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古往今来造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读音】:xiōng dì xì qiáng
【正音】:兄;不能读成“duì”。
【辨形】:兄;不能写成“兑”。
【兄弟阋墙的意思】:阋:争吵。兄弟在家争吵。比喻内部不和。
【出处】:清·张鸿《续孽海花》第三八回:“他前次的斥出军机,虽是醇王与他不合,兄弟阋墙,然黑幕中策划,全是祖荪山一人的主张。”
【近义词】:同室操戈、煮豆燃萁、骨肉相残
【反义词】:兄友弟恭、兄肥弟瘦
【用法】:主谓式;作谓语、补语、分句;含贬义
【兄弟阋墙造句】
1、古往今来,兄弟阋墙的例子还真不少。
2、你们这种兄弟阋墙的行为,只会让外部敌人获取更多的利益。
3、他的这种做法只会造成兄弟阋墙,最后关系越弄越糟糕。
4、他们兄弟阋墙跟我们没关系,我们只要看热闹就好。
5、他们为了父母的家产,最终兄弟阋墙,大闹了起来。
6、这家人兄友弟恭,十分和睦,跟那些兄弟阋墙的家庭完全是两个样子。
7、为了一点利益就闹得兄弟阋墙,让做父母的情何以堪。
8、你们兄弟阋墙,我们渔翁得利,挺好。
9、敌人都杀到家门口了,你们还在兄弟阋墙。
10、兄弟阋墙大多是因为利益分配不均造成的。
11、古代帝王,皇子之间兄弟阋墙,屡见不鲜。
关键词 小学语文 作文教学 有效指导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也是最令人语文教师头疼的教学内容。在二十几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笔者觉得重指导轻说教是提高作文教学的好途径。在作文教学实践中,笔者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要入手进行有效作文指导。
1指导观察,提取写作素材
首先,观察是作文素材的来源。叶圣陶老先生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写成什么文字。”在现实中学生怕作文,一拿起笔来就“望天花板”,总觉得没东西可写,或者不知道该写什么和从何写起,是我们面对的事实。究其原因,是没有观察的体验。因此,在每次作文前,笔者都引导学生对要写的事物进行仔细的观察。因为作文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积累,就能让学生在下笔之前觉得有话可写了。
其次,观察是否深刻、细致,直接关系到文章质量的高低。以表面抽象的印象代替细致深刻的观察,是习作教学容易犯的毛病。这样的“观察”,即使学生写出了作文,也是空洞无物,甚至脱离实际。那么,如何引导学生深刻、细致的观察呢?笔者认为,在作文起步阶段,就是要从对同一个事物的观察入手,进行方法的指导,如观察顺序(由远及近);观察内容(根、茎、叶、花、果,形状、颜色、大小);观察手段(看、听、闻、尝、触)等。
观察是写好作文的基础和前提,不仅从一开始就要把观察、说话和写作结合起来,而且在引导学生观察之后,要把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贯穿于作文教学的始终,以提高他们认识事物的深度和广度,并有意识地带领他们进入自己的天地,启发他们在自己的生活天地里寻找写作材料。
2指导积累,丰富语言和词汇
当学生在表达事物时,总是显得苍白无力,枯燥乏味。原因是不会把自己心中的话用准确的语言恰当的表达出来。针对这个现象,笔者在阅读教学中就指导学生进行语言的积累。积累分两种:
(1)好词好句的积累。在此,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大量阅读的条件,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让学生学会阅读,喜欢阅读,自主阅读。在读中自悟,在读中自得,撷取精华,记住其中的要点、自己的感受以及妙词佳句、古诗名句和名人名言等,分门别类地摘录在笔记本上。同时,鼓励学生朗读、背诵好文章。丰富学生的语言材料,这是作文前的不断蓄势、屯聚的过程。待作文时,学生谴词造句一触即发,得心应手,再不感到“心中有话写不出”。
(2)写日记,写练笔。在教会学生学会写日记后,笔者就让学生把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在日记中描述出来。写作的内容不限,文体不限,自由表达。我们身边每天都发生着不计其数的新鲜事,我们必须善于引导学生做生活的主人,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有益活动,扩大学生的生活面。同时,必须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主动获取写作素材。再者,当学习课文后,笔者就结合单元练习目标,有的放矢的要求学生进行小练笔,把刚学习到的写作方法和学习感受真实的表达出来。
3指导修改,提高习作水平
作文修改是写作教学重要的一环。常言道“文章不厌百回改”,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古往今来,许多著名作家修改文章的佳话不胜枚举。好作文是改出来的,学生的修改能力则是培养出来的。修改的方式有许多种,笔者经常使用的有三种:
(1)展示学生范文,评议优缺点。教师或者学生朗读范文,让学生先思考,通过讨论、交流,后评议。在课堂中充分让学生通过自我实践,自我反馈,发现并解决其中的问题,既提高了他们的写作水平,又能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2)当面批改,指导学生就某句话或者某方面怎样修改。这样,学生就能学会缱词造句段落层次的安排、描写方法的运用,使文章表达的更完整,更具体。
(3)学生交换修改,学习运用学过的修改符号,圈画错别字,修改病句,同时,也学习别人写得好的词句。
一、讲究选词,新颖生动
新颖是作文的生命,是美的灵魂,语言新颖才能产生魅力效应。汉语词汇是丰富多彩的,其表情达意更是复杂多变,因而遣词造句具有很大的可选择性。写作时应尽量选用那些含义具体并富有形象感的词语,尤其要重视对动词、形容词的锤炼。动词不仅能够准确、简练、生动形象地表现事物,还能够化静为动、化无形为有形、化无声为有声。古往今来,人们对动词的使用总是情有独钟。“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则春之意境全出;“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噪”和“鸣”起到了动静互化的效果;“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一个“泻”字描写出了月光自上而下的洒落,写出了月光轻柔缓和的流动之美。灵活运用形容词能把事物描写得生动而又贴切,能够调动人的视觉、听觉和触觉等多种感觉器官,让人充分感知所描写的对象。“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的。”“曲曲折折”写尽荷塘的形状,而“田田、亭亭、层层、袅娜”等一连串形容词的运用,则写尽了荷花的风致,也写出了荷塘的优雅、朦胧、幽静之美!这是绘形绘色、新颖生动的典范。
二、活用修辞,文采斐然
修辞是美化语言的常用手段,是语言的魔水,是最能增强语言魅力的表达形式之一。其中比喻能使深奥变得清晰,清瘦变得丰满,直露变得含蓄;拟人能化无情为有情,使形象生动、意蕴丰富;排比能使叙事详尽完备、条分缕析,言理深刻透彻、说服力强,抒情淋漓尽致、气势磅礴(假设排比,增加论述的针对性;铺陈排比,增强论述的全面性;段落排比,增加文章的条理性)。恰当地运用一些修辞方法,不仅能使句子生动、富有感染力,而且也能使句子新鲜、诗意盎然,从而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三、化用诗文,彰显底蕴
不少同学深感自己的作文文采不足,缺少文化底蕴。诗词文句都是古今作者锤炼过的语言精华,具有表达凝练、含义深刻的特点。文章不可能字字珠玑,如果我们在写作时恰当地引用一些闪耀着智慧光彩、蕴含着丰富思想内涵的名言警句,能有力地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和文化底蕴,使得文章厚实丰满、光彩照人。以下文字,足以说明问题:“虽然城市中不能看见‘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支红杏出墙来’,也看不出‘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更看不见‘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但是城市里的春色却别具一格。”典雅优美的古诗句信手拈来,不仅形象地描绘了春天之活力、开端之美好,更让语言闪现出了迷人的光彩,使文章充满诗意和文采。 转贴于
四、善变句式,灵动畅达
有文采的语言大都讲究句式的灵活变化,也就是说,能够根据表达的需要使用不同的句式。譬如为了加强肯定的语气,可选用反问句;为了抒发某种强烈的感情,可选用感叹句;为了抒发缠绵沉痛的感情或为了表达精细丰富的内容,可选用长句;为了抒发轻松愉快的感情或为了描写活泼、紧急的场面,可选用短句;为了整齐对称、声韵和谐、气势贯通,可选用整句。文章若能够综合运用多种句式,语言就会大放异彩。如精彩片段:“有道是‘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然而,让我们对此抱以一个淡然的微笑。试着学学东坡,为自己的心灵打开一扇窗子,做飘渺的孤鸿横渡人世悲欢,做飘然的智者对蜗角虚名,做世外高人斜睨人生浮沉,做红尘过客留下千古风流。”作者在流利洒脱的散句之中,巧妙地穿插一些整齐匀称的整句,便于自由散板的旋律中表现出一种匀称的美感,疏散之中显出整齐,自然之中蕴含节奏,和谐畅达。
五、挥洒意蕴,自成高格
2001年底,一位朋友快递给我一张光盘,激动地告诉我它会很快流行起来的。《向左走,向右走》?我将这张名字有些古怪的光盘放进笔记本,有发黄相片一样笃定而悠远的蓝调音乐缓缓流出,一切都是灰色的,即使是偶尔出现的阳光。亲爱的,你能告诉我吗,为什么相爱的人总是留不住?因为罹患癌症而更深切地感受到生命无常,并以拙朴优雅的绘画将这种情绪真切表达出来的几米,果然风靡了中国都市。
而蜡笔小新和樱桃小丸子将这一切都颠覆了。这两个“皮袍下面的小我”给我们带来的欢乐是爆笑式的――
老师:小新,请用“左右为难”来造句。
小新:我考试时左右为难。
老师:是题目不会答,让你左右为难?
小新:不,是左右同学答案不一样,让我左右为难。
老师:小新,你的毛病就是用词不当。现在考考你,用一句成语来形容老师很开心。
小新:含笑九泉。
而小丸子的“远大理想”是:爸爸英俊富有、气度如星,自己像小公主一样高贵美丽。当然她不得不面对现实――自己不过是个无论哪方面都平平的小女孩,而爸爸还是那个平庸的小职员。她如滔滔江水般的无奈与惆怅完满地填补了我们失衡的空虚。热衷自嘲与高尚无关,却是我们平凡人生须臾不可或缺的一种力量。
(选自《因为成人所以童话》,画眉著,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责任编辑:王飞宁,定价:19.00元)
呵护你孩子的想象力
十九世纪末,供职于俄国驻华大使馆的马克・戈万先生写了部记录晚清时中国社会生活的书――《尘埃》,里面关于中国小学生有这样的描写:“在中国,可以说,每个孩子的命运是压在自己的书包里的。的确,学习成绩如何肯定决定着孩子的命运。”“本来,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是应该用讲趣闻、说故事的形式来教育的,但是,在中国则变成了脱离童趣的陈腐理论教育。”一百多年过去了,中国的小学生这方面有了多大的变化呢?
变化不能说没有。包括好的变化和坏的变化。比如现在到处都在开办的学前班,让学龄前的孩子就认字、做算术题。这个做法与其说是提早启迪孩子的心智,还不如说是提前剪掉了孩子的翅膀。毋庸讳言,我们的一些老师和家长甚至一直都在不遗余力地干这样的事――孩子,别一天到晚尽胡思乱想:木盆里羽毛是刚才鸡飞过掉下的,怎么会是大船呢?木板上的疙瘩明明是树干上长出的枝桠留下的痕迹,哪是什么狮子老虎的眼睛,这不是自己吓唬自己吗?难怪晚上不敢一个人睡!肥皂泡能骑吗?傻瓜才会有这种想法!月亮嘛,它是距离我们地球最近的一个天体,它之所以发亮是因为它反射了太阳的光。懂吗,孩子!
鉴于上面的自以为是而恰恰是愚不可及的例子,我宁可接受孩子富于想象力的恶作剧,如把《赠汪伦》朗诵成:“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突然卟通一声响,掉下一个大汪伦!”
(选自《会心一笑》,彭匈著,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责任编辑:陈红,定价:29.80元)
赖汉嫁花痴
人常说,嫁汉嫁汉,穿衣吃饭。仿佛婚姻的意义仅在于此,八个字耽误了古往今来多少花枝沦为花痴。没有自我给养能力的花枝,三顿饭就给赖汉锁在了床头上;那些自强不息的花枝通过痛苦的光合作用,咬牙拼命也要攒出一套小房子来,省得半夜里为了洗个热水澡从一个男人家流浪到另一个男人家;也生怕身边的赖汉偶尔怒吼一声:“滚,这里是老子的家!”牛什么牛?伤人自尊。百八十平方生生憋死女英雄,马路上演孤苦无助小皮箱秀,铁蝴蝶今夜坠落无间道。
一、创设美的情境,引导学生感受美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所见所闻的观察、倾听和体验,犹如通向美的世界的窗口。所以,我认为最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教会孩子能看到和感受到美。”学生的感知带有浓厚的感彩,它伴随着敏锐的选择力,把主体的注意力稳定地引向对象,同时这种感知又具有整体性。当对象呈现于眼前时,引起学生无意注意,经过教师的引导,一定时间的静观默想,消化理解,再将这种无意识状态转为感知,把整个形象分化成的个别感觉再组合为一个完整的新的形象,完成感知过程。针对学生的感知心理,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力,要让学生置身于美的氛围中,通过视觉和听觉去发现美,感受美。
1. 运用媒体,创设审美情境。电教多媒体可以再现情境,运用线条、形状、色彩、声音等外在形式,具体、直观地再现课文中丰富多彩的形象,使形象由语言文字的间接显现化为一定的物质材料来直接显现,增加感知强度。学生借助电教多媒体,突破文字的障碍很快地进入课文情景,积存于记忆深处的表象迅速复现,与眼前的形象串联、叠加,幻化为自己心目中新的审美形象,从而提高审美感官的灵敏度、活跃性和统摄力。
2. 通过范、诵读,引入审美情景。教师准确而声情并茂的范读是引入审美情景的重要方法之一。它可以增强儿童的情感体验,促进儿童对课文的理解和体会,引起他们思想情感的共鸣。作为教师,应运用有形、有声、有情的情景,吸引学生进入课文,把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通过语言抑扬顿挫地表现出来,充分传达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使儿童受到感染,产生强烈的审美欲望,急于对所学课文去作审美体验与鉴赏。
二、挖掘美的因素,引导学生鉴赏美
法国大艺术家罗丹曾经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每篇文章都是编者精心选择的适合儿童年龄特征的具有丰富人文性的文章。因此,我们在教学时,毫无疑问,要充分发掘蕴含在教材中美的要素,让情感之美、人物之美、意境之美放射出无穷的魅力,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得审美教育。
1. 用情感品味法感受情感美。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大自然千姿百态、变幻莫测,给人以无穷的智慧和美感,人类对于大自然自是情有独钟。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众多佳篇,便以优美的语言全方位地表现了大自然的美,甚至在简单的一个字、一个词或简短的一个句子中,都能透出自然的美。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只有让学生用情去品味,才能与作者共鸣,受到震撼。通过细细赏析,诱导学生将热爱桂林山水的情感升华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祖国的激情。
2. 用形象欣赏法感受人物美。美育有形象性和感情性两大特点,可以说美是通过具体形象来表现的。一个感人的形象,可以使千百万人的灵魂受到荡涤与洗礼;一个丑恶的形象,能让千百万人痛斥丑恶,憎恨虚假。形象越鲜明,对学生思想影响就越强烈、越深刻。学生受到了美好的形象感染,必然能诱感的产生,从而萌生一种学习人物内心美好的激情与行为。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应注意抓住对人物性格的讲读,用美的形象去感染学生,让他们体味到人物的心灵美和社会美。对于人物形象的欣赏,可以让学生借助联想和想象,使作品中人物形象在自己的头脑中活起来,对其音容笑貌,言谈举止,做到历历在目,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然后让学生通过欣赏肖像美、对话美、细节美、环境美等等,分析、综合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欣赏艺术形象或人物所蕴涵的社会意义。
三、启发审美想象,激发学生创造美
美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任务,除了激发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外,最重要的,也是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将前人积累下来的审美经验和审美成果加以迁移,在品评、借鉴中按各自的审美理想去创造美。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人人是创造之人,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可见,每个学生都有创造美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又该如何引导学生去创造美呢?
1. 填补空白。文章中的“空白”就和国画中的“留白”一样,是一种艺术表现手法,他能创造出一种“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境界,给人以美的享受。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有开有合,点到为止,惜“语”如金;或者有意对某些教学内容有所保留,给儿童留下充分想象的余地,任由他们去联想、去理解、去揣摩、去补充。
2. 口语实践。未来社会是个信息社会,随着信息科学的飞速发展,通讯工具的不断更新与日益普及,以及生活节奏地不断加快,口语交际的频率将越来越高,对口头语言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语言的主要阵地,语文教材中语言因素十分丰富,为学生进行口语实践提供了比较广泛的内容和多种形式。教师在教学中应给学生提供各种口语表达机会。
3. 写作练习。学生进行写作练习,也是一种创造美的活动。在写作活动中,学生在内在情感的驱动下,对以往储存在头脑中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通过想象、构思立意、谋篇布局、遣词造句、提炼修改等,将自己的感情融于习作中,来再现美和创造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