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雨中的回忆

雨中的回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雨中的回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雨中的回忆范文第1篇

中的回忆

每当下雨时,那“嘀嘀嗒嗒”的雨声就会勾起我那段美好的回忆。

记得我读二年级的时候,那时的我性格胆小内向,但是我却结交了一个知心朋友-徐怡欣。她长得不算漂亮,一头短发,一张圆脸,柳叶般眉毛下长着一双水汪汪的眼睛,挺挺的鼻子下长着樱桃似的嘴巴。她的成绩也不算很好,虽然我们都还小,但是我们知道什么叫做友谊。你可以看见在校园里下课时,我们俩形影不离。她的手很巧,教我用纸折包包、戒指。有一次,我邀请她到我家来玩,那一天,我们玩得很快乐,楼梯口、平顶上、房间、院子里到处都有我们的身影。我们曾一起疯玩过、我们曾一起放学回家、我们曾一起扫地,那时的我觉得有徐怡欣的时候就是最美好的时光。

期末考试后,领成绩报告单的那天下了雨,爸爸骑着自行车,穿着雨衣来接我,我们不能一起走了,可她没带伞,于是我把伞借给她,她无所谓地说:“不用了,我有帽子。”我像个大人似的说:“不行,帽子也是你衣服上的,你会淋湿,会感冒的,拿着。”我和她拗了一会儿,她只好无奈地说:“好吧!”想不到那竟是我们最后一次亲密的交谈了。下学期开学了,我在班里没有看见她,在随后的开学典礼上,我看见了她,她也看见了我,她把伞还给我后,就跑向了别的班级,我才知道她转班了。傻傻的我还抱有幻想,要是她忘记了还伞是不是以后还会来还,我就可以跟她玩了或者她还会回来找我。渐渐地我上了六年级,一二年级的同学我只记得她-徐怡欣,也许是繁忙的学习生活,我们从那以后都未曾见过面,也许是她已经淡忘了我这个好朋友,但是我还记得这份纯洁的友谊。

每当下雨时,我总会打开窗子,用手触摸着雨点,不知为什么,有一股暖流流进我心中。

雨中的回忆范文第2篇

2014年2月7日,正月初八,这是钟亦与妻子朱陈结婚一周年的日子。这天晚上,钟亦潜入妻子家里,杀死妻子、岳父、岳母以及妻弟四人,随后投江自溺身亡。

钟亦是怎么样的一个人?《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三次深入湘阴调查,试图勾勒出他一步步走向毁灭他人、毁灭自己的人生轨迹。

十年打工路:

“他基本只养活了自己”

正月十六,这天是钟亦的“头七”——如果他还有“头七”的话。

在中国南方农村传统风俗里,“头七”要为死者烧纸钱、预备饭菜,以便让魂魄升天。

但钟亦的父母采取决绝的方式。

他们烧掉了钟亦的手机、睡过的床、所有的衣服,以及他去年9月在长沙做的“具有生育功能”的医院体检证明等。他们希望再也找不到任何关于钟亦的痕迹,甚至不情愿回忆儿子的从前。

钟亦的家,位于湘阴县三塘镇吴公村。

吴公村紧靠湘江,没有工业,水稻和渔业为当地传统产业,人均可支配收入不足万元。

湘阴是个劳务输出大县,在近40万青壮年劳动力中,全县在外务工人员约20万人。“同村里大多数年轻人一样,钟亦没念多少书就出去打工了。”吴公村主任黄检平(化名)说。

钟亦,1988年出生,14岁上初中,不到一个学期即辍学。钟亦的父亲钟棋(化名)说,他成绩不好,不如学艺。

父亲托熟人把钟亦送到湘阴县城学习汽车修理,“当了一年半学徒,又做了一年半师傅,前后三年,没有挣到钱。”

17岁的钟亦决定去广东闯一闯。此前,他的大部分伙伴去了深圳,看起来“混”得不错。

“做了四五年,活都不长久,工资也不高,没剩什么钱。”钟父说,儿子每年仅在春节回家一次,没有露出发财的样子——连荷包都没有鼓起来过。他对儿子工作的工厂不清楚,甚至弄不清究竟工作地点是在深圳还是在广州,或者别的什么地方。

2011年,钟亦回来了,跟随父亲学泥瓦匠。再后来,跟随一位亲戚在岳阳、长沙等地做净化工程。

钟亦的最后一份工作,是2013年10月,在哥嫂开的一家小饭馆里“跑龙套”。哥哥把弟弟的工资交给母亲存起,给他留点零花钱。

钟亦自己也主动把打工所积累的一点钱交给母亲。“十多年里有过几回。”钟父说,他基本只养活了自己,“‘讨老婆’的钱都是家里给的。”

邻居结亲家:

“他脾气好,像个女生”

从钟亦家走百余米,就到了他岳父朱元文的家。

朱家人丁五口。在三个孩子当中,女儿朱陈排行老二。

1990年出生的朱陈,小学毕业后扔下了书包,几年后随在广东打工的姐姐外出务工。

朱陈的姐姐朱彦(化名)也是中学没毕业就去的广东。她说,“现在一个月加班多的话,能领到3000多块钱,悠着点用,一年能余下万把块钱。”

即使现在,在朱陈的姑父赵伯雄(化名)看来,上高中、读大学要花很多钱,就算考上大学,没有关系也找不到好工作,“不如打工攒钱更划算。”

在“朝圣”般的春节里,同吴公村大多数年轻人一样,朱陈每年会回到家乡和父母团聚。

吴公村的年轻人难得聚拢。趁着回乡的机会,他们一起吃饭、打牌,聊外面的世界,遇上某人生日的时候,他们会赠对方一些小礼品,人群里面包括钟亦。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但此番描述不能搁在钟亦与朱陈身上。“即使他们小的时候,一起耍的机会也不多。”钟父说。

各为生计奔走,钟亦与朱陈的人生本无更多交集。

2011年春节,邻居来说媒了。据说,是朱陈的父母看上了钟亦,撮合朱陈和钟亦的婚事。

“做事勤快,不咋说话。”与钟亦一起长大、关系较近的邻居李小芳(化名)这样评价他,“我们开他的玩笑,他不发火,还笑,脾气极端地好。”

对于钟亦的性格,朱彦援引妹妹的话说,有一次,钟母批评他的不对,他就躲到自己房间的床上睡觉,“像个女生”。

除了极少打会儿扑克、平时抽点烟外,钟亦没有不良嗜好。他参与的牌大多2元一局,抽的烟2元一包。钟父说,嗜好是要钱的东西,他没有钱。

订婚的时候,钟亦送给朱陈的礼物是一个平板电脑。“1020块钱,我儿媳妇很喜欢,常常拿着玩。有时候,他们一起玩。”钟亦的父亲说,“儿媳妇(长相)比儿子强,我们自然满意。”

被公开的“隐秘”

2013年正月初八,24岁的钟亦和22岁的朱陈结婚了。

钟亦的父母避谈儿子成家的花费。

“农村结个婚很不易。”村主任黄检平介绍,当地结婚的彩礼一般不会少于5万元,经济条件好点的会多送些,加上婚宴和置办结婚用品,“没有10多万下不来。”

但是,婚后钟亦与朱陈的生活,没有呈现鸾凤和鸣般的图景。

朱陈对娘家人的说法是,他“那方面”有问题。朱陈的姑父提到,侄女一次和公婆拌嘴时,甚至说得更直接,“连绷都绷不起,几秒钟就不行了——日子怎么过?”

钟亦的事,逐渐传遍全村。这个时期的钟亦,绷着脸,话更少,脾气开始变得暴躁不安。钟亦的母亲李秀芳(化名)说:“(他)一开口就很‘冲’。”

9月底,钟亦的父母带他们到长沙的医院做体检。钟亦的父亲说:“检查结果说明他有些小问题,但是具有生育功能。”

尽管磕磕碰碰,但钟亦努力想挽回婚姻。老丈人家修房子,钟亦发挥泥水匠的特长,整天围着工程转。“一般砌房子是230元每平方米,我们只收了200元(每平方米)。”钟亦的父亲说。

过完国庆,朱陈去了广东,钟亦随后到哥嫂开的一个小饭店里当“帮手”。钟父说,分开的那几个月,他们夫妻电话都没有通过。“那个时候我也在外地打工,同样没有(接到)一个电话。”

2013年下半年,钟亦的一个好友李嘉(化名)去看他。李嘉说,他的烟瘾变大了,“原来两天一包的,现在一天要抽好几包。”

钟亦对李嘉说,他的手机号码只有三个人知道。

钟亦的最后一个春节

2014年的春节,湖南天气反常,几天前还是艳阳高照,几天后便大雪纷飞。

钟亦和朱陈分别在年前回家了。

朱彦记得,农历十二月二十八左右,钟亦随他们一起逛街,小舅子看上一双鞋,钟亦爽快地帮他付了钱。大年三十和初一,两家人一起团圆,彼此送祝福,“钟亦的脸上露出不常见的笑”。

初二,湖南最高气温28℃。钟亦邀朱陈的姐夫到湘江游泳。朱陈的姐夫是陕西人,去年整个春节,两人一起走亲访友。在朱陈与钟亦的问题上,姐夫持“劝和”态度。

初四,钟母生日。朱陈去湘阴县城购买了一对金耳环送给婆婆,花了1200元。

朱陈和钟亦的婚姻,一切似乎均在朝好处努力。

初六,朱陈的姐姐与姐夫回深圳。朱陈本来也买好了同去的票,但婆婆家不同意,只好把票退了。

这天晚上,朱陈住到钟亦的房间。

初七凌晨4点左右,朱陈突然鼻青脸肿地冲下楼,哭喊着要回娘家。朱彦回忆,听父亲在电话里说,当晚,钟亦要求“圆房”,妹妹不从,他就动手打人,“还用脚踩妹妹的头”。

在钟亦父母的竭力劝阻下,朱陈被拉到钟亦嫂子的房间睡了一晚。钟父说,这个时候让她回去,她的父母一定非常担心,婚姻也许就此破裂。

初七早上8点17分,钟父准确地记住了这个时点,他送朱陈回家。但朱父很快过来,双方大吵一架,离婚再次被提出。钟父对亲家说,孩子都这么大了,要怎么办就怎么办吧。

随后,朱父带着女儿去看村医,因为伤势较重,村医又带着他们去了另一家较大的医院。

当天,朱父还去找了村主任,希望村委会出面调解,并特意叮嘱村主任,“别说重话,两家关系向来不错”。村主任这天重感冒了,正在输液,他就打电话派邻近的党员去做思想工作。

钟亦听不进,传话给村主任,“要砍死朱陈”。

大家没有把这当回事。生活中扬言要砍要杀的不少,终究会有几人以身试法?

2月7日,正月初八,钟亦和朱陈结婚一周年的日子。

这天,外面飘着雪,钟亦呆在家里,烤着火,并无异常。晚上,他与兄嫂一起看电视,恰好某电视台播出云南腾冲杀人事件,大量细节被还原。

没有人注意钟亦的表情。

他一直就不引人注意。同家里人一起看电视的时候,他从来不拿遥控器。“他不和别人抢什么,在家里也一样。”钟父说。

晚上10点钟不到,家人相继就寝。钟父脑海里最后一幕是,儿子靠在沙发上,面无表情地盯着电视机看。

血案

初九上午,钟母发现儿子房门没关,人却不在,床铺收拾得整整齐齐,电话拨不通。

钟父去敲亲家的门,无人应答。他没有深究原因,毕竟两家刚刚吵过架。

下午,钟父继续拨打钟亦电话,仍无法接通。又到房间去寻,结果找到钟亦留下的一张纸条。

“他说他要去做该做的事,要哥哥照顾好家庭,来世再报父母。”一看完纸条,钟父立即去找朱陈的叔叔和姑父,一同赶往朱家,从二楼后窗翻了进去。

在床上,他们分别发现了朱陈、朱陈的父亲、母亲与弟弟的尸体,而朱彦两岁的女儿趴在被子上,浑身冻得发紫,哑着嗓子哭。

在这里,钟亦留下了另外三张纸条,陈述了他经济拮据、事业无成、婚姻投入、情感挫折等原因以及对朱家的种种怨恨。

雨中的回忆范文第3篇

[关键词]语用学;会话含义;广告语

一、引 言

对会话含义进行的系统研究最初始于美籍哲学家Grice,他于1976年在哈佛大学提出的会话含义学说,在语言学界引起了巨大反响。1983年英国语言学家Levenson和Leech分别在《语用学》和《语用学原则》中,把Grice的会话含义学说誉为语用学中的一个核心理论,从而奠定了Grice作为语用学开山鼻祖之一的地位。在当今的商品经济时代,广告作为一种商业手段,其作用日显重要。广告作为一种商业语言,利用其独特的语言风格来吸引消费者来购买商品。本文将结合语用学的会话含义理论对中国广告进行分析和探讨。

二、会话含义

在人际交往中,人们通过语言进行交流时,说话人所要表达的意思并不仅限于话语的字面意义,常常话中有话,在字里行间含蓄地传达出另一种意义。因此听话人要完全明白说话人的意思,就必须理解说话人的话语字面意义,并在此基础上结合语境和双方共有的背景知识,做出合理的推断,从而得出说话人的含蓄意义。这种含蓄语义被美国著名语言哲学家Grice称之为会话含义(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或“语言符号与解释者之间的(差异)关系”(胡壮麟,1980),“言外之意”(沈家煊,1997),“含意”,即“凡是由语句暗示出来的言词以外的意思”(徐盛恒,1996)。

Grice在对话语交际现象的观察中发现,通常情况下,参与谈话的人之间存在着一种默契,他们在某种程度上都意识到某个共同的谈话目的或方向,并在谈话时尽力使谈话围绕其目的或方向进行的。“会话通常不是由一串毫不相干的话语组成,……他们从本质上是合作的产物。”(Grice,1975:43)据此,他提出了交际双方都必须遵守的“合作原则”,即尽量使你的话在发出时能符合当时你所参与的交流的共同目的或方面。合作原则包括四个范畴,即量的准则,质的准则,关系准则和方式准则。

Grice会话准则描述的是一种会话的理想状态。显而易见,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人们并不会想遵守法律或交通规则那样机械地遵守会话准则,人们总会有意或无意地违反以上原则。不管是遵循或违背整个合作原则,还是遵循其中一部分准则、违背一部分准则,会话中都会产生一定的隐含意义。一方面,听话者感到说话者没有遵守某一准则,另一方面,听话者没有理由认为说话者故意违反该准则,最起码听话者认为说话人是在遵守总的合作原则。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听话者就只好(也必须)根据各项条件去揣摩(分析、推测、最后得出)说话者要传达的含义,即特殊会话含义。(陈融,1985)

会话含义来源于对准则的遵守和破坏两个方面。Levenson称来源于前者的会话含义为标准含义。人们普遍认为标准含义远没有对准则违反的含义意义重大。因此,下面本文着重用对合作原则的违反来解析广告语中的会话含义。

三、准则的违反与广告

Grice认为,为了保证言语活动的顺利进行,言语双方必须共同遵守一些基本原则,特别是合作原则,包括四个准则及其次准则。因此,按照此原则,广告商需要在广告语言中遵循Grice提出的合作原则,求真求准求质求量,但是,在实际情况下,广告商为了使广告产生其应有的价值,如注意价值,可读价值和记忆价值(刘书亮,2005),及吸引顾客的眼球,让读者过目不忘并产生对商品的购买欲望,广告商总是想方设法的运用各种技巧来故意违反合作原则,并让读者能够推导出其中的会话含义,从而达到广告的目的。下面对Grice的四个合作原则违反的情况进行举例分析。

1.对量的准则的违反所产生的会话含义

按照此准则,广告商应该传递应有的信息量,不多也不少。但有些广告则会有意或无意地传递多余信息或不足信息(刘书亮,2005)。多余信息可以提高产品的可读价值,使读者更好地了解产品的特点;不足信息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力,对产品产生积极的评价,以及增加记忆价值和注意价值。例如:

(1)专业、价值(平安保险)

(zhengjicn,2005,9)

这则广告违反了量的准则。按照量的准则的第一条次准则,所说之话应包含交谈目的所需的信息,广告词应包含足够的关于平安保险的信息量。而此则广告仅仅四个字――专业、价值,并没有说怎样专业,专业到什么程度以及有什么样的价值,对受险者有什么好处,没有提供关于平安保险的足够的信息量,因此违反了量准则。但广告商通过故意违反量原则来给人们充分的想象空间,可以任意发挥想象,将其理解为任何程度的专业和各种各样的价值。这样就增加了产品的记忆和注意价值。

(2)春、捷、摩天引

家庭的梦想,在淡水,摩天引

我们的长假在摩天引

我和我的幸福在淡水摩天引

淡水最魅力,摩天引,十全十美

梦想最大、景观最好

海誓山盟、一户摩天引

海誓山盟化为实际理想、一户摩天引

让您拥抱山水,真情永远。(摩天引住宅)(Zhengiicn,2005,8)

这则广告也违反了量的准则。按照量的准则的第二条次准则,所说之话不应包含超出需要的信息,这则广告词应当给出足够的关于摩天引住房的信息就可以了。通过上述例子可以看出摩天引的最主要的特色就是景观好,周围有淡水,可这则广告却用了九句话来描述这一特色,提供了多余的信息量,违反了量准则。但是通过对量准则的违反,广告使人们更好地理解商品,并且使人们通过推到得出其会话含义,摩天因住宅优点甚多,从而激发消费者购买的欲望。

2.对质的准则的违反所产生的会话含义

按照质的准则,广告商应该在广告创作中不说虚假的没有根据的话,要和商品世纪情况相符,但是,为了能使产品获得很好的销量,广告商利用各种手段对产品进行失真的宣传,违反质的准则以获得出其不意的效果。

(3)今年二十,明年十八。(白丽美容香皂)

(袁柳、李京华,《日新月异的广告词带来了什么》)

这句话不真实,违反了质准则。“今年”和“明年”二词存在着先后顺序,众所周知,“明年”发生在“今年”之后,而人的年龄是正向增长的。如果今年二十,明年就应该是二十一,而广告中却说今年二十,明年十八,这是不符合逻辑的,人的年龄不可能负增长。因此广告中人年龄的负增长不符合实际,是不真实的。但是广告商明知年龄负增长是不可能的,却还要逆事实而为之,是因为白丽美容香皂是美容产品,广告商抓住消费者的爱美、想变年轻的心理,广告词通过违反

质准则,体现出越用越年轻的会话含义。读者可以发挥想象推导出该会话含义,从而去购买该商品。

(4)好吃看得见(康师傅方便面)(Zhengiicn,2005,7)

很显然,这则广告又违反了质原则。“好吃”是一种味觉,而“看得见”是一种视觉,味觉和视觉分属于两种不同的感官,他们是不能等同的,如果味觉等于视觉,好吃等于看见,那么人们用眼睛就可以区分哪个好吃,哪个不好吃,而不用品尝了。广告商将味觉与视觉并用,说味觉是可以由视觉体现出来的,即味觉=视觉,好吃=看得见,这是不符合逻辑的,是不真实的,因此违反了质准则。但是广告商却巧妙地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使广告词蕴含了“此产品表里如一”的会话含义。

3.对关系准则的违反所产生的会话含义

按照这一准则,广告商应该创作和产品有关联的广告词,但是广告商为了增强广告的记忆价值使广告深入人心,往往故意违背此准则,加深其理解难度,使读者能够通过字面意思理解其深层含义,从而铭记在心。

(5)1987年:当太阳升起的时候,我们的爱天长地久。(太阳神)

该产品为太阳神口服液,是一种保健品,而广告词是关于爱情的,爱情与保健品是没有直接联系的,因此它违反了关系准则,广告词与产品没有联系。但是从表面上看爱情与保健品没有直接联系,这只是它的一般会话含义,广告词中的“太阳”影射了太阳神中的“太阳”二字,并且将人类社会最美好的感情――爱情,和太阳神口服液联系在一起,使人们产生一种亲切温暖的感觉,并且会推导出“喝了太阳神口服液,我们的爱就能天长地久”的特殊会话含义,该广告对关系准则的违反增强了人们对广告的记忆,从而达到广告的目的。

4.对方式准则的违反所产生的会话含义

按照这一准则,广告商应该使广告词清楚明了,要避免晦涩难懂,避免歧义,要求简练、避免唆,要保证井井有条。而在现实生活中,广告商经常违反这一原则,巧妙地利用歧义的多义性和意义不确定性特点来提高产品的魅力,激发消费者丰富的联想和购买欲望。使广告既具有信息价值,又具有注意价值和推销价值。

(6)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

(联想电脑)(Zhengjicn,2005,7)

按照方式准则,广告词应避免歧义,而该广告词中的“联想”一词有歧义:①“联想”指的是人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②“联想”指的是联想电脑。这里人们既可以把联想理解为第一个意思――人们不能不联想,也可以理解为第二种意思――人们不能没有联想电脑,这样就违反了方式原则中的第二条次准则――避免歧义。广告商利用联想的两种意思来说明联想电脑的重要性,使消费者产生购买的欲望。

四、结 语

广告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广告是一种语言艺术,既有其语言的内在规律,也与语用规律密切相关。本文从语用学的角度,利用Grice的合作原则,结合具体的广告用语来分析广告用语中的合作原则的违反情况以及违反合作原则给广告赋予的特殊会话含义。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言语交际行为,广告的内容包括:广告商、广告词和广告受众(消费者)。广告商为了达到销售的目的往往要违反合作原则,使消费者对广告做出预期的反应。消费者通过结合合作原则等对其进行解读。Grice的合作原则为我们研究广告及其他特殊的言语交际行为提供了新视角。

参考文献:

[1]陈融,格莱斯的会话含义学说[J],外国语,1985(3)

[2]胡壮麟,语用学[J],外国语言学,1980(3)

[3]沈家煊,语用,认知,言外义[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7(4)

[4]徐盛恒,含意本体论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6(3)

[5]刘书亮,广告英语的语用分析[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

雨中的回忆范文第4篇

中图分类号:F126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社会认同,涉及到成员的信仰、价值和行动取向,表面上看,社会认同是一种观念,但本质上看社会认同则是一种利益共享。社会认同的分化状况和演化趋势,关系到社会生活协调、社会秩序稳定以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外经验表明,社会福利制度是现代社会社会认同的基础。当前中国经济转型,面临社会认同的挑战,需要重塑碎片化的社会福利制度。

关键词:社会认同 社会福利 公民权利 公平与效率

随着社会建设的推进,社会认同的问题越来越突出,社会认同的挑战也越来越明确地摆到了人们的面前。社会认同的分化状况和演化趋势,关系到社会生活协调、社会秩序稳定以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因此,研究和揭示社会快速转型期中的社会认同问题,做出深入的理论概括和明确的对策研究,对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和理论意义。当前的社会认同研究,要么停留在具体的微观层面,要么醉心于宏大叙事,而很少关注在具体社会中社会认同是如何建构、如何变迁的,支撑着社会认同建构和变迁的力量是什么?李友梅教授指出社会认同在中观层面上的基础性支撑有三个方面的内容:社会福利(制度)系统、社会意义系统和社会组织方式。本文主要讨论社会福利系统与社会认同。

概念界定

(一)认同

认同的定义有不同的角度,从心理学的角度,认同是一种情感、态度乃至认识的移入过程;从社会学的角度,认同是一种同化与内化的社会心理过程,它是将他人或群体的价值、标准、期望与社会角色,内化于个人的行为和自我概念之中。从两个学科的定义来看,心理学偏重于认同的过程与机制,偏重于认同的心理活动层面的研究,即回答“如何进行认同”。社会学更偏重于社会现象的一致特性(比如身份、地位、利益和归属),人们对此的共识及其对社会关系的影响,偏重于认同的对象与内容,即回答“对什么进行认同”。

认同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自我认同,是个人认同,是指自己对自我现况、生理特征、社会期待、以往经验、现实情境、未来希望、工作状态等各层面的觉知,统合而成为一个完整、和谐的结构,亦即追求自我统一性及连续性的感觉。二是社会认同,是个体认识到他属于特定的社会群体,同时也认识到作为群体成员带给他的情感和价值意义。随着个体发展与生活环境的不同,每个人一生可能发展出各种不同的认同型式:在个人方面,如职业认同、性别角色认同;在群体部分,如阶层认同、文化认同、国家认同等。

(二)社会认同

社会认同的英文是social identity。Identity的原意是指身份,社会认同把identity定义为可以将个人与他人分辨开来的个人和社会特征。社会认同理论的创建者Tajfe(1978)将社会认同定义为“个体认识到自己所在群体成员所具备的资格,以及这种资格在价值上和情感上的重要性”。

社会认同是衡量个体融入主体社会程度的一个重要维度,它既包括客观的一些相似或相同的特性,例如,相同的身份、相同的表现等,又包括心理认识上的一致性及由此形成的关系。因此,社会认同本身有着丰富的内涵,它既包含着个体属性内容,又具有关系属性特征。所以,作为一种研究视角,社会认同能很好地沟通微观与宏观,个体、群体与社会的关系。

一般地说,社会认同是社会成员对与自身利益、地位、权力和声望等相关的社会事实、社会政策与社会制度的归属性、赞同性或评价性认识。社会认同是群体关系研究中最有影响的理论,它解释了个体所获得的对所在群体成员身份的认识,影响个体的社会知觉、社会态度以及社会行为。

(三)社会福利

在英语里,福利是welfare,它是有由well和fare两个词合成的,意思是“好的生活”。但是,什么是“好的生活””却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它既可以指物质生活的安全、富裕和快乐,也可以是精神上、道德上的一种状态。而作为社会福利就更超出了个人的范畴,要求人们在社会的层面上来考虑和解决如何使人能够过一种好的生活。它涉及社会根据什么来帮助人们生活的幸福,需要通过什么样的制度和政策安排来保证他们生活的幸福。

社会福利是一个多元、模糊而又复杂的概念,对其进行定义既可以从广义、也可以从狭义的角度出发。广义的社会福利是指提高广大社会成员生活水平的各种政策和社会服务。狭义的社会福利是指对生活能力较弱的儿童、老人、妇女、残疾人、精神病人等特殊人士的社会照顾和社会服务。本文所探讨的是广义上的社会福利。

社会福利是一种服务政策和服务措施,其目的在于提高广大社会成员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使之得到更多的享受。同时,社会福利也是一种职责,是在社会保障的基础上保护和延续有机体生命力的一种社会功能。社会福利还与社会政治相关联,既被看作是一种国家治理的状态,又被看作是调整社会关系的手段。

社会福利是公民的基本权利

马歇尔在追溯英国公民身份的发展史时,认为英国公民身份先后经历了十八世纪的公民权、十九世纪的政治权、二十世纪福利国家兴起后的社会权的发展,公民权、政治权和社会权三要素构成了公民身份。公民权更多涉及的是一些诸如言论自由和接受公正审判的权利等人身保护的问题,而政治权强调的是公民的政治参与权和选举权,社会权则主要关注公民过“文明”生活的福利权利。有了基本的人身自由、言论自由与信仰自由,才有可能有公民直接有效参与政治实践的权利,公民也才可以真正享有选择自己代表的权利;同时,又因为有了社会福利权的保障,公民才能获得最低意义上的过正常生活的物质保障,也才有可能反过来支持公民权与政治权的巩固。国家对其成员的责任,除了一方面保障公民的基本自由之外,还包括国家对其成员提供的生活福利保障,以使他们过一种“文明”生活。麦克佩森甚至这样来直接定义马歇尔的公民身份的三要素:“公民权是公民反对国家的权利,而社会权是公民要求受国家保障的好处的权利”。

社会福利塑造着它所赖以生存的社会结构,促进整个社会形成自己的价值理想。人们制定各种社会福利政策,实施福利项目,主要是解决社会成员的生存能力不足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变革着原有的社会阶层、社会关系,产生出新的社会力量,使得社会结构中的社会福利越来越成为社会成员提高生活水平,提升政治地位进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一种手段。社会福利不仅是一个经济范畴,也是一个社会心理范畴。为此,西方国家往往强调福利的自我幸福感以及个人的生活满足感,而处于中国社会之中的民众还要强调福利供求的社会认同感,努力实现自我幸福感、生活满足感与社会认同感的有机统一,实现个体主观需求与社会客观可能的有机统一。

福利系统支撑社会认同

社会认同,涉及到共同体成员的信仰、价值和行动取向。表面上看,社会认同是一种观念,认同的基础也多种多样,有基于血缘的社会认同、有基于职业的社会认同、有基于的社会认同等,但本质上看社会认同则是一种利益共享。中外经验表明,以社会保障为核心的现代社会福利制度是现代社会中社会认同的基础。国家履行福利职能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某种程度上,现代国家的产生实质上是亚当·斯密所述的“理性经济人”为实现自己最大利益进行的选择。市场经济的交换原则渗透进现代政治领域,服务职能在国家所要履行职能中的比重越来越重。国家为国民提供某种直接的服务或产品,而使国民得以促进自己利益的程度直接和国民对国家的认同程度相关。

近代以来,欧美国家从农业社会走向工业社会,从匮乏型经济走向丰裕型经济。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变迁、财政的增加使得政府有能力将一部分公共财政用于社会福利事业当中,建立健全各种社会福利制度,切实改善民众生活。同时,在向工业社会转型过程中,民众日益面临着自身无法控制的风险因素,产生了贫富分化问题,这就需要国家和社会制定社会福利制度,建立健全相关福利设施,对困难群体提供基本生活保障。为此,很多国家将社会福利上升为国家意志,强调社会福利就是政府对全体民众在收入、就业、医疗、教育、住房以及社会工作服务等方面提供的制度性安排,减少民众的不幸福感和不满足感,进而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质量。这样,社会福利就从选择性拓展为普惠性,从剩余性转变为全面性,针对全体国民的各种社会福利设施、社会福利项目以及社会工作服务日益完善,社会福利支出逐渐上涨,有些国家的社会福利支出占到整个公共财政支出的2/3以上。

民主国家在很大程度上通过福利系统这样一个中介来推动个人与国家间的关系。福利是社会结构的一部分,一个完整的社会结构内在地包含着“福利”要素,通过向社会成员提供福利,解决他们的生存与发展问题,促进社会结构的和谐。同时,社会福利体现着特定社会群体的利益诉求、心理倾向和政治态度,反映着特定的社会地位与社会运动。它实质上就是政府或社会为满足社会成员的特定需要而调配经济社会资源、增强社会成员生存能力的制度安排与制度设置。

转型期中国社会认同危机与重塑

每一个社会都有自己的正义原则,社会认同就是基于这特定的社会正义之上的。我国由于经济体制的转型及其所伴随的社会福利体系的碎裂化,在转型时期出现了种类繁多的社会认同威胁,并由此导致了各类社会问题的滋生。从一定意义上说,我国社会转型时期产生的各种类型的社会认同威胁或者社会问题,都或多或少与社会福利体系的碎裂化相关,或多或少涉及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社会公平正义。

转型时期个体的社会认同威胁是伴随着社会福利体系碎裂化的过程而出现并发展的,因此,社会福利体系的重建就是消除个体的社会认同威胁的某种社会性的努力。在推进现代化、城市化的过程中,应该建构一种以现代社会福利体系为基础的有机型社会认同。有机型社会认同应该具有利益共享性、边界开放性、多元并存性、可持续发展性等特征。

所谓利益共享,指适度普惠性社会福利体系的建设,是一种惠及全民的、不分种族、不分性别、不分年龄、不分、不分户籍,只要满足适当条件就能享受特定福利的社会福利体系。

所谓边界开放,是指个体通过自身的努力可以脱离某一群体而进入另一群体。社会群体的边界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个体就有可能尝试离开该群体而进入其他群体,并且会以努力工作、再教育等方式作出社会流动行为,尝试改善其生活,离开某一较低的社会位置,到达另一较高的社会位置。

所谓多元并存,是指社会成员之间不仅存在着阶层差异,而且存在着个体差异,并且由于生活方式和生活形式的多样化,他们对社会福利的需求并非是一致的,因而需要区别对待。

所谓可持续发展,是指不应是一种死寂的认同,而是有利于个体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的认同。个人有依法享受国家、社会提供的福利的权利,同时也应承担相应的义务。它力求将公平与效率、社会互济与自我保障、保障基本生活与鼓励勤奋劳动结合起来,既避免完全的国家责任,又保持一定的社会互质。

参考文献:

1.李友梅等.社会认同:一种结构视野的分析[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2.李友梅.重塑转型期的社会认同[J].社会学研究,2007(2)

3.韩静.社会认同理论研究综述[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1)

4.陈劲松.转型时期我国社会福利体系的重构与社会认同的转型[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9(2)

5.欧阳景根.作为一种法律权利的社会福利及其限度—公民身份理论视野下的社会公平正义之省察[J].浙江学刊,2007(4)

雨中的回忆范文第5篇

关键词:语文课堂人文性感悟体验阅读整体主导

我们知道:语文是人与人之间一种非常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课程标准》中曾这样描述语文这一学科的地位,“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自从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对高中语文教学也带来一定的变化,过去我们一直在探讨,语文应该怎样教,怎样的课堂才是我们所追求的课堂,也有人说:语文课也就是,阅读课文,对准字音,理解字词,缕清文章结构,总结中心思想等等固定的模式。的确,我们的语文课堂在一段时间里,一直被这种枯燥乏味的固定模式和应试的答题技巧讲解所霸占着,语文的人文艺术性和课堂的活力被彻底压制着。真正的语文课堂是要面向全体学生的,通过一种自主、交流、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最终使学生获得基本的扎实的语文素养,提高包括语言表达等多方面综合能力。

但是从目前高中语文课堂状况来看,还是不容乐观的,由于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即便是课程改革实施多年,但是一些老师在备课上还是主要围绕着考点来的,重点还是集中在知识点的梳理上。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情感体验被严重的扼杀,迸射活力激情的语文课堂被枯燥乏味的固定模式和应试的答题技巧讲解所压制着。

那么,如何才能是高中语文课堂散发出文学性和人文性的艺术魅力呢?课程改革要求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做到以人为本,面对所有的学生而进行人性化教学,我们知道,高中的语文教学内容较之以中小学语文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但同时较之以中小学的它也是更具难度的,所以一些老师都选择避重就轻,采取重点讲授让学生被动接受的知识的方法,只注重分数的提高却忽略了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在教教学中,首先做到的一点就是:一、把阅读的权利还给学生有的教师总有这样的误解,在高中的课堂上进行阅读教学,这不是耽误时间吗?实则恰恰相反,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也并不是机械地把书本上的文字语言转化成用嘴表达的语言,而是通过感悟体验,用自己的话来感悟理解,有时候还要有读者和作者的心灵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达到一种默契的情感共振,所有这些,都是教师用语言传授所代替不了的。

学生阅读是情感体验和感悟认识的过程,教师最好不要对文本进行“碎尸万段”式的剖析,这样也势必会对学生的整体感悟有影响。教师根据学生的现状和认知水平,考虑到情感体验的不同,只做情景的烘托和适时的引导即可,仅仅给那些体悟不深刻的做点拨,让他们最终能豁然开朗。最终还是让学生自己亲身去感悟、体验。

二、从整体上对文章进行把握

在高中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学的一个很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意识。新课程改革倡导语文课堂教学应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课堂没有生机和活力的传统教学模式,意在重新唤醒学生主动自觉自主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意识。语文这一学科有自己的学科特点,他的学习过程并不是每课知识点的累加,而是循序渐进对文本阅读、理解、感悟、欣赏和体验的过程。传统的教学是盲目地文本中的知识点剥离出来,强塞加给学生严重忽视了学生的自我感悟过程,同时对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根本没有体现,只有课堂上学生有自己的感悟,对文本进行从整体山共进行把握和分析,让学生在反复阅读文章后,把原文的思想变成了自己的情感表达。

三、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而非主体教材绝不是不可动摇的圣旨,学生更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二者是一个有机互动整体不可分割的关系。当学生遇到疑难时,教师要善于启发,让他们豁然开朗;当学生出现意见分歧时,教师要懂得点拨,让他们重回理性的思考;当学生理解有困难时,教师也能把腐朽变神奇,把复杂变简单,让学生能够亲近,而不却步;当学生有求职拓展欲望时,教师要敢于以自己独特见解去填补审视,等等,教师课堂的地位不可或缺,但千万记住是主导而非主体。

此外,教师还要敢于从教材中脱离出来,也就是不要固守着教材不放,要敢于跳出语文教语文,从课堂走到课外,不断延伸学生学习语文的深度和广度,使语文走向多彩的生活。

四、语文综合性学习中要注意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们都不是特别重视我们的综合性学习,我们只是按照教材来教学,甚至有些教师就不讲综合性学习部分。我们这些错误的观点就会导致“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性的丧失”,很大程度上是把语文停留在口头上和教科书。

这种封闭状态下的语文教学,学生的主体意识、创新意识得不到体现,学生只是一部知识接收机器。丧失了语文的功能和趣味。“让学生学会快乐的学习”的呼声越来越大,语文综合性学习,必然要进入我们的视野,运用到语文教学中来。

相关期刊更多

幸福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武汉出版社;武汉市妇女联合会

作文与考试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共青团吉林省委

北方作家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共甘肃省酒泉市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