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中物理必修二知识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选作比较分析的新教材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物理教科书》,此教材是2004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旧教材是《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物理教科书(必修)》,此教材是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2年审查通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1.1整体结构
模块式的结构设计是高中物理课程变化最为突出的特点,新的高中物理课程由12个模块构成,其中物理l和物理2为共同必修模块,其他为选修模块.学生在学习2个共同必修模块后,可以在选修1、选修2和选修3系列中任选一个模块学习[6-9].
1.2教学内容
新教材较之旧教材主要有三方面的变化:(1)章节顺序不同.例如:旧教材第一册章节顺序是“力”、“直线运动”、“牛顿运动定律”、“物体的平衡”;而新教材必修一是“运动的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相互作用”、“牛顿运动定律”.这种顺序安排使学生感到困难的受力分析内容移到运动学之后,此时学生的学习能力已经有所提高,难度相对降低.(2)新教材按知识内容整合模块化.如旧教材第二册中的电磁场单独构成选修3-1、3-2模块;旧教材第二册分子热运动、能量守恒、固体、液体和汽体构成选修3-3模块;旧教材第二册中的动量守恒和第三册中的近代物理部分构成选修3-5模块;新教材把机械波由第二册移到选修3-4模块,并把几种形式相同而实质不同的波动——机械波、电磁波和光波进行类比,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波的理解.(3)删旧增新.新教材在系统地介绍物理基本知识的同时,删减了一些“难、偏、旧”的知识,新加了与实际联系比较大的内容.如选修3-1中增加了“逻辑电路与自动控制”;选修3-2增加了“传感器及其应用”等.
1.3教学要求
高中实行学分制,选修内容不要求学生全部都进行学习.知识结构上以定性分析为主,定量分析为辅,省去复杂的公式推导和数学计算.如在选修3-3中,对理想气体状态方程也没有了定量计算;在选修3-5中,仅仅对动量和冲量有要求定量计算,其他内容都只是要求定性了解.新的高中物理课程在结构上更重视共同基础,同时体现课程的选择性,针对学生的兴趣与能力,设计供学生选择的选修模块,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要求,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并对旧教材进行了删减.这些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物理知识的系统性和连续性,这直接导致了学生进入大学后在物理知识基础上存在差异,进而在大学物理教学过程中出现中学物理与大学物理知识衔接问题.如有关动量的内容从必修移到了选修模块3-5,没有选修3-5的学生就会觉得质点力学这部分内容比较难学[6-9].
2大学物理与高中物理知识点的比较与衔接处理
要做好大学物理与中学物理的顺利衔接,首先要了解中学物理教学内容和教学情况.哪些知识是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的,而哪些内容只要求了解,以及大学中出现的知识点在中学学到了什么程度,尤其要正确处理好与高中物理的关系,使大学物理教学内容有适当的深广度,尽量避免内容的重复或知识跨度太大.
2.1针对高中“重复知识点”,提高教学内容起点,做到有继承有发扬
力学是大学新生入学后首先学习的内容,对于这部分内容,高中接触的知识点很多,如质点、参考系、加速度、牛顿定律、功、动能定理等;电磁学中,高中接触的知识点也很多,如电场强度、电势、磁感应强度、电磁感应等.对这些熟悉的知识点,要提高教学内容起点,重视物理学的思想、研究方法和基本精神[10-13].如对加速度的讲解,大学物理与中学物理是有区别的,中学教材加速度的定义为:tvaΔΔ=,加速度是矢量,在直线运动中,如果速度增加,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的方向相同;如果速度减小,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的方向相反.而大学教材中:质点在运动时,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都可能变化,因此引入加速度这个物理量来描述速度的变化.质点在Δt时间内由A点运动到B点,速度由Av变为Bv,速度增量为BAΔv=vv,则质点的平均加速度定义为平均加速度只能粗略描述Δt时间内质点速度的变化情况,如同讨论速度时的情况类似,当把Δt0时,平均加速度的极限值叫做瞬时加速度。加速度概念的讲解,大学与中学有较大的不同,微分极限思想的运用使概念的引入更严谨,这正是微分思想和极限思想的精髓之处,通过微分极限思想顺理成章地将平均加速度迁移到简单的瞬时加速度,从而在思维上形成一个系统框架,就是如何将“平均”的问题迁移到“瞬时”的问题上.大学物理从质点运动学到刚体转动,从功到能,从电场到磁场,都要用到微分极限思想来定义物理量,所以要尽快地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微分思想.
2.2针对高中“未学知识点”,重在建立信心
关键词:问题教学模式 高中物理 教学
然而,当前的物理教学模式仍然以传统的接受式、被动式学习为主,采取灌输和接受的物理课堂教学模式。这样的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新课改对培养学生思维创新、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要求,更不能快速培养出满足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质量的需求。因此高中物理教学应当不改变教师授课为主的教学方式,应该转换角色,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放在问题的中心位置,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其中构建问题教学模式对高中物理教学来说,是一种良好的教学模式。
一、问题教学模式的内涵及问题教学现状
“问题教学”模式的基础是问题的提出,以问题解决为中心,借鉴科研探究所采取的途径,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创新的解决问题的三大主要步骤过程中不断的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最终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的一种教学模式。
当前对于物理问题教学模式具体的构建和操作程序一般包括三个步骤。由物理教师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物理教师在提出课堂设计后,引导和指导学生进行物理科学认知活动;课堂教学结束,教师进行总结。
当前,不少学校的物理问题教学工作还存在一些不足。如教师在进行问题设置时主观意识过强,代替学生的全过程思考;问题的设置未结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因而还不够科学显得比较空泛;问题教学中,仍以教师为主,教师讲的很多,学生思考的空间和时间被压缩。这些不足都会影响高中物理问题教学模式的构建和教学工作的开展。
二、构建“问题教学模式”探索高中物理教学方案实施的一些建议
2.1 要求学生课堂提前预习和报告,以发现并提出问题
学生先进行教材阅读,预习过程中及时记录重要的物理概念和重要的观点;理出不理解和难以理解的物理知识点,提出自己的理解和想法;完成课后的习题,标注疑难题目,并说明对这些问题的理解;对于复习课,应该通过表格或属树形图的方式理清章节内容及内容的间的联系;对于涉及课外的问题,应要求学生自行查阅资料和参考书,并提问,阐述初步的理解和看法。
2.2 教师对预习报告进行批改和分析,以发现当成存在的问题
教师在预习报告的制度下,应该认真批改,发现和记录学生的原始问题,并对问题进行分类备案;教师应剔除学生预习报告形式的干扰,寻找共性问题,把握学生问题提出和理解思维。这样做有利于提高教师备课和授课的针对性,突出重点,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教师教学的成效。
如在高中物理必修二,第二章《能的转化与守恒》的关于“动量”知识点对学生来说,理解还是会有难度,很多学习不理解现有的位移、速度、加速度等已经可以把物体运动的情况描述的足够清楚了,为何还要引入“动量”。因此教师从预习报告发现问题后,认识到学生缺乏对“动量”概念的感性认识,所以理解上比较困难,并且容易忘记,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重点做好与“动量”相关知识点的讲解和复习。
2.3 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根据问题不同来灵活安排课堂教学方式
首先,采取诱导型教学方式,应考虑学生的实际经验,注重加强学生的联想能力,诱导学生发问。如不少学生对高中物理必修一中《运动部分》的布朗运动预习时,对课本介绍的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的推理提出疑问,对与这类锻炼学生严密逻辑思维的问题,教师应先让学生联系实际猜想花粉运动产生的原因,诱导学生思考。在学生得出五花八门的答案后,教师再结合现有的条件来否定学生不正确的猜想,以让学生明白物理科学知识的探索总是在错误和纠正的循环运动中实现。
其次,可以采取开放型的教学方法。如针对高中物理必修一的《牛顿运动定律部分》多安排课时,教师可以设置挑战“牛顿运动定律”的预习题,请学生参与其中,结合实际生活经验提出不满足牛顿运动定律的例子。这种开放式问题的设置有助于学生发散思维,培养问题分析能力。
再次,采用探究合作型教学方式。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提出一些有代表性的问题,以小组的形式在课堂上进行探讨。如高中物理必修一的《运动部分》中关于物体作曲线运动存在的一些疑难问题:物体在运动中的速度方向的确定;合外力、速度的方向与物体的运动轨迹之间的关系是什么等。教师可以将4-5个学生安排成一组,由学生先进行讨论,再发言,最后有教师进行总结。
2.4 课堂教学结束应不断总结和反思
教师在教授结束后,安排对学生对章节内容进行复习巩固,教师可以将这一个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而又具有探讨价值的问题的讲义引发给学生,指导学生课下的复习和深入分析探索。对于考试的情况反馈,可以设计专用的订正表,要求学生对自己考试出错的题目进行分析,说明出错原因。这也是教师教学的一种反馈,帮助教师和学生不断总结和反思,在今后的教学和学习中持续改进。
三、小结
教师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应有所突破,构建“问题教学模式”探索高中物理教学方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主动性,勇于不断探索和钻研,使学生在对问题进行探索和实践中获取知识,夯实物理基础,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窦宝玲. 基于新课标下高中物理教学的几点思考[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0(05)
【关键词】学习兴趣;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0-0040-01
毋庸置疑,高中物理是高中阶段的一门必修课程,不但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且对于学生今后的升学乃至工作均有着深层次的影响。然而,高中物理的教学内容较抽象、难以理解,导致广大高中生对物理的学习持一种恐惧、担忧的心理态度,从长远来看,这不利于物理教学质量的提高。为此,在教学中努力使学生养成学物理的兴趣,成为提升教学效率的关键。本文联系高中物理教学案例,就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出若干可靠的方法与实施策略。
一、运用实验教学吸引学生投身于物理探究的乐趣中
实验是物理教与学的重要根基,实验教学固然异常关键,然而物理实验往往非常形象、直观、生动,所以,相较于日常课堂教学,实验对于高中生而言无疑更加具有吸引力。高中物理教学需切实发挥实验教学的各类优势,借助于若干新颖的、趣味化的实验来进一步激活学生对物理的探索欲望,进一步活跃学生的创新思维。通过动手操作实验,也是解决悬念及疑难问题的过程,不断地加深学生对所学物理知识的印象,深化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提高独立思考及动手操作能力。
例如,学习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二《平抛运动》时,作为一类相对复杂的曲线运动,“平抛运动”概念及知识点的引入,有赖于演示、导引等实验探究活动。为使广大学生更有效地取得知识、学会探究及学习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的成就感,教师要身体力行,将实验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设置必要的问题,使学生明确实验目标和方向,独立完成初步探析、猜想、实验步骤操作、观察实验外在现象、总结规律等诸多环节任务,进而发挥学生实验教学主体的地位。教师首先提问:物体做曲线运动所应具备的条件及物体自身的速度方向是怎样的?学生们经回顾过往所学知识,很容易给出准确答案;教师请学生结合生活中的案例,理解平抛运动的概念;接下来进行演示实验,陆续探讨竖直方向及水平方向上,小球的运动规律。学生们操作完成实验后,即可归纳出位移规律及速度规律,完成了平抛运动的物理规律探究。由此可见,通过创设实验问题情境的方式引入实验教学,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参与实验教学的热情和积极性,更能形成并保持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进而使物理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教师要运用情感激励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众所周知,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向成年过渡的年龄段,情感十分丰富。高中物理教学内容相对复杂、难懂,如若在课堂教学中缺乏对学生的情感激励,那么便难以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也会挫败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为此,教师需经常性地换位思考,从学生的心理角度出发,妥善设计教学方案,依靠自身丰富的情感及神态,使学生充分体会到物理科学殿堂的无限魅力。实践证明,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同教师的情感表达息息相关。在新课改的新形势下,高中教师要同学生积极展开互动,运用幽默诙谐的语言及雅观得体的神态举止,增强课堂的感染力,彻底改变过往过于严肃、呆板的“教师形象”。这样一来,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缩短了,平等、和谐、宽松、愉悦的新型师生关系得以确立,学生们学习、探究物理的兴趣自然与日俱增,大家自然也能集中身心地投入到物理课堂的学习中。教师热情友好地为学生解疑答惑,学生对教师充满爱戴,也加速了物理教学的进度。
三、介绍若干有趣的物理现象或物理学研究的案例
在物理学的发展史上,有众多十分有趣的物理现象,而这些均能作为巧妙地引入教学活动的良好素材。长期以来,物理教师往往热衷于照本宣科,讲解新内容时会直接切入新主题,如若新内容同之前所学的知识点的衔接程度较低,则会使广大学生难以理解而陷于压抑、忧虑的不良心理状态,直接损害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教师在正式讲解新课前,先将搜集到的物理现象或物理科学家的研究状况等课外内容进行适度地介绍,不仅能作为成功引入教学新内容的“引子”,引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还能对高中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增强青少年的科学使命感和责任感。
例如,学习人教版高中物理“离心力”的知识时,教师可首先介绍一个人人均遇到过的物理现象――在高速行驶的车辆上,当拐弯时,会有身体向外甩的感觉。教师描述现象后,必要时请学生用已学过的物理知识加以解释,给学生创造一个独立思考的机会,面对五花八门的答案,教师便向大家说明此现象属于离心现象。学生们在恍然大悟的同时,也更提高了探究物理现象、解开“未知”物理问题的干劲,使探索新知识的兴趣得到激活。
四、将教学活动同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结合
物理是一门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的自然学科。高中物理教学的生活化是将抽象难懂的物理知识简单化的有效途径,也是激发学生研究兴趣的兴奋剂。为降低教学难度,鼓励学生学以致用,体现素质教育及新课改的要求,教师需提醒和鼓励学生注意留意身边发生的物理现象,并运用已掌握的物理知识试着分析和解释这些现象,实现学用结合、用以促学的目标。
综上所述,在素质教育的新背景下,高中物理教学要努力激发学生参与课堂、自主学习的兴趣,教师要给学生创造成功体验的机会,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在兴趣中将物理概念及现象理解透彻,不断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李娟.浅议高中物理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J].教育教学论坛,2013(13)
[2]李红伟.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兴趣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10)
[3]杨晓翠.兴趣:浅议如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J].教育教学论坛,2012(01)
关键词:高中物理;加速度;教学方法
物理是一门研究物体运动与物质基本结构的学科,在高中课程体系中是一门重要的课程,是一门理科必修课程。运动学是高中物理学科的一门重要课程,也是考试的重点和难点,加速度就是其中一个重点内容。学生对此感到学习起来比较困难,很难掌握,关于这个知识内容的教学也是教师重点关注的一个问题。本文就从教师角度出发,论述对于“加速度”这个知识点的教学方法。
一、对于高中物理教学的认识
首先,师生应从物理这门学科的概念入手。物理是一门研究物体运动规律与物质基本结构的学科,从概念上可以看出其与生活息息相关。对于物理知识的教学,不能像语文、英语、政治、历史这些文科生搬硬套,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而是应该通过实验的方法开展教学活动。高中阶段学生的学习任务繁重,如果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会导致课堂气氛毫无生机可言,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因此,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二、基于“加速度”知识内容的教学方法分析
1.以现代图像视频媒体技术导入“加速度”概念
现代媒体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媒体行业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其技术在教育教学中被广泛应用。在现代教学活动中,应用现代媒体技术可以导入声音、图像、视频,相比于书写板书的方式更为直观形象。在高中物理中应用现代媒体技术,正好能够被高中这个阶段的学生接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运用得当,将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可通过现代媒体设备播放视频。以汽车运行状况为例,在视频中,汽车忽然之间速度变慢,忽然之间速度变快,由速度的忽快忽慢,引申出“加速度” 的物理意义:物体运动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还可以通过视频当中的物体运动进行对比,如在视频中某个人匀速慢走,忽然之间跑起来,这期间速度发生了很大变化。通过多次播放视频的形式,引申出“加速度”的物理意义。在速度变快与变慢中,速度变化会存在着一个差值,在一定的时间内,假设赋予速度快慢的数值,速度变化之间的差值与时间的比例就是加速度真正意义上的定义。
2.实验教学法在“加速度”教学中的应用
实验教学是高中物理教师最常应用的一种教学方法,也是最经济的教学方法。此种方法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到物理现象生动有趣。“加速度”实验使用的一些实验器材工具都是学生感兴趣的,如可以摇摆的小球,或者让小球在平整的木板上进行运动。实验操作简便,只要工具、材料齐全,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
在实验中,教师准备若干个平整与不平整的木板、重量不等的铁制小球,发给学生,师生共同做实验。在平整的具有一定坡度的木板上放置相同重量的小球,任其自由活动,或者推动小球。学生会发现:推动下的小球速度快慢变化比较明显,这说明加速度与力学有关;对小球施加一定作用力,在力的作用下速度发生了很大变化;再将重量不相同的小球在平整的木板上任由运动,会发现重量轻的小球速度变化大,这说明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与重力有关,重力越小,加速度越明显;将相同重量的小球放置在平整与不平整的木板上,同样会发现小球在平整的木板上运用变化大,这说明加速度还与物体的材质有关。
此外,情境教学法在高中物理学当中尤为适用。一些学生平时会玩一些玩具,如遥控赛车等。教师可以叮嘱学生多带一些可以运动的玩具,在课堂上让其演示。学生寓教于乐,通过在直线运动状态下观察运动中玩具的速度变化,可以得出加速度有大小和方向的性质。
综上可知,加速度是物体运动的变化量与时间的比值,既有大小,也有方向。教学这一知识点,不应该生搬硬套,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文中提到的现代图像视频媒体技术、实验教学法、情境教学法都值得普及推广。
参考文献:
[1]方红霞.新课标下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的策略[J].教学与管理,2014(22):70-74.
物理教材 科学方法 显性化 文本分析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我国物理新课程不仅重视帮助学生掌握物理知识,而且越来越重视学生对科学方法的掌握。为此,近年来有很多关于科学方法显性化的研究和呼吁。所谓科学方法显性化是教材在隐性使用科学方法建立物理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标示所使用的科学方法、对科学方法的内涵进行阐述、组织学生使用和训练科学方法等手段,更加明确地、显性化地进行科学方法教育,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方法。
那么,我国物理教材在科学方法显性化表征上做得如何?有哪些经验和不足呢?对此,本文进行了教材文本分析,我们相信该研究对于教材的编写和使用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二、研究设计
1.研究对象的选取
本研究以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高中物理教材必修1、必修2和选修3系列为研究对象,共计7本教材,分析内容包含前言、各章节及习题等部分。
2.研究方法与研究工具
本研究主要采用文本分析法,编制数据分析记录表、对照分析教材进行统计分析。
首先,确定科学方法的种类。文献研究发现,科学方法的分类标准不同、类目多样,本文主要参考邢老师的分类方法,并考虑到其他的一些因素做了补充,如在一般科学方法中加入科学探究法,在实验方法中加入近几年教材中新出现的计算机模拟方法,最后,一共解析出24种基本的科学方法(参见表3第一列)。
我们对这些科学方法查阅大量资料,以确认其准确、全面、相互不交叉(即不出现一种具体的操作被归入两个科学方法的情况)、定义规范、方便理解[1]。然后,我们以这些科学方法为指标对物理教材进行分析以确定每一类科学方法出现的次数和显性化程度,尤其注意在物理知识点的建立、引申和扩展中,以及“键”(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连结处)位置[2]等要点处确认科学方法使用情况。
其次,确定科学方法的体现方式和显性化水平层次。教材在处理物理知识时会体现相应的科学方法,通过文献研究和预调查,我们发现有以下四种体现方式:渗透使用,教材在讲解物理知识时渗透某种科学方法,但不明确指出其名称、不进行解释说明,该方式只是隐性使用,并没有进行显性化处理;命名,教材明确给出该种科学方法的名称;讲解,教材解释或讲解该科学方法,如解释科学方法的内涵、总结其特点、给出一般性定义、举例说明、给出使用注意事项等,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组织使用,教材组织学生使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或训练学生掌握该方法。
上述方式表现出的显性化水平是不同的,我们把它们分为以下四个水平层次(见表1):
表1 科学方法显性化分层表
从表1可以看出:当教材只是隐性使用科学方法时,教材并没有进行显性化处理,称为零水平层次;水平一层次是在使用该科学方法处理物理知识时明确给出名称,但是不讲解其内涵、不训练使用该科学方法,需要学生自己体会总结或者查阅资料来学习,因此其显性化水平较低;水平二、三层次的显性化程度更高。本研究在解析教材时采用该指标体系来分析科学方法显性化处理的方式和水平。
再次,编制文本分析表。本研究根据以上分析指标编制了“科学方法显性化分析记录表”(见表2)作为文本分析的工具。
表2 科学方法显性化分析记录表
最后,整体分析教材科学方法显性化表征的系统性。循序渐进是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也应该是评估教材编写质量的一个指标。由于本研究涉及整个高中物理教材,因此,本研究可以对高中教材编写的系统化进行分析。
3.研究工具的信度检验
对于本研究工具,研究者进行了信度分析,请三名物理教学论研究生分别独立使用该工具对同样的物理教材进行分析,发现三者一致性较高,按照“评分者信度”的计算方法,达到0.928,表明本研究工具具有较高信度。
三、研究发现
1.研究数据的呈现
我们对人教社高中物理必修1、2和选修三系列共计七本教材进行分析,整体数据如表3。
2.数据分析
分析数据统计表3,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各类科学方法在高中物理新教材中出现的总数目合计为950次,相比于高中物理知识点数量,次数非常多,表明教材编写时重视使用和体现科学方法。
第二,从出现的次数来看,各类科学方法在教材中使用和体现的情况差别很大,直接定义法出现的次数最多(353次)。一般来说,当教材中出现新概念时,需要通过直接定义来进行解释,该数据表明我国高中物理教材中出现的新知识是比较多的,教材信息量大。教材体现图形图像法的次数排名第二(100次),表明教材注重采用直观、易读的方法来展示物理内容。其次为观察法(78次),表明教材在引导学生对生活现象、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方面,较为重视。之后为归纳法(66次),表明教材比较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建构知识,逐渐改变了传统教育过于注重直接讲解灌输的教学方式。随后是比较法(46次),表明教材注重引导学生思考、辨析来建立知识。体现较多的其他科学方法依次是近似估算法(45次)、分类法(34次)、科学研究法(30次)、计算机模拟法(29次)和演绎推理法(27次)。
这10种方法的总次数占85%以上,说明教材编写者认为这些方法是物理学中基础的方法,应该进行一定的科学方法教育。
第三,从“显性化数目”来看,较为明显的依次是:图形图像法(42次)、科学探究法(22次)、计算机模拟方法(21次)、近似估算法(16次)和实验验证法(13次)。表明教材注重对这些科学方法加以显性化处理,试图引导学生重视这些方法。
第四,从“显性化比例”来看,较为明显的依次是:科学探究法(73.33%)、计算机模拟法(72.41%)、实验验证法(56.52%),其他方法,如图形图像法、近似估算法、理想化模型法、理想化实验、控制变量法、比值定义法的显性化比例都超过了25%,表明教材在使用这些科学方法时注意加以显性化处理,试图引导学生重视该方法。
第五,从“显性化水平层次”来看,各类科学方法的显性化水平层次是不同的。处于水平一层次的科学方法有2类,分别是理想化实验法和归纳法,表明教材在使用这些科学方法处理物理知识时明确给出了这些方法的名称,让学生了解。处于水平二层次的科学方法有2类,分别是等效法和其他类别中的反证法,表明教材对这些科学方法直接进行了讲解,这是在讲解物理知识之外直接讲解科学方法,便于学生理解该方法的内涵。处于水平三层次的科学方法有11类(参见表3第8列),表明教材注重组织学生使用这些科学方法来解决问题,这种训练更有助于学生体会、应用科学方法。其中,科学探究法、实验验证法、计算机模拟法、图形图像法和近似估算法等科学方法在教材中是多次组织学生使用和训练,表明教材更为重视这些科学方法的教育。
第六,从科学方法显性表征的系统化设计来看,教材显得比较弱。数据显示有8种科学方法涉及到四个水平层次(参见表3),教材对此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循序渐进式或系统化的设计,主要表现在:先隐性使用、再讲解该科学方法的内涵、然后再组织学生使用该方法。可以看出,这样的系统化设计更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该方法。
还有五种科学方法处于水平三层次的显性化表征,教材多次要求学生使用这些方法进行学习活动,但是始终没有讲解这些科学方法的内涵。从系统化设计的角度来说是有不足的,也就是说,如果能够先给学生讲解清楚这些方法的内涵,再组织学生使用更有利于学生掌握。
3.本研究的结论
通过对高中物理教材进行系统的文本分析,发现:我国高中物理教材在讲解和建立物理知识的过程中非常重视体现科学方法,蕴含着丰富的科学方法教育素材。从使用次数和显性化水平来看,教材着重体现的十四种科学方法(参见表3)。教材采用渗透使用、命名、讲解、组织使用四种方式来体现科学方法,其中,渗透使用只是隐性的,并没有进行明确的科学方法教育,而后三种则是显性化的表征。教材对不同的科学方法采用的显性化表征方式不同、水平层次也不同,有些给出了讲解、训练使用等方法教育的设计,不过在系统化设计上还有不足。
四、本研究的启示
根据本研究的分析结果,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物理教材中的科学方法种类繁多,在教材编写和课堂教学时,可以考虑初中、高中、必修、选修等不同性质特点分出主次,对于各类方法应该区别对待。
第二,鉴于科学方法类目较多,在教材中体现的次数也非常多,建议教材编写时注意提示师生,如可以在前言或者附录中给出科学方法分类,以及重要科学方法,便于学生整体把握。
第三,对于一些重要的科学方法,如科学探究法、图形图像法、观察法、归纳法、控制变量法等,教材应该加以系统化设计,从隐性使用、到讲解该科学方法的内涵、然后再组织学生使用该方法,循序渐进、系统化的设计更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科学方法。
第四,物理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科学方法教育素材,应该引起教师的重视,教师在分析教材时不仅要重视其中的物理知识体系,还要善于挖掘其中的科学方法,重视科学方法的教育。
――――――――
参考文献
[1] 肖骁,邢.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的科学方法显化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