉴了白诗的意境和表现手法,同时融合了日本文学中固有的“物哀”文学精神,将桐壶帝失去桐壶更衣后的悲痛、悔怨、无奈的内心世界表现得淋漓尽致。

总之,《长恨歌》中的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投影在《源氏物语》「桐壶卷里无处不清晰可见,但无论是白居易的《长恨歌》本身,还是本文涉及的受其影响颇深的《源氏物语》的「桐壶卷,作品的共通之处都是抒发了失去最爱后的男主人公的极度悲哀之情。通篇流淌的“愁”和“哀”的氛围及男女主人公至死不移的爱情至今仍让无数人为之恻隐与感动。

二、「葵卷中的“有所嗟”

继桐壶帝之后将失去最爱后的“愁”与“哀”演绎到极致的便是光源氏了。光源氏“荣华如玉,盖世无双”,得到父皇的钟爱,多才多艺,却也是个拈花惹草的情种。他处处留情,为男女情爱所吸引却又无法自拔,最终不得不面对和承受失去所爱之人所带来的哀痛。「葵章节中,光源氏把对母亲桐壶更衣的思念之情转接到对其后母藤壶更衣的爱恋上,却在其二十岁时与左大臣长女葵共结连理。葵虽为正妻,却始终无法真心打动光源氏,双方仅仅维持着相互牵绊的婚姻生活。直到葵怀孕后,夫妻关系刚刚看似有所缓和,葵却在儿子夕雾出生不久为六条御息所的魂魄附体诅咒而急逝。失去妻子后的光源氏回想起自己过去的种种想法和行为,对逝去妻子感到无比的愧疚。葵始终是光源氏的正妻,二人的关系曾一度得到改善,不能不说光源氏对于葵还是有一定的惜惜之情的。在描述光源氏追悼妻子,与中将唱和的场景描写上引用和踏袭了唐朝诗人刘禹锡的诗句,如:

時雨うちしてものあはれなる暮れつ方、中将の君、鈍色の直衣、指貫、薄らかに更衣して、(中略)風荒らかに吹き、時雨さとしたるほど、涙も争ふ心地して、(源氏)「雨となり雲とやなりにけむ、今は知らずとうち独りごちて、頬杖つきたまへる御様、(中将)「女にては、見棄てて亡くならむ魂必ずとまりなむかしと、色めかしき心地にうちまもられつつ、(中略)(葵·卷一〇〇)

其中,光源氏咏叹的「雨となり雲とやなりにけむ、今は知らず和「女にては、見棄てて亡くならむ魂必ずとまりなむかし两句为与白居易齐名的唐朝诗人刘禹锡痛失爱妻后,对妻子表达无限追思之情所写的绝句《有所嗟 二首》(《全唐诗》)中的诗句。

有所嗟 二首

〔其一〕

庾令楼中初见时 庾令楼の中に初めて見し時

武昌春柳似腰支 武昌の春の柳は腰支に似たり

相逢相失两如梦 相逢ふも相失ふも両ながら夢の如し

为雨为云今不知 雨と為り雲とや為りにけむ今は知らず

〔其二〕

鄂渚濛濛烟雨微 鄂渚濛々として煙雨微なり

女郎魂逐暮云归 女郎の魂は暮雲を逐うて帰る

只应长在汉阳渡 只応に長く漢陽の渡りに在るべし

化作鸳鸯一双飞 化して鴛鴦と作り一隻にして飛ばむ

在单纯追忆亡妻这点上,作者所引用的刘禹锡的诗句可以说是光源氏的内心情感的代言,尽管是对刘禹锡诗歌的直接引用,但由于场面背景的差异,主人公的心境感受却有着微妙的不同。刘禹锡与妻子在汉阳相遇,随后将妻子带到长安生活,却在长安与妻子长别。失去最爱的人,作者陷入无限悲痛之中。在诗中,作者将亡妻比喻成神女,“为雨为云今不知”,“女郎魂逐暮云归”,只盼客死他乡的亡妻的魂魄能够回归故乡汉阳。而光源氏在追忆亡妻葵的场面中,天空下着小雨,火葬后的烟雾冉冉升起,变成云,然云又成雨落下,亡妻“为雨为云今不知”,而叹息魂魄又将归何处?从背景分析来看,可以说原诗句中作者的情感更加厚实,更具有目的性;「葵章节中的引用则更侧重于与文中具体场景的呼应,触景生情,有感而发。但无论是原诗句本身还是其在「葵章节中的投影,诗中所体现的与爱人生离死别后的哀愁之情在两部作品中确是共通可见。

三、结束语

《源氏物语》之所以具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成为日本古典文学顶峰的代表之作,可以说与其受到唐诗文学的影响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围绕「桐壶、「葵这两个章节中的男主人公“痛失爱人”后的场面,浅析了作品中的唐诗诗句的引用。文章中的唐诗投影远不只此,在此暂且作为今后的研究方向之一。

[参考文献]

[1]蘅塘退士编.章燮注疏.唐诗三百首[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83.

[2]叶建华.关于白居易《长恨歌》主题的探讨[J].集宁师专学报,2000(03).

[3]邵毅平.中日文学关系论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长恨歌白居易范文第4篇

2、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唐.李白《秋浦歌》

3、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唐.杜甫《梦李白》

4、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南唐.李煜《相见欢》

5、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诗经.小雅.小雯》

6、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白居易《长恨歌》

7、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白居易《长恨歌》

8、重叠泪痕缄锦字,人生只有情难死。——文廷式《蝶恋花》

9、人如风后入江云,情似雨馀黏地絮。——周邦彦《玉楼春》

10、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曹雪芹《红豆词》

11、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欧阳修《蝶恋花二首其一》

长恨歌白居易范文第5篇

据考证,追星族的闪亮登场可追溯到唐朝。

一个名叫魏万的年轻人为了一睹诗仙李白的风采,从河南济源的王屋山下开始,锲而不舍地追踪偶像的踪迹。历时半年,跋涉三千里,终于在扬州风尘仆仆地追上了李白。

杜甫也有追星族,其中包括重量级诗人张籍。张籍相当单纯地相信“吃什么补什么”,他将杜甫的诗集焚烧成灰烬,加入膏蜜,像喝补药一样,每顿必饮,并且发下誓言:“喝下他的诗啊,让我的肝肠从此改换!”

在名家辈出的盛唐诗坛,王昌龄以擅长七绝闻名。他曾被贬谪到龙标(今湖南黔阳),日子过得异常艰难,跟随的老仆人需沿路拾落叶枯枝当柴烧。但他诗名满天下,经常有人在路边跪拜,向他求诗。

和王昌龄一样,贾岛也是位苦命诗人,但他身后不乏众多追慕者,其中一位是晚唐诗人李洞。李洞“酷慕贾岛”,他的头巾上佩戴着刻有贾岛头像的铜片,他的手中持有一串为贾岛祈福的念珠。每听说有人喜欢贾岛,他必亲手抄录贾岛的诗相赠,还叮咛再三:“此无异佛经,归焚香拜之。”

以上都比不上白居易的追星族疯狂。

荆州有一名叫葛清的街卒,狂热迷恋白居易的诗歌,“自颈以下遍刺白居易合人诗,凡三十余处”,连后背也刻上了白居易的诗句,且配了图画,图文并茂。如此体无完肤的疯狂,被人称为“白合人行诗图”,“若人问之,悉能反手指其去处,沾沾自喜”。

不过,当时连唐宣宗都写诗赞白居易,诗曰:童子解吟长恨歌,胡儿能唱琵琶篇。白居易的《长恨歌》还流传到了日本,受到上白天皇下至平民的普遍喜爱。

广泛的崇拜并没有使白居易认为自己是“天下第一”,说起来,他是李商隐的“粉丝”《唐才子传》记载,白居易晚年退休在家,很喜欢李商隐的诗文,他常说:“我死之后,来世能做李商隐的儿子就知足了!”白居易仙逝后不过几年,李商隐果然得了一个儿子,他也不客气,干脆把这个儿子取名叫“白老”。可惜此儿智商不高,长大之后更无半点诗情。温庭筠就跟这个愚钝的小子开玩笑:“让你做白居易的后身,不是辱没了他吗?”

若说白居易是唐人心目中的文学偶像,那么坡无疑是宋朝的著名品牌。

坡的诗文影响之大,以至于他的生活情趣都被人视为经典加以模仿。例如与他相关的几道美食,“东坡肉”、“东坡饼”、“东坡鱼”一直流传至今;他曾在具有制壶传统的江苏宜兴小住,随即便出现了流行全国的“东坡壶”;甚至他所戴的那种高简短檐帽,都被士大夫争相效仿,称为“子瞻帽”。总之,凡是与之相关的东西:一封信、一支笔、一块砚或者一把扇子都会变成众人收藏、争购的对象。

相关期刊更多

中华文化论坛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青春岁月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共青团河北省委

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太原市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