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复习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小数的含义,会认、读、写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的小数。
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内容比较一位、两位小数的大小。
3.通过复习,使学生熟练准确地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复习过程:
一、引入课题,明确目标
师:教育家孔子曾说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就是告诉我们学习要经常复习,这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其实复习不仅快乐,而且还能让我们的知识得以巩固提升,让知识更好地为我们服务,这不就是我们学习的最终目的吗?今天这节课让我们一起系统地整理复习“小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的有关知识。
(板书课题:小数的初步认识复习。 )
二、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1.小组合作,自主整理 。
(1)师:小数的有关知识我们已经学过了,现在你打算怎样系统地整理复习这部分知识呢?
(2)请大家打开书看88~98页,看看本单元学了哪些内容。
(3)自主整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整理。
(4)交流矫正:在四人小组里说说自己的想法,互相补充,组长做好记录。(教师参与小组讨论。)
(5)比一比哪个小组整理得既全面具体,又简单明了。
2.全班交流,构建知识 。
(1)汇报:本单元学了哪些内容?还有什么问题?(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2)教师倾听学生汇报,适时引导,其他小组补充,教师适时评价。
3.整理完善,沟通联系。(出示。)
(1)小数由哪几部分组成?怎样读、写小数?
(2)小数的大小比较方法。
(3)小数的加减法要注意什么?
三、联系实际,巩固提高
(一)复习读、写小数
1.读出下面的小数,并指出小数的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展示课件)
(1)0.2读作: (2)0.07读作:
(3)1.87读作: (4)35.6读作:
写出箭头所指的小数。(教师引导完成。)
师:读写小数,应注意什么?
生1:读小数时小数末尾的零不能读出。
生2:写小数时要使用阿拉伯数字。
2.教材第115页第9题:哪个图中的涂色部分可以用0.3表示,为什么?
(1)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2)说一说0.3表示什么意思?你能自己创造一个0.3吗?那么0.03又表示什么意思?0.75呢?
(3)你还能例举生活中的小数吗?(要求能说明小数的具体含义。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有选择地进行板书,并适时小结: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
(二)复习比较小数的大小
1.比较每组中两个小数的大小,说说你是怎样比较的。(课件展示。)
(1) 0.070.17 (2) 4.21.04
(3) 0.50.6 (4) 0.45 0.79
学生讨论,教师提问。
生1:从左边第一位数开始比较,第一位数大这个数就大,第一位数相等就比较第二位数,直到比较出大小为止。
生2:从高位到低位依次比较,哪一位上的数大,这个小数就大。
2.看线段图比较小数的大小。
(1)你能从上面的小数中选择你喜欢的两个小数比较它们的大小吗?
(2)说一说你是怎样比较小数的大小的。
(3)按一定的顺序给这些小数排排队。
教师小结:比较小数大小时,先比较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这个小数就大,如果整数部分相同,就比较小数部分,小数部分大的,这个小数就大。
(三)复习小数加减法及应用题
1.计算。
(1)你能从上面的数中选择自己喜欢的小数编出哪些不同的加减法算式?(反馈时要求能结合具体情境说出算式的意义。)
(2)说一说计算小数加减法应注意什么。
(3)独立完成,板演,交流指正。
(学生做题,指名板演。)
生1:在列竖式计算时,注意小数点对齐。
师:谁能来补充?
生2:计算小数加减法,在列竖式计算时,注意小数点对齐,满十进一,不够减向前退一。
2.解决问题。
包60.5元 橡皮1.5元 日记本3.7元
铅笔0.2元 文具盒19.4元 彩笔3.5元
(1)买一支铅笔和一块橡皮要用多少钱?
(2)一个书包比一个文具盒贵多少钱?
(3)李明带25元钱要买一个文具盒和一支彩笔,够吗?
(4)请你再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解答。
教师小结:计算小数加减法时,小数点要对齐,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哪一位上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一再减,得数要点上小数点。
四、游戏活动
猜价格:
拿出一盒巧克力,学生先随意进行猜测,然后教师可以通过大于或小于等条件限制缩小猜测范围,最后教师再给出具体条件(如:比学生猜测的价格少或多0.25元等),使学生通过计算获取正确价格。
五、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评析:
本节课是学生对小数知识初步学习后的复习课。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回忆、交流、提取梳理相关知识点,在思考与互动交流中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达到再现、激活以往分散学习知识点,并建构起知识链的目的。综观整节课,有以下两点值得借鉴:
1.放手让学生梳理知识,建构完整的“知识链”
数学复习课最基本的任务,就是要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巩固和深化所复习这部分最基础、最核心的知识点。并通过复习帮助学生建构完整的“知识链”,让学生在原来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明晰数学认知结构,优化数学知识在头脑里的组织方式,从而清晰地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有条理地储存和记忆数学知识,达到对知识理解的融会贯通。在本节复习课中我们看到教师首先抛出“你打算怎样系统地复习整理这部分知识”这一问题,接着又在学生小组合作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的基础上再由学生相互补充完善知识体系。这一环节的实施很好地利用小组合作模式凸显了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很好地帮助学生建构了知识间的联系,使其对知识的理解更精当,知识条理更清晰,形成知识的网状结构。
一、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
一位教师的教学目标是这样确定的:“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并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基于这一目标,教学中教师先课件演示,带领学生认识了横轴、纵轴,初步理解在一个二维空间确定位置的方法,而后给每个学生发了一张写有第几列、第几行的卡片,让学生手拿卡片到前边站好,然后按照卡片上的要求找到相应的位置。我认为:从这节课的目标确定与教学过程设计来看,认知性教学目标是主体,教学设计质朴,并考虑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与生活经验,学生能达成上述教学目标。但却造成了学生的单一认知发展,而缺失良好的情感体验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尝试。
另一位教师的教学目标是这样确定的:“使学生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使学生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自主发现和解决数学问题,并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在该目标的指导下,教师首先让学生尝试用最简捷的数学方法描述班级中某一名同学的位置,然后把同学们各种不同的表示方法加以分类比较,在此基础上得出不同的表示方法的共同特点──(比如)都是用“第2组、第6个”描述这位同学在班级中的位置的。此时教师指出,其实这名同学的位置还可以用(2,6)来表示,这种方法在数学中就叫“数对”。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但使学生感受到用“数对”确定物置的简捷性、唯一性,同时还体会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的快乐。
二、针对学情的全面了解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想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必须进行学情分析,应着重分析学习者的起始能力、知识背景和技能及学习者的思维状况,学习者的学习兴趣等。
至于学习者起始能力的诊断,学习者知识背景的分析,各位老师在教学设计时肯定做的比我好,我就不赘述了。我就学习者的思维状况和学习者的学习兴趣谈谈自己的感受。
首先说说学习者的思维状况。埃德·拉宾诺威克兹在《思维·学习·教学》一书中说:“作为教师,我们教儿童。既然我们教儿童,那我们就要了解儿童怎样思维,儿童怎样学习……也许,我们只是自以为了解了他们。”的确如此,很多时候我们以为了解学生,其实不然。如教五年级下册“圆的周长”一课,在设计“如何测量圆的周长”这一问题时,根据经验我预计学生最多会想到这几种实验方法:绳子围;直尺上滚;或者把圆纸片多次对折,量出扇形的弧长后计算出圆的周长。哪知在教学中,一个平日里一向少言寡语,成绩平平的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能用剪刀剪出圆的周长。”同学们哄堂大笑:“什么,用剪刀剪出圆的周长?哈哈……”说实话,我也很诧异,正想脱口:胡说八道。我猛然想起:不是也有一位木匠出身的教授称出了中国版图的大小吗?或许……看着我们迟疑的目光,他却不慌不忙地拿起一把略作加工的剪刀,“这是一把特制的剪刀,在剪刀的刀刃上贴了一张标有刻度的小纸条,用这把带刻度的剪刀剪圆时,只要每剪一次,记下剪刀剪过的距离,最后再相加,就可以求出整个圆的周长了。这不剪出圆的周长了吗?”……太妙了,我差点扼杀掉一个“爱因斯坦”,或许他就是未来诺贝尔奖获得者。所以数学老师们,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仅要关注预设,更要关注知识的生成,少一点主观臆断,多一点民主空间,有时孩子的聪明是我们无法想象的啊。
三、教学内容的合理重组
教材只是教师教学的一个凭借,实际教学中我们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情况,创造性对教材进行加工、改造、重组。树立“用教材去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观念,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业务学习时,我们组就这一单元的编排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一致认为这样编排有两点值得商榷。①把探索由小数点位置的右移和左移引起的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分开教学,尽管看似降低了难度,提高了眼前单一知识的正确率,但实际上不利于学生从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中理解和掌握知识,一旦综合运用两个知识点时,知识的混淆再所难免;②教学例1探索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以及例4探索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时,学生不能明白为什么小数乘法最后“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和“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的真正原因。
因此,大家在深刻领会教材意图的基础上,对这部分知识进行了重组,具体是:第一课时教学例2和例5 探索由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的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第二课时教学例3和例6应用以上规律进行单位间的互化,第三课时教学例1探索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第四课时教学例4探索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第五课时综合练习。
四、教学方法的精心选择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 教学设计 着力点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必需的数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对此,初中数学教学设计应该抓住怎样的着力点呢?
一、抓住“凸显概念本质”的着力点
数学基础知识是数学思维活动的载体.在“有理数”教学中,课堂教学设计要根据负数、相反数、绝对值、有理数和无理数等重要概念的内在要求,帮助学生比较清晰地理解、掌握和应用这些概念.首先是明确数学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前者反映的是所有对象的共同本质属性的总和,后者指的是对象的全体.教学设计要关注学生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思维过程.在“有理数与无理数”的教学设计中,为了引导学生从小学学过的分数出发,进一步将有限小数、整数均写成分数形式,为揭示有理数的本质特征做好知识准备.我先抛出问题l:写出几个分数.问题2:还有哪些数可以写成分数形式?试举例说明.接着,又设计了问题3:无限小数可以写成分数形式吗?若能,试举例说明;若不能,试简单说明理由.引导学生将无限小数分成无限循环小数和无限不循环小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抛出问题4:按照能否化成分数形式这一标准,将所有的数进行分类.问题5:尝试给有理数和无理数下定义.在用问题串引导学生总结出有理数的概念内涵后,让学生根据上面的标准,将所有能化成分数形式的数分为一类,即有理数;将不能化成分数形式的数分为另一类,即无理数.这样,有效地帮助学生逐步积累数系扩充的经验,理解概念的数学本质.
二、抓住“提高运算的能力”的着力点
运算能力,包括分析运算条件、探究运算方向、选择运算公式、确定运算程序等一系列过程中的思维能力.运算的合理性,表现为运算目标的确定和运算途径的选择.合理选择运算途径不仅是迅速运算的需要,而且是运算准确性的保证.比如,在“代数式的值”的教学设计中,教师从学生原有的认识结构入手提出问题.问题1:用代数式表示(1)a与b的和的平方;(2)a与b两数的平方和;(3)a与b的和的50%.问题2:用语言叙述代数式2n+10的意义.问题3:对于第2题中的代数式2n+10,可否编成一道实际问题呢?(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打出投影.)问题4:某学校运动会需要添置一批排球,每班配2个,学校另外留10个.如果这个学校共有n个班,总共需多少个排球?(若学校有15个班(即n=15),则添置排球总数为多少个?若有20个班呢?)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指出:需要添置排球总数,随着班数的确定而确定,计算结果也不同.显然,当n=15时,代数式2n+10的值为40;当n=20时,代数式2n+10的值是50.其计算结果40和50分别称为代数式2n+10当n=15和n=20时的值.
三、抓住“渗透数学思想”的着力点
数学思想是对数学知识、方法,以及规律本质的认识.某种意义上,它是学生“将具体的数学知识都忘掉以后剩下的东西”.与基本知识和技能相比,数学思想具有更大的“潜在性”和“稳定性”.同时,数学思想包括抽象思想、推理思想、模型思想等.其中,抽象思想表现为从特殊到一般、分类、符号化等形式;推理思想表现为归纳、类比、演绎、数形结合、化归等形式;模型思想(数学化)表现为函数、方程与不等式、随机、统计等形式.数学的课堂教学设计,必须注重渗透数学思想,提高数学能力.以“数轴”的教学设计为例,问题1:如何在直线上用点表示有理数?(1)如何在直线上用合适的点表示-1和1?(2)如何在直线上用合适的点表示-2和2?(3)如何在直线上用合适的点来表示0?问题2:能表示数的直线应该具有哪些特点?在此环节中,教师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先提出用图形表示数,为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做好准备.再将问题分解为3个具体问题,引导学生概括数轴的三个特点.接着,抛出问题3:(1)如果点A表示的数是“-1”,你能在数轴上找到这个点吗?(2)你能给数轴下个定义吗?在此环节中,教师可依次去掉数轴上的正方向、单位长度和原点,引导学生分析每一个要素的作用,从而感受数轴的三要素的必要性,经历建构数轴概念的过程.最后,抛出问题4:(1)指出数轴上设定点表示的数;(2)在数轴上表示下列数:-3,2,0,■,并比较它们的大小.这两个问题分别是“数轴上的点可以表示有理数”和“有理数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体现数与形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初步感受数形结合思想.
四、抓住“积累活动经验”的着力点
一、初遇时,了解数位、计数单位
一年级学生虽然对100这个数不陌生,但是计数单位“百”虽然是第一次接触,要让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满十进一的方法,生成新的数位“百位”和计数单位“百”,从而来认识数100,学生缺少了满十进一不断生成新的数位的概念,这也是学生学习的困难之处.
通过以上的教学设计,让学生清晰地认识到,不管是个位上满十,还是十位上满十,只要哪一位上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一,这时一定会产生一个新的数位,有了新的数位,我们就可以认识更大的数100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慢慢渗透计数单位的知识,个位上的数我们是1个1个的数,十位上的数是10个10个的数,百位上的数是100个100个的数. 我们要改变过去直接告知学生这些个位、十位就是数位,10、100这些数就是这样写在数位中的,要让学生明白这些数位是怎么生成的,数又是怎么来认识的,要让学生经历数位拓展、延伸的需要和过程.
二、再遇时,整体感受数位、计数单位
四年级的《大数的认识》,这个内容是小学整数教学的最后一个学习内容,在这一节课里,我们不能着眼于这些大数的学习,要让学生好好体现计数单位、数位生成的完整过程,我们可以设计一个万级数位的生成教学环节.
1. 首先生成十万
教师出示86400 问:8在万位上表示什么?8万添上一万是多少?9万再添上1万,是几万呢?这些学生都会回答. 追问:10万该怎么写呢?请学生在数位顺序表里写一写. 明确:10在万位上,万位上满十了,要向前一位进一,生成了新的数位十万位,1在十万位上.
2. 其次生成更大的数位
9个一万+1个一万是(10)个一万,生成了新的数位,十万位.
左边是生成了十位,右边生成了十万位,读一读,你发现什么?
十万位后面还能生成数位呢?教师激励学生:你们生成数位的能力已经很强了,在生成十万位的基础上,又能生成什么数位呢?把生成的新的数位和原来的数位比一比,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主动填写数位生成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交流,说说左右两边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3. 最后完善数位顺序表
让学生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把数位顺序表上填完整吗?
教师进行小结,在数位顺序表上,从右往左满十进一,我们又生成出新的数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和新的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后面还会产生新的数位和计数单位.
学生自主迁移原来生成数位的方式,不断生成新的数位,学生完整经历计算单位、数位生成的全过程,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帮助学生建立整体的数位意识,主动把数位结构化,学生还在学习过程中,有一个强烈的感受就是一、十、百、千、万……每两个相邻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而且计数单位越往左越大;还有一个感受就是数位上满十向前一位进一,就能产生新的数位和计数单位. 即使目前只学到亿位,学生知道通过“满十进一”的方式,亿位后面还会有新的数位, “亿”后面还有更大的计数单位. 结构化的学习帮助学生主动去探究未知的知识,不再跟着老师按部就班的线性学习. 三、三遇时,把握小数数位、计数单位
在认识整数的教学中,给予学生的强烈的感受有几点:1. 满十进一;2. 不断产生新的数位;3. 计数单位从右往左越来越大;4. 亿位后面还有数位和更大的计数单位,会一直无限制延伸下去. 计数单位是个不断扩大的过程,五年级学习《认识小数》时,给予学生增添了新的认数的感受. 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教学环节,帮助学生来经历小数计数单位、数位的产生过程,感受整数的不同.
1. 认识一位小数
1.在数轴上任意找两个相邻的整数,比如老师找1和2,平均分成10份,每一份表示几分之几?能产生哪些小数?分一分,把找到的小数写下来. 学生平均分,写小数. 教师引导学生对出现几种学生资源进行辨析,明确认识到不管是哪两个相邻整数,都是把整数“1”平均分成10份,每一份都是1个十分之一也就是1个0.1,这个0.1是比1更小的计数单位,它所在的数位是十分位. 学生举例说说.
2. 认识两位小数
1.如果在数轴上任意找相邻的两个一位小数,【师示范:比如老师找1.1-1.2这两个相邻的一位小数】再平均分成10份,每一份表示几分之几?又会产生怎样的小数?生成什么数位和计数单位呢?能否再举例说说?你能按照刚才的学习方法继续研究小数吗?
讨论明确:把每相邻的两个一位小数间平均分成10份,就是把整数“1”平均分成了100份. 每一份是百分之一,也就是0.01.我们不能再用一位小数来表示了,比2.1多0.01是2.11,2.12……这样的两位小数来表示.
小结:这儿的0.01是比0.1更小的计数单位,它所在的数位是百分位.
3. 认识三位小数
按照这样的思路,如果把相邻的两位小数继续平均分成10份,你能像这样完整地写一写,再完整地说给同桌听吗?
组织交流中追问:为什么每一份是千分之一?
案例一:《有趣的猜数游戏》
(苏教版国标本三年级下册“认识小数”,总体设计:激发生活经验,引发认知兴趣―引导实践、认识零点几―联系生活实际,认识几点几―拓展练习,深化理解―历史常识介绍,总结。在第四环节,我设计了一个猜数游戏)
1.猜想
师:同学们学习得真不错!下面我们来做几个猜数游戏,好吗?
猜想一:
师:老师有一支铅笔,它的价格在1元以内,谁来猜猜它的价格,用小数表示?
生:0.5元、0.6元、0.8元、0.9元。
师:0.9元,对。你能在这根数轴上指出它的位置吗?(课件出示)谁愿意来指指?
师:你怎么一下子就指出来了!是从左往右依次数的?
生:不是,1的左边一格就是0.9。
师:这是个好方法!
猜想二:
师:老师有一支圆珠笔,它的价格在1元到2元之间,同学们猜猜可能是多少元?
生(依次猜):1.3元、1.8元、1.5元……
师:1~2之间的这些小数的整数部分都是?
生:都是1。
师:真棒!
师:圆珠笔的价格是1.5元,它对应的位置在哪儿?
生:在1和2的中间。
猜想三:
师:老师还有一支水笔在2~3元之间。你猜它的价格是多少,你就指哪,下面请同学们一起说它指的价格。(指名指数轴上数)
师(生指2.2元):低了。
师(生指2.4元):还是低了。
师(生指2.8元):高了。
师(生指2.7元):对了,2.7元。
猜想四:
师:老师还有一支钢笔比8元贵,比9元便宜,用小数表示,它的整数部分一定是几?
生(齐说):8。
师(鼓励):同学们都是猜想家。任何创新都是从猜想开始!
2.练习
师:下面请大家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在数轴上填合适的数)。
(此时完成填空已是轻而易举。)
(简析:本节课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初步体会小数的含义,能认、读、写小数部分是一位的小数,知道小数各部分的名称。想想做做第5题,在数轴上填小数,是本课的难点。此题既是对零点几和几点几的一个知识延伸,更是认识上的一次飞跃。大部分学生在练习时容易出错,有一定的思维障碍。教师在课前备课时,就应思考如何才能有效地突破难点、理清思路而不显得突兀,最后设计出“猜数游戏”这个环节。在猜数游戏活动这个平台中,学生很自然地认识到0~1之间的小数都是零点几,1~2之间的小数都是一点几,2~3之间的小数都是二点几,延伸至8~9之间的小数的整数部分都是8,及时沟通了整数与小数之间的联系,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一次又一次的飞跃。由于此处设计注重了情境的贯穿和知识的层次性,学生学习得较轻松,课堂氛围也比较活跃,整个探究过程自然、扎实、有效。接着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时,已是轻而易举。这个环节的设计,深化了学生的思维,也成了本节课的亮点。)
案例二:“奇妙的平方十米、平方百米”
(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上册“公顷和平方千米”:在情境导入、建立概念、巩固练习后,进行第四个环节――比较整理)
师:我们学过哪些面积单位?请按一定的顺序进行整理。(交流、板书)
师:每个面积单位的大小大约是多大?(想象)
师: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各是多少?
交流、板书:
师:看了这幅图,你还想说些什么?
生1:我发现除了平方米和公顷,其余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0。
……
生4:老师,前面练习时,平方千米、平方米、公顷之间的单位换算容易混淆、出错。
师:谁来给大家支个招,怎样记?
生1:多读几遍!(大家笑)
生2:我觉得公顷可以叫做“平方百米”(师特别惊喜),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吗!这样面积单位都是以“平方”开头了!
师:太有创意了!(在公顷下板书:平方百米)
生3:如果在平方米和公顷之间再有一个单位,那么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就都是100了。
师:大胆的猜想是创造的前提!大家心情创造吧!(思考、讨论……)
生4(激动):叫“平方十米”!边长十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00平方米,即1“平方十米”。(鼓掌)
师顺势画图、板书:
10×10=100平方米=1“平方十米”
师:真是奇妙的“平方十米”!
师:这样每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0,它们一一对应的长度单位的进率就是10。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把创造的成果整理出来,好吗?
师引导,生整理,得出:
……
(简析:本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理清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关系,但在小结进率之后,并没有继续练习强化认识,而是针对记忆难点‘平方米与公顷、平方米与平方千米的进率’进行引导:谁来给大家支个招?由学生自主探索,当学生得出“平方百米”后,教师顺势延伸,激发学生思维,得到意外收获――“平方十米”,这些都是备课时根本没有预料到的。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即时生成的一些东西有可能特珍贵的课程资源,教师应具有一颗智慧的心,将这些资源充分开发利用,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深度。实践中教师灵心引导,通过整理知识结构图表这个活动,学生对面积单位及相应的长度单位有了更加系统、清晰的认识,思维得以进一步深化。数学课堂教学的一切活动应是学生感兴趣的、有一定挑战性的,能够启迪学生思维的魅力。)
【教学思考】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教学最基本的目标就是使学生学会数学地思考,发展数学思维。发展数学思维的主阵地在课堂,而目前课堂教学的主要载体是教材。教师的课堂教学如果能有效地开发利用好教材,创设好引导的阶梯,给学生搭建合适的思维平台,就可以深化学生思维,呈现趣味、灵动、实在的课堂,让数学学习更有效。
1.课前精心设计
国标苏教版教材是由教育专家和一些经验丰富的一线教师编写的,整套教材的逻辑结构较之以前有了很大的变化。作为一线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吃透教材,把握知识的科学内涵,领悟每个范例的目的是要给学生怎样的知识,需挖到一个什么深度,可以发展学生哪些方面的数学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结合生活实际、学生实情进行灵活地变通,创造性地整合使用教材,使课堂充满活力。因此,对教材的把握及有效的开发尤为重要。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还可以借鉴其他版本相关单元教材的编排思路、内容、呈现方式,采取“拿来主义”。拿对教学实践有用的部分,或通过对例题习题适当改编形成对自己课堂有用的、适合学生学习的载体。在教学设计初步形成后,笔者总习惯于对其进行反思,重新审视设计背后所依据的理念,对教学设计各个环节的有效性和合理性作批判分析,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充裕的独立探索、深入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搭建富有针对性的讨论交流平台。让学生活在趣味激情、主动思考、深度思考的课堂中!
案例一中教师深入研究,巧妙地创设了一组猜数游戏,引导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情境中,自然地沟通了整数与小数之间的联系,有效地突破了难点,深化了学生的思维。郑毓信教授指出,“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善于举出恰当的例子,特别是,我们应通过恰当的举例为学生的抽象思维活动提供必要的基础。”猜数这个例子对初步认识小数这个概念的教学无疑是恰当的、有效的。
跳出教材看教材,用教材而不唯教材是用!
2.课中心灵引导
活动设计是一种预设性的数学活动方案,受学生、教师、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同样的教学预设所得的教学效果会有所不同,甚至有较大的差异。教学的艺术有时可以简化为教师把握预设与生成的艺术。即如何在一节课中,通过预设去促进生成,通过生成完成预设的目标。在预设中体现教师的匠心独运,在生成中展现师生互动的火花。这也要求我们数学教师应不断学习、研修,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数学素养、人文素养和思维品质,做一个拥有教学机智的人。《教学勇气》中有这样一句话: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教师的自我认同与自身完善,当教师把自己独特的优势整合于教学中,在与自我、学生、学科的密切联系中彰显生命本质时,就能够发挥出惊人的教育力量。
案例二中针对记忆难点,教师心灵引导,请学生支个招,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和时间,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当学生得出“公顷”可以看成“平方百米”后,教师顺势延伸,激发学生思维,得到意外收获――“平方十米”。针对这一珍贵的生成性资源,进行有效的开发,继续整理出面积单位、长度单位进率关系知识结构图,学生的思维得以很好的深化,是知识的提升,更是心灵的升华!
3.课后用心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