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一地理知识

初一地理知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一地理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初一地理知识

初一地理知识范文第1篇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1. 23、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且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三、纬线和纬度1. 纬线概念: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2. 特点都指示东西方向。3. 纬度:N),以南为南纬(S)。 4. 特殊纬度:(1)(2)90度:南北极点,的纬度;(3)23.5度:回归线,热带、温带的分界线,有无阳光直射的分界线;(4)66.5度:极圈,寒带、温带的分界线,有无极昼、极夜现象的分界线。四、经线和经度1. 概念: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2. 特点:都是半圆、长度相等、都指示南北方向。3. 经度:向西为西经(W),向东为东经(E);4. 特殊的经线:0度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是划分东西经度的界线;180经线,也叫国际日期变更线和日界线;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经线圈,是划分东西半球的界线。(大大西,小小东) 20°W以东到160°E属于东半球(小于20°W或小于160°E,总结为“小小东) 20°W以西到160°E

°E,总结为“大大西”)一、地球的自转1. 含义:地球绕着2. 方向:3. 4. 产生的现象(自转的地理意义):二、地球的公转1. 含义:地球绕2.产生的现象(公转的地理意义):四季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五带的划分。3. 四季:3、4、5为春季,6、7、8为夏季,9、10、11为秋季,12、1、2为冬季; 南半球的季节与之相反。

(课本13页图重点记忆)夏至日:北半球白天最长黑夜最短;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极圈里有极昼现象,南极圈里有极夜现象。5、五带:人们根据太阳热量在地表的分布情况,把地球表面划分为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

初一地理知识范文第2篇

一个人的知识面是一个圆圈,知识储备越多,圆圈越大,接触到的面积便越广阔,便能掌握和窥视更多的机会。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初一地理上册知识点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一地理上册知识点1陆地和海洋

1.世界海陆分布很不均匀,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北极周围却是一片海洋(北冰洋);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半球,但南极周围却是一块陆地(南极洲)

2.地球表面71%是海洋,29%是陆地。

(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3.半岛是陆地伸进海洋的凸出部分;

海峡是沟通两个海洋的狭窄水道。

4.七大洲:亚洲

非洲 北美洲 南美洲 南极洲 欧洲 大洋洲

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5.海陆变迁的原因: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人类活动也会引起海陆的变化。

6.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的假说。

7.20世纪60年代,地球科学研究表明,大陆漂移是由板块运动引起的。

8.六大板块示意图参看课本第37页。

9.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

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是世界火山、地震的集中分布地带。

初一地理上册知识点2地球和地图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①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球体。

②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

③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最大周长4万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

2.纬线和经线

①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纬线是不等长的,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

②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经线是等长的。

3.纬度和经度

①纬度的变化规律:由赤道(0°纬线)向南、北两极递增。最大的纬度是90度,在南极、北极。

②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用“N”表示;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用“S”表示。

③以赤道为界,将地球平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

④经度的变化规律:由本初子午线(0°经线)向西、向东递增到180°。

⑤本初子午线以东的经度叫东经,用“E”表示;本初子午线以西的经度叫西经,用“W”表示。

⑥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160°E组成的经线圈。

20°W以西到160°E属于西半球(大于20°W或大于160°E)

20°W以东到160°E属于东半球(小于20°W或小于160°E)

4.地球的运动

① 地球运动 绕什么转 方向 周期 产生的自然现象

自转 地轴 自西向东 约24小时 昼夜交替

公转 太阳 自西向东 一年 形成四季

②北半球与南半球的季节相反(春——秋;夏——冬)

③地球表面五带的划分:北寒带(66.5°N--90°N)、北温带(23.5°N--66.5°N)、热带(23.5°N--23.5°S)、南温带(23.5°S--66.5°S)、南寒带(66.5°S--90°S)

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 热带:有阳光直射现象

温带:既无阳光直射现象,又无极昼极夜现象,四季变化明显

④低纬:0°--30°;中纬:30°--60°;高纬:60°--90°

⑤自西向东拨动地球仪,从北极上空看,地球仪按逆时针方向转;从南极上空看,地球仪按顺时针方向转。

5.地图

①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

②比例尺类型:线段比例尺、数字比例尺

③比例尺大小的判断:分母愈小,分值愈大,是大比例尺;分母愈大,分值愈小,是小比例尺。

④大比例尺,表示范围小,表示内容详(如东台市地图)

小比例尺,表示范围大,表示内容略(如江苏省地图)

⑤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称为海拔。将海拔高度相等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用等高线可以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

初一地理上册知识点3发展与合作

1.目前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分布在除南极洲以外的各大洲。

2.从陆地面积看,最大的是俄罗斯,其次加拿大、美国,中国位居世界第四位。

从人口来看,最多的是中国,印度居世界第二。

3.世界各国的政治制度主要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

4.一些还没有获得独立的殖民地和属地,叫做“地区”。

目前世界上有30多个地区。

5.国界主要依据山脉、河湖、海洋、经纬线来划分。

6.国界范围以内的领陆、领水和领空,总称领土。

7.目前,世界上有20多个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

亚洲的日本也是发达国家。

8.目前,世界上有150多个发展中国家,大部分是二战后新独立的国家,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

9.在国际上,习惯把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商谈称为“南北对话”;

把发展中国家的互助合作称为“南南合作”。

“南”——发展中国家主要分布在南半球及北半球的南部。

“北”——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也有少数分布在南半球。

10.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国际组织是联合国,正式成立于1945年,总部设在美国纽约,其基本宗旨是“促进国家发展,维护世界和平”。

初一地理上册知识点4居民与聚落

1.人口与人种

①人口增长的速度是由出生率与死亡率决定的。

②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③人口密度表示人口疏密的程度。人口密度一般指平均每平方千米内居住的人口数。

某区域的人口数(人)

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

该区域的面积(平方千米)

④人口稠密地区:中低纬度近海的平原地区。

人口稀疏地区: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气候过于潮湿的雨林地区、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或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

⑤白种人主要分布地区:非洲北部、欧洲、大洋洲、北美洲、南美洲东岸、亚洲西部

黄种人主要分布地区:亚洲东部、北美洲北部、南美洲西北部

黑种人主要分布地区:非洲南部、大洋洲西北部

⑥从16世纪中期开始,欧洲殖民者开始掳夺非洲黑人贩卖到美洲为奴隶,以弥补美洲劳动力的不足。

2.世界的语言和宗教

①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英语是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

语言的主要分布地区

汉语——中国

英语—— 欧洲西部、北美洲、亚洲的南部等

俄语 ——俄罗斯

法语—— 法国、非洲的中部和南部

西班牙语 ——西班牙、拉丁美洲的许多国家

阿拉伯语—— 亚洲西部、非洲北部

③世界三大宗教

⑤伊斯兰教徒称为穆斯林。伊斯兰教在中国又称为回教或清真教。

⑥各主要宗教建筑名称:伊斯兰教——清真寺;佛教——寺庙。

3.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①聚落不仅是人们的居所,也是人们进行劳动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

②聚落发展:一般来说,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

③乡村聚落的居民主要从事耕作、放牧、捕鱼、伐木等生产活动。城市聚落的居民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工作。

④目前,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聚落分布比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

⑤在全年炎热多雨的热带,乡村聚落中常见双层木楼或竹楼(高脚屋或高架屋)

在热带沙漠地区,当地的房屋具有墙厚、窗小的特点

初一地理上册知识点5天气与气候

二者差别:

气候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般变化不大

天气反映一个地方短时间里的大气状况;同一时刻,不同地方的天气可能差别很大。

1.天气有两个重要特点

天气反映一个地方短时间里的大气状况;同一时刻,不同地方的天气可能差别很大。

2.风向及风力参见课本第45页图3.4。

3.气温及其分布

①一天中的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②一年中,北半球气温,大陆上7月最高,1月最低。

一年中,南半球气温,大陆上7月最低,1月最高。

③从赤道向两极,气温逐渐降低。

④据观测,大致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

⑤用等温线图表示气温的水平分布。

4.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①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降水的主要形式是降雨。雾、露不是降水。

②由赤道往两极,总的趋势是年降水量逐渐减少。

③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降水少。

④在温带地区,大陆内部降水较少,沿海地区降水较多。

⑤用等降水量线图表示降水量的分布情况。

⑥世界“雨极”——乞拉朋齐;世界“干极”——阿塔卡马沙漠。

⑦通常情况下,山地的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5.世界的气候

①气候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般变化不大。

②世界气候分布图参见课本第58页。

③赤道附近(热带雨林气候);两极地区(寒带气候);回归线附近的大陆东岸(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热带沙漠气候);中纬度内陆地区(温带大陆性气候)。

④热带雨林气候特点:全年高温多雨;地中海气候特点:高温时期少雨,低温时期多雨。

⑤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也是影响气温和降水的主要因素。

初一地理知识范文第3篇

1物质人文环境

实训室物质人文环境属于硬件,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是学生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条件。包括实训室建筑风格、装修、装饰、仪器设备的布置等。我们利用新校园建设的契机,对护理实训室的装修、布局最大限度地按照工作环境要求设计,也就是按照医院病房设计病室、护士站、治疗室等。空间的装饰也要模仿医院的真实场景,设备陈列尽量模拟病房,给学生以真实的感觉,培养学生的角色意识。

2精神人文环境

人文精神主要体现在师生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道德规范等方面。我们在实训室建设中主要从校风、教风、学风、班风、人际关系和集体舆论上设置符合护理专业职业道德标准的运行和管理模式。一方面采取名人名言、图画上墙来体现“立德立志,善学善能”的校园文化和“扶伤济世,爱心、耐心、细心、责任心”的医院文化[3];另一方面从学生礼仪、语言、服饰、沟通能力以及实训教师的真实工作情境的构建出发,尽可能按照医院工作过程来组织实训教学。在情景教学中,教师就像一位体贴入微的护士,呵护、关爱病人,学生的人文精神在模仿中得到提升。总之,要使学生一进入实训中心,就能得到良好的精神熏陶。

3制度人文环境

制度人文环境是实训室的内在机制,是实训室正常运行的有力保障。为了使实训室安全、正常、可靠运行,我们制订了一系列实训室管理制度并悬挂在墙上,比如在进门大厅悬挂“护理实训室管理制度”,在实训室内有各种实训操作规程。随着各种制度的落实和推行,使护理专业学生的行为逐渐由他律变为自律,并逐渐养成职业习惯,养成护理制度文化的自觉性。学生进入临床实训室的服饰、礼仪都有严格规定,实训室设有专门的穿衣镜,保证学生着装规范进入实训室,大厅、走廊悬挂我校学生穿着各式护士装的照片,增加了学生对白衣天使形象的好感,认识到护士的形象是美丽的。每一实训操作均以案例形式出现,配有标准的操作前解释、操作中指导、操作后嘱托的规范语言。让学生在这样的规范流程中从不会到会,从会到熟练,再到融会贯通,熟能生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使学生在重复中形成习惯,最后变成一种内化的职业习惯。

4讨论

初一地理知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烤烟地残膜;危害;治理措施;分析

1 前言

烟叶作为烟草工业的原料,在明朝后期开始在中国云南种植,目前中国的烤烟主要集中在云南、河南、贵州和山东等地,其产量占世界的80%以上。我县位于我国贵州省西南部,当地烤烟产业发达,对烤烟的种植技术也不断进行探索,尤其擅长进行地膜覆盖技术种植烤烟。地膜覆盖技术为烤烟种植业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隐患――烤烟地残膜。残膜严重影响环境,也破坏了土地的持续耕种能力,是烤烟种植业当前面临的主要难题,本文结合兴仁县烤烟种植实际情况,通过分析烤烟地残膜的危害、回收现状以及治理措施,探究烤烟地残膜的应对举措。

2 烤烟地残膜危害

烤烟地残膜就是烤烟种植过程中采用的农膜在烤烟收割之后残留在土壤中的破碎条块。由于农膜属于高分子化合物经过人工合成的稳定合成品,自然条件并不能够对其进行分解和稀释,在常温条件下,残膜需经过400年左右才能彻底分解;化学手段可以对残膜进行分解加速,但是目前并无简易可行的操作对烤烟地残膜进行快速和大规模的分解,因此就造成了种植地的白色污染。残膜主要分布在土壤表层,大部分存留深度不会超过地表深度十厘米,而这个深度正是烤烟种植的主要土层,所以烤烟地残膜对下一季度烤烟的种植也有严重的副作用。烤烟地残膜的危害主要有以下四点:

2.1 降低烤烟质量和产量

烤烟地残膜的主要合成物为聚氯乙烯。首先,聚氯乙烯会损害烟苗的根部,降低烟苗存活率和成长度;其次,烤烟地残膜隔土壤中的元素进入烟苗根部附近区域,影响烟苗的营养吸收;最后,烤烟地残膜束缚烟叶幼苗的根系,阻碍其扩展和成长。

2.2 降低土壤养分含量和通透性

烤烟地残膜在土壤中存留会产生土壤水分运动速度趋缓、通透性变差、微生物含量降低和营养成分流动性减弱等后果,从不同方面降低了土壤培育优良烟苗的能力,也使得土壤逐渐贫瘠,直至不再适合种植烟苗。

2.3 土地耕作困难

烤烟地残膜在土壤中大量存留,在进行耕种时很容易发生耕具堵塞、缠绕的现象,干扰了正常的烟叶种植。

2.4 区域生态环境恶化

部分烤烟地残膜会脱离土壤,随空气流动飘散到周围环境中,对周围环境造成二次污染,在一定范围内产生白色污染。

3 烤烟地残膜回收现状

从意识到烤烟地残膜危害开始,国内农业科技工作者就对其进行了长时间的探索和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下面就简单介绍几种最常用的烤烟地残膜处理技术成果。

3.1 播种前地膜回收机

CM22.6型播前地表残膜回收机就是播种前地膜回收机械的代表作,主要在犁地之后,播种之前进行使用,因其造价低且使用方法简单,在烤烟种植业最为常见。目前现有统计数据显示,该机械的残膜回收率在80%左右,效果比较理想。

3.2 收获后地膜回收机

与第一种农机的不同点在于,收获后地膜回收机在土地犁地前进行地膜回收,此时的残膜主要富集在地表,有利于用机械进行回收,回收率比播种前地膜回收机高5%。但是此类机械普遍成本较高,普通种植户难以承受高昂的价格和维护费用。

3.3 头水前揭膜直接回收机

烤烟头水前需进行揭膜,残膜也是在人工揭膜过程中产生的,因此直接采用机械揭膜,揭开的地膜直接回收,提高了工作效率,也降低了环境污染,目前为最理想的残膜回收技术,但是由于农业地膜下滴灌节水技术的广泛应用,导致此技术的推广受到了限制。

4 烤烟地残膜治理措施

烤烟地残膜的回收治理不应只着眼于土地残留回收率的提高,应从烤烟种植技术、地膜生产和使用技术以及后期控制等各个方面进行探索和研究。

4.1 改善烤烟种植技术

烤烟地膜覆盖技术只是烤烟种植技术的一种,因此应从技术方面进行探索,研究可行的技术手段,减少地膜的使用或彻底摒弃地膜覆盖技术。

4.2 改善地膜本身质量,降低污染物含量

地膜之所以危害巨大,主要是因其毒性强大和难以分解的特性。因此应从地膜生产技术层面进行探索,寻找新的稳定化合物对地膜进行合成和生产,替代原有强度性的聚氯乙烯,并改善生产工艺,使其更容易回收和分解。

4.3 全过程控制烤烟种植

在没有更好的替代物和替代技术的现状下,可以通过全程监控地膜残留,随时产生残膜,随时回收的手段,进行最大程度的地膜回收,属于劳动强度大,收益低的一种方法,但是在当前地膜污染严重的现状下,也只能采取此类方法进行环境维护。

5 结束语

烤烟种植业是我国农业的主要分支,对国民经济又重要意义,因此如何解决烤烟种植业的制约因素是当前农业科技工作者的头等大事。烤烟地残膜的经济和环境危害巨大,虽然当前已经有了有效的手段控制土壤中的残膜存留率,我们依然需要继续深入探索减少烤烟地残膜的技术手段,不断降低烤烟种植业对环境的危害,为实现烤烟种植业的绿色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初一地理知识范文第5篇

前言

在隧道施工中经常会遇到一些不良地质和特殊地质段,隧道围岩变形大、变化快和成因复杂、事故具有不确定性和突发性的特点,因此,在施工中,除了应遵守一般的技术规范外,还应根据围岩的实际情况,在开挖、支护、衬砌过程中采取一些针对性强的辅助施工技术方法,以满足施工安全和施工质量。本文就在隧道施工中经常遇到的溶洞段、膨胀性地质、松散破碎地质等不良地质队施工所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具体处理措施。

1、溶洞地段对隧道施工的影响及处理措施

1.1 溶洞地段对施工的影响

当隧道施工穿过可溶性岩层时,由于岩层受水的化学和机械作用产生沟槽、裂隙和空洞,以及由于空洞顶部塌落产生陷穴,形成水囊和暗河,有的溶洞岩质破碎,容易坍塌,溶洞、暗河迂回交错,错综复杂,范围宽广,处理起来具有较大难度。

1.2 施工中的处理措施

隧道在溶洞地段施工前,应依据有关设计文件、资料和现场实际情况,查明溶洞的分部区域、类型情况,如大小、有无水、溶洞是否发育,岩层的稳定程度和地下水流情况等,从而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处理方法。岩溶地段隧道施工常用处理溶洞的方法有“引、堵、越、绕”等,同时加强衬砌支护。

(1)引排水:当遇到暗河和溶洞有水时,宜排不宜堵,在查明水源流向及其与隧道的位置关系后,采用暗管、涵洞、小桥等设施宣泄水流或开凿水洞,将水排出洞外,当岩溶水流位置在隧道顶部或高于隧道顶部时,应开凿引水斜洞或引水槽,将水位降低到隧道底部以下,再引排。

(2)堵填:对于已经停止发育、径跨较小的无水溶洞,可根据其与隧道的相交位置极其填充情况,采用混凝土、浆砌片石予以回填封闭,并根据地质情况决定是否需要加深边墙基础,对于拱顶上的空溶洞,可视溶洞岩石破碎程度采用锚喷支护加固,必要时可考虑注浆加固并加设拱架及拱顶回填进行处理。

(3)跨越:当溶洞较大时,可采用梁、拱跨越,但梁拱应置于稳固可靠的基岩上,必要时可在底部砌筑圬工加固,支撑隧道结构,并在支墙内套设涵管引排溶洞水。

(4)绕行:在岩溶区域施工时,个别溶洞处理耗时且困难时,可采取迂回导坑绕过溶洞,继续进行隧道前方施工,并同时处理溶洞,以节省时间,加快施工进度。

2、膨胀性地质对隧道施工的影响及处理措施

2.1膨胀性地质对隧道施工的影响

在隧道施工中遇到膨胀性地压情况时,会造成断面缩小、基脚下沉、拱顶上抬、拱腰开裂、基底鼓起等不良现象。产生变形绝对值很大,而且位移速度也很大,如不加以控制或控制不及时,会造成不可估计的后果。

2.2施工中的处理措施

在膨胀性地质中施工时,宜采用上导坑或弧形导坑先拱后墙法施工,工序安排要紧凑,开挖后,尽量缩短围岩暴露时间,减少风化、水化作用,并在筑拱后,及时注浆加固,降低围岩膨胀压力。在施工中,采取分部、台阶式开挖和支撑。导坑支撑多采用框架式,如设有下导坑,其断面可选用单道并预留加固支撑空间,扩大使用扇形支撑时,开挖由上而下,各号纵梁均须预留沉落量,如采用花拱支撑时,可采用弧形导坑开挖,分片架立。

施工中为防止拱脚下沉,可采用加大拱脚断面,同时加设锁脚锚杆,在拱架下设置方木排或浇筑混凝土,扩大拱架承压面积等措施,同时注意避免地下渗水浸泡拱、墙脚,如遇渗水,应加设引排措施,施工中还应避免运输对拱脚处的扰动。

3、松散、破碎地质对隧洞施工的影响及处理措施

3.1松散、破碎地质对隧洞施工的影响

围岩松散、破碎,局部有夹层,加上涌水量较大时,围岩自稳能力较差,如果在开挖前不采取有效的预加固措施,隧道开挖后围岩不能形成有效承载,便有发生坍塌的危险,对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和设备安全造成直接威胁。

3.2施工中的处理措施

在施工过程中,首先要对隧道地质、水文情况有一个整体的了解,严格按照“先治水、短开挖、弱爆破、强支护、勤量测、早衬砌”的指导原则进行施工。

在隧道开挖过程中,做好超前地质预探,遇到松散破碎地质带,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在侧墙及掌子面不良地质范围布设注浆小导管注浆固结岩体,注浆时可采用C-S双浆液,C-S浆液具有两个作用,一是凝结时间快,可以及时封堵涌水,另一方面,通过注浆固结,使松散破碎围岩在初期支护外形成一个环形的具有一定强度的加固圈,以防止开挖时发生坍塌,减少围岩对二次衬砌的压力。

(2)开挖时,一般采用上下台阶开挖法,人工配合机械开挖。上下台阶开挖法,就是上半断面施工(包括支护)一段距离后,再进行下半断面的开挖和支护。同时注意先两侧、后中间、短进尺、快支护的原则。

(3)支护时,由于注浆固结只是临时支护,考虑到整体结构的稳定性,可辅以钢拱架加强支护,缩短钢拱架间距,同时在拱脚基底铺设方木排或槽钢,以加大拱脚承压面积。边墙挂设钢筋网,喷射C20混凝土,及时封闭岩体,尽量缩短围岩暴露时间。

4、煤系地层对隧道施工的影响和处理措施

在煤系地质中,隧道开挖常伴有瓦斯气的存在,它对隧道施工机械设备和人员造成很大的安全隐患。目前瓦斯防治措施主要包括:测定瓦斯浓度以判断能否发生瓦斯爆炸;通风稀释瓦斯浓度;钻孔抽放瓦斯气;安装瓦斯报警装置。开挖施工中可采取地表全填充浆液法、固结填充浆液法、封堵卷道等方法,同时加强衬砌结构,对难以查明准确位置的区域,可结合超前地质预报,边施工边治理,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衬砌参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