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她是我的朋友教学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2.知根知底知文化点字成金兴趣大邬晓玲
3.语文综合性学习应维持语文的本真陈江文
4.简评赣教版新课程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田本娜
5.《小露珠》教学例谈计亚萍
6.走进生活体验交际徐灵俏
7.浅析于永正老师的解词艺术谌小平
8.古诗教学中学生想象力培养摭议陈策,陈军
9.古诗教学的实践与探索方志芬
10.范读——不该失去的课堂风景吴高生
11.新课程呼唤对文本的"教学性阅读"刘蓓华
12.语文教学要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邬慧芬
13.《香港,璀璨的明珠》教学设计陈雪娥
14.《莫高窟》教学设计与感悟汪素红
15.《示儿》一诗前后教学对比有感杨艳
16.中年级小学生想象力的培养陈秀萍
17.探求语文意识与人文熏陶的和谐统一杨丽芳
18.创设互动情境激活语文课堂徐瑞香
19.追寻语文课堂有效的语言训练朱先云
20.依托文本巧练笔董世琴
21.浅论多媒体辅助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龚金良,应中赋
22.从解题思路探讨怎样提高学生的知识质量唐广泉,王加兵
23.让学生在反思情境中学习数学朱长青
24.有效培养小学生审美能力的几个策略沈伟英
25.练写数学小论文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余辉
26.培养学生数学意识的策略吴淑红
27.对小学数学有效练习的认识陈延东
28.真问题真探究真发展俞芬
29.《角的初步认识》教学随想刘贵堂
30.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小学教学研究(教学版) 王华
31."9的乘法口诀"教学设计与评析冯凯,吴正宪
32.《24时记时法》教学设计与意图说明野霄燕
33.教师应做课常教学永远的主导者管晓蓉
34.刍议小学数学课堂动手操作的异化现象陈文胜
35.让学具操作充满教育的智慧孟伟英
36.再谈"分数大小的比较"秦治国
37.关注细节.凸显教师的"品德味"陈红霞
38.小学英语课程在低龄段实施的调查与问题思考胡海燕
39.校本教研培训应关注的三组关系高全荣
40.影响小学教师课程权力的因素分析吴艳玲
41.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班级管理策略刘雄英
42.走出批评教育的三个误区郭文龙
43.综合实践活动若干异常现象诊断林添胜
44.创设美术学科积极氛围的教学战术蒋春燕
45.例谈实验记录单设计与应用的原则黄晓冬
46.浅谈品德教学中利用情境创设的实效钱胜利
1."醇情语文"的支撑点洪志明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向承凤
3.人教版一年级上册儿歌的教学处理陈昌发
4.在石榴园看到了……张海峰
5.将《九色鹿》的美根植于学生心间蔡秀娣,王卫
6.《圆圆的沙粒》第二课时教学设计陈星
7.《小珊迪》说课方案张海林
8.读出《瑞雪图》里一方新天地王丰
9.说《乌鸦喝水》教与学过程王敏
10.实践式作文例谈陆卫
11.教师评价语言的缺位及补位唐晓芳
12.学生习作评改能力的培养王鸿
13.课堂教学的活力邹萍萍
14.语文教学急不得龚进容
15.几个教学案例的教法介绍和反思王兴敏,王华民
16.电教手段运用的原则袁正红
17.对《壮丽的青春》内容的思考建议冷满红
18."合作时机"的合理选择滕瑛
19."0是自然数"引发的几个问题秦治国
20.小学数学与高等数学邹娟
21.让"探究"更有效张群红
22."你知道吗"教学方法谈李海东
23.三个话题探究"倒数的意义"曾人平
24."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教学设计与意图黄朝群,陆海
25.《圆的认识》的教法、学法欧阳亮
26."8+6"等于13吗李城兵
27.口算教学追根求源席爱勇
28.小学教学研究(教学版) 反思"四步曲"陆醴骅
29.一道习题的指导方法顾利国
30.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张静
31.分解质因数的巧用袁军
32.由作(√2)厘米线段所想到的叶天荣
33.对学生评价的感悟王志民hHTTp://
34.数学教学之中的德育常桂花
35.探究对单位"1"的理解缪彩琴
36.不应漏掉的答案倪爱莲
37."剪掉一个角"能不能破坏其他的角邓林树
38.对课堂教学中生成性问题的思考赵文超,陈卫春
39.《粮食来得真不容易》课堂实录苏美丽
40.思品教学要淡化教育痕迹汪大钧
41.任务型教学中任务设计的实效性胡小芬
42.主体性作业设计的一般性操作吴小兰
43.字母教学中的妙招周莉
44.词汇复习方法隅举昝淑华
45.科学室外探究课的组织李强
46.要科学地引导学生的价值取向朱长林
47.谨防学具变玩具林仕谋
48.体育学习评价的思路程梦珍
1.别站在伞沿下陆勇强
2.写作教学必须重视的一个问题孙建龙
3.苏教版新教材识字编排形式的特点分析孙慧玲
4.小学生习作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探微翟宏丽
5."简简单单"原来不简单梅芳
6.作文还是"四不像"好何捷
8.《游子吟》教学设计乔能俊
9.《触摸春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顾巧英
10.让小学语文作业走向开放潘新莲
11.浅谈低年级学生口语能力的培养张瑞英
12.《我和祖父的园子》教学思考杨春芳
13.我这样教《月光曲》吴良芳
14.例说品味文本语言的策略潘文彬
15.从"鹅卵石"到"钻石"诸娟芳
16.由两则案例引发的思考赖翩京
17.莫让体验失真小学教学研究(教学版) 陆丽琴
18.一个故事的启示施义兰
19.多元智能在数学教学中的实践与应用周林
20.用"生活教育"理论指导数学实践廖延芳
21.培养低年级学生数感的几个基本策略石顺宽
22.刍议新课程理念下的口算教学童健英
23.浅谈数学与生活的最佳连接点李莉
24.报告会"热"中的几点"冷"思考张传民
25.面对学生不经意发出的声音王红梅
首先,掌控课堂的能力提高了。在实习期间,我听了很多老师的课,我发现一个好老师会让你一堂课非常的充实。印象最深的是初三历史曾邵生老师,他的课堂整体把握非常好,让学生抓住了主线,达到了系统与深化。而另一位是初三的政治老师李老师,我暂且把他叫做我的师傅吧,确实他教了我很多东西。在听完他的一堂课下来,我发现自己既学到了知识,又感觉十分的轻松,我觉得这才是高效课堂应该达到的效果。不是刻板地对知识进行加工记忆,而是让学生能够真正的理解知识。还记得他在课堂上讲人民与公民的区别,他不是围绕概念在讲,而是用实例来说明,我记得他当初是举了一个例子,他说现在自己是人民教师,是在中国境内,所以是公民,如果明天他犯罪了,被判了三年还是人民吗?至今对那堂课的内容历历在目,我相信他的学生更不会忘记。通过听课,从很多老师身上学到了一些掌控课堂的方法,所以我也能够比较熟练地把自己的教学方法运用于课堂,也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也能够控制课堂时间,基本能够完成教学任务和要求。
其次,在教学设计和课件制作方面也有很大的提高。教学设计能够抓住教学重难点,区分主次。这也得益于我教研会上认识的陈松林老师。刚开始我备课的时候在预习导学那一环节用的是填空题的形式,这种形式既浪费时间又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在他的指导下,我落实了各个环节的内容,逐渐让课堂变得更高效。课件制作能够做到精美大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也得益于我的实习伙伴晏璐敏,虽然自己能够制作基本的课件,但在很多制作技巧方面还是得请教她。同时,课件拓展内容有新意,又能紧紧围绕预习导学、合作研讨、教师拓展、归纳总结、当堂检测五步教学法。
再次,在班主任工作实习期间,学会了如何开展班级日常工作,能够有效的管理班级事务,同时加强了师生交流和师生感情。这得益于我的实习班级的班主任李玲老师,她是一位十分能干的女老师,在班主任工作方面游刃有余,所以班级排名都是年级前列。从她那里我学会怎么去处理班级事务,怎么去管理班级。
最后,我收获了友谊。既包括师生之间建立的友谊,还有和办公室的老师也相处得非常愉快,滑稽幽默的徐部长、时尚都市女性小高老师、性格温和的丽娟老师、潮妈一族黄亦萍老师等等,你们既是学生心中的好老师,也是好朋友、好伙伴,希望你们都好好的。
首先,我认为激发学生的兴趣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新课改大力提倡要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兴趣,但是真正落到实处的太少了。与其说培养学生对课堂的兴趣,不如说培养学生对老师的兴趣。这既包括老师课堂内容的丰富多彩性,还包括教师个人的魅力。一般情况下,学生会对年轻老师更感兴趣。一方面是由于年轻老师在多媒体教学方面掌握了更多的技巧和方法,在课件制作方面能够达到多样化,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年轻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年龄差距小,有更多共同的话题,因而课堂上也就能够产生共鸣了。在课堂教学中,我发现学生比较喜欢新鲜的东西,比如在讲到“兼顾全面基础和学科特长”的时候,我举了一个“超级女声”和“快乐男声”的例子,要他们讨论是不是只要感兴趣的事情都可以自由地去做?当时他们讨论的十分激烈,有的同学说是要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有的同学说应该先打好基础再去做感兴趣的事情。他们在讨论说明他们在思考,也说明他们对这个问题感兴趣。所以我认为在讲课的时候应该注入一些新鲜的东西,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其次,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记得在7班讲课时,也是讲到“兼顾全面基础与学科特长”,我告诉同学们,现在是中学阶段是打基础的时期,但是你进入大学以后就可以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科目了,我发现当时他们都听得很认真,也有了一种对大学生活的向往。
再次,应该鼓励学生,尊重学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记得在一本书上看过一句话:每一个孩子都是天使。从这次实习生活中,我对这句话感触十分的大。在我接手这六个班之前,我并不知道这些同学的初始成绩,所以不论是在上课还是在晚自习辅导,我对每一个学生都十分关注。在第一单元测试后,我大概知道他们的基础,我认真分析了每一位学生的情况,在我看来,需要更多关注的是后进生,而不是原本基础很好的学生。对于基础很好的学生来说,你只要稍加引导,他们就能够理解。但是对于后进生来说,老师的鼓励和关注是十分有必要的。所以,我开始从不同的角度去鼓励后进生,包括学习勤奋刻苦、笔记工整、作业完成好、上课表现好等等。现在回想起来,大部分学生都已经受到表扬了吧。我印象特别深的是初一10班的小A同学,一直以来她上课也十分认真、作业也完成得很好,所以我经常鼓励她,她开始慢慢地会向我问问题,期中考试后,我特意地关注了她一下,她原来是班级最后一名进来的,但她的政治考了64分,所有的老师应该都很诧异,因为大家都把她当成差生,而我一直把她当作是一个优秀的孩子,所以她一直在进步。我发现相信孩子是多么的重要。还有一个学生叫小B,他是各科老师公认的“弱智”,当然我并不这样认为,我觉得应该给每个孩子希望。所以,我经常关心他,鼓励他,还找他谈心,结果他从一开始的29分考到了40分,从班上的倒数第一进步了十几名,我真的很开心,因为他在进步。记得临走的时候,很多学生写信给我说,是我让他们对政治产生了兴趣,看着看着我就哭了,两个多月来的努力没有白费,也得到了同学们的认可。但我认为不是我的教学方法有多好,也不是因为我的课堂多么精彩,而是我用心走近了学生,充分相信学生。
关键词:课程改革;小学语文;回归生活;规范用词
语言是生活中人们沟通和交流的工具,作为语言的学习途径,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相比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更为密切,不管是拼音识字、口语表达还是阅读理解,都是实际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技能,当然,这些沟通技巧也需要在实际交流中得到锻炼和提升。因此,我们要想让学生夯实语文基础知识,熟练掌握语言交流能力,就必须打破语文与生活间的壁垒,让小学语文教学与生活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笔者从教学实践出发,对小学语文教学如何“生活化”以及学生生活“语文化”两个方面展开讨论和交流。
一、语文教学“生活化”
1.打破教材束缚,从生活的角度来理解知识
实际上,小学语文新教材设置的许多内容都来自于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若语文教师只是一味地照本宣科地讲解,肯定会与其设置的初衷渐行渐远。所以,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认真分析学习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的链接点,并以此来唤起学生对对应生活现象的探索和学习,并能选择性地与语文知识进行对比,加深理解。
比如,在教学《和时间赛跑》这一课时,笔者就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打破文本的束缚,说一说自己对时间的理解和对时光流逝的感受。学生经过阅读、思考和感悟纷纷举手,各抒己见,见仁见智,有人说:“父母晚上加班就是在和时间赛跑。”有的学生说:“乘坐汽车等交通工具就是为了和时间赛跑。”如此引导,理论联系生活,让学生从教材狭义的时间范畴里走出来,弄明白文章的深意,从而激活了大家学习课文内容的兴趣,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深层次的理解,这样让学生用生活的方式来感受和体会文本知识,将知识学活、用活,这才是学习语文的真谛!
2.活学活用,试着描摹生活情境
教育学家曾这样教导我们:“做学问就要活用,若学问不能活用,则是伪学问,不如不学。”鉴于此,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想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全方位的运用能力,就必须设置“生活化”的语文基础知识和技能训练,以便于让学生加强训练,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于是,笔者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往往根据学习内容的特点,精心设置一些比较灵活、大家喜闻乐见,又能增长技能的训练方式,争取让学生活学活用,用新学的知识结合自己的感受和语言将生活中感兴趣的事物和情境,分享给同学和老师。
比如,在教学《她是我的朋友》课文时,笔者为了能让学生真切地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情愫,先给学生介绍了血液的作用和功能以及失血性休克的危害和后果,然后再诱导大家认真研读文本,体会阮恒当时的思想感情和作者的表达手法,然后让学生想想如果自己是阮恒会怎样做,会不会有想救朋友又害怕朋友死去的矛盾心理。最后,我又给学生介绍献血的科学性,让学生正确认识献血的意义,消除学生心头的阴影。这样详细的心理引导就是为了让学生活学活用,学会用类似的手法讲述自己亲身经历或者听说过的比较感人的友谊和奉献的故事。
3.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
活动是孩子们的开心锁,是启迪学生动手实践和快乐学习的重要方法,它可以引导学生体验知识形成、发展和运用的过程和技巧。为了提升学生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开展了如下训练活动:每天语文课堂前3分钟随机抽取几名学生用简练的话语完整地将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见闻和感受或者影视节目、新闻故事等分享给大家。这种形式灵活、表达内容开放、不拘一格的活动形式,让学生始终保持一定的新鲜感和激情,不仅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口语表达和概括能力,更有利于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融为一体,相辅相成。当然,这只是一个活动案例,我们可以组织其他各式各样符合教学内容的活动,如,朗读比赛。当然,在开展朗读比赛时,语文教师必须先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朗读特色,遴选适合学生朗读的内容和题材,如,性格沉稳的学生来给大家示范诗词朗读,激情澎湃的学生来示范抒情散文的朗读,如此有针对地进行锻炼和指导才能对症下药,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活动教学中学得技能。我们还可以开展班级或学校朗读联赛,给孩子们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和平台,让他们尝到运用知识获得成功的甜头,帮学生树立学好语文的信心。
二、学生生活“语文化”
1.观察生活,留心素材
小学语文课本中涉及的很多内容都是我们在实际生活中熟悉或者常见的生活现象,但是囿于我们大家不留心观察、熟视无睹,因此所知甚少,这从客观上就要求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要引导学生通过留心观察去拓宽视野、学习知识、感受生活,提升观察和理解能力,强化语文知识的训练。
鉴于此,笔者通常会组织学生以访问调查或资料搜集的方式来强化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比如,在学习《赵州桥》时,虽然我们因为时空阻隔未能前去赵州桥进行实际观察,但是语文教师可以通过播放多媒体相关材料,让学生进行仔细的观察;我们还可以让学生分享一下自己见过的和赵州桥相似的桥梁;也可以让他们仿照课文的描写方法,将自己比较熟悉或比较有感情的一座桥或一幢建筑物进行描写铺陈。如此引导教学,让学生通过认真观察来认识事物,通过模仿来学习表达方法,乃是小学语文学以致用的不二法门。
2.勇于表达,勤于练习
作为语言的数学技能表达是人们沟通和交流的重要环节。我们用的课文都是以文字语言的形式来传递生活信息的,而表达就是让学生将观察到的事物组织成文字,用流利的语言来介绍给大家。在课堂实践中,语文教师可以巧借生活中的情境设计形象的语言,成功再现文本中所描绘的画面,让大家如临其境,深刻地理解文章内容。
其实,表达方式还有很多种,比较常见的有:交流、写作和阅读等,而笔者比较喜欢引导学生将故事性比较强的内容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通过演一演来加深对课文的感悟。
如,在教学《骆驼和羊》时,笔者就指导学生将教材故事改编成小小课本剧。让大家通过表演和对话进行二次思考,在对话中体验角色、揣摩语气,将骆驼和山羊说话的语气和情境模拟得惟妙惟肖,很好地提升了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
3.辨别质疑,规范用词
小学生其实可以在生活中学习好多教材中学不到的、丰富的语文知识营养。但是,如今社会也存在很多用词不当的消极现象,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及时指导大家积极整理并加以辨别和区分。尤其是一些商业广告为了吸引人的眼球而故意错用成语中的某一个或几个字,这样的文字陷阱对小孩子危害不小,诸如:“步步领鲜(先)”“使用蓝天六必治,让你牙(哑)口无炎(言)”等不一而同,五花八门。所以,笔者就要求学生利用节假日或在放学路上的闲散时间在影视广告和街头去搜集、整理和区分并纠正,让大家在扮演文字小卫士的同时,养成用规范语言表达、用正确规范字体书写的良好习惯。如此设计,不但可以积累语文基础知识,而且也训练了学生的表达、交流和沟通能力,让学生达到全面提高的教学目的。
以上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对如何支持新课改而进行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的理解和讨论。总之,小学语文生活化,不但有助于克服传统语文课堂中只偏重字词句记忆的弊端,而且在优化教学的过程中,能促使我们将以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切实贯彻下去。当然,教无定法,我们也不能拘泥于此,语文教学生活化的实践方法还有很多。概而述之,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语文中处处有生活,生活中处处有语文的积极的学习意识。我们应该带领学生不拘一格地遨游在广阔的语文天地中,积极自主地从生活中挖掘知识、提升技能,做生活的强者,做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刘桂琴.浅谈语文教学的生活化[J].小学教学参考,2008(12).
师:向大家打听几个人,知道小沈阳吗?他演的小品《不差钱》看过吗?
生:看过。
师:他的一些经典的台词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也有一些观众不喜欢他的表演。小沈阳说:“有大家的批评我才能走得更远。”说得多耐人寻味啊!
师:莫言,知道吗?
生:知道,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
师:是的。当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后,书店内他的作品被抢购一空。但是对莫言的作品,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表示肯定。最近莫言在网上发了这样一条微博:感谢朋友们对我的肯定,也感谢朋友们对我的批评。莫言觉得,无论是精彩极了的肯定还是糟糕透了的批评,都是一种财富。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用这两种极端的评价作为课题的。(出示课题,生齐读。)
【点评:教师导入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容易与学生拉近距离,而且此话题就是本节课所传达的主要信息。王老师巧妙地选择了两个具有争议的热点人物,导入新课教学,让学生体验人们对于同一件事物可能存在不同的评议和看法,这样的导入设计有利于学生及早地进入教学的情境。】
二、初读,整体感知
师:课前已经读过课文的同学请举手。读过三遍以上的请举手。能不能直接进入挑战?
生:能。
师:这里有两组词,请你自由读读。
(课件出示两组词语,生自由读。)
师:第一组词语谁来读?
(生朗读词语:精彩极了,搂住,赞扬,腼腆,得意扬扬,慈祥。)
师:这里有一个词特别难读准,是哪一个?
生:腼腆。
师:我们一起读一读。
(生齐声朗读两遍)
师:第二组词语谁来读?
(生朗读词语:糟糕透了,失声痛哭,严厉,引入歧途,谨慎。)
师:请你选择几个关键的词语,简单地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把书打开,自由准备一下。
生:课文主要讲“我”八岁的时候写了第一首诗,母亲夸奖“精彩极了”,父亲却批评“糟糕透了”。长大以后,我明白了,无论是母亲的“精彩极了”还是父亲的“糟糕透了”,都是爱的表现。
师:如果请你把课文分成两个部分,你觉得可以怎样分?
生:第1~14自然段为一部分,第15~17自然段为一部分。
师:你能说说这样分的理由吗?
生:第一部分主要讲“我”七八岁的时候的事,第二部分主要讲“我”长大以后的事。
师:这篇课文就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
【点评:新课标的三维目标如何实现?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怎样统一?王老师精心设计了两组词语,让学生进行比较,体会其中的奥秘。并且通过这几个关键词,让学生把握课文的整个脉络和主要内容。这种看似随意的词语教学,实则是教师引导学生沿着具有温度和情感的词语一步步走向了严父慈母的情感世界。王老师没有结合课文刻意推敲理解词语的意思,学生却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词语表情达意的准确性和丰富性,根据这两组词语的特点,学生很容易就把课文分为两部分,真可谓一举多得,润物无声。】
三、探究思辨,感悟内涵
1.感受母亲的夸奖,体会通过人物的言、行、神表达情感的方法。
师: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第1~14自然段。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的第1~14自然段,把母亲赞扬我的句子画出来。
(生读课文)
师:你找到几处?
生:我找到两个句子。第一句是“母亲一念完,眼睛亮亮地,兴奋地嚷着:‘真是你写的吗?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她搂住了我,赞扬声雨点般落在我身上”。第二句是“‘亲爱的,发生了一件美妙的事。巴迪写了一首诗,精彩极了……’母亲上前说道”。
师:找得非常准确。我们先来看第一个句子,这个句子很长,谁再来读读?(指名朗读)
师: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了母亲怎样的心情?
生1:开心。
生2:兴奋。
生3:激动。
师:你们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出来的?
生:母亲一念完,眼睛亮亮地。
师:从母亲发光的眼神中看出她的兴奋和高兴。(板书:神态)
生:母亲一念完,眼睛亮亮地,兴奋地嚷着。
师:“嚷”是什么意思?
生:叫、喊。
师:母亲实在是太开心了,以至于大声地喊了起来。谁来学着母亲的样子夸夸巴迪?
(生大声朗读)
师:只是声音响还不行,朗读时还得注意语言的标点符号。(板书:语言)谁再来试试?(指名朗读)
师:“真是你写的吗?”母亲先是表示怀疑、惊讶,(板书:?)接着一连用了两个感叹句来表达自己兴奋的心情。(板书:!!)让我们一起学着母亲的样子夸夸小巴迪。
师:你还从哪儿感受到母亲当时的心情?
生:“她搂住了我,赞扬声雨点般落在我身上。”通过母亲的动作也能看出他的兴奋。
师:(搂住学生)“巴迪,真是你写的吗?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从母亲的动作也能感受到她的开心、激动。(板书:动作)
师:从母亲的神态、动作、语言中我们感受到了她的兴奋,让我们一起来读读。
(生齐读)
师:如果你就是小巴迪,听到母亲雨点般的夸赞,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的?
生1:开心。
师:请你把这个词写到黑板上去。
生2:骄傲。
师:也请你把这个词写到黑板上去。
生3:自豪。
师:请你也把这个词写到黑板上去。
……
师:是啊,母亲鼓励的眼神、激励的话语、温暖的拥抱,对于巴迪来说都是莫大的鼓舞。但是光有母亲的赞扬还不够,巴迪还希望得到父亲的
夸奖。
【点评:长文如何短教是教师经常遇到的难题,寻找合适的句段来理解文本十分重要。王老师选择的这一段内容具有典型性,其中包含有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这也是本节课教学的着眼点。教师引导学生在文本中行走,通过朗读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通过肢体语言和学生对话交流,创设激起情感涟漪的情境。雅斯贝尔斯说得好,教育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王老师的课堂不仅推动着孩子的情感升华,而且整个教学过程都在丰富和关注孩子的情感世界。】
2.品味巴迪等待时的心情,尝试用人物的言、行、神表达内心的情感。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读第2~5自然段,细细地体会一下巴迪在等待父亲的过程中心情是怎样的。你可以抓住一些关键的词或句子,体会一下这究竟是一种怎样的等待?
生:我觉得这是一种迫不及待的等待。
师:“迫不及待”的“待”和“等待”的“待”重复了,我们换个词,可以说是――
生:焦急的等待,着急的等待。
师:还体会出了什么?
生:我觉得这是一种满怀信心的等待。
师:请你读读书上的句子。
生:小巴迪信心满满,他不仅用彩色笔在它的周围画了一圈花边,还把诗平平整整地放在餐桌父亲的位置上。希望父亲一回来就能看到,一看到就会夸奖他。
师:是啊,这是一种满怀信心的等待。
生:这是一种自豪的等待。
师:课文中是怎样写的?
生:“整个下午我都怀着一种自豪感等待父亲回来。”
师:是啊,小巴迪已经得到了母亲雨点般的赞扬,他相信父亲也会像母亲那样夸赞他。
师:你还读出了什么?
生:我觉得这是一种紧张的等待。
师:这段的最后一句说“我紧张极了”。是啊,因为“我”的父亲是一家影片公司的重要人物,写过好多剧本。能得到这样一位父亲的夸奖,巴迪心里怎能不紧张不期待呢?所以,这还是一种紧张的等待。
师:除此以外,你还读出了什么?
生:我觉得这是一种漫长的等待。
师: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
生: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
师:你真会读书。请大家好好读读这三个句子。你觉得这三个句子有什么特别吗?
生:一连用了三个表示时间的词语。
师:为什么这里连用三个表示时间的词,前面两个不写也可以啊?
生:一连用三个表示时间的词,感觉把时间拉得很长很长,时间过得很慢很慢。
师:是啊,他几乎是一分一秒地数着时间度过的。你还发现了什么特点?
生:后面都用上了句号。
师:按常理,词语后面用的是逗号,这里为什么要用句号呢?
生:这样就感觉时间过得很慢很慢。
师:是啊,时间就好像停在了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有一个成语叫度日如年,此时此刻的巴迪是――
生:度分如年。
师: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三个句子。
(生齐读)
师:时间就在小巴迪焦急而又自豪的等待中一分一秒地过去了。小巴迪两眼紧紧盯着时钟,一分钟,两分钟,三分钟。七点了,小巴迪,此时此刻,你心里在想些什么啊?
生:爸爸怎么还不回来啊?
生:爸爸,快点回来啊,你今天怎么这么迟了还不回来啊?
师:等啊,盼啊,盼啊,等啊,噢!七点半了。小巴迪,此时此刻,你心里又在想些什么啊?
生:爸爸怎么还没回来啊?到底回不回来啊?
生:妈妈不是说爸爸七点钟回来吗?怎么到现在还没回来呢?究竟是怎么回事啊?
生:爸爸快回来,爸爸回来又会怎么夸奖“我”呢?
师:简简单单的几个词语,独具一格的表达方式,却给我们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课文,在朗读中感受巴迪的等待。(指名读)
师:读着读着,我们分明感受到小巴迪内心在不停地呼唤:爸爸,快回来呀,快点回来呀。他期盼着父亲看了他的诗后会好好夸奖他一番。如果你就是巴迪,想象一下,父亲会用怎样的神情、动作和语言来夸奖自己呢?请把它写下来。
(师出示:父亲一念完那首诗, 。生练写。)
【点评:教师不是直接让学生品味“父亲糟糕透了”的批评,而是别出心裁,创设了“父亲回来后会如何夸奖小巴迪”这样一个情境,架构了学生和文本之间的交流平台,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想象当时的场景,体会小巴迪内心的焦急以及对于父亲赞扬的渴盼。如果说朗读是自我情感的外化,那么写话则是自我情感的真实流露,教师把课文中的写作方法迁移到小练笔中去,积累语言,训练语言,真正做到了活学活用。】
3.直面父亲的批评。
师:小巴迪期盼着父亲的夸赞,可他万万没想到,等来的却是――(生:糟糕透了。)请把父亲的评价画出来。
(生默读,找相关句子。)
师:谁来读读父亲的评价?
生:“我看这首诗糟糕透了。”父亲把诗扔回原处。
生:“我不明白,”父亲并不退让,“难道这世界上糟糕的诗还不够多么?”
师:我们再读一遍,前面我们说过,朗读时要注意语言的标点符号。(指名读)
师:小巴迪满怀信心地等待,等来的却是父亲这样的评价。假如你就是小巴迪,你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生:伤心。
师:请把这个词写到黑板
上面。
生:失望。
师:请把这个词写到黑板
上面。
生:痛苦。
师:请把这个词写到黑板
上面。
师:小巴迪的这种伤心、失望、痛苦的心情如何用语言来表现呢?(出示句子:我的眼睛湿润了,头也沉重得抬不起来。……我再也受不了了。我冲出饭厅,跑进自己的房间,扑到床上失声痛哭起来。)
师:自由读读,想想这几句话是采用什么方法来表达人物心情的?
生:是写“我”冲出饭厅,跑进自己的房间,扑到床上痛哭起来。
师:这是用了什么方法?
生:写了小巴迪的动作。
师:哪几个动作?
生:冲出,跑进,扑到,痛哭。
师:四个动作一气呵成,把巴迪痛苦、失望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样是表达人物心情,可以用一个动作表示,也可以是几个动词连用,当几个动词连用时表达效果会更强烈一些。
师:还用了什么方法?
生:神态描写。
师:“我的眼睛湿润了,头也沉重得抬不起来。”通过神态表现人物心情。让我们一起读读这两句话。
(生齐读)
【点评:王老师的教学设计可谓一波三折,前面教学的情感铺垫,为后面的人物内心情感的巨大变化进行了蓄势,造成了小巴迪的情感一落千丈,从学生的回答就能够看出教学效果的奇妙。王老师引导学生把感受送入课文的语言中去,在不断深化的朗读中,学生把自己和小巴迪融为一体,并且再一次回顾了作者“用人物的语言、行动、神态来表现内心情感”的写作方法,把文本中的语言化为自己的语言,加深了阅读中的情感体验。】
四、思考结课
师:同学们,在小巴迪的成长过程中,他经常会得到母亲“精彩极了”的夸赞,同时,他还会得到父亲“糟糕透了”的批评。那“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对于巴迪的创作和成长有什么作用呢?(板书:?)我们下节课到后面的课文中去寻找答案。
【点评:教师结尾提出悬念,传递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和看法的矛盾,留给学生思考的问题,激起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愿望。】
【评析】
朴素中彰显智慧
平淡中渗透灵动
王红老师执教的是《“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第一课时。上课伊始,她首先与孩子们进行简单的交流,话题从明星小沈阳,谈到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与王老师聊着天,好像老朋友在谈心。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交流对话、教学流程充满了水融的和谐,整堂课始终在民主平等、宽松愉悦中进行,行云流水,简约朴素。坐在这样的课堂里听课就是一种享受,甚至连时间的流逝也毫无觉察。王老师深厚的底蕴与教学艺术流溢于课堂的角角落落,这种和谐高效的课堂,是我一直所期盼和向往的,也正是我们所追求的效果。
一、超越文本视界,开启情感的对话
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基础上,走出文本,超越文本,用心灵去感受是本节课的特色。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中进行,语文教学是一个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理想的阅读,应该是学生与文本相互比照,以及自我精神世界洗礼的过程,是教师引领孩子在书本中真真切切地“经历”一个来回的过程。让我颇受感动的是,课堂上王老师始终面带微笑,和颜悦色,对学生不厌其烦地引领阅读。当学生读到“她搂住了我,赞扬声雨点般落到我的身上”时,她竟然深情地搂着学生,拍着学生的肩头,俨然就是那位慈爱的妈妈,她自己也成为了文中的一员,再加上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那场面催人泪下。这就是所谓的“蹲下身子看学生”,这种爱是自然流露的、发自内心的,是面向每一位学生的。她的教学语言和体态语言配合得恰当得体,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极具鼓动性,教学中常常产生师生、生本之间的情感共鸣,达到三情合一的境界。因此,我也随着王老师的语文课堂经历了一次“生命之旅”。
二、朴素的课堂流淌着智慧,而又不乏深刻灵动
王老师的课简简单单,追求的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本真,删繁就简,返璞归真,这实在需要一种智慧、一种艺术、一种境界、一种诗外的功夫。但这绝不是把课堂教学简单化,因为简单的背后,是教师更多的思考与付出。在这一堂课中,王老师没有追求教学形式的完美,而是把握教学细小的环节,没有把父母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放在一起解读,她既不是锁定在母亲的赞许――“精彩极了”,也没有定位在父亲的判定――“糟糕透了”,而是选择了焦急“等待父亲”的时刻,创设情境,让学生们发挥想象:如果你是小巴迪,听到父亲的批评,你的心情会怎么样?这进一步渲染了文章的浓厚情感。教师为学生创造有利于阅读主体情绪化的情境,让学生在情感世界里来回徜徉,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以及对人生的感悟和思考。
三、个性解读,品悟语言文字
新课伊始,在学生充分阅读之后,王老师出示了两组词语,一组是:精彩极了、搂住、赞扬、慈祥、腼腆、得意扬扬;一组是:糟糕透了、严厉、失声痛哭、引入歧途、谨慎。让学生比较这两组词语,初次感受词语背后的两种不同的情感基调。这些词语的背后,都是一次心灵的震撼与感悟。王老师引导学生边读“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边寻找这三句话的写作表达特点。这三句话看似唆,实则形象地表现了小巴迪一直焦急地等待爸爸回家的心情,盼望爸爸也能夸他几句。教师引导学生纷纷表达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于是每个学生都从不同的角度读出了自己的感受,真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正如王老师所说的那样:“当学生的生命潜能在一次次的超越和创新中得到激活和喷发,当教学始终融入了学生的情感、智慧、悟性和灵性,那么我们的课堂教学也正迈向和谐、有效!”
四、读写结合,落实语言文字的运用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不是落在关于语言、文字的知识系统和学科规律的理论体系上,语文课程是要让学生通过语文的实践学会“运用”或者“驾驭”语言文字这种工具。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语文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当学生感悟过宽容大度的母爱之后,王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小练笔:“如果你就是巴迪,想象一下,父亲会用怎样的神情、动作和语言来夸奖自己呢?请把它写下来。”王老师在读品结合、读悟结合的基础上,将教学目标定位在“通过品读描写人物动作、语言和神情的语句,感受父母不同的态度”,选取课文中表现人物动作、语言和神态的语句让学生反复品味,引导学生想象、迁移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方法,写几句自己的心里话,真可谓做到了学为所用,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