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文翻译英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文化差异 电影片名翻译 思维模式 价值观
电影片名的语言风格和命名惯例,体现了中国和西方之间的表达差异。中国人倾向于使用动词,西方人倾向于使用名词而且命名较为简单、淡雅。
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的不同影响着中西方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导致了影片片名的区别:中国电影名较为重视中国文化,对比西方类似电影的命名原则,就不难发现西方文化更加注重科学文化。
对比中英文电影片名,我们还可以了解到中国和西方的价值观差异。中国电影更喜欢使用整体和抽象的思维方式来命名,西方文化思维却侧重于部分和具体的人物或事件。
中国人喜欢使用含有动词的电影标题,如《十面埋伏》,《卧虎藏龙》等,简洁且易理解。西方电影片名往往强调“the”,如《The Godfather》、《The Silence of the Lambs》等。
文化的差异也使语言不同。中国电影的标题更偏向爱的象征或诗意的标题,而内敛自然的中国传统文化使影片的标题不注重古朴、典雅的片名会影响到电影的传播,如《大红灯笼高高挂》、《花样年华》、《子夜》等。在西方,电影标题的表面处理常常是与众不同的人物名,电影片名有时只用单词或短语,但是在这些单词或短语后隐藏的是西方文化,如《丽贝卡》、《哈姆雷特》、《洛丽塔》等。
《阿甘正传》1994年在美国上映的时候,一周的票房记录达到100万美元,最终以国内票房300万美元、全球票房6.75亿美元票房而创造了一个奇迹,并获得13个奥斯卡奖提名,6个奖项。这部电影在中国受欢迎的程度丝毫不亚于美国,其原因和翻译的《阿甘正传》有很大的关系。鲁迅有一本小说叫“阿Q正传”,把这部电影的名字翻译为《阿甘正传》更符合中国文化的表达,并在一定程度上留下想象的空间,这让影迷们迫切地希望知道阿甘是何许人也。
细心的观众会发现一点,1988年上映的电影《末代皇帝》与《最后的武士》有着相同英文片名的,虽然该片描述了中国最后一个皇帝,但中文翻译避免了使用这个简单的表达。《最后的武士》讲述了19世纪后期日本武士阶层命运结束,而《末代皇帝》确实是纪录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位君王的命运轨迹。同样,中国电影想要走出去,也需努力在自己的电影标题中做文章。《大话西游》系列电影是有相当数量的影迷心中的经典电影,电影与中国四大古典名著《西游记》有同样的故事背景,却讲述了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因此,片名的英文翻译是《Pandora’s Box and Cinderella》,虽然对应不是那么准确,但我相信电影更容易被西方的影迷接受。
在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之间,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有很大的区别。中国人讲究文字的词序、语法或语义关系,而西方文化重视的是句子结构、语义准确和语言逻辑。由于地理环境、生活方式及生理差异,东西方人的思维有很大的不同。中国电影片名给观众的的情绪感觉更加精细化,如《无间道》、《不见不散》、《霸王别姬》,而西方电影片名往往会简短一些,如《简爱》、《芝加哥》、《哈利·波特》等。
引进西方电影的目的是满足观众的需要,而为了满足观众的理解要求,中国电影片名的翻译也需要吸收异国文化意识中的先进思想,从而进一步消除两种文化之间的冲突,加强交流与合作。中西方的政治历史、地理环境、习俗及价值观有很大的不同,无论是在文化认同还是在对自然的了解上有许多差异。电影是文化的载体,它不可避免地反映其各自文化的个性特征。例如,中国电影更喜好空灵、诗意的标题,但英文电影更强调人格独立,所以经常使用的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物或故事情节来命名的元素。片名翻译的过程中,不仅要实现不同语言之间的切换,也要根据不同文化来改造。在翻译中,译者应力求准确传达文化信息,考虑到中国观众的接受程度,以避免误译破坏文化价值,并最终影响到观众对整部影片的理解。例如电影《The Third Man》,如果我们简单地翻译成《第三者》,中国观众会觉得这是一部家庭。事实上,这部电影是指讲述一个意外活下来的的目击证人的故事。
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主要表现在重视抽象和整体,而英语国家思维侧重于部分和个体。思维模式对语言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如对相同的颜色的不同认知:褐色的糖(红糖)、善意的谎言(谎言)、白色的大象(无关紧要的东西)。下面举例的电影片名翻译确实考虑到了思维模式的差异而采取了灵活的翻译方法:《You can Take It with You》意译成为《浮生若梦》,《Rebecca》被翻译成《蝴蝶梦》,这些翻译更好地体现了电影的主题。由于不同的生活习惯和价值观念,在中西方文中各种事物有各自不同的含义。中西方“龙”是一个巨大的文化差异,这就需要在电影片名翻译中解除不必要的误会。中国生活《龙年警官》翻译《警官在1988年》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在西方文化中不仅没有生肖,而且龙是一种神秘的、巨大的、口吐火焰的爬行怪物,是邪恶的象征。同样,电影《龙的心》根本就没有翻译成《Dragon Heart》,翻译为《魔龙传奇》更合适。
和文化典故的差异也造成了电影片名的差异。《Seven》是一部经典的美国惊悚电影,电影片名是根据屡次出现在《圣经》等宗教书籍和文献中的基督教天主教会的七宗罪(暴食,贪婪,懒惰,欲,骄傲,嫉妒和愤怒)而来。如果你只从字面上翻译成《七》,中国观众是很难理解的。在中国的文化传统,莲花始终是与美丽迷人联系在一起的。影片《Bathing Beauty》翻译为《睡莲》自然而且适当,充分展示了文化意义,也迎合了中国人民的文化心理,更加忠实于原片的文化内容。
【关键词】互文性;广告翻译;商务广告
一、广告语中的文本互文性
互文性是以一个文本指示另一个文本,以这种方式,文本将会不间断的在文化创作中指示更深层含义。文本互文性,或称为文本间相互借代指示的多种方式,已被应用与篇章分析中,尤其是文学作品和篇章。许多广告都采用借代或借用其他广告标语的风格,文本类型,语言模式的方法,以达成广告宣传的效果。这些互文性广告主要借代谚语,俗语,名人名言以及具有文化指向的文本。互文性的作用是吸引读者注意,引发读者联想和想象,拉近广告与读者的距离,以产生共鸣。互文性理论的意义不仅在于它从一个空间的、历史的高度阐述了文本之间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
二、互文性在汉语广告翻译中的应用
商务广告作为一种“呼唤型”文本,具有很强的指示性,其目的是凸现产品特征,号召受众购买商品。因此,商务广告翻译不仅要注重表现原文要旨,还要充分考虑消费对象的语言习惯、文化积淀和心理定式,这样才有可能吸引、打动消费者,实现广告效应。很多成功的商务广告翻译正是受到互文性理论的启发,巧妙模仿或引用译语文化中的名言警句或著名诗歌、文章、段落而获得打动人心的效果.
例如:速效救心丸的广告词为:“随身携带,有备无患;随身携带,有惊无险。”译:“A heart reliever in need is a heart reliever indeed.”
很显然,译者在这里互文仿拟了英语中的一句谚语“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这句谚语在英语世界可谓无人不晓,译者将个别词语进行改动后用在此药品广告翻译中,其寓意是不言而喻的:既宣传了此药品的功效(如患难之交值得信赖),又传达出一种亲切感(需要时就会象朋友一样出现,救人于危难)。正是由于译文所引起的积极的互文联想,才有效拉近了该药品与消费者的心理距离,因而能深入人心,获得良好的促销效果。
又如:美食的广告:“食在广州”译:East of west,Guan-gzhou cuisine is the best. 译文互文套用了英谚语“East or west,home is the best”,不仅让英语国家的消费者过目不忘,且此谚语中蕴含的家的寓意会让人对广州的美食产生温馨的互文联想:广州的美食如家中小灶精心烹制的菜肴,既合乎口味又富有营养,使人产生对广州美食的向往。
三、互文性在英语广告汉译中的应用
在中文广告的英译过程中,可利用互文性成功传递广告信息,以达到促销的功能。英文广告的中译同样如此。
如我们所熟知的百事可乐广告词:Pepsi-Cola hits the spot. Twelve full ounces,that’s a lot. Twice as much for a nickel,too. Pepsi-Cola is the drink for you. 原英语广告词轻松诙谐、富有情趣,中文翻译为:“百事可乐顶呱呱,十二盎司毫不差。五个美元买两打,百事可乐饮料佳。”此译法可谓深得原文之精妙,将原广告语的形、神、韵都完美地再现了出来。译文互文借用了中国古诗七言绝句的形式,不仅符合中国消费者的阅读审美心理,且读来琅琅上口,易于记忆。诙谐的语气与原广告语语气契合,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民俗文化巧妙地互文糅合在一起,使得此中译广告语雅俗共赏。
另有一则外国防腐剂的广告词为:“Often a bridesmaid,never a bride.”有人将其译为“傧相不当新娘,鲜汁不变陈汤。”此译语广告词由于互文套用了中文对偶的形式,不仅在语言上同原文一样押韵,还使人人产生互文的联想。无论中外,傧相(伴娘)是陪伴新娘,为新娘服务的,切不可喧宾夺主,抢了新人的风头。此广告正暗示着使用该防腐剂不仅能防止鲜汁变质,且丝毫不影响原汁的风味。这样就打消了消费者对此类产品的顾虑,从而放心地购买和使用这种防腐剂。
四、结语
通过以上实例可以看出,在商务广告翻译中,灵活运用目的语文化和语言形式中的互文因素,不仅能够弥补翻译过程中原文在意义、结构、风格和形象方面的损失,而且能使译语广告词新颖别致、富有美感,有效吸引目的语消费者的注意,引起目的语消费者强烈的共鸣,从而达到广告标语宣传和促销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Cook, Guy. The Discourse of Advertising. Routledge, London,1992.
[2] ?mejrková, Světla. “Cultural specifics of advertising in Czech: intertextuality and interdiscursivity” Czech Republic. No.162,2003.
[3] 陈小慰.新编实用翻译教程[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
【关键词】语言;翻译;同化;异化;功能对等
1. 简介
不能否认语言之间还是存在一些共同点,但是更多的是一些不可逾越的差异的鸿沟。在翻译过程中,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差异应该被考虑进来。同时还应该利用一些翻译理论为指导,尤其当两种语言在思维方式和措辞风格等方面存在差异。
2. 翻译中的同化和异化
Lawrence Venuti 提出同化和异化的翻译理论,同化这一翻译策略主要是用易懂流利的语言来进行翻译,尽量使目标语言的读者不感觉到源语言的生疏。异化则故意保留源语言的风格,甚至打破目标语言的一些惯例。
2.1 同化
同化理论能够将翻译最大限度地接近目标语言读者的思维方式。为了更好地解释这个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意义,很有必要先分析一下中文的某些差异,因为差异导致按照源语言的表达习惯进行的翻译会很难被理解,从而需要按目标语言进行同化翻译。
2.1.1 中英句法的差异
英语句子常常由好几个从句和复句构成,将不同的主体粘连到一个长句中,即化零为整。但是汉语句子通常不长,邻近的句子之间通过不同的主体分开,也就是化整为零。
例如:“The hunt for the puma began in a small village where a woman picking blackberries saw “a large cat” only five yards away from her.”(L. G. Alexander,1997)在这句话中有好几个主体,第一层面:“hunt for the puma” began in a “village”,“a woman”saw “a large cat” 第二层面:The “woman” lives in the “village”.通过“where”引导的定语从句,两个层面的句子连在了一起,第二个层面成为修饰语。
如果不调整结构直接按照这个复杂结构翻译的话,中文译文是这样的:“对美洲狮的搜寻在一个某采摘黑莓的妇女看见离她五码远的地方有一只‘大猫’的小乡村开始。”不用说,这个版本对中文读者来说很费解,他们更希望看到化整为零的句型,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根据目标语言对源语言句子的结构进行解构,更合适的译文应该是:“对美洲狮的搜寻从一个小村庄开始。那里的一位妇女在采摘黑莓时看见离她五码远的地方有一只‘大猫’。”
2.1.2人本主义和物本主义的差异
中文喜欢以人为主体遣词造句,英文则很多时候强调客观的物体,喜欢用被动语态,there be句型等。以被动语态为例,在中文中人常常作为主体被强调,对某物体采取了什么行动。英语中则有很多例子体现了应该以物为中心,而将人放在次要位置甚至省略。例如:“A huge iceberg was suddenly spotted by a lookout.”(L. G. Alexander,1997),“iceberg”(冰川)相比 “lookout”(瞭望员)更能给读者一种冰川跃然出现的感觉,所以采用了一个被动语态的句子,将瞭望员放在一个次要位置,说明这个时候是什么人发现冰川没有太大意义。但是中文译本会采用同化手法翻译成“陡然间,一瞭望员看见一座巨大的冰山。”而如果保留源语言风格,异化手法翻译成“一巨大的冰山突然被一瞭望员看见。” 就会让中文读者读得很生分。
2.2 异化
异化的翻译手法主要是为了保留源语言韵味,从而在翻译的时候摆脱目标语言的束缚进行了一定调整。根据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能够使目标语言也能呈现出源语言的翻译才是真正的翻译。所以有时候需要在译文上充分尊重源语言的特点。例如下面这段英文是抒情散文的风格,那么译文也要能保持这种神韵,对仗工整的诗句在中文中很能达到抒情的效果,虽然是异化翻译,但是某种程度上实现了功能对等。
“Nothing can be compared,he maintains,with the first cockcrow,the twittering of birds at dawn,the sight of the rising sun glinting on the trees and pastures.”(L. G. Alexander,1997)
译文:“雄鸡鸣破晓,晨曦鸟欢叫。朝阳染牧草,此景无比妙。”
References
http://w w w .lunw /product.free.9081920.2/
中考英语作文范文:交通工具(一)
In general, there are two ways of traveling, private cars and public transportation. Chinese people should regard public transportation as their first traveling opinion.
一般来说,有两种旅游方式,私家车和公共交通工具。中国人应该把公共交通工具作为旅游的第一选择。
First, there are so many people living in this countries that make it so crowded. If each chinese people own a car, there will be far more traffic jams and accidents, which increase you impatience.
首先,这个国家住着很多人,使得它非常拥挤。如果每个中国人都拥有一辆私家车,将会有更多的交通堵塞和事故,这会让你变得更加的不耐烦。
Moreover, there will be far more pollution resulted from cars. Once a car started, it release huge amount of dirty gas and heat, which lead to great pollution and result in green house effect.
再者,由于私家车将会有更多的污染。一旦汽车起动,它释放大量的脏气和热量,这会导致很大的污染和温室效应。
All in all, Chinese people should take public transpotation into consideration first。
总之,中国人应该以公共交通工具为第一选择。
中考英语作文范文:交通工具(二)
City traffic is a big problem in some cities in the world, especially in big cities. To solve the problem, someone are in favor of developing buses as means of city traffic. Others are in favor of the subway. Between them,which is the better choice?
在世界上的一些城市中城市交通是一个大问题,尤其是大城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有人赞成发展公交车作为城市交通的方式。另一些人则赞成地铁。在它们之间,哪个是更好的选择?
It is easier to take buses as means of city traffic than the subway trains because buses don't need special roads. But buses have also many disadvantages, some of which are very serious. They may cause louder noise and more traffic accidents. Buses give rise to serious air pollution and traffic jam. In order to stop what buses cause, a large amount of hand must be used to widen the roads. On the contrary, the subway train is of more advantages. Except the difficulty and high cost of building the subway, it is superior to the buses in many aspects.
公共汽车作为城市交通方式要比地铁容易,因为公共汽车不需要特别的道路。但是公交车也许多缺点,有些是非常严重的。他们可能会导致噪音和更多的交通事故。公共汽车也导致了严重的空气污染和交通堵塞。为了阻止公交车带来的后果,必须用大量的人力来拓宽道路。相反,地铁列车有着更多的优势。除了建设地铁的难度和高成本外,在许多方面它都优于公共汽车。
Taking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together into consideration,I would be in favor of developing the subway train as soon as possible.
把优点和缺点一起考虑,我会赞成尽快发展地铁。
中考英语作文范文:交通工具(三)
[关键词] 广告翻译 文化差异 顺应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国际贸易活动的日益加强,广告作为商品销售的有效宣传形式,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当今的时代是一个广告时代。广告(advertise)一词来源于拉丁语advertere,表示“引起注意”。其目的是通过强调产品的品质引起公众的注意并诱导人们产生购买的愿望,最终起到推销产品的作用,正如Advertising Principles and Practice一书中提到的 “Advertising provides information that helps match buyers and sellers in the market place.(广告提供了将市场中的买主和卖主有效地联系起来的信息)”。同时,产品的销售不止局限于某一个国家,经常涉及到不同文化的国家。如何使译文“入乡随俗”,使译语受众乐于接受广告信息是广告翻译中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
一、广告翻译与文化
广告不仅是一种经济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是反映社会文化的万花筒,语言学家Wallace把广告称为“所有语篇中最具有文化特色的社会语言”。广告语言充分体现了语言、文化和思维之间的相互关系,反映出其所在国家人们的价值观、审美观等众多文化层面。因此,广告是文化的载体,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等各个方面。每个社会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而语言是文化的重要成分和载体,不但映射着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也就是说,语言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文化沉淀,语言文字反映了文化最深刻的内涵。广告语作为语言的一部分,必然也会受到文化的影响。
因为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的差异,中西方文化对同一事物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在翻译广告时要特别谨慎,否则会引起误解。例如,以前上海的名牌电池“白象”被译为“white elephant”。在汉语中,“象”有“吉祥如意”的含义,但是译成英语后,已经失去了汉语中的褒义,因为white elephant在英语中表示“something that is expensive but completely useless(价格昂贵而无用的东西)”,这种电池自然在英美国家没有了销路。有人建议把“白象”改译成Bishiny,bi-在英语中有双倍的意义,shiny则表示明亮;Bishiny的发音和白象很接近,这样其意义也能和电池密切联系在一起。因此,翻译广告时应该根据受众所在民族的文化、语言环境进行“改造”与“再改造”,使之与受众的文化审美心理和信息隐含的价值相吻合,而不是单纯的复制。
由此看来,广告翻译既是语言翻译,更是文化翻译,盲目的语言层次的对等翻译是不可取的。尽管“忠实”是翻译的基本原则,但是对于以商业为目的的广告翻译,“忠实”并不是第一性的。此外,译文功能理论(Skopos Theory)也认为,广告翻译优劣的标准不是译文与原文的“对等”程度,而是译文再译语语言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中预期功能的实现程度。广告译文能否在译语语言文化环境中达到预期的商业功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译文能否被接受。要使译文能够适应译语语境的文化层次,就要使其顺应译语的文化,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广告“吸引注意,激发兴趣、唤起欲望,促成购买行为”的作用。
二、跨文化广告翻译遵从的原则
1.充分理解词语在不同文化中的内涵
同一种语言符号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其象征意义和联想意义往往各不相同,甚至完全相反。在翻译时,应该注意避免所使用的语言符号可能传递的信息或错误信息。比如,“龙”和“dragon”,虽然其本义相同,但是引申意义和蕴涵的文化信息却大相径庭。“龙”在汉语中具有“神圣、高贵、吉祥”等含义,被古人视为权力、地位和尊严的象征。“龙”是传说中的“上天”的神物。古时候被制作成图腾加以顶礼膜拜,皇帝也被成为“真龙天子”。但是英语中把dragon描述成口喷毒火的怪物,是邪恶和凶残的象征。因为文化释义的不同,所以柯达胶卷在美国的广告词是 My son killed his last dragon. 画面是一个小男孩手执宝剑,面带满足的笑容,这在美国人看来是成功的标志。但是,如果这句广告词被对等地翻译成汉语,恐怕会遭到中国人的抗议,柯达胶卷在中国也不会有市场了。因此,柯达公司采取了明智的方法,把它在中国的广告词改变成了“享受这一刻”,迎合了中国人崇尚大家庭和大团圆的心理。
有一则汉语旅游广告“西峡,开放的龙乡”,其英语译文是“Xixia, home of Dinosaurs―open to the world.”这句译文中巧妙地把“龙”翻译成了“dinosaur”,以代替“dragon”。避开了dragon一词带给西方旅游者心理上的不可接受性,同时又迎合了他们喜欢冒险的心理。因此,译者不能只从字面含义入手进行翻译,还应该考虑到词语背后的引申意义。国际著名化妆品牌“Poison”香水,起初被译作“毒药”,原意是为了体现西方女性追求野性刺激和粗犷的情调,因此受到西方女性的青睐。而中国女性难以接受这个名称,香水的销量很差。后来将其译作“百爱神”,赢得了很好的市场反馈。广告是为了使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产生美好的形象,其译文必须符合受众群体的审美情趣。如果不熟悉译语文化,忽视词语的不同文化内涵,就会导致广告失败 。
2.运用习语、诗句等传递历史文化
习语、诗句等因为简洁精炼、蕴含了深邃的哲理,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明确的引导性,也被以各种变体形式广泛运用于广告语言中。优秀的广告翻译都重视所在国的文化背景,并且以此调整其译文。例如丰田汽车在英语国家的广告语是:“where there a way, there is a Toyata.”到了中国变成了“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三菱汽车公司在向美国市场推销其产品时,创作了“Not all cars are created equal”这则广告词,让美国读者想起了《独立宣言》中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的名句。而三菱公司在中国宣传其产品时则把广告词改成了“古有千里马,今有三菱车”。巧妙地把“三菱车”和“千里马”相提并论,在中国读者心目中浮现出三菱车有千里马般的雄壮气概。如果把它的英语广告直接翻译成汉语,它的宣传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美国化妆品Revlon的英语广告文中表达了本化妆品有如下的功能:Face value(脸面的价值),Exceptional skin care(超群的肌肤护理),Excellent value(超值的享受)。于是在翻译时译者引用了唐朝诗人李白的诗词《清平调》中的名句“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译文高雅,使人不自觉地联想到唐朝杨贵妃甚至中国古代美女的花容月貌。
3.适应不同文化读者的价值观念
语言反映文化,而文化的核心是传统的价值观念。西方文化强调个性,注重个体,追求独立、自由,这些在广告中都有所体现。1997年苹果电脑推出的广告就是Think Different。它极大地迎合了美国传统文化中崇尚独特的价值观。而中国人的文化价值强调的是品德规范、自觉性和统一性。美国Nike运动系列的广告语“Just do it”开始被译作“想做就做”在香港播放,其主题是标榜个性自由,体现西方国家人们追求个性、标新立异的心理,但是“想做就做”的广告词并不被中国文化所接受,因为消费者认为这则广告会诱导青少年作坏事。因此,后来把广告译文改成了“应做就去做”,使其适合中国人的价值观念。
中国文化强调统一的思想,崇尚“自上而下”的绝对权威,很多汉语广告常常含有某产品“获得省优部优”,“国际金奖”,“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用科学方法”等含糊的字句,以此表达产品的质量。但是这些承诺性的语句不符合英语国家的文化习惯。以一则人参糖的广告为例,汉语广告正文中写道:“经几代技术人员的努力,吸取现代先进工艺之精华……”。但是在物质高度发展的英美国家的人们更加崇尚自然,追求返朴归真,因此其英语广告译文应突出产品的天然风味,而不是其高科技。
加拿大多伦多约克大学莱斯等广告专家曾经运用内容分析法对我国杂志广告的信息进行了分析,并对14类信息出现的频率做了统计,得出的结论是:含有“厂家调研”信息的广告数据小于1%,这充分说明以中国文化为主流的东方文化和以英语文化为主流的西方文化在广告创作中有较大的差异。因此,在翻译广告时,应该根据译语受众的价值观加以调整。香港华润集团华夏公司的一则双语广告则巧妙地处理了这一点:
华夏公司始建于1949年5月,至今已有40多年悠久历史,业务关系遍及世界,是一个具有丰富经验,享有良好信誉,以航运围住的综合性运输公司…
FARENCOL was founded in May, 1945. With a history of over 40 years, it has established business relations all over the world. FARENCOL is a comprehensive transportation business specialized in shipping…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广告翻译不只是简单地把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而是使用两种不同文化的语言来表达同一营销概念。只有顺应相应文化传统的广告翻译才能打动读者,影响他们的购买取向。因为社会文化存在巨大差异,译者对广告词语的理解不能只限于字面意义,还应该了解它的文化内涵,也就是说,翻译工作者不仅在语言上下功夫,而且还必须在文化上下功夫,培养文化意识。成功的广告翻译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不成功的翻译,不仅会给企业或国家带来重大的经济损失,还会直接影响企业或国家的形象。
参考文献:
[1]Wallace D. Communication Across Cultures [M].London: Verso, 1987.103
[2]William wells. John Burnett. Etc. Advertising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M]. New Jersey: Prentice_ Hall, Inc. 1995.14
[3]陈小慰:简评译文功能理论[J].上海科技翻译,1995年第4期
[4]吕博:也谈翻译的标准和原则[J].中国翻译,1998年第3期