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象征手法的运用

象征手法的运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象征手法的运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象征手法的运用

象征手法的运用范文第1篇

门,是建筑分割空间的主要物件。建筑的门,分为室外门和室内门两大部分。建筑对外入口处的大门,是展现建筑精神最主要、最直观的部位,更是整栋建筑的点睛之笔。室内门的造型和装饰是体现主人人文修养高低的主要部位。

徽州建筑的门在形象上担负着多方面的功能。徽州民居的大门形式多为门楼形式,大体可以分为门罩式门楼、牌楼式门楼和八字门楼三类,造型形式多样。通过对门的上下、左右和前后方位进行多方面的装饰处理,产生了门头、门脸和门面的装饰。因此,徽州建筑通常在门的上方运用石头、砖和木头等各种装饰材料,通过雕、刻等多种方式,借助图案、谐音、对比等多种表现手法进行装饰,形成多姿多彩的门头;在门的两侧进行装饰,形成式样各异的门脸;在门的门板上通过钉、贴等手法,造就形态各异的门环和铺首。室内门为木质结构,室内采光效果不够理想,但是为了显示自己的财力,主人们都尽量在内部装饰表现上不惜重金,制造别具一格的或富丽堂皇的效果,尤其是室内门扇和横梁上的木雕装饰,共同形成特色鲜明的徽派建筑的门。

在徽州建筑门的装饰手法中,象征手法随处可见,概括而言,主要运用图形象征、谐音象征和象征寓意。

象征图形的运用

装饰图形中的象征图形是指“具有某种象征内涵的图形样式,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有着超越表层形象的深层内涵,人们通过这些图形表象寄托精神、传递情感、表达观念。”

在徽州门饰的木雕、石雕和砖雕工艺中,运用了大量的动植物图形用以象征、比喻,通过这些图形造型表达出吉祥、如意、长寿、仕途享通、多子多福等美好的寓意。常用图形有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动物如:鱼、狮子、蝙蝠、鹿;植物如莲花、牡丹、松、竹、梅、葡萄、石榴;物件如瓶、镜子;也有人们意想中神圣的神物如龙、凤、麒麟、鹤等。人们把自然的景象和对自然的感悟所产生的心象,通过单纯的,具有关联性的图形进行组合和搭配,使人的思想、情感、信息,通过这些图形很自然地传达和交流出来。如:

龙:龙是中国人心中的圣物,也是传统装饰造型中常用的造型形象。从性别而言,龙,代表男性,是男性权威的象征。“龙纹图案从构造特点上区分有:状如行走的行龙,运气绕身、露头藏尾的云龙,盘成圆形的盘龙,尾在上、头在下的降龙。从形态上区分:有麟的是蛟龙,有冀的是应龙,有角的是虬龙,无角的是龙,尚未升天的是蟠龙,好水的是蜻龙,喜火的是火龙。”拐子龙是一种把龙的形象简单化的图案,连接不断的拐子龙包含着无限幸福的意义,它和蔓草画在一起,成为草龙拐子。

凤:凤是凤凰的简称,是人们通过想像组合成的心中的圣物。从性别角度而言,它代表女性,是女性美丽、温柔、高贵的象征,被视为神鸟而备受崇拜。凤居百鸟之首,象征美好与和平、吉祥与喜庆。

麒麟:是人们心中的圣物,通过想像将鱼、牛、狼、龙等动物形象的局部综合而成,形成的造型为全身鳞甲、牛尾、狼蹄、龙头、独角,是备受人们喜爱的祥瑞之物,它是仁慈和吉祥的象征。在装饰画面中,它常与小孩一起,构成“麒麟送子”,意味麒麟送来的孩子长大后必然是贤良之材。

鹤:常与松、石、龟等类似的长寿之物在一起 ,构成图案,象征长寿。

荷花:清香、出污泥而不染,象征主人有高洁的人品,在浊世也不同流合污。

牡丹:牡丹有花王之称,是富贵和荣誉的象征。它常与其它花一起组成图案,如与芙蓉在一起,象征着“荣华富贵”,与海棠花一起,象征着“光耀门庭”。

松、竹、梅:松树挺拔在悬崖峭壁上,无论寒风暴雨怎么袭击也依然屹立、竹子虚心却刚毅、梅花总是不畏严寒,与寒冷作斗争。被成为岁寒三友的松竹梅所具有的品质特征用于门饰中,常象征主人高尚的人品。

石榴、葡萄:这两种植物都有多籽的特点,常用来象征人丁兴旺、多子多福,子孙后代繁荣昌盛。

谐音象征的运用

谐音,本是文学中的一种语言表达方式,民间俗称为“口彩”。“谐音表义,就是由一个词语联想到与它音同或音近的另外一个词语的语义,而且以联想到的语义为主要表达义。”它包容了语言运用过程中借助于音同或音近的语音特点来表情达意,从而造成一种特殊效果的语言现象。

谐音倾向的实质就是一种灵物崇拜,即语言文字的灵物崇拜。人们往往把语言同某些自然现象联系起来,或者把语言同某些能带给人们祸福的现象联系起来,从而给语言赋予一种它所不具备的、神秘的力量,赋予了一种超感性的灵性,这样就形成了语言的灵物崇拜。

在徽州门饰的装饰图形中,主要是将谐音中所关联到的物,运用到了装饰图形中,由于图形名称的读音与某个吉祥字或者吉祥语中的某个字的字音相同或相似,便和吉祥寓意相关联构成象征,形成谐音象征了。如:

鱼:鱼是人们餐桌上必备的美食之一,因鱼与“余”谐音,符合人们对来年的期望“连年有余”, “鲤鱼跳龙门”中寄托了长辈对子孙后代未来的期颐,鱼的造型象征富贵有余,富足的生活。因此而受到人们的喜爱。

蝙蝠:蝙蝠生活在黑夜中,真实的形象并不受人们喜爱,甚至看着有点令人恐惧,但是“蝠”和 “福”同音,借喻幸福,而幸福是人人都喜欢和期盼的,因此它的形象广泛地出现在门饰作品中。

鹿:古代神话传说千年鹿为苍鹿,两千年鹿为玄鹿,所以鹿在人们心中是长寿的仙兽。鹿又与三吉星“福、禄、寿”中的“禄”谐音,因此在图案中借用鹿象征长寿和繁荣昌盛。

瓶、镜:瓶与“平”谐音,象征着和平、平安。镜与“静”谐音,象征着平静。瓶与镜组合,寓意是人们对平平安安生活的向往。瓶与四季花组成图案,象征着“四季平安”等。

石榴、葡萄:这两种植物都有多籽的特点,籽与“子”谐音,常用来象征人丁兴旺、多子多福,子孙后代繁荣昌盛。

象征寓意

徽州门饰上的这些装饰图形,不管艺术手法的来源是图形象征还是谐音象征,它们都代表了一定的含义,都具有一定的象征寓意,归纳起来,都是一种吉祥观念的体现。

“吉祥”始见于《战国》的《庄子》,其中有“虚室生白,吉祥止止”一说。“说文”解:“吉,善也,从士口”;“详,福也,从示羊声,一云善。”可见,自古以来我国就视“吉祥”为福瑞喜庆等美好事务的征兆与代表。

这些具有象征意义的吉祥图案题材广泛,如细分,主要蕴含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祈子、延寿、祈福、避灾、人文教化。

祈子:小到家庭、大至家族而言,人们总是期盼后代人丁兴旺、儿孙绕膝、多子多福、家族繁荣昌盛。祈子题材图形如葡萄、石榴。这两种植物因多籽,籽与“子”谐音而受到人们的喜爱;麒麟是人们心中的圣物,往往和小孩在一起构成画面,因此,麒麟也常是表现的题材,“麒麟送子”画面祈祷着圣物送来的孩子将来更加出人头地、子孙后代仕途平坦、家族繁荣昌盛。

延寿:对于生命,人们总希望自己能长生不老,长命百岁且后代生生不息。这种观念体现在徽州门饰的雕刻中延寿题材图形如蝙蝠、仙鹤、龟等。蝙蝠,人们常以五只蝙蝠围着寿字组成图案,象征五种天赐之福:长寿、富裕、健康、平安和多子多孙;鹤相传能活百年,所以民间称其为仙鹤,常与松、石、龟等类似的长寿之物在一起 ,构成图案,以象征长寿。

祈福:祈福情感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向往,通过图形的形式既美观,又直观地传达出来。虽然蝙蝠真实的形象丑陋,但因蝠与“福”发音相同,所以蝙蝠的纹样就大量地运用在门饰中,常见五只蝙蝠围着某一图案,象征五种天赐之蝠:长寿、富裕、健康、平安和多子多孙,成为了好运和幸福的象征;鱼既是人们喜爱的美食,又因鱼和“余”谐音,因此鱼的形象也被大量使用。它常与水塘组合在一起,象征着“金玉(鱼)满堂(塘)”;鱼与莲花组合在一起,传达出“连(莲)年有余(鱼)”; 牡丹有花王之称,既漂亮又高贵,它是富贵和荣誉的象征。它常与其它花一起组成图案,如与芙蓉在一起,象征着“荣华富贵”,与海棠花一起,象征着“光耀门庭”;瓶象征着和平、平安。它常与镜子组成图案,象征生活平静,与四季花组成图案,象征着“四季平安”。

避灾:作为猛兽的代表,狮子,是力量和权威的象征。在徽州门饰中多将狮子的形象用于门枕石和门铺首上,人们视它为门卫,将一切不好的灾难但在门外,趋灾避祸。

人文教化:因徽州商人重儒,在多重文化的影响下,对子女后代的教化方面相当重视。如“渔樵耕读”题材中,重点落在读书上,在强调“书中自由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同时,也是精神品格上追求的体现。象征图形如莲花、松、竹、梅等形象被广泛运用。莲花清香、出污泥而不染,象征着不和世俗同流合污的气节、纯洁;岁寒三友的“松、竹、梅”象征不畏艰难、不畏强权、坚贞不屈的精神等。通过这些图形,教育子女要重视读书,并且读书出人头地为官后为人处事要刚正不阿、胸怀坦荡、清正廉洁。

象征手法的运用范文第2篇

关键词:《坟墓》;凯瑟琳・安・波特;象征手法

一、前言

一直以来,美国女作家凯瑟琳・安・波特都被认为是一位深沉、严肃的作家。孤独、罪恶、精神贫瘠、梦幻与现实之间的差距是她一贯善用的主题。凯瑟琳的作品文笔朴实简练,却隐含着强烈的感染力与吸引力。本文尝试研究象征手法在《坟墓》中的运用,希望能给相关研究带来一定的启发意义。

二、《坟墓》概述

《坟墓》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九岁的小女孩马莲达与她十二岁的哥哥保罗在自家卖掉的一片空旷的墓地上玩耍,后来又去打猎。在此过程中,马莲达对生命体验的懵懂逐渐变得开明,这种体验对她成年后的经历产生了重大影响。《坟墓》的整个故事可以被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墓地寻宝,二是打猎体验,三是成年感悟。在这三个部分中,使用了大量的象征写作手法。

三、象征手法在《坟墓》中的运用

1.墓地寻宝

马莲达和保罗来到被废弃的墓地,对他们而言,这个地方只是意味着探险与新奇,代表着死亡形式的墓地,对两个天真无邪的孩子来说并不恐怖,相反却充满着探索的乐趣。之后,两个孩子开始在墓地中寻宝。马莲达发现了一个银鸽子,保罗发现了一个金指环。他们各自被对方找到的“宝物”感兴趣,所以做了交换,之后离开墓地,前去打猎。

在这一部分,生命与死亡一直交织在一起。虽然孩子们没有注意到这一点,但是作者使用了一系列意象来诠释这一主题。比如,土壤带有一种甜美的、腐败的气味;野草富有生命力,也含着一种腐败的气息。这象征着生命的过程其实一直与死亡交织在一起。这一主题为后面的“打猎体验”做了铺垫,同时这也是本作品的一个基调。

2.打猎体验

离开墓地之后,孩子们开始了狩猎历程。这个历程本身是对生命形式的探求,但是被狩猎的对象却开始了从生存走向死亡的过程。保罗打死了一只兔子,在给这只兔子剥皮时,发现它的子宫里竟然有一窝小兔。马莲达亲眼目睹了这个过程,她从最开始的兴奋无惧到看到那窝小兔的生命形式的精彩美丽,内心渐渐荡起了涟漪,她感受到了生命的奇迹,她仔细地碰触着它们,内心一阵莫名的颤抖。后来,保罗将小兔放回大兔子体内,并将之掩埋在灌木丛中,这种行为类似于埋葬死人的仪式。灌木丛也和祖父母的坟墓一样,是一个承载着死亡的形式。但是那种生命孕育与死亡息息相关的印象,却在马莲达的脑海中久久不能散去。

3.成年感悟

这部分故事内容其实是对开篇部分的呼应,并达到了升华。那次狩猎后的不愉快在马莲达的心灵中逐渐被其他印象所掩盖。直到二十年后,在一个异域市场中,某一个物象重新唤醒了马莲达隐藏在心灵深处的记忆。当她看到小贩在兜售各种小动物糖果时,她感受到了莫名的恐惧。这些“猪宝宝、兔宝宝”散发着香草的味道,恰似那年在墓地中混合了香甜与腐败的气味。她仿佛又看到了十二岁的哥哥的面容,站在阳光下,手里摆弄着银鸽子。在结尾部分,银鸽子再一次出现,这与开篇部分的银鸽子交相呼应。这可以被看作永恒与回归,代表着生命与死亡永远是一种无尽的轮回。而马莲达也终于走向成熟,走向解脱。

四、结束语

《坟墓》这篇作品以耐人寻味的象征手法,淋漓尽致地表达了生命与死亡相互交缠的主题,马莲达的心理变化将这一主题体现得更加凝练与具体。这使我们不得不深入思考,何谓生命?何谓死亡?只有从容面对这些问题,才能更好地直视人生,活出自己的精彩!

参考文献:

[1]张立光.詹姆斯・乔伊斯作品中象征主义手法的运用[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4).

象征手法的运用范文第3篇

“象征性表达”原指文学创作中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该词源于希腊语,原指“将一块木板分成两半,双方各执其中的一端,以表示衔接”的信物,后来逐渐演变成为“以一种形式当作概念的习惯的代表”。“象征”借助具体形象来表现抽象意义,将无限的深意寄于有限的事物,从而营造出无穷的联想和想象空间。艾里克斯在《以场所为中心的语言》中指出,不同的场所——空间,所反映出的象征作用也是不同的,何谓象征作用:“借用某种具体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或者用具体事物表现某些抽象意义。”就像从墙上孔洞投进的一束普通阳光,可这束阳光却会因为投在柯布西耶的朗香教堂中,这个特定的“场所”而具有了神圣的象征作用。在《诗意的建筑》当中,马琪就安藤忠雄的建筑空间展开分析,其中提到地域文化与成长经历对设计师所运用的象征手法的影响。安藤的作品受家乡数寄屋文化的影响。数寄屋文化表达的是一种禅意和诗意的美,营造的是一种宁静、闲适、平和、清远、空寂的意境。以安藤的教堂三部曲为例,他抛去了空间外在的装饰,通过混凝土这种冷静、精致的材质,用风、声、水等元素相互配合的象征手法,精妙地将禅的意境带入了其建筑空间中。

二、象征性艺术元素的运用

空间的设计与暗喻手法存在着非常微妙的关系,每位优秀的设计师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空间设计语言。这些光怪陆离的设计语言都是由或相近或独特的象征性手法组成,不同设计师表达具有同样情感特征的事物时,所使用的象征性手法也大为不同。以建筑大师高迪的作品米拉公寓为例,整个建筑充满了对海的隐喻。这源自于巴塞罗那地中海的地理环境,高迪作品中的创作元素多来自于对海洋生物的模拟。米拉公寓具有十分深刻的象征意义,建筑立面上的隐喻分为三部分,下面两层的基座象征“骨骼”,有着波浪形的陶瓷面砖和海绵一般波光粼粼的阳台,上面四层的外立面装饰象征着“大海”。整个建筑的屋顶则象征“龙”的形象。“骨骼”“大海”“龙”这些元素都与巴塞罗那的文化与历史紧密联系。传说巴塞罗那的守护神圣乔治曾在海岸上与有着双翼、遍身鳞甲的恶龙搏斗,以救出被当作祭祀品的国王的女儿,并领导了加泰隆尼亚的独立运动。“龙”就是被加泰罗尼亚的基督教徒杀死的毒龙,“骨骼”象征着在战斗中殉难的人们。高迪通过这些象征手法的运用使其作品带上了童话一般的故事性色彩,创造出了超出空间本身的意境。建筑师张永和早期主张叙事的建筑手法。所谓叙事建筑,类似于徽州民居以及大部分中国建筑的表现方式,是一种大量运用图案、图腾来装饰建筑的象征手法,以物纳祥或是将历史故事或典故刻在建筑表面。在张永和设计的北京“京兆尹”餐厅设计中,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设计师的精心设计与设计手法的体现。这是一座四合院里的素食餐厅,设计师运用相互错落的木块创造出半透明的隔墙装饰,将中国传统的四合院民居带入现代感十足的空间当中,将餐厅北京四合院的文化主题升华了出来。

三、象征性表达的作用

在空间设计中,象征性的表达方式为设计对象贴上了鲜明的情感标签,这样的设计方式可以使整个设计的主题得到升华,是画龙点睛的一个必要步骤。象征性的表达在设计中的主要作用是营造出空间的情感属性,也就是情感空间。情感空间是指在特定时刻,由外部环境刺激和内部刺激引起的感觉联合起来所形成的观念,如同空间设计中各个不同的元素。可以将其拆解开来审视,在这个过程中观者会从中感受到属于自己的情感体验。象征手法便是情感空间中的重要营造要素。在空间营造中可以追根溯源地找到每一种手法的来源。对于象征性手法来说,首先具有的是审美心理的普遍性,人类对相同的元素在心理环境中的映射都是大同小异,所以恰当地使用象征性手法首先要符合人们普遍的心理感受。解构主义建筑大师丹尼尔•李伯斯金的作品,多以扭曲、倾斜,甚至支离破碎的形象象征情感属性。而这些夸张的形式如他所言,是建筑对于历史的描述,是建筑空间中的情感体验。以犹太人博物馆为例,曲线与直线的碰撞交错,狭长高耸的中部通道,不规则的开窗设计,都象征着犹太人在德国的痛苦经历,这便是设计师通过对空间的营造所要表达的情感,在这个过程中,象征成为一种重要的营造手段。运用恰当的象征性设计表达手法可以更好地突出一件设计作品的情感深意。

四、结语

象征手法的运用范文第4篇

关键词:经典性 意识流 象征

小说《游园惊梦》是台湾作家白先勇最优秀的短篇小说之一,创作于1966年。自出版后,引起了白先勇小说研究的。欧阳子女士认为“在中国文学史上,就中短篇小说类型来论”,它“是最精彩最杰出的一个创作品”[1],现在它也是各大专院校中国当代文学教学中的“必授”篇目。在笔者看来,《游园惊梦》之所以能引起这样巨大的反响是因为这部作品的经典性。刘象愚先生在《经典的解构与重建——经典、经典性与关于“经典”的论争》中指出,所谓经典性就是指经典的本质性特征:经典应该具有内涵的丰富性、实质上的创造性、时空的跨越性以及无限的可读性。[2]《游园惊梦》讲述了一位曾经显赫一时的将军夫人在迟暮之年应当年南京唱曲时的姐妹窦夫人之邀前往台北赴宴的故事,作者通过这个简单的故事向读者传达出对人生无常、世事沧桑的感慨,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没落的叹息,丰富了作品的内涵。小说在遵循传统写作的同时大胆运用意识流手法,跨越时空的限制,使小说有了无限的可读性。本文就从这部小说中运用的象征手法和意识流手法两个方面,对这部小说进行解读。

一、象征手法的运用

白先勇从小接触、喜爱、熟悉《红楼梦》,小说《游园惊梦》就是在《红楼梦》的影响下写成的。他曾说过:“我觉得中国文字不长于抽象的分析、阐述,却长于实际象征性的运用,应用于symbol(象征),应用于实际的对话,像《红楼梦》,用象征讨论佛道问题,用宝玉的通灵玉,用宝钗的金锁……”[3],在《红楼梦》的影响启发下,白先勇运用象征手法,赋予笔下的人物以象征的意义,通过对客观事物的真实描写,自然而然地寓象征于现实的描写之中。

首先,作者给女主人公起了“蓝田玉”这个名字,这具有相当明显的象征含义。蓝田之玉是中国神话中最美最贵的玉石,李商隐就有一句诗曰:“蓝田日暖玉生烟”(其他月月红、天辣椒等艺名,亦有象征性:月月红即月季花,每月开,贱花也。天辣椒,影射蒋碧月之泼辣性格。)。钱夫人不同于月台的其他那些姐妹,只有她一人是“玉”,而在传统文化中,玉本来就代表一种高贵的气质或精神。可是身为玉,是否就能永保华美光泽?钱夫人入窦公馆前厅,站在一株“万年青”前面照镜子的一幕,深具反讽意义。镜中出现的,当然是褪了色的蓝田玉——一块已经黯然失色了的蓝田美玉。

而蓝田玉的艺术生命的枯萎,则象征着中国文化,尤其是卓越的昆曲艺术的式微,同时也包含了作家对于传统文化没落的哀婉。这部作品用《游园惊梦》作为题目,就不能不使人想到《牡丹亭》,不能不让人想到昆曲。可与梅兰芳相媲美的昆曲名伶蓝田玉,凭借一曲《游园惊梦》唱红了整个南京城,使这种艺术发扬光大,散发出夺目的光彩。但是,由于各种因素,她的艺术道路还是终结了。这种终结不仅象征着昆曲艺术美的凋落,同时也象征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没落。《游园惊梦》写出了钱夫人的悲惨人生历程,传达出作者对于人生无常、人世沧桑的感慨,同时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由盛而衰深表叹息。

尤为突出的是在《游园惊梦》中写到钱夫人回忆自己青春年少时与钱将军的参谋郑彦青曾有过一次私情,小说这样写道:

他那双乌光水滑的马靴啪哒一声靠在一处,一双白铜马刺扎得人的眼睛都发疼了。他喝得眼皮泛了桃花,还要那么叫道:夫人。我来扶你上马。夫人,他说道,他的马裤把两条长的腿子绷得滚圆,夹在马肚子上,像一双钳子,他的马是白的,路也是白的,树干子也是白的,他那匹白马在猛烈的太阳底下照得发了亮。到中山陵的那条路上两旁种满了白桦树,他那匹白马在桦树林子里奔跑起来,活像一头麦秆丛中窜的兔儿。太阳照在马背上,蒸出了一缕缕的白烟来。一匹白的,一匹黑的―两匹马都在流汗了。而他身上却沾满了触鼻的马汗。他的眉毛变得碧青,眼睛像两团烧着了的黑火,汗珠子一行行从他的额上流到他鲜红的颧上来。太阳,我叫道。太阳照得人的眼睛都睁不开了。那些树干子,又白,又细滑,一层层的树枝都卸掉了,露出里面裸的来。[4]

这里的二马并驰,大汗淋漓,阳光闪耀,以及那笔直的树干,乌光水滑的马靴,刺人的白铜马刺以及郑参谋那两条像一双钳子一般夹在马腹上的绷得滚圆的修长的双腿等都具有性象征的意义,而这一段文字可以认定为钱夫人与郑参谋缱绻交欢的性象征。

除此之外,作品中还有多处运用象征。主人公钱夫人的瞎子师娘,就象征了一种宿命,“一种深不可测的超自然力”[5]。瞎子师娘早就算定钱夫人“长错了一根骨头”,这就是指她和郑参谋的那唯一的一次缱绻交欢,而她因为爱情被夺而导致的哑嗓,最终还是印证了瞎子师娘的预言。这句话对刻画钱夫人的悲剧一生很有表现力,表现了一种生死有定的宿命论思想。

另外,程参谋——蒋碧月——窦夫人,这三个人物形象的身份、性格和关系极像当年的郑参谋——月月红——钱夫人的关系。月月红的性格和蒋碧月极像,也是“捡尽便宜”,而且“专拣自己的姐姐往脚下踹”。蒋碧月跟程参谋的关系和当年月月红跟郑参谋的关系完全一样。今年的窦公馆几乎是当年钱公馆的再现。这里的象征意义十分明显,表现出一种人生的无常,同时也更增强了主人公命运的悲剧感。

二、意识流手法的运用

“意识流”是西方现代文学的艺术手段,特别是在小说和电影中得到广为应用。小说《游园惊梦》大量运用了这一手法。白先勇在回忆创作这篇小说时说道:“我写这篇小说时写了五次。前三次用比较传统的手法写内心活动,我都不满意。起初我并没想到要用意识流手法。女主角回忆过去时的情绪非常强烈,也有音乐、戏剧的背景,为了表达得更好,尝试用了意识流手法。”[6]

所谓意识流,就是指人物在作品中由于受到主观或客观环境的影响,通过自由联想展开自己的心理活动,从而打破时空限制,将不同时间和空间中的事件组合在一起,使原本看似关联不大的事件,经过这一酝酿生发出另一番意境来,给人以意识流动的印象。

《游园惊梦》通篇贯穿了女主人公钱夫人的意识流,小说设置了明暗两条线,明的是钱夫人由台南赴台北参加窦夫人天母公馆的家宴,从登门一直写到席散离去;暗的则是写她在整个赴宴过程中的一系列心理。这一系列复杂的心理,作者没有直接揭示,而是通过女主角的意识流展现给读者。一进窦公馆,一见窦夫人,这个意识流就开始了。看到穿戴入时、雍容华贵的窦夫人,钱夫人的第一个印象是桂枝香“还没有老”,于是回忆起离开南京的那一年,自己在家里为桂枝香办30岁生日酒的景象。今非昔比,人世沧桑,当年的桂枝香还在给窦瑞生做小,窦瑞生也只不过是一名次长,自己却是钱大将军明媒正娶的填房夫人。然而今日,窦瑞生官做大了,桂枝香也扶了正,做了窦夫人,而自己却成了钱将军的遗孀,再也没有了往日的那份派头。移步换景,接着看到了桂枝香的妹妹、排行十三的天辣椒蒋碧月,钱夫人自然就想到了这位在南京时“爱出风头、捡尽便宜”的姊妹的种种旧事,特别她“专拣亲姐姐往脚下踹”[7],从亲姐姐手中夺走任子久主席,逼姐姐做了窦瑞生的三房。通过蒋碧月的引见,钱夫人又结识了座上的几位男女票友,在蒋碧月和窦夫人对自己的赞誉中,钱夫人不由得又回想起当年在夫子庙得月台演唱《游园惊梦》的种种情景。想起当时钱鹏志正是因为听到她的一曲《游园惊梦》,回到上海怎么也放不下,回来将她明媒正娶。

筵席入座时,众人推让座位时,钱夫人的意识又回到了过去。想起当时钱鹏志在的时候,她华丽尊贵,拥有轻衣暖裘,香车宝马,地位高高在上。参加筵席,十有八九是自己坐主位,她从来也不必推让。钱鹏志对她的宠爱和疼惜无以复加,只是他太老了,老得可以当她的爷爷了,那时才冒二十岁的蓝田玉和他之间根本不可能有爱情,这让她有了许多无法倾诉的委屈。苦涩的回忆一时充斥心间,直到窦府上年轻英俊的程参谋和蒋碧月过来劝酒,她好像一下回到十几年前在南京的家宴上,郑彦青和自己的亲妹妹月月红十七给自己敬酒。当徐太太唱起《游园》时,蒋碧月和程参谋前来凑趣,说什么下面就要来领教她的《惊梦》。钱夫人“她忽然感到一阵微微的晕眩。一股酒意涌上了她的脑门似的,刚才灌下去的那几杯花雕好像渐渐着力了,她觉得两眼发热,视线都有点朦胧起来”。[8]瞬间,她又想到了十几年前的那一幕。眼前的蒋碧月变成了自己的亲妹妹月月红,而程参谋则变成了钱鹏志的随从郑彦青。这位随从正是让自己“只活过一次”的爱人。在朦胧中,她想起了他和她的唯一一次的缱绻交欢,想起了临死前的钱鹏志,想起了妹妹月月红和郑参谋。这种意识流一直持续着,如果不是蒋碧月告诉她该她“惊梦”了,她将继续“梦”下去。这段意识流的描写,跌宕起伏,贯穿全文,与整个小说情节的进展配合得协调无间。

白先勇曾说:“用传统的叙述法,无法写出时空交错的回忆片段,一直到我尝试用意识流的手法,才打破了时空限制,将昆曲的节奏与诗意融入小说精神中。”[9]意识流创作手法在《游园惊梦》中的运用独具匠心,这种叙事方法不仅拓展了人物心理描写的广度和深度,而且改变了传统小说的结构形式,推动了小说全新结构布局的产生。白先勇正是以这种独特的笔致,给读者留下了异样而新鲜的感受。

三、结语

深受中国传统小说和西方现代文学双重影响的白先勇,在小说《游园惊梦》中融合中西方的艺术写作技巧,在写实描写的基础上,运用象征和意识流手法,跨越了时空的限制,将一个迟暮美人赴宴的故事叙述得跌宕起伏。象征手法的运用突出地反映了主人公的悲剧性命运遭际,传达出作者对于命运无常、人生失落和世事沧桑的感慨;意识流手法的运用拓展了人物心理描写的广度和宽度,丰富了人物的性格,推动了小说情节的进展。这样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使得这篇小说内涵丰富,在现在读来依然能感受到它的文化韵味和艺术魅力,这应该就是它的经典性所在。

注释:

[1]白先勇:《白先勇文集》(第二卷),广州:花城出版社,2004年版。

[2]刘象愚:《经典的解构与重建——经典、经典性与关于“经典”的论争》,中国比较文学,2006年,第2期。

[3][9]白先勇:《第六只手指》,香港:华汉文化事业公司,1988年版。

[4][7][8]白先勇:《游园惊梦》,《白先勇文集》,广州:花城出版社,2004年版。

[5]袁良骏:《白先勇小说艺术论》,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象征手法的运用范文第5篇

关键词:福克纳 约克纳帕塔法世系 象征 意识流

引言

美国现代杰出作家威廉・福克纳,在其故土辛勤创作,最终出版十余本长篇小说以及数十本短篇小说,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摘得诺贝尔文学奖,站在了世界文坛创作最高的舞台上,从而成为美国最常为学界评论与探究的作家之一。威廉・福克纳获得诸多肯定与成果,不仅在于其开创性地采用“意识流”、“多视角”、“时序颠倒”、“对位式结构”的新颖写作方式,更由于他将象征方式进行了改革。福克纳在小说写作中的个人风格与创新,学界也已作出诸多讨论,本文主要基于威廉・福克纳部分长、短篇小说来举例分析象征在其作品中的特征、含义与影响,并且依托社会要素来做出详细解析。

一、文学象征主义含义概述

象征这个词来自于古希腊语,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这个词汇的含义逐步转变为一种联想的手段,即可以将具体事物联想成抽象的意义。象征是指一种借由某个实际存在的事件或物体的形象,展现某种抽象想法、思绪或情感的写作方式。其特征是采用象征物和被象征物两者间某个相似之处,使得被象征物某个内涵能够得到内敛却又生动的展现。从语言修辞角度分析,象征囊括的含义可以更加深邃和广泛,比喻也包含在象征手法之中。

诗人波德莱尔创作的《恶之花》被文学界称作是第一首使用象征主义手法创作的诗作,当时诸多诗人效仿这种方式进行文学创作,此后波德莱尔的追随者们令象征主义变成了诗歌写作里最常用的语言表达方式之一。直到19世纪70年代,自莫里安题为《象征主义宣言》的文章开始,象征主义迅速风靡世界文坛。发展到21世纪初,象征主义成为文学创作中最为重要的流派之一,与之相关的学术研究也逐渐羽翼丰满。这个流派的作家在写作时对事物的表达不给出直接的描写,而是透过事物间接地抒感,象征主义成为表达内心深层感悟的最佳载体。

在文学创作中采用象征主义手法能够令具象的事物变得形象饱满、丰富并让人印象深刻,使得读者能多角度地切身感受文学作品的意境,幽远且内敛的语言。有的作家的象征主义运用已经超越一般的联想,例如:用乌鸦代表命运,黑夜代表忧愁,类似的象征内涵也已经远远超过了语言原本的含义。在行文的时候采用这种方式,需要读者仔细体会其中千回百转的意境和内涵。

二、福克纳著作中“象征”的运用

作家福克纳在文学写作时,经常使用多视角的理念将象征手法融会贯通于其虚拟构建的文学世界中,令象征内涵贴合其创作的主旨与小说内容。在世界地图上,我们无法找到他描绘的约克纳帕塔法县和杰弗生镇,这两个地点显然是作家虚拟构建的地区。福克纳有十五部作品的创作背景是设置在这个虚拟构建的世界中,占据了整个创作数量的半壁江山。这十五部作品中有部分角色还曾经在其他三部长篇著作及诸多短篇小说中频频出现。由此可见,我们可以把福克纳所有的著作宏观组合在一起,构建出了一个虚拟又完整的“约克纳帕塔法体系”。在这个体系之中涉及数百位人物角色,人物来自于他不同的小说之中,小说彼此之间是独立的,却又有着某些隐含的关联。总体概括为约克纳帕塔法,是个独立的地区,这里有着泾渭分明的界限,有着显著的地质特点与独有的世俗传承文化,这个地区以杰弗生镇作为区域核心,着重凸显了康普生与斯诺普斯这两个家庭的主要脉络。作者用笔墨构建这一区域19世纪与20世纪上半叶的百年历史,这些小说描绘场景真实恢弘、情节设置无懈可击,我们几乎无法相信这个地区是虚构的。读者跟随作家的笔触感受这个地区人民的悲欢离合,仿佛真实地接触到这个世界与故事里面的人,与他们同喜同悲。福克纳在其整个一生当中努力将象征手段不断创新、完善于诸多小说之中,最终有了他特有的创作风格。

(一)《喧哗与骚动》中的象征

与其余作品相较而言,《喧哗与骚动》是受学界关注颇多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在福克纳写作生涯里首部成熟的著作。《喧哗与骚动》题目来自莎翁代表作《麦克白》中的句子――“人生如梦,充满着喧哗与骚动”,小说题目就采用了象征手法。作家在自己家族兴起衰败的根基之上虚拟创作了名门大族康普生家,这个家族史上曾经出现过许多人物,有将军、文豪等杰出人才,然而到现在已没落,遗留下的是残垣破瓦的院落、女佣与其小外孙。衰落的庄园主康普生先生在其临死前,因为看不到有前途的未来,以虚无的态度来面对仅剩的人生,整日整日地借酒消愁,作者将这个角色设置为名门大族衰败没落的代表。女主人康普生太太尽管从来没有忘记过自己是名门闺秀,然而她所作所为展现出来的仅仅只是无所事事与顾影自怜,昔日里应有的高贵身份与脱俗气质在年华的流逝中消失殆尽,尽管这位女主人未达到妻子与母亲的双重角色标准,但她却是作者笔墨之下“身份”的象征。而人物杰生是“恶”的象征。在杰生的部分,这个角色呈现于读者眼前的是富有家族少爷的形象。他尝试做一个旧有秩序的维护者,力图令家族重返往日时光,但事实上却回天乏力。杰生在重重挫折面前,逐渐地表现出放任自我的言行举止。作家福克纳通过描绘了杰生一系列的事情将“恶”的象征内涵展现得淋漓尽致,如他在面对金钱的诱惑时,放弃了保持初衷,流露出自私自利的真实模样。大儿子昆丁把家族光荣看待得远高于生命,他尝试用尽一切力量去维护这份尊贵。可是冷酷的现实令他必须认清往日繁华已消散,他再也找寻不到可以作为整个家族精神支柱的替代品,最终只能用极端的方式来表达内心的感受,用结束生命去傲视这个无法解决的矛盾,令人惋惜。所以昆丁代表了末代园主的最终衰落。迪尔西象征了人间的“爱”,在小说中福克纳用了一系列词汇,诸如勇敢、坚毅、不屈不挠来总结这位身份低微的女佣的个性特点,这位个性坚毅的女子勇敢面对这个晦暗残破的社会。

此外,《喧哗与骚动》中凯蒂这个角色尽管作者没有单独设置独立章节,但她却是这部著作里面的核心人物。凯蒂因为家族落败与社会衰颓交织而堕落,结婚之后却被家族遗弃,又被威胁而无家可归。凯蒂这个角色极为复杂,主要包含了两层象征含义:第一,颓废令人堕落;第二,凡事均有双重性,凯蒂尽管堕落,可是读者还是能够发现其善良、果敢的优秀品格。凯蒂的悲惨结局象征着腐朽的家族必将走向衰亡。

由此可见,《喧哗与骚动》这部作品的人物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它与叶芝的《拜占庭》、艾略特的《荒原》一起被文学界称为象征主义的杰出代表。小说用人物的悲欢离合和虚拟的约克纳帕塔法县发生的各种各样事件,象征了作者所处时代社会的兴起与衰落。

(二)福克纳其他著作中的象征主义

代表作《我弥留之际》于写作风格和整体设置上和《喧哗与骚动》较为相似。本德伦妻子去世以后,他家族里的人费尽千辛万苦和多处辗转,最后达到的目的地居然是坟场,这一切是不可能发生在真实世界当中的。而在福克纳的笔下,作者用这个故事象征了固执与守旧会给人类招致失败的悲惨境遇。小说中场景设置在约克纳帕塔法县,故事终止于杰弗生镇,也是约克纳帕塔法体系中的著作之一。

小说中人物的旧有观念还没有完全被打破,而新的观念还没来得及建立,所以各种观念夹杂在一起推动着人物在看不见未来的世界里面鲁莽冲撞、四处碰壁,而最终毫无所得。这类写作方式与小说《八月之光》里面的表现手法也非常相似,八月本来应该是成熟的季节,但是在小说里,读者所见到的却是另外一番场景:一位未婚女子找寻失联多日的男子;伯登小姐被情人“乔”意图分离;而“乔”又被海托华藏匿。以上情节发生时间跨越了八月后的秋风过境,随后来到万物凋零的年末寒冬。如此混乱的人物与事件设置,交织在一起看上去像是一个不真实的舞台戏剧。福克纳在这部作品中用纷乱的情节象征了某些人类的命运,虽然表面上人物的命运是持续恶劣下去,但是严冬过后,春天总会到来。这类方式还被运用于作者其他的短篇作品当中,例如《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作为“约克纳帕塔法体系”的组成部分,整篇小说都是运用象征主义写作而成。在小说开篇有许多次展现的意象就是主人公身体散发的恬然叶子香气,香气象征了纯洁、天然、没有被社会浸染与侵害。而随着时间的流逝,主人公开始涂抹胭脂掩盖了原本的自然气息,象征着人物的变化,原始的淳朴已经消失殆尽。此外,房屋作为一个象征物在其作品当中也被别出心裁地广泛运用,不但描写了约克纳帕塔法县的整体建筑的规模形态,还将其中某些屋子架构、建造风格等进行了详细描写。

结语

深入探索福克纳的著作,读者还应当对世界历史有基本的了解。威廉・福克纳小说并非纪实性文学,虚拟构建的地区与人物只服务于写作意图,如此就会产生表层和深层意义这两种完全相反的释义,象征手法就是沟通这两者的桥梁。尽管作者身处特定的历史环境下,但现实存在的人物与事件触动作者的内心,虚拟小说与现实便在其内心产生了矛盾冲突。正因为这种矛盾冲突,才令其有了不断探索完善“约克纳帕塔法体系”的写作热情,这种矛盾冲突造成作者别具匠心地创建了一个虚拟的世界,令作品里面到处蕴含了象征的内涵,代表了历史旧秩序的衰落与新秩序的交替。

参考文献

[1]周碧文.威廉・福克纳象征手法再解读[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

[2]全斌.浅析《喧哗与骚动》中人物的内心塑造[J].语文建设,2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