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经典散文诗

经典散文诗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经典散文诗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经典散文诗

经典散文诗范文第1篇

从古至今的文人中好美食者为数也不少。明末张岱、清袁枚;今人陆文夫。喜美食又善于动手者,先生是也。汪曾祺先生不仅为文有大名,做菜也是一把好手,真是能者无所不能。下面是给大家推荐汪曾祺关于美食经典散文,供大家欣赏。

栗子的形状很奇怪,像一个小刺猬。栗有“斗”,斗外长了长长的硬刺,很扎手。栗子在斗里围着长了一圈,一颗一颗紧挨着,很团结。当中有一颗是扁的,叫做脐栗。脐栗的味道和其他栗子没有什么两样。坚果的外面大都有保护层,松子有鳞瓣,核桃、白果都有苦涩的外皮,这大概都是为了对付松鼠而长出来的。

新摘的生栗子很好吃,脆嫩,只是栗壳很不好剥,里面的内皮尤其不好去。

把栗子放在竹篮里,挂在通风的地方吹几天,就成了“风栗子”。风栗子肉微有皱纹,微软,吃起来更为细腻有韧性。不像吃生栗子会弄得满嘴都是碎粒,而且更甜。贾宝玉为一件事生了气,袭人给他打岔,说:“我想吃风栗子了。你给我取去。”怡红院的檐下是挂了一篮风栗子的。风栗子入《红楼梦》,身价就高起来,雅了。这栗子是什么来头,是贾蓉送来的?刘姥姥送来的?还是宝玉自己在外面买的?不知道,书中并未交待。

栗子熟食的较多。我的家乡原来没有炒栗子,只是放在火里烤。冬天,生一个铜火盆,丢几个栗子在通红的炭火里,一会儿,砰的一声,蹦出一个裂了壳的熟栗子,抓起来,在手里来回倒,连连吹气使冷,剥壳入口,香甜无比,是雪天的乐事。不过烤栗子要小心,弄不好会炸伤眼睛。烤栗子外国也有,西方有“火中取栗”的寓言,这栗子大概是烤的。

北京的糖炒栗子,过去讲究栗子是要良乡出产的。良乡栗子比较小,壳薄,炒熟后个个裂开,轻轻一捏,壳就破了,内皮一搓就掉,不“护皮”。据说良乡栗子原是进贡的,是西太后吃的(北方许多好吃的东西都说是给西太后进过贡)。

北京的糖炒栗子其实是不放糖的,昆明的糖炒栗子真的放糖。昆明栗子大,炒栗子的大锅都支在店铺门外,用大如玉米豆的粗砂炒,不时往锅里倒一碗糖水。昆明炒栗子的外壳是黏的,吃完了手上都是糖汁,必须洗手。栗肉为糖汁沁透,很甜。

炒栗子宋朝就有。笔记里提到的“栗”,我想就是炒栗子。汴京有个叫李和儿的,栗有名。南宋时有一使臣(偶忘其名姓)出使,有人遮道献栗一囊,即汴京李和儿也。一囊栗,寄托了故国之思,也很感人。

日本人爱吃栗子,但原来日本没有中国的炒栗子。有一年我在广交会的座谈会上认识一个日本商人,他是来买栗子的(每年都来买)。他在天津曾开过一家炒栗子的店,回国后还卖炒栗子,而且把他在天津开的炒栗子店铺的招牌也带到日本去,一直在东京的炒栗子店里挂着。他现在发了财,很感谢中国的炒栗子。

北京的小酒铺过去卖煮栗子。栗子用刀切破小口,加水,入花椒大料煮透,是极好的下酒物。现在不见有卖的了。

栗子可以做菜。栗子鸡是名菜,也很好做,鸡切块,栗子去皮壳,加葱、姜、酱油,加水淹没鸡块,鸡块熟后,下绵白糖,小火焖二十分钟即得。鸡须是当年小公鸡,栗须完整不碎。罗汉斋亦可加栗子。

我父亲曾用白糖煨栗子,加桂花,甚美。

北京东安市场原来有一家卖西式蛋糕、冰点心的铺子卖奶油栗子粉。栗子粉上浇稀奶油,吃起来很过瘾。当然,价钱是很贵的。这家铺子现在没有了。

经典散文诗范文第2篇

关键词:地方电视台;新闻;竞争

中图分类号:G21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1)04-0086-02

当前,媒体竞争激烈异常,受众需求日渐多元,“新闻立台”仍是不少地方电视台的主流选择。面对中央台及各上星台、网络电视、手机新闻的挤压,不少地方电视台祭出了竞争利器:加大本地新闻的报道面、信息量,加快其传播速度,而这,也确实留住了大部分的地方观众。然而,在本土化的同时,不少地方电视台的新闻选择面偏窄偏浅,把本土化等同于地理概念,在采编新闻的时候或自我框定,只选择发生在本地(人)的事件,而忽视了其与外界千丝万缕的关系;或在心理上自我放任,自认为本土新闻只此一家,给什么观众就看什么,立足本土,贴近本土,只求数量的增加、传播的速度而放弃了质量上的求精。 很难想象,长此以往,在生活节奏加快、信息日益丰富的当今,这样的本土新闻还能继续吸引观众的眼球?

不言而喻,本土化是地方电视台的根本出路,是其竞争利器。但是,笔者认为,新闻报道的角度的切入、表现的美感、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决定着利器的杀伤力,也决定着观众的忠诚度。因此,作为利器的第一手打造者,电视记者应强化宏观思维(选玄铁)、建设思维(重塑形)与审美思维(精淬炼),以提高新闻的影响力与美誉度。

一、宏观思维

“胸无全局,不足以谋一域”。对于地方台记者而言,本土化的眼界和视角至关重要。在报道新闻时,记者不仅要关注本土,更要把报道对象放在全局或大背景下,放在各种食物的相互联系中进行观察思考、分析判断。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因特网兴起以来,人们的开放意识、参与意识、分享意识不断增强,而随着经济生活变动的日趋复杂,各地在政治、经济、文化、技术、信息等领域交汇融合的地方也越来越多,地域远近已不再是衡量新闻价值的主要标尺。 三聚氰胺奶粉、宜黄拆迁、“李刚门”、3Q之争等事件获得全国性的关注表明,现在的人们,无论主动或被动,与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居于一隅放眼天下,已是时代趋势。面对这一变化,地市电视台记者更应把握潮流,拓宽视野,把微观的新闻事件置于更广阔的背景中纵剖横析,找出其连接点、互动点,做出更有厚度的新闻。

2009年初,南安市某民营企业参与了《铝及铝合金阳极氧化复合膜》国际标准提案的起草工作。《南安新闻》的记者在报道这一事件时,并不仅仅局限在“福建省首家民企参与制定国际标准”这一新闻点上,而是联系“中国是全球最大的铝型材生产国及出口国”这一背景,从“(由几家企业组成的)中国代表团修改10多项对我国不利的技术指标”上发力,电话采访了福建省质监局的有关领导,结合“去年全省企业参与制定的国标总数超过前3年的总和”及多家标委会落户南安民企的事实,点出了开放的市场竞争中,民企心态的逐步转变(提质增量――提质增量、争取标准化话语权并重)及其对整个行业的影响。这样,新闻既具有地方特色,又具有普遍意义,播出后颇受好评。

宏观思维,不仅要将新闻引入大背景中来考量,而且还要求记者要联系报道主题,不断拓展话题,逐步挖深,注重引导公众参与,主动与部门协调,争取用新闻影响大背景。2009年,泉州和昌花苑发生玻璃坠落、砸坏汽车事件,经过记者纵向追踪、横向比较,揭开了一个事实:“玻璃雨”事件,在多个楼盘发生过,而这,是天灾,更是人祸――因相关条例含糊不清,在已有更安全替代产品的情况下,开发商为了节省成本,使用容易破碎的钢化玻璃,罔顾公共安全。在《高楼常下“玻璃雨”》采访过程中,记者将事件个案扩展到公共安全领域,积极引导公众参与,形成较强的舆论声势;同时,主动联系丰泽区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站、泉州建设局等政府决策部门,同赴现场,商讨解决方案。终于,在报道的推动下,小区开发商决定免费为业主更换阳台护栏,而泉州建设局更是修改了高楼建设相关的规定:高层建筑玻璃幕墙必须采用更为安全的钢化夹层玻璃。从关注百姓的“身边事”,到关注进而影响“大家事”,也许更能说明媒体作为社会公器的存在意义。

二、建设性思维

“这些年来,传媒竞争方法发生了三个显著的变化:即从版面革新到整体重组,从好看故事到有用的信息,从努力迎合到有力引导”[1]从某种意义上说,建设性思维是媒体抢夺受众的关键“制高点”,它要求记者在采写新闻时要多考虑报道的正面效果,从为受众提供有用信息、帮助解决问题、正确引导舆论的角度,找准传播效应与社会效应的最佳结合点,或分析解释探索或调查追踪挖掘,使新闻既为人们所喜闻乐见又契合时代精神。

建设性思维要求记者在报道热点新闻时要注意正面引导,及时把群众需注意的事项、有关部门的应对措施传达出来,普及常识,消除民怨、缓解矛盾。在地方电视台,会议新闻总是免不了的,它们是领导眼中的热点,却是群众眼中的冰点,如何找到它们的交叉点,各地做法各有不同,但“会议新闻民生化”基本是大势所趋。就南安电视台而言,每次会议新闻(政治性很强的全市性大会除外),都鼓励记者“以偏概全”,从会议中选择一两个与群众息息相关的新闻点进行报道,新闻画面只有三个镜头与会议有关:会议全景、主席台、领导,其他全部是相关资料或补充采访。这样的会议新闻,因为做得活好,领导也不好说什么“没有传达会议精神”之类的话,群众也比较容易看下去。再比如现在,信息诈骗、飞车抢夺等警方报道已是地方民生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记者在采写过程中,除了介绍案情、破案经过之外,还应穿插对公众防范意识的教育,做好新闻的平衡性,提升新闻的社会品格;缺水、断电、路阻等新闻中,也应第一时间联系相关部门,寻求对策,并及时把它们呈现在新闻中,推动问题的解决。

建设性思维不仅要体现在传播效果上,还应体现在采访过程中。它要求记者在采访中要注意考虑受访者的感受。这并不是说要“美化”受访者或帮他们“文过饰非”,而是说在镜头前,应尊重他们作为和记者一样的“人”的自尊,不能把他们当成是为了达到某种播出效果而可以随意摆弄的棋子。比如,在一些新闻的采访中,记者曾答应受访者删掉他们冲动之下说过然而马上后悔的话,而过后,出于种种原因,记者还是将它们播出了。这种行径,也许确实增加了新闻的看点,但损害的,是记者乃至电视台的诚信度。

以前,南安电视台在做捐资助学报道时,大多以学生穷、学费高、心事重入手,配以家徒四壁、操劳憔悴的家人的画面,让学生们说出助学款是如何的善莫大焉,激发社会上的捐资热潮。可后来,有细心的记者发现,有些更有个性更有主张的90后学生开始出现排斥心理,他们不愿意让自己的困境毫发毕现地曝露于观众眼前,他们心里感激资助者,可是,不愿意当众表达。于是,记者在采访中及时调整策略,把重点放在了学生们勤工俭学、对未来的憧憬上,画面更多地是读书、工作服、事件安排表……;对资助者,发放助学金的镜头只保存一、两个,更多地则选取了他们与学生围坐在一起闲聊,互留地址的情景,留取他们“我不识字、吃了很多苦”“想起了自己的孩子”等朴素的语言。报道出来之后,反而给人耳目一新之感,既突出了“人穷志不短”“自助者人亦助之”,又弘扬了朴实的、不求回报的慈善风气。

三、审美性思维

审美是人类高级的精神活动,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与其他媒体相比,电视的电、光、声、影更直接、更形象地影响着人们的观感,影响着人们对新闻的好恶。这就需要新闻工作者在采写新闻中,要学会以审美的眼光审视万物,在纷繁复杂之中,尽量选取有代表性的人物和事物、语言和动作,全方位、多角度地利用画面和音响效果,给观众以身临其境之感。“审美”不仅是要求记者客观真实、迅速及时地反映生活,尽量做到画面到位、框架合理、描述精确,还要求记者学会从新的角度能动地、艺术地表现一些无法再现的、难以复制的事件。众所周知,电视是时效性最强、现场感最强的媒体,如何表现“过去”、“未来”、“可能性”,让观众认可这些实际上并不同步的画面,就是考验记者的关键。

“美无处不在,缺少的只是发现。”“距离产生美”……记者在日常的采访中,如果能跳出思维的惯性轨道,或者从新闻的延展面、类比面、对立面,或者把新闻纳入不同的模式中重新审视,从而产生新的价值或资源,就能给人以意外的惊喜和深入的思考。

仍以《高楼常下“玻璃雨”》为例。为了体现高层建筑钢化玻璃碎裂对公共安全的威胁,记者没有贪图方便,再机械地把电话采访权威人士、采访居民、小车被砸、碎玻璃满地的镜头再剪辑一遍,而是动用了“科学实验”的手段,将力学的原理应用于新闻报道中――请泉州七中的科技创新发展中心的老师做实验,计算出15克玻璃从40米高空坠下的力度与75克铁球从6米处的坠下的力度一样的,然后,在地面铺上玻璃,让75克的铁球从6米高的高空坠落,科学还原了高空玻璃碎裂的令人触目惊心的一幕,既减轻了观众的视觉疲劳,给予新鲜的刺激,又科学地为新闻的观点――高层建筑玻璃幕墙必须采用钢化夹层玻璃奠定了基础。

审美性思维还要求记者要适当借用文学手法,如冲突、悬疑、对比等构建新闻,吸引观众。在叙述上,因为画面、现场声也可以看做新闻的第二语言,所以,个人认为,叙述新闻应淡化表述,注意陈述,补充镜头无法展示或不明显的事实,其他的,还是留给聪明的观众自己感受吧,没有必要“在纯金上镀金,给百合花上香,为紫罗兰洒香水”。不过,这就要求摄像记者要注意捕捉有说服力的细节了。因为只有在细节的支撑上,解说词才能平实、简洁,否则,就容易流于干瘪了。

衡量新闻的标准,仅仅有真实、准确、深刻、美是不够的,审美思维还要求记者要时刻牢记“以人为本”,从具体对象出发,最终指向普遍人性――如平等、自由、光明等等这样一些具有正向意义的感受,使受众感动,引起共鸣。第二十届中国新闻奖消息类二等奖作品《录指纹 谁的指纹谁的命》,真实再现了部分政府官员在工作中处理问题简单,不够人性化,导致上千位老人不顾安全地拥挤着、争抢着排长队等候录指纹的现场;消息三等奖作品《听证会上的惊天一“抛”》, 独家记录了听证会上32名代表中有31名一边倒地同意涨价,另一位代表刘天晓,多次举手想要表达反对意见未果,最后愤而将桌上的矿泉水瓶抛向主席台,终于争取到了发言机会并表达了民众的心声的过程。较真地讲, 两篇消息画面有些不够精致、有些暴力,但经过记者认真的记录、分析和梳理,并嵌入到事件的发展过程中,使新闻都最终触及了我们内心的敏感处:平等,尊重,推己及人……乃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要求。带着“人是根本”的审美意识来做新闻,提升的是新闻的品格,感动的是观众,也可以是评委。

经典散文诗范文第3篇

关键词 三网融合;技术先进性;问题及趋势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92-0220-02

三网融合是指将广播电视网,电信网和广播电视网这三种网络连接在一起。从业务层面上来说,它们是相互交叉和渗透的;从网络层面上来说,他们彼此之间保持连通;从技术层面上来说,它们基本上是向同一个方向变动的;从经营层面上来说,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既竞争又合作。三网融合典范是广电HFC网,近几年它借助三网融合发展速度非常快,已经将原有的带宽从100M扩大到了10G,该网络的优点也有很多,包括应用范围广,结构简单,便于掌握等。

1广电网络建设的现状

三网融合背景下的广电网络建设是一个不断向前探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它具备许多前所未有的优势,同时,由于发展中出现的限制及障碍,当前的广电网络建设也存在一些不足。

1.1三网融合背景下广电网络的优势

在信号传送上,HFC网络能够提供足够的带宽(从5MHZ到860MHZ),这种带宽只和节目本身有关而与用户数量无关;在安全性能上,广电HFC的规格很严格,都是由国家的HFC网络进行控制,从而避免了很多非法行为的入侵;在带宽接入上,对广电网络进行双向改进,能够实现对数据、视频、语言等业务的很好连接;属于广播式网络,能够从一点到多点,能够在同一时间内实现对电视数字信号和电视模拟信号的传送。

1.2当前广电网络建设的弊端

第一,市场调研及需求数据的分析不够充分,使得网络建设的投资风险较大。

第二,对项目管理的认识相对缺乏。项目管理是在建设业起源并发展的,目前通讯业只采用了建设业的部分项目管理模式,并不完善。虽然广电业在对照通讯业项目管理模式的情况下正逐步进行项目管理,但缺乏自身特点和运行经验,施工是其项目管理的唯一要素,并没有对项目中的其它环节进行管理,从而导致网络建设的时效很低,市场竞争力缺乏。

第三,网络建设和网络监管机制落后。目前情况下,广电没有配备相关人员也没有建立相关机制进行网络建设的跟踪和监管,网络的品质无法得到保证,为下一步的经营和管理带来了隐患。

第四,网络建设缺乏延续性和专业性。广电实体中几乎没有专业设计团队,从而很难对项目进行全面细致的设计,导致网络传导性不好。

2广电网络三网融合的有效进行

HFC网络在有线电视的基础上形成并在传统以太网和无源光网络这两种技术壮大。针对当前广电网络中存在的弊端,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加以改进。

2.1加强网络信息安全

网络信息安全是一项纷繁复杂的工程,保护网络信息的完整性和有效性,建设一个健全完善的网络对于当前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加强网络信息安全的措施可以从3个方面进行着手:

第一,进行信息加密防护。通常,网络加密有三种加密方法,分别是链路加密、节点加密和端点加密方法。链路加密方法可以保护不同节点间的链路免受破坏;节点加密方法主要对初始节点和终极节点的传播通路进行保护;端点加密方法用于保证数据传输的安全。通过这种方法,可以保护计算机内部的资料,网络信息,用户口令等不被窃取和拦截。

第二,由系统管理员加强对网络的监控力度。若有用户通过未经允许的手段进入网络,服务器就发出报警信息用于提醒管理员,同时记录账户非法进入网络的次数。当某个用户非法进入网络的次数超过管理员对此的设定值是,该用户应被进行锁定控制。

第三,加大网络安全的管理力度。具体措施包括:制定相应的预防安全隐患的防范措施,明确安全管理的级别,规范当前的网络安全操作,明确安全管理所涉及的具体领域,制定网络系统的保护措施等。这种方法可以从不同程度上防范网络上的窃取和攻击行为。

2.2引进项目管理,建立相应机制

良好的项目管理机制可以将建设项目中的组织、规划、协调、决策、控制等工作系统、高效、科学地结合在一起,可以实现管理项目的流水化作业,不仅能提高不同部门间协同合作的能力,还能大大提高网络的品质,使网络建设的周期得以缩短,因此,建立有效的项目管理机制至关重要。

建立项目管理机制包括五个方面,分别是确定项目目标、制定项目计划,进行项目设计管理,进行项目工期管理,进行项目质量管理,进行项目风险管理。

确定项目目标及制定项目计划是指应根据建立的信息来源确定要建设什么样的项目,然后通过分析用户需要确定项目的目标,根据所制定的目标编制详细的项目计划,包括对所需人力、设备的计划及对应工作量的计划等。

进行项目设计管理需要配备专业的设计团队,完善设计的内容,优化设计的流程,这里包括创建设计指引(设计模板、设计规范),编制统一化的预算、图纸、说明模板等。

进行项目工期管理需要首先拥有具有项目经验的施工人员,以减小建设的风险和保证规定工期内能够完成任务。在此基础上,要根据项目的工作量、工序及各环节之间的关联关系等内容认真编制进度计划,制定工期目标,分析可能影响工期的因素,以便问题出现时能够及时采取措施。

进行项目质量管理主要是对施工过程进行质量管理,配备专门的监理人员进行监督,使施工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能按照施工规范、进度计划、设计图纸的要求进行。

进行项目的风险管理是指对建设项目面临的风险及后果能够及时控制,是一种针对项目的不确定性而进行的一种管理工作,具体内容包括做好后备施工队伍方案避免项目因人手不够停工,购买保险应对出现施工安全方面的问题等。

3结论

三网融合给广电网络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在当前情况下,深入分析并研究

用户需求,充分利用三网融合带来的优势并在不足之处加快改进的步伐,建设健全、完善的广电网络是今后要走的大方向。

参考文献

[1]刘学权.三网融合下利用广电网络的优势创新增值业务[J].中国有线电视,2013(1).

经典散文诗范文第4篇

以前,我们总是将海燕的形象放在那个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做政治意义上的解读,也就是说海燕的形象总是牢牢地固定在政治背景的方框内,理所当然,海燕就以一个无产阶级先驱者的形象展现在广大学生和读者的面前。这是因为文学的使命和作用决定了它所塑造的形象在某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是必须要为其政治服务的。《海燕》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而当学生去了解、认识、熟知在一个特殊历史背景下诞生出来的一个特殊的文学形象,这便是对历史的还原和尊重了。这是无需争辩的。

然而人们对于某个文学形象的解读又可以是多元的,正如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却又是原作者们所始料未及的。这是因为广大的读者可以在理解某个文学形象的基础上做出合乎大众情理而又合乎个人意愿的崭新解读,也就是说读者可以有再创造的权利和自由。这也是无需争辩的。

《海燕》这首著名的散文诗写于1901年。一个多世纪后的今天,结合中国社会广大初中生的生活环境与现状,从人生意义的角度来解读海燕这一文学形象,似乎有着更加积极的现实意义。同时也将使得海燕这一文学经典形象再一次获得永久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生命的旅途绝不是一帆风顺的,总会遭遇这样那样或大或小的风险和灾难。面对这些风险和灾难,我们将坚持什么立场,抱定什么态度,如何去化解,如何去适应。假如我们撇去海燕形象上的那道政治方框,换上“人生的意义”这道方框,所有问题不都会在海燕这一文学形象中受到启发吗?而海燕的形象也就赋予了当今时代新的内涵:海燕在迎接人生这场即将来临的暴风雨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高昂的姿态,那种满腔的激情,那种乐观的态度,那种无畏的精神,岂不正是当今社会那些在“421”家庭中诞生,在两代人的双重呵护与宠爱中成长,在蜜罐中泡大的众多独生子女的初中学生所欠缺且需要的“精神食粮”吗?

经典散文诗范文第5篇

关键词:媒体融合;广播电视新闻;人才培养

我国开始实施“三网融合”对现有媒体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在媒体融合发展过程中充满了困难,使得全媒体融合仅仅停留在理想阶段,没能在实践中大展身手。新闻媒体作为社会和民众中的传播者,其地位不容忽视。近些年来主导民众生活的广播电视业发展迅速,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加强对广播电视新闻专业人才的培养成为了高校目前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一、媒体融合环境下对广播电视新闻专业人才的目标

在广播电视传媒业,媒体融合对它的冲击和改变体现在多方面:第一,传统媒体新闻传播的垄断特权被打破,广播电视新闻信源发生了改变。民众被动接受新闻的地位也变成了主动索取并且还可以参与到新闻信息的制作与传播过程中,传播的主体明显不同;第二,广播电视传播的方式由原来的单向直线传播变成了现在的双向循环传播,从以前传播机构对民众的传播变成了现在的多种媒体一对多、多对多的传播;第三,改变了传媒技术平台、传媒组织结构以及媒体的信息管理模式,对广播电视新闻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能够运用多种技术工具的“全媒体”型新闻传播人才。随着多种媒体的融合,以及传统媒体向数字化的过度,传媒之间的信息载体的差异正在逐渐缩小,甚至有趋同的现象。因此,具有跨媒体工作能力的新型新闻人才将成为未来广播电视新闻产业的首选。部分新闻工作者将不再仅仅是为了一个媒体部分进行服务,而是同时为多个媒体部门或者是信息的机构进行服务。记者所采集到的娱乐信息和新闻可以同时被多种媒体所使用,成为多个机构进行信息的素材。但是目前,能够达到这一标准的新闻人才极度匮乏,只有将更多的广播电视人才培养成“全媒体型”人才,才能满足如今传媒产业发展的需要。

(二)具备复合型媒体素质。传媒业的发展日新月异,但是高校对于传媒人才的培养却严重落后。根据传媒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其最需要的就是具备复合型媒体的高素质人才。深圳市融创天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以移动互联网平台服务与支撑为主要业务的大网络公司,其总经理就说过,对于网络传输行业,招收的员工必须要具备专业技术,但是对于媒体方面人才就需要有创新的意识,需要的新媒体人才更是必须要有创新的勇气,对待客户要能够引导其潜在的需求,随时捕捉客户心理动态,既要求招收的员工懂技术,又能准确把握市场动态,具备专业和创新的复合型人才。所谓的复合型媒体素质就是要具备传统广播电视新闻人员的采、写、编等专业技能,能够胜任节目策划、现场直接报道,对于栏目、频道的运营模式和新闻报道语态也能完全掌握的全面性人才。因此在对新媒体人才培养目标上就应该符合复合型人才的要求。高校必须要加强对媒介经营、视频传播以及国际双语新闻传播主题等多元化、带有前沿性和拓展性课程。

二、三网融合下广播电视新闻传播规制的路径

(一)按社会需求调整专业方向和定位。从办学目的来讲,社会需求是专业定位和方向设置的主要依据。因而,办学院校为了适应媒体融合对广播电视传播人才的需求,应当自觉地调整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方向与定位。各行业类院校开办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应借助自身的学科优势,只有找准专业方向定位,才能办出特色。在专业方向定位和学科架构上,我们要树立新观念,开拓新思维,要有“大广播电视”的概念。有自主设置权的高校新闻院系可以根据传媒业界需求和社会需求来设置新专业及其方向。此外,各普通高校还可以充分利用校内外的教学资源,进行跨院系、跨专业合作,注重文理交叉,实现优势互补。这样做更有利于复合型广播电视传播人才的培育。

(二)将媒体融合加入到教学内容当中。在媒体融合的新环境下,各专业的教学内容要进行根本上的创新和改进。在传统的教学理论知识中加入媒体体融合的相关内容,使学生对媒体融合环境下的专业形势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从而形成一个全新的教学体系。

(三)创建实践基地,全面增强学生能力。俗话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领悟理论知识的真谛必须要通过实践才能获得。工作中将专业知识融会其中,既可以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又可以在实践中体会知识的快乐。传统的实践教学只是表现在校内外实习,但是一般高校的实习时间都是比较集中和短暂,在理论教学中很难将其插入其中,所以建立校内实训基地、开设必要的实训课程,或者与企业合作,为在校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让他们能够将所学专业理论知识真正运用到实际的工作当中,已经成为未来众多高校的发展趋势。

(四)强加师资队伍建设。对学生进行专业化培养需要有完善的教学体系,但最为关键的还是师资队伍的建设。对于新闻传播类专业来说不可或缺的就是要建立一支专业化、多元化的教师队伍,进而提升教学质量。针对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特殊性,高校可以聘请传媒行业专家或者传媒技术人员到学校对学生能够进行授课,通过他们对业界发展趋势的介绍提升学生对本专业的认识度;还可以让媒体专家参与到学生的课题或者项目当中,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提高学生的业务水平;高校应该鼓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增设实践环节,把教师的研究课题加入到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跟随教师共同进步。此外,学校可以培养教师,让其拥有广播电视新闻领域从业经验,成为双师型教师,为学生打造良好的师资团队。

三、结束语

传媒市场的环境变化带来了人才需求的变化,新媒体冲击下的传媒产业给新闻传播类人才培养工作带来的既是挑战又是机遇,作为培养传媒人才的高校应顺应市场变化,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这样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传媒人才,推动传媒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郑好.媒体融合环境下广播电视新闻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J].城市地理,2014,(8):72-72.

[2]徐Y.关于媒体融合环境下广播电视新闻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J].才智,2015,(30):56-56.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