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康复器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摘 要:小儿腹泻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由于小儿年龄较小,腹泻的发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患儿健康,因此,对于小儿腹泻,及时有效的治疗十分重要。而为了更好的保证患儿健康,更关键的在于预防小儿腹泻的发生。患儿由于年龄较小,身体功能较弱,所以很容易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发生腹泻,但是如果家长能够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进行护理,那么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腹泻发生率,或者促进腹泻患儿良好预后。在日常生活中,就有很多家长由于健康知识掌握度不够的问题,从而不知道如何科学、正确的对腹泻患儿进行护理,这不仅会影响到患儿的治疗效果,同时也会增加患儿的腹泻复发率。因此,提高腹泻患儿家属健康知识掌握度就显得尤为重要。而想要提高患儿家属健康知识、护理方法掌握度,就必须加强对患儿家属的健康教育。本文就对小儿腹泻该疾病进行详细分析,并提出有效的健康教育护理措施。关键词:小儿腹泻 症状 病因 健康教育 护理干预小儿腹泻是由不同病因引起的一种临床综合征,是仅次于呼吸道感染的第二位常见病和多发病。小儿腹泻尤其多发于2岁以下婴幼儿,夏秋换季时节、天气时暖时热,腹泻发病率都非常高。引起小儿腹泻的病因较为复杂,如饮食不当、肠道内外感染等都会导致腹泻的发生。另外,小儿腹泻的发生与小儿胃肠功能不完善也要很大的关系。腹泻最主要的临床症状为大便次数增多、粪便呈蛋花汤样,严重情况下,患儿甚至会出现呕吐、脱水、酸中毒、电解质紊乱等情况,这就会直接危及患儿的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因此,当小儿发生腹泻时,必须及时给予治疗,而与此同时,为了促进小儿更快恢复健康,还需要做好小儿的护理工作。仅仅通过护理人员对患儿开展相应的护理工作还是不够的,家庭的协同护理可以更好的提高患儿的治疗效果及预后效果。因此,这就对患儿家长的健康知识掌握度、护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作为护理人员,为了更好的保证患儿健康,就需要重视对患儿家长的健康教育。科学有效的健康教育可以促进患者家长自我护理水平的提高,进而为患儿提供更规范、科学、正确的护理措施,促进患儿更快更好的康复。
1 小儿腹泻概述1.1 小儿腹泻症状小儿腹泻是多病原、多因素所引起的以腹泻为主的一组临床综合征,是2岁以下婴幼儿的常见病。小儿腹泻的临床主要症状包括大便次数增大、大便性状改变、发热、呕吐、腹痛等。根据疾病严重程度的不同,可以将小儿腹泻分为轻型、重型。轻型和重型小儿腹泻在临床症状方面也有所不同。就轻型小儿腹泻而言,患儿起病可急、可缓,以胃肠道症状为主,患儿偶有呕吐、溢乳的发生[1]。一般轻型腹泻患儿都不会出现脱水、酸中毒等症状,在及时有效治疗下,一般数日可以痊愈。就重型小儿腹泻而言,患儿症状更加严重,除了大便次数增多、大便性状改变以外,患儿常有呕吐、食欲缺乏。且患儿在腹泻、呕吐频繁情况下,还会发生脱水症状。因患儿丧失的水分和电解质比例不同,可引起其等渗、低渗、高渗性脱水。同时患者还可能随着疾病的不断发展,出现代谢性酸中毒、低钾血症、低镁血症等症状。1.2 小儿腹泻病因在各种因素影响下,小儿很容易发生腹泻[2]。如患儿自身因素、感染因素、消化道紊乱因素都是引起小儿腹泻的病因。就患儿自身因素而言,是因为小儿年龄较小,其生理功能发育并没有完全,特别是胃肠道功能较弱,所以要比成人更容易导致感染和肠道功能紊乱,增加出现腹泻的可能。腹泻之所以多发2岁以下婴幼儿,也就是因为2岁以下婴幼儿身体各项功能还处于发育阶段,所以容易引起疾病。另外,对于合并营养不良疾病、佝偻病的小儿,出现腹泻的可能性也较高。就感染因素而言,其是小儿腹泻的常见病因。感染因素包括消化道内感染、消化道外感染、肠道菌群紊乱。消化道内感染主要是指病菌、细菌通过食物、呼吸道导致患儿发生腹泻。消化道外感染主要是指消化道外的器官、组织受到感染从而引起腹泻[3]。肠道菌群紊乱与患儿长期大量地应用功能广谱抗生素有关。就消化功能紊乱而言,如患儿饮食不当、食物过敏、气候变化、不清洁环境等都会导致患儿消化道紊乱,进而引起腹泻。1.3 小儿腹泻危害性由于小儿年龄较小,身体功能较弱,所以一旦发生腹泻,那么就会对患儿的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尤其当患者的病情发展为重型腹泻时,甚至会威胁到患儿的生命健康。这是因为小儿在频繁腹泻时,其消化系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而当患儿发生脱水、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等症状时,对患儿的影响就更大。另外,小儿腹泻疾病的发生还容易并发其他疾病,如中耳炎、上呼吸道感染、肺炎、中毒性肝炎、急性肾功能衰竭、窒息等,这些并发症都会危害患儿的健康。由此可见,小儿腹泻具有较大的危害性,作为家长必须要提高对小儿腹泻的重视,及时给予患儿对症治疗,缓解患儿症状,保证患儿健康。
2 小儿腹泻的健康教育护理措施2.1 小儿腹泻专业知识教育在小儿腹泻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要重视对患儿家属开展健康教育护理工作,以此来提高患儿家属对疾病的认知度,进而更好地配合患儿护理工作的开展[4]。很多患儿家属由于文化程度较低,对小儿腹泻疾病并没有一定的了解,也有一些患儿家属对疾病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是了解不够深入。对此,护理人员可以根据患儿家属不同文化程度开展相应的健康教育。如对于文化程度较低的家属,护理人员可以以口语化的方式向家属讲解有关于腹泻的知识,如腹泻的病因、症状、危害等,以此来提高家属对腹泻的认识。对于文化程度较高,对小儿腹泻有一定认识的家属,护理人员可以向家属讲解一些更加专业的疾病知识,如发病机制、药物治疗方法、非药物治疗方法等。同时为了提高健康教育效果,护理人员可以免费向家属发放健康教育资料,以供家属学习。对于家属的疑问,护理人员要耐心解释。2.2 饮食营养指导饮食对腹泻患儿十分关键。当患儿发生腹泻时,很多家长认为不给患儿进食,可以缓解患儿症状,虽然这种说法具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如果患儿不能耐受饥饿,就会加重脱水。因此,作为患儿家属,应该了解患儿发生腹泻后饮食的正确方法。而护理人员也应该针对饮食方面加强对患儿家属的健康教育[5]。如护理人员要指导家长保证患儿充足的营养摄入,这样可以增强患儿体质,提高患儿抵抗力。饮食方面要以清淡、高蛋白等营养食物为主,如可以给患儿进食一些稀饭、面汤等,保证患儿营养需求。对于母乳喂养的患儿,应该继续喂养。对于牛奶喂养的患儿,家属可以将牛奶换成无乳糖奶粉,并将奶粉冲稀一点,这样既能满足患儿需求,也不会加重患儿腹泻。在患儿饮食营养支持过程中,患儿家属要避免偏食、过食、饥饿等情况发生。2.3 卫生宣教患儿发生腹泻的很大一部分原因与环境不卫生、饮食不卫生等有关,因此,护理人员在健康教育过程中,必须要加强对患儿家属卫生方面的健康宣教[6]。首先,护理人员要指导家属认识到患儿饮食卫生的重要性,在日常生活中,必须要保证患儿进食的干净、卫生、安全,这对于预防腹泻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作用。比如患儿所食用的食物必须新鲜,清洗干净,在烹饪过程中要保证熟透。患儿所使用的餐具、奶具等,要定期进行消毒,比如可以采用沸煮的形式进行消毒杀菌。其次,护理人员要指导患儿家属为患儿构建一个干净、卫生的日常环境,比如要做好室内的消毒、杀菌工作,保持空气清新、通风[7]。对于患儿的玩具,也需要定期消毒。小儿饭前饭后要勤洗手,平常要帮助患儿勤剪指甲。对于小儿乱捡东西、乱吃东西的习惯,要给予约束。2.4 正确处理小儿腹泻一般患儿发生腹泻时,如果处理妥当,给予及时有效的治疗和护理,患儿数日便可以痊愈。而很多患儿家属在患儿发生腹泻时,无法正确处理患儿疾病,使患儿腹泻发展严重,进而导致预后较差。基于此,护理人员就需要加强对患儿家属的健康指导。患儿出现大便次数增多、大便性状改变的情况时,就需要判断患儿是否发生腹泻。如患儿刚腹泻,无法判断病情,患儿精神也很好,家长可以收集患儿大便,送往就近医院化验。当患儿发生腹泻时,家长要学会观察患儿大便的形状和次数,如果次数较多,症状严重,需要立即就医。另外,家长还需要观察患儿是否有脱水现象、发热现象,如患儿发生脱水,可以给予患儿少量糖盐水,如患儿有发热,可以给予退热处理,并及时带患儿就医[8]。在带患儿就医过程中,家长要详细向医师讲述患儿病情、症状、特点,以便于医师更好的进行对症治疗。
3 临床护理效果目前临床上越来越重视对小儿腹泻家属的健康教育护理工作,这是因为科学有效的健康教育护理工作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患儿家属对腹泻疾病、护理、预防等方面的知识认知度。患儿家属认知水平得到了提高,就可以协同护理人员一起为患儿提供更加优质、全面的护理服务。这对于提高患儿护理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而当患儿护理质量和效率得到了提高,那么也就更有利于促进患儿康复。且相比护理人员而言,患儿更容易接受家长的护理干预,所以患儿的护理及治疗依从性也可以得到提高。另外,当患儿家属对腹泻疾病的认知度得到了提高,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患儿家属也能够知道如何科学、正确的喂养、照顾小儿,进而有效预防腹泻的发生,更好的保证患儿健康。基于此,健康教育护理在小儿腹泻护理中就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满意的效果。黄群燕[9]在小儿急性腹泻综合护理的应用与健康教育方式分析中就指出,对腹泻患儿实施综合护理与健康教育可以有利于改善患儿临床症状,并提升家属健康知识掌握度,值得推广。这说明对腹泻患儿家属实施健康教育护理十分重要和必要。钱军红等人在[10]健康教育在小儿腹泻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中指出,在小儿腹泻临床护理中实施健康教育,可以促进患儿腹泻症状缓解,同时还可以有效提高患儿家属知识知晓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加快患儿康复,缩短病程。王小云在[11]健康教育对腹泻患儿依从性、生活质量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中,也对腹泻患儿实施健康教育的效果做出了详细的分析。其研究结果显示,实施健康教育的观察组患儿在治疗依从性、生活质量、护理满意度方面均明显优于实施常规护理的对照组。这说明健康教育可以有效提高患儿治疗及护理的依从性,可以有效改善患儿生活质量,可以显著提高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因此,健康教育值得在小儿腹泻护理工作中积极推广与应用。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健康教育护理在小儿腹泻护理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实施健康教育护理,可以有利于提高患儿家属知识认知度,进而在患儿家属护理配合下,可以更好的提高患儿护理质量,促进患儿康复。小儿腹泻对小儿的健康、生活质量都有着严重的影响,因此,当发生小儿腹泻时,患儿家长应该立即带小儿就医。目前临床上对于小儿腹泻多采取对症治疗,在对症治疗的同时,还需要注重给予患儿相应的护理配合,以此来更好的促进患儿康复。有研究指出,家属对小儿腹泻知识的认知水平高低与病情进展及康复有着密切的关系。比如家属对腹泻知识认知越高、护理能力越好,那么越可以给予患儿更好更正确的疾病护理,进而也就有利于患儿更快更好的康复。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也知道如何正确预防腹泻的发生,进而降低腹泻发生率。因此,提高患儿家属对小儿腹泻知识的认知水平就显得尤为重要。作为护理人员,在小儿腹泻护理工作中,不仅要重视对小儿的疾病护理,同时还需要注重对患儿家属的健康教育护理,以此来协同家长为患者提供更好更全面的护理干预,进而更好的保证患儿健康。参考文献[1]张雪花.急性腹泻综合护理干预效果及出院健康教育价值分析[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8,2(2):235-236.[2]欧宜珍.小儿腹泻100例临床护理中循证护理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医疗设备,2017,32(S2):17.[3]袁胜男.探讨酪酸梭菌二联活菌散(常乐康)联合思密达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75):114,118.[4]高端端,薛莹莹.优质护理服务在小儿秋季腹泻中的应用分析[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8,25(18):148-149.[5]胡天兰,万娜,陈婧颖.小儿腹泻患儿实施精细化护理的临床效果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8,16(24):75-76.[6]章美玲.整体性护理干预在小儿腹泻护理中的应用价值[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8,5(52):144,146.[7]高翠兰.优质护理对小儿腹泻患儿的实施效果[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8,3(26):142.[8]黄志石,隋凤轩,吴海清,等.结合中医特色的儿科健康教育路径在小儿腹泻的应用[J].山西医药杂志,2018,47(9):1024-1025.[9]黄群燕.小儿急性腹泻综合护理的应用与健康教育方式分析[J].临床检验杂志(电子版),2019,8(1):127.[10]钱军红,钱宏斌,曹广志.健康教育在小儿腹泻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8,29(20):3365-3366.[11]王小云.健康教育对腹泻患儿依从性、生活质量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7,2(16):171-172.
【关键词】早期康复训练;机械通气;重症监护;ICU住院时间;住院病死率;APACHE Ⅱ评分;预后;影响因素
The effects of early rehabilitation therapy in mechanically ventilated patients DONG Ze-hua, YU Bang-xu, SUN Yun-bo, FANG Wei, LI Lei. Intensive Care Unit, 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Medical College Qingdao University, Qing Dao 266003,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 YU Bang-xu, Email:.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early rehabilitation therapy in mechanically ventilated ICU in patients. Method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was carried out. Sixty mechanically ventilated patients, with tracheal intubation or tracheostomy more than 48 h and less than 72 h, were admitted to the intensive care unit (ICU) of 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Medical College Qingdao University from May 2010 to May 2012. These patients were randomly(random number)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he rehabilit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30 patients in each group. In rehabilitation group, rehabilitation therapy was taken twice daily, and the training time and intensity was adjusted according to the condition of the patients. Early rehabilitation therapy included head up actively, transfer from the supine to sit, out of bed, transfer to a chair, standing bedside bed and walking bedside bed. The patient’s body mass index, days to first out of bed, duration of mechanical ventilation, ICU stay, APACHE Ⅱ score, highest FiO2, lowest PaO2/FiO2 and hospital mortality of patients were compared between rehabilit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groups were compared using t test. Result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body mass index, APACHE Ⅱ score, highest FiO2, lowest PaO2/FiO2 and hospital mortality between rehabilit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P>0.05). Patients in the rehabilitation group had shorter first out of bed time[(3.8±1.2) d vs. (14.9±4.7)d;P=0.00], duration of mechanical ventilation[(5.6±2.1) d vs.(12.7±4.1)d;P=0.005]and ICU stay[(7.3±2.8) d vs.(15.2±4.5)d;P=0.01]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 Conclusions Early rehabilitation therapy was safe and effective in improving the outcomes of mechanical ventilation patient.
【Key words】Early rehabilitation; Mechanical ventilation; Intensive care unit; ICU stay; Hospital mortality; APACHE Ⅱscore; Progression; Influencing factor
重症医学科收治的机械通气的患者经常卧床或者制动,有时为了降低患者的应激反应和氧消耗,还需要应用镇静止痛药物。但长期卧床或制动可严重危害患者的正常生理功能,诱发肺不张、褥疮、误吸和肺炎、肌肉萎缩无力、骨骼矿质脱失、性低血压、心动过速、心输出量下降和氧摄取下降等[1-4]。早期(机械通气大于48 h但少于72 h)康复训练可以减少机械通气患者的卧床时间,减少ICU获得性神经肌肉无力(intensive care unit-acquired neuromuscular weakness)[5-8]。而且,ICU的患者进行早期康复训练是安全可行的[9-11]。但国内尚缺乏相关研究,只有关于未行有创机械通气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康复的研究报道[12]。本研究对ICU收治的机械通气的患者进行早期康复训练,拟探讨早期康复训练的安全性和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实验研究方法。病例来源于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自2010年5月至2012年5月收治住院的患者,纳入标准为:①患者年龄≥18岁,气管插管或者气管切开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大于48 h但少于72 h,预计机械通气时间≥1周;②意识清楚,血流动力学稳定(没有直立性低血压、急性心肌缺血、高血压及应用逐渐增加剂量的血管活性药物);③呼吸指标稳定[稳定的脉搏氧饱和度、吸入氧体积分数≤55%、呼气末正压(PEEP)≤8 cm H2O(1 cm H2O=0.098 kPa)];④没有不稳定的骨折,例如:颈椎骨折。排除标准:①入院前不能独立活动(包括抬头或者坐,床旁行走),入院前需要长期带呼吸机;②患影响肌力的神经系统疾病,患不可逆的疾病预测6个月内病死率的可能性大于50%;③颅内压升高;四肢不健全;入院前至少20 d应用糖皮质激素(强的松>20 mg/d);④入院时行心肺复苏术;⑤近6个月做过肿瘤的放化疗;⑥近3周得过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性心绞痛。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康复训练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患者的入院诊断见表1。
1.2 早期康复训练方法
向患者和家属讲明早期康复训练的目的和方法,告知安全性,征得患者或家属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后进行康复训练。早期康复训练包括:主动抬头、由平卧位到坐位、端坐床边、床旁坐位、床旁站立和床旁行走。患者每日进行2次康复训练,康复训练的时间和强度根据患者病情调整,最初在护士和医师的协助下完成,逐渐过渡到患者独立完成。每次均按照如下顺序进行:主动抬头,由平卧位到坐位,端坐床边,不需要帮助能够端坐床边20 min以后,过渡到床旁坐位,床旁站立,床旁行走(图1)。如果达到试验终止的标准,此次活动结束,下次活动照常进行。康复训练过程中暂停肠内营养。在上述活动的时间外,每2 h被动或主动地改变。如果患者需要应用镇静剂,尽量在夜间应用,白天停用。如果白天也需要应用镇静剂,在活动前1~2 h停用药物,停药后当患者能够听懂指令,并能够做出配合性指令动作时,再进行康复训练。活动过程中监测脉搏氧饱和度、心电监测,必要时测血压。
1.3 康复训练终止标准
患者出现如下情况立刻终止康复训练:平均动脉压110 mm Hg;心率130次/min;呼吸频率40次/min;脉搏氧饱和度
1.4 检测指标
比较康复训练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首次床旁坐位时间,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APACHE Ⅱ评分,最高FiO2,最低PaO2/FiO2,住院病死率。
1.5 统计学方法
SPSS 11.5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康复训练组和对照组组间差异比较用成组t检验,以P
2 结果
2.1 患者的入院诊断
按照纳入标准入组60例患者,康复训练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入院诊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康复训练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情况比较
康复训练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APACHE Ⅱ评分、最高FiO2、最低PaO2/FiO2、住院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康复训练组的首次床旁坐位时间,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与对照组相比较明显缩短或降低(P
3 讨论
合适的机械通气能改善肺水肿和换气功能,降低心脏前后负荷[13]。但机械通气治疗不可避免带来一些不良反应,在ICU住院治疗的患者尤其是机械通气的患者常会出现神经肌肉无力,称为ICU获得性神经肌肉无力,它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与多种因素有关[14-15] 。机械通气也是创伤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重症患者尤其是机械通气时间长的患者容易出现感染、多发性神经病和或肌病[16-18], 此外运动减少、高血糖、药物如神经肌肉阻滞剂、糖皮质激素等也促进ICU获得性神经肌肉无力的发生,进而延长机械通气的时间[19-21]。
ICU获得性神经肌肉无力可持续较长时间,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多项研究表明存活的机械通气患者多存在生理功能差,生活质量下降问题,甚至延续数年[22-24]。通常患者是在转出ICU后才进行康复治疗,而采取康复治疗的早晚可能会影响患者最终的康复程度。
目前国内还没有关于机械通气的患者进行早期康复训练的文献报道,结合本院的实际条件,笔者对患者进行了适度的早期康复训练。选择的30例康复训练组患者中,没有严重的不良事件发生,只有1例患者在站起来后出现性低血压,立即采用平卧位,很快好转,因此机械通气的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治疗是安全的,这与国外的文献报道结果一致。笔者对机械通气的患者进行早期康复训练,使患者的首次离床时间、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天数比对照组明显缩短或降低,改善了患者的预后,这也与国外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8-14]。
选择康复训练组和对照组的患者时,入选标准相同,他们的入院诊断,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APACHE Ⅱ评分、最高FiO2、最低PaO2/Fi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以康复训练组的治疗结果是有意义的。
ICU住院患者因治疗需要常持续应用镇静剂[25],易延长患者的机械通气的时间[26]。间断唤醒可以缩短机械通气的时间,减少ICU住院天数[27]。应用镇静剂和缺乏运动可加重ICU获得性神经肌肉无力[28],减少镇静剂的应用可降低获得性神经肌肉无力的发生概率[29-30],本研究中,两组住院患者均间断应用镇静剂或者不用镇静剂。进行早期康复训练时,一个护士和一个医师帮助患者即可以完成,需要的设备也是常用的,因此,这种模式可以被广泛推广。由于条件限制,课题组没有进行更大强度的训练,例如:带着呼吸机行走,国外报道,行走的距离可以达到100步,甚至212步,这种训练有助于患者早期脱离呼吸机 [31]。
本研究的样本量不大,没有做到双盲,可能不能反映出所有的达到入选标准患者的情况,但是,患者疗效与国外相关的研究结果一致。此外因研究条件所限,笔者对患者转出ICU后的康复情况未能随访,早期康复训练对机械通气患者远期疗效的影响还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Allen C, Glasziou P, Del MC. Bed rest: A potentially harmful treatment needing more careful evaluation [J]. Lancet, 1999, 354 (9186): 1229-1233.
[2] 沈伟锋,李辉,马岳峰,等. 创伤患者住ICU期间发生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1,20(6): 588-592.
[3] Bruunsgaard H. Physical activity and modulation of systemic low-level inflammation [J]. J Leukoc Biol, 2005, 78 (4):819-835.
[4] Convertino VA, Bloomfield SA, Greenleaf JE. An overview of the issues: physiological effects of bed rest and restricted physical activity [J]. Med Sci Sports Exerc, 1997,29(2):187-190.
[5] Zanni JM, Korupolu R, Fan E, et al. Rehabilitation therapy and outcomes in acute respiratory failure: an observational pilot project [J]. J Crit Care, 2010, 25 (2) : 254-262.
[6] Schweickert WD,Pohlman MC,Pohlman AS, et al.Ealry physical and occupational therapy in mechanically ventilated ,critically ill patients:a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J]. Lancet, 2009, 373(9678):1874-1882.
[7] Needham DM. Mobilizing patients in the intensive care unit improving neuromuscular weakness and physical function [J]. JAMA, 2008, 300(14): 1685-1690.
[8] Morris PE, Goad A, Thompson C, et al. Early intensive care unit mobility 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respiratory failure [J]. Crit Care Med, 2008, 36(8): 2238-2243.
[9] Bailey P, Thomsen GE, Spuhler VJ, et al. Early activity is feasible and safe in respiratory failure patients [J]. Crit Care Med, 2007, 35(1): 139-145.
[10]Pohlman MC, Schweickert WD, Pohlman AS, et al. Feasibility of physical and occupational therapy beginning from initiation of mechanical ventilation [J]. Crit Care Med,2010, 38 (1): 1-6.
[11] Hodgin KE, Nordon-Craft A, McFann KK, et al. Physical therapy utilization in intensive care units: Results from a national survey [J]. Crit Care Med, 2009, 37(2): 561-567.
[12] 孟申.从肺康复指南的更新看肺康复研究的进展 [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0,33(3):216-218.
[13]邱海波,黄英姿.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的进步[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1,20(2) :117-119.
[14] Hough CL. Neuromuscular sequelae in survivors of acute lung injury [J]. Clin Chest Med, 2006, 27(4):691-703.
[15] Maramattom BV, Wijdicks EF. Acute neuromuscular weakness in the intensive care unit [J]. Crit Care Med, 2006, 34 (11):2835-2841.
[16] 李立斌,沈华浩.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与多器官衰竭 [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2,21(8): 789-791.
[17] 於江泉,郑瑞强,林华,等. 俯卧位通气联合NO吸入对ARDS患者氧合的影响 [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2,21(12): 1374-1377.
[18] Tellez PA, Pronovost PJ, Needham DM. Neuromuscular dysfunction acquired in critical illness: a systematic review [J]. Intensive Care Med, 2007, 33(11):1876-1891.
[19] Hermans G, Wilmer A, Meersseman W, et al. Impact of intensive insulin therapy on neuromuscular complications and ventilator dependency in the medical intensive care unit [J].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 2007, 175(5) :480-489.
[20] Larsson L, Li X, Edstrm L, et al. Acute quadriplegia and loss of muscle myosin in patients treated with nondepolarizing neuromuscular blocking agents and corticosteroids: mechanisms at the cellular and molecular levels [J]. Crit Care Med, 2000, 28 (1) :34-45.
[21] De Jonghe B, Sharshar T, Lefaucheur JP, et al. Paresis acquired in the intensive care unit: a prospective multicenter study [J]. JAMA, 2002, 288 (22): 2859-2867.
[22] Carson SS, Bach PB, Brzozowski L, et al. Outcomes after long-term acute care: an analysis of 133 mechanically ventilated patients [J].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 1999, 159 (5 Pt 1): 1568-1573.
[23] Orme J Jr, Romney JS, Hopkins RO, et al. Pulmonary function and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in survivors of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J]. Am J Respir Crit CareMed ,2003, 167 (5): 690-694.
[24]Curtis JR. The long-term outcomes of mechanical ventilation: What are they and how should they be used? [J]. Respir Care, 2002, 47(4): 496-505.
[25] Ostermann ME, Keenan SP, Seiferling RA, et al. Sedation in the intensive care unit: a systematic review [J]. JAMA, 2000, 283(11):1451-1459.
[26] Kollef MH, Levy NT, Ahrens TS, et al. The use of continuous iv. sedation is associated with prolongation of mechanical ventilation [J]. Chest, 1998, 114 (2): 541-548.
[27] Kress JP, Pohlman AS, O’Connor MF,et al. Daily interruption of sedative infusions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undergoing mechanical ventilation [J]. N Engl J Med, 2000, 342 (20) :1471-1477.
[28] De Jonghe B, Sharshar T, Hopkinson N, et al. Paresis following mechanical ventilation [J]. Curr Opin Crit Care, 2004,10(1) : 47-52.
[29] De Jonghe B, Bastuji-Garin S, Fangio P, et al. Sedation algorithm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without acute brain injury [J]. Crit Care Med, 2005, 33 (1):120-127.
[30] Schweickert WD, Gehlbach BK, Pohlman AS, et al. Daily interruption of sedative infusions and complications of critical illness in mechanically ventilated patients [J]. Crit Care Med, 2004, 32 (6) :1272-1276.
[31] Martin UJ, Hincapie L, Nimchuk M, et al. Impact of whole-body rehabilitation in patients receiving chronic mechanical ventilation [J]. Crit Care Med, 2005, 33 (10):2259-2265.
(收稿日期:2013-04-21)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3.10.019
作者单位:266003 山东省青岛,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
【关键词】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发病机制;诊断;合理用药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Antibiotic associated diarrhea,AAD )是由于接受抗生素治疗而引起的一系列严重程度不同、以腹泻为主要症状的肠道菌群失调症的总称。其有许多其他相关的名称,包括抗生素相关肠炎(Antibiotics associated colitis,AAC)、艰难梭菌相关性腹泻(c.difficile cid-associated diarrhea ,CDAD)和伪膜性肠炎(Pseudo membranous enteritis PMN)。AAD为抗生素治疗的较为常见的不良反应,其发生率因人群及抗生素种类的差异而不同,一般认为在5 %~30 %。目前已知700多种药物可引起腹泻,其中25 %是抗生素。近年来预防医院感染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医院管理机构及临床医生的重视。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不合理用药的情况日渐突出,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防治措施日益受到关注。
1概述
AAD是指应用抗生素后继发的腹泻,发生率视不同抗生素而异。发生AAD的高危因素有使用广谱抗生素,抗生素治疗超过3d、高龄、多项医疗干预措施或伴随疾病等。合理使用抗生素是预防AAD的关键。按AAD的病情程度不同,可分为单纯腹泻,结肠炎或假膜性结肠炎(PMC)。PMC是指病情严重、结肠黏膜有伪膜形成的特殊类型,如不及时诊断并给予合理治疗,可导致严重并发症,死亡率高达15%-24%。凡能对抗细菌作用的药物,几乎均可引起AAD,如林可霉素、阿奇霉素、氨苄西林,此外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抗生素等也可发生, 而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则较少发生。抗结核杆菌、真菌和抗寄生虫的抗菌药物所致AAD尚未见报道。
2AAD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关于AAD的发生机制,目前较为一致的看法是,抗生素破坏了肠内菌群的自然生态平衡,即生理性细菌明显减少而需氧性菌及兼性厌氧菌数量增加,引起了肠道黏膜损伤和炎症。归结起来可以分为以下3类:
(1)肠道正常菌群遭到破坏:抗生素的使用使肠道正常菌群遭到破坏,一方面使肠道菌群相关的糖类的代谢降低,致使糖类吸收不良 ,肠腔中的有机酸、阳离子和糖类聚集,从而导致渗透性腹泻;另一方面正常菌群的破坏也导致了病原微生物的异常增殖,特别是艰难梭菌(c.difficile)的感染。目前认为艰难梭菌是抗生素相关腹泻的主要病因,10%~25%的AAD和几乎所有的PMC均由此菌引起。1977年Bartlett等首先从伪膜性肠炎患者的粪便中分离出艰难梭菌,并将其无菌培养滤液投予动物导致发生伪膜性肠炎 ,从而证实艰难梭菌为 PMC的病原菌。艰难梭菌是一种专性厌氧革兰阳性芽孢杆菌 ,其致病主要通过毒素介导。艰难梭菌能产生两种毒素 ,肠毒素(毒素A)及细胞毒素(毒素B)。毒素A是主要的毒力因子,具有很强的肠毒素活性。通过黏膜上皮细胞的 cAMP系统使水和盐分泌增加导致分泌性腹泻,甚至引起黏膜出血。毒素B为细胞毒素 ,可直接损伤肠壁细胞,引起炎症 ,导致渗出性腹泻。与AAD有关的其他病原菌如产气荚膜梭菌、金葡菌尤其是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念珠菌、催产克雷伯菌、沙门菌等也见有报道,有研究报道金葡菌通过肠毒素A和双组分白细胞毒素导致炎症的产生,但其在AAD中的确切机制尚不清楚;迄今为止,尚未证实克雷伯杆菌可产生毒素。
(2)胃肠蠕动加快:有些抗生素如红霉素,为胃动素受体激动剂,可使胃肠蠕动增快,导致运动性腹泻;又如阿莫西林有刺激肠蠕动的作用,也可导致运动性腹泻。
(3)肠道黏膜损害:有些抗生素如氨基糖苷类、多粘菌素、四环素、新霉素、杆菌肽等,可直接引起肠道黏膜损害、肠上皮纤毛萎缩及细胞内酶的活性降低,导致肠道内营养物质的吸收障碍,从而引起吸收不良性腹泻。
3 诊断
在应用抗生素过程中,患者若出现腹泻,应警惕AAD的可能。单纯腹泻、结肠炎患者的症状轻微,结肠无伪膜形成,停用有关抗生素后腹泻自行好转。PMC患者的症状较重,每日有5次或更多次的不成形便,可无肉眼血便或黏液便,腹泻同时伴有腹胀、腹痛及发热,有时易被误认为是原有感染性疾病的恶化。在病变的发展过程中,AAD可出现难以忍受的腹痛(类似急腹症),若持续使用有关抗生素,则症状会加重,可伴脱水、电解质平衡紊乱,大量血清蛋白丢失,甚至引起死亡。对AAD有确诊价值的实验室检查是粪便厌氧菌培养,多数病例可有难辨产气荚膜芽孢杆菌生长。粪便难辨产气荚膜芽孢杆菌的细胞毒素试验对AAD的诊断也有一定价值,如第1次试验结果为阴性,应对可疑病例进行复查,有些病例可呈阳性。将患者的粪便滤液稀释不同的倍数后置组织培养液中观察细胞毒作用,稀释倍数在1:100以上时方有诊断意义。污泥产气荚膜芽孢杆菌抗毒素中和试验常呈阳性。血常规可见异常的周围血白细胞明显增多,多在10*109/L-20*109/L,甚至更高,以中性粒细胞增多为主。粪便常规可无特殊改变,仅可见白细胞,多数无肉眼血便或黏液便。可有低蛋白血症,水、电解质和酸碱失衡。
4预防
AAD多为院内感染:最重要的是合理地选择和使用抗生素。就本院用药习惯来说,目前内科抗菌药物多用于预防昏迷、休克和心脑血管等疾病的肺部感染,外科一般从入院开始至出院均使用抗菌药物(违反了术前和术中及术后短期应用抗菌药物的原则),普遍存在着预防用药时间过长、用药品种过多、治疗剂量过大、疗程过长、盲目选择新抗菌药物的现象。为防止或减少AAD,在应用抗菌药物前应作致病菌的培养、分离、鉴定及药物敏感试验,尽量选用窄谱抗菌药物, 尤其是老年人(免疫功能降低)用药时间不应超过7d。用药时间过长时应随时监测,一旦发现AAD的症状、体征,应立即停药。
5治疗
5.1及时停用相关抗生素专家强调,对于AAD的治疗,关键在于及早认识,及时停用原抗生素,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紊乱,服用调整肠道菌群的药物。若交替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可用苯唑西林、氯唑西林、利福平及万古霉素等口服。不宜应用抗肠蠕动药,如地芬诺酯、洛哌丁胺,它们对AAD不仅无效,还可诱发中毒性结肠扩张。另外加强支持治疗,纠正低蛋白血症及水、电解质、酸碱失衡也很重要。临床实践表明许多肠道疾病患者对停用致腹泻制剂的反应都很好,且这种方法不会导致感染的复发。如果是结肠炎或严重腹泻,或不能停用致腹泻制剂,或停用后仍不能有效改善腹泻,那么推荐采用10d疗程的甲硝唑或万古霉素。虽然甲硝唑可通过静脉给药,但还是应该尽量使用口服制剂。即使会出现病情复发,治疗对大多数患者仍有效。
5.2甲硝唑与万古霉素为主要用药采用甲硝唑或万古霉素治疗的适应证包括:艰难梭状菌毒素检测阳性并有明确结肠炎依据(发热、白细胞升高以及CT或内镜检查有特征性表现);严重腹泻;停用致腹泻制剂仍然持续腹泻;仍需继续治疗原发感染者。口服甲硝唑的剂量为500mg,每天3次或者250mg,每天4次。口服万古霉素的剂量为125,每天4次。两种药物疗效相似,应答率可达到90%-97%。治疗持续时间通常为10d,但是对增加疗程或缩短疗程的相对优点的研究尚未见报道。
5.3应用微生物制剂双歧三联活菌、酪酸梭状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胶囊等微生物制剂对肠道正常菌群生长有促进作用,从而调节肠内正常菌群水平,对AAD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6结语
总之,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是AAD发生的主要原因。因此,为促进合理用药,临床医生应严格遵循下列抗菌药使用原则:尽量在明确病原诊断后准确使用抗菌药物,在此之前给药应先留取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标本;单独病毒感染者不用抗菌药物;联合用药应严格掌握指征,合理组方;严格控制预防性用药;剂量应准确无误,以维持有效血药浓度;用药途径、方法等应准确;严格掌握停药或换药时机。联合用药主要用于不明原因的严重感染、混合感染、难治性感染及需要长时期用药的感染,以增加疗效、减少不良反应。此外,临床医生在应用抗菌药物时,不应仅凭习惯用药,而应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强化药学知识,合理使用抗生素,提高用药水平。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S].北京: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2001. 10-12.
[2]易霞云,王曼平等. 医院感染性腹泻的临床特征分析[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0, 13 (1) : 18-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3783(2008)-7-0046-02
【摘 要】目的 观察超早期综合康复治疗中枢协调障碍(ZKS)患儿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 2005年2月~2007年9月在本院就诊、康复治疗并随访的140例ZKS患儿,将其分为三组:超早期综合干预组:年龄≤6(4.2±0.1)月,48例;早期综合干预组:年龄7~12(9±0.3)月,48例;超早期对照组:年龄≤6(4.8±0.5)月,40例。三组患儿在治疗前均进行Gesell发育量表评估,超早期和早期综合干预组治疗方法:(1)神经运动发育疗法;(2)作业疗法(OT疗法);(3)家庭干预;(4)脑细胞活性药物治疗。结果 超早期组治疗有效率(95.2%)明显高于7~12个月组(81.3%)及超早期对照组,其脑瘫的发生率也明显减少(P
【关键词】中枢协调障碍 超早期 康复治疗
中枢性协调障碍(ZKS)是指具有姿势反应性异常的脑瘫或脑损伤高危儿,作为早期诊断脑性瘫痪(CP)的代名词,目前已被各国学者认可,Vojta姿势异常是诊断ZKS的客观指标,我们应用Vojta七种姿势反射诊断140例ZKS患儿,并对其中52例患儿采用综合康复治疗的方法进行超早期治疗,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40例ZKS患儿中,男78例,女62例,年龄在3~12月之间。(1)存在高危因素:宫内窘迫15例,新生儿窒息35例,羊水减少6例,妊高症7例,先兆流产10例,巨大儿4例,早产儿41例,高胆红素血症22例;(2)影像学检查:头颅CT检查108例,结果异常74例(69.0 %),头颅MRI检查32例,结果异常26例(81.0%);(3)病情分度:轻度82例,中度33例,重度5例。(4)分组:超早期综合干预组:年龄≤6(4.2±0.1)月,48例;早期综合干预组:年龄7~12(9±0.3)月,48例;超早期对照组:年龄≤6(4.8±0.5)月,40例。三组患儿在高危因素、影像学检查、分度方面经统计学处理均无显著性差异,P
1.2 诊断标准 存在导致脑损伤的高危因素,有脑损伤的早期表现,有Vojta姿势反射异常,运动发育落后及肌张力改变。分度:Vojta反射1~3项异常为轻度,4~7项异常为中度,7项异常伴肌张力改变为重度[1]。
1.3 治疗方法 三组患儿在治疗前均进行Gesell发育量表评估,超早期和早期综合干预组治疗方法:(1)神经运动发育疗法:由专业康复治疗师采用Vojta法和Bobath法进行康复治疗,有肌张力降低者行针灸或穴位水针封闭治疗,肌张力增高者行上田正疗法,每次30min,每日2次;(2)作业疗法(OT疗法):以锻炼患儿精细动作为主要目的的上肢作业活动,如活动其手指功能,刺激其感觉,让患儿抓不同大小、质地、形状的玩具等;(3)家庭干预:教会所有患儿家长对患儿进行抚触,被动操及感官刺激(视、听、触、嗅、前庭觉刺激);(4)脑细胞活性药物应用:静滴神经节苷酯或脑活素,每月一疗程,每疗程10~15天,共5~6个疗程。超早期对照组患儿由于家长重视不够或经济问题只行家庭干预。所有患儿治疗6个月后再次进行Gesell评估。
1.4 疗效评估标准 (1)治愈:达到正常婴儿运动发育月龄,Vojta反射正常。(2)好转:出现正常的运动发育,但迟于实际月龄3个月以上,Vojta反射阳性数量减少2个以上。(3)无效:未出现正常的运动发育,Vojta反射阳性数量无变化。同时采用上海Gesell检查手册对患儿动作能、应物能、语言能及应人能四个能区的发育商进行评估,由我院心理医生进行测试。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软件包进行χ2检验和t检验
2 结果
2.1 ZKS患儿治疗前后智能发育商差值比较 超早期综合干预组在动作能、应人能、应物能三个能区治疗前后的发育商差值均明显高于超早期对照组及早期综合干预组(P
2.2 三组患儿疗效比较 超早期综合干预组有效率为95.2%,明显高于早期综合干预组(χ2=5.7 ,P
2.3 三组患儿发展为脑瘫比率的比较 超早期综合干预组脑瘫发生率为17.3%,远远低于早期综合干预组(χ2=9.5, P
3 讨论
近年来小儿脑瘫的治疗强调早期诊断、早期干预,究竟什么时间诊断脑瘫为早期诊断,各作者意见尚未统一,有的认为生后6个月或9个月以内为早期诊断,近年来又有作者提出生后3个月之内做出的诊断为脑瘫超早期诊断。本研究应用德国Vojta博士提出的中枢性协调障碍作为脑瘫早期诊断的代名词,选择0~6个月为超早期组,7~12个月为对照组,均进行综合康复治疗,治疗相同时间后,发现超早期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7~12个月组,其脑瘫的发生率也明显减少,与有关报道一致[2]。同时还选择0~6个月未经综合治疗的患儿做为对照组,其有效率也显著增高,脑瘫发生率明显下降。在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只有早期诊断才能不失时机做到早治疗,而且临床上收到了较好的治疗效果。原因为婴儿早期,脑组织处于生长发育最旺盛阶段,脑的可塑性强,代偿能力强,接受治疗后恢复效果好,可干预异常反射姿势及异常反射固定化,又可以防止肌肉挛缩[3]。所以治疗时间开始越早效果越好。
本研究同时发现经过超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可有效促进孩子的动作、应物及应人能力的发展,而在语言能区与其它两组差异无显著性,分析原因,可能和我们所采用的神经运动发育疗法(Bobath法和Vojta法)、痉挛肌治疗、蜡疗、作业疗法等旨在促进肌肉系统正常协调,抑制异常姿势等,主要针对运动功能异常的治疗有关。有人提出,对于脑瘫患儿在一岁前要进行语言训练来促进语言发育[4]。一旦等到发现患儿语言障碍,治疗最佳时机已错过。
我们认为应实施超早期综合康复治疗,以促进运动及神经心理双重发展,神经运动发育疗法通过抑制异常姿势,促进正常运动模式的一些反复动作刺激,传入大脑皮质,建立投射区,促进皮质内运动代表区神经核团的形成和完善,使诱导出的正常运动模式得到记忆和加强[5]。神经细胞激活剂可使患儿神经细胞兴奋、再生,促突触化,使受损的细胞修复。精细动作的训练除了促进神经细胞发育,还有促进粗大动作作用。因此,包括对患儿运动及神经心理发育的综合干预措施可以使患儿得到很大发展作用。
参考文献
[1] 卢庆春.脑性瘫痪的现代诊断与治疗[M] .华夏出版社,2001:169.
[2] 李初阳,孟群,骆霞,等.早期干预防治小儿脑性瘫痪的临床观察[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5,20(6):445-446.
[3] 窦月玲.中枢性协调障碍早期干预的研究[J].医学综述,2006,12(15):927-929.
[关键词]序贯无创机械通气;稳定期重度COPD患者;肺康复;治疗
[中图分类号] R56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7)05(b)-0024-03
Application of sequential non-invasive mechanical ventilation in pulmonary rehabilitation of patients with stable severe COPD
PENG Yong-sheng1 LAI Yong-hui1 ZHU Qi-cheng2
1.Department of ICU,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Nankang District in Jiangxi Province,Ganzhou 341400,China;2.Department of Respiratory ,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Nankang District in Jiangxi Province,Ganzhou 3414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sequential non-invasive mechanical ventilation in pulmonary rehabilitation of patients with stable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Methods A total of 80 patients with stable severe COPD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November 2011 to November 2016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observation group (n=40,given routine pulmonary rehabilitation combined with sequential noninvasive mechanical ventilation treatment) and the control group (n=40,given routine pulmonary rehabilitation).Pulmonary function, blood gas analysis indexes and quality of life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Results After treatment, the levels of FEV1/FVC, PaO2,PaCO2, pH and RR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ose before treatment, and the improvement was bett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
[Key words]Sequential non-invasive mechanical ventilation;Stable severe COPD;Pulmonary rehabilitation;Treatment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N常见的气流阻塞型呼吸系统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慢性咳嗽、气短、呼吸困难、胸闷等,病因尚不明确,多认为与环境污染和自身遗传因素相关,易引起呼吸衰竭致患者死亡,发病率和病死率高,目前临床上多采用机械通气治疗[1-2]。有创机械通气治疗虽然能在短时间内改善患者通气情况,缩短病程,但人工程序繁琐,耐受性较差,长时间通气治疗可导致呼吸道感染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3]。而无创机械通气治疗操作简单快捷,可有效降低并发症产生风险[4],本研究旨在探讨常规肺康复治疗联合序贯无创机械通气治疗稳定期重度COPD患者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x取我院2011年11月~2016年11月收治的80例稳定期重度COPD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50~73岁,平均(63.43±7.22)岁。对照组男性21例,女性19例;年龄51~71岁,平均(62.12±8.03)岁。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制定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07年修订版)》[5]诊断标准;②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家属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严重肺大泡、气胸及纵隔气肿未行引流者;②严重肺出血者;③心肌梗死患者;④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者;⑤意识障碍者;⑥过敏及妊娠、哺乳期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一般常规肺康复治疗。常规吸入β2受体激动剂、抗胆碱药物和糖皮质激素调节免疫,配合服用抗氧化剂和祛痰剂,通过行走、登梯、骑车等方式进行运动康复锻炼,并配合心理康复指导,缓解患者紧张焦虑情绪,帮助患者树立信心,提高疾病认知度和服药依从性;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序贯无创机械通气治疗。使用BIPAP Synchrony呼吸机(美国飞利浦伟康公司),选择S/T模式,吸气压力8~12 cmH2O,吸氧浓度35%~60%,呼气压力4~5 cmH2O,呼吸频率12次/min。治疗过程中仔细观察患者呼吸情况、胸腹运动等病情变化,依据患者情况随时调整呼吸机参数,每天通气时间5~8 h。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4周。
1.3观察指标
①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肺功能及动脉血气分析指标:一秒钟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百分比(FEV1/FVC)、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pH和呼吸频率(RR);②生存质量(QOL)评分[6]:从日常生活能力、社会活动状况、抑郁心理症状及焦虑心理症状四个方面评定患者生存质量,分数越高,生存质量越低;③6 min行走距离(6MWD)[7]:测量患者6 min内的步行距离,若需重复测量,第1次和第2次测量间需间隔1 h以上,取最佳结果;④Borg呼吸困难评分[8]:采用Borg量表评估患者呼吸努力程度,满分10分,0分表示无呼吸困难及疲劳,10分表示极限呼吸困难或疲劳。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行t检验,以P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肺功能及血气分析指标的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后FEV1/FVC、PaO2、PaCO2、pH、RR水平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P
2.2生活质量水平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后QOL评分、6MWD、Borg呼吸困难评分间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P
3讨论
随着环境污染的加重和生活饮食习惯的改变,COPD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严重威胁人们生命健康[9]。COPD在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中所占比例最大,因慢性炎症反复发作导致的气腔狭窄阻塞支气管使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降低,呼吸困难,严重时可引发慢性呼吸衰竭致患者死亡,其死亡率居全球死亡原因第5位,已引起临床上的广泛关注[10-11]。但目前对于COPD患者肺功能损害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多认为是由于低氧血症、氧化应激反应或系统炎症所导致的肺部T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和肺泡巨噬细胞异常增多,激活炎症细胞释放多种炎性介质破坏肺结构、损害肺功能从而导致COPD[12]。而随着COPD病情的不断恶化,肺功能和换气功能障碍导致细胞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不能维持气体交换,继而引发慢性呼吸衰竭最终致患者死亡[13]。
序贯机械通气是指在未满足拔管和撤机条件下,对行人工气道机械通气的患者提前拔管,改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并逐渐撤机的过程,能有效减少呼吸损耗,缓解呼吸肌疲劳,增加肺泡通气量,促进二氧化碳的排出,同时建立人工气道还有助于患者痰液的引流。有研究显示,肺康复治疗中联合应用序贯无创机械通气治疗可以有效降低COPD患者通气肌负荷,防止气道压缩,促进肺部气体交换,缓解呼吸困难,减慢心率,提高运动耐力,降低运动时血清中乳酸含量,从而达到改善肺功能,提高机体耐受力的作用[14-15]。因此,本研究主要通过常规肺康复治疗联合应用序贯无创机械通气治疗改善患者肺功能及整体功能状态,提高患者生活水平,降低病死率。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患者FEV1/FVC、PaO2、PaCO2、pH、RR水平显著优于治疗前,且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
综上所述,序贯无创机械通气治疗联合肺康复治疗稳定期重度COPD患者临床效果好,可以显著改善患者肺通气功能,提高患者活动耐力,提高生活质量水平,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王海涛,林慧,王继超,等.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严重呼吸衰竭的临床观察[J].河北医学,2014,20(9):1530-1532.
[2]黄金华,黎教武,陈伟建,等.有创-无创序贯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急性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及其切换点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5,23(4):20-23.
[3]张贤春,陈鼎,陈海明,等.无创机械通气在COPD合并慢性呼吸衰竭患者肺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效果[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3(19):2118-2119.
[4]周露茜,黎晓莹,李允,等.呼吸肌肉锻炼加序贯无创正压通气在稳定期重度慢阻肺患者中的应用:临床随机对照试验[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6,36(8):1069-1074.
[5]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07年修订版)[J].中华内科杂志,2007,46(3):254-261.
[6]蔡映云,李倬哲,方宗君.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存质量评估[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04,3(4):225-227.
[7]何权瀛.六分钟步行测验及其临床应用[J].中华内科杂志,2006,45(11):950-951.
[8]罗祥,郭春丽,程西安,等.支气管舒张剂对不同程度COPD患者呼吸困难及肺功能的影响[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15,35(11):40-42.
[9]雷昊,张俊.危重症专职护理小组在呼吸衰竭患者辅助通气治疗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4,20(20):2500-2503.
[10]张立军,陈英华,王亚伟,等.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疗效[J].现代仪器与医疗,2014,20(2):42-44.
[11]张学敏.无创通气序贯治疗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撤机中的应用[J].山西医药杂志,2014,43(21):2528-2529.
[12]张静,杨阳,邹俊,等.肺部感染控制窗和自主呼吸验在无创正压通气序贯治疗时机选择中的运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5,30(5):446-448.
[13]常艳,王英,刘洁,等.COPD合并呼吸衰竭呼吸机治疗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导刊,2016,18(4):331-334.
[14]王河焱,唐忠平,林凤,等.序贯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呼吸衰竭42例疗效观察[J].贵州医药,2015,39(9):802-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