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三年级口算练习题

三年级口算练习题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三年级口算练习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三年级口算练习题

三年级口算练习题范文第1篇

1.正确看待三年级学生计算能力

小学生的计算能力不高不仅与他们的年纪有关,而且和他们自身的情况相关。因此,在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的时候应该分情况讨论。根据每个小学生不同的学习状况制定不同的标准,保证小学生的计算能力不断提升,不能好高骛远。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需要从小就将基础打好,通过大量的练习维持。许多二年级小学生不能踏实学习,贪玩,更应该保证这些小学生每天的数学计算题练习量,保证训练的效果。同时,学生家长、教师及学校三方应该同时对小学生的学习进行监督。尽管大部分学校都在强调家校互动,但是实际开展情况并不乐观。我们还应该注意到的是,学生的能力不只是数学学习的能力,还有其他各方面的综合能力,切忌以偏概全,更不能因为学生的学习成绩不理想就放任自由,不对其进行教导。在这个问题上,所有小学数学教师都应该做到一视同仁。由于小学生年纪尚小,心智不成熟,生活上学习上许多方面都未曾接触,并不了解,所以数学教师对于那些反应不快的小学生应该给予更多的耐心与重视、鼓励。

2.培养三年级学生良好计算习惯

良好的计算习惯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发展及日后的提高。在课堂上,教师应该严格要求学生按照课堂秩序进行认真听讲,紧跟数学老师的思路,课下独立完成作业。并且要求学生做到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练习中要学会独立钻研问题,通过逻辑推理,独立解决,不要随便请教他人或验证答案,要自己做到对结果有把握之后再请老师评判。同时自觉检查、验算的习惯也是提高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有效方法。在计算的时候,培养小学生养成先看后想,再算再验证的习惯。其实就是掌握正确的计算顺序,首先看清题目中的数字及负号和要求;然后思考应该使用什么方法解答这个问题,解答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问题,计算的先后顺序,等等;再进行计算,在计算过程中要细心;最后进行演算验证,发现自己在数学计算中存在的问题并改正。在小学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教师还应注意对小学生的书写格式进行正确指导,让小学生从小就养成规范书写的好习惯。这样可以减少计算过程中出错的几率。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还应该注重对口算能力的锻炼。笔算以口算为基础,并在此基础之上发展,如果没有口算,笔算也就无从说起。实际上,小学生的笔算能力可以从其口算能力上反映出来。在口算时,记忆和思维同时活动,因此合理进行口算训练可以促进小学生的思维发展,增强其记忆力。

3.强化三年级学生计算能力训练

在小学生数学计算教学中,教师要处理好算理与算法的关系。在课堂上,应该多让学生之间进行合作探究,对算术理论进行理解,并掌握一定的计算方法。计算方法之于问题就像钥匙之于锁,而算术理论又是计算方法的理论依据。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要做到理论与方法相辅相成,但实际中并非如此,许多教师过于强调计算方法的多样性,而忽视算术理论的探讨。这个问题应该引起重视。因此,在数学计算课堂上,计算方法和算术理论应该同时教给学生并让其掌握。例如在进行乘法交换律的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在计算时观察数字特征,总结出在什么时候可以使用加法交换律,什么时候使用会让解答过程变得简便。

在计算教学时首先让小学生对计算的道理有一定的掌握是保证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兴趣的重要因素。尤其是低年级的小学生,他们的思想还停留在形象思维阶段,并处于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因此,小学数学课堂上既要做好对数学知识的讲解,又要做到对小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在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计算教学内容占小学数学总课时的一半以上,所以,在计算教学中应该突出估算。估算是保证计算正确的重要因素,有效提高计算能力。正确地进行估算可以得到得数的取值区间,有效结合估算、口算与笔算,为数学计算创造有利的条件。

三年级口算练习题范文第2篇

一、复习中要避免的几种极端现象:

1.总复习前教师不认真进行复习计划,或者所制定的计划泛、空洞,不切合本班学生学习实际,教师总认为数学只要是做题、多做题就行了,所以复习起来教师大量的、盲目的搞“题海战术”,一上数学课就是做题,而且训练内容不是偏难,就是偏易,大量的、重复的、机械的进行重复练习。

2.学生在学习中,在技能的形成中期往往会出现进步、暂时停顿甚至倒退的现象,这就是所谓的“高原期”,特别是在数学总复习期间常会出现“高原现象”。其主要表现是:上课无精打采,思想常开小差;作业马虎,常看错数字或抄错符号;对一些典型的题目屡做屡错,不思改正。究其原因,从客观上看,数学本身是一种抽象的逻辑思维活动, 当学生掌握了最基本的概念、性质、法则、公式后,易出现暂时的停顿现象。这种现象的产生从主观上说,是因为我们教师对教材还钻得不“深”,对学生还研究得不“透”,总复习时过分强调练习量,致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了畏难、厌倦的心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了兴趣,谈何学习、复习的质量?

3.教师对自己平时教学中含混不清、容易教错、学生理解容易产生误差,或者学生练习资料上与教材内容不相符的知识点“蒙混过关”,不去向别人请教,不求准确。

4.复习中教师脱离教材,一味的用一套或几套复习练习题就“混”到考试,对课本“不闻不问”,即使“问”了,也就是早读时间叫学生翻开读读那几个公式、定义、那几句话,教师总觉得数学课上特别是数学复习课上没有值得读的、记的东西,除了做题还是做题,教师烦,学生更烦,这是一种很危险的思想倾向。

二、分析近年考试题,有效指导后期复习

考试也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既然要考试,就应该研究考题。综合近几年的统测数学试卷,试卷页数、版式、变化不大,试题的难易度:基础知识、中难题和较难题的占分比例也基本上维持不变,较难题也没有突破教材的要求。具体来讲,一二三年级分三大部分:1、我会填:填空,占27—30分;2、我会想:填空、作图、选择观察分析等,占20—25分;3、我会做:口算、用竖式计算并验算、用递等式计算、实际问题等,占45—50分,共4页。

四六年级分三大部分:1、填空:占24—26分;2、选择,占5—8分;3、解答:包括计算部分,占32—34分,题型有口算、用竖式计算、解方程、能简算的要简算、列式计算;作答部分占12—18分;实际问题部分占16—25分。五年级的检测除了填空、作答、实际问题外,还包括5到6题的判断题。无论采取那种题型来检测,都涵盖了本年级教学中的点点滴滴数学知识,考查得相当详细、具体,所以,我们老师绝对不能放弃任何一点知识点的回顾、复习,哪怕它再小。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期末检测是着重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适当考查综合能力,是对学生的水平检测。

所以在复习的过程中要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过关,知识系统的梳理,特别重视计算题的准确率,解决问题等要归类复习。

三,复习过程中的一些要求:

1.灵活调整教学进度,一般来讲,一至五年级的新课最迟要在6月11日(第16周)前结束,6月12日(第17周)后转入全面的总复习。六年级在6月10后进行套题的训练。

2.切实写好复习计划,认真规划好每一天的复习内容、训练习题,要做到复习有痕迹可查,即复习教案。复习教案是理顺给自己用的,不是为了应付检查,所以,复习教案的形式可以因班、因知识点内容不同而不同,可以是自己梳理、罗列的知识网络图,也可以是自己归纳整理的练习题库,或者是模拟试卷集等等,只要是复习时能实实在在的用了,能发挥作用都是好的复习教案。

3.期末复习阶段的课内外教学要灵活采取一些策略,上好调节性的课程,保证有充足的复习、练习时间。

4.再次研读教师教学用书、数学教材,罗列知识点,准确定位每一个复习教学目标。在期末总复习之际,教师应该再次阅读,将“厚书变薄”,即本册教材究竟有哪些知识点?是怎样构成知识系统网络的?在本册要求学生掌握到什么程度?各类知识有些什么类型的呈现方式?一一罗列在自己的总复习计划上,以便一目了然,心中有数。

北师大版数学教材是分学段编排的,很多内容在各学段都有体现,但要求不一样,稍微大意老师们就很容易拔高或降低要求,要“跳出井口来看井”。学生自己用的《同步导学》、《新课标》、《学练考》、《测练考》、《100分闯关》等资料中的内容都或多或少的与教材有些出入,老师们也容易误解:“既然资料上都要求这样,那就应该教”的知识点练习题,遇到这种情况,教师要认真分析对待,因为各种资料编印本身很粗糙,编写资料练习题的老师不一定认真领会了教材,还有教材有时在调整,编题的老师可能没有注意到,可能还有些资料是拼凑的,不一定每道题都经过深思熟虑。所以提醒老师们要依托教师教学用书要求和教材的知识承载组织复习,资料只作参考,对资料上与教材不吻合的地方或者自己对教师用书上感到疑惑的地方都要要及时的请教其他教师,绝对不能含含糊糊的进行教学复习。

四、两个务必:

1.务必保证有不少于4套的综合模拟套题的训练。

三年级口算练习题范文第3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方法,学会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2.注重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难点:掌握口算除法的方法,正确进行口算。理解口算除法的算理。

教学设想:

“口算除法”是“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这一单元的起始课。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具备表内除法和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的口算经验,这些经验是帮助学生解答除数是一位数口算除法的基础。同时它也为本单元学习估算、笔算,乃至后续学数是多位数的除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在整数除法的教学内容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口算除法在生活中具有极强的应用价值,所以在教学设计时,我将口算除法与学生生活、解决问题紧密相连,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探究算法时,我又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操作、交流等活动激活已存储的口算经验,并将它灵活运用到新的情境中。

教学过程:

一、 沟通旧知,建立联系

师:同学们,我们先进行几轮口算接力赛怎么样?看哪组做得又快又准。(课件出示口算题。)

6÷3= 8÷4= 48÷6= 21÷7= 6÷2= 35÷5=

9÷3= 2÷2= 16÷8= 24÷6= 27÷9= 45÷9=

师:同学们积极性可真高,相信这节课上你一定会有精彩的表现。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春天到了,我校的红领巾种植园又开始忙碌起来了。快来看看,今年我们都准备种哪几种蔬菜呢?(课件出示图片。)

生:西红柿、黄瓜、辣椒、菠菜。

师:学校已经将菜籽买了回来,同学们请看屏幕(课件出示),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西红柿籽60粒,黄瓜籽600粒,辣椒籽240粒,菠菜种子124粒。(板书。)

师:非常好!学校准备把这些西红柿籽平均分给我们三年级的3个班来种,把辣椒和黄瓜平均分给四年级和五年级。此时你最想知道什么?

生1:三年级每班分得西红柿籽多少粒?

生2:四年级每班分得辣椒籽多少粒?

生3:五年级每班分得黄瓜籽多少粒?(师板书问题。)

师:你能根据题意列出算式来吗?

生:60÷3= 240÷3= 600÷3= (板书。)

师:观察这3个除法算式,你发现什么了?

生:除数都是一位数。

生:被除数都是整十、整百数。

师:这种除法以前学过吗?

生:没有。

师:那好,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学习“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板书课题。)

三、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师:现在老师给你们一个选择的机会,这3个算式中,你想最先算哪一个?

生:(不假思索地)60÷3。

师:真被老师猜中了!那你打算怎样算呢?先思考一下,想好后就把你的方法说给同桌听一听,如果暂时没想出来也不要紧,拿出手中的小棒摆一摆,相信聪明的你一定会找到答案。(生动手操作,同桌交流。)

师:同学们想好了吗?谁来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1:我是这样操作的:我把60粒种子看做60根小棒,10根一捆总共是6捆。把6捆平均分成3份,每份得2捆,也就是20根。(生说师用多媒体配合演示操作过程。)

师:同学们看清楚了吗?当思考遇到障碍时,借助工具是一种很好的办法。

生2:根据我们以前所学的表内除法,6÷3=2,6个十除以3就得2个十,2个十就是20。

师:真是善于思考的孩子!他说的方法你们听明白了吗?你觉得这种方法怎样?(很简单)下面同桌合作把这种方法练习说一遍。(生合作说算法。)

师:谁愿意结合你的理解再来说一说?(指名说。)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3:把60个位上的0挡住不看,用6÷3=2,再把0添上,就是20。

师:大家认为这种方法可以吗?(可以。)这道题被除数的末位是0,如果是其他数字,先挡住不看,除完再添上行不行?(那就不行了。)

师:其实,刚才同学说的这几种方法有相同之处,你发现了吗?

生:他们都是想把60看做6个十去除以一位数。

师:非常好,把整十数看做几个十去除以一位数,这样算起来就简单多了。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4:想乘法:因为20×3=60,所以60÷3=20。

师:很好!你能够运用乘除法之间的关系来思考,方法也不错。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方法,你最喜欢用哪种?(生答略)实际运用时,我们一定要选择最实用、最快捷的一种。

师:60÷3我们会算了,那么剩下的算式中,你还想立刻去算哪一个?

生:600÷3。

师:说说为什么想算它?

生:因为它和60÷3很像,方法应该是一样的。

师:你们又被老师猜中了!那么这回你能很快地说出算法吗?

生1:把600看成6个百,用6个百除以3得2个百,就是200。

生2:想200×3=600,所以600÷3=200。

师:真不错,你们无形之中就用到了刚刚学到的口算方法,这就是知识的迁移。

师:下面每位同学都选择一种你喜欢的方法把这道题的口算过程练习说一说吧!(生自由练说。)

师:会计算60÷3和600÷3了,那么类似的除法题你还想计算哪个?说说方法?

生:我想计算80÷4, 8个十除以4得2个十,也就是20,因此80÷4=20。

生:我想计算900÷3,9个百除以3得3个百,也就是300,所以900÷3=300。

生:我想出一道题考考大家,5000÷5= ?

…………

师:同学们表现可真不错!老师这里也为你们准备了几道,我们一起来算一算,看谁反应最快。(屏幕出示口算题。)

40÷4 800÷4 6000÷2 500÷5 700÷7 200÷4

(生依次回答。)

师:说说200÷4你是怎么想的?

生:我想如果把200看成2个百除以4不够除,就想到看前两位20,我们可以把200看成20个十,除以4就得5个十,也就是50。

师:你可真了不起!把200看成20个十,用20个十去除以4,想法真是太巧妙了,把掌声送给他。

师:有了前面的学习基础,我们再来看240÷3。你们刚才为什么不选择先算它呢?

生:第一眼看这道题时感觉有点难。

师:现在再来仔细看一看(停顿片刻),它还能不能把你们难倒了?(不能!)

师:那就尝试解决一下吧!先静静地思考,然后将你的口算方法带到小组中去交流!

(生小组交流算法,师巡视。)

汇报:小组1:我们组想出了两种方法。第一种是把240看成24个十,用24个十除以3得到了8个十,就是80。第二种方法是想:24÷3=8,所以240÷3=80。我们小组经过讨论觉得这两种方法道理是一样的,就把它们理解为一种。

师:非常好,经过小组合作达成一致,而且对算法进行了整理、归纳,你们的合作非常有效。

小组2:我们组来补充一种,因为3×80=240,所以240÷3=80。

师:不错!同学们说的都非常有道理,真是合作力量大。

师:那么这道例题与前两道相比有什么不一样吗?

生:240÷3,口算时用被除数的最高位除以除数不够除,须要用被除数的前两位去除以除数。

师:是呀,“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只要我们用心思考,每道题都会想出解决的办法来。

师:像这样的除法算式,你还想到了哪个?说出来考考大家。

生:120÷6= 我想请小鑫来回答。

生:320÷8= 我想请小阳同学来回答。

…………

师:同学们的口算思路可真清晰。现在抬头看一看黑板,刚才你们提出的3个分菜籽的问题都顺利解决了吗?(解决了。)

师:那么我们分得的结果是怎样的?

生:三年级每班分得西红柿籽20粒,四年级每班分得辣椒籽80粒,五年级每班分得黄瓜籽200粒。

师:你觉得自己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表现怎样啊?

生1:我能够根据题意提出问题。

生2:我能够积极思考问题、想出口算的方法。

生3:我口算的速度快而且准确,我对自己的表现非常满意。

师:是啊,同学们不光善于思考、善于合作,还善于总结,老师真是太欣赏你们了!

四、运用方法,巩固提升

师:其实老师今天带来的信息都是总务处的王主任提供给我的。他还向我透露要在全校范围内公开招聘红领巾种植园的小园长。计算速度快、实践能力强的同学将会被优先考虑。老师打算先在班内选拔,你们想不想试一试?(想!)

如果能闯过以下几关,你的梦想就有可能实现了!加油啊!

第一关:我是口算小能手。(口算卡抢答。)

80÷2= 30÷6= 240÷8= 800÷2= 40÷2=

700÷7= 3200÷4= 400÷8= 8000÷2= 6300÷9=

师:同学们真是太厉害了,一批口算小能手已经在你们中间产生了!

第二关:塔中秘密我知道。

师:(出示3个塔)这里有3座神奇的宝塔,塔中藏着秘密,想不想最先发现?同学们把书翻到15页,先在书中写出3个塔中算式的结果,边写边思考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学生先说得数,再交流找规律。)

生1:我发现同一个塔上的除数都是同一个数。

生2:塔上被除数的“0”一个比一个多。

生3:得数的“0”也是一个比一个多。

师:其实你们已经找出塔上算式的规律了,只是说得还不够准确。我们应该说:在除数不变的情况下,被除数扩大几倍,商也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恭喜你们,这一轮又顺利过关了!

第三关:数学史实齐分享。

师:有一位符号朋友,整节课一直在伴随着我们,它是谁呀?(课件出示:除号)关于除号的知识,你都了解哪些?

生1:书中向我们介绍:除号是三百多年前一个瑞士人首先使用的,用一条横线把两个圆点分开,恰好表示了平均分的意思。

生2:我还知道公元前二千多年前,古巴比伦人就用过“倒数表”把除数表示成六十进位制的小数,通过乘以除数的倒数来做除法。

生3:关于除法的符号,阿拉伯人曾用过两个数之间加一条短线的方法表示相除。1631年,数学家奥特雷德也曾设想过用符号“∶”表示除法,但没有推广开来。

师:同学们可真有本领,收集到了这么多资料,听了几位同学的介绍,你有什么感受吗?

…………

师:是啊,小小的除号凝聚了先人的智慧和对数学的思考,相信我们站在先人的肩膀上一定会看得更高、望得更远。

第四关:实践应用我最棒。

师:生活中处处有除法,同学们请看:“学校运来160盆花,准备摆放在4个花坛里,平均每个花坛里放几盆?”你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下吗?

生(口答):160÷4=40(盆) 答:平均每个花坛放40盆。

师:三年三班举行跳绳比赛,小豪同学3分钟跳了270个,你知道他平均每分钟跳多少个吗?

生(口答):270÷3=90(个) 他平均每分钟跳90个。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问题可以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将它口述出来并列式解答!

出示:( )÷( )=( )

生1:妈妈买了两箱牛奶共花了120元,平均每箱牛奶多少元?

120÷2=60(元)

生2:操场上有140人站队,总共站成7排,每排站多少人?

140÷7=20(人)

…………

师:同学们的表现可真不错!这几关你都顺利通过了吗?下课以后赶快到老师这报名吧!

五、全课小结,畅谈收获

师:同学们,短暂的一节课就要结束了,你们过得开心吗?能说说你的收获吗?

生1:我学会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口算方法。

生2:我第一个发现了宝塔中的秘密。

生3:我知道了运用本节课的知识可以解决许多生活中的问题。

生4:我感觉到了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离数学很近很近。

师:正像同学们说的那样,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也离不开生活,就让我们一起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在数学中体验生活吧!这节课上到这里,下课!

反思:

本课在教学时,我主要体现了以下理念:

首先,贯穿始终的生活化情境拉近了数学与学生的距离。本节课我以红领巾种植园的情境引入,通过竞选红领巾种植园小园长的活动,组织学生参与多种形式的练习,最后以解决生活中的除法问题结束本课,使学生切实感觉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其次,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探究算法时,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操作、交流等活动激发学生参与的欲望和热情。我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算式先来计算,由易到难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当汇报出现多种方法时,我又让学生选择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课堂上我通过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小组讨论、同桌合作,给学生提供自主的活动空间和交流机会,使学生在自主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同时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再次,教学中注重数学学习方法的引导。我多次引导学生运用迁移的规律进行学习。其中有旧知到新知的迁移,新知之间的迁移,例题与相关练习题的迁移。学生不但掌握了学习数学的方法,还提高了类推的能力。同时在反复练习说算理、根据例题自主出题、总结算式规律、交流数学资料以及口述生活中的除法问题等相关的活动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均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最后,习题设计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学生掌握口算方法后,多种形式的练习便是提高学生口算能力的保证。本课中为了让学生对练习始终保持新鲜感,我设计了多种随机的练习形式。比如,老师出题学生抢答,学生出题全班答,学生出题指名答,还有巩固环节中的“我是口算小能手”、“塔中秘密我知道”等内容的设计都是为了让全班学生积极参与,使每个学生都有练习的机会,从而达到有效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

三年级口算练习题范文第4篇

一、借助情境,感知“剩余”

教材“主题图”呈现了校园里学生课外活动的情景,提供了许多可以用除法计算的素材,如插彩旗时按4面一组的方式插;跳绳时,分成4人一组;打篮球的学生按5人一组进行分组;板报下面的花摆成3盆一组的形式。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使学生初步感知这些具体情境中的平均分,有的正好分完没有“剩余”,有的分后还有“剩余”。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余数”现象,感受到有余数的除法就在我们的身边,体会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加强动手操作,建立“余数”概念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知识源于活动。”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应从学生已学过的“整除”出发,再过渡到有余数的除法,通过观察、比较和实际操作等活动帮助学生建立“余数”的概念。

1 教学除法竖式计算。教材例1是一幅学生布置会场摆花盆的情景图。教学时,可先让学生说一说图意:在校园的一角摆放着一些盆花,一个小朋友说先搬15盆花,另一个小朋友问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然后出示:“有15盆花,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引导学生列式计算,理解除法的意义。先用15个圆片代替15盆花摆一摆,每5个圆片为一组,看看可以摆几组,再结合除法竖式计算过程,介绍除法竖式各部分的名称。最后,结合具体情景让学生说一说竖式中每一步所表示的实际意义。

2 认识“余数”的意义。教材例2继续安排了一幅学生布置会场摆花盆的情景图。教学时,可先让学生说一说图意,然后出示题目“一共有23盆花,每组摆5盆,最多可以摆几组?还多几盆?”引导学生尝试解答。先让学生用23个圆片代替23盆花摆:每5个圆片为一组,可以摆几组,还多几盆。边摆边观察,边摆边猜测,强化表象,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通过操作,使学生看到:可以分为4组还剩下3盆,不能正好分完。教师告诉学生剩下的3,叫做余数。然后结合分的过程,引导学生写出有余数除法的竖式并尝试计算;帮助学生弄清从被除数中减去分掉的数,剩下的就是余数。介绍在横式中有余数除法得数的写法:要先写商4,再在商的后面写6个小圆点,6个小圆点后写上余数3,同时指导学生正确读出算式的商和余数,并引导学生区别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商4表示4组,单位名称是“组”;余数3表示3盆,单位名称是“盆”。(竖式如下)

最后还要引导学生比较例1、例2两个横式和竖式的写法,说说它们有什么不同,使学生弄清:从横式上比较,例1的得数只要写出商,而例2的得数既要写出商,又要写出余数;从竖式上比较,例1的余数为0(没有余数),而例2出现余数,余数为3。通过比较,加深学生对“余数”和有余数除法的理解。

三、比较异同,理解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有比较才有鉴别。”教材例3进一步安排了解决布置会场摆花盆的实际问题,旨在通过列式计算,引导比较异同,让学生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课件出示:“布置联欢会会场摆花盆,一共有16盆花,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还多几盆?如果是17盆,18盆,19盆,20盆……25盆呢?”这些问题先让学生独立思考,自己列式算一算,然后通过交流、汇报,展示所有算式:

16÷5=3(组)……1(盆)

17÷5=3(组)……2(盆)

18÷5=3(组)……3(盆)

19÷5=3(组)……4(盆)

20÷5=4(组)

……

25÷5=5(组)

接着,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和分析这些算式,说一说发现了什么,让学生自己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在学生充分发表自己意见的基础上,引导归纳出余数与除数的关系:余数要比除数小。并完成课本上的填空:余数<除数。

在此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一个数除以5,余数可能是几?如果除数是6、7、8,它们的余数又可能是多少呢?引导学生迁移类推,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促进学生深入思考,深刻认识余数与除数的关系,实现数学知识的有效建构。

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重要理念。教材例4借助本单元“主题图”中的“跳绳活动”,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到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时,要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先观察、描述图中所提供的数学信息,明确所求的问题,然后出示:“有32个同学跳绳,每6人一组,可以分成几组,还多几人?”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怎样解决所求的问题,使学生明白要用除法解决这个问题。在学生说出算式后,教师板书“32÷6”,然后让学生独立算出结果,并说说是怎样算的。学生无论是用竖式计算,还是用口算,教师都应给予肯定,并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计算,进而让学生分别说出自己用口算或笔算计算的过程(将两种算法板书)。结合具体的题目,直接口算:32÷6=5(组)……2(人)

也可以用竖式计算:

使学生体会到在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时,可以根据计算的难易程度和自己的计算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计算方法。

五、组织巩固练习,发展应用能力

1 充分利用教材练习题,形式多样地组织训练。在练习题的编排上,本单元教材练习十二、十三提供了一些图文并茂、生动有趣、联系生活的材料,这些内容反映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组织练习时,教师要有目的地启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的学习经验,分析和抽象事物的本质属性,运用不同的策略和方式进行探索和解答,使学生充分地感受到数学的价值,体验到解决问题的乐趣。如练习十三第5题,给出“森林餐厅”情景图让学生观察、思考:35只小动物都有座位吗?这道题的难点在于每张桌子可坐4只小动物不是用文字表述出来的,而是需要学生从图中观察得出,因此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发现这一隐含的条件。在学生明确了题意,再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教师巡视,请不同解法的学生上台板演,可能出现下面几种解法:

(1)35÷4=8(张)……3(只),8+1=9(张)

(2)4×9=36(只),36>35

所以都有座位。不管用哪一种方法解答都应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解题思路。

2 设计拓展练习题。除了用好教材上的练习题外,根据班级的实际,教师还可设计一些开放性的练习题,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可设计这样一道题:现有20元钱,可以买下面的哪些学习用品?

由于要买的学习用品没有指定,这个问题具有开放性。在引导解答时,可放手让学生根据表中的信息,选择购买的学习用品,算出所购买学习用品的价钱。在表中所列学习用品中,学生可以只购买其中的一种,也可以购买其中的两种或三种。而所花的钱可以正好用完,也可以还有剩余。

作者单位

三年级口算练习题范文第5篇

【关键词】零作业;小学低段数学;复习巩固

今年我又接手新一轮的一年级的教学,和以往不同的是这一届孩子没有书面的家庭作业(我们称为“零作业”)。为了减轻学生负担,按照学校要求不给三年级以下的学生布置书面家庭作业,但是我们知道学习是需要及时复习和巩固的,适当的作业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强化和吸收新知识,在一定程度上也让学生明白学习的过程并不只局限在课堂,而是发生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的,在家预习、复习、自我检测都是学习的一方面,可以说适当的作业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一定的责任感。因此,如何既要符合政策要求,又能维护低年级孩子的天性,给孩子游戏玩耍的时间,还能有效地进行复习巩固辅助教学,就成为我们低段老师不得不思考的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认真分析,我觉得我们可以结合一年级孩子的特点,设计一份独特的周末导学案,调动学生和家长的积极性,变作业为活动,变作业为游戏,激发学生的内在驱动力,尽可能让孩子主动地快乐地在生活中练习以达到复习巩固的目的。

一、设计指导性操作性强的导学案

我们是寄宿制学校,家庭作业以周为单位,以往的周末导学案(即家庭作业)主要是一套练习题,它覆盖了本周所教学的主要知识点,重难点都有体现,学生只要认真完成练习题就可以起到复习巩固的作用了。然而,现在没有留书面作业,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还不能很好地梳理一周所学的内容进而主动复习,很多家长反映在辅导孩子功课时无从下手,不知道要做些什么,因此,设计一份目标明确、任务具体、指导性操作性、强的周末导学案就成了学生做好数学复习巩固的前提条件。导学案上,我们以提纲的形式列出本周学生所学内容,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易错点、活动的具体操作方式、预习内容以及需要准备的资料,同时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到孩子的学习中。有学者就说过作业不仅是学校与家长之间的良好的沟通桥梁,也是进一步改善家长与学生关系的良好方式。所以我们可以利用家长会、班级qq群给家长分析教材,上传一些学习资料,使家长对本期的数学教学有个整体的把握,对每周的教学内容和复习任务清楚明白,这样给孩子辅导起来就有较强的针对性。

二、变作业为活动,变作业为游戏

不布置书面作业,并不代表学生回家就只剩下玩,我们可以巧妙地变书面作业为活动,边作业为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达到复习巩固的目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学习的根本途径应该是活动,活动是联系主客体的桥梁,是认识发展的直接源泉。而游戏是儿童喜爱的一种活动方式,是承载教学内容的一种很好的载体,儿童的内心活动可以通过游戏变为外部的自我表现,从而获得愉快和满足。如果将要书写的作业变为游戏,学生一定会很乐意去完成。如:一年级的计算练习,我们就可以扔掉口算本,从大量的操作活动中提升计算的正确率和计算速度。认识了10以内的数,我们可以布置“找朋友”的活动,让学生在家利用0-10的数字卡片找出能凑十的一对一对的数;学习了进位加法,我们可以布置扑克牌连加练习,让学生和爸爸妈妈随机抽牌进行计算比赛;认识图形后,我们可以设计“积木分类”的活动,并请孩子给爸爸妈妈或小伙伴说说它们都有哪些特点,既巩固了图形的知识又锻炼了口语的表达能力;我们还可以通过“小当家”活动加强人民币的认识和换算,也可以通过“小小设计师”活动让孩子进一步复习找规律的相关知识。当然还可以设计调查的作业、采集的作业等等。像这样的活动游戏,只要稍动脑筋便可以设计出来,因为数学本身就来源于生活,尤其是小学低段数学更是与生活很近很近,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让学生回归生活的“大课堂”,在生活中找数学,在游戏中复习巩固数学知识,是一件很有乐趣的事。

三、特别的作业为特别的你

在指导学生进行复习巩固时,我们除了考虑作业形式和学生乐趣外,还要关注学生的差异。新课标指出,人人学数学,学有用的数学,每个学生都应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我们也希望不同的学生在完成各自的作业时都有成功的体验,实现自己的价值,培养学好数学的信心。因此,作业可分为必做和选做,既给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及时补缺的机会,也给学有余力的孩子提供提升的空间。现在电脑网络发达,许多教学网站也做得很好,简单的游戏和网上搜索学习对于低段孩子来说不是什么太大的问题。我们可以给不同程度的孩子提供一些作业游戏软件,趣味数学、数学文化动画解说等,这些东西极富有趣味性,又能及时反馈作业结果,家长还可根据孩子完成情况给孩子进行辅导,比单调的纸笔练习有效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