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诗歌知识竞赛

诗歌知识竞赛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诗歌知识竞赛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诗歌知识竞赛

诗歌知识竞赛范文第1篇

在百花争妍,万紫千红的盛春,我们又迎来了“65”个体劳动者活动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的发展,个体劳动者成为了社会经济发展的主人。在此,我们向用辛勤汗水和智慧奋战在全旗各地的广大个体劳动者道一声:辛苦了!感谢你们用自己的努力为全旗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为了进一步增强广大个体劳动者的素质,由旗委宣传部、旗工商行政管理局、旗个体劳动者私营企业协会联合举办的“65”知识竞赛现在开始。

今天,光临比赛现场的领导有:让我们以掌声对他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

*领导讲话。

*为了保证比赛的公开、公正、公平,确保赛事的圆满成功,本次知识大赛特设评委如下: *今天参加比赛的8支代表队,将分成两组进行预赛,然后取预赛成绩最好的3支代表队进入决赛,最后决出一二三等奖各一名。

在比赛开始前,我首先宣布一下竞赛有关规则:

1、预、决赛均分为必答题、共答题、风险题、抢答题四种题型,各参赛选手应按照不同题型要求答题。

2、参赛选手不得携带任何文字资料上场。

3、参赛选手在答题时要语言清晰,逻辑严谨,表达流畅。

5、每道必答题、共答题、抢答题的答题时间不得超过30秒钟,风险题答题时间不得超过1分钟,否则视为违例,不予加分,每位选手在答题结束时,以“答题完毕”作结。 *“65”知识竞赛现在正式开始,首先我介绍一下参加第一组预赛的代表队和参赛选手。

*必答题:要求指定选手独立回答。答题正确加10分。

*共答题:选手们可以互相补充回答。答题正确加20分。

*下面进入紧张激烈的抢答时段。抢答之前,我再强调一下抢答规则:参赛选手在抢答时,必须等我宣布完抢答题全部内容,并说“开始”后才可按抢答器,否则视为违例,并扣除相应分数。

下面,请各队选手依次试一下抢答器。

看分数。

*最后,我们进行两轮风险题的比赛。风险题分为10分题、20分题和30分题,各代表队可任意选择不同分值的题目,答对的加上相应分数,答错的扣除相应分数。

诗歌知识竞赛范文第2篇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08]8号)中强调指出:广泛开展职业院校技能竞赛活动,使技能竞赛成为促进教学改革的重要抓手和职业教育制度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职业教育的一项重大制度设计,技能大赛是职业教育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在实践中探索形成的重大工作创新。借助职业技能大赛的导向和引领作用,通过实施竞赛型实训教学,实现职业教育“导向就业、对接企业、强化技能、重视综合素质”的发展目标,在实训课程、评价机制、师资队伍建设、开发教学资源等方面的教学改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开发“竞赛型”实训课程

 

由专业带头人牵头,组建包括企业专家、骨干教师和比赛指导教师在内的实训课程开发小组,综合研究本地区企业实践专家讨论提炼的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国家职业标准和职业技能大赛相关项目的知识点、技能点、考核点,合理分解和组合,开发能够按照社会和企业需求、贴近生产、贴近工艺、贴近实际的实训课程。把技能大赛的要求融入以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为导向的课程培养目标,使岗位任务教学化的可操作性更强,实训目标更科学、精准,这种培养目标是实现与企业、行业要求无缝对接的重要保障,更是培养受企业欢迎的技能人才的有效途径。

 

二、建立“竞赛型”评价机制

 

重视加强技能大赛制度和精神的宣传,逐步建立和完善“竞赛型”评价机制,完善实训教学评价指标,改进实训课程考核方式,以赛促学,以赛代考,营造比、帮、赶、超,人人争先的实训学习环境。“竞赛型”评价机制将学生实训成绩分为四级评价,依据四级评价结果来综合评定。

 

四级评价依次为以下方面。

 

一级评价

 

通过实训项目教学竞赛评定。竞赛的形式根据不同的实训项目分别采取班级内分组竞赛、个人竞赛的办法;竞赛的目标是重点考查学生对实训课程阶段培养目标的达标情况;竞赛的评价由任课教师、小组成员和竞赛优胜选手共同担任。优胜选手参与评价,协助老师做技术指导,不仅营造班级内“崇尚技能”的氛围,还积累了其自身分析、解决问题的经验,使专业能力提高更快。

 

同时,对实训项目的评价制定评分细则,借鉴国赛的评分标准指标,既注重过程考核,又注重结果考核。评分细则的制定一方面完善了实训教学评价体系,不仅考核对技术应用能力具有重要保障作用的基本理论,更加强了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考核,将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等基本要求融入考核标准,体现了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综合评价要求;另一方面也使教师的“实训教学竞赛”更具操作性。

 

通过评价的导向作用,培养学生重视精度、质量、安全、责任、团队、环保、创新等工程意识,实现职业资格与专业技能训练的完全融合。通过这种学习和体验,学生就业后很快就能适应企业岗位生产要求,在最短的时间内顶岗生产。

 

二级评价

 

通过开展校级专业技能竞赛评定。职业学校通过举办校级专业技能竞赛,一方面是弘扬“竞赛文化”、“工匠精神”,营造“崇尚技能”人才成长氛围,提升全校师生技能水平;另一方面也为一年一度的省(市)级竞赛选拔苗子。在竞赛形式与评价的主体上,校级竞赛与实训教学中进行的竞赛几乎相同,但竞赛的目标则是重点考查学生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和本职岗位应具有的职业素养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更强调应用性和综合性。校级竞赛成绩累入实训成绩。

 

三级评价

 

通过组织省市竞赛选手选拔赛评定。按照两倍于省(市)级竞赛的参赛名额组建赛前集训队,队员包括校级技能竞赛中选拔的优秀选手和实训项目教学竞赛中涌现出的低年级后备选手,后备选手作为参赛选手的助手,观摩和协助参赛选手的训练,熟悉大赛要求,感受大赛氛围,形成选手培养梯队。利用赛前课余时间,组织集训队成员进行一定强度的知识和技能训练,并定期开展选拔赛逐步缩小集训队规模。选拔赛成绩累入实训成绩。

 

四级评价

 

通过学生参加省市及以上级别职业技能大赛的成绩评定。

 

通过实施四级竞赛评价机制,形成了普遍性、经常性的技能比武氛围和良好的培养选拔制度,实现了技能竞赛由阶段性工作向常态性工作、由少数师生参与向全体师生参与的转变。

 

三、实施“备赛式”教学模式

 

职业技能大赛来源于生产实际,重在实践技能精益求精。因此,引入竞赛理念的学校实训教学,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从课堂教师讲、学生做,变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共同钻研、切磋技艺、专家能手讲座指导的“备赛式”教学法;工作任务的完成以学生实践为主,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解决。“备赛式”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提升学生的专业创新能力。

 

四、打造“竞赛型”师资队伍

 

职业学校要注重大赛对教师成长的影响,把教师接受大赛的锤炼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途径之一,制定相关制度,将教师参加大赛的成绩纳入教师考核体系,并以此作为教师职称晋升的条件,鼓励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技能竞赛。为教师参与技能大赛创造良好的环境:如给予经费保障,支持各专业参加各级技能竞赛;统筹协调有带赛经验的老教师组成团队,协助和指导年轻教师开展大赛辅导工作,帮助青年教师迅速融入专业氛围,成长为优秀教练;积极承办省(市)技能大赛,使教师从组织者的角度透视大赛,深层次挖掘大赛成果,丰富经验等。

 

五、开发“竞赛型”教学资源

 

职业学校对学生的技能培养分为基本技能、专项技能和综合技能模块,其中基本技能和专项技能模块的课题开发,按照基本技能与核心技能统一,规范性要求与解决问题能力要求统一的原则,在课题任务中完善适宜的关键技能,增加相应的操作规范、工艺要求,优化基本技能和专项技能课题内容;综合技能模块的课题开发,则鉴于技能大赛赛项的设置、赛事的技术规范要求是立足生产中的真实工作情境、解决生产中实际问题而设计的,课题优先选择综合实践性强、与学校实训设备配套的竞赛题目整理而成。

 

职业技能大赛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引领作用。以职业技能大赛为助力,搞好职业学校专业建设已经成为当前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重要部分。实施“竞赛型”实训教学,是将职业技能大赛的理念和作用贯穿于职业教育的日常教学活动,有效推动全体师生技能水平的提升,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实训教学改革,为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搭建更具体有效的平台,为社会培养更多适应产业需求的高素质合格人才。

诗歌知识竞赛范文第3篇

技能竞赛成为推动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手段

1.竞赛组织更加严谨,规模逐步扩大

北京市高职院校技能大赛(以下简称市赛),一方面推动了各院校的课程建设、教学模式改革和实训基地建设;另一方面,形成了高职教育浓厚的注重应用、崇尚技能的教学氛围。市赛基本实现了由阶段性向常态化转变,在赛事规模、行业参与程度、竞赛管理、赛项设置等方面均有明显提高。

第一,赛事规模再创新高。与2012年相比,2013年市赛项目承办单位由8家增加到14家,赛项数量达到29项,市赛直接参与的选手超过了千人规模。20多所院校均通过举办校内竞赛遴选市赛选手,形成了“校校有比赛,层层有选拔,市内有竞赛,全国有大赛”的良好局面。例如,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提出了“让每名学生在校都能完整感受一次技能竞赛”实现了比赛覆盖所有学生的目标;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提出了“一院一精品”的校内赛项设计思路,力求赛项与专业的全覆盖。

第二,行业企业深度参与。所有赛项从设计、组织、命题、裁判和器材提供等各环节都有行业、企业专家的深度参与,甚至完全由企业人员担任主角。以2012年为例,共有117名来自企业一线的技术专家全程参与了市赛的设计和组织工作。

第三,竞赛管理更加规范。制定一系列规范性文件,涉及大赛筹备、裁判与仲裁、奖励、企业合作、经费管理、安全管理等方面,确保制度健全,实现以制度规范管理,以制度保证行业企业规范、有序的参与,形成行业企业深度参与的工作机制。

第四,赛项结构更趋合理。一是对专业覆盖面进一步扩大。赛项涵盖11个专业大类,29个具体专业。二是体现现代产业发展需要,兼顾传统技艺传承。既增设了新能源、水环境监测与治理等新兴、紧缺产业发展需要的项目,又兼顾了中餐宴会设计、园林景观设计、服装设计等体现我国传统技艺的项目。三是助力中、高职协调发展,突出各自培养特点。大部分赛项都分别设有中、高职组,努力实现了中、高职技能竞赛的有效对接。

2.技能竞赛展现了高职教育改革成果

市赛在展现职教改革成果、彰显职教办学特色、促进校企深度合作、引领专业改革与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2013年,北京市高职院校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一等奖21项、二等奖19项、三等奖27项(如表1)。充分体现了技能大赛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所发挥的作用:第一,促进人才培养水平的不断提升;第二,促进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切实提高了职业院校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在2012年举办的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中,北京市取得3项一等奖的优异成绩;第三,帮助职业院校在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方面准确把握行业企业最新要求,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促进就业质量的提升。以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测量、机电、数控等专业毕业生一直供不应求,在2012年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评选中,跻身全国高校就业五十强。

表1:2010年-2013年北京市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中获奖情况

3.以赛促改、以赛促学,技能竞赛呈现常态化

通过几年探索,首都高职院校已初步形成了校内比赛、市级竞赛、全国大赛三级体系,竞赛呈现常态化、系统化,营造了你追我赶的浓厚学习氛围。通过开展技能竞赛,改进教学方法,强化技能教学,突出“做中学,学中做”的职业教育教学特色,形成了“以赛促改,以赛促学”的良好局面。多所高职院校将校内技能竞赛作为学校一项重要的日常工作,将赛项最新标准与要求融入人才培养方案,每年坚持开展具有企业生产背景的校内技能竞赛,让学生在校期间通过亲身经历比赛的准备、集训、策划到真正参与实战,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改进学习方式,激发学习兴趣和专业意识,构建起学生面向岗位获取专业技能、专业知识的学习机制。例如,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汽车维修专业,将全国技能大赛内容作为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块,纳入正常教学活动中,以技能大赛作为“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最佳形式,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社会实践能力方面起到了较好的效果。该专业在2013年国赛中,获得3项一等奖,并保持了连续三年蝉联一等奖的优异成绩。

技能竞赛成为推动职业教育观念转变的重要载体

1.技能竞赛促进专业教学方法的转变

技能竞赛锻炼的是学生在不同工作情境下运用专业知识、技能的综合能力。学生面对一个新的赛项,如同面临一项真实而繁杂的工作任务,往往举手无措。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改革传统教学方法,秉持行动导向教学理念,遵循完整的工作过程思路,采用项目教学、任务驱动、理实一体化等先进教学法进行科学引导,教会学生有条不紊地了解信息、制定计划、决策工作步骤、逐项实施、检查与总结评价,直到完成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此外,在竞赛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通常还会遇到各种具体的问题,需要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跨学科的自我学习与研究、分工合作等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因时而宜、因人而异,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辅导效率。

2.技能竞赛促进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改革

北京市电子商务、市场营销、物流等产业活跃,针对产品的销售模式、渠道建设、供应商管理等发展较快,对从业者提出了明确的实际岗位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若仍采用传统案例进行模块化教学,则主要内容、针对岗位当前实际问题或情境的具体项目的设计就会不足,同时,也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需要组织具有企业实际生产情境的现场教学,通过企业参与,在现场练操作、比技能,提升自己学习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水平,而不同范围的技能竞赛则是最佳载体,从而促进课程体系建设、教学内容组织等诸多方面更进一步转变职教观念、贴近企业需求,使高技能人才培养满足企业的现实需要。

3.技能竞赛促进学生学习观念的转变

技能竞赛项目具有行业企业背景,贴近生产实际,内容具有实践性和随机性,考察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促使学生将理论学习与专业实践有机结合,学习观念向学做一体转变。在参加技能竞赛过程中,学生能够有目的地查阅资料,学习专业新知识,加深对所学知识在实际应用中的理解,从而实现探究式学习。同时,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协作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此外,技能竞赛还可以帮助学生感受职场氛围、把握职业内涵、明确职业方向,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规则意识,增强职业认同感。大量调研表明,通过参加职业技能竞赛,学生对岗位能力的理解不断增强,有效克服了日常教学训练中缺少岗位真实性的弊端。

技能竞赛有效地推动了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改革

1.技能竞赛推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改革

技能竞赛应坚持“三个结合”,即在行业企业主导下,竞赛组织与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定位相结合;竞赛项目与职业标准和生产实际相结合;竞赛内容与专业课程和日常教学相结合。使竞赛能够有效地提升教学目标和内容与企业对技能人才需求的契合度。竞赛项目是与岗位联系紧密的综合性项目,学生按照技能项目组队,教师指导学生将比赛项目进行任务分解,充分体验岗位的工作实际。例如,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参加国赛数控机床装配、调试与维修赛项,参赛选手着手实际项目,完成机床功能检查、几何精度检测、故障排除及编程与加工等竞赛任务;专任教师协助完成教学方案设计、资源整合、展示与答辩等环节。在竞赛及指导过程中体现了以岗位技能为核心的专业知识传授模式。

2.技能竞赛推动实践教学体系改革

实践教学是启迪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教师通过技能赛项训练不断完善实践教学的计划、组织与实施,不断深化“能力本位”的教学理念,逐步形成教学、实训、培训“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机制,遵循职教规律,从简单到复杂,从一般到特殊,从单一到综合,使学生逐步掌握适应岗位要求的职业技能。

3.技能竞赛推动教学质量评价标准改革

在各类技能竞赛中,具有较强的理论和实践运用能力的学生凤毛麟角。大部分学生往往是通过专业的学习,结合技能竞赛内容,进行知识与技能的重构;通过对岗位技能与实际问题的理解和把握,进行独立思考与实践。这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实施中,将实训项目与实际岗位情境有机结合,而与之相应的教学评价也要进行改革,评价标准要与人才培养目标一致,要与技能型人才培养规律相适应。要改变以单一的知识标准衡量教学质量,要借鉴行业企业的岗位技能标准衡量人才培养质量,当然,也要避免以单纯的技能培训代替知识考核,既强调职业教育特征,也要注重高等教育属性。要将基本理论知识与实际岗位技能进行融合,以科学质量评价标准推动教育教学改革。

技能竞赛成为高职院校培育特色、实现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

1.增强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能力,密切校企合作

围绕首都区域经济发展,新增了光伏发电等新能源、水环境监测与治理等新兴、紧缺产业发展的项目。通过增设新赛项,关注区域经济发展热点与专业发展趋势,引导专业建设;促进职业院校转变观念,增强社会服务能力;通过竞赛的组织与实施,加强与行业企业的深度合作。

2.构建与实际岗位能力需求相适应的专业课程体系

各专业的技能竞赛都有鲜明的行业企业背景,是职业院校服务技能人才市场的教学成果大展示。通过技能竞赛能够有效检验各专业与人才市场需求的匹配度,能够反映专业课程体系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支撑效果,也检验了各校人才培养质量,通过竞赛了解企业对高技能人才岗位需求的基本内涵,促使各院校根据需求改革专业课程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以技能竞赛项目为载体,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应坚持技能竞赛与教学相结合的原则,实现竞赛与日常教学的有机统一。要根据学校教学实际需要,以提高教学实训水平为核心建设实训基地,避免单纯以竞赛为核心采购设备,片面追求竞赛成绩,使竞赛成为少数教师、学生的“精英游戏”。这既不利于竞赛工作的持续发展,也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应通过实训基地建设,改变为学生提供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和模拟以及仿真性实训的局面,实现与企业生产实践“零距离”对接。

4.改革教学管理模式,适应行业企业需求

职业院校的技术水平往往滞后于行业技术的发展水平,技能大赛使产学结合找到了一个重要的切入点。行业企业发展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在竞赛项目设计上更能直观表现,建立在校企结合层面的技能竞赛,更具有仿真性、实效性,有企业参与的技能竞赛使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有了真实存在的“载体”。应改革校内管理模式,按照互惠互利原则,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让教师、学生进厂实习,强化实际操作技能,利用企业的技术优势,做好专业教师培训、学生顶岗实习等工作。

诗歌知识竞赛范文第4篇

关键词: 职业技能竞赛 环境专业 专业建设 教学改革 教学实践

在全国、各省市举办的职业技能竞赛,不仅展示了高职院校的教学教改成果和技能水平,还推进了职业教育改革,转变了教师的教学观念,推进了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与交流,推进了各高职院校之间的交流和学习,促进了学生就业,影响意义深远。但现行的大赛依然存在精英化、重技能而轻理论的倾向,特别是为了夺得一等奖,赛前教师调停课、学生停课,抽调专业教师中精兵强将指导学生备战,搞突击训练,严重影响了正常教学秩序。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是采用“逐级竞赛”机制的,先后通过学校初选,省市预赛,全国大赛,层层选拔,最后能参加比赛的是其中的佼佼者,而大多数学生并没有真正受益。

只有将高职技能大赛与常规教学融会贯通,才符合“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能力,进行职业指导,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素质”的高职教育理念[1]。开展技能竞赛对环境类专业建设、教学改革引领作用的研究,在国内外都有不少研究成果,但问题的研究还不很深入,迫切需要探索和实践职业技能竞赛对高职环境类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的引领作用。

1.加强与环境专业前沿企业进行深度合作,互利双赢

德国三分之二的职业教育是由企业来完成的,没有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会出现很多问题。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从办赛开始就积极发挥着行业企业的主导作用。行业企业根据产业需求设计赛项,为各比赛提供专家、裁判、技术规范和相应的设备,还为大赛提供赞助,并到现场招聘优秀选手等,实质性地参与赛项的设计、组织和实施,使大赛形成了“由行业牵头、企业参与、教育部门配合的工作态势”,有助于加强校企合作,使技能大赛更加贴近实际,体现了职业院校职业教育的特色。

我校积极与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水环境监测与治理”赛项竞赛设备制造和赞助企业浙江天煌科技实业有限公司及我校高效依托型企业天津市绿通环保工程设备开发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把现代企业的新理念、新技术、新产品及新的工艺方法,把企业真实的作业内容、作业方法和作业要求融入到教学过程中;依此将竞赛内容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及时更新教育理念和教学内容,促进产教结合、校企合作深入发展,推动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培养的人才更加符合社会需求,实现学校培养与企业的需求“零距离”对接。

2.加大专兼教学队伍建设投入,提高教师教学实践能力

全面提升教师专业技能水平,培养老师的动手能力、创新思维和团结协作意识,推进职业教育更直接有效地服务学生。但由于我校环境类专业教学人员相对比较年轻,青年教师占90%,是本专业教学和实训的骨干力量,缺少企业实际操作经验。职业教育以实践教育、应用教育为主的教学形式,要求教师队伍不仅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因此,应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专业教师每年下相关企业实习至少三个月,锻炼实践能力,真正领悟企业工作岗位所需,将新技术、新理论、先进的生产经验转换为教学内容[2]。

在已有市级和国家技能大赛优秀指导教师队伍基础上,带领成长一批技能精湛的教学骨干和优秀青年教师,成立了技能竞赛指导小组,在竞赛方案的策划、实施等方面与企业密切合作,共同设计。邀请行业协会专家、校企合作企业的技术能手常年担任“技能竞赛指导小组”的指导教师,给予参赛选手技术指导。技能竞赛指导小组在经过近两年技能大赛实际指导过程中,形成了一套技能大赛训练方案,应用于日常学生培训和教学工作中,在培训和教学中,发现问题及时进行修正,形成完善的、融合先进技术的、具有辐射作用的、应用型的训练方案。

3.进行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加强技能教学

本专业将课程改革与技能竞赛紧密结合,牢固树立严谨教学、规范操作的教学思想,把赛项作为嵌入课程或工作案例纳入了学校的教学过程,通过汲取技能竞赛内容和标准对原有教学项目进行改造,提炼、转化为教学项目,不断补充和完善项目课程教学,推进竞赛内容的普及化教育。

在原有水环境监测与治理技能竞赛需求课程《环境监测技术》和《水污染控制技术》的基础上,辐射到环境类专业所有专业课程,通过项目课程开发,将技能大赛对选手知识、技能和素质的要求融入项目课程教学中,按照实际的工作任务、工作要求、工作过程和工作情境组织课程体系,形成围绕工作需求的新型技能教学训练项目。同时结合我校学生进行水环境监测工、化学检验工、废水处理工等环境相关工种职业证书的考取,形成我校环境类专业技能教学特色,促进技能教学质量的大面积提高。既发挥技能大赛检验展示、选拔激励、引领示范的功能,又克服技能大赛与教学孤立开展互不相关的局面,最终使所有学生受益,体现教育的公平性。

4.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强化学生就业竞争力

在校内每年举办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技能节活动,注重开展各种层次的专业技能竞赛,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一是课程教学中的分组竞赛――现“人人参与”,将每个教学项目的测试采用小组竞赛的形式,考查学生对项目培养目标的达标情况;二是专业年级技能竞赛――实现“好中选优”,环境专业年级及学院绿色环保社团和化学社等相关社团定期组织技能比武,重点考查学生对专业技能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并从中精选出一批技能精湛和能力强的优秀选手作为“技能竞赛后备队”成员;三是市级及国家竞赛前的集训选拔赛――实现“优中选强”,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针对性较强的技能训练,定期组织选拔赛,确定最终参赛人选。各层次专业技能竞赛都聘请企业“能工巧匠”作为评委,使竞赛培养出来的学生与企业的规范无缝对接。

通过搭建校内竞赛平台,学校形成了普遍性、经常性的技能竞赛制度和良好的培养选拔制度。每一个同学机会都是均等的,整个专业都会形成一股“赛教相融、工学结合”的学习,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将职业道德、职业素养、行业要求、行业规范融入专业教学中,使学生的专业素质得到整体提高,从而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5.结语

本专业以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重点建设专业为契机,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平台,以赛促改、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努力践行“课岗证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全力提高教学质量。在形成行之有效的技能大赛培训方案的培训下,学生技术技能明显提高,2013年度天津市“圣纳杯”水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技能大赛中,我校6名选手获得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1名;2013年度天津市“圣纳杯”工业分析技能大赛6名选手获得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2名;2014年全国高职水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技能大赛团体一等奖。

参考文献:

[1]黄林.高职物流技能大赛与常规教学融通性研究[J].物流科技,2014,10:64-65.

诗歌知识竞赛范文第5篇

【关键词】青少年体育训练;竞赛组织模式;改革;创新

0.前言

开展体育训练和竞赛组织是为了更好的发展体育文化,更好的发挥其“强身健体”的作用,更好的发扬体育精神。尤其在青少年时期开展必要的体育训练尤为重要,它可以更好的塑造孩子的良好品质,锻炼他们的体育精神。虽然我国在不断的发展体育竞技体制,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1]。

1.国外青少年体育训练和竞赛组织模式

国外对于青少年体育训练和竞赛模式美国采取的是学校制。不受国家政府的主导,而是以学校和教育为主。第一类是运动协会系统,该系统主要负责全国的中学、大学的竞技运动,同时也是学校体育教学活动的一部分,是一种非营利性组织。第二类是非政府和私人组织系统。该种组织主要是私人组织的竞技运动形式,最著名的要数基督教青年会。

欧洲国家采取的青少年体育训练和竞赛组织模式是俱乐部制,是一种自发的组织,由体育的爱好者们自发组成的协会,最初只是组织简单的娱乐项目,后来演变为专业的竞技运动组织。俱乐部的会员可以从中享受俱乐部提供的各种服务,如运动场地、运动设施以及比赛等。欧洲国家的青少年体育训练和竞赛组织模式不受政府的控制,是由学校或者俱乐部自发组织成运动协会,且规模庞大,构成了全国性的联合会[2]。

2.我国青少年体育训练和竞赛组织模式改革的创新思路

我国青少年体育训练和竞赛组织模式还不够成熟,并且绝大多数被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掌握,与国外相比,其发展程度并不理想。因此,应加强对青少年体育训练和竞赛体制改革的理论研究,正确认识问题,并确定好改革的方向。

我国青少年体育训练和竞赛组织模式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确立的,近40年的发展历程也并不理想,虽然国家相继出台了很多政策,提出来很多办法,但是效果并不明显,很多历史遗留问题亟待解决。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变革,也使得政府部门的很多职能进行改变,对个人的生活、工作、教育等的控制也逐渐减弱,人们可以更好的追求个人兴趣爱好及其自身利益。因而,对于青少年体育训练和竞赛组织模式的改革也要从以往的政府主导为主的模式转变为培养社会兴趣和利益为主导的模式。将业余体校纳入普通学校系统规模,这样不仅能够解决业余体校长期积累的矛盾,同时也有利于划清政府的职能范围,真正放手,让体育训练更加“自由”的发展下去。随着体育体制的深化改革,完善我国的青少年体育训练和竞赛组织模式是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建立相关的协会组织也是整合社会力量、有效开展健康运动的重要手段[3]。

3.我国青少年体育训练和竞赛组织模式改革的具体措施

3.1政府帮扶,发挥主体作用

改革青少年体育训练和竞赛组织模式,政府与各团体组织、学校等共同努力,政府要大力放手,自由发展团体活动,但同时也要进行良好的帮扶工作,发挥其主体作用。可以在各大城市设立试点,有政府出门与奥林匹克委员会以及各专项运动协会相协调,更好的开展体育训练活动。在改革的过程中,政府还必须要发挥其主体作用,做好监督和管理的工作,引导青少年体育训练和竞赛组织协会可以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前进。

3.2明确政府职能,准确定位各组织协会。

必须要以立法的形式来政府、明确青少年体育训练和竞赛组织协会以及俱乐部三者的定位。政府在整个模式的改革中应尽量发挥其保护和扶持的职能,更好的保护其权益,帮助其良好的成长。在改革的过程中还要做好监督和管理的工作。俱乐部要以正轨的形式来组织体育活动,而青少年体育训练和竞赛组织协会也要做好本职工作,更好的发展下去[4~5]。

3.3加强青少年体育训练和竞赛组织协会的自身建设

完善青少年体育训练和竞赛组织协会的自身建设是改革青少年体育训练和竞赛组织模式的关键步伐,只有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才能更好的发展下去,具体要从以下五点来进行建设。

第一,要突出青少年体育训练和竞赛组织协会的代表性,协会要不断发展会员,壮大协会,各区域都要覆盖协会会员,这样才能更好的组织体育训练活动。第二,要提高协会的管理效率,一个协会的发展必须要有一个规范有序的管理制度与之相辉映,因此,维护会员利益,促进自律性管理是提高管理效率的重要内容。第三,保证信息的广泛性,协会必须要时时掌握外界信息,保持高度的信息敏感度,准确、及时的掌握相关信息,同时保持与会员和同行的密切联系[6]。第四,广泛开展社会性活动,协会要以其社会性、民间性、互惠性、中介性与社会各方面建立联系,做好沟通工作,架起社会各方面的桥梁,让协会可以更加顺利的开展活动。第五,保持协会服务的专业性,协会必须要提供高质量的专业服务,让会员能够得到专业的指导[7]。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的模式尚处于摸索阶段,我国的改革道路仍然存在很多缺陷,它的改革必须要建立在现实、时代精神以及社会发展深刻认识的基础之上,同时还要处理好国家需要和个人发展的关系。改革青少年体育训练和竞赛组织模式的改革任重道远,需要政府、学校、以及各协会组织要共同努力,共同致力于改革我国青少年体育训练和竞赛组织模式,更好的发展青少年训练和竞赛组织协会,更好的开展我国体育教育活动,更好的培养出优秀的体育人才。

【参考文献】

[1]吴声洗,范振国,黄小华.我国青少年体育训练和竞赛组织模式改革与创新对策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04:56-59.

[2]吴贻刚,陈先良,王健.论我国青少年体育训练和竞赛组织模式改革与创新的指导思想及原则[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2,02:46-50.

[3]王云涛.对改革我国青少年体操训练体制的思考[J].绥化学院学报,2011,05:146-147.

[4]刘景裕.我国青少年体育训练与竞赛社会化管理的理论基础[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0,06:21-22+42.

[5]唐荣红.论青奥会对我国青少年体育竞赛制度的影响[J].运动,2012,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