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业行业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2019年以来,县农业产业发展中心高度重视、扎实推进茶桑产业扶贫工作,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县关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战略部署,切实将行业扶贫工作真正落到实处,现结合本单位工作实际,将2019年本中心行业扶贫工作落实情况总结如下:
一、帮扶村基本情况
按照县扶贫工作统一部署,县农业产业发展中心结对帮扶全县两个重点贫困村,漫水河镇平田村和东西溪乡杨树口村,2019年安排19位干部职工参与结对帮扶55户183人。2018年度结对帮扶的平田村和杨树口村两个村已出列,结对帮扶对象已脱贫53户172人,还有2户6人拟2019年度脱贫。
(一)平田村辖23个村民组,606户,2228人。2016年建档立卡在册贫困户87户276人,贫困发生率12.8%。至2018年已脱贫73户244人,贫困发生率下降至0.85%,2019年计划脱贫13户19人。县农业产业发展中心现安排9名干部职工结对帮扶,帮扶对象24户88人,2018年底已全部脱贫。
(二)杨树口村辖20个村民组,398户1460人。2016年建档立卡贫困户134户394人,贫困发生率26.9%。至2018年度全村已脱贫120户356人,贫困发生率下降至1.3%以下,2019年计划脱贫3户11人,2020年脱贫3户7人。县农业产业发展中心现安排10名干部职工结对帮扶,帮扶对象31户95人,2018年已脱贫29户86人,2019年拟脱贫1户3人。
二、扶贫工作开展情况
一是全县43个贫困村都确定了特色主导产业,发展特色种养业专业村全部达标,其中确定特色主导产业的是茶叶的有37个村(杨树口村和平田村在列),15个贫困村实现了“一村一品”达标认定,其中十一个村是茶叶,占比73%。
二是2016年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11801户、32102人, 2019年实施特色种养业项目贫困户6589户,项目覆盖率达76%,其中2019年茶叶产业发展占比79%。产业奖补23368亩茶园。截止目前,共采购良种茶苗桑苗819.49万株,新建良种茶园桑园基地3210亩,15个乡镇,2401户贫困户受益。其中茶苗747.72万株,新建茶园2492亩,12个乡镇,55个村(社区),2205户贫困户受益;桑苗71.77万株,新建桑园718亩,
2019年杨树口和平田两个贫困村累计免费发放茶苗76.8万株,桑苗5000株。
三、帮扶举措
1、组织有力,责任明确。成立领导小组,安排专人分管负责,制定年度扶贫工作计划和帮扶工作制度。明确包保工作任务,定期研究部署扶贫工作。
2、定期开展调研。主要领导定期到村开展扶贫调研,认真查找扶贫工作存在的问题,分析解决问题并形成调研报告,为结对帮扶村出谋划策。同时包保干部定期开展走访,扶贫领导小组根据走访反馈情况,认真开展研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全面提高全体扶贫帮扶干部业务水平,推进农业产业发展中心脱贫攻坚工作。
3、主攻特色产业,拓宽增收渠道。
1.加大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力度,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农业科技体制。
既积极推进改革,又充分考虑农业科技地域性、周期性、公益性的特点。一是优化专业结构,使产前、产中、产后三个环节的科技力量配置科学合理,当前的重点是加强产前,特别是产后的科技力量;二是优化布局,逐步改变农业科研机构按行政区划设置的格局,建立以生态类型区为基础的新型科研组织体系;三是扩大开放,更多的吸收国外有益的经验加强国际合作,吸引更多的高水平人才,引进资金和先进的设备、设施。
2.切实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和科技服务体系的建设。
充分发挥市场经济作用,促进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多元化,推广形式的多样化,运行机制市场化。在改革的基础上,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下大力气把农民和企业的积极性调动起来,逐步建立一支以政府为主导,农业科技工作者、农民、企业等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宏大的农业科技推广队伍。
3.围绕推进农村经济产业化,抓好科技成果转化工作。
针对农业产业化对技术的需求,筛选一批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适当引进进行组装配套,在全国范围内大面积推广,并通过科技攻关计划、国家重大成果推广计划、星火计划,大力推进农村的科技进步,积极引导东部乡镇企业上水平、上规模、出效益。
4.切实提高农业科技研究与开发能力。一是突出应用研究,努力解决严重制约农业持续发展的关键性、战略性技术难题;二是抓好基础研究与基础性工作,为农业科技发展奠定良好基础。特别要抓好基因工程、光合作用机理、杂交优势机理和生物固氮等方面的工作;三是要加速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生物技术、信息技术、遥感技术、核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与产业化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形成一批农业高技术企业和企业集团。四是要针对21世纪养活16亿人口对技术的需求,抓好超前研究与技术储备。
5.建立一个宏大的、高质量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大幅度地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我国的人口多,主要农产品人均占有量还很低,农业发展对科技的需求大。这一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拥有一支宏大的、高素质的农业科技体系。
6.加速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建立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新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应由研究开发、技术服务、科技管理和科技企业等部分组成。针对农业科技多头管理、重复和分散的现状,建立协调高效的农业科技管理体系;对农业科技机构进行分类重组,建立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农业科技机构。将农业研究开发机构分为技术开发类、科技服务类和基础公益类三大类,采取不同支持方式。技术开发类机构转变为科技企业或进入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主发展;科技服务类机构转变为企业或实行企业化管理;公益类农业科技工作由政府以项目和基地的形式给予支持。对农业技术服务体系进行改革,建立队伍多元化、运行市场化、形式多样化的服务体系。提高农业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大力发展民营农业科技企业,逐步形成国家、地方、企业、民营等多元化的农业科技体系,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择优支持,建成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基地,培养一批世界知名的农业科学家。
7.抓紧建立和完善农业信息体系。
通过信息体系的完善,使科研单位更迅速方便地了解农业生产实践对科技的需要,使生产经营单位更容易地了解和得到农业技术信息,促进科研面向生产、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
8.抓紧建立农业标准体系。
尽快制定包括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在内的农业质量标准体系。
9.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作为科研成果转化和农科教结合的突破口。
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按照实现农业区域布局合理化的要求,在中央政府统一规划和指导下,依靠地方政府和社会力量,建立一批功能比较完善的农业科技示范基地。
10.增加科教兴农的投入。
要通过多种途径,增加各级政府、全社会对农业科技的投入,特别要增加各级财政科技投入,中央和地方每年都要在基建拨款中安排一定数量的专项资金用于重点科研基地和重大科技工程的建设。到20世纪末,使农业科技投入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达到0.5%~0.7%以上;到2005年全社会研究开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2%。
突出科教改革 重视三项任务
1.战略重点和布局
在科技项目发展上,不断总结成就,寻找差距,有针对性、有重点地对重要农业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进行攻关。
"十五"期间的重点和布局。"十五"农业科技工作,紧紧围绕农业新阶段对科技的需求,在原有增产类技术的基础上,特别强调有关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增加农民收入,保护生态环境,参与国际竞争等方面对技术的需求。拟着重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1)针对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对科技的需求,大力发展以大幅度提高单产和综合生产能力为主的增产技术。
(2)针对我国农产品品质较差的现状,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品种结构,提高品质,降低成本,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为核心的优质技术。采用自主开发、引进、消化、吸收、转化等多种途径,尽快改变我国目前的农产品质量不佳的状况。
(3)针对提高农民收入、扩大内需的要求,发展以加速农业产业化为目标的高效农业技术,着眼于资源高效利用,农产品附加值提高等方面,开发新技术,开拓新产业,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提高劳动生产率。
(4)21世纪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将是国际农业竞争的热点,要针对越来越激烈的国际竞争,大力加强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并加速实用化、商品化、产业化,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企业集团。
(5)充分考虑农业科技公益性强的特点,大力加强农业科技基础性建设工作,特别是农业、林业、水利、气象等部门的长期定位观测和基地建设,进一步强化动植物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农业信息网络建设等基础性工作。开展以农机、节水灌溉机具、肥料、农药、农膜为主的支农工业技术研究,为农村科技的发展提供基础性支撑条件。
(6)发展以生态建设和保护环境为主的林业科学技术。开展生态林业、防护林体系建设、森林资源综合利用等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推动荒漠化综合治理。
(7)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发展以改善环境为主题的可持续农业科学技术体系。
(8)针对不同地区农业发展的技术需求,发展区域性综合配套技术。充分发挥不同区域的优势,促进全国农业快速、持续、均衡发展。
为提高西部大开发的起点,"实施农科教战略西进紧急行动"。中远期战略重点。
(1)充分利用生物的遗传潜力。培育高产、优质、抗逆性好的动植物新品种,重视资源与环境问题。
(2)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
(3)保护和有效利用水资源。今后,应因地制宜地加强灌溉农业、节水农业、雨养农业和旱地农业的基础理论 研究和关键的配套技术研究。
(4)食物安全、国人营养和健康。
(5)提高科学种植与养殖水平。提高农业生产各个环节的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化,增加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防御自然灾害能力,提高动植物综合生产力。
(6)改进农产品加工、储运技术,大力发展农产品保鲜、加工、储运、包装、销售和综合利用等技术,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技术保证,尤其要重视发展饲料工业和食品工业。
(7)关注转基因动物和植物的研制和生产,使我国农业紧跟世界高科技先进水平。此外,工厂化农业、设施农业、生态农业和旅游农业等也都是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发展方向。
(8)针对我国农业生产的管理水平的实际,利用信息社会即将到来的有利时机,把农业生产中的"软件"部分,特别是管理水平提升到应有的高度。
2."十五"期间体制改革问题
改革的指导思想。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以结构调整、机制转换、人才分流、制度创新为重点,从农业发展的需求和农业科技自身发展的特点出发,调整农业科技力量的布局,加快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体制建立的步伐,以改革促进发展。
转制改革的方案设计框架。农业科研机构转制将按照分类指导,抓大放小,适当归并,促进发展的思路,积极有序地推进。
分类指导。目前对农口不同类型的科研院所,应根据其不同特点,进行院所定位,分类指导。对从事农业、林业、气象、水利水文资源、生态环境、大江大河治理,防灾减灾、节水灌溉以及重大工程技术等公益性研究及应用基础性研究的科研机构,按非营利性机构的机制进行运行和管理;对从事成果推广、技术咨询、信息服务、专业培训、分析测试、质量标准等的科研机构,要转变为实行企业化管理的农业科技服务机构或中介机构;对具备研究开发优势并形成自我发展能力或具备产业开发能力的科研机构,要转为科技性企业或进入企业。
抓大放小,适当归并。根据未来农业科技、教育事业发展的需求和目前科研单位专业结构分布情况,应在专业重组,结构调整的基础上,重点依托综合性科研机构,稳住一支高水平、精干的农业科研队伍。保留若干个研究院,按非营利机构运行,由中央管理;归并若干个科研单位,按非营利机构运行;若干个科研单位转为企业;若干个科研单位转为中介机构,实行企业化管理;若干个科研单位进行结构性调整并转化。
促进发展。通过改革,进一步促进科研院所的结构调整和机制转变,同时,配套进行人事制度、分配制度、财务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等的改革和创新,逐步建立起有利于农业科技发展,有利于技术创新和科技产业化,有利于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积极性的新型农业科技体制。
组建和完善国家、部、省(市)级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高科技园示范区、开发区、高科技集团等。近期将主要依托农口各部门的直属研究院所,联合有关院所、高校,通过组建国家级或地方级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高科技园示范区、高科技集团等科研机构,集聚农业最优秀科技人才,围绕关系农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进行联合攻关和技术创新,为农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3.在科技的使用上进行革命性变革,重视发挥科技的综合作用,借助综合国力,深层次地改变农业生产的重大机制问题。
由传统的粮食开发机制转向大食物开发机制。由于我国食物资源的丰富多样和人口众多,通过科技的作用,使尚未被用作人类食物的资源成为人的食品以及创造出新的食品种类,其革命性变革的巨大作用将是不可估量的。
由传统的种植业二元结构机制转向三元结构机制。使"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的结构转为"粮食作物--饲料作物--经济作物"的结构。这是挖掘饲料潜力,增加我国优质饲料的重要途径。
由传统的耕地资源开发机制转向整个国土资源开发机制。我国广大的丘陵山区、草地、海陆水面和滩涂都可发展各具特点的农业产业,特别是通过高新技术的运用,可以开发出人类未曾有过的农业产业,前途不可限量。
由传统的农产品简单加工机制转向多次增值的现代化农产品制造业机制。使农产品在农村多层次地利用,形成巨型的现代化产业。
我国农业科技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从以下九个方面的比较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我国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农作物品种
我国拥有丰富的品种资源,但在种质资源研究利用的深度如抗性基因的发掘利用,野生种、边缘种优良特性的利用,利用生物技术保存种质资源和人工创造新种质等方面与先进国家相比还比较落后。资源鉴定和品种资源工作体系也不够完善。另外,在良种繁育体系与制度方面,不如发达国家规范化、科学化。
作物生理化研究,大部分研究仍停留在个体、器官或细胞水平上,相当于发达国家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水平。
栽培技术
目前我国的耕作栽培技术体系仍停留在常规耕作技术与经验上,同国外开展的以计算机为主的规范化、定量化栽培比较,还有相当差距。在利用化学调节剂调控作物生长发育方面,有的专家认为与国外的差距有15-20年。
在土壤肥料方面,免耕与少耕理论风靡全球,而我国的土壤科学基础研究还很薄弱,施肥方法落后,世界先进国家的肥料利用率稳定在50%-70%,而我国只有30%-40%左右。
防止作物减产科技
据专家估计,我国植病生物技术研究,与发达国家相比较,至少相差15年以上。在昆虫行为机制、害虫与寄主植物关系、害虫与天敌间的生理、生化机制等方面的研究都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在农产品产后运输、贮藏、保鲜、加工设施和技术也有很大差距。据估计,北京因粮食储藏条件而导致虫蛀、霉烂和其他侵害损失的粮食总和达500万公斤。每年约有15%的生鲜果蔬损耗掉,直接经济损失达两亿多元。
植物生物技术
目前国外的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化程度相当高,形成产业的产品主要有:细胞和组织培养产业,如花卉、草莓、荔枝等试管苗和脱毒苗;微生物农药,如苏芸金杆菌;生物技术农产品;兽医治疗药物和防治疫苗品;农用诊断试剂;家畜胚胎移植技术;单细胞蛋白;人工种子和胚芽等。
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技术水平仍然较低,研究设备和手段,工业化生产还相当落后,生物产品商业化生产、产业化发展还不够。
畜牧业科技
目前我国畜牧业科技水平只相当于发达国家20世纪80年代的水平,总体上落后10-15年。特别是在畜牧业基础学科研究上,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比较明显。有些研究还几乎是空白。
农田灌溉技术
瑞典、英国、奥地利、罗马尼亚、法国等国的喷灌面积均已超过80%,美国、俄罗斯约为40%,美国微灌面积到20世纪90年代初就已达到总灌溉面积的3%,以色列灌溉面积中约2/3为微灌,1/3为喷灌。我国在地面灌溉方面,配套设施不够完善,无论在材质、性能、自动化程度等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尤
其是自动控制设备方面差距更大。
农业机械化技术
从大量生产的现有产品来看,机具性能、质量技术水平,只相当于20世纪60年代国际上的一般水平或50年代世界先进水平,亦即落后30-40年。
在应用方面,农业机械化程度,机耕率为80%,机播率为77%,机收率为70%,而发达国家则全面实现机械化。
农业信息技术
计算机进入我国农业领域仅有10多年的历史,但从世界范围看尚属起步阶段,同发达国家的先进水平比较仍存在着较大差距,应用中也存在不少问题。目前,农业计算机应用水平相当于发达国家20世纪80年代的水平。
林业科学技术
我国现有的林业技术水平同林业发达国家相比,至少落后20多年。科学技术对林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只有21.2%;人工林林木每公顷蓄积只有33.3立方米,远远低于我国森林总蓄积每公顷平均83.6立方米的水平;全国有林地面积只占全部林业用地的50%,而美国为95%,瑞典为98%,日本为96%;我国的树木利用率很低,树林出材率只占全树的25%,而林业发达国家已从原来的全树利用发展到全林利用以至整个森林生态系统的利用;我国每公顷森林年均净生长量仅为2.7立方米,而德国是6立方米,芬兰是4立方米,美国和日本是3.1立方米。
全面启动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的紧迫性
1.适应世界农业科技革命的需要。
由于以育种技术和农业化学技术为主导的农业技术革命的带动,到20世纪中叶,农业得到高速的发展。相应地,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导致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以及新材料、航空与航天、自动控制等现代技术的兴起,使农业面临启动一场新的科技革命,并将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主导。这次新的农业技术革命将导致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再次振兴。
2.再次振兴农村经济的客观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发生了两次革命性进展。第一次是农业家庭承包制的建立,理顺了农村的经济关系,是农业生产力巨大的全面释放,奇迹般地快速达到农业生产的成倍增长,为终止我国农产品长期短缺的历史创造了根本条件。第二次是乡镇企业的广泛兴起,使农村进行了历史性的产业大调整,农村工业占全国工业增幅的主要地位,开拓了农村劳动力的重要出路,把农民引向小康。这两次革命性进展,已各持续了一段时间。现在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并将以突出科技为特点。
3.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发展方针、道路一些基本问题的客观需要。
我们应着眼于以下几个在20世纪尚未解决好的基本问题:
缺乏可靠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科学技术还没有真正成为农业强有力的第一生产力,靠天吃饭的局面尚未很好消除,等等。
4.及时解决农业发展中面临现实矛盾的客观需要。
农产品质量差、农业效益低,是当前一个突出问题,它导致农民收入低,结构调整难。在"入世"之后,对农业的挑战更为激烈,这些问题的重要性将越来越显露出来。在未来人口增长和需求多样化进程中,资源和市场的双重制约更加突出。乡镇企业技术推动的发展后劲不足。乡镇企业是农村非农产业转移剩余劳动力的主渠道,由于产品升级、布局调整等问题,使其发展面临转折时期,难度较大,减弱了农村经济实力,成为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
战略思路和目标
1.战略指导思路。要切实贯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科学技术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根本方向,促进科技与经济和市场的有效结合。坚持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开发研究的有机衔接和有效配置,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和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既要加速常规技术的组装配套、大面积推广,又要力争使农业高新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培育一批高科技企业或集团;既要抓好农业增产技术,又要加速发展调整结构、提高效益、改善生态环境方面的技术;既要造就一批学术带头人、高级管理人才,又要培养一大批农业科技企业家,并大幅度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2.总体目标。
"十五"期间要把为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提供技术支撑作为核心任务。
到2005年,使我国农业科技关键领域科技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农业科技总体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缩短五年,科技在农业、林业、畜牧业、水产业、气象业增长中的贡献率分别达到45%、35%、55%、55%和60%以上,农业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
到2020年,农业科技的基本任务是:满足食物安全的技术需求。为实现粮食总产达到六亿吨、肉类总产6500万吨,人均日摄入能量2500大卡、蛋白质75克、脂肪75克等目标,提供技术保障。
1.1立项基本情况
国家粮食局自2002年至今共有72项推荐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得到了国家的支持,获得国拨资金4260万元。这些项目的主要研究和转化方向是:粮食加工、粮食检测、粮食质量安全、粮食机械,生物技术、节能降耗技术、信息化技术在粮油领域的应用等。
1.2项目的过程管理情况
国家粮食局严格按照农业科技成果专项资金项目管理办法的要求,对项目进行公开征集,组织专家对征集项目进行公开评审,将评审靠前的项目推荐至科技部,对于科技部批复同意的项目,组织项目单位与国家粮食局、科技部签订三方协议书。项目实施过程中,国家粮食局组织专家对项目进行中期监理,项目实施完毕后组织专家验收工作。项目验收时,严格执行现场验收和会议验收相结合的形式。
1.3专项资金的管理情况
2012年及以前立项的项目,国家采取资金直接拨付到项目承担单位的方式,国家粮食局作为行业主管部门,负责对项目执行过程督促把关,要求项目承担单位严格执行各项科技财务制度,严肃财经纪律,加强日常和年度的财务管理。在项目验收前要求由具备资质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专项审计,并出具审计报告。通过检查和监理,不断强化科技经费管理的重要性,督促项目人员认真学习项目财务管理的有关管理办法。2013年度,科技部和财政部对管理制度进行了改革,先将国拨资金拨付到主管部门,再通过主管部门下拨至项目承担单位。国家粮食局严格按照科技项目财务制度的要求进行管理。2014年度,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全部切块至地方管理,服务地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2粮食行业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案例
国粮武汉科学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承担的“饲料快速检测技术及产品”项目,国拨经费80万元。该项目利用显微摄影、显微快速掺假识别技术,将近年来国内外饲料原料中掺杂掺假物的主要鉴别特征真实地记录在图片上,开发了《饲料显微镜检查图谱》(400余幅图片),进行了数字化处理,同时开发出了“饲料快速检测辅助识别系统”。饲料显微镜检查图谱、饲料快速检测辅助识别系统、新型多功能饲料成分分析仪等成果熟化程度高,并已推广应用,技术水平居于国内领先,项目经济效益显著,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对保证饲料及畜禽水产品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在饲料生产加工企业中推广应用,将极大地促进饲料产品质量的提高。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承担的“便携式储粮真菌危害早期检测仪转化与示范”项目,国拨资金50万元。开发了便携式储粮真菌危害早期检测仪,建立了一条仪器部件加工、仪器组装及质量检测生产装配线。仪器已在全国16个省(区)推广应用。该仪器具有操作简便、快速、重复性好及实用性强等特点,带有四级人工智能判定,可提前进行粮食储藏真菌危害的检测。仪器整体设计科学合理,稳定可靠,功能完善,填补了我国储粮真菌危害早期检测技术研究的产品空白,该项研究成果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该项目研制开发的仪器对保障我国储粮质量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建议尽快在全国推广应用。国粮武汉科学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承担的“废弃油脂分相酯化制备生物柴油中试”项目,国拨资金60万元。该项目建成了年产能0.5万t废弃油脂分相酯化生产生物柴油中试生产线,执行期内生产生物柴油产品2080t,产品得率82%,其质量指标达到国家标准。该项目中试线建设完成后,分别在重庆环卫集团建立了60t/d生物柴油二期扩建工程和唐山环洁能源有限公司建立了20t/d生物柴油生产线。该项目的实施提高了废弃油脂处理的技术水平,对提高生物柴油生产企业的经济效益、提高废弃油脂利用率具有重要意义,应用前景广泛。无锡中粮工程科技有限公司承担的“油脂干式冷凝真空脱臭系统的转化”项目,国拨资金60万元。项目对油脂干式冷凝真空脱臭系统进行了优化和转化,在仪征方顺粮油工业有限公司建立了一条400t/d示范线,系统冷凝负荷为6.7×105kJ/h,与传统喷射真空系统相比,蒸汽用量节约88%,用水量节约80%,污水排放量减少91%。项目对生产条件进行提升,年生产能力达10套/a。项目的实施有利于提升我国油脂加工企业综合节能和环保技术水平。中储粮成都粮食储藏科学研究所承担的“稻谷整精米率测定仪的中试生产”项目,国拨经费50万元。该项目针对我国稻谷品种繁多带来的检测难题,创新采用学习型数据库,即学即用,使仪器能很快形成新品种检测与识别能力;创新开发了稻米单颗粒排序装置,集成创新,利用大米特征参数的差异,进行识别和分离,实现稻谷整精米率的自动、准确测定。该项目开发的技术为粮食籽粒其他外观特性的检测打下了良好基础。稻谷整精米率测定仪示范应用表明,该仪器测定准确、重复性好、操作简便。
3粮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实施的成效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经过10多年的实施,促进了一大批农业科技成果的成功转化,支持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水平高、产业化前景好、成长性好的科技项目,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3.1转化资金项目支持院所保持科技创新能力
2003年起,有关部门直接管辖的5家科研院所进入大型国有粮食企业,粮食科研体系经过改革后,发生了重大变化转制后的科研院所更加紧密围绕市场需求,开展工程化转化和创新,经营生存压力骤然升高。因此,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作为已有科技成果向产业化推动的重要资源,发挥了巨大的作用。2005年立项的“低温升碾米技术成果转化”项目,在国粮武汉科学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原有技术的基础上,将通风降温技术应用于碾米机上,通过碾米过程降低温度升高,高效降低碎米率,成为大米加工产业的重要升级技术,在强手如林的大米加工设备市场上,其优势更加显现,而且逐渐成为粮食行业具有特色的外销产品,为行业技术升级提供了良好的典范。同时粮食科研单位通过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的支持,提高了科技成果向产业转化的能力,更使粮食科研院所保持了可持续的创新能力。“醇法浓缩蛋白生产及改性技术转化”、“醇法菜籽浓缩蛋白脱毒技术中试”等一批粮油深加工技术成果的转化,形成了粮油加工科技成果转化增值的技术链条,不仅通过项目的转化解决了菜籽浓缩蛋白脱毒技术,更为拓展粮油加工资源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支撑,通过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的支持,各科研单位的特色专业优势在转制过程中不断发展、强化,在科技创新能力上不断发展。
3.2转化资金项目为行业科技发展培养人才
粮食行业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的实施为粮食行业的人才培养提供了支持,培养了青年科研人才,特别是在粮食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推广方面取得了有益的经验。粮食行业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主要由转制院所承担,因此科技成果与产业高度相关,随着各科研单位的发展,青年科研人才和工程人才走到前台。粮食行业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承担的人数,每个项目大约20人,其中40岁以下的超过85%,部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的牵头人或骨干力量为40岁以下青年科研人才。在转化推广过程中,青年科研人才逐步成为转化资金实施的骨干力量,同时通过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培养了一批粮食科技人才,每年5~6个转化项目,均有4~5名科研人才晋升职称,通过项目培养人才,更通过培养人才锻炼了粮食科研队伍,实现粮食科技创新能力的可持续性发展。
3.3鼓励科技成果转化再创新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为粮食行业提供了一个科技成果再创新的平台。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不仅弥合了科技成果产生到市场化“最后1公里”的缺口,更为科技成果更好地为产业服务。“移动式螺旋清仓机”的开发虽然受到仓库建设的影响,设备转化效果并不明显,但通过该项目研究开发,突破了螺旋叶片的生产工艺,能够实现连续长程螺旋叶片的一次性生产,在成果转化中获得新的技术突破,不仅为粮食产后仓储领域,更为农业加工领域设备创新提供了新产品。“谷物脂肪酸值测定仪的中试生产”通过电子设备对滴定过程进行监测,从而准确地确定滴定中间点,虽然该成果在转化期间没有创造显著的经济效益,但是该设备为进一步提升化学检测设备电子化开辟了新的途径,同时奠定了粮食化学检测仪器设备的电子化基础,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该设备已经成为电子快速检测系统的核心设备。
3.4提升了粮食科技成果的竞争力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设立之初,粮食科技成果面向产业转化实现了科技成果向产业转化的重要推动作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关注粮食行业质量检测技术的研究开发,“粮油质量安全系列标准物质的制备生产线”为粮食行业油脂检测开拓了标准物质生产技术,为粮食行业提供了公益性的技术成果。粮食科研单位不仅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实施过程中解决了关键技术问题,更通过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推动了产品的市场化,实现了粮食物理检测设备的国产化。“电子式粉质仪”、“电子式拉伸仪”、“多功能滴定仪”、“电子式吹泡仪”等一系列粮食检测设备的转化,为粮食行业提供了大量的关键检测设备,不仅在检测设备领域建立了中国特色的设备体系,更为粮食科技支撑产业发展提供了支撑。“稻谷整精米率测定仪”等电子式粮油检测设备都实现了计算机与粮油加工设备高效融合,实现了检测设备的数字化,促进了粮食检测技术的升级。
4继往开来,推动粮食科技成果创新发展
4.1加强产业规划,引导创新研究
2014年全国粮食科技创新大会胜利召开,推进了粮食产后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成为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重要手段。“十三五”将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粮食科技创新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粮食科技创新要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力量,粮食科技应当围绕国计民生的重要技术需求,开展安全绿色储粮技术、粮油质量安全技术、污染快速检测技术、粮食营养健康加工技术等研究开发,以市场为导向,以行业需求为目标,合理规划创新发展,高度关注粮食科技成果推广应用,促进粮食科技创新资源向科技成果转化聚焦,让粮食科技成果更好地服务产业,促进产业技术升级与发展。
4.2搭建产学研创新体系,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是粮食科技成果向产业化推进的重要渠道,随着国家科技体制改革逐步深入,科研单位与市场的距离将日益贴近,因此,应当继续深化粮食科技体制改革,搭建粮食科技成果的高效转化平台,继续推动粮食行业国家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等产业创新平台的建设,以产业创新平台为基础,促进产学研用高效融合,推动粮食科研单位与行业企业有机融合,引导行业科研任务服务企业,探索粮食行业科技特派员机制,构建粮食产业服务体系,推动探索以科技成果转化为导向的人才考核机制,发挥粮食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服务行业科技创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热情,让科研知识为行业发展服务,让科研成果为产业经济升级服务,让科研资源向粮食企业高效聚集。
4.3培养以青年为骨干的科研团队
针对目前粮食行业科研机构尤其是转制院所,普遍存在的人才断层和年轻人才不足、跨领域人才培养不足的现象,支持中青年骨干担任项目牵头人,开展创新人才推动计划,积极调动年轻科研人员的研发积极性,不拘一格启用人才,形成“以老带新”的粮食科技研发氛围,更好地吸引和培养人才。
4.4继续推动粮食科技创新成果转化
〔关键词〕收入不平等;行业基尼系数;行业工资增速
中图分类号:F30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096(2013)03-0073-07
一、引言
收入不平等问题是政府、学术界以及社会各界关注的重要经济社会问题。从2011年“两会”开始,行业收入差距问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工资研究所公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平均工资最高的行业是金融业,最低的行业是农林牧渔业,前者的行业平均工资是后者的4.7倍。如果从细分行业来看,我国2008年的行业收入差距超过15倍。《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的民意调查显示,97.5%的调查者认为当前行业收入差距偏大,其中78.4%的调查者表示“非常大”[1]。
无疑,行业收入差距是收入不平等问题的一种表现,行业间收入不平等是影响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一个重要因素[2]。行业收入差距的扩大会影响收入不平等。研究行业收入差距问题对于调节整个收入差距具有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我国学者也对行业收入差距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的问题主要有:
一是垄断对行业收入差距的影响。典型的研究有:余向华和陈雪娟[3]从行业工资决定因素分析的视角,通过构造基于Treatment-effects模型的微观计量模型,利用CHARLS数据检验了垄断对我国行业工资差距的影响,结果表明行业的垄断性对于行业工资决定和行业间工资差距的影响较大且显著。Sylvie等[4]利用1995年和2002年的城镇职工工资收入数据,基于Oaxaca-Blinder分解方法分析了我国城镇劳动力市场分割效应对不同部门之间职工收入差距变动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垄断部门与竞争部门之间职工收入差距出现了明显扩大的趋势。李晓宁[5]利用理论模型和实证方法分析了我国行业工资差异,结果表明行业人力资本水平、行业劳动生产率和行业垄断程度差异是造成行业职工工资差距的影响因素,行业属性的差异是造成垄断行业与非垄断行业工资差距的主要原因。张兴华和邓艾[6]运用绝对值极差、高低比、变异系数和泰尔指数等收入不平等指数,分析了垄断行为对内蒙古的行业收入差距的影响。
二是影响行业收入差异的因素。典型的研究有:郭娜和祁怀锦[7]对我国行业收入差距现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行业人力资本水平、行业国有化程度和行业劳动生产率的差异是造成行业收入差异的主要因素。马骊[8]选取行业收入差距的主要影响因素,构建了行业收入差距测度指标体系。杜辉[9]利用劳动强度、技术水平、劳动环境、职业风险和受教育程度等因素,测算出各行业的合理差距倍数。洪兴建[10]利用S 基尼系数变化的分解模型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行业工资差距的扩大趋势非常明显。
《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表明,我国农林牧渔业的从业人口最多,平均收入最低。因此,农林牧渔业平均工资的变化对行业收入不平等现状的影响非常大,而这方面的研究是有限的。
本文基于农林牧渔业从业人口最多、农林牧渔业平均工资最低这个典型事实,利用回归方法,建立行业基尼系数与农林牧渔业行业平均工资的函数关系,反映农林牧渔业平均工资变化对行业收入不平等程度的影响。
二、基于行业基尼系数的行业收入差距测算
(一)行业基尼系数的建立
基尼系数是学术界关注的、具有较好经济意义的度量收入不平等的指标。基尼系数的测算结果是衡量收入不平等程度的重要依据。计算基尼系数最基本的方法是利用洛伦茨曲线的图形面积来构建收入不平等的基尼系数计算表达式 [11]。
借鉴基尼系数几何方法,建立行业基尼系数。基本原理如下:
设y=(y1,y2,…,yn)表示行业平均收入,且0
第i个行业从业人员数占总从业人员数的比重pi为:
pi=xi/∑ni=1xi(1)
其中,0≤pi≤1。
从业人员累计比重Fi为:
Fi=∑ij=1pj(2)
其中,0≤Fi≤1,并且满足F1< F2
所有行业的总收入Y为:
Y=∑ni=1piyi(3)
定义行业收入累计比重Li为:
Li=∑ij=1pjyjY(4)
其中,0≤Li≤1,并且满足L1
式(4)的经济学含义是:行业收入累计比重Li是行业平均收入不大于yi的所有行业的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
以从业人员累计比重Fi为横坐标,以行业收入累计比重为纵坐标,得到行业洛伦茨曲线。图1中折线OABC称为行业洛伦茨曲线,其经济学含义为:对于不同的从业人口累计比重,对应的行业收入累计比重的取值。对角线OC为行业收入均等线,表示所有行业的平均收入都相等。
图1行业洛伦茨曲线示意图图1行业洛伦茨曲线的几何意义是:如果所有行业的平均收入都相等,则行业洛伦茨曲线OABC与对角线OC重合。如果一个行业占有了所有的行业收入,则行业洛伦茨曲线变成折线OFnC,此时行业收入绝对不均等。根据行业洛伦茨曲线OABC与对角线OC围成图形面积与三角形OFnC面积的比值,可以度量行业收入不均等程度。
设SA表示图1中行业洛伦茨曲线OABC与对角线OC围成图形面积。设SB表示图1中由行业洛伦茨曲线OABC和直角边FnC以及直角边OFn围成的曲边三角形面积。设SOFnC表示直角三角形OFnC的面积,则定义行业基尼系数G:
G=SA/SΔOFnC(5)
根据图1可知:
SA=SΔOFnC-SB(6)
SΔOFnC=1/2(7)
将式(6)和式(7)代入式(5),得到行业基尼系数的面积表达式:
G=2SA=1-2SB(8)
根据图1所示,SB可以转化为行业洛伦茨曲线一组梯形和三角形面积的和,即:
SB=F1L12+(F2-F1)(L1+L2)2+...+(Fn-Fn-1)(Ln-1+Ln)2
=12∑ni=1(Fi-Fi-1)(Li-1+Li) (9)
其中,F0=0,L0=0。
根据式(2),我们有:
Fn-Fn-1=∑nj=1pj-∑n-1j=1pj=pn(10)
将式(10)代入式(9),得:
SB=p1L12+p2(L1+L2)2+...+pn(Ln-1+Ln)2(11)
其中,L0=0。将式(11)代入式(8)得到行业基尼系数G的测算公式:
G=1-2SB=1-∑ni=1pi(Li-1+Li)(12)
其中,L0=0,0≤pi≤1,0≤G≤1。根据图1所示,当行业收入均等时,行业洛伦茨曲线OABC和对角线OC重合,此时SB=1/2,G=0;当行业收入完全不均等时,行业洛伦茨曲线变成折线OFnC,此时SB=0,G=1。
式(12)的经济学含义是:行业基尼系数等于1减去以行业从业人员数占总从业人员数比重为权重的加权和。行业基尼系数越大,表明行业平均收入差距越大。当G=1时表明行业收入完全均等;当G=0时表明行业收入完全不均等。
利用式(12)行业基尼系数度量行业收入不平等的合理性在于:通过行业从业人员数占总从业人员数比重为权重,对行业累计平均收入进行加权求和,反映行业平均收入差距越大,行业收入不平等程度越大的规律。
式(12)行业基尼系数的特色在于:基于行业洛伦茨曲线图形的几何意义,以行业从业人员数占总从业人员数比重为权重,通过构建行业基尼系数,反映行业收入不平等程度。
(二)基础数据处理
1.行业从业人员数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公布的数据,采用“就业人员数”作为行业从业人员数的指标,采用“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作为行业平均收入的指标。
(1) 就业人员数是根据2003年和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分行业年底就业人员数”整理而成。其中缺少1979年、1981—1984年和1986—1988年的统计数据。
(2)在2003年,重新进行了行业划分,2002年之前分为15个行业,2003年后分为19个行业,并且行业也进行了调整。
(3)在2003年,对农林牧渔业的年底就业人员数统计口径进行了调整,体现在2002年和2003年农林牧渔业年底就业人员数存在较大差异。
2.行业平均工资
根据2003年和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获得1978—2009年各行业城镇就业人员平均工资。
计算行业平均工资最大值和最小值。将行业平均工资的最大值除以行业平均工资的最小值(最大值/最小值),得到行业收入差距指标。
以年份为横轴,做行业平均工资最大值和最小值随时间变化情况,如图2所示。
图2行业平均工资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变化情况如图2所示,行业平均工资在1993年前后发生了较大变化。从1978年到1993年,行业平均工资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差异不大,说明各行业的平均工资差异不大。但从1993年后,行业平均工资出现了较大变化,行业平均工资的最大值快速增长,行业平均工资的最小值增长缓慢。
以年份为横轴,以行业平均工资最大值/最小值为纵轴,得到行业收入差距走势图,如图3所示。
图3行业收入差距走势图根据图3的走势,2003年前行业收入差距在1.7—3.0之间,保持基本稳定。在2003年,收入差距从2002年的3.0快速增加到4.5,之后几年在4.5左右浮动,近两年有所下降。
(三)行业基尼系数测算中的难点和解决思路
1.难点
根据行业从业人员数看,计算行业基尼系数需要解决两个难点:
(1)在2003年,对农林牧渔业的年底就业人员数统计口径进行了调整,体现在2002年和2003年的农林牧渔业年底就业人员数存在较大差异。需要调整农林牧渔业从业人员数,以保证从业人口统计口径的一致性。
(2)2003年进行了行业调整,2003年之后有19个行业,2002年之前有15个行业。需要在行业分类不同的情况下,计算行业基尼系数。
2.解决思路
利用农业从业人员统计数据作为基准,计算2002年前的农林牧渔业从业人员数/农业从业人员总数序列,进而利用时间趋势模型方法,预测2003—2009年的农林牧渔业从业人员数。具体过程如下:
(1)根据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按城乡分就业人员数,获得1978—2009年的农业从业人员数。
(2)根据2002年《中国统计年鉴》,获得1978—2002年的农林牧渔业从业人员数。
(3)利用农林牧渔业从业人员数/农业从业人员总数,得到1978—2002年的农林牧渔业从业人员数占农业从业人员总数的比例。
(4)定义农林牧渔业从业人员数/农业从业人员总数的值为因变量Y,定义年份为自变量X,建立时间趋势模型。估计时间趋势模型,得到结果为:
Y = 23.445 - 0.011X(13)
t(10.420)(-10.090)
R2=0.880
从上面的估计结果看,估计系数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并且拟合优度为88%,表明农林牧渔业从业人员数/农业从业人员总数存在时间趋势变化。
(5)将2003—2009年农林牧渔业人员数分别代入式(13),得到2003—2009年农林牧渔业从业人员数/农业从业人员总数比例预测值。
(6)将2003—2009年的农业从业人员数乘以2003—2009年农林牧渔业从业人员数/农业从业人员总数比例预测值,从而得到2003—2009年农林牧渔业从业人员数。
利用时间趋势模型预测农林牧渔业从业人员数的合理性在于:通过统计检验表明,农林牧渔业从业人员数占农业从业人员总数比例存在时间趋势关系,利用没有进行统计口径调整农业从业人员总数为基准,预测农林牧渔业从业人员数,具有统计口径的一致性。
利用时间趋势模型预测农林牧渔业从业人员数的特色在于:通过农林牧渔业从业人员数占农业从业人员总数比例的时间趋势模型,利用没有进行统计口径调整农业从业人员总数为基准预测农林牧渔业从业人员数,解决了由于统计口径变化导致的从业人员数的统计口径不一致的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下文计算调整的行业基尼系数的过程中,将使用农林牧渔业从业人员数预测值代替2003—2009年的农林牧渔业从业人员数。
对于上述的难点(2),洪兴建[11]和张余文[12]等采用了行业合并的方法,使2002年前和2003年后的行业相同。薛继亮和李录堂[13]采用了放弃了2002年以前数据的方法,仅采用2003年以后的数据进行研究。
本文采用分阶段计算行业基尼系数的做法解决难点(2)。具体做法是:使用2002年前的15个行业的行业数据计算2002年前的行业基尼系数;使用2003年后的19个行业的行业数据计算2003年后的行业基尼系数。
分阶段计算行业基尼系数的好处在于:充分利用原始统计数据的信息,避免人为合并和舍弃数据导致的统计数据信息丢失问题,反映行业收入不平等的实际情况。
(四)行业基尼系数测算
利用未经过调整的行业从业人员数和行业平均工资数据,根据式(1)、(4)和(12),计算1978—2009年的行业基尼系数G*。
利用调整的农林牧渔业从业人员数替换农林牧渔业从业人员数。根据式(1)、(4)和(12),计算得到调整农林牧渔业从业人员数的行业基尼系数G。
图4以时间为横轴,以未调整的行业基尼系数G*和调整的行业基尼系数G为纵轴,做出的行业基尼系数的走势图。图4表明:2002年以前,调整和未调整的基尼系数是相同的;对于未调整农林牧渔业从业人员数计算的基尼系数,2003年后明显偏离原有的基尼系数走势,并且和现实的行业收入不符;调整农林牧渔业从业人员数计算的基尼系数,2003年后的走势延续了2002年之前的走势,具有时间趋势的一致性,也符合行业收入变化的实际情况。
图4调整与未调整行业基尼系数的走势对比调整的行业基尼系数的特色在于:利用调整的农林牧渔业从业人员数计算行业基尼系数,解决了由于统计口径变化导致的行业基尼系数测算偏差问题,反映了行业收入不平等的实际变化趋势。
(五)行业基尼系数变化情况
基于图4的调整行业基尼系数变化趋势,尽管在1990年、1994—1996年、2003年和2009年行业收入基尼系数有短暂的下降,但从整体趋势上,行业基尼系数是逐渐增大的。
行业基尼系数逐渐增大说明行业收入不平等现象有逐渐扩大的趋势。这一点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运行规律。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收入分配制度从原来的平均主义,发展到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方式,最后到各种要素参与的收入分配制度。效率优先的经济制度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同时行业职工收入差距也因各行业生产效率不同逐步呈现出扩大的趋势。在行业工资差距扩大的过程中,在其他行业平均工资没有大幅提高的情况下,政府通过行业政策和农业收入调整,促进了平均工资最低的农林牧渔业的行业工资的大幅提高,从而导致在1990年、1994—1996年、2003年和2009年行业收入基尼系数有短暂的下降。
三、农林牧渔业工资和行业基尼系数的关系
(一)研究目的
利用农林牧渔业工资增速和整个行业工资增速的差值,反映农林牧渔业平均工资的变化情况,通过建立农林牧渔业平均工资变化对行业基尼系数的回归,揭示农林牧渔业平均工资变化对行业收入差距的影响。
(二)模型的构建
图1表明,无论是农林牧渔业的工资还是其他行业的平均工资,都是随着时间不断增加的。
农林牧渔业平均工资是影响行业收入不平等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农林牧渔业的平均工资增速小于所有行业的平均工资增速,收入差距将会进一步拉大,表现为行业基尼系数增大;反之,如果农林牧渔业的平均工资增速大于所有行业的平均工资增速,行业收入差距将会缩小,表现为行业基尼系数减小。
定义y1t表示第t年的农林牧渔业的平均工资,则农林牧渔业在第t年的平均工资增速r1t:
r1t=y1t-y1(t-1)y1(t-1) (14)
定义yt表示第t年的行业整体平均工资,则行业整体在第t年的平均工资增速rt:
rt=yt-yt-1yt-1(15)
定义第t年的农林牧渔业的平均工资增速与行业整体的平均工资增速差额为dt:
dt=r1t-rt=y1t-y1(t-1)y1(t-1)-yt-yt-1yt-1 (16)
式(16)的经济学含义是:当dt大于零时,表明农林牧渔业受政策等因素影响,平均工资的上涨幅度大于行业整体平均工资的上涨幅度;反之,当dt小于零时,农林牧渔业行业平均工资的上涨幅度小于行业整体平均工资的上涨幅度。
定义行业基尼系数的改变量Gt表示第t年的行业基尼系数的改变量,即:
ΔGt=Gt-Gt-1(17)
以第t年行业基尼系数的改变量Gt为因变量,以第t年的农林牧渔业的平均工资增速与行业整体的平均工资增速差额dt为自变量,建立回归模型:
ΔGt=β0+β1dt+εt(18)
其中,ε表示模型中没有考虑的影响行业基尼系数变化的其他因素的总和。β0表示模型的截距项,β1表示模型的斜率项,其符号表明自变量对因变量影响的性质,大小反映自变量对因变量影响程度。当斜率系数β1显著小于零,表明当农林牧渔业的平均工资增速大于行业整体的平均工资增速时,行业基尼系数的改变量减小,即收入差距缩小。
式(18)的经济学含义是:当斜率系数β1显著小于零,表明当农林牧渔业的平均工资增速大于行业整体的平均工资增速时,行业基尼系数的改变量减小,即收入差距缩小;当农林牧渔业的平均工资增速小于行业整体的平均工资增速时,行业基尼系数的改变量增加,即行业收入差距扩大。
式(18)的特色在于:基于下文的统计检验验证表明,通过建立行业基尼系数改变量Gt与农林牧渔业的平均工资与行业整体的平均工资增速差额dt的回归模型,反映了农林牧渔业工资变化对行业收入不平等影响关系,揭示了农林牧渔业行业工资变化是影响行业收入差距拉大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农林牧渔业工资和行业收入差距关系的检验
根据2003年和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获得1978—2009年农林牧渔业的平均工资和行业整体的平均工资,并计算得到农林牧渔业的平均工资增速与行业整体的平均工资增速差额dt。
根据调整的行业基尼系数G,利用式(17),计算得到定义行业基尼系数的改变量Gt。
根据行业基尼系数的改变量G和平均工资增速差额dt,利用Excel回归函数估计模型(18),估计结果为:
E(ΔGt)=0.001-0.193dt(19)
t(0.807) (-8.770)* R2=0.790
回归结果(19)中的t统计量表明,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斜率系数显著小于零,说明当农林牧渔业的平均工资增速大于行业整体的平均工资增速时,行业基尼系数的改变量减小,即收入差距缩小;当农林牧渔业的平均工资增速小于行业整体的平均工资增速时,行业基尼系数的改变量增加,即行业收入差距拉大。
(四)农林牧渔业工资对行业收入差距的经济学分析
尽管众多学者把我国行业收入差距拉大的原因归结为垄断[12-14],但从上面的分析来看,农林牧渔业的工资变化亦是导致行业收入差距拉大的一个重要因素。农林牧渔业的平均工资与其他行业工资存在差距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1)农产品和工业品的价格“剪刀差”是导致行业收入差距拉大的一个原因。Sah 和Stiglitz[15]在分析“剪刀差”和经济结构问题时指出,发展中国家为了发展经济,在经济发展的初期,往往对农产品实施高税负和低价格,为工业提供低廉的生产资料。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后,以低价格收购粮食作物,对农林牧渔产品实行价格管理,以保证低廉的生产资料供应,促进工业快速发展。在这个背景下,为了降低农林牧渔业产品价格,相应农林牧渔业部门的工资就低于工业生产部门。为了鼓励工业生产,在20世纪90年代,逐渐放开了工业生产部门的工资管制,实行市场导向的工资体制,以调动工业生产部门的生产积极性。
(2)生产效率差异是导致行业收入差距扩大的另一个原因。根据经济理论,效率工资指的是厂商在利润最大化水平上确定雇佣工人的工资,当工资对效率的弹性为1时,称它为效率工资。我国的农林牧渔业行业整体上是劳动密集型行业,需要的劳动力教育水平低,相对生产效率低,其对应的行业工资也最低。对于知识密集型行业,例如金融业,其劳动力教育水平高,生产效率相对较高,其行业平均工资也高。
从上述分析可以预期:
(1)基于我国农林牧渔业从业人口多,土地、森林和渔业资源有限的现状,可以预期农林牧渔业的行业平均工资会在较长时期内保持较低水平,行业收入差距还会进一步扩大。
(2)由于行业收入差距将在较长时间内存在,农业劳动力将持续向建筑业等行业收入较高的劳动密集型行业转移。
(3)当农林牧渔业的行业工资增幅大于行业工资的平均增幅时,将缩小行业收入差距,降低收入不平等程度。
(4)如果缩小农产品和工业品价格的“剪刀差”,将会提高农林牧渔业的行业工资水平,降低行业收入不平等程度。
四、结论和特色
基于行业基尼系数的变化趋势发现,从1978年以来,我国的行业收入差距总体上有逐渐增大的趋势。基于农林牧渔业工资和行业收入差距关系的计量模型发现,当农林牧渔业的平均工资增速大于行业整体的平均工资增速时,行业基尼系数的改变量减小,即收入差距缩小。
基于农林牧渔业工资和行业收入差距关系的实证分析,通过建立行业基尼系数改变量Gt与农林牧渔业的平均工资与行业整体的平均工资增速差额dt的回归模型,反映了农林牧渔业工资变化对行业收入不平等影响关系,揭示了农林牧渔业行业工资变化是影响行业收入差距拉大的一个重要因素。利用调整的农林牧渔业从业人员数计算行业基尼系数,解决了由于统计口径变化导致的行业基尼系数测算偏差问题,反映了行业收入不平等的实际变化趋势。
参考文献:
[1]向楠. 92.7%公众希望“十二五”期间缩小行业收入差距[N].中国青年报, 2011-03-16.
[2]陈钊,万广华,陆铭.行业间不平等:日益重要的城镇收入差距成因——基于回归方程的分解[J].中国社会科学,2010,(3):65-76.
[3]余向华,陈雪娟. 垄断与行业工资差距问题研究——基于中国行业工资决定因素的微观计量分析[J]. 税务与经济,2010,(4):39-47.
[4]Sylvie,D.,Fournier,M.,李实,等.中国经济转型中城镇劳动力市场分割问题——不同部门职工工资收入差距的分析[J].管理世界,2009,(3):55-62.
[5]李晓宁. 关于行业工资差距与行业垄断的研究[J].经济问题,2007,(7):19-22.
[6]张兴华,邓艾. 行业垄断对内蒙古行业收入差距的影响分析——基于泰尔指数的研究[J]. 法制与经济,2009,(4):110-111.
[7]郭娜,祁怀锦.我国行业收入差距的影响因素及实证分析[J].价格理论与实践, 2009,(12) :61-62.
[8]马骊.我国行业收入差距的测度指标体系构建[J].统计与决策,2009,(2):36-37.
[9]杜辉. 行业收入合理差距的界定——以大连市为例[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8,(6): 38-41.
[10]洪兴建. 基于S基尼系数的中国行业工资差距分析[J]. 统计研究,2010,(5):18-24.
[11]洪兴建.基尼系数理论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11-14.
[12]张余文. 中国行业收入差距的实证分析[J].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10,(8):20-24.
[13]薛继亮,李录堂.基于MLD指数的转型期中国行业收入差距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10,(4):46-53.
(一)出口:风险资本退出机制不通畅
顺畅的退出机制是创业资本实现增值的根本保障。我国创业投资还处在起步探索阶段,创业投资退出机制不完善,退出渠道不通畅成为我国创业投资的一大障碍。首先,退出方式比较单一。我国风险资本的退出方式主要是股权转让。受证券市场发展以及法律制度等方面的限制,股权转让成为我国创业投资退出机制的主导方式,而其他方式运用极少。其次,法律制度不完善。目前法律法规和制度体制不利于创业投资的发展和完善,与创业投资有关的规章制度存在着许多不利于退出的条款。再次,产权市场混乱。我国的产权交易市场过多过滥,监管滞后,产权交易法律缺位等问题阻碍着统一的产权交易市场的形成,加大了创业投资退出成本和投资风险。
(二)人才问题:缺乏复合型创业投资人才
人才是农业科技创业投资成功与否的关键。由于我国创业投资在农业科技领域的发展不成熟,目前多层次、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少之又少。一方面,缺乏创业企业家,未形成创业企业家队伍。很多商业案例充分说明:一流管理与二流技术结合,可以获得成功;一流技术与二流管理结合,则极可能失败。另一方面,缺乏既懂高新技术又能开拓市场,敢冒风险寻求高额收益的综合型投资者。我国存在不少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但由于我国的市场开放时间不长,以往高等院校的专业分工过细以及现行的人事管理体制和教育体制等,不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所以目前能满足创业投资要求的复合型风险投资人才很少。
(三)运作问题:科学管理运作制度不健全
我国目前农业科技企业创业投资风险管理运作机制不完善,随意性强。首先,风险投资管理未按照风险资本的办法管理,存在“首长贷“”人情贷”现象[3],未建立对投资对象系统的筛选和评估体系,资金利用率较低。其次,面对各种风险管理机制,创业投资家对农业科技企业创业投资风险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投资后不再关注企业经营管理,缺乏规范的运营机制和管理制度,使得农业科技企业不能建立健全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不能满足农业科技企业发展的需求。再次,公司治理机制不合理。农业科技企业国有投资比例一般在70%以上[4],公司实行经理负责制,少数大股东掌握着实际权力,其他股东的权益得不到保护,这些系列问题严重挫伤投资者的积极性。公司还存在管理体制陈旧、监管机制缺失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创业投资作用的发挥。
(四)中介机构问题:中介服务机构不完善
近几年创业投资中介服务机构发展迅速,但是有实力特色并与农业科技创业投资相匹配的中介机构还未真正形成。中介机构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大多数中介机构经营不规范,独立公正性和科学权威性差,它们往往只是提供价值较小的参考信息,造成资源浪费。二是中介机构信用缺失。我国对创业投资管理方面的法律和准则较少,虽然2005年出台了《创业投资管理企业暂行办法》,但是关于创业投资中介机构的管理未做规定。中介机构缺少统一规范的执业标准,致使中介机构缺乏信用认知度,增加了交易成本[5]。三是中介机构中涉及创业投资业务的较少,对农业科技的创业投资业务更少,大概只占2%~3%[6]。再加上中介机构的服务质量和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缺少对创业投资的研究,阻碍创业投资在农业科技领域的发展。
二、我国农业科技企业创业投资风险管理的建议
(一)开辟多元化融资渠道
加大融资支持,建立农业科技企业多元化的融资渠道。一方面,要充分利用银行资金。为鼓励银行资金进入农业科技领域的创业投资行业,我国政府可以借鉴美国SBA(小企业管理局)采用“杠杆融资”的模式来引导银行富余资金参与创业投资[7]。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民间投资,充分利用民间的闲置资金。培养我国居民的风险投资意识,减少对个人、企业、保险基金、养老基金等参与风险投资的限制,让更多的民间资金融入到农业科技创业投资领域,扩大民间融资的渠道,丰富融资的多元化,实现了双赢。再次,健全资本市场,减少中小企业板市场和场外交易市场(OTC)与发达资本市场的差距,早日与国际金融市场接轨。降低农业科技企业融资门槛,鼓励农业科技企业在中小企业板、创业板、海外证券市场上市融资,同时充分利用国际金融市场,积极引进国外资本从事风险投资业务,拓宽投资领域。
(二)畅通资本退出渠道
风险项目退出渠道不畅通是制约我国创业投资发展的障碍之一。有效的资本退出是创业投资成功的基础,成功退出意味着从一个项目退出后可以投入到下一个项目中去,循环推动高新科技成果不断转化,从而实现高额回报。根据先进发达国家经验,公开上市是资本退出的主要形式,在美国约有30%的风险资本采取公开上市的方式退出[8],因此我国要加快创业板市场的建立,尽快开设创业板、国外二板市场或香港创业板上市,设立和发展柜台交易和地区性股权转让市场,为规模较小的农业科技企业提供股权转让和交易市场,并充分利用海外证券市场上市。要进一步完善企业并购方式,积极培育投资银行,充分发挥其在资本市场中的中介作用。要完善法律制度,对私募市场进行规范,并放松对股权回购、清算退出、买卖上市等场外交易的限制。
(三)培养复合型创业投资人才
创业投资跨越科技与金融两大领域,涉及评估、投资、管理、审计和高科技专业知识等多学科,实践性、综合性强[9],需要具有相应科技知识、管理经验、金融投资知识,善于捕捉市场信息,具有国际视野高层次专业化人才和复合型风险投资人才。当下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复合型创业投资人才尤为重要。首先,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加快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对其提供优厚的薪资待遇,加强人才的培训,不断更新知识,开拓视野,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其次,推动教育改革,加强与国外农业科技创业投资企业的合作,学习先进的知识和管理经验,培养在农业科技、管理、金融和法律等方面具有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再次,高薪聘请国内外优秀的专家来企业指导工作,定期或不定期地邀请国内外著名创业投资机构及专家到企业内部交流和座谈。
(四)完善创业投资运作机制
为了保障农业科技企业创业投资的顺利进行,改革和完善创业投资运行机制是关键。要加强对农业科技创业投资的科学管理,建立一套严格的、适应我国国情的农业科技创业投资资金管理制度,构建农业科技风险项目的筛选、评估体系,提供系列化管理和增值服务,合理利用各方资源,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同时要加强对创业投资风险管理的重视,制定运营管理规章制度、产权保护制度和先进的信用体系,减少交易成本和投资风险,使创业投资在农业科技领域更加规范化、制度化,促进农业科技企业健康发展。必须调整、改变农业科技企业的股权结构,降低国有股比重[10],建立完善的资本市场,增加控制权在市场的竞争。要建立先进的管理体制和监管机制,规范农业科技企业行为,促进我国科技金融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五)完善中介机构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