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卫生院临床医生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摘要】医护人员的手卫生情况在预防医院感染中起重要作用,而我国临床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率较低。为了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保障医疗安全和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需要进一步提高对手部卫生的认识,提高医护人员手卫生责任意识和手卫生执行率,完善手卫生措施,创造重视手卫生的氛围,加强手卫生专项培训,改良手卫生方法,规范手卫生技术,制定行之有效的监管措施并加大监管力度,有效改善手卫生状况,以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关键词】医护人员;手卫生;医院感染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01.068手卫生是控制医院感染最重要和最基础的环节,而且实施简便,是防止医院感染最重要的措施之一[1]。目前,国内医护人员手卫生现状不容乐观。本文通过对手卫生现状分析,列出相应的改进对策,旨在通过有效的手卫生控制,减少或杜绝经手传播的疾病,在保障医疗安全的同时也保护医护人员自身安全。1手卫生现状
11医护人员手卫生意识薄弱大部分医护人员缺乏对手卫生的认识,不能严格执行手卫生要求,接触患者前后,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各种污物之后不能及时洗手,甚至用污染的手拿取其他物品[2]。熊薇等[3]曾经对洗手重要性认识情况进行过调查,有935%的人认为洗手应视为常规医疗责任的一部分;804%的人认为忽视洗手是发生院内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531%的人认为坚持按医疗常规洗手较易做到,392%的人认为较难做到,还有54%的人认为做不到。同时,对忽视洗手情况进行了调查,经常忽视洗手的医务人员占42%,有时忽视占638%,从不忽视占304%;忽视洗手发生在白天占454%,夜间占192%,值班时占165%;忽视洗手主要发生在检查患者时占415%,护理患者时占246%,治疗患者时占165%。医护人员操作中手部细菌污染相当严重,特别是每天在大量医疗护理操作中,接触致病菌的几率增加,并且护士往往忽视在处置两个患者之间洗手这一环节[4]。
12手卫生执行率低一方面由于医院洗手设备设置不合理,距离远,使医务人员不方便洗手;另一方面医务人员缺编,患者多,工作繁忙、工作量大等,在实际工作中1个责任护士要管几名至十几名患者,治疗护士1次治疗时间要治疗几十名患者。如此大量的工作,难于做到每次操作前都洗手[4]。毛晓清等[5]在对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影响因素调查中发现整体手卫生执行率较低(4780%),操作前洗手执行率(106%)远远低于操作后(3774%)。手卫生执行率,医生(1842%)远低于护士(3549%)。颉建玲等[6]也曾调查分析报道5项基本手卫生指征:操作前、后;接触患者前后及脱手套后。整体手卫生执行率较低(<50%),各项操作后的手卫生执行率为4352%,远高于操作前执行率(3012%),接触患者前后手卫生执行率只有2543%,约有532%的医务人员在脱手套后不进行手卫生消毒。
13洗手技术不规范,洗手合格率低及手的再污染主要包括干手方法错误、用手指开关水龙头、揉搓时间不够、揉搓方法不对。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曾调查显示,有78%的医生和61%的护士不知如何正确洗手,也从未接受过手卫生培训。我国卫生部对医院的抽样调查发现,洗手常漏洗拇指和指尖,并且洗手后不擦干就开始无菌操作;洗手后干手方法有:用工作服擦干占438%,个人专用毛巾204%,一次性消毒纸巾169%,共用毛巾123%[3],以致再污染。吴金京等[7]曾报道操作前手卫生合格率为525%,操作中为467%,在应急操作时手卫生合格率仅为303%。
14对自身操作中手部带菌情况了解不够多数人认为只要未接触患者的分泌物、排泄物,手就是清洁的。通过手部采样培养结果显示,操作前及操作过程中的手虽未被分泌物、排泄物污染,但存在大量致病菌[4]。医疗护理操作中,大多数都是手工操作,污染严重程度依次为直接接触患者、处理呼吸道、处理体液或分泌物、处理伤口及一般护理操作等。手部污染的细菌量为103~105 cfu/cm2,换药后手染菌量为109/cm2[5]。
15对手卫生的误区部分医护人员认为戴手套可避免手污染,戴一副手套为很多患者操作。事实上,戴手套只是手卫生的辅助手段,只戴手套而不注意手卫生的做法,只是保护自己而不能避免细菌的传播[8]。另外,使用者可能在摘手套时无意中污染了手部。正是由于这些原因,脱手套后必须要洗手或进行手部消毒。手套仅作为辅助用物使用,并不能替代洗手。
16手卫生管理不到位管理人员手卫生知识欠缺,观念落后,没能及时受到培训,更不能对医务人员进行宣传教育和定期培训,未建立手卫生管理体系。即使开展了手卫生知识培训教育,也不是强迫性的,所以在医务人员中,真正参与的频率很低[2]。
17其他部分医务人员未把手卫生与行医道德联系起来,部分人只有在自己需要时才进行手部清洁,而不是把患者的利益放在首位,未考虑到自己的疏忽可能会给患者造成感染的后果[9,10]。2促进手部卫生的对策
21加强教育培训,提高洗手意识针对医护人员普遍缺乏医院感染控制知识及手卫生在预防医院感染中的作用情况,根据不同群体洗手依从性的差异,开展目标、内容、形式不同的教育,不断强化医护人员手卫生意识,改善不良的洗手行为,提醒医护人员通过勤洗手,可减少手部细菌,保护医护人员自身及患者,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5]。
22规范洗手技术,提高医务人员的规范洗手率规范洗手是切断第一道感染传播途径非常重要和必需的措施[11]。有报道显示,洗手前的合格率仅为170%,规范洗手后合格率达982%,不规范洗手后合格率为526%[12]。因此,提高医务人员规范洗手率尤为重要。在接触每位患者前必须清洁手部,掌握正确的洗手方法,即按照洗手指征,正确的洗手方法,正确的洗手时间(10~15 s)保证洗手频率(医生>30次,护理人员>35次)和擦手用具,防止洗手后再污染,这是有效消除皮肤上暂居菌的五大要素,是检测和评价洗手技术操作质量的重要依据[4]。鉴于实践工作中医务人员很难做到一人一巾,一用一消毒,有的医院用热风烘干器干手,细菌监测表明其送出的气流中所含细菌数量较少,且未检出致病菌,不会对手造成二次污染[11]。
23改善手卫生设施,创造勤洗手条件改善洗手硬件设施,工作场所配备非手触式水龙头、增加洗手池数量、配备适宜的快速手消毒剂,安装干手设备等,创造安全便捷的洗手条件。
24改良手卫生方法,提高手卫生效果当手部没有肉眼可见污染时,宜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代替洗手[14],使用可代替洗手的设备。对于连续操作,不方便洗手时,在手没有明显污染下,可用含乙醇的快速手消毒液消毒双手[15]。在接触两名患者间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手卫生依从性明显高于使用普通肥皂和洗手液[16]。
25创造重视手卫生的氛围手卫生是一种最简单、最有效的控制医院感染的措施[17]。采取多种形式宣传手卫生知识,如利用晨会进行手卫生知识问答,医护人员之间相互监督,见面问候“你洗了吗?”,张贴正确洗手技术图,病区贴提示语,形成浓厚的手卫生氛围,从而培养自觉手卫生习惯。
26树立职业安全服务理念增强医护人员对职业安全危害因素的认识及法律意识,做好隔离安全防护,强调诊疗处置,规范洗手行为是控制医院感染,提高自身防护最简单有效的措施之一[5]。
27制定行之有效的监管措施,加强监督检查和质量管理临床医护人员往往因工作繁忙而疏于洗手,因此,必须加大监控力度,建立健全洗手管理和检测制度,采用专(兼)职人员进行手卫生督查。采用定期检查与随机抽查相结合的方式,并将检查情况与年度考核挂钩,采取多种形式督促医护人员自觉养成勤洗手习惯。综上所述,提高医护人员手卫生质量,首先要求医护人员在思想上重视医院感染控制,把患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医疗机构改善手卫生设施,为医护人员创造勤洗手条件。通过规范洗手技术,改良洗手方法,创造重视手卫生的氛围等措施,并将手卫生相关管理纳入日常管理中。只有提高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才能真正杜绝手卫生各个环节中的危险因素,避免因医护人员手被污染而造成的医源性感染,提高医疗护理质量。参 考 文 献
[1] 宋杰.手卫生管理对控制医院感染的效果分析[J].健康天地,2010,4(8):146.
[2] 邢风静,李乐香,杭蕾.医务人员手卫生现状和预防交叉感染的对策[J].中国实用医药,2007,2(26):94-95.
[3] 熊薇,赖晓泉,徐敏.医务人员手卫生现状的调查[J].中国消毒学杂志,2007,24(3):276.
[4] 王英.医务人员手卫生现状监测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8(11):1276-1277.
[5] 毛晓青,袁俊平,杨超群,等.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影响因素及对策[J].西部医学,2010,22(7):1348-1349.
[6] 颉建玲,万莉.临床工作人员手卫生执行情况的调查分析[J].新疆医学,2010,40(1):132-133.
[7] 吴金京,尹湘毅,丁艳,等.医院临床工作人员手卫生情况调查[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0,23(3):293-294.
[8] 秦泽英.基层医院医务人员手卫生现状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18(4):553.
[9] 李少玲,贺彩菊.医护人员手部卫生消毒与院内感染控制[J].现代医药卫生,2007,23(7):448-449.
[10] 王旭,刘燕. 医护人员手卫生与院内感染的研究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7):884-886.
[11] 曹启鸾,黄洁清.某医院医务人员手卫生知识掌握情况和行为现状调查分析[J].重庆医学,2010,39(10):1272-1273.
[12] 杨小英.医务人员手卫生现状的调查分析[J].江西医学院学报,2009,49(12):119-120.
[13] 刘荣辉.热风烘干器气流中的细菌检查检测分析[J].中华医学感染学杂志,2003,13(4):356.
[14]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9.
[15] 宋淑英,吴凡伟.某院医务人员手卫生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0,17(1):38-40.
[16] 胡发兰.不同洗手方法对手卫生依从性的影响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0,8(18):29-31.
关键词: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医院感染检测
对各种临床标本作出正确的病原学诊断
医院感染涉及到临床各科室,由于介入性诊断治疗技术的广泛应用,放疗和化疗手段的开展,抗菌药物、激素的使用,特别是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以及消毒灭菌技术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等,使得医院感染不断出现,要及时地采取预防、治疗、隔离等措施,就必须有及时准确的病原学诊断。目前细菌培养鉴定技术不断丰富,仪器设备日趋先进和完善,给病原学鉴定提供了有力的证据,但另方面基本操作技术以及在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在病原学鉴定中亦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此外,在医院感染流行暴发时对病原菌除做到种的鉴定外,必须做到型的鉴定,即分型技术。目前细菌分型方法很多,如血清学分型、生物化学分型、细菌菌素分型、噬菌体分型、抗菌药物及重金属分型、质粒图分析、PCR技术、染色体酶切物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等,目前则以细菌染色体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后PFGE最为可靠[2]。
细菌的耐药性监测
人类通过不断研制、生产新的抗菌药物来对付微生物日益复杂的耐药性。近些年来由于抗菌药物的广泛的甚至不合理使用使得细菌的耐药性日益严重和复杂。耐青霉素肺炎链球菌(PRP)近年来日渐增多,在某些国家甚至高达70%以上。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或ORSA)发展极为迅速,在美国1975年MRSA仅为2.4%,而到了1991年即增长到29%,在我国MRSA更为严重,约在50%[2]。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亦成为我们面临的一大威胁,在美国一般病房及ICU,1989年VRE不足1%,到了1993年普通病房增加到2%以上,在ICU则增加到13%[4]。近年来,人们一直在担忧但又不得不接受耐万古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VRSA)的出现这一严酷的现实,首例耐万古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1996年5月出现在日本(菌株名为Mu5O),之后在美国新泽西州及密西根相继出现。1998年在我国香港出现VRSA,患者为一患癌症中年妇女,由于MRSA引起菌血症,经万古霉素治疗两周,无效、死亡。VRSA其耐药机制不同于VRE,分析可能与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壁有关,目前正在研究中。耐多种药物的结核分枝杆菌(MDR-TB)已引起医学界广泛关注。近期又出现由偶发分枝杆菌引起的感染,是由于注射器未能彻底灭菌而造成注射部位感染60例。非典型分枝杆菌多数表现为生长速度快(一般3~5天)营养要求不高,因此,一定要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真菌感染日益增多,真菌菌血症患者的死亡率在30%以上。产生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菌株不断增加。
【关键词】 手卫生;落实;院内感染;控制;ICU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hospital staff hand hygiene and the ICU nosocomial infection. Methods control group was the icu patients who stayed more than three days from July 18, 2010 to Sept. 18, 2010,during the checking, operation, treatment, caring process, the staffs were according to their own habits of washing hands, towels and hand disinfection, which had no supervision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hand hygiene, and the departments were not equipped with papertowels,too. Experimental group was the icu patients who stayed more than three days From 25 September .2010 to 25 December .2010, duiring the checking, operation, treatment, caring process, the staffs were in strict accordance with the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hand hygiene and hand disinfection, which were supervised by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hand hygiene, and the departments were equipped with paper towels and rapid hand-disinfectant; Then study the two groups in hospital infection cases, the hospital infection strains and the hospitalization Results implement of hospital staffs’ hand hygiene practices can effectively control the incidence of ICU patients with nosocomial infection (p
[keywords] Hand hygiene; Implementation; Nosocomial infection; Control; ICU
院内感染是一个无形且无情的侩子手,当前医院工作的一大重点就是有效控制院内感染的发生。重症监护病房(ICU)是危重患者的集中区,也是院内感染高危区,而工作人员手部卫生对控制ICU院内感染至关重要。卫生洗手或手消毒是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最简单有效的方法,现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自自贡市第三人民医院ICU2010 年7 月18 日~2010 年12 月25 日188 例入住ICU三天以上的病人,两组病人均行保留导尿,其中实验组深静脉置管13 例,对照组深静脉置管9 例,两组病人的一般情况见表1,提示两组病人有可比性。
表1 两组病人一般情况比较
组别
n
性别
年龄(岁)
机械呼吸支持(d)
人工气道(例次)
男
女
气管切开
气管插管
实验组
95
70
25
57.21±18.32
11.16±11.51
10
28
对照组
93
72
21
56.25±21.85
10.22±10.14
8
25
x2
7.5
0.97
t
0.21
0.62
p
>0.05
>0.05
>0.05
>0.05
2 研究方法
2.1 实验组认真落实手卫生规范,按消毒技术规范要求,工作人员做好洗手和手消毒:科室每个病床床尾配备快速手消毒剂—洁雪,洗手池旁备擦手纸;工作人员接触病人前后按要求进行洗手和手消毒并督促实施。
2.2 对照组科室没有督促工作人员进行洗手和手消毒,工作人员根据自己所掌握的洗手知识和习惯洗手、擦手。
2.3 质量控制
2.3.1 组织全科工作人员进行洗手和手消毒技术培训并考核过关;通过学习消毒技术规范,提高工作人员对院内感染预防控制的意识和手卫生的遵从性,规定工作人员接触病人前后均进行洗手和手消毒,科室主任、护士长、办公室护士督促落实。
2.3.2 本组数据采用x2检验。
3 结果
表2资料用x2检验得出:认真落实手卫生规范能有效的控制院内感染的发生,减少院内感染发生例次(P<0.05);院内感染发生菌种数也有所减少(P<0.05);缩短病人住院日(P<0.05)有统计学意义。
表2 认真落实手卫生规范院内感染发生例次、院内感染发生细菌种类、平均住院日比较
组别
n
院内感染发生数(例次)
院内感染发生细菌种类数
平均住院日(d)
实验组
95
13
7
12.5
对照组
93
30
17
25.5
4 讨论
4.1 我院icu2002 年10 月成立,科室院内感染率较高21%左右,到2010 年,我院icu院内感染发生率达30%左右,2010 年7、8、9 月连续发生同一细菌3 例及以上感染,感染科、医务科、护理部、科室一起寻找院感发生的原因,共同讨论提出整改措施,讨论结果手卫生落实情况较差;科室停业整顿一周,恢复收住病人要求医务人员认真落实手卫生并做好督促工作。
4.2 医院工作人员对院内感染及其危害性认识不足;不能严格地执行无菌技术和消毒隔离制度;致使感染源传播。医院工作人员的双手是致病菌传播的主要媒介[1]。手卫生与院内感染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手卫生是预防、控制和降低院内感染最简单、最有效、最方便、最经济的方法[2]。提高洗手行为依从性,保持手卫生,才能有效控制院内感染发生。
4.2.1 资料中对照组医务人员没有认真落实手卫生规范,手卫生的依从性只有32.7%,洗手后工作人员在工作服上或用自备毛巾擦手,这样导致细菌通过医务人员的手传播,导致院内感染发生。
4.2.2 资料中实验组科室认真分析院内感染发生的原因,从手卫生落实开始,预防院内感染的发生;实验组工作人员手卫生依从性95.04%,洗手后抽样细菌检测合格率98.3%;资料统计数据显示院内感染发生率从32.3%下降至13.7%;发生院内感染细菌种类有明显减少;病人住院日数明显缩短,从而减轻病人痛苦,节约医疗费用,提高医疗质量。
院内感染不仅会增加患者痛苦、延长患者住院时间、降低医院病房周转率、影响疾病的预后,而且还给患者、医院和社会带来不应有的巨大经济损失,造成国家卫生资源的巨大浪费。尽管手卫生是控制院内感染的最基础环节,对控制院内感染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但在临床的执行起来却相当不易。因此,如何提高医务人员对手卫生相关知识重要性的认识,提高洗手行为的依从性,改善医院工作人员的手卫生状况,切断这一传播途径,是控制院内感染的重要措施,希望大家能够重视。
参考文献
浙江省三门县浦坝港镇小雄中心卫生院 浙江省三门县 317106
【摘 要】目的:通过基层中心卫生院128 例儿童乙肝表面抗体检测临床分析,了解儿童乙肝感染情况,研究乙肝预防措施。方法:选取基层中心卫生院门诊、住院收治的128 例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法对128 名儿童进行乙肝表面抗体检测,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次参与检测的儿童年龄在1-6 岁,一共128 例,其中表面抗体检测呈现阳性的有83 例,阳性率为64.84%。另外,1-3 岁的儿童有42 名,乙肝表面抗体为阳性的有33 例,阳性率为78.57%;4-6岁的儿童有86 名,乙肝表面抗体为阳性的有50 例,阳性率为58.14%;两个年龄段儿童的乙肝表面抗体阳性率相差较大,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乙肝表面抗体阳性率随着儿童的年龄增加而下降,因此,检测呈现阴性的儿童要进行乙肝疫苗的接种,防止乙肝病毒的感染。
关键词 儿童;乙肝表面抗体;阳性率
乙型病毒性肝炎是我国常见的疾病,患病人群数量大,且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威胁了人们的健康,而乙肝疫苗是重要的、高效、安全的预防措施,目前我国乙肝疫苗已经推广使用。乙肝疫苗的接种,新生儿以及儿童都能够较好的预防母婴传播、人群传播的乙肝病毒。本次选取基层中心卫生院的128 例1-6 岁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对乙肝疫苗表面抗体进行检测,从而为儿童乙肝的预防提供数据支持。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本次选取基层中心卫生院门诊和住院部收治的128 例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儿童的年龄在1-6 岁之间,其中男童61 例,女童67 例。
1.2 检测方法
首先, 对128 名儿童进行抽血, 数量为2 毫升;然后,对抽取的血液进行血清分离;最后,选用DR6608 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系统进行血清检测,检测结果在0.00-10.00 之间的为阴性,而结果大于10.00 的为阳性。128 名儿童乙肝表面抗体检测完成后,按照儿童的年龄和性别进行统计分析。
1.3 统计学方法
整理完成128 例儿童乙肝表面抗体检测数据后,采用spss21.0 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采用t 对计量数据检验,当P<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次乙肝表面抗体检测的128名儿童,年龄全部在1-6 岁之间。检测后表面抗体呈现阳性的有83 例,阳性率为64.84%。128 名儿童中,1-3 岁的儿童共有42 名,乙肝表面抗体检测为阳性的有33 例,阳性率为78.57%;4-6 岁的儿童有86 名,乙肝表面抗体检测为阳性的有50 例,阳性率为58.14%;两个年龄段儿童的乙肝表面抗体阳性率差异较大,通过统计学软件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本次研究的128 名儿童中,男童61 例,乙肝表面抗体为阳性的有31 例,阳性率为50.82%;女童共有67 例,乙肝表面抗体呈阳性的有33 例,阳性率为49.25%。男童与女童在乙肝表面抗体阳性率方面差异不明显,统计学分析后,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知性别对乙肝表面抗体阳性率没有明显的影响。
3 讨论
乙型肝炎是由已经肝炎病毒感染造成的,是我国、乃至全球最常见的传染病,每年因乙肝死亡的人数约为100 万人。患者感染乙肝后,容易转化为慢性肝炎、肝硬化甚至是肝癌等,威胁了患者的生命安全,同时乙肝患者治疗过程中要承担较大的经济压力。我国每年有大量的人群感染乙肝病毒,给家庭与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而目前较为有效的乙肝预防方法就是乙肝疫苗的注射,通过抗体来增强抵抗能力,减少乙肝的感染。
我国乙肝病毒携带者约占我国总人口数的10% 左右,对人的危害非常大,尤其是儿童,如果感染上乙肝病毒,儿童将很难恢复,影响了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心理发展。乙肝疫苗的注射和定期儿童乙肝表面抗体检查,能够有效的保障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本次研究中,乙肝表面抗体检测的128 名儿童,年龄全部在1-6 岁之间。检测后表面抗体呈现阳性的有83 例,阳性率为64.84%。另外,本次研究中,42 名1-3岁的儿童有33 例乙肝表面抗体检测结果为阳性,阳性率为78.57%;而86 名4-6 岁儿童中有50 例乙肝表面抗体检测结果为阳性,阳性率为58.14%;两个年龄段的儿童乙肝表面抗体阳性率相差较大,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针对4-6 岁的儿童,要进行乙肝疫苗接种,提高乙肝表面阳性率。而本次研究发现,性别对乙肝表面抗体的阳性率没有影响,男童的乙肝表面抗体阳性率为50.28%,女童的乙肝表面抗体阳性率为49.25%,男童与女童的乙肝表面抗体阳性率没有明显的差别(P>0.05)。
儿童乙肝表面的抗体主要是乙肝疫苗接种产生的,只有极少部分儿童是自然感染乙肝病毒引起的。目前,我国乙肝疫苗为免疫项目之一,新生儿出生后24 小时内,接种第一针疫苗,在一个月后接种第二针乙肝疫苗,在六个月后接种第三针乙肝疫苗。乙肝疫苗能够在儿童体内产生抗体,刺激机体对乙肝病毒产生免疫,从而预防感染乙肝病毒。而儿童的成长,体内的抗体数量会不断减少,当低于一定程度时,就不能够起到免疫的作用,因此,要定期对儿童进行乙肝表面抗体检测,当抗体数量过低时,要进行乙肝疫苗的补种,起到免疫作用。
基层中心卫生院不仅要做好检测和医院本职工作,另外还要加大宣传力度,尤其是已患有乙肝的父母,要做好免疫措施,防止新生儿的感染。同时,乙肝疫苗的管理工作要加以重视,保存好疫苗,提高接种的质量。基层还要做好各个乡镇的儿童管理,对于没有接种或者补种的儿童,要及时的进行通知和接种。而父母有乙肝病毒感染的儿童,要加大接种的剂量,确保在儿童体内形成有效的保护性抗体。
参考文献
[1] 徐沛兰, 陆世文, 袁莉凤. 藤县学龄前儿童乙肝表面抗体水平调查[J]. 应用预防医学.2012(06).
[摘要] 目的 研究将纤溶酶应用到糖尿病及非糖尿病性脑梗死治疗中的临床效果,并对纤溶酶对患者血纤维蛋白原、血脂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方法 选择2015年3月―2016年3月该院接收治疗的糖尿病性脑梗死患者65例,将其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该院接收治疗的非糖尿病性脑梗死患者65例,将其作为对照组,两组均给予纤溶酶治疗,对两组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血纤维蛋白原、血脂变化情况进行观察与分析。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3%,明显比对照组的78.5%高;治疗前,两组纤维蛋白原没有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纤维蛋白原均明显较治疗前低(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糖明显较治疗前低(P0.05),治疗后两组TC、TG均明显比治疗前低(P
[关键词] 糖尿病;脑梗死;纤溶酶;血纤维蛋白原;血脂
[中图分类号] R7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6)09(b)-0100-02
糖尿病患者有较高的脑梗死发病率,糖尿病患者有代谢紊乱存在,毛细血管的基底膜会呈增厚趋势,糖类物质及脂肪堆积于血管中,增加了血液的粘稠度,从而使毛细血管出现堵塞现象,诱发脑梗死[1]。对于脑梗死的治疗,临床上经常施予溶栓治疗,但此种治疗方法需要对时间窗进行严格控制,因此,对于发病时间尚未超过72 h的患者,临床上通常会给予纤溶酶治疗[2]。纤溶酶由蛇毒中提取而来,属于一种单链蛋白水解酶,含有锌,可与血栓中的纤维蛋白进行特异性亲和,对血栓进行溶解,并对再次形成血栓进行抑制。有研究表明,在糖尿病性脑梗死患者中与非糖尿病性脑梗死患者中,纤溶酶能够实现不一样的效果,为了进一步对这一研究进行证实,该次研究将糖尿病与非糖尿病脑梗死患者各65例作为研究对象,均施予纤溶酶治疗,对临床效果进行观察,现将研究呈现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5年3月―2016年3月该院接收治疗的糖尿病性脑梗死患者65例,将其作为观察组,65例患者中,男女比例为35:30,年纪处于46~72岁之间,平均(63±5.3)岁。选择同期该院接收治疗的非糖尿病性脑梗死患者65例,将其作为对照组,男女比例为34:31,年纪处于45~72岁之间,平均(62±5.6)岁。所选患者均符合以下入选标准与排除标准:①观察组经WHO1999年制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确诊为糖尿病,在影像学检查下经第四届全国脑血管学术会议制定的脑梗死诊断标准确诊为脑梗死,对照组未合并糖尿病,仅存在脑梗死;②两组脑梗死时间均未超过72 h;③患者及其家属知道此次研究,并自愿参与到其中;④将合并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凝血功能存在障碍、对纤溶酶过敏、参与该次研究前有溶栓、抗凝药物应用史、认知功能障碍等患者排除在外。对两组患者一般资料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比较研究。
1.2 治疗方法
接收到观察组患者后,给予常规降血糖治疗:给予双弧类降糖药口服治疗,以患者具体血糖为依据,施予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将血糖控制到6~7 mmol/L范围内,随后给予脑保护剂,对脑水肿进行控制,对电解质的酸碱平衡进行维持。在此基础上,给予纤溶酶治疗,在500 mL浓度为0.9%的生理盐水中溶入200U纤溶酶,进行静脉滴注,1次/d,持续治疗2个星期。
对照组单独施予纤溶酶治疗,剂量、用法、治疗时间与观察组完全一致。
1.3 观察指标
①对两组患者疗效进行判定,对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进行评定,一次为依据判定疗效:基本痊愈:0级病残;显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程度大于21分,1至3级病残;有效:神经功能缺损平均下降8~20分,3级以上病残;无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无明显下降,甚至死亡。治疗总有效率=(基本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②应用STA分析仪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纤维蛋白原进行测定,测定方法为Clauss凝固法,试剂盒为STA-Fibrinogen;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进行测定,主要测定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血糖。
1.4 数据处理
该次数据处理软件版本为SPSS 20.0,该次研究,以(x±s)代表相关计量资料;同时以“例数/百分比,(n/%)”代表文中相关计数资料,在客观比对两组治疗效果、纤维蛋白原、血脂水平的基础上,如若结果表现出显著性特征,(P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治疗效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3%,对照组为78.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比对照组高,(P
2.2 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纤维蛋白原变化情况
治疗前,观察组纤维蛋白原为(3.8±0.2)g/L,对照为(3.3±0.6)g/L,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纤维蛋白原为(1.3±0.5)g/L,对照组为(1.5±0.9)g/L,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种纤维溶蛋白相较于治疗前明显下降,两组治疗后纤维溶蛋白原均明显较治疗前低,(P
2.3 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脂水平
治疗前后,对照组血糖没有较为明显的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糖明显较治疗前低(P
3 讨论
糖尿病既是脑梗死的一个危险因素,又是一个可以进行控制的因素,对于糖尿病性脑梗死患者而言,腔隙性脑梗死较为常见,极易导致患者死亡[3]。对于此类患者,临床上常给予溶栓及神经元保护治疗,并实施一些对血糖、血脂进行控制的治疗措施。纤溶酶属于蛋白水解酶的一种,可对纤维蛋白产生直接性的讲解作用,能够对血栓的形成进行有效抑制[4]。
为了进一步对纤溶酶在糖尿病性脑梗死及非糖尿病性脑梗死患者治疗中的不同临床效果,并对纤溶酶对血纤维蛋白原及血脂的影响效果进行分析,该次研究对糖尿病性脑梗死患者与非糖尿病性脑梗死患者实施了相同的纤溶酶治疗,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后的血脂水平均明显比治疗前低(P
[参考文献]
[1] 李燕,张茹萍,刘波,等.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相关因素分析[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5,37(11):1331-1332.
[2] 易芸,刘晓洪.纤溶酶联合硫辛酸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观察[J].医学信息,2014,11(29):301-302.
[3] 温会新,陈建权,赵宏伟,等.降压达标对糖尿病并发急性脑梗死溶栓患者预后的影响[J].河北中医,2015,37(2):317-318.
[4] 任洁明.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及预后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6(19):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