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博闻强识

博闻强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博闻强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博闻强识范文第1篇

一、强化受众意识

强化受众意识是改进城市广播电视《新闻联播》节目的核心。目前,我国不少城市广播电视《新闻联播》节目之所以老是受到各界批评,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大家觉得《新闻联播》总是高高在上,空洞无味,距离人民群众太远。《新闻联播》节目如果不能改变人们的这种印象,那么就会不断地失掉受众,新闻宣传的效果也就不能充分发挥。强化受众意识要求,《新闻联播》节目必须要始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要把为党服务和为人民服务统一起来,把体现党的主张与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把坚持正确导向与通达社情民意统一起来,把正面宣传为主与加强舆论监督统一起来,了解、掌握和研究受众对新闻的需求、收听收看的方式,精心选择受众关心的选题和关注的角度,采用受众乐于接受的方式,最大限度地满足受众需求,不断增强新闻报道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和公信力。

二、坚持“内容为王”

城市广播电视《新闻联播》节目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在报道范围上有着与其他栏目无可比拟的优势。但由于种种原因,目前不少城市广播电视《新闻联播》节目在内容上往往过于偏重时政新闻,而且不少新闻报道存在着大而空的问题。城市广播电视《新闻联播》节目要想真正发挥好作用,必须在内容上进行优化。一是立足受众需求,把握好新闻报道的深度。《新闻联播》是个筐,但不能什么都往里装,哪些新闻是要报道的,哪些新闻是不报道的,哪些新闻需要做深度报道,哪些新闻要按简讯来编发,必须严格起来,尽量不要让一些没有太大新闻价值的报道占据过大的篇幅挤占空间,让整个新闻质量受影响。二是立足受众需求,延伸新闻报道的广度。城市广播电视《新闻联播》是一个城市的重要窗口,要努力做到受众收听收看城市广播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就能够了解到一个城市最近发生的一切重大新闻和与城市有关的各种重要信息。这就要求城市广播电视台《新闻联播》必须要立足受众需求,延伸新闻报道的广度。不仅要做到善于报道时政新闻,而且要更多地把视角放到受众关心和关注的经济、文化、社会方方面面、各个领域,还要学会立足当地,放眼全区(省市)、放眼全国,用更广阔的视野发现新闻,报道新闻。三是立足受众需求,找准新闻报道的角度。无论任何新闻事实,都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报道,关键的一点,是要找准受众最关注的问题,如果找准了、找对了,新闻价值就会凸显,受众对这条新闻的关注程度就会很高;反之,受众就会不爱看,甚至反感。但从目前来看,在不少城市广播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中,很多新闻在报道角度上还是存在着找不准、找不好的问题,核心还是在报道理念上,也就是受众意识不强,做新闻的程式化严重,需要我们在这方面着重加强重视,努力改进。

三、创新报道方式

博闻强识范文第2篇

1、他忽然想起令狐衍博闻强记,于是问令狐衍:“令狐,你看过那么多羊皮卷,有没有什么方法能让卷轴的流线不互相干扰。

2、他聪敏勤学,涉猎经史,博闻强记,隋朝时官至太常博士,并作过李渊的宾客,大唐开国后累迁银青光禄大夫、给事中。

4、犯得着满世界抱粗腿么?如果知识基础差,博闻强记也是资本。

5、哈哈,二位果然博闻强记,我正是彭加木。

6、王夫子博闻强记,学堂里,收藏了整整一个屋子的书籍,很多都是关于天下诸国的历史地理,地上三千国,天上三十国,无所不包容,郭京识字之后,便常常借阅。

7、听说桃源中学出了个学生,博闻强记,演讲历史非常棒,周围人都去听了,造成了不小的轰动。

8、他心中预订的人,叫张哲,是自己的一个同学,现在在古城市里打工,曾经是大学里面一个相当活跃的学生会干部,素来以口舌便利,博闻强记而闻名。

9、梦玥所说手书便是自己讲推解的玄文记录在书,毕竟人的记忆有限,不是每个人都是博闻强记的,以前弟子来寻他推解玄文,皆是手录一份给对方。

10、大王见识广博、博闻强记,高手就是高手,与低手大不一样。

11、刚刚换了座位就口生莲花,以自己的博闻强记跟独特见解慢慢敲开了秦念的嘴巴。

12、第四项的训练算是杀手中比较斯文的学科,那就是博闻强记,听功、鼻功。

14、平时博闻强记,兼收并蓄,九流不弃,需要的时候就可以减少“书到用时方恨少”。

15、王语嫣对各种武学博闻强记,轻轻道将出来,其实她不说出口,云超也早已猜到了。

博闻强识范文第3篇

论文关键词:高校隐性知识管理策略

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知识管理也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作为知识密集型的专业服务组织—高校实施知识管理在现时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校蕴藏着丰富的知识资源,而隐性知识又是知识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师生员工会产生大量隐性知识,包括经验和经验化形态的技术,以及隐含于教师所认同的理念中的知识,这些知识是教育教学质量的支柱,对教师和学校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加强隐性知识管理,转化高校的隐性知识,使知识势能低的主体共享其知识,将有利于高校自身人力资本存量的提高,组织核心竞争力得到提升,更重要是有利于知识的增值、裂变、聚合,从而使高校真正完成其传播知识、创新知识,将知识服务于生产,推动我国知识经济发展的使命。

一、高校隐性知识管理的内涵

1958年,波兰尼在其代表作《个体知识》中认为知识分为两类:explicitknowledge和tacitknowledge即今天所言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是指可以用严格的数据、科学公式、公理、文字等符号表达出来,可以编码化的,易于存储、交流和共享的知识。隐性知识是高度个性化的和难以格式化的知识。显性知识容易学习传递沟通,也容易被竞争对手模仿,隐性知识是难以模仿的,不易被窃取或复制,隐性知识比显性知识更全面、更能创造价值,是组织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基础。

高校隐性知识则是指存在于高校的知识势能极高的教师员工的头脑或组织结构和文化之中的,很难用数字、公式和科学法则以及文字、语言来精确表达的,难以明确的被他人观察、了解、让他人获知的知识。诸如教学、科研、管理专长、学术研究经验、创作灵感以及对行业的洞察力、判断力等等。这种知识是通过个人经历来获取的,它深藏于个人的头脑之中,没有与知识的所有者分离开来。它“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难于编码,是尚未文献化的零散的非结构化的不系统的知识,高度的个人化。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隐性知识都是隐含而难于获得的,随着人类认识水平的加深,一部分隐性知识将不断实现转化,而新的隐性知识也会不断产生。因此,如何使隐性知识显性化并促使其在高校内部流传与共享,从而创新高校知识,增加高校知识存量,则是高校知识管理的重点,也是生存发展的关键。

所谓隐性知识显性化是指将隐性知识编码化,使其转化为显性知识,易于人类的学习和借鉴。隐性知识管理就是对这个过程以及这个过程涉及的诸多问题的管理。由此高校隐性知识管理的内涵可以表述为:高校隐性知识管理是高校设计优质良好的知识转化环境,对隐性知识显性化的过程进行管理,使隐性知识顺利实现显性化,以达到高校的目标和功能的过程。

二、高校隐性知识管理过程中的障碍分析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高校知识管理的重点在于隐性知识的共享与转化,以实现个人和高校知识价值最大化,培育高校核心竞争力。然而知识管理是一项巨型的复杂系统工程,目前在知识储备、知识传递、知识创新的高校实施知识管理尤其是隐性知识的管理步伐缓慢,笔者认为,其中主要的障碍有:

1缺乏先进的技术手段

我国高校知识管理刚刚起步,大多数尚未建立以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基础的知识管理系统,缺少知识交流与共享的开放交互式技术平台。“知识地图”、“电子讨论系统”、“最佳实践”数据库、视频工具等先进技术手段很少应用,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隐性知识流动与转化的范围和效率。

2.高校传统组织体制的制约

我国高校目前实施的是科层制的管理体制。一方面科层制的管理体制组织结构僵化,等级森严,缺乏活力和创新精神。这种组织体制的弊端是中间层次过多,缺乏适应性和灵活性,组织内部的沟通有着难跨越的层级鸿沟,阻断了教职员工面对面的互动式交流,科层制的管理体制的价值追求是成员遵循原则处理、解决问题,它压抑了组织和成员的活力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科层制的管理体制会导致不良的组织文化。科层制是以行政权力为核心的管理体制。行政权力是它的中心,这样一种管理体制会形成一种围绕行政权力展开的组织文化。“教而优则仕”正是这样一种文化的写照。由此造成的必然是对组织的行政权力的关注和追逐,以及对组织内的知识或者说学术权力的忽视和淡漠,严重制约了组织隐性知识的流动与转化。

3.缺乏合理的激励制度

合理的激励措施是知识转化的动力,但是目前我国高校在知识转化领域普遍存在着激励措施不当、不合理甚至缺乏的情况。一方面,由于以“性善论”为前提,再加上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教书育人,使社会对教师拥有过高的期望,一般对知识的转化不实施激励。另一方面,高校的知识主体并不是单纯的“经济人”,高校的知识转化往往是难以量化的,因此按照“经济人”假设为前提对知识转化主体进行激励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4.对隐性知识显性化重视的程度不够

隐性知识转化问题是知识管理的核心问题,不论是在高校还是在社会其它领域。人类实践过程中更多关注的是显性知识的获取、传播、应用,而忽略了隐性知识的存在及作用。我国高校的知识管理尚处在诞生阶段,对隐性知识显性化重视的程度不够。我国高校对隐性知识显性化的关注比较少而且大多处在自发阶段。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是书本显性知识的转化;科研过程虽然由于频繁的师生接触可以传递大量的隐性知识,但是由于我国高校的师生比例失调,科研对大多数学生而言是可望不可及的;而师生直接服务社会的活动也处在自发阶段,没有形成一定的格局。因而对大量高校的学生而言,他们更多的接受的是显性知识而不是隐性知识。

三、高校隐性知识管理策略

针对高校隐性知识管理过程中存在着的障碍,现提出以下应对策略:

1.建立合理而有效的激励机制,保证知识流动、转化知识势能高的个体在创新知识、开发知识时需要在智力、体力、财力等面给予大量的投人,如果在转化、共享其成果时不能有所收益,甚至连回收其成本都困难时,势必影响知识生产者的积极性,限制知识的转移,也将造成知识的浪费;同时,知识接受者接受知识的积极性越高、知识存量越大,则知识转移率越高,知识转化也越充分。二者都需要激励,只有激励两者才会积极参与其知识的转移,隐性知识才可能最大程度地实现转化。激励机制分为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机制,两者都是高校组织为促进隐性知识转化而必备的制度。物质激励主要是以薪酬激励作为重要手段,组织要建立“学历提升奖励”、“知识开发补偿”、“按知识贡献分配”等制度,从物质上激发教师员工提高自身的知识存量,积极开发知识,转化个人隐性知识。精神激励则包括环境激励、目标激励和情感激励等。

环境激励主要是创造优良的环境,激发教师员工的热情,为其提供知识共享、知识创新所需的资源;情感激励和目标激励则通过建立平等互敬的良好的人际关系,制定与高校发展目标一致且与教师员工实际需要相符合的奋斗目标,激发其使命感,进而形成其内在的动力。这样,从物质和精神等方面激励高校教师员工隐性知识转移的积极性,使隐性知识最大程度地实现转化。

2.重视学校组织的文化建设

与传统管理一般只重视规章制度建设不同,知识经济时代的学校知识管理强调组织文化建设,每一个成功的学校必须有自己的学校精神,用一种共同的价值观来熏陶全体教职员工,独特的组织文化全面地影响着各项管理职能的实现以及集体效力的发挥。所以在高校要尽快营造一个以人为本的知识主导型组织文化,建立学习型学校,形成一种能促进学习知识、交流知识、共享知识、创新知识的良好氛围,建立自觉合作、自觉交流、自觉共享的价值观体系,在学校内创造一种信任、合作和深度会谈的精神,鼓励教职员工积极贡献出自己的隐性知识和丰富经验,加快隐性知识的交流与共享。

3.重构高校管理机构和体制

传统的学校内部组织结构,是按照刚性管理的要求设计的,教职工与领导之间、教职员工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等级差别,教职员工的信息、意见和建议要通过这一组织结构逐渐汇报,不能超越,从而给隐性知识的流动与转化设了障碍,严重制约了组织隐性知识的流动与转化。知识管理要求打破这种设计,建立能适应知识经济要求的知识型学校组织结构,撤销一切形式化的组织和冗员,实现管理层的纵向缩减和管理人员的全面精简,从而实现组织结构扁平化,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上下级沟通顺畅,信息充分流动,教师们有较大的自由度和自主的权力,易于把个人的发展和学校的发展连接起来,具有较强的积极性和较高的创造激情,因而有利于知识交流、转化、共享与创新,从而实现知识价值的最大化。

4.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

在进行隐性知识管理过程中,要充分注重利用互联网、内部网、群件技术、知识库、数据挖掘等现代信息技术,促进隐性知识的流动与转化,在互联网上应用专家系统加快专家隐性知识显性化的速度;借助软件等开发工具,总结教职员工技术、经验和诀窍等,在一定程度上加快隐性知识交流,共享与创新的进程,对大多数难以编码的隐性知识,有效办法是建立“寻人数据库”、“知识地图”、专家网络系统等,让教职员工迅速找到拥有某种隐性知识的人员,还可通过视频工具使分处两地的人面对面地进行交流,消除距离所造成的障碍。

博闻强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玻璃钢;文化墙;制作安装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 economy, decorated in a common plane can not meet the needs of the owners of the building facade decorative effect, more and more require the construction of three-dimensional decorative effect. The cultural wall FRP materials, may be process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cultural wall design elements of color and form different patterns, with a strong sense of the times and the artistic sense, not easy to fall off after installation, impact resistance, good decorative effect. Therefore, fabrication and installation of FRP cultural wall construction.Key words: fiberglass; cultural wall; fabrication and installation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普通的平面装饰已经不能满足业主对建筑物立面装饰效果的需求,要求采用立体装饰效果的建筑越来越多。传统的装饰图案,受材料的限制,立体效果不明显,而且在施工完成后,因材料的强度较低,不耐冲击,略有碰撞极易破损脱落,耐久性差。 玻璃钢作为一种新型复合材料,它的密度为(1.5~2.0kg)/m3,比钢材轻3~4倍,而强度却比钢材高1.7倍, 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和物理性能,并具有防腐、保温、绝缘、阻燃、隔音、使用寿命长等特点,目前已在建筑工程装饰装修领域中广泛应用。 采用玻璃钢材料制作的文化墙,经济实用,外形高雅亮丽,经工程实践,在保证工程质量、安全、节能等各方面均有显著的效果。

1.工艺特点

玻璃钢材料制作的文化墙,不仅节约能源,减少固体废弃物因为不能降解造成的污染,并且强度高,耐腐蚀,安装方便,造型优美,能够达到设计质量要求,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1)安装牢固,不易发生脱落现象。

(2)面层材料强度高,能抗击一定的冲击荷载。

(3)安装时,对基层的平整度要求不高,在安装龙骨位置时平整度在偏差范围即可。

(4)面层的颜色可在玻璃钢制作时掺加,防止成型后表面刷涂料掉色的现象发生。

(5)面层材料耐老化,使用时间长,不用经常维修。

(6)阻燃性好,可防止火势的蔓延。

2.适用范围

玻璃钢文化墙适用于广场、商业网点、生活小区、建筑外墙等各种立面装饰。

3.工艺原理

(1)玻璃钢文化墙制安技术所用材料为玻璃钢原材料,在制作时,将文化墙分模块用模具制作完成,经过组合后,达到设计的立体效果。

(2)安装时,按照玻璃钢组合的文化墙的模块在墙面上固定龙骨,再将玻璃钢文化墙分模块固定于龙骨上。

(3)固定完成后,采用与缝隙两侧同配比的玻璃钢浆料将模块的缝隙涂抹严实,使文化墙形成一个整体。

4.施工工艺流程

放样分割模具制作配料单元制作分块成型龙骨安装分块安装修饰抹缝

5.施工操作要点

(1)放样

根据设计图纸, 将文化墙图案按照1:1的比例在平面上放样。 放样时,需将文化墙的各种图案元素全部在大样中标示出来。

(2)分割

1)放样完成后,按照图案元素的组合结合工程施工中的模数进行图案模块分割。 分割时,图案的模块不能太大,但是也不能将同一图案元素分割成两块或多块,以防模块拼接完成后图案错位。 模块分割太大则重量亦大,安装不牢固;模块分割太小则增加龙骨的数量,增大工程造价。一般来讲,图案分割后的模块大小以1.5m×1.5m为宜。

2)分割完成后,按照分割的尺寸,画图标识,以备龙骨安装使用及玻璃钢分块制作使用。

(3)模具制作

模具的材质可选用木材或钢材,施工时视图案元素的形状,根据设计要求的厚度,将模具的尺寸相应减少,使加工出来的图案元素尺寸符合图纸设计要求。

(4)配料按照图案元素的色彩,将色素加入到玻璃钢原材料中,搅拌均匀,从中取出一小勺,加入稀料,拌匀后,抹于一块木板上。 待干燥后检查是否与要求的颜色相一致。 如颜色相同,则将该配料封存于干燥容器中备用。如不同,则增加颜料或玻璃钢原料,试验成功后封存于干燥容器中。

(5)元素制作

将元素的模型放到底座上,用调配好的玻璃钢原材料加入稀料,拌匀。 用玻璃钢专用刷将调配好的玻璃钢浆料均匀涂抹到模型上,每次涂抹厚度不得大于1.5mm,第一层干燥后,将玻璃棉等骨料铺到涂抹好第一层玻璃钢材料的元素上,然后进行第二层玻璃钢浆料的涂抹。 每涂抹一层玻璃钢浆料,加一层骨料,直至玻璃钢厚度达到设计要求为止。

(6)分块成型

平整场地, 按照分割好的模块尺寸将龙骨放好,比模块尺寸各边小玻璃钢厚度;龙骨连接完成后,将制作完成后的图案元素按照图案放置在龙骨的相对位置,临时用钢钉固定,剩余部分用玻璃钢浆料、玻璃棉等龙骨分层涂抹,达到设计厚度,玻璃钢浆料凝固后,放好备用。

(7)龙骨安装

在玻璃钢文化墙基层上弹线,按照玻璃钢分块的模数安装龙骨,如玻璃钢模块尺寸过大,则需在中间部位增加次龙骨。 龙骨表面必须平整,误差不得大于3mm。

(8)文化墙安装

文化墙模块安装时,要从下到上施工,固定方法可采用螺栓固定或焊接, 每块最少固定三点,上边的两点必须固定;如玻璃钢模块过大,则需增加固定点。

(9)抹缝

模块安装完成后,表面用棉纱擦洗干净,缝隙处不得有灰尘,然后用与玻璃钢缝隙两侧相同配比的玻璃钢浆料将缝隙抹平,并擦拭干净。

6.质量控制

(1)施工前,根据工程的特点,制定具体的施工方案,并进行逐级技术安全交底。 从技术上保证玻璃钢文化墙制作安装的施工质量。

(2)选用优质原、辅材料,所用材料必须有出厂合格证并且在进场时按相关要求取样复检,材料复试合格后按使用说明书要求合理使用。

(3)由于环境温度和湿度变化对玻璃钢浆料的固化影响很大, 因此玻璃钢图案元素制作应在洁净、干燥,环境温度和湿度相对稳定的生产车间内进行,以保证图案元素的制作质量。

(4) 模具质量是玻璃钢元素模块成型的关键,模具应平滑顺直,强度高,力学性能良好,并应满足产品的几何尺寸要求。

(5)元素模块制作时,模具应摆放平整,模具内应清洗干净,并均匀涂刷脱模剂,以利脱模。

(6)模块浇制时,不得将料浆倾倒入模,应用勺子舀料浆缓缓倒入模具,并应从最高点倒入,使其自然流淌,便于汽泡排出,减少成品气孔。

(7)料浆倒入模具时,不得溢出模具外侧,如不慎倒出,应立即清除,否则成型后需再加工、打磨,影响玻璃钢制品的成型质量。

(8)玻璃钢模块制品脱模时,利用橡皮锤敲击振动模具,使玻璃钢制品与模具脱开。不得生拉硬撬,以免损坏成型玻璃钢制品。

(9)做好玻璃钢文化墙的后期处理,认真修整脱模后产品的局部缺陷,加强表面效果制作。

7.结束语

玻璃钢文化墙因其高雅亮丽的外形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备受推崇,而其庄严肃穆、古朴典雅、雄伟壮观的特质,使建筑物更具时代感和艺术感。某文体局图书馆工程临街外墙面局部采用玻璃钢文化墙,安装完成经过多年使用后,不易脱落,耐冲击,且文化墙的色彩、外形不易变化,达到了很好的装饰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日林,关跃世,宋红飞等."马丽散"和"玻璃钢"锚杆在综采面过地质构造的应用[J].煤,2008,17(2):47-48.

[2] 刘志海,周晓彦.玻璃钢节能门窗的发展现状及趋势[J].中国建材,2004,(8):42-44.

[3] 新型玻璃钢门窗型材及制品列为国家级重点新产品[J].墙材革新与建筑节能,2004,(5):57.

博闻强识范文第5篇

>> 语言是桥还是墙:方言广播电视新闻节目探析 广播电视新闻节目创新要点 广播电视新闻语言的群众性 试论电视新闻节目画面的构图语言 试论新时期电视新闻节目的语言要求 创新是提升电视新闻节目竞争力的永恒动力 “三贴近”是电视新闻节目改革创新的突破口 广播电视新闻内容提要的语言规范 广播电视新闻视觉传播语言设计原则探索 浅议电视新闻节目中播音员与主持人的语言风格异同 广播电视新闻性节目规范思路初探 电视新闻节目娱乐化“度”的探析 广播电视新闻编辑技巧探析 浅析电视新闻节目中方言化现象 方言在电视新闻节目中的传播特性 论创新电视新闻节目 浅析电视新闻节目编辑 电视新闻节目类型刍议 浅谈电视新闻节目编排 电视新闻节目制作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艺术 > 语言是桥还是墙:方言广播电视新闻节目探析 语言是桥还是墙:方言广播电视新闻节目探析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金宇")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方言类电视新闻节目可以更加贴近群众,更加适应本地居民生活的语言表达,但是随着各大电视台收视率竞争的进一步提升以及国家政策的实施开展,这种方言广播电视节目,逐渐呈现低俗化、小众化、地域化的发展趋势。因此对于方言的运用是桥还是墙,得到了众多媒体专家和学者的注意与研究。本文首先探究方言广播电视新闻节目出现的动因,继而分析方言类广播电视节目的特征,再具体的分析方言电视节目存在的“桥”的作用,以及其存在的“墙”的作用,从而对如何改革方言广播电视节目提出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方言;广播电视新闻;优势和障碍 中图分类号:G2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5)08-0097-02

方言在广播电视节目的应用最早可以追溯到电影、电视剧和小品中,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一部方言电影《抓壮丁》受到了当地民众的喜爱,从而开始在全国范围内风靡起来。从而开创了在我国电视节目中应用方言的形式。再比如曾经家喻户晓的在中央元旦晚会由宋丹丹、黄宏表演的小品《超生游击队》,就是将我国的方言应用其中,从而更加的贴近生活实际,受到了大众的喜爱,直到今天方言类节目依然有其存在的必然性。由此方言类电视新闻节目也开始出现,例如杭州电视台在2004年推出的《阿六头说新闻》就开创了方言类新闻节目的发展先河,以及后期的湖南卫视的《越策越开心》,山东齐鲁卫视的《拉呱》等方言新闻节目开始在各地方电视台兴起。但是随着其不断的发展,方言新闻节目也相应地出现了一些不良后果,造成了地方发展的阻碍,因此未来方言电视新闻节目的发展成为了各大传播学者和电视新闻研究者的一大课题。

一、推动方言广播电视新闻节目发展的因素

1.丰富的地域文化的支持

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和人口众多的国家,各个地区在中华五千多年的发展中,形成了丰厚的地域文化底蕴,因此方言作为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是一个区域发展的重要载体,因此在这种多样的地域文化的支撑下,方言广播电视新闻节目可以更好地面对地方的受众,可以更好地贴近群众的生活、可以更加深入地应用地方的文化特色等优势不断地发展起来,并成为地方广播电视收视的保障。

2.分众化传播理念的发展

在新闻传播的理论中,对“分众”的研究逐渐深化,一些学者认为今后广播电视的发展应该更加趋向于地方化和地域化。并且由于地域环境的发展,人们对于大众的兴趣逐渐弱化,而对于自身利益的关注逐渐明显,从而促使将普通的“大众”逐渐地分化成由统一利益和价值组成的“小众”。因此各个地方电视台一方面抓住人们的心理需求,一方面受到建设技术、经费和新闻资源等的限制,为了更好地迎合区域的受众需求,所以具有地方特色的方言广播电视新闻节目应运而生,并得到了大众的支持和喜爱。

3.媒体竞争的推动

随着我国广播电视台的市场化以及改革的不断深入,广电总局对于电视台的直接管理权利逐步下放,各个地方电视台将市场发展的模式应用到电台的建设中,因此在经济效益的推动下,各个地方电视台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主要表现在:一是地方电视台没有办法像央视、省级电视台那样拥有丰富的新闻资源、制播技术、资金等支持;二是地方电视台会受到节目播出的限制,只能在本地方的卫星收视中进行播出,所以在这种形式下,地方电视广播新闻节目为了发展节目的特色,适合本地节目竞争的发展实质,促使了方言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发展。

二、方言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特征

1.传播形式的独特化

首先在新闻播报的形式上,大型的新闻节目通常是主持人坐在直播间进行播报,形式较为正式,但是在方言新闻节目中主持人通常活动较为自由,或站或坐等播报形式的运用拉近了主持人和民众之间的距离。再者是节目形式更加的生动,例如山东方言中的“耍”就是“玩”的意思,重庆方言的“棒棒”代表“挑夫”,湖南方言中“啥子”是“什么”的意思。这些有趣的语言形成了方言广播新闻的独特亮点。

2.播报内容的群众贴近化

首先是在我国大型的新闻节目中多以国际、国内的大事新闻为主要内容,节目内容趋于政策性和说教性,但是方言新闻节目的内容选取,多为本地方发生的民生新闻,因此新闻的资源更加的贴近群众生活;再者是方言新闻节目的内容多为当地群众感兴趣的话题,同时也包含为居民排忧解难的形式。例如《阿六说新闻中》内容的选取都是当地的平民百姓感兴趣的话题,如各家的家长里短、食品安全、文化娱乐八卦等内容。《拉呱》中又推出了为民众解决现实生活困难的形式,如家庭矛盾调节,群众生活困难扶助等形式。 3.主持人的特色化

在方言广播电视新闻节目中通常都是由一个或者两个固定的节目主持人进行播报,主持人从穿着上和行动上,尤其是话语上更加接近普通大众,在群众之间就像是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例如《拉呱》的主持人“小么哥”,就是山东方言,“有么说么”的意思,并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的趣事的讲述来使当地的群众产生共鸣,以拉近和群众的距离。

三、方言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桥”和“墙”

1.方言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桥”

(1)实现地域文化的有效传播。因为我国的地域辽阔,省区划分众多,所以在这种形势下通过不断的文化积累,形成了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形式,而方言更是地方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在我国提倡普通话的形势下,促使许多具有民族特色的语言开始衰落,实际上相关学者在这一方面的研究和争论也比较多,但是笔者认为普通话的推广不应该建立在传统民族语言的消亡上,要在进一步实现普通话普及的基础之上依然留存地方的特色方言。这时候方言广播电视新闻节目就可以很好地实现地域文化的传播,首先在内容的选择上可以推广民俗风情,其次在语言的应用上可以实现传承。

(2)民众自身身份的认同。方言的产生是来自当地民众智慧的探索和自我的表达,是一个地域独特文化的展现,但是随着现今人口流动的巨大提升,促使许多区域的居民开始向外地进行移民,或者去外地工作,同时普通话的应用逐步扩展,促使许多区域居民的方言开始消融,尤其是年轻人。因此方言广播电视新闻节目可以将独特的区域特征、文化和语言很好的展现出来,勾起许多观众的文化认同感和过去生活的回忆,从而找到“自身身份”的界定。例如《阿六头说新闻》栏目的整体宗旨就是要本区域的居民自己演自己的故事,使观众可以通过方言来提升内心的趋同心理。

2.方言广播电视新闻的“墙”

(1)方言的使用触动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在该项法律中,国家明确规定在各大电视台、广播电视台中要使用国家规范的标准普通话,如需使用方言必须要经过国家或者省级电视台的标准,这项法律的出台主要就是为了使电视台的群众语言服务功能更好的发挥,从而满足大众的整体交流和需求。但是一些地方电视台开创的方言广播电视新闻节目为了追逐收视率和经济效益,而使节目的形式更加的媚俗化,或者直接抛弃普通话的应用,这样就违背了相关法律的规定,因此方言电视新闻节目必须要不断在文化提升上进行改革,在贴近民众的生活中,传播积极向上的文化内容。

(2)削弱了媒体语言的示范功能。国家提倡普通话,是为了更好的团结民族,增强凝聚力,有效地适应市场化的发展和人们之间交流的统一性,所以推广普通话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广播电视,以其独特的视听功能和强烈的画面感成为普通话推广的重要载体,所以在其功能上必须要将普通话进行很好地传播。近几年随着电视的普及,许多区域的居民都可以听懂普通话,但是方言广播电视新闻的产生,会使一些当地的民众只选择此类节目进行收听,因此没有将普通话应用政策很好地落实。国家强调要在2050年,达到95%的公众都可以在公共场合自由地运用普通话进行交流。所以广播电视新闻应该要对其存在的价值和功能进行很好地定位,因此方言广播电视新闻就成为“墙”。

(3)会产生群体的分化和歧视。随着社会交通状况的改变,以及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使我国人口流动现象愈加明显,因此许多区域已经成为了本地人和外地人交融的现象。一些外地人也需要通过电视新闻来了解国家和生活的大事,也需要通过舆论导向来提升自我的社会认同感。但是方言广播电视节目的发展,却不能使这些“外地人”很好地融入进去,致使许多外地人在收听时对当地方言的使用产生厌烦的心理。

四、如何改革方言广播电视节目

1.内容的创新应用

电视节目的内容往往是一个节目可以提高收视率,并长期发展下去的关键,所以内容的创新是一个节目保持生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方言电视新闻节目为了满足国家对电视栏目的要求和电视功能的定位,就必须进行不断地改革。首先在内容上,方言广播电视新闻节目不能一味地发展,也不能一味地取缔。可以通过栏目方言和普通话交叉进行方法来进行改革;在内容的选择上除了要保证内容的生动性、有趣性和贴近性,同时还要保证内容的深化性;要传播积极向上的观点,打造自身的独特个性。

2.把握方言运用的“度”

由于方言的运用主要是根据地方的特性进行安排,所以一般在中央电视台和省级电视台内,这种方言广播电视新闻节目不能适应全体的大众需求,所以通常都是经过各地方进行实现的。但是为了更好地为外地人服务,其在栏目的组成和时间的定位上要把握一个很好的“度”。例如:国家规定在市级电视台中,方言类节目不能超过两档,通译频道不能超过一档,并且在7点到9点的黄金时段不能播放方言新闻节目等,都是对方言节目进行了很好地规范和限制。

相关期刊更多

中国化妆品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商业联合会

南方文物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厅

膜科学与技术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蓝星(集团)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